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库宝知识文档分享平台试论民国初年名记者的新闻活动及其特点一、 引言民国初年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时局不宁,社会日益动荡,这自然引起了人们对变幻莫测的政局的关注,以及对新闻报道及信息的强烈需求。在此情形下,为了满足人们这种需求,各地报纸,尤其是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大报,开始加强新闻报道,记者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报纸以发表精彩的通讯报道取胜,新闻竞争日益加剧。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时报等,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驻北京,采访京中政治动态、国会新闻、及北洋政府的内幕新闻,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个别大报还派出了驻国外的记者来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同时,由于这一时期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实行言论禁锢政策,加强对新闻业的钳制,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新闻业务方面看,这一时期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演变。文人论政一直是中国报纸的传统,民国初年以前的报纸重论说、轻新闻,然而从这时起,各大报开始注重新闻,或者说论说与新闻并重,也促使记者注重新闻采写,提高写作技巧,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这样,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当时民初的著名新闻记者群体。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人称:“民初三大记者”的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以及稍后的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他们的出现及贡献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259页。二、 民国初年著名记者群介绍(一) 报界奇才黄远生 黄远生(公元18851915年),原名基,字远庸,远生是其笔名。1885年生于江西省九江县新合乡一个书香门第,少年时代非常勤奋好学,1903年就中秀才,那年他才刚满19岁,这一年秋天又一次中举,在21岁时便中进士。后来他到日本官费留学,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回国后在清政府邮传部供职。但是他并不甘心“以极可爱之青年之光阴,而潦倒于京曹”,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68页。便经常为北京、上海的报纸、杂志投稿撰文。辛亥革命后,黄远生全身心地投于到新闻工作中。他真正的新闻记者生涯开始于1912年与张君劢、蓝公武三人共同创办与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他又参与编辑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担任过上海的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的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的撰述,还经常在东方杂志、论衡、国民公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黄远生被称作中国报业之先驱、中国报界之奇才,是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富成就的杰出人物之一。他在世仅仅短暂的三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也不过六、七年,但他独特的新闻思想与丰富的新闻实践却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对中国新闻业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从他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采访活动出现在报纸上。他引领了从“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以自己卓越的新闻采访活动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他首创了“通讯”这种新闻文体,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黄远生的新闻通讯涉及国家内政外交等多方面的重大题材,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同时注重对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进行生动具体的描写,细致详尽、通俗自然。他所写的一年来政局之真相、借款里的秘密、最近之秘密政闻、外交部之厨子等通讯都是广为传诵的脍炙人口的佳作。黄远生逝世后出版的远生遗著四卷本,收集其生前文章239篇,新闻通讯就有173篇(其余的为论说、时评、杂著),占近四分之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通讯集,至今仍是记者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范文。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261页。(二) 报界“怪杰”刘少少 刘少少(公元18701929年),原名鼒和,字少珊。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少少是他的笔名。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0页。戊戌政变后到日本留学,学习期间积极为杨度在东京主办的中国新报撰稿。1909年回国后受邀担任北京帝国日报编辑,撰文署名“少少”,取“少年中国之少年”之意,撰写政论鼓吹立宪,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民国后,他继续为各报撰稿,先后担任湖南公报、公言、中华等报刊杂志的记者、编辑、主笔,影响很大,“京国咸知刘少少其人”。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0页。袁世凯办的亚细亚日报初创时,他曾一度担任该报的主笔。当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暴露,上海亚细亚日报再想聘他为主笔时被他毅然拒绝,因而遭到通缉,暂避于天津,并发表大量文章,反对帝制。1918年后,刘少少到北京大学任教,致力于老庄哲学的研究。在北大任教期间,仍不时为各报写稿,直到去世。刘少少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派,辛亥革命前后倾向于“立宪派”,可以说他一生在政治上趋于保守,没有大的作为。但他为各报所写的文章“庄谐杂出”、“务出己意”、“时有新思”,为一部分旧知识分子所欣赏,有报界“怪杰”之称。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265页。(三) 著名记者徐彬彬 徐彬彬(公元18881961年),名凌霄,曾用笔名烛尘、一尘、彬彬、凌霄汉阁、凌霄汉阁主,江苏宜兴人,民国初年著名的通讯记者、文艺记者和报刊剧评专栏作家。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其伯父徐致靖、堂兄徐仁铸都是戊戌时期著名的维新派官员,受他们的影响,徐彬彬从小便接受封建教育,精通文学、历史,和维新党人及其后的立宪派、共和党等方面人士关系密切。1916年,他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用“彬彬”这个笔名在该报上撰写“北京特别通讯”达十余年。由于他熟悉清末民初的历史,因而所写的通讯文章会特别注意有关人物身世及历史背景的介绍,文笔优美而又富于情趣,引人入胜,深受读者欢迎。1918年邵飘萍的京报创刊后,他应聘为该报特约撰述,主编该报副刊小京报并为其撰写剧评,在剧本创作、剧情分析及京剧艺术规律的探讨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1928年9月1日起他在上海时报每日连载的长篇小说古城返照记,是我国第一部京味长篇纪实小说。从20世纪30年代起,徐彬彬长期担任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及戏剧周刊主编,并经常为国闻周报及上海时报、天津益世报等报纸副刊撰稿。他在凌霄随笔、凌霄汉阁笔记等栏目连载文史短文,介绍我国文物、典章制度和历史掌故,如数家珍,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1页。成为文史掌故方面巨擘。正是因为他在新闻工作上的成就,使其成为民国初年及“五四”运动前后最负盛名的记者之一,与黄远生、刘少少一起并称为民初报界“三杰”。(四) 新闻界全才邵飘萍 邵飘萍(公元18861926年),原名新成,又名镜清,后改名振青,笔名阿平、飘萍等。浙江金华人。他少年时代天资聪慧,13岁中秀才,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读书期间,他时常阅读民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维新派报刊,并深深地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感染,使他萌发了“要做一个新闻记者的动机”和“新闻救国”的思想。 林溪声:邵飘萍:报界巨子 新闻导师,新闻传播,2006第11期,第48页。于是,他开始为上海的报馆做“访事员”,而且被申报聘为通讯员,常写些通讯。1911年他满怀激情来到杭州,并被筹组汉民日报的杭辛斋聘为主笔,正式进入报业。1912年起兼任浙江军政府主办的浙江军政府公报编辑。因为他特别有才华,所以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1913年初他全面主持汉民日报笔政,同时仍然任上海申报、新闻报地方通讯员。邵飘萍不畏权势,不受利诱,撰写了大量论说、时评、随笔,抨击袁世凯及军阀的专横跋扈,揭露贪官污吏的罪行,结果汉民日报被反动当局查封,他自己也被捕入狱9个月。1914年出狱后,他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学校,在校期间与同学潘公弼等三人创办了东京通讯社,为北京、上海、杭州的著名报纸写“东京特别通讯”。1915年他回国参加了反袁斗争,为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撰稿。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驻京特派记者,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从此北京就成为他进行新闻活动的舞台,这期间他写下了251篇、22万字的北京特别通讯,把历史的风云都留在了自己的笔下。他又于1916年7月在北京创办了新闻编译社,并一度兼任章士钊主办的甲寅杂志的主编。1918年10月邵飘萍又在北京独立创办了大型日报京报,自己任社长。另外他还同蔡元培、徐宝璜一起,于1918年10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担任该研究会的导师。1919年8月京报因揭露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被封,邵飘萍再次流亡日本,在这期间还成为日本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后恢复京报,在办报之余,他还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学研究,曾被聘为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和法政大学的教授,讲授新闻采集、写作等课程,并根据讲义整理出版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部新闻学专著,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的专著。 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第267页。 邵飘萍是我国近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记者、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他“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为唯一嗜好,以“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为终生信条,不畏强权,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为新闻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心血以至生命。邵飘萍是我国新闻界不可多得的全才,他既办通讯社又办报纸,既精通采写业务又善于经营管理,既从事新闻实践又从事新闻教育,可以称得上是报界之巨子,新闻学之导师。毛泽东后来称赞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见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第127页。(五) 白话报人林白水 林白水(公元18741926年),名獬,又名万里,字少泉,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1页。中年以后笔名为“白水”,另外,退室学者、白话道人等也都是他的笔名,福州人。他年少时便负有文名,中过举人。1901年以后,受杭州知府林启之邀,到杭州求是书院任总教席,他还担任了杭州白话报的主笔,用通俗的语言倡导新政,提倡社会改革。在他的努力下,该报也成为当时杭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1902,林白水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人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暗中宣传革命。同年十月,与蔡元培等人共同发起成立爱国学社,还出版了童子世界杂志。1903年,林白水赴日本留学,攻读法律,兼学新闻,是我国最早学新闻的留学生之一。同年夏天回到上海,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1903年12月,他创办了中国白话报。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后,林白水任福建省法制局长,到北京后又受聘为袁世凯总统府秘书。1915年,他参与筹安会活动,并发表过鼓吹帝制的文章。袁世凯垮台后,他在1916年9月创办公言报,开始充当安福系的喉舌。1921年公言报被直系军阀捣毁后,他又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不久改名为社会日报),报纸面向市民群众,注重社会新闻,反映民众疾苦,颇受欢迎。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1页。1926年,在军阀统治下风雨如晦的北京城,林白水因8月25日在社会日报上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激怒奉系军阀张宗昌,被枪杀于北京。他成为继邵飘萍之后又一名被杀害的著名记者,可谓“萍水相逢百日间”。 郭镇之:林白水命运的历史审视,国际新闻界,2007年2月,总148期。 林白水一生中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主要是办报,25年间他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就有10多种,经历了清末到旧军阀肆虐的动荡岁月,他所办的报纸曾五次被查封,他本人也三入牢狱,最后他以身殉报,被军阀残忍杀害。他最大的功绩莫过于对白话文的倡导与应用,两次办白话报,又主张用白话写新闻与时评。他曾经如此评价自己:“中国数十年来,用语体报纸来做革命的宣传,恐怕我是第一人了。” 傅国涌:一代报人林白水之死,文史精华,2004年4月,总167期,第25页。(六) 报界名人胡政之 胡政之(公元18891949年),名霖,字政之,冷观是其笔名,四川成都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回国后应聘加入章太炎主办的大共和报,担任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又成为该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当时报界的关注。1916年安福系财阀王郅隆接办天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报经理兼总编辑,其新闻才能第一次得到展示。他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1919年胡政之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1920年前后与著名报人林白水合作,当上了后者主办的新社会报的主编,此后又成功地创办了著名的国闻周报和国闻通讯社。1926年他与吴鼎昌、张季鸾合作,组成新记公司,正式接办了在现代中国报坛上有重大影响的大公报,担任总经理兼副总编辑,成为报界名人。从1912年参加大共和报工作,到1949辞世,他在旧中国的新闻界拼搏了近40年,在同时代人中有“报业祭酒,论坛权威”之誉。他曾以中国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参加过1945年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这样的经历,在当时的新闻界,似乎也是并世无两。 方汉奇:一代报人胡政之,新闻与写作,2005年第1期,第35页。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史上不会被忘记的人物,他和同时代的邵飘萍、林白水等一样,都称得上是新闻业的全才和新闻工作的多面手。同时他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在经营管理上如此用心,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风格的办报经验,而且见识广博,洞明世事,在动荡的乱世中始终保持着开明的态度和冷静的头脑,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报界巨子。(七) 报界模范张季鸾张季鸾(公元18741926年),名炽章,曾用笔名一苇、榆民等。他一生从事报业,1905年,他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从此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第172页。1910年应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张季鸾来到北京创办了北京民立报,并兼任上海民立报驻北京记者。他因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被捕入狱3个月。出狱后,南下上海任大共和日报国际版主编,同时还创办民信日报,自任总编辑,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重新回到北京,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兼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后来揭露段祺瑞政府卖国借款消息,因而再次被捕入狱,获释后重到上海任中华新报主笔,并为新闻报撰文。张季鸾真正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组成新记公司,接办英敛之的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在他的主持下,大公报发展成为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报纸之一。 旧中国报界风云际汇,在灿若繁星的报人英才谱里,张季鸾无疑绘写了颇具华彩的一章。他的报业经营观体现在“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四不主义”,这些新闻思想对今后新闻报界的办报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毕生以新闻为业,追求报纸独立、自由与职业化,他的人生观又集中在“报恩主义”,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 周雨:张季鸾传略,大公报人忆旧第276页。后人给予他的角色定位就有了三种:职业报人、爱国人士、国士。张季鸾逝世时,周恩来和邓颖超联名送的挽联对他作出高度评价:“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界模范。” 来丰 王学成,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张季鸾的报业经营观,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2期(总第182期)。三、 民国初年名记者新闻活动的共同特点(一) 良好的传统教育,深厚的国学基础 民国初年的这些著名记者,从小都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并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黄远生出身于书香之家,其父是个秀才,其母也颇通诗书,因此他从小饱读经、史诗、古文词,曾在两年内连中秀才、举人、进士,科举道路可谓一帆风顺。刘少少在青年时代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接受了正规的封建传统文化教育。徐彬彬也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便接受封建教育,长于文学、娴于经史,早年考入山东高等学堂读书,后又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林白水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年少时勤奋好学,也中过举人。正是他们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都具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具备广博的知识,且学识扎实,博通古今。(二) 大多赴日留学,受到资产阶级的高等教育 这些名记者绝大多数是留日学生,黄远生、刘少少、林白水、以及后来的胡政之、张季鸾都曾东渡日本留学,饱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熏染,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业有着较深入的认识。在掌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学习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在留学时受到资产阶级的高等教育,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与新闻理念。当然,这些名记者在学习之余也不忘自己忠爱的新闻事业。刘少少在留日期间经常为中国新报撰文,邵飘萍在日本留学时还组织东京通讯社。张季鸾官费留学日本期间任夏声杂志编辑。而且他们在留学时学到的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与思想对日后的新闻实践,尤其是对他们在新闻业上的成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三) 熟练驾驭文字的能力 由于民国初年的这些名记者有着较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所以这也为他们在新闻报道时熟练驾驭文字,提供了必要的根基。“通讯先驱”黄远生有很强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他的文章亦庄亦谐,涉笔成趣,文笔锋利畅达,情理相融,鞭辟入里,一篇千字文章往往是一气呵成,似高山流水,大气磅礴。语言风格上半文半白,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的新闻通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事则源源本本,状人则栩栩如生。邵飘萍善言谈、交游广,因此擅长写重大新闻、独家新闻。他的采访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他的评论清通简要,雅善讥弹。可谓“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林白水对新闻文体的发展作出了许多新的探索。在新闻体裁上,他较早采用号外、文摘、连续报道、时事问答、综合报道、编者按等多种形式,用以报道新闻、展开评论。他的评论辞锋犀利,鼓动性强。在语言上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明白如话,通俗易懂,辛辣尖刻。他大胆采用纯白话,文章中不时夹杂着新名词、方言词汇及民间口语,读来活泼上口,明快畅达。这些名记者的学识之广与文才之高,至今令后人不可望其项背。(四) 良好的新闻学修养 这些名记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很高的位置,关键在于他们在新闻学理论上的良好修养与造诣。他们在新闻工作生涯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办报主张与新闻学观点。他们都强调新闻记者要不畏强暴,敢于坚持真理,指斥时弊。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有一颗爱国心。黄远生倡导报纸“为民生社会请命”的新闻思想,他认为新闻报道要力求真实、客观公正。他特别指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一)脑筋能想,(二)腿脚能奔走,(三)耳能听,(四)手能写。” 黄远庸:远生遗著M,北京:商务印书局,1984。林白水主张“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邵飘萍认为报纸的职能就是“报告新闻”,为革命办报,做人民的耳目喉舌,而且他格外强调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观察力,敏锐感,以及记者修养的提高。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文人论政,商业经营”、“四不主义”,而且“言论救国”、“新闻救国”是其从事新闻活动的重要目的。他们的新闻思想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新闻言论自由的追求。黄远生力主法治下的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林白水认为,报刊是“公共言论机关,为平民作一发抒意见代表”,主张“凡国民有出租税的,都应该得享各项权利,这权利叫自由权,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方汉奇、林溪声:林白水:以身殉报的报界先驱,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第32页。 总之报刊应成为人民意见和公共舆论的平台。作为公共舆论的平台,他认为,报刊就应当站在公众立场,守望社会变化,及时发现危害社会的因素,揭露危害社会的现象,这包括监督社会,也包括监督政府。在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中,言论自由是报刊角色定位确立后最重要的对外诉求。他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指出言论自由“为立宪国民必须之武器”,把报纸看作独立的舆论机关。(五) 丰富的办报实践经验这些名记者具有良好的新闻学修养,同时也都具有丰富的办报实践。他们都是毕生从事新闻职业,把新闻工作作为人生的追求。他们大都独自创办过有名的报刊,如邵飘萍1918年在北京创办的京报、林白水1903年在上海创办的当时影响最大的白话报刊中国白话报、胡政之和张季鸾的新记大公报,也多次与其他报人合作创办报纸杂志等,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同时他们还经常为其他报纸撰文写稿,如黄远生、徐彬彬、邵飘萍就都为上海的大报申报、时报、新闻报等撰稿。而且由于当时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大报,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驻北京,形成了一批有名的驻京特派记者,像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都做过上海一些大报的驻京特派记者,并撰写北京特别通讯,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社会反响巨大。这些丰富的经验对于他们是受益匪浅的。可以说,他们在新闻实践中以天下为己任,以社会为终极,体现了真正的报人敢为天下先、勇做船头瞭望者的“侠士”品质。(六) 报道受到更多重视,记者地位有所提高 在民国初期动荡的时局下,人们对新闻报道及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各地报纸,尤其是全国一些有影响的大报,开始加强新闻报道,记者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报纸以发表精彩的通讯报道取胜,新闻竞争日益加剧。除了增派通讯员外,为了新闻竞争,各大报都设立了采访部,争聘第一流人才长驻北京,用专电和通讯的体裁报道新近得到的新闻,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同时,由于这一时期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加强了对新闻业的钳制,因而各报也只好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大报改变了以往以报刊政论为主的传统,开始注重新闻,或者说论说与新闻并重,也促使记者注重新闻采写,提高写作技巧,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当然,新闻报道工作受到更多重视,也促进了新闻记者的地位不断提高。实际上,在民国初年以前,新闻记者的地位是很低的。清末民初间的人们,一开始也是对报纸从业者十分鄙视,报社的主笔、访员都被看作是“不名誉之职业”,受到官场仇视和社会轻薄。左宗堂所谓“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主笔为之末路”。 傅国涌,新闻报国:邵飘萍的不归路,人物春秋,2006年6月,第24页。邵飘萍也曾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过,社会之所以不重视访员,一半是由于缺乏对新闻事业的重视,一半是由于访员大多数缺乏新闻知识和训练素养。正是从黄远生、邵飘萍等著名记者开始,真正提升了新闻记者的社会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开辟了职业报人的生路。伴随着近代报刊的大量产生,报人群体开始出现于社会舞台。创办报刊,不仅成为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规划与管理师考前优化反思的重要性与常见策略试题及答案
- 育婴师亲子交流考题及答案
- 育婴师考试成功的影响因素分析试题及答案
- 日照地理面试题及答案
- 知识产权的社会公众认知试题及答案
- 婚姻法 司法试题及答案
- 理论联系实践2024年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技能鉴定测试题及答案
- 分析光电工程师证书考试的趋势与机遇试题及答案
- 正确认识与应对饮食恐懼症试题及答案
- 站台保洁服务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高端半导体激光芯片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植物拓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拓花草之印染自然之美课件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正式版)
- 装修合同增项补充协议工程
- 脑胶质瘤诊疗指南2022年版
- 乳腺结节手术后的护理
- 电厂灰场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 设备购置分析报告
- 《动物的家》课件
- 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中国专家共识 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