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_201903191457351.doc_第1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_201903191457351.doc_第2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_201903191457351.doc_第3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_201903191457351.doc_第4页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_20190319145735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摘要2关键词2一、 前言、2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3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3(一)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会引起告状行为3(二)幼儿规则意识欠缺导致告状行为的产生3(三)道德水平发展有限引起告状行为4四、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4(一)正确看待告状行为4(二)加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5(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5五、结论6参考文献6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及对策遵义电大2017届学前教育学生 余晓丽 专科摘要本文针对的是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结果分析认为,引起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既有幼儿的性格特点、社交水平不高、对规则认识低、道德发展水平有限等内部因素,也有家长的过度保护、幼儿园空间有限等外部因素。要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应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规则意识,帮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也应减对幼儿的庇护,并与幼儿园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某种结果。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告状行为,原因,建议1、 前言、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幼儿告状行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事,对此行为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加了解幼儿,避免一些矛盾的产生。另一方面使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关系,既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又使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1。以前的研究只停留在发展现状基础上,应该找出问题,分析问题,真正解决问题。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本文采用赵旭曼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类型划分的方法,以 A县某幼儿园大一班 50 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幼儿 28 名,女幼儿 22 名。通过自然观察法和对教师、家长的访谈,观察和记录幼儿从入园的一日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观察时间为半个月。三、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会引起告状行为幼儿与同伴的关系是学校的重要的内容,与同伴的相处就会不断沟通,既相互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2。幼儿园里幼儿在自由活动中与同伴交往机会较多,然而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发展水平和解决纠纷的能力有限,难免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甚至发生冲突, 于是转向教师求助而出现告状行为。人际关系心理学认为,告状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又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1。受独生女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占有欲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交往技巧缺乏,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在遇到纠纷时不知所以,更倾向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给教师。(二)、幼儿规则意识欠缺导致告状行为的产生幼儿社会化的发展,提早形成一定程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义感,当遇到同伴被人欺负,就会主动向老师告状。这其中就包含着幼儿对规则的维护,违背纪律型与攻击型告状行为大都与此相关。情景一:在自由活动时间中,幼儿园的操场里幼儿都在玩耍,仔仔和几个幼儿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会彤彤跑来用手指着仔仔他们老师,你说不让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你看看仔仔他们跑得多快,把好几个小朋友都撞倒了。”之前老师说过不准在操场追逐会跌倒碰伤,彤彤觉得小朋友们是不能乱跑的,可是对于做游戏的活动,老师并不制止。45岁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性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3。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违背规则的告状行为出现频率会高2.4好孩子”阶段道德发展水平有限引起告状行为。(三)、道德水平发展有限引起告状行为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从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发展起来,4-5岁的幼儿已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当同伴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对些事情做出告状动作时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道德判断,并不是无意识的什么事情都去告诉教师,当幼儿觉得有人做的不对,就想到向教师求助来进行正义的维护,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比率高与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有限相关。四、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和应对策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减少对幼儿的庇护和防范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频率,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正确看待告状行为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正常现象,教师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的对待幼儿。有研究发现,19.8%的教师将告状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幼儿行为习惯不良,这些教师对告状的价值评价最低,14.3%和38.1%的教师认为告状没有价值或者说不清楚,认为告状影响常规纪律的人数比例最高,对幼几告状行为疲于应付的也最多(35.7%)4。教师切不可以有色眼镜处理问题,要关注幼儿告状行为的积极层面,借助其中的机会表扬幼儿的优点,如通过对具有正义感的幼儿当众表扬,可以培养全体幼儿的责任感,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风气5。但据访谈结果,教师反应过于积极的态度反而助长幼儿告状的跟风行为,这就需要教师采用适当淡化处理的方式,使幼儿意识到无意义的告状不会引起教师的注意。(2) 加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尽量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学会自己化解矛盾、学会交流、学会宽容。当自己解决矛盾时,就避免与他人发生言语冲突。如遇到事情教师完全放手不管不问,反而对幼儿不利,教师可以先去安抚幼儿的心情,待平缓下来以后,让幼儿说出具体情况,通过引导,让幼儿了解宽容和谦让,并抓住机会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群体,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幼儿园里,各种规则大量存在,从如何遵守教师的一日活动安排到注意生活活动的细节,没有规则集体生活将是一片混乱,这就需要不断告知幼儿各种必须遵守的规则。但限于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实施程度均是有限的,幼儿实际上很难遵守,需要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可将各种要求一次性大量幼儿。即使使用表扬、批评的方式强制推行,幼儿也难以一次形成对规则(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给幼儿制定规则,让幼儿遵守规则,如何让他们遵守规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要不断强化规则意识,从每件事情做起。这就需要不断告知幼儿各种必须遵守的规则。但限于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实施程度均是有限的,幼儿实际上很难遵守,需要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不可将各种要求一次性大量幼儿。即使使用表扬、批评的方式强制推行,幼儿也难以一次形成对规则的理解,需要教师不断提醒,有时一天至少提醒十次,发生次数越多提醒越多,逐渐强化其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一方面使幼儿在班级生活中减少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的几率,能够顺利进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良好的同伴关系也会使幼儿更倾向于独立解决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不去告状也能化解简单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水平的提高。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全家人容易溺爱孩子,这样就会形成自私,脆弱的心理机制。对于告状行为来说,可以试着结合生活实例指导幼儿,让幼儿逐渐知道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要自己解决,培养其独立意识,不要事事都去找家长和教师;多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和除家里以外的更大的活动空间,多带孩子和邻居的同伴们接触,这些都会对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和独立有帮助。五、结论综上所述,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分为违背纪律型和攻击型告状行为的出现频次最多,告状行为在自由活动中出现的比率最高、教学活动次之。在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引起幼儿告状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因而在实施教育对策时教师应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注意深入了解其告状行为产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参考文献1杨翠美,刘晶波,等(2007-5-7岁有的告状行为策略分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10,343赵旭曼(2011)大班幼儿发展告状行为研究,教育导刊12,24王春燕(2002)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山东教育,7-8,16-17;2郑明,李春丽(2005)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学前教育研究,1,38-39 6 Levitt, M.J. and Weber, R.A-1985) Reciprocity of exchange in toddler: A category or a continue genetic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twin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