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十年——诗词理论篇.doc_第1页
国粹十年——诗词理论篇.doc_第2页
国粹十年——诗词理论篇.doc_第3页
国粹十年——诗词理论篇.doc_第4页
国粹十年——诗词理论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粹十年诗词篇稿件:论文篇一、论杜诗的句法艺术(作者:远山回声)杜甫很注意诗歌的句法艺术。他曾虚心向高适求教,问道“佳句法如何?”而那些因句法得当而形成的佳句,又是他平生的刻苦追求,所谓“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即表现了他对句法艺术的痴心与至诚。所谓句法,依萧涤非先生的界定,“是指一句诗的组织法或结构法而言”。句法主要包括句式、词的省略、词序倒置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杜诗的句法艺术作出研究。一、句式错综,韵律和谐这里所说的“句式”,是指诗句的意义节奏,是就诗句的语法结构而言的。应该看到,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是不完全一致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是以每两个音节作为一个节奏单位的,就四言诗来说,是22型的;就五言诗来说,是221型的;就七言诗来说,是2221型的。所谓韵律节奏,是指诵读时声音的自然停顿,只有作这样的停顿,才和谐入耳。所以,一般来说,作者总是力求让他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使人读起来既声音入耳,理解诗意上也能顺畅无阻。但是,从创作实践来考虑,处处让诗句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相一致,是困难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表意的复杂性,诗人为了准确地状写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抒写曲折的情思,很难将句子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完全统一起来。二是因为随着汉语词汇的增加,多音节的词汇亦大量出现,特别是一些地名词,如“神女峰”、“黄鹤楼”、“瞿唐峡”、“洞庭湖”等等,这些地名词出现在句首,就无法再保障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的一致;而唐人又特别喜欢遣地名入诗,因为使用地名具有拓展诗境、张大气象以及强化抒情等多方面的效用。其三,是出于艺术美学的考虑,在一首诗中,如果各句的意义节奏均与韵律节奏一致,诗意固然因此而明达,但也会造成句势的平板,缺乏摇曳动荡之姿。于是,如何使句式错综变化,在不妨碍表意的前提下,使某些诗句的意义节奏突破韵律节奏,便成为诗人们思考的问题。杜甫在这个问题上是付出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的。他在诗句的意义节奏上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在五言常式“221”和七言常式“2221”之外,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句式,试述如下。(一)五言诗的句式,有“212”式,例如:“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又有“113”式,例如:“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遣愁)“国带烟尘色,兵张虎豹符。”(别苏徯)又有“131”式,例如:“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偶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又有“14”式,例如:“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秋日夔府咏怀)按:二句意谓:紫色的东西,是收获于岷岭的芋头;白色的东西,是引种于陆池的莲藕。“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按:“青”、“黄”,是指“峰峦”、“橘柚”的颜色。“惜”、“知”,皆为作者的心理行为。又有“41”式,例如:“登俎黄柑重,支床锦石圆。”(季秋江村)按:“登俎”、“支床”,分别为“黄柑”、“锦石”的定语。“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又有“32”式,例如:“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赠别郑炼赴襄阳)“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在以上六种句式中,“32”、“14”句式在行文上最难处理,因为这两种句式的意义节奏与韵律节奏冲突较大,而诵读时又必须遵循韵律节奏,所以如果处理失当,很容易造成音与意的隔膜。但是,我们诵读上述例句时,并未感到这种隔膜。这就是杜甫的高明之处。(二)七言诗的句式,有“16”式,例如:“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进艇)“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沽。”(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按:两句言成都一带物产丰美。丙穴、郫,均为地名。又有“25”式,例如:“晓漏追趋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按:“晓漏”,言时间;“晴窗”,言处所。“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按:前句是说,岁月艰难,正须少壮方可度越,而己身已老,故苦恨(即深恨)之。前二字是因,后五字是果。后句是说,心情颓丧,正须以酒消愁,却又因为身体多病而停杯,则愁苦之情更深一层。又有“34”式,例如:“棋局动随幽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渔人网集澄潭下,估客船随返照来。”(野老)又有“52”式,例如:“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二首其一)按:伤多,意为“过多”。“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宿府)从以上诗例可以看出,这些句式的运用,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在按着韵律节奏诵读这些诗句的时候,并不感到句意的晦涩,也就是说,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即便是“14”式、“32”式、“34”式这些与韵律节奏矛盾较大的句式,也同样具有这种长处。这就是杜甫的绝妙之处。实非孟郊的“藏千寻布水,出十八高僧”(怀南岳隐士二首其一),韩愈的“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符读书城南)可比。二、词语省略,蕴涵扩大杜甫精心探究诗歌语言的省略技巧,他能做到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归纳杜诗的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一)以副代动。杜诗中有些句子保留了修饰动词的副词,而把动词省略了。作者的目的是,通过这个副词,去显示被省略的动词的意向,而副词本身又在发挥它的表意功能。所以,这是用一词而兼表二意,真可谓一箭双雕之举。例如:“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出郭)按:“犹”、“亦”二字,即修饰被省略的动词的副词,被省略的动词是什么,虽说不能确指,但它的意向是清楚的;同时,这两个副词具有很强的抒情作用,它们前后呼应,表达出对战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浩叹。又如“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正月三日归溪上)等等,这些副词不但具有指示动作意向的作用,而且极富情感色彩,给予人们极大的艺术审美的心理满足。(二)无谓语句。整个句子既不出现动词,也不出现指示动作意向的副词,全句只由若干名词或名词组构成,通过名词或名词组之间的意义联结来构成某种境界。这种组句之法,能使所构的物象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弹性,因而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使人虽经百读而仍然能够产生新的审美感受。例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以上各例,句中的名词或名词组所代表的物象,均无动态或存在状态的显示,它们之间更没有施动与受动的区别。它们在语法中是独立的,自由的;但又不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而是暗中遵循着作者的表达意图。由于它们是独立的,自由的,所以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去联结它们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里多次进行新的联结;又由于它们不是一盘散沙,不是乌合之众,所以尽管读者们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对它们的关系进行联结,但总是跳不出作者的表达意图。(三)省略介词,只出现介词短语中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或其它形式的词组。其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省略,在散文中也常发生,在此不论。容易影响理解诗意的是如下这些介词的省略。一,表示原因的介词被省略,如“群盗无归路,衰颜会远方。”(戏题寄汉中王)前句的意思是说“因为群盗的存在,才造成我等归乡无路”,由于作者把表示原因的介词省略了,只让介词短语中的名词词组出现,也正是由于省略了这个介词,才使得诗句顿挫有力。二,表示目的的介词被省略,如:“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二句意谓:为了浊酒而去寻找陶令那样的嗜酒隐士,为了丹砂而去拜访葛洪那样的炼丹师。三,表示方式、方法的介词被省略,如:“郊扉存晚计,幕府愧群材。”(春日江村五首其四)“郊扉”指草堂,它是“存晚计”的方式,意谓以草堂作为晚年的归所,也就是说要老死于此处。四,表示叙述范围的介词被省略,如:“形容吾较老,胆力尔谁过?”(湖南送敬十使君赴广陵)二句意谓:在容颜这方面,我比你衰老;在胆力这方面,有谁能够超过你?又如“侍臣双宋玉,战策两穰苴。”(秋日荆南叙怀)二句是赞美薛明府的文武兼备之才,意谓:以文章而言,你双倍于宋玉的才华;以武略而言,你抵得上两个穰苴。穰苴,即司马穰苴,春秋时齐国名将。三、词序倒置,诗家语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来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是较为常见的。有些倒置是为了协调平仄,有些是为了对仗的稳妥,更多的则是为了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宾语的定语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情况出现较多,如:“和亲知计拙,公主漫无归。”(警急)前句“和亲”是“计”的定语,顺过来是“知和亲之计拙”。把定语提前,增强了批判力量。又如“仙醴来浮蚁,奇毛或赐鹰。”(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后句,“奇毛”是“鹰”的定语,顺过来是“或赐奇毛之鹰”,奇毛,羽毛奇绝,见鹰之猛健。把定语提前,突出了鹰的特征。(二)宾语的中心词提到谓语前面,这种情况也不少见,如:“客情投异县,诗态忆吾曹。”(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后句宾语的中心词提到谓语之前,顺过来是“忆吾曹之诗态”,诗态,吟诗的风度。把中心词提前,是为了与“客情”构成对仗。又如“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同元使君舂陵行)后句应是“忆大庭之淳朴”,大庭,传说中的神农氏的别称,神农氏的时代民风淳朴。(三)状语移到谓语的后面,如:“来往皆茅屋,淹留为稻畦。”(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二)后句属此,应是“为稻畦而淹留”。又如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其三)“子”,是杜甫对其邻居冯都使的称呼。“渠”,动词,砌渠。“渠细石”就是用细石砌渠,细石是状语。“沼”,动词,做沼(池塘)。“沼清泉”就是用清泉做沼,清泉是状语。两处状语均移到谓语的后面。(四)主谓倒置,如:“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早花)应是“当雪杏盈盈,待春梅艳艳”,把谓语提前,突出了花的色泽、姿态。又如“夺马悲公主,登车泣贵嫔。”(伤春五首其四)二句写吐蕃进攻长安,皇亲外逃的混乱情况。“悲公主”应是“公主悲”,“泣贵嫔”应是“贵嫔泣”。上述四种词序倒置的出现,推原作者的用意,除了适应声律、对仗的要求之外,主要还是为了保证诗的韵律节奏和劲健之美。这些词序倒置的句子,给杜诗增添了韵味。二、古音字义不随平仄变化而变之韵字(作者:秋风听雨)在诗词楹联实际创作中,平水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用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字分布在几个韵部,一方面是一字多音多义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发展和地域文化发展差异的结果。现代网络科技发展,我们大多时候不用再去翻阅韵书或是死记硬背,古音古韵与今天的音韵相比已经大不相同,所以在实际创作中经常发生一些错误乃至发生一些争论。网络查询工具对很多韵字标明平仄为“通”,这个“通”字并不是说就是平仄通用,而是说这个字有平声和仄声的变化,也就是这个字同时存在于两个乃至两个以上韵部。大多数情况“通”是不能平仄通用的,而是根据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对应形成字义变化,跟着这个字的所在韵部也就是平仄发生变化。如“荷花”之“荷”平声,“负荷”之“荷”仄声;“浪花”之“浪”仄声,“沧浪”之“浪”平声;“应当”之“应”平声,“应答”之“应”仄声,等等。实际上,大家关心的还是到底哪些字是真的可以平仄通用而字义不变,我在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归纳和进一步考证,特将这些平仄两用而意义相同的字列出来,以免大家在今后的创作或是其他相应的鉴赏、评审等活动中产生误解或争执,也就是让古音古韵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明朗化。我首先考证确定有77个字平仄通用而字义不随平仄变化而改变,它们分别是:“剂,诽,誉,嘘,如,茹,纾,驱,输,诋,缔,霓,批,挤,颏,过,谆,泯,畛,嶙,论,蜿(此字注意读音,仄声读wn,平声读yun,其实平声是冤字的通假字,关于通假字大家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已有所了解,其实这也是语言文字发展的产物,就是现在大多字词典都还保留冤字的蜿义),翰,看,漫,叹,潸,摊,谰,讪,先,缠,搴,癣,娇,摇,标,哨,橇,峤(注意读音,平声读qio,仄声读jio),轿(注意读音,平声读qio,仄声读jio,这种读音区别在现今在很多地方依然在延续,主要是地域差别造成的),嘹,钞,敲,漕,挠,骜,爹(注意读音,平声读di,仄声读du,这种读音现今所遗痕迹难寻 ),桦,望,偿,妨,防,吭,障,忘,评,莹,轻,侦,廷,醒,听,町,凭,凝,浏,瘤,蹂,篓,妊,颔,兼,潜,苫,砭,谗,嵌”,以上78个字除为特别注明的基本是古音声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而已,字义也不同,声调之所以不同大多因为地域差别,也就是方言因素为主。除了上面说的78个字外还有12个字也很特殊,这些字的其中某一项字义是平仄两用而意义相同的,它们是“侗,淙,仔,瓠,娠,哑,杷,哆,咤,抢,吟,佃”,这12个字具体平仄因字义变化情况如下:侗:当读tong时字义表示为“长(chang)大、直”(做形容词用),同仄通用而字义不随平仄变化(新声为仄声),该字义可引申为通达无障碍,如庄子庚桑楚句“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而当读tng字义为“儿童、未成年人”(名词)“幼稚无知”(形容词)时,为仄声(新声平声);当读dng表示我国的少数民族名时为仄声(新声也是仄声)。也就是说后两种读音变化而字义也发生变化,并不能平仄通用,要按具体语言环境而定。淙:“淙”常规用法,读cng,平声二冬韵,具体字义就不讲了,网络都能查到,而作为另外一种字义就很少见,而且网络是很难查询到的,做动词,意为 “灌注、冲击”,读shuang,平仄通用字义不随平仄变化而改变,分属上平三江和去声三绛韵,如唐元结订司乐氏“元子谢曰:次山病馀昏固,自顺於空山穷谷。偶有悬水淙石,泠然便耳,醉甚,或与酒徒戏言,呼为水乐。不防君子过闻而来,实辱君子之车仆。”再如晋朝郭璞江赋“出信阳而长迈,淙大壑与沃焦,若乃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还可查宋程大昌演繁露浮石“石之出水也,本甚崭岩不齐。绍兴甲子岁,两浙大水漫灭垠岸,浮石没焉。水退石仍出,而崭岩者皆去,盖为猛浪沙石之所淙凿乃此圜浑也。”仔:当读zi做动词用,表示“胜任”,是可平可仄而字义不变的(新声平声),如诗经周颂敬之句“佛时仔肩”、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句“维德之仔肩,以迪祖武”。而当读zi做名词用,表示“儿子、动物之小称却只能是仄声(新声仄声,方言通崽),而不能平仄通用。瓠:当读hu做名词用,表示“蔬菜植物,也叫扁蒲、葫芦”时是可平可仄而意义相同的(新声仄声);而当读h做名词用表示“瓦壶”的时候只作平声;当读hu做形容词用,表示“空廓貌”时为仄声,如庄子逍遥游句“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娠:这个字根据读音不同平仄不同,但字义相同,如表示女性怀孕或意为包孕、包含时读shn为平读zhn为 仄(古音读法与地域方言有关,新声为平);当做名词用,通“侲”,读zhn为平读zhn为 仄且平声和仄声所表达意义不相同(新声变化同古音)。哑:当读e做名词用,表示“笑声”时可平可仄而字义不变(新声仄声),如易震句“笑声哑哑,后有则也”;当读y做形容词表示“失音、口不能言”时为仄声(新声仄声);读y做叹词、语气词、象声词,做仄声,也可读平声(新声平声),如易林师之萃句“凫雁哑哑”、唐刘言史买花谣句“青丝玉轳声哑哑”。杷:读pa做名词表示“农具名、耙梳、枇杷”时或是做动词表示“用手挖掘”为平声(新声平声);而读b 做名词表示“柄、把”时仄声(新声仄声),这个字我考证结果与他人不同,只有字义表示田器的时候是平仄通用,但读音变化,也就是平声读pa,仄声读ba。哆:读chi che 做形容词表示“张口的样子、放荡、分散(哆然:人心涣散)”时可平可仄(新声平声),如诗经小雅巷伯句“哆兮哆兮,成是南箕”、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句“群星从坐,错落哆哆”;而当读du做象声词或名词(如哆啰呢,现代词语,一种毛织呢料)为平声(新声平声)。咤:读zha 做形声词表示“发怒的声音、吃饭口中有声”或形容词“悲痛”或动词“奠爵”时可平可仄而字义比随这变化(新声仄声);而读ch做动词表示“夸耀”、“惊讶”(通“诧”)时为仄声(新声也是仄声)。抢:当读qiang做动词用表示“触、冲撞、推搡、逆、挡、代替”等时可平可仄而字义不随平仄变化而变(新声平声),如庄子逍遥游句“我决起而飞,抢楡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矣”,再如白居易诗句“足伤金距缩,头抢花冠翻”。而读qing做动词表示“争夺、争先”时只做仄声(新声相同);读qing做动词表示“拾掇”为仄声(新声仄声);读chng为平声,通常做形容词,如“抢攘”意为“纷乱的样子”;读chng亦然平声,意为“美丽”,如西厢记句“右壁个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吟:读yin 做动词表示“叹息、歌咏、鸣,啼、口吃”等或名词表示“诗体名”皆可平可仄而字义无改(新声平声);而读jn做动词表示“闭口”(通噤)为仄声(新声仄声);还可以读yn,如“噤吟”,为仄声(新声仄声)。从这些读音可以发现,很多字义而今基本是不用了,也就是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方有价值,现在实际创作中我们不可能再使用通假字,尽管允许古音古韵和新声新韵的并行,但我想应不再允许使用通假字了。佃:读tian 做动词用表示“耕作、打猎”时平仄皆可(新声平声),意义相同,如资治通鉴陈长城公至德二年句“边境未宁,不可广佃”;而读din做名词表示“向地方或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时为仄声(新声仄声),如佃户。 这两者加起来也就是90个字,是不是还有其他平仄通用字存在,在平水韵中列举的韵字中基本没有了(当然不排除还有极个别例证),至于网络查询工具所列之“通”大多不能平仄通用,这在前面已经说了。看了这些平仄通用字,很多人觉古音真是麻烦,当熟谙古音古韵后即可发现没啥难的,只是尚有一些人对其中一些字表示质疑,这很正常,毕竟很多人完全生活在普通话的环境中,对所谓的“古”一片茫然,我想说的就是不因部分人的茫然而否定既定的事实,也就是我们老祖宗的文化就是如此,你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我们只能加以发掘和传承,并合理运用。三、白云乡黄叶村诗话(作者:白云乡黄叶村)(一)陆游偶读旧稿有感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元好问论诗(其十一)云:“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皆言诗外功夫重在躬行,然绝非教人必先亲往之始可写潇湘、长安之诗。范仲淹未到洞庭湖而写就名篇岳阳楼记,何耶?范未亲到洞庭湖,然曾任饶州知府,必见鄱阳湖,亦当见过他湖。湖之大概,已然装于胸中矣。重庆联人文伟题华山二等奖联云:“峻峙如斯民有祀,渊源在此国能祥。”此联为作者登衡山时所作,其时并未亲见华山。所谓游南岳山、写西岳联是也。(二)董澍卢沟落日(中华诗词2005年第7期):“晚来阵雨挟雷动,瑟瑟残阳落水中。五百醒狮桥上立,凭栏齐唱满江红。”王志滨过卢沟桥云:“晓月微茫照石桥,风轻云静卫城高。春深犹恐群狮睡,遥对燕山唱大刀。”两诗构思暗合,皆以石狮和歌做文章,读之精神大振,可谓卢沟桥诗双璧。余以为满江红大刀之类,亦宜于公仆辈听之歌之。今之红歌会之旨,或即在此也。(三)诗贵寄托,咏物诗尤是。刘庆云题双头鹰木雕(中华诗词2011年第4期第7页)云:“昂头翥翼眼凝寒,休作寻常艺术看。忆昔鹰瞵我华夏,界移千尺向东南。”按满洲里国门公园陈列有中俄、中苏界碑复制品,其一为双头鹰木雕。当年俄国曾以此为界碑向我国推进三百米,此诗即借此发挥。若此诗仅刻画鹰雕如何栩栩然,别无寓意,即便巧夺天工,亦与朽木无异。(四)欧阳鹤庚寅中秋(中华诗词2011年第2期第21页)二首其二颔联云:“冰轮天上挂,月影水中摇。”余以为宜易“月”为“桂”。一者视觉兼有嗅觉,二者见月又见桂,大有醇味矣!欧阳鹤为诗坛前辈,余不敢妄称一字师也。(五)余为班主任时,每周抄录一诗于黑板上方,谓之曰“每周一诗”,令学生熟读之。内容或与节令同步,或为课文补充,或为学生励志。有女生名钟山山者,父母失和,自幼孤僻抑郁。余因其名而受启迪,乃选录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以为“每周一诗”:“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鼓励钟山山与全班学生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将十年矣,不知钟山山与其他学生记得此诗否。(六)今人题某地风景诗,辄与名胜攀比。似桃源、胜蓬莱、北国江南、人间瑶池之类,触目皆是。读者读之,于某地之独特处,了然无知,遑论动情。惭愧拙作亦不能免俗。元旦赴西安,见诗柱有唐代徐夤杏园云:“杏苑箫声好醉乡,春风嘉宴更无双。凭谁为谑穆天子,莫把瑶池并曲江。”始知曲江之自信若此,当使不自信之今人益加自愧也。所谓大唐气象者,此诗亦可略见一斑。七阳江市“高新杯”海内外诗联大赛,江苏陈基金获优秀奖诗作七绝赞巾帼英雄冼夫人云:“巾帼英雄名第一,丰功伟绩世无双。只缘百合花魂在,今日阳江水亦香。”以百合花喻冼夫人,特为生新奇。百合者,合百粤也。读之,非特花香、水香,齿颊亦生香也。然前二句惜乎粗泛。若反复琢磨,精心营构起承,当可传世。八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亦如此,诗之属对亦如此。借对即为诗家避平俗之计。借对之妙,妙在新奇生鲜,所谓陌生化是也。初读似觉在格范之外,再读又觉在格范之中。咀嚼把玩,愈味愈醇。如洪觉范天厨禁脔:“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即以“红”对“子”(谐音“紫”)。余亦尝为之。拙作题谭嗣同纪念馆菊花石砚台云:“来仰一昆仑,清芬百载闻。走蛇张道义,驱虎挽乾坤。菜市街头血,菊花石上魂。欲磨三斗墨,下笔助精神。”颈联“菜市”、“菊花”即为借对。菜市口与菊花本无甚相关,以之为题咏谭嗣同,可谓大胆而稳切。又有忆江南珠江夜泛云:“广州好,灯影助妖娆。弄桨恍临桃叶渡,隔江久仰小蛮腰。梦醉月光谣。”人以白居易家姬小蛮之细腰戏称广州塔。“桃叶”对“小蛮”,已然称工;不意“渡”借音为“肚”,与“腰”相对,更觉妙甚。四、谈谈诗歌的创新(作者:学堂窝人)任何文学艺术,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因此,创新,是文学艺术家们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作为诗歌,一是形式的创新,二是语言的创新,三是题材的创新,四是立意的创新。而尤为重要的是后者。中国诗歌由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由不讲究格律到讲究格律,由令人耳目一新的语言到逐渐陈旧再到杨柳翻新枝,由人皆见之未曾道出而终于有人道出,或大多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终于有人展示出来,从而使读者感到新奇独特,已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出现了无数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新的题材、新的意境。而这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陈旧了,需要后人不断地创新,才不至于衰老死亡,永葆青春活力。 要出新,首先要有对前人形式、语言、题材、立意有深切的了解,这个过程叫积累。古人云:“厚积薄发”,没有积,则不能发。而积累的过程是人一生中都不能忽视的,尤其青少年时期,应当把积累放在首位,因为这个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接受新生事物的敏感性高,时间也比较充裕,是人一生中最好的积累时期。这个时期没有深厚的积累,要发也只能是一种幻想。积累,一方面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一方面是生活的积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不能偏废。 要出新,其次要精思。很多人都读过、看过,甚至经历过的东西,从来只有极少数人能道出新来,大多熟视无睹,根本原因是没有精思。“行成于思”,思得越多、越广、越深,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就越多,成就也越大。 要出新,还要摆正自身的位置。人的悟性、才华、生命毕竟是非常有限的。要在短短的一生中有点成就,就要有自知之明,扬长避短。有的人学富五车、经历色彩缤纷,而终身未能立一言,大抵是没有选准自己的位置。仅就诗歌而言,很多人各体兼善,但可以选择最善者发挥。李白的古风、杜甫的七律、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等等,炉火纯青,成就显著,都是因为他们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要出新,要选择好角度。有的情感、观点,是永恒的,要出新,主要是选择别人没用过的角度,或者在形式上、语言上、题材上有所突破。有的题材,很多人写过了,则可以考虑如何在立意上有别于前人。 下面选部分拙作:对 月此处灯光足,难将昼夜甄。清辉宜慎用,留照暗中人。牡 丹富丽堂皇应序开,英姿重返洛阳来。枯荣只肯凭天性,不惧雌皇怒若雷。挽祖母少年求学走他乡,叮嘱声声寄望长。送别开言常哽咽,迎归倒屣总匆忙。御寒被褥棉亲种,遮体衣衫布自浆。夜守灵堂张耳听,纺声犹似绕房梁。六言小律记梦夜来清梦悠悠,人在烟波渡头。翠鸟登枝守候,锦鳞结伴遨游。兰舟若隐若现,雾气欲添欲收。一曲悠扬逸出,宛如昔日歌喉。卜算子咏梅已老去年身,天性仍如故。历尽冰霜意不灰,芳蕊纷纷吐。 耻与石榴朋,羞作趋炎赋。遭遇虽然火样红,全是违心句。西江月 矿区访友昔日非常潇洒,今朝极度艰难。娇妻割爱走华南,下岗鸳鸯离散。大款兴包二奶,工人难度三餐。可怜未老发先斑,相对长吁短叹。鹧鸪天 路见说是新春讨学钱,少男少女跪街边。纵然人似游鱼过,不见谁拿正眼看。 行骗事,太频繁,世间诚信化青烟。良心上当常流血,捏痛零钱不敢捐。金缕曲赌 数亿搓牌手。算神州、兴风作浪,已经良久。吆喝一声“和了”后,赢者精神抖擞。哪管得输家穷否?清点分明旋兑现,满桌银一把相收受。孰曾认,戚和友。 青春输去赢斑首。猛回头既荒学业,又荒南亩。父母饥寒无力顾,走了堂前怨偶。养子女浑如猪狗。输尽钱财淫盗起,看人前出尽千般丑。扫赌博,应挥帚。甲鱼赋与鱼异类兮,同居水宫;与龟共祖兮,谁曾歌功?与民无怨兮,呼我王八,与官无仇兮,食我穷凶!怕迷歧径入肉林兮,愿卧沙汀沐清风。愧随腐 败增身价兮,羞入赃官赞誉中。阅鳖类之信史兮,自古卑贱:虽偶为药饵兮,不入正宴。今济济之显达兮,热心垂顾;观大小之宴席兮,百食不厌。我辈生衍不应求兮,数量锐减;从来“物以稀为贵”兮,身价渐显。哀我同胞横祸至兮,难逃劫难;无可奈何坐待毙兮,心灰意懒!生不逢时兮,吾何不幸:降世至今兮,未逢乐境居江湖之上兮,风餐露饮;曾不自哀兮,亦哀邻影近闻政令出新款兮,吃查喝禁;我辈身价见下降兮,普天同庆。贬我回归自然界兮,以昌族运;我贱但求民尊贵兮,贵贱皆幸!上述习作,并不见得文采飞扬,也不见得思想深邃,同样不见得感情奇特。有的题材、观点和感情是人家写滥了的,但自认为不见得陈旧,还多少能给人以新鲜感。之所以如此,在于要么角度、要么题材、要么观点不重复古人。感情、观点别人写过的,就力求题材独特;题材别人写过的,则力求角度或观点有所创新。因此,还是有些读者,甚至有人叫好。格律诗词这一形式已经很古老了,但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还经常可以看到师友们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并不见得诗,唐人已写尽,词,宋人已填完,就在于爱好这一形式的新人在不断出现,新的生活在继续提供新的题材、新的理念、新的感悟。只要我们不断挖掘,深入体念,努力创新,格律诗词不仅不会衰老,不会死亡,也许还能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五、使用人名地名可不拘平仄(作者:远山回声)写诗难免也要使用人名、地名。使用人物典故,人名往往躲不开;为了开拓诗境,或丰满形象,或深化感情,使用地名又常常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创作实践中,让人感到头疼的是所用的人名、地名,每每在平仄声调上成为羁绊,因为人名、地名不像其它词语有许多同义词语可选。古人的处理方法,是尽量使之合乎声律的要求;但如果实在做不成,则不为平仄所拘,听任它不合声律。可以举出不少的例证,来说明这种做法。例如,初唐诗人李峤的五律凫:飒沓睢阳涘,浮游汉水隈。钱飞出井见,鹤引入琴哀。李陵赋诗罢,王乔曳舃来。何当归太液,翱集动成雷。此诗颈联的平仄声调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而“李陵”的“陵”字是平声,在广韵中属平声“蒸”韵,故此处于声律不合。考虑作者的用意,就是因为此处是人名,虽说不合声律,读者也会明白,也会通融。又如,盛唐诗人李颀的七律题璿公山池:远公遁迹庐山岑,开士幽居祇树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此外俗尘都不染,惟馀玄度得相寻。首句的平仄声调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而“庐山”的“庐”字是平声,在广韵中属平声“模”韵,故于声律不合。作者也没有躲闪,照样使用这个地名,也是因为地名的平仄声调可以放宽的缘故。再如,杜甫的七律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按规则,首联的平仄声调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的“帝”字,不合声律,“帝”字在广韵中属去声“霁”韵。杜甫绝不是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