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doc_第1页
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doc_第2页
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doc_第3页
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武汉市第十四中学 王晶 摘 要: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景,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就起到助产作用,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鸟入林,学生百鸟无声的僵化局面。创设生动形象又符合科学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能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者意识,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启发式 问题情景 教学 新课改教学特别强调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把简单的一问一答的讲授法作为启发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虽然与注入式教学有所区别,但是,并没有启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仍然没有得到锻炼。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认知水平由已知区到未知区为。问题情境是介于已知区和未知区间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学生经过努力又是可以克服的那样一种学习情景 通过教师设立一系列有难度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营造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的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教学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生有时对于一些新知识的获取往往需要教师恰当地加以点拨才能实现,一启就发,学生并不感到怎样吃力和被动;而有的时候,即便是较简单、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接受起来仍感到很费劲。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往往与课堂上特定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缺少师生互动和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没能被很好地牵动,学生的积极性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所谓跳一跳,摸得着,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实现。实际上,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从而使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或者说是现实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且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既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 教育家孔子在谈到启发式教学时曾有过这样一句著名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当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传授知识,才会收到最佳效果。宋代教育家朱熹这样解释:愤,即心求通而未得之貌;悱,乃口欲言而未能之状。这里,孔子虽未直接提到问题情境一词,却阐明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刻内涵。要使学生达到愤和悱的状态,教师的启发、设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设问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只有这时,学生的思维才最活跃,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最高。因此,只有在既适应又不完全适应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只有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题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下面就谈谈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一、 创设活动情景,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教师为主导,书本上的概念公式为主体,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及应用,而忽视了学生在理解概念,运用公式时的主体作用。 新的教学模式,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引导学生在众多的相关事物中排异取同,发现规律,形成概念,推出公式。让学生深入体会概念、掌握公式,并学会在实际中解决问题。 如在讲授椭圆的定义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时,可在两个铁钉上系上绳子,将铁钉固定后用笔沿着绳子滑动即可得到轨迹为椭圆。再将绳子长度调短,当绳子长度等于钉子间的距离时能否再画椭圆。这样学生既可理解椭圆定义又加深了对于限制条件|F1F2 |小于距离之和的理解。从动手中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了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 二、 创设趣味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言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他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当他当他追到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当他追到里处时,乌龟前进了里.1) 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2) 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是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 高中代数中有这样一道题已知a,b,mR+,并且a。如果直接去证明,学生兴趣不浓,显得有些单调。转而先由学生去猜:与哪个大?为了配合此题的理解,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若再向水中加m克糖,糖水变甜还是变淡了?学生异口同声说出变甜了所以加糖前的浓度小于加糖后的浓度 ,即得到要证明的不等式。此时,学生轻松愉快去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了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四、 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椭圆教学中第二定义动点M(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距离之比为定值e=(0e1),这个点的轨迹是椭圆,方程为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第一定义与第二定义描述的动点的轨迹均是椭圆,但条件却是截然不同,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椭圆的定义推导过程入手,看两者之间有没有等价关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由 符合第二定义的条件。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五、 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一动点到定点F(4,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x=10的距离比为,求这个动点的轨迹方程,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解法:解法1、由题意知:动点的轨迹为椭圆,且e= =,又因为焦点F(4,0),即c=4,所以a=8,所以=-=64-16=48。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解法2、设动点P(x,y)依题意有两边平方化简得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哪一种解法是错误的,经过学生的热烈讨论,得出:题意中没有明确说明曲线中心的位置,不能得出c=4、a=8的结论,从而引向解法1这种错误的结果。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若不能判断中心位置,应按解法2求解。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实践证明,变换教学形式,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绪,改变学生学习态度。问题情景应具有障碍性、探索性和可接受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力、思想觉悟等。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诙谐潇洒的谈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