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 湘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2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经济联系(时间:45分钟分数:100分)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读图,回答12题。1若甲、乙分别是黄土高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际之间流向合理的是()am为资金,n为劳动力bm为能源,n为技术cm为技术,n为资金 dm为信息,n为零部件2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对甲、乙两地的影响描述合理的是()a甲地就业机会增多b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d带动乙地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12.解析第1题,甲代表黄土高原,煤炭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能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提供能源和劳动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能为黄土高原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第2题,若m为钢铁厂,其转移会增加乙地的就业机会,促进乙地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由于钢铁厂不是劳动密集型工业,故对乙地劳动密集型产业影响不大。答案1.b2c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34题。3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4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该地()a原料、燃料丰富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d重视科技投入34.解析第3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汽车产业第一次转移是从欧洲到美国,美国此时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第4题,丙地位于日本,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重视科技投入,吸引了汽车产业的转移。答案3.b4d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越强。产业竞争力系数可以衡量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表是上海与浙江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比较。据此回答56题。制造业部门1990年2003年上海市浙江省上海市浙江省烟草3.571.035.955.38家具3.117.845.7211.9皮革6.316.172.5924.28文体用品25.513.549.7215.67普通机械9.361.7610.9914.86电子通讯11.540.7210.894.15.根据表格,关于19902003年期间说法正确的是()a上海的家具企业规模一直小于浙江b皮革和文体用品可能存在从上海向浙江产业转移的趋势c浙江省一直输出表中制造业的产品d上海的产业均有向浙江转移的趋势6电子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表中浙江与上海相比,电子通讯制造部门在全国的竞争力系数差异较大,说明()a上海的电子通讯产业产品正在减少b浙江重点培育产业有明显竞争优势c浙江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d上海电子产业竞争优势已经减弱56.解析第5题,读表中数据可知,上海的家具企业竞争系数小于浙江,但家具企业规模不一定一直小于浙江;浙江皮革和文体用品2003年后竞争系数明显大于上海,所以可能存在从上海向浙江产业转移的趋势。第6题,电子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但产业竞争系数并不高,说明浙江重点培育产业没有明显竞争优势,从电子通讯产业竞争系数发展变化看,浙江高技术产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答案5.b6c读某市产业结构变化表,回答79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2007年0.150.149.86962.632008年0.148.9517806.5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该市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不变b该市的产业结构已由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三产业为主c2008年该市第二产业产值下降d该市产业结构已经优化,不需要进行产业转移8为该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起到重要作用的部门可能是()a电子工业b生物制药c金融、物流 d花卉、园艺业9目前,该市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饱和”状态,若要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下列关于该市今后发展措施中合理的有()引进高技术人才,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大科技投入,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缓解土地、空间不足的压力a bc d79.解析第7题,表中数值表示三大产业所占总产值的百分比,并不是产值。通过计算可知,2008年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第二产业产值也增加,故a、c两项均错误;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该市的产业结构由原来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故b项正确;从三大产业比重看,该市第二、三产业比重太大,第一产业比重太小,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故d项错误。第8题,在该市产业结构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转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服务业。电子工业和生物制药都属于工业部门,它们的发展会促进工业产值比重增大,与表中数据不符;花卉园艺业属于第一产业,其大规模扩大会促进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增加,与题干不符,故c项正确。第9题,只引进高技术人才且限制外来人口进入会影响到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故错误;仅仅通过提高土地价格并不会缓解土地供应紧张的局面,故错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加大科技投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该市今后发展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故正确。答案7.b8c9b(2010江苏)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a为资金b为技术c为劳动力d为原料aacbabcbcdcd11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abcd1011.解析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不难看出,发达地区技术水平高,资金充裕,就业机会多;而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低,资金不足,就业机会少。因此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输入的应该为资金、技术等,而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输入的应该为劳动力、原料等。故a项正确。第11题,欠发达地区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环境问题,故错误;欠发达地区技术水平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发达地区不可能向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故错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等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并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故正确。答案10.a11d近年来,每年农历新年过后,都会形成农民离乡外出打工大潮。与往年不同的是,2011年春节后,浙江、江苏、广东等传统用工大省出现了“用工荒”。而在湖北、四川等劳务输出大省,当地政府和企业出台了更多措施“截留”农民工。据此回答1213题。12导致“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限制民工的流动沿海省份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量大幅上升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提供相对更好的工资待遇劳务输出省份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对民工需求量大abcd13关于“用工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成为沿海中低端制造业转移的一大推力导致沿海经济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促进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abcd1213.解析第12题,导致沿海省份“用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应考虑经济原因。第13题,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出现,成为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一大推力,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促进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答案12.c13b(2011安徽)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如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据此回答1415题。14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aa,b,cbc,b,acc,a,bdb,c,a15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1415.解析第14题,19782005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及西部能源开发,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向西部移动,即c表示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变化轨迹。随着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及南方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南方地区消耗的能源越来越多,能源消费重心向南发展,b表示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轨迹。我国的经济重心位于东南沿海,且不断向南发展,即a表示gdp重心变化轨迹,故b项正确。第15题,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实现的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并不能缩小东西间能源生产与消耗的距离。加大东部沿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可以缩小其东西间距,故d项正确。答案14.b15d二、综合题(共40分)16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材料二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1978年以来安徽省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安徽省迁往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2008年以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转移方向是由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转移到安徽省。人口由安徽省迁往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沿海地区,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等省地理位置优越,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水平高,因而能够为迁入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且为迁入者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安徽省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2008年以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由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转移到安徽省,一方面是由于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而服装加工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安徽省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采取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沿海省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同时安徽省还具有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交通日趋完善、离沿海地区近的区位优势。第(2)题,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入,安徽省的外迁人口肯定会减少,此外,随着沿海地区产业的大量转入,必将加快安徽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促进安徽省经济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答案(1)安徽与广东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广东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与安徽相比,广东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7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30万人,为历年之最,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与此相反的是,由于经济迅速回暖,2011年春节过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缺工现象,重现“用工荒”。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下图为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2分)(1)简述30多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2)目前,西部地区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的部分产业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打破地域限制,形成功能合理的大都市圈,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1)海外产业转移,最初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随着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兴起,(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开始向这些地方转移;(随着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成本的上升与环境的恶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或答:大致形成国际产业向我国沿海经济圈转移,沿海经济圈向中西部转移的局面)。(2)促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和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形成合理的城市等级规模;加强彼此的分工合作,拓展发展空间,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投资。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各城市功能;区域内不同地区间优势互补,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8(2011安徽)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下图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1)图中甲地为_(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3)从产业转移角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