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 标标准准地地调调查查 操操作作细细则则 江西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二 OO 八年四月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1 1 第一条 监测目的 1 第二条 监测任务 1 第三条 监测内容 1 第四条 监测技术方法 1 第五条 精度要求 1 第六条 监测成果 2 第七条 监测机构及职责 2 第二章第二章 标准地布设标准地布设 3 3 第八条 布设原则 3 第九条 标准地布设方法 3 第十条 标准地大小 3 第三章第三章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6 6 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6 第十二条 林种区划 9 第十三条 公益林事权 区位 11 第十四条 优势树种 组 12 第十五条 龄组划分 12 第十六条 立地因子 12 第十七条 立地质量等级 15 第十八条 森林结构 16 第十九条 森林健康 17 第二十条 森林自然度 17 第二十一条 生态功能等级 18 第二十二条 森林景观等级 20 第二十三条 其他标准 20 第二十四条 调查因子代码表 23 第四章第四章 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 2525 2 第二十五条 固定标志设置 25 第二十六条 标准地调查 26 第二十七条 每木检尺 29 第二十八条 其它因子调查 31 第二十九条 重点监测样地调查 31 第三十条 调查记录卡片复核 33 第五章第五章质量管理质量管理 3434 第三十一条 质量管理原则 34 第三十二条 质量管理机构 34 第三十三条 外业质量检查方法 34 第三十四条 记录卡片验收 36 第三十五条 质量检查验收报告编写 36 1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第一条第一条 监测目的监测目的 1 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全省生态公益林资源分布 数量 结构 质量状况 2 通过监测掌握生态公益林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3 通过监测了解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状况 森林健康状况及其动态 4 为评价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及其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估算我 省生态公益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数据支撑 5 为生态公益林建设 保护 经营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第二条第二条 监测任务监测任务 在全省纳入补偿的 5100 万亩生态公益林范围内 根据生态公益林分布情况及 生态区位和资源特点 建立典型性固定样地 1000 个 并按照固定样地监测有关要 求 在每年同一物候期对固定样地内资源情况和生态状况进行监测 并对观测数据 的分析研究 掌握生态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 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 第三条第三条 监测内容监测内容 1 森林资源状况监测 主要因子包括土地覆盖 树种 林龄 郁闭度 植被 盖度 起源 胸径 树高 蓄积等 2 生态状况监测 主要监测因子包括地势地貌 坡度 坡向 土壤 天然更 新 森林灾害 森林健康 生态功能等级 生物多样性 森林结构和自然度等 第四条第四条 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技术方法 以全省生态公益林为总体 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公益林小班 分别对不 同林种 地类 树种 起源 龄组和立地条件等因子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布设固定 样地 开展固定样地调查监测 固定样地全省统一编号 通过对固定样地定期连续 监测获取公益林森林资源情况和生态状况 第五条第五条 精度要求精度要求 1 定位 用 GPS 定位时 纵横坐标定位误差均不超过 10 米 2 2 周界误差 固定样地周界测量闭合差小于 0 5 3 检尺株数 大于或等于 8cm 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 小于 8cm 的应检 尺株数允许误差为 5 且最多不超过 3 株 4 胸径测量 胸径小于 20cm 的树木 测量误差小于 0 3cm 胸径大于或等于 20cm 的树木 测量误差小于 1 5 5 树高测量 当树高小于 10m 时 测量误差小于 3 当树高大于或等于 10m 时 测量误差小于 5 6 郁闭度和覆盖度误差小于 10 7 地类 起源 林种 优势树种 生态区位 森林健康等因子不应有错 第六条第六条 监测成果监测成果 1 建立标准地调查监测数据库 2 土壤化验分析结果 3 监测成果报告 第七条第七条 监测机构及职责监测机构及职责 1 生态公益林监测工作由省林业厅统一领导 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具体 的组织实施 包括全省监测方案编制 监测技术标准和操作细则的制定 技术培训 与指导 质量管理 全省数据汇总 数据库建立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效能评价 监 测报告编制等 2 设区市森林资源监测中心负责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监测的组织 协调 协助 实施单位根据标准地类型按细则要求把标准地布设到山头地块 小班 监测的技术 指导 外 内 业质量管理 3 生态公益林实施单位负责辖区标准地的布设 调查 记录 测试 调查数 据输机 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3 第二章第二章 标准地布设标准地布设 第八条第八条 布设原则布设原则 1 代表性 选择能代表生态公益林不同的生态区位类型 森林植被类型 森 林结构类型的小班布设标准地 2 典型性 在确定的监测小班内 典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布设标准地 该 标准地基本能代表该小班的现状 3 整体性 标准地布设覆盖全省生态公益林补偿实施单位 4 均匀性 各实施单位的样地分布要考虑地域的均匀性 第九条第九条 标准地布设方法标准地布设方法 全省共布设生态公益林监测标准地 1000 个 标准地的布设主要根据公益林事 权 亚林种 植被类型 地域分布等进行布设 标准地布设的具体要求 1 公益林事权 按照实施单位重点公益林 国家公益林 省级公益林面积权 重确定标准地个数 2 亚林种 按照生态公益林亚林种 生态区位类型 面积的比例计算各亚林 种标准地个数 并尽量做到每个林种最少有 1 个监测样地 样地数少于林种数除外 3 森林植被类型 按照森林植被类型 优势树种 面积的比例计算各类型标 准地个数 当一个类型有 2 个以上样地时 再考虑起源 龄组 郁闭度 尽量做到 类型的多样 植被类型分杉木林 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 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竹林 疏林 灌木林 含经济林 无林地 起源分天然林和人工林 龄组分幼林龄 中林龄 成熟林 郁闭度分疏 0 20 0 39 中 0 40 0 69 密 0 70 4 地域分布 根据各乡 镇场 生态公益林面积的大小 森林类型 把各类 型标准地分别落实到山头地块 小班 各单位标准地数量见表 1 1 第十条第十条 标准地大小标准地大小 标准地面积为 0 067 公顷 1 亩 边长 水平距离 为 25 82 米 形状为正方形 4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布局表江西省生态公益林监测样地布局表 表 1 1 单位 万亩 个 单位名称 公益林 面积 样地 个数 样地编号单位名称 公益林 面积 样地 个数 样地编号 南昌市南昌市72 46 151 15宜春市宜春市483 81 96527 622 南昌市直2 00 11 1市直11 06 2527 528 南昌县2 20 12 2丰城市60 61 12529 540 新建县15 23 33 5高安市31 00 6541 546 进贤县22 34 46 9樟树市15 00 3547 549 安义县15 71 310 12奉新县46 53 9550 558 湾里区14 98 313 15万载县49 52 10559 568 景德镇市景德镇市186 23 3716 52上高县31 22 6569 574 乐平市61 12 1216 27宜丰县70 00 14575 588 浮梁县103 85 2028 47靖安县53 91 11589 599 昌江区8 07 248 49铜鼓县58 02 12600 611 枫树山林场13 19 350 52袁州区56 94 11612 622 萍乡市萍乡市138 96 2853 80上饶市上饶市780 42 152623 774 莲花县26 95 553 57信州区6 34 1623 623 上栗县29 03 658 63上饶县63 34 13624 636 芦溪县47 57 1064 73广丰县45 00 9637 645 安源区8 08 274 75玉山县73 28 15646 660 湘东区27 33 576 80铅山县78 87 16661 676 九江市九江市628 92 11281 192横峰县32 04 6677 682 修水县204 76 2881 108弋阳县67 66 14683 696 武宁县126 21 23109 131余干县26 00 5697 701 永修县60 25 12132 143鄱阳县63 60 13702 714 德安县28 14 6144 149万年县48 00 10715 724 瑞昌市63 40 13150 162德兴市92 60 19725 743 都昌县40 34 8163 170婺源县155 13 25744 768 湖口县9 00 2171 172三清山28 56 6769 774 彭泽县43 06 9173 181吉安市吉安市588 98 118775 892 星子县17 72 4182 185市直3 36 1775 775 九江县8 96 2186 187吉州区10 15 2776 777 庐山区19 15 4188 191青原区13 89 3778 780 庐山管理局7 43 1192 192吉安县37 21 7781 787 新余市新余市78 64 17193 209吉水县45 00 9788 796 市直2 31 1193 193峡江县17 84 4797 800 分宜县25 97 5194 198新干县25 00 5801 805 渝水区32 66 7199 205永丰县34 63 7806 812 仙女湖区13 10 3206 208泰和县74 69 15813 827 经济开发区4 60 1209 209遂川县85 30 17828 844 鹰潭市鹰潭市129 04 25210 234万安县67 00 13845 857 贵溪市85 24 17210 226安福县65 90 13858 870 5 单位名称 公益林 面积 样地 个数 样地编号单位名称 公益林 面积 样地 个数 样地编号 余江县25 77 5227 231永新县34 85 7871 877 龙虎山16 71 3232 234井冈山市39 33 8878 885 赣州市赣州市1507 04 292235 526井冈山保护区34 83 7886 892 章贡区25 96 5235 239抚州市抚州市484 81 97893 989 赣县100 27 20240 259临川区41 00 8893 900 南康市39 00 8260 267南城县44 66 9901 909 信丰县76 78 15268 282南丰县49 65 10910 919 大余县34 12 7283 289黎川县40 17 8920 927 上犹县55 22 11290 300崇仁县35 33 7928 934 崇义县93 71 19301 319宜黄县38 24 8935 942 安远县91 74 18320 337乐安县50 00 10943 952 龙南县71 77 14338 351金溪县47 31 9953 961 定南县64 21 13352 364资溪县53 90 11962 972 全南县57 41 11365 375广昌县58 26 12973 984 宁都县134 88 24376 399东乡县26 29 5985 989 于都县119 89 23400 422省直省直20 69 11990 1000 兴国县145 84 26423 448亚林中心2 35 2990 991 瑞金市78 71 16449 464桃红岭保护区3 91 2992 993 会昌县118 57 23465 487武夷山保护区6 86 2994 995 寻乌县91 48 18488 505官山保护区3 30 2996 997 石城县80 01 16506 521九连山保护区2 00 2998 999 犹江林场27 47 5522 526庐山保护区1 00 11000 6 第三章第三章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一 分类系统一 分类系统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地类 其中林地划分 为 8 个地类 祥见下表 表表 3 13 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 序号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1 纯林 2 乔木林 混交林 3 有林地 竹林 4 疏林地 5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 6 灌木林地 其它灌木林 7 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8 未成林造林地 封育未成林地 9 苗圃地 10 采伐迹地 11 火烧迹地 12 无立木林地 其它无立木林地 13 宜林荒山荒地 14 宜林沙荒地 15 宜林地 其它宜林地 16 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17 农地 18 水域 19 未利用地 20 非林地 其它土地 二 技术标准二 技术标准 林地林地 1 1 有林地 有林地 连续面积大于 0 067 公顷 1 亩 郁闭度 0 20 含 0 20 下同 以上 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 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乔木林 由乔木树种 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乔木经济林 组成的片林或林带 包括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片林和林带 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达到成林年限 见表 2 生长正常 稳定 且郁闭度 0 20 的林地 7 人工造林达到成林年限 生长正常 稳定 虽郁闭度 0 20 但保存率达到 合理造林株数 80 以上的林地 乔木林带行数在 2 行以上 且行距 4 米或林冠水平投影宽度在 10 米以上 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 应视为两条林带 两平行林带的带距 8 米时按片林调查 采用大苗栽植 胸径 5 厘米 造林 造林密度 750 株 公顷 造林成活率 85 时 不论造林年限多少 均划为乔木林地 表表 3 23 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 单位 年 营造方式乔木灌木 封山育林 5 83 6 飞播造林 5 74 7 直播 3 82 6 植苗 分殖 2 52 4 人工 造林 大苗造林 1 21 注 慢生树种取上限 速生树种取下限 纯林 一个树种 组 蓄积量 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 占总蓄积量 株 数 的 65 以上的乔木林地 混交林 任何一个树种 组 蓄积量 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 占总蓄积 量 株数 不到 65 的乔木林地 竹林 附着有胸径 2 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 毛竹林 含毛竹 刚竹 桂竹 淡竹等大径竹 下同 郁闭度 0 20 或每 公顷株数 300 株 竹林和乔木林混交的按经营目的确定地类 杂竹林 不包括胸径 2 厘米小杂竹 覆盖度 30 2 2 疏林地 疏林地 附着有乔木树种组成 连续面积大于 0 067 公顷 郁闭度在 0 10 0 19 之间的林地 未成林地 幼龄林 林种为经济林的林地和竹林不划分疏林地 3 3 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 附着有灌木树种 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乔木树种以及胸 径小于 2 厘米的杂竹丛 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专为防护用途 覆盖度在 30 以上的林地 其中 灌木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行距 2 米 当灌木林带缺损长 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时 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 两条平行灌木林带带距 4 米时按 片状灌木林调查 灌木为多年生木本植物 树高一般在 3 米以下 大型灌木可达 5 米 通常无 明显主干 分枝从近地面处开始 无树冠和枝下高的区分 若分布在乔木生长界限 以上 只有防护和特种用途 若分布在乔木生长界限以下 只有专为防护 特种用 途 或实行短轮伐期平茬采薪经营 或生产油料 干鲜果品 工业原料 药材及其 8 他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 才能划为灌木林地 否则按宜林地处理 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 包括以下三类 乔木分布线以上的灌木林地 含高山矮林 赣西北山地幕阜山 九岭山海拔 1200 米 赣西湘赣边界罗霄山脉海拔 1800 米 赣东武夷山脉海拔 1700 米 南岭 山脉海拔 1500 米以上的灌木林 亚热带岩溶地区 石灰岩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地带 专为防护用途的灌木林 灌木经济林地 以生产油料 干鲜果品 工业原料 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 主要经营目的 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 灌木树种包含作为经济林经营的灌木和 藤本种 如油茶 茶叶 柑桔 橙 黄栀子 弥猴桃等 灌木经济林与乔木林 或 竹林 混交的 或农林间作的 按经营目的确定地类 灌木经济林与疏林地混交 的 地类原则上定为灌木经济林 2 其它灌木林地 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的其它灌木林地 4 4 未成林造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指已进行过人工造林或封山育林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尚 未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造林地未成林 人工造林 包括植苗 播种 分殖 和飞播造林后不到成林 年限 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苗木分布均匀 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 85 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 3000 株 公顷 且分布均匀 2 封育地未成林 通过自然变化 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 不超过 成林年限 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 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5 5 苗圃地 苗圃地 经过有关部门规划 设施配套 固定的林木和木本花卉育苗用地 不包括母树林 种子园 采穗圃 种质基地等种子 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 储藏等设施用地 6 6 无立木林地 无立木林地 1 采伐迹地 采伐后 3 年内 活立木达不到有林地 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 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2 火烧迹地 火灾后 3 年内 活立木达不到有林地 疏林地标准 尚未人工 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 3 其它无立木林地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 未达成林年限 因成活率低而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 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限后 未达到有林地 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尚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 但有林地权属证明 因自然保护 如动物栖息旷 地等 科学研究 如对照观测地等 森林防火 如防火线等 等需要保留的无立木 9 林地 7 7 宜林地 宜林地 未达到上述有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未成林地 无立木林地 标准 适宜林木生长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目前呈荒芜状态 包括以下 3 类 1 宜林荒山荒地 规划为林地的荒山 荒滩 荒沟 荒地等 也包括各类工 程建设临时占用的林地 2 宜林沙荒地 造林可以成活 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 丘 有明显 沙化趋势的土地等 3 其它宜林地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 如已规 划为退耕还林对象但尚未造林的坡耕地 抛荒地等 8 8 辅助生产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 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 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包括 培育 生产种子 苗木的设施用地 贮存种子 苗木 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 集材道 运材道 林业科研 试验 示范基地 野生动植物保护 护林 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防火 木材检疫设施用地 供水 供热 供气 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 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 非林地非林地 指林地以外的农地 水域 未利用地及其它用地 包括 1 农地 各种农 牧业用地 2 水域 内陆自然水域和水利设施的常年正常水面 包括河流水面 湖泊水 面 水库水面 坑塘水面及其他用途的水面 林区内林分郁闭覆盖下的小溪划归所 属林地 不列为水域 3 未利用地 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 包括滩涂 盐碱地 沼泽地 裸土地 裸岩地等 4 其他土地 包括交通 城镇 乡村居民点 工矿用地 以及其他未列入上 述各种地类的土地 第十二条 林种区划 一 分类系统一 分类系统 根据生态区位和经营目标的不同 对所有的林地进行林种区划 有林地 疏林 地和灌木林地区划林种 其它林地为规划发展林种 生态公益林林种分防护林和特 用林 2 个林种 14 个亚林种 分类系统见下表 10 表表 3 33 3 林种分类系统林种分类系统 林种亚林种林种亚林种 11 水源涵养林21 国防林 12 水土保持林22 实验林 13 防风固沙林23 母树林 14 农田牧场防护林24 环境保护林 15 护岸林25 风景林 16 护路林26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防护林 17 其它防护林 特种用途林 27 自然保护区林 二 技术标准二 技术标准 生态公益林 地 生态公益林 地 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保存种质资 源 科学实验 森林旅游 国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林木 林地 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1 1 防护林 防护林 以国土保安 防风固沙 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等防护功 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水源涵养林 以涵养水源 改善水文状况 调节区域水分循环 防止河流 湖泊 水库淤塞 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水土保持林 以减缓地表径流 减少冲刷 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和恢复土地 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防风固沙林 以降低风速 防止或减缓风蚀 固定沙地 以及保护耕地 果 园 经济作物 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以保护农田 牧场减免自然灾害 改善自然环境 保障农 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护岸林 以防止河岸 湖岸 海岸冲刷崩塌 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护路林 以保护铁路 公路免受风 沙 水 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 木和灌木林 其它防护林 以防火 防雪 防雾 防烟 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 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2 2 特种用途林 特种用途林 以保存物种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用于国防 森林旅游和科 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国防林 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11 实验林 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 灌木林 包 括科研试验林 教学实习林 科普教育林 定位观测林等 母树林 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 灌木林 包括母树林 种子园 子代测定林 采穗圃 采根圃 树木园 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 环境保护林 以净化空气 防止污染 降低噪音 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 林地 包括城市及城郊结合部 工矿企业内 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 林木 灌木林 风景林 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 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 分布在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 度假区 滑雪场 狩猎场 城市公园 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位于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 包括自然与文化遗产 地 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以及纪念林 文化林 古树名木等 自然保护区林 各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小区内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 统和珍贵 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 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 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木和灌木林 三 林种优先级三 林种优先级 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 按照以下优先顺序确定 国防林 自然保护区林 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 风景林 环境保护林 母树 林 实验林 护岸林 护路林 防火林 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牧场防护林 第十三条 公益林事权 区位 一 公益林事权一 公益林事权 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 地 和地方公益林 地 1 国家公益林 地 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国务院林 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 地 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林策发 2001 88 号 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 暂行 林策发 2004 94 号 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重点 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 国家公益林以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 3062 47 万亩 国家重点公益林为准 2 地方公益林 地 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 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 地 省级公益林 以纳入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 2037 53 万亩公益林为准 12 其它地方公益林 纳入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补偿的公益林 或虽没有纳入补偿 但符合公益林区位条件 已进行区划的公益林 二 公益林区位类型二 公益林区位类型 生态公益林小班所处的区位类型 分为 江河源头 江河两岸 水库周边 湖 泊周边 铁路两侧 公路两侧 水土流失区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其它 当小班符合多个生态区位类型时 其优先级依次为 自然保护区 森林公园 江河源头 江河两岸 水库周边 湖泊周边 水土流失区 铁路两侧 公路两侧 其它 第十四条 优势树种 组 在乔木林 疏林中 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 树种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 大的树种 组 为优势树种 组 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 未成林造林地 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 株数占总 株数最多的树种 组 为优势树种 组 经济林 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 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 树种 组 为优势树种 组 第十五条 龄组划分 公益林以防护成熟或自然成熟划分龄组 表表 3 43 4 公益林龄组划分标准表公益林龄组划分标准表 单位 年 龄 组 类别树 种 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 龄级 期限 杉木 柳杉 水杉 池 杉 1516 2526 3031 40 405 杉柏类 柏木 2021 4041 6061 100 10020 马尾松 台湾松 2021 4041 5051 70 7010 松 类 湿地松 火炬松 1516 2526 3031 40 405 木荷 枫香 2021 4041 5051 70 7010 硬阔类栎 槠 栲 樟 楠 其它硬阔 3031 5051 6061 80 8010 软阔类 杨 擦 楝 泡桐 拟赤杨 其它软阔 1011 1516 2021 30 305 竹 类毛 竹1 23 45 67 8 92 第十六条 立地因子 一 地貌一 地貌 在 10 平方公里范围内按下列标准划分所属地貌 中山 海拔高在 1000 3499 米的山地 13 低山 海拔高在 500 999 米的山地 高丘 海拔高在 250 499 米的山地 中丘 海拔高在 100 249 米的山地 低丘 海拔高 100 米以下山地和台地 平原 平坦开阔 起伏很小 二 坡度二 坡度 共分为六级 级为平坡 0 5 级为缓坡 6 15 级为斜坡 16 25 级为陡坡 26 35 级为急坡 36 45 级为险坡 46 三 坡向 三 坡向 分东 南 西 北 东南 东北 西南 西北 无坡向九个方位 四 坡位四 坡位 分脊 上 中 下 谷 平地及全坡七个坡位 五 母岩 五 母岩 指土层下的岩石 可在就近周围自然崩缺口中观察 在江西省分布的母岩主要有 花岗岩 砂页岩 板岩 千枚岩 砂岩 红粘土 石灰岩 片麻岩 六 土壤六 土壤 1 土壤名称 江西省主要土壤类型有 红壤 为丘陵地区主要土壤类型 广泛分布于本省丘陵和山地 主要集中在 三个区域 一是分布在丘陵区及海拔 500 米以下的山地 为亚类红壤 二是分布在 高丘陵和低山区 由各种岩石的风化残积 坡积物发育而成 部分已开垦为耕地或 种植经济果木 土层较薄 质地沙 多砾石 为亚类红壤性土 三是分布在海拔 500 800 米地段 现状植被为松 竹 杉或针 阔混交林 为亚类黄红壤 黄壤 为山区主要土壤类型 通常分布在气候较为湿润凉爽的地区和山区较 高的垂直地带 或者分布在排水不良和地下水排泄不通的地区 我省主要分布于中 山山地中上部海拔 700 1200 米之间 植被现状多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与落 叶阔叶林混交林 黄棕壤 主要分布于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地 母质为多种岩石风化残积 坡积物 现状植被为阔叶林 表土有机质达 4 以上 呈灰黑色 其余土体呈黄棕 色 土层薄 多砾石 本省赣北的丘陵岗地和阶地也有分布 现多已开垦为旱地 少数为林地和草地 沼泽土 沼泽土是沼泽生态条件下 有机质积累和还原作用强烈的土壤 具 潜育特征 土体有大量有机质积累 有机质含量一般 10 25 底部为潜育层 有 机质含量 1 左右 为 Ha G 构型 主要分布在地面过于潮湿的地段 一般第一层为 黑色泥炭层 水稻土 任何自然土壤或耕种土壤 一经种植水稻 在水耕熟化作用下 都 可发育成水稻土 典型水稻土具有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或底土层 主要有潮沙 14 泥土 乌泥土 黄泥土 紫泥土 马肝土等 草甸土 分布于沿江滨湖的河漫滩和阶地 为河流冲积物或湖水淤积物母质 在草甸植被作用下所形成 其中大部分已水耕熟化或旱耕熟化而成旱作土壤 还有 一部分为未开垦的草洲土 土层深厚 质地不一 有的尚有石灰反应 PH5 5 7 5 我省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周围的平坦阶地和长江 赣江 抚河 信江 修河 饶河等江河及其支流沿岸的河漫滩和阶地 紫色土 由紫色沙岩母质发育而成 土层一般不到 1 米 质地多为中壤至重 壤土 少数为粘土 有的有石灰反应 PH6 0 7 5 有机质含量 1 2 5 磷 钾含 量较多 肥力较高 主要分布在赣州 抚州和上饶地区的丘陵地带 其他丘陵区也 有小面积零星分布 常与丘陵红壤交错分布组成复区 石灰土 由石灰岩母质发育而来 有石灰反应 加盐酸起泡沫 土色以红 棕 黑为主 土层浅薄 质地粘重 分布零星 彭泽 德安 袁州 万载 萍乡 新余 瑞金 会昌 南康 全南 龙南 崇义等县市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 根据肥 力和颜色又可分为黑色石灰土 棕色石灰土和红色石灰土等 风沙土 风沙土是风砂地区成沙母质上发育的土壤 风沙土的母质是由空气 流动转运形成的沙质再沉积物 风积物 物质来源有岩石风化产物 河流淤积物 湖泊沉积物 洪积物和坡积物等 山地草甸土 主要分布于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顶 现状植被为禾本科高草 深黑色 土层浅薄 一般只有 30 厘米左右 由多种母质发育而成 2 土层厚度 根据 层的总厚度确定 划分标准为 厚层 80 厘米 中层 40 80 厘米 薄层 40 厘米 3 腐殖质层厚度 根据 层 黑土层 的厚度确定 若有 层 则 层的厚 度为 1 2 其划分标准为 厚层 20 厘米 中层 10 20 厘米 薄层 10 厘米 4 土壤肥力等级 按土层厚度和腐殖质层厚度两个因子组合确认 分为四个等 级 肥沃级 土层厚度 80 厘米 腐殖质层厚度 10 厘米 较肥沃级 土层厚度 40 80 厘米 腐殖质层厚度 10 厘米 中等肥沃级 土层厚度 40 厘米 腐殖质层厚度 10 厘米 或土层厚度 40 厘米 腐殖质层厚度 20 厘米 脊薄级 土层厚度 40 厘米 腐殖质层厚度 20 厘米 七 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七 水土流失类型及强度 水土流失类型分片蚀 沟蚀 崩塌蚀三种 表表 3 53 5 水土流失类型划分标准水土流失类型划分标准 15 片 蚀沟 蚀崩 塌 蚀类 型 依据 强 度 植被盖度 侵蚀沟面积 占细班总面积 崩塌面积 占细班总面积 轻 度71 90 10 10 中 度30 7010 2510 20 强 度 3026 5021 30 剧 烈 50 30 植被盖度达 90 以上 小细班内无侵蚀沟或崩塌面积 则属无水土流失 第十七条 立地质量等级 1 立地质量等级评价因子 选定坡位 坡度 成土母岩 土壤厚度 腐殖质厚度等作为立地质量等级主要 评定因子 2 立地质量等级评价标准 1 5 个主要评定因子权重总和为 100 分 其中 坡位 20 分 下部 20 分 中下部 18 分 中部 16 分 中上部 14 分 上部 10 分 脊部 5 分 全坡 15 分 平地 17 分 坡度 10 分 平坡 6 度 10 分 缓坡 6 15 度 9 分 斜坡 16 25 度 7 分 陡坡 26 35 度 5 分 急坡 36 45 度 3 分 险坡 45 度以上 1 分 成土母岩 20 分 页岩 20 分 花岗岩 18 分 板岩 17 分 浅海沉积岩 15 分 玄武岩及紫色 红色 砂岩 13 分 石灰岩 10 分 土壤厚度 25 分 厚 80 厘米 25 分 中 40 79 厘米 20 分 薄 40 厘米 15 分 腐殖质厚度 25 分 厚 5 0 厘米 25 分 中 2 0 4 9 厘米 20 分 薄 2 0 厘米 15 分 表表 3 63 6 立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立地质量等级评定标准 类型下部中下部中部中上部上部脊部全坡平地 坡位 分值 201816141051517 类型平坡 缓坡 斜坡陡坡急坡险坡 坡度 分值 1097531 类型页岩花岗岩板岩玄武岩 紫色 红 色 砂 岩 石灰岩 成土 母岩 分值 201817131310 16 类型厚 80 厘米 中 40 79 厘米 薄 40 厘米 土壤 厚度 分值 252015 类型厚 5 0 厘米 中 2 0 4 9 厘米 薄 2 0 厘米 腐殖 质厚 度分值 252015 2 立地质量等级评定 将小班的 6 个主要立地质量评定因子得分相加得小 班立地质量总得分 总得分 90 分为 级 70 89 分为 级 50 69 分为 级 49 分为 第十八条 森林结构 森林结构包括群落结构 林层结构 树种结构等 3 个方面的内容 一 群落结构一 群落结构 乔木林群落结构划分为 3 类 在划分乔木林群落结构时 下木层 地被物层的平 均高度一般要求 下木层平均高度不能低于 50 厘米 地被物层平均高度不能低于 5 厘 米 当下木 含灌木和层外幼树 或地被物 含草本 苔藓和地衣 的覆盖度 20 单独 划分植被层 当下木 含灌木和层外幼树 和地被物 含草本 苔藓和地衣 的覆盖度均 在 5 以上 且合计 20 可合并为 1 个植被层 1 完整结构 具有乔木层 下木层 地被物层 3 个层次 且下木层和地被物层覆 盖度均 20 的林分 2 较完整结构 具有乔木层和其它 1 个植被层或下木层和地被物层覆盖度均在 5 以 上 且合计 20 的林分 3 简单结构 只有乔木 1 个植被层或下木层和地被物层覆盖均低于 5 的林分 二 林层结构二 林层结构 林层结构指林分的林冠层次结构 分单层和复层两类 复层林的划分应同时满 足下列 4 个条件 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不少于 30 立方米 主林层 次林层平均高差 20 以上 各林层平均胸径在 8 厘米以上 主林层郁闭度不少于 0 30 其它层郁闭度不少于 0 20 三 树种结构三 树种结构 树种结构反映乔木林的针阔叶树种组成 共分 7 个等级 对于竹林和竹木混交 林 确定树种结构时将竹类植物当乔木阔叶树种对待 若为竹林纯林 树种类型按 类型 2 阔叶纯林 记载 若为竹木混交林 按株数和断面积综合目测树种组成 参照有关树种结构划分标准 确定树种结构类型 按类型 4 类型 6 或类型 7 记载 17 表表 3 73 7 树种结构划分标准树种结构划分标准 树种结构类型划 分 标 准 针叶纯林 单个针叶树种蓄积 90 阔叶纯林 单个阔叶树种蓄积 90 针叶相对纯林 单个针叶树种蓄积占 65 90 阔叶相对纯林 单个阔叶树种蓄积占 65 90 针叶混交林 针叶树种总蓄积 65 针阔混交林 针叶树种或阔叶树种总蓄积占 35 65 阔叶混交林 阔叶树种总蓄积 65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森林灾害与健康森林灾害与健康 一 森林灾害一 森林灾害 1 森林病 虫害等级 林木受各种病害 昆虫危害 含树叶 枝梢 果实 树 干 的严重程度 按受害立木株数百分率 分为无 轻 中 重 4 个等级 2 火灾等级 林木遭受火灾的严重程度 按受害立木株数占总株数百分比及 受害后林木能否存活和影响生长的程度 分无 轻 中 重 4 个等级 3 其他自然灾害等级 林木受风 雪 冻 水灾等危害程度 按受害 死亡 折断 断梢 翻倒等 立木株数占总株数百分比 分无 轻 中 重 4 个等级 表表 3 83 8 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森林灾害等级评定标准 评 定 标 准 等级 森林病 虫害森 林 火 灾气候灾害和其它 无受害立木株数 10 以下未成灾未成灾 轻受害立木株数 10 29 受害立木株数 20 以下 仍能恢 复生长 受害立木株数 20 以 下 中受害立木株数 30 59 受害立木株数 20 49 生长受 到明显的抑制 受害立木株数 20 59 重受害立木株数 60 以上 受害立木株数 50 以上 以濒死 木和死亡木为主 受害立木株数 60 以 上 二 森林健康二 森林健康 根据林木生长发育 外观表象特征及受灾情况综合评定森林健康状况 分为健 康 亚健康 中健康 不健康 4 个等级 表表 3 93 9 森林健康等级评定标准森林健康等级评定标准 健康等级评 定 标 准 健 康 林木生长发育良好 枝干发达 树叶大小和色泽正常 能正常结实和繁殖 未 受任何灾害 18 亚健康 林木生长发育较好 树叶偶见发黄 褪色或非正常脱落 发生率 10 以下 结实和繁殖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未受灾或轻度受灾 中健康 林木生长发育一般 树叶存在发黄 褪色或非正常脱落现象 发生率 10 30 结实和繁殖受到抑制 或受到中度灾害 不健康 林木生长发育达不到正常状态 树叶多见发黄 褪色或非正常脱落 发生率 30 以上 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不能结实和繁殖 或受到重度灾害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森林自然度森林自然度 森林自然度是指森林群落类型现状与地带性顶极群落 或原生乡土植物群落 之间的差异程度 根据森林群落类型或种群结构特征位于次生演替中的阶段划分等 级 按小班的人为干扰强度 林分类型 树种组成 层次结构 年龄结构等把自然 度划分为五个类型 表表 3 103 10 成成 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标准森林自然度等级划分标准 等级划 分 依 据 原始林或受人为影响很小而处于基本原始的植被 森林群落组成复杂 为多层结构 异龄林 曾经有明显人为干扰 处于演替后期的次生群落 森林群落完整结构 复层结构 异龄林 包括天然次生阔叶林 阔叶混交林 人为干扰较大的次生群落 处于次生演替中期阶段 森林为单层或复层结构 同龄 林或异龄林 包括人工阔叶混交林 针叶混交林或主林层为针叶树种 次林层大量 阔叶树种的针阔混交林 人为干扰极大 处于次生演替初期阶段 森林群落结构简单 为单层结构 同龄林 或异龄林 包括人工阔叶纯林 针叶纯林 天然更新马尾松林 灌木林 人为干扰强度极大而持续 处于次生演替前期阶段 包括生长着大量草及藤本植物 的无林地 荒山荒地 采伐迹地 火烧迹地 未成林地和林种为经济林的林地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生态功能等级生态功能等级 各森林类型的生态功能等级按评定因子与类型得分总和法综合评定 1 特用林及非带状防护林 特用林及非带状防护林生态功能等级评定因子有 物种多样性 郁闭度 森林 结构 林下植被和枯枝落叶层 5 个因子 各因子状况划分为 和 4 个类 型 其中 类型分值为 16 20 分 类型分值为 11 15 分 类型分值为 6 10 分 类型为 0 5 分 各因子及类型的划分标准见表 地类为竹林的林地不按 此标准评定 以小班内各评定因子得分之和作为综合分 评定小班生态功能所属等 级 表表 3 113 11 特用林及非带状防护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特用林及非带状防护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 19 综合分在 80 分以上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一类 综合分在 60 79 之间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二类 综合分在 40 59 之间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三 类 综合分在 40 分以下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四类 2 带状防护林 带状防护林包括护岸林 护路林 农田防护林及其它带状防护林 其评定因子 有林带完整性 林带宽度 林分郁闭度和林带结构等 4 个 各因子状况均分为 和 等 4 种类型 其中 类型分值为 21 25 分 类型分值为 16 20 分 类型分值为 11 15 分 类型分值为 0 10 分 以小班内 4 因子状况得 分之和作为综合分 评定小班生态功能所属等级 综合分在 80 分以上生态功能等 级评定为一类 综合分在 60 80 分生态功能等级评定为二类 综合分在 40 60 分 生态功能等级评定为三类 40 分以下则评定为四类 各因子及类型的划分标准见表 2 15 地类为竹林的林地不按此标准评定 表表 3 123 12 带状防护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带状防护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划分标准 类型 评定因子 IV 林带 完整性 林带无缺口 每公里带缺口少于二 个且缺口长度 100 米 每公里带缺口多于二个 含二个 或缺口长度 100 米 整条带缺口较多 缺口长度较长 林 带残缺不全 林带宽度 最小宽度 100 米 最小宽度 50 99 米最小宽度 20 49 米最小宽度 20 米 郁闭度 0 800 60 0 790 20 0 59 0 19 林带结构 多树种 复层 林 疏透结构 单树种 单层林 林 下有灌木层 疏透结 构 单树种 单层林无林层 3 竹林 类型 评定因子 IV 物种多样性 阔叶林 阔叶为主 的针阔混交林 物 种丰富 针叶为主的针阔混交 林 混交比 30 物种较丰富 针叶纯林 针叶混 交林 物种单纯 灌草植被 郁闭度 0 800 50 0 790 20 0 49 0 19 森林结构 群落结构复杂或完 整 复层林 群落结构较完整 群落结构简单 单层林 无乔木层 林下植被 植被高度 1 0 米 盖度 80 植被高度 0 5 0 9 米 盖度 50 79 植被高度 0 30 0 4 米 盖度 30 49 植被高度 0 3 米 盖度 29 枯枝落叶层厚度 5 厘米厚度 3 4 厘米厚度 1 2 厘米厚度 1 厘米 20 地类为竹林的林地 生态功能等级均按此标准进行评定 评定因子为郁闭度 林层和植被等 3 个 各因子状况均分为 和 等 4 种类型 其中 类型分值为 31 40 分 类型分值为 21 30 分 类型分 值为 11 20 分 类型分值为 0 10 分 各因子及类型的划分标准见表 3 12 以 小细班内因子状况得分之和作为综合分 评定小班生态功能所属等级 综合分在 85 分以上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一类 综合分在 60 84 之间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二类 综合分在 30 59 之间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三 类 综合分在 30 分以下 小班生态功能等级判定为四类 21 表表 3 133 13 成成 竹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评定标准竹林生态功能评价因子及等级评定标准 类型 评定因子 IV 郁闭度 0 600 30 0 590 20 0 29 0 19 林 层复层2 层单层无 林下植被高 1 米高 0 6 0 9 米高 0 3 0 6 米高 0 3 米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森林景观等级森林景观等级 森林景观等级评定以评定因子与类型得分总和法综合评定 其评定因子为林分 类型 层次 古树和色彩等 4 因子 各因子状况划分为 和 等 4 种类型 其中 类型分值为 20 25 分 类型分值为 16 19 分 类型分值为 10 15 分 类型分值为 10 分以下 以小班内 4 因子状况得分之和作为综合分值 评定 森林景观等级 综合分在 80 分以上森林景观评定为一等 综合分在 60 80 分森林 景观评定为二等 40 60 分森林景观评定为三等 40 分以下森林景观评定为四等 其评定因子及类型划分标准见表 2 18 表表 3 143 14 森林景观等级评定标准表森林景观等级评定标准表 类型 评定因子 林分类型 植物群落结构复 杂 森林植被为 原始林或原始次 生林为主 植物群落结构复杂 如常绿阔叶次生林 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西省晋源区第七小学2025届三下数学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重庆医科大学《建筑师职业基础(含务实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聊城莘县联考2025届初三下学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伊宁县2025届五下数学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答案
- 上海市第八中学2025届中考预测金卷:数学试题(浙江卷)含解析
- 西南科技大学《电视综艺栏目编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接收发展对象大会流程
- 2025数据中心服务器采购与维护工程合同
- 《2025高速数据传输接入服务合同》
- 2025设备租赁合同「样式」
- 国家开放大学毕业生登记表-
- 电脑故障诊断卡说明书
- 企业重组所得税特殊性处理实务(深圳市税务局)课件
- 2022年7月2日江苏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客观题)及答案
- 瓦斯超限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苗木质量保证措施
- 【公司利润质量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400字】
- 水利工程分部分项划分表
- 学生班级卫生值日表模板下载
- 责任商业联盟RBA(CSR)知识培训
- 放射工作人员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