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doc_第1页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doc_第2页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doc_第3页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doc_第4页
书法--不同时期的特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书法中单体书体的表现特性 范传福 自从有了文字,书法这个名词就被后人所悉知,因为在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的书写中,没有任何文字的书写能象汉字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其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这一历史性的演变过程,在当代不仅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脑的普及、手写量减少而导致魅力消减,相反仍然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势头,成为当代中国参与者最多、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书法是是线条的艺术,中国书法线条具有生命感,不是古板的,而是具有灵性的,书法线条中流动着书法家的缕缕情思和艺术感觉,这种创造性的可视语言映衬出书法家的精神意志和个性风貌。更深一层看,中国书法以一画指涉盛衰生灭的时间性长河,并以一根生生不息的欲断还连的线条穿透宇宙人生之谜,中国书法的精髓之处还在于它不以多为多,而以少总多,不以一为有限, 而以一为参天地之化育的本源,以一治万,以一孕万, 万万归一。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 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作为美学意义上的“气”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气”是概括艺木本源的范畴,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字亩之气;第二,“气”是概括艺术家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范畴,主要指审美主体之气;第三,“气”是概括艺术作品生命的范畴,抬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最早用来品评人物神态风度,其后才逐渐扩大到书画诗文中,并或为写意艺术流派的风神卓然的理想美。韵在书法中,是超越线条之上的精神意态。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书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家心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之韵,通常指一种以书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或生动自然、或续密洗炼、或委曲合蓄约意味无穷的芝术氛围。书法得其“钓”,即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其合之境。 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不断弘扬生命力的历史,中国书法的转型是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一个侧面,也是现代人感情、理性和生命智慧的不断更新的表现。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纬度,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的抽象线条中展现出人的胸怀。 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大篆、小篆、隶、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演进的各时代的过程中,不同书体的形成造就了它个体的表现特性:篆书它是周秦系文字,与所谓史籀大篆是一脉相承的,以此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不仅符合秦王朝大一统帝国政治形势的需要,而且它基础宽厚,在文化继承关系上存在着自身的合理性。其次,从文字演变上讲,小篆较之籀文已很规范化、抽象化了,并且线条均匀,结构统一、稳定,显然进步多了。再次之,说文序说:“是时初有隶书”。隶书尚还在初创阶段,必需有一个相当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又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在发展中不仅可能存在着反来复去的现象,使用不合理引起的混乱往往也是经常出现的。以此来统一文字,显然是基础薄弱得很,故只能作为辅助性文字。 小篆的厘订,在当时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和金文相比,它有四个特点:一,各种偏旁的形体是统一的;二,每个字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用它种代替;三,每个字所用的偏旁有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搬动;四,每个字书写的笔数笔顺也是基本上固定的。 然而,小篆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依靠政权的力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甚至于强制性。文字运动的总趋势是易学、易写的简化,小篆虽有上述四个特点,但和民间正在成长的隶书相比,自然不如隶书更容易使用。隶书在当时虽然基础薄弱,还没能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蕴含的勃勃生机,已经表明文字发展的主流和方风在隶而不在篆,随着隶书势力的扩展,小篆被日益冷落已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可见,篆隶变革,有环境和条件的推动,但主要还是文字实用和书写方法内部矛盾的斗争及其规律起决定作用。隶书武帝至东汉初期,不论官方或民间,隶书被大量采用,篆书已经退出书坛的主角地位。虽然如此,但篆书并没有被完全挤掉,一些小品或某些突出醒目的位置上还有一定市场,甚至于民间也不乏篆书作品。隶书笔画活泼。初期的隶书虽然改变了篆的体势,然而笔画却仍还受篆书单调笔法的影响。进入本阶段的隶书则大有改观了,这们既保留着篆书中锋运笔的方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改原来平匀行笔为轻重相间,改单一的藏锋、回锋为藏露两法并用,故而线条不仅有方圆、肥瘦,轻重、缓急皆也体现出来。因此说,笔画的丰富,虽不象体势变革那样在文字发展史上的意义重大,但在书法艺术的历史上,影响却是深远的。波挑笔画是隶书的典型笔画,因而可将具有这种笔画的隶书称作典型隶书。它滥觞较早,但在第一阶段中,由于篆书笔意内含的时代特点束缚着它,使波挑笔画一直没有太明显长进。进入本阶段以后,这种笔画逐渐发展起来,究其根源,乃与本阶段书法发展的总精神丰富笔画相连系的,也就是说,是在这种时代特点的制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通俗隶书作品中的楷书因素日趋明显化。和同时期的典型隶书相比,典型隶书多见于丰碑巨碣之上,而通俗隶书一般在刑徒砖刻、黄肠石题字、画像石榜题、画像砖题字、墓记、壁画题字、摩崖题字、陶器题字等作品中出现。审美效果虽不如典型隶书那样气势博大,使用范围却远比典型隶书广泛得多。结体保留着上阶段以纵取势的特点,用笔、笔画更加熟练、周到,楷书因素激增,使形体更加富有楷书色彩。点画笔势加长,用处增广,不仅取代了撇笔,还代替了捺笔;横笔收笔处不再出锋挑波,而是急收重按;撇画收笔处不再回笔收锋,而是顺笔出锋;折笔处不是挫笔缓行,而变为顿笔直行;钩笔不是弯曲挑锋,而是顿笔踢起;捺笔不再提笔挑锋,而是顺势出锋;所谓楷书中的“八法”都已具备,只是还不那么标准。然而它们却代表着新的力量、新的生命、新字体的发展方向,以楷书为主要角色的书坛已经揭开了序幕。楷书又称 真书 、 正书 ,兴于汉末,兼采隶书、草书之长而形成的字体。楷书一方面吸收隶书结构匀称、笔画清晰的长处,吸取草书的简易精神;另一方面纠正草书缺乏规律性的缠绕结构,将隶书的波折笔形改为平直,方扁字形改为方正。所以,楷书对草书来说,是化草为正;对隶书来说,是化繁为简。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作为方块字的最终定型。它在表意体制允许的条件下,最大的限度实现了 简 、 明 、 美 的统一。简化了篆书、隶书的笔形和笔画,字形明晰,便于区别,笔画匀称,格调和谐。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书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平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古人说,楷法欲如快马入阵,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要的是严整飘扬、犀利飞动。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行书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行书有别于楷书的一个特点,就是毛笔加快,是在楷书的基础上的草写与简化。也就是说,运用一定的草法部分的简略楷书的笔画,改变楷书的笔形草化楷书的结构面形成的,既有比楷书率意,结构比楷书流动的特点。即草写、简化楷书笔画与结构所运用的手法,以花草书用笔的放纵性冲破楷书用笔的严谨性,这样,才形成楷法、草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新形式。 由于行书在笔法、笔形上是草楷并用,体势上有很大的可变性。定得近于楷书即楷法多于草法叫做“行楷”;定得近于草书,即草法多于楷法的叫做“行草”。大体上有三种变化:1体势上以楷书为主的字,即基本上是楷体,但在体势上比楷书的斜侧变化较多,笔划上增加了附钩和牵丝。2结构上楷草相间的字,即大体部分是楷书,夹以简化了的行书。3布局上草楷相间的字,部分结构平整的楷书和部分纵横变化的草书,两者交错在一起,有紧有松参差错落。行书用笔中增加钩挑和游丝,是笔序的连定动作中比楷书率意的一些连笔带草,是减少楷书的起笔、收笔的繁杂技法,加快书写速度。定行书时不必着意于如何增加笔画的钩游丝,而是在用笔的变换,使转中自然地流露出这种率意,才显的灵活,映带生动。 由于行书结休流动的特点,在章法上以“有行无列”的形式为方便美观。书写时要注意到字形的大小穿插,体势的动静相交,字距的疏密变化,使篇生动活泼与结体的流美的特点相契合。草书草书是中国文字最为简约的书体。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蔡邕说:“势”。势是发展的、流动的、变化的,所以蔡邕认为笔势应来去自然,不可遏止。这“势”就是“血脉”、“筋脉”,是章法气势形成的根源,也是草书章法形成的原因之。唐张怀罐在书断中说得很透彻:“字之体势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此言用于小草是最适当的。虽有时点画不作连写而仍需气脉相贯。一字如此。一行也如此。要能上下承接,左右瞻顾,意气相聚,神不外散。字与字之间的贯气,主要靠上下字之间的欹侧斜正的变化,有揖有让,递相映带,有时靠势的露锋。草书章法之错综变化难以名状,错综者指字之大小错综、疏密错综、用笔轻重错综,欹正错综等,其章法常以“雨夹雪”喻之。如落叶纷披,令人眼花缭乱,然片片落叶又极规则,规则中有不规则,视觉上是动的。细审之,每一字又静静躺在纸上,并不曾动,这就是因其错综变化所致的艺术效果。形成草书章法的整体效果是: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的传情,十分的浪漫,激情不可抑止。三千年历史长河,书法明珠荟萃,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