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ppt_第1页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ppt_第2页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ppt_第3页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ppt_第4页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1 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与目的2 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人物简介 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的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 与沃勒斯坦 哈贝马斯 布迪厄齐名 是当代欧洲思想界的大师级学者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结构化理论 现代性理论和第三条道路的论述 他是一位多方位出击的高手和高产学者 至尽仍在源源不断地继续着他的研究 1938 1938年1月 吉登斯出生于英国伦敦北部的埃德蒙顿 1959年毕业于赫尔 Hull 大学 主攻社会学和心理学 1959年毕业后到伦敦经济学院 LondonSchoolofEconomics 攻读社会学硕士学位 1964年 吉登斯开始了他在英国的莱斯特 Leicester 大学任社会学讲师的教书生涯 1966 1968年 在加拿大的西蒙 弗雷泽 SimonFraser 大学任教 1968 1969年以访问助理教授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讲学 1970年成为剑桥皇家学院院士 1976年 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 1996年起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 兼任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 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 1971 迪尔凯姆 1972 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 1973 社会学方法新规则 1976 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 1979 权力 财产与国家 1981 社会的构成 1984 民族 国家与暴力 1985 现代性之结果 1990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991 亲密关系的转变 1992 生活在后传统社会之中 1994 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1 结构化理论提出的主旨与目的 1 试图超越帕森斯 寻求宏观与微观的整合 毫无疑问 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影响非常大 但吉登斯认为 我们却不能过高估计帕森斯的地位 他说 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 社会理论里深深地刻下帕森斯的印迹 现在回头看来 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 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厌烦 也理所当然地招徕许多批评与贬毁 帕森斯 抽象含混 理论的原因就在于 他追求普遍适用的模式解释社会 吉登斯认为不能仅仅停留于宏观分析和宏观概括 而且也要进行微观分析 所以 在吉登斯著作中 我们看到了社会结构化 社会转型 现代性等宏观理论 也有关于个体心理结构 自我认同和情趣体验等微观层面的分析 2 试图超越客体主义和主体主义的对立 寻求两者的有机整合 迪尔凯姆是社会学客体主义主要代表 吉登斯认为过分强调 社会事实 的客观性 片面地用物理学 生物学原则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也是错误的 同时韦伯强调社会学的理解性 吉登斯认为也不全面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把握社会问题 这一点与马克思走得很近 3 也超越了冲突论 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主义 试图超越左和右 寻求 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 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情况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 福利国家主义的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必须寻求新的 第三条 道路 经济与政治的平衡点 2 结构化理论的内容 1 结构化理论的基础 吉登斯认为 应当用结构的 duality 取代哲学上的主客二元性理论 在他看来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既有社会结构 社会制度的制约性 更有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 社会本身存在着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 另一方面 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 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 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因此 社会结构具有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 2 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也具有主观性 一方面 吉登斯指出 结构化理论中的结构指的是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规则和资源 社会的构成 三联书店1998 52 因而具有客观性 也就是说 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各种要素之间的联系 制度或规则 它们是社会再生产的前提 另一方面 吉登斯认为 结构的最主要特性却是主观性 因为 社会系统中的结构仅仅是一种人们头脑中的记忆痕迹 亦即结构观点 所以 吉登斯强调 这种结构观念引导着具有认知能力的行动者的行为 P79 80 同上书 3 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 一方面 与韦伯 帕森斯等人不同 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续不断的过程 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 因此 这样的行动就具有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 一是人们做某事所具有的意图 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另一方面 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 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 例如 某人进屋开灯 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 二是由 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 也就是说 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 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 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后果 即 集体无意识 历史无意识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 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 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 行动既是自觉性 能动性 也是偶然性 意外性 是二者的统一 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4 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按照吉登斯的观点 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 社会行动和社会制度是同时存在的 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在一起 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动方式 和其他学者不同 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遍性的实践活动 他说 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 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 社会的构成 80 正因为此 吉登斯认为 制度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 而应当研究社会行动 吉登斯关于制度的理解同他关于结构 规则的理解是一致的 他认为 结构就是规则与资源的总和 而规则 有一个显著特征 就是发生在具体情境下的日常接触中的规则 是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的构成 81 因此 离开实践的规则是不存在的 规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意义的构成和对社会行为的约束方面 因此 可以分为表意性规则 规范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 支配性规则同配置性资源如物体 商品等的结合 形成经济制度 同权威性资源如对行动者控制相结合 形成政治制度 表意性规则同语言符号相结合 形成了符号制度和话语方式 规范性规则经过条文化则形成法律制度 因此 结构化过程就是规则和资源在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 其结果是各种社会制度的建构 因此 结构二重性 规则及资源 与制度的多重性 政治 经济 法律 俗语等制度 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如下图所示 哈贝马斯的沟通 交往行动理论 生平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生平 1929 生于德国威斯法伦州的一个小镇 1949年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哲学 心理学 经济学 1954年获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99 2001年两度来华在清华大学演讲 主要著作有1962年 公共领域结构转型 1963年 认识与兴趣 1968年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 1976年 交往与社会进化 1981 交往行为理论 以及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交往行动理论 1 哈贝马斯的 三个世界 理论 1 客观世界 指真实存在的 客体 世界 2 社会世界 是合法化的个人关系的 总体 实际指规范 价值及其他被认识到的社会期望 3 主观世界 即人们 自发的经历 总汇成的世界 2 哈贝马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根据行动者与三个世界所发生的不同关系 可将社会行动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 目的行动 它以行动者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前提 指权衡各种手段并选择一种对实现明确目标最适当的手段的行动 第二 规范行动 与社会世界相联系 是行动者以群体的共同价值 规范作为行动取向的行动 第三 拟剧行动是行动者在公众或观众面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表现的活动 它以 自我表现 为 中心概念 与行动者的 主观世界 有关 第四 交往行动 也译作沟通行动 是一种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 并以语言为主要媒介 通过对话沟通 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 3 交往行动的特点 1 交互主体性 交往行为 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 2 语言符号性 它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的 3 规范性 它必须以社会规范作为准则 在规范基础上操作 4 实现性 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 目的是求得人们精神交流的畅通 达到 理解 和 一致 4 交往行动中遵守的三个有效性要求 1 在涉及客观世界时 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真实的 使听者能分享说话者的知识 2 在涉及社会世界时 互动者的陈述必须是正当的 也即其陈述须符合一定情境和背景 3 在涉及主观世界时 互动者表达自身意向时必须是真诚的 能使听者对说话者予以信任 在交往行动中达成三项有效需求可以借助于讨论而无需求助于强力和权威 5 交往行为的功能 哈贝马斯认为 他的交往行为概念有四个功能 一是理解的功能 有助于把握知识 二是合作的功能 使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实现社会的目标 三是社会化功能 即能够使个体认同社会规范和价值取向 从而有助于形成某种价值导向 四是社会转型功能 因为前三种功能的总目的就是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重现资本主义国家的应有功能 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转型 结构变迁和社会进化 也正因为如此 哈贝马斯始终坚持认为现代仍然是一项 未竟事业 6 交往行为理论评价 从总体上看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第一 它为认识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二战 以后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产阶级普遍增多 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 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不再是马克思 列宁所描述的那个到处充满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 那么 如何把脉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就成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哈贝马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既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 又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象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必经之路 也就是说 他把这种异化的社会现实当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第二 它为整合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独特的解释原则 自近代笛卡儿以降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一直受到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影响 社会学作为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学科也不例外 一方面 作为一门实证科学 社会学要寻求 社会事实 的客观性 然而 一切的 社会事实 又是主体人的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价值性 这样 如何统一主客观问题 实现主观和客观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就成了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哈贝马斯以 兴趣 作为逻辑起点 以那种 原初的 未分化的 尚未主题化 的 生活世界 作为解决主客二元对立的归宿 应该说有自己独到的价值 第三 它为解决西方社会结构转型问题 避免人的异化 实现人的解放开出自己的一剂 药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现象以及出现的新情况 西方一大批社会思想家们展开了各自的思考 吉登斯从 结构二重性 出发 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 风险社会 贝尔坚持认为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结构转型 他乐观地称之为 后工业社会 利奥塔 罗蒂等人则认为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 后现代社会 而哈贝马斯认为 要避免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结构转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 只有发挥交往理性作用 重新 回到生活世界 以实现社会的进化 局限性 当然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方法论的局限 他试图整合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二元论思维方式 可是从根本上讲 任何一个抛弃或绕开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 只能重新回到二元论 或者以一个新的二元论来取代原来的二元论 二是视角基础的局限 他以兴趣作为其认识的基础 然而人的兴趣从何而来如果对哈贝马斯的 兴趣 作一个本体论式的追问就不难发现 无论他论证得多么 完善 他所谓的 兴趣 其实仍然不过是笛卡儿式的 天赋观念 而已 三是理论落脚点的局限 与其说他对 资本主义的未来 充满 兴趣 提出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 交往行为理论 以实现 社会进化 不如说他对重新回到 生活世界 更感 兴趣 但是 他所谓的 生活世界 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 乌托邦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一 实践 惯习和场域二 发生结构主义三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一 实践 惯习和场域 1 实践理论 Praxeology 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 实践既非全然有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 它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过程 其特点是 1 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 同时还有暂存性 2 具有模糊性 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3 策略性 2 惯习 habitus 惯习是一种内化的 具体化的社会结构 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 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种主观精神结构 其表现形式为知觉 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 其包括 1 从微观上看 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2 从经验上看 惯习是人们的实践 3 从感知上看 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 这种功能也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 3 场域 field 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 它是由依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 因此 是一种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分析思路 4 惯习 场域与实践的关系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 其次是认知建构关系 且后者取决于前者 实践是场域与惯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 在具体研究中 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各种 场域 及其资源配置状况 其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 揭示其 惯习 在社会实践中 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 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 运用各种可得资本 通过实践不断形塑 建构起 场域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出惯习本身 惯习又受到场域的制约 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 场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 故实践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 惯习 资本 场域 实践 二 发生结构主义 1 布迪厄反对那些科学主义的 唯智主义 实体论 思维方式 而代之以一种他称之为 关系论 的思维方式 2 在布迪厄看来 在社会世界中存在的都是各种各样的关系 不是行动者之间的互动或个人之间主体际性的纽带 而是各种马克思所谓的 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愿 而存在的客观关系 对于他使用的几个主要概念 场域 惯习 资本 布迪厄始终强调它们具有的关系性特征 3 关系社会学不仅仅体现在抽象的认识论上 还体现在许多具体的社会学研究环节中 特别是对象建构的问题上 三 反思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反思 1 反思社会学在社会学中 倡导反思性研究 提出 反思社会学 reflexivesociology 的学者早已有之 如在现象学 阐释学 常人方法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等诸多理论中 先后都有社会学者提到 反思社会学 的问题 例如 古尔德纳 A Gouldner 在其1970年出版的 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 一书中 就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 反思社会学 并将理论的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旨趣 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 knowitself 认为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 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主要关注那些同时描述与建构社会环境的实践 其 反思性 蕴含在 可说明性 accountability 之中 意指社会学描述是与专业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行动场域相通的 它描述反思于产生这些描述的情境 也就是说 社会学家的说明本身就是行动场域的组成部分 并通过与行动场域中的其他行动和信念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变着行动场域 在方法论上对反思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 它涉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 工作 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 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