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的提炼与深化1.怎样提炼主题议论文的主题指的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两句关键性的话,即我们常说的“论点”。提炼主题就是提炼论点。主题为什么需要提炼呢?这是因为主题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反映了一个人对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能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换言之,主题反映人的思维品质。人们只有具备了优良的思维品质,才能够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看到,许多问题一遇到较高水平的“识”,就迎刃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提炼主题的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那么,怎样提炼主题呢?先说给材料作文的主题提炼。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22次全国统一考试,其中18次是给材料作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写议论文也常常是因为遇到了“材料”,不吐不快。可见,材料是产生主题的土壤。对于材料,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张三这样说,李四那样说,各说各有理,理中有高下。我想,当学生拿到材料后,先认真阅读几遍,看看你究竟能根据材料想到什么。一般来说,一则材料可以使人们想到几个方面的“意义点”,每一个意义点都能演化为主题,都能写成一篇文章。如果你所写的意义点,别人也能想到,那说明你的提炼是基本正确的,因为多数人都这么看,那就说明确实如此,按照这个意义点来写,不会有大的出入。比如,1991年高考作文题是阅读玫瑰园一段文字,然后就一位小姑娘的话写一篇议论文。很显然,“花与刺”、“好与不好”是材料的中心内容。花与刺是现象,好与不好是观点,现象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是提炼主题的关键。不能因花有刺就否定玫瑰园,这就犯了由局部否定整体的错误。由此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不能正确处理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关系的事情太多了。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基本点。抓住了基本点,写文章就不会跑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提炼主题的基本方法是抓住基本点。基本点就是显而易见的、多数人都能想到的意义点。但是,读者看文章不愿意看四平八稳的文章,想通过阅读得到一点启发。如果你的文章是老生常谈,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不能满足于“稳”,而要追求“新”。当然,这个“新”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基础之上。所谓新,就是发别人所未发。还是以1991年高考作文题为例,有的考生用“太阳与黑子”为题目,论述改革开放中的利与弊、成绩与失误,强调成绩是主要的,失误是次要的,不能因失误否定成绩。这个主题当然很好,但是比较普遍,新意不够。有一位考生则结合文化界有的人否定鲁迅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论述,给阅卷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独辟蹊径往往能出奇制胜,大概这也是提炼主题的一条规律吧。求新不能走极端,为求新不顾其他是不可取的。所谓的新,不是子虚乌有,生编硬造,而是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的事实罢了。怎样才能从一般中发现不一般呢?我的经验是,求小不求大,求具体不求笼统。写文章最好是谈具体的事情,从具体的事情中总结出深刻的道理。比如199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阅读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聪明的考生不会在鸟的对话上重复来重复去,而是通过鸟的对话总结出人生哲理,把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想抽象出来,或者加以发展。这种抽象能力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高下。你看,思想认识水平在写作中多么重要。材料作文还包括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再说命题作文的主题提炼。命题作文所提供的写作空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比较狭小,题目规定了论述的基本内容,不能超出。二是规定一个大的方面,具体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比如由想到的这类题目,还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可以称之为半自由命题作文。当然也还有一种完全自由命题,即自己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因我们这里谈的是议论文的提炼与深化,所以就不谈完全自由命题了。命题作文虽然可选择的范围比较狭小,但并不是说就无法提炼主题了。以圆明园重修为例,论点可以分为可以重修和不能重修两种,重修中还有尽快修和暂缓修两种。你究竟选哪一种论点,与你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有直接关系,也与你掌握的材料有关系。你在选择论点时,要充分考虑你能否自圆其说,能否自成一家,你有无充分的论据做支撑。当你完成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后,你就提炼了主题,就能写出一篇言之成理的好文章。半自由命题的选择余地相对要大些,因而提炼的余地也相对大些,思维的过程与前面无大的差别。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提炼主题必须使思路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文并不仅仅是“观点加论据”,更重要的是怎样用道理讲清你的论点。论点是中心,是灵魂,其他材料都应服从这个中心。为什么学生的作文会经常“溢出”呢?我以为这是思路不畅所致。所谓思路不畅,就是对所要论述的问题没有想好,缺乏整体把握,于是在论述过程中,就经常有旁逸斜出的现象。提炼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想好了再写,就能驾驭整体,否则就驾驭不了。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就好比是茅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写的白杨树一样:“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我们的文章也应如此。2.怎样深化主题写同一内容的文章,确立的主题也相同,但写出来的文章效果不同。为什么?这就牵扯到主题的深化了。所谓深化,是指作者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以及对规律的把握。深化主题的方法有这样几种:一、通过找原因来深化主题。学生的作文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究其内部本质。我们说,任何事物总有其发生发展的内部原因,找出内部原因,就找到了医治的药方。古人说得好:“格物致知”,“格”就是推究,“致知”是结果。有了一番推究的功夫,才能有好的结果。比如针对主张重修圆明园的观点进行批驳,怎样深化主题呢?可以分析主张重修论者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批驳者可以就这个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究。“发展经济是对的,但是用牺牲精神文明的做法来换取物质文明,是聪明之举吗?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会受到影响。”这样几句话就深化了主题,说明批驳者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很清楚的,作者是站立在一个较高的境界上来谈论这个命题的。二、通过对比来深化主题。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对比是极重要的手法。对比常常是正反进行,以反衬正,以正压反,效果往往出人意料。三、通过开阔思路来深化主题。中学生写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思路狭窄。思路狭窄,视野就狭窄,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毛病。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的事例都可以参考。比如节目主持人的新旧问题,恐怕每一个家庭里都曾谈论过这个问题。家长的观点,老师的观点,同学的观点,甚至街坊邻居的观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上来写比局限在个人之见里要深刻得多。再比如圆明园重修的问题,当我们把视野撒向世界的时候,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会深入一步。谈论批评的艺术,当我们把视野撒向古今中外悠久的历史时就会发现许多新的闪光点。一个人思想的土壤越广阔,他的见解就越深刻;一个人的视野越宽阔,他的理念就越坚固。我们之所以人云亦云,就是因为我们的视野和思想太受局限了。四、通过修改来深化主题。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我自己也喜欢写点文章,我有这样的体会,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章是反复修改的“产品”。文章写完后,不要急于发表,不妨先放一放,沉淀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再拿出来看,就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改。还有一种情况,写完文章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材料,对已经写好的文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于是把它加进去,丰富了原作。有时候,自己对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必须把原作推倒重来。以上这几种情况,使我体会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化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然,学生写作文常常是在一两节课上完成,来不及仔细修改。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修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消防工程测量施工方案
- 2025房地产公司合同终止协议书
- 2025至2031年中国后帮机拉簧油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水库防水施工方案设计
- 校长在初三二模教学质量分析会上讲话明确差距,对症下药,多方联动,分类推进,奋战60天
- 07【初中】【带班育人方略】《外烁内发三阶递进育博雅少年》
- 蒸汽吹灰器改造施工方案
- 唐山人工假山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轴承钢精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凯美瑞前杠改色施工方案
- 印章使用登记台账
- T∕CACM 1075-2018 中医治未病技术操作规范 艾灸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 施工工地环保知识培训课件
- 旅行社挂靠合同协议书模板
- 2024年浙江金华市金义东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EPC项目承包人施工方投资估算与设计方案匹配分析
- 体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 化学工艺学试卷A
- 纺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分析报告
- 中药热奄包在急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