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打造“语文味”的语文课堂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doc_第1页
高中语文 打造“语文味”的语文课堂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doc_第2页
高中语文 打造“语文味”的语文课堂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打造“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语文味”是语文教学中把握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不少语文课总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缺少语文课的本味,语文课的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严华银老师曾对“语文味的”课堂提出了质问,并提出了语文味课堂的要求。严老师倡导语文味教学是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方向。倡导“语文味”,正是为了呼唤语文教学的感性复归。对于语文味我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教师讲课行云流水,学生听讲如坐春风。这就是严华银老师所说的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语文味”。“言语是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该是具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假如教师本身没有敏锐的语感和良好的语言功底,又怎能带领学生进行有智慧的语文味十足的课堂阅读呢?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完全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语言枯燥、苍白、乏味而让人觉得没有“语文味”。反之,并不优美的文章也完全可以因为教师饱满丰富的语言而显得“语文味”十足,或新颖别致,或娓娓动听,或幽默诙谐,或庄重浑厚只要教师的语言始终都和文章本身的情感相匹配,课堂就将始终洋溢着“语文味”的浓郁芳香。当然,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教师的语文功底和教学素质,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教学目标取向。如果讲授的目的是为了适合学生的接受意愿并使之受到语文感染,教师则可信手拈来、自如挥洒;但若只为落实教参规定的知识内容和近期考试的具体考点,教师必然畏首畏尾,不敢轻越雷池,其讲授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必然大打折扣。但现实的情形不幸多如后者。第二,教学文本丰富生动,博览兼收百家之长。阅读大量真诚生动、丰富新颖、有格调的语言作品,是中学生获取话语材料、认知满足、审美需要的极好对象。“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就和严华银老师所说的“语文教学的语文味需要有语文味的文本支撑”不谋而合。单凭课本上提供的选文远远不够,而且,有相当多的选文本身还不够格,若非为了考试,相信学生毫无兴趣去读。另一方面,由于每一课都可能包含不少的考点,教师吃力“挖掘”并一一落实于课堂时间就已吃紧,又何暇旁及更多的佳作妙文?语文课堂不引进时文或经典的活水,沉闷乏味的情形在所难免。立足文本是体现“语文味”的基础。“语文味”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这就是说“语文味”源于课本,扬于课堂。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重要基础,脱离了文本,语文就失去了依托,其味也就断绝了气源。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要独具慧眼有自己的独特发现。要想让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自然也不会产生浓郁的“语文味”。因此,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语文味”也就自然而然溢了出来。第三,激发学生敏捷才思,鼓励发言辞辩滔滔。现实的状况大抵并非如此。严老师说:“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细而充分地体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语言。”由于教师惟恐遗漏重点、要点,教学时面面俱到,又怕耽误学时影响进度,于是并不敢真把问题直接交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结果学生成了被动载体,根本没有机会和兴趣展现自己的灵性与话语能力。久而久之,“启而不发”的课堂沉闷状况就会形成。而所谓“启发”教学,在实际操作尤其是公开课上,多数不过是做做样子,实际仍然是牢牢控制学生思维步步为营引入预定答案而已。第四,教学过程动静相宜,课堂练习培养兴趣。不可或缺的是体现语文味的活动和适量的练习,书声朗朗,本来就是语文课的标志性特色,一首好诗,一篇妙文,学生若能声情并茂诵出,其感悟、理解、所得多在其中,又何需理性揣摩、抽象分析不可?现代化手段恰如其份地用于课堂,如以音乐配诵读,以画面作为引导性或背景性可视形像,课堂感染气氛无疑更为浓郁。有“语文味”的课不只是展示语言现象,而需要经历一个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复杂过程。所以,“语文味”不只是一个结果的描述,而是一个动态的体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和板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经常思考:这一节课,我是否注重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有没有语文意识,我有没有注重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语文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呢?我们要努力追求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但又不能让“语文味”变了“味”。当然,语文教学的最终效果不仅体现在语文知识、能力的提高,更体现在学生渐长的人文底蕴。人文底蕴的培养绝不止于贴在教学设计中的所谓“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而在于学生通过自主性文学阅读不断获取的对人生、人性、人与自然、社会交往和文化乃至善与恶的本质感悟。他在作品中看到自己、了解到自己深在的欲望和情绪,并以此推及他人,我认为乃是人文培养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都必须在真正的自主阅读中才能实现。然而,语文试卷答案的唯一性,是我们教师改变不了的事实。这就阻碍了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发展。这又怎么能不让我们教师心急?我认为语文课堂的重心,完全应该从过去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转移到兴趣激发和阅读促进上来。现在的中学生,就完全有条件和可能获得有关教材的各种资讯并加以妥善利用,无须老师一一传授。而激发语文兴趣和导引广泛阅读的最好时机当然在语文课堂,由此看来,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味是多么重要!要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