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策略 文章标题: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及策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三农 ” 工作指明了方向。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作为宁夏地区以农业为主的县域,新农村建设差距何在?难点在哪里?如何建设新农村?是全县人民十分关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日前,笔者通过深入乡镇村组,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强烈地感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非常拥护,认为这是一件惠及 农民的太好事。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 *农村现状,就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建设新农村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和认识,仅供大家参阅。一、新农村建设的基点 *地处素有 “ 塞上江南 ” 美誉的银川平原腹地,总面积 1599 平方公里,总人口 17.8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8万人,占 76。 *农业基础雄厚,素有 “ 塞上谷仓 ” 之称,现有耕地近 60 万亩,林地 15 万亩,牧草地 50 万亩,可开发利用土地 30 万亩,得黄河之利, 98 以上为自流灌溉,盛产小麦、玉米、水稻,久负盛名的 “ 珍珠米 ” ,以蛋白质含量高、色泽光亮、口 味醇美而享誉全国。*地处内陆,属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适宜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菜、牛、羊、水产等农畜产品,且产量高,品质好。改革开放以来, *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005 年完成农业总产值 7.8 亿元,较 1978 年增长 194,年均增长 7.2;粮食、肉、蛋、奶、水产品产量较 1978 年分别增长了 2.4 倍、 4.3 倍、 4.2倍、 5.8 倍和 4.6 倍,人均占有量分别增长了 3.1 倍、 4.1 倍、 2.8倍、 2.6 倍和 3.8 倍,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大跨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渐渐显现,优势农产品开始出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 50.5 万亩,是国家的产粮大县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 13 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 7 万亩,是银川市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县开发水面养殖 5.3 万亩,水产品年产量 1.8 万吨,是甘肃省的水产量的 2倍,青海省的 8 倍,是西北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以乡镇企业、 劳务输出为主的非农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26 年来乡镇企业总产值翻了 3.8 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 3 5 倍,农民非农产业纯收入增长了 3 倍。同时,非农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005 年全县城镇化水平已达到 36,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2.7 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 1.4 亿元,占农民人均收入比例达到 32。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全县农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公路、通电话。累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 42 万亩,完成 65 的渠道砌护维修,乡村等级公路里程达到 430 公里。 2005 年农民人均生活 消费支出 2012.1 元,比 1978 年增长 14 倍,住房砖化率 8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7.18 年,比 1978 年提高 3.26年。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器 (收录机、电风扇、洗衣机等 )72。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67.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533 元,较 1978 年增长 12倍,年均增长 8.2。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由基本小康生活向宽裕型小康跨越。二、正视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从 *实际来看,虽然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就农村的整体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与周边发达区县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就 *而言,推进新 农村建设主要面临十个方面的难点瓶颈。 难点之一: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机制尚未建立 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市场、价格等因素制约较大。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农业生产供需关系的转变、卖难问题的出现,农民增收乏力、难度大已成为当前 *“ 三农 ” 工作的焦点问题。一是收入增长趋缓。 1978 年 1984 年年均增长 9.8,1985 1990 年年均增长 8.1, 1991 年 -1997 年年均增长 12.5, 1998 2005 年年均增长 4.9,虽然 2004 年、 2005 年农民人均 纯收入出现恢复性增长,但 其主要源于中央及区市的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收入结构不合理、层次低。主要体现在:收入结构农重非(农)轻,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 2005 年农民工资性收入 547.55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16;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 2726.19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8201,其中:来自于第一产业的收入为 2314.72 元。收入增长比例和层次种重牧(渔) 轻,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绝对支撑力量。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的收入 2006.69 元,占整个农民纯收入的比例达到了 61, 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 103;畜牧业的收入仅为 213.49 元 ,所占比例不到 8;一直处于特色优势产业的渔业收入为 92.23 元,同比下降16.27。畜牧水产业收入过低比例更说明依赖于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增收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三是收入不平衡,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其一是平均水平下掩盖了相当一部分低收入户,贫富差距在拉大,据统计调查,目前人均收入低于 1000 元的农民占到 24。其二是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1996 年二者之间的比例为 1.76: 1, 2004 年为 2.8: 1;城乡建设投入不成比例,占总人口 80 的贺兰农村,近些年投 入不及城市建设投入的 60,农村中本应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业,往往以农民为主承担。例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双拥优抚和民兵训练是国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些均属于典型的公共事业,应由县财政承担。但因这些事权都下放到了乡镇,甚至村委会,致使乡镇政府事权大于财权,摊派或举债运作屡屡发生。为城市和工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原始积累的农业经济,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农村面貌十年一变化,城市面貌一年一变化。其三是南梁台子与其他乡镇的收入差距过大, 2004 年相差达到 2000 元,扶贫攻坚任重道远。四是收入质量不高。虽然说农民 收入年年增长, 2005 年达到了 3570 元,但是与之同时的农民生产性支出也随之越来越大,特别是现金积累越来越少,购买力也在相对下降。 2005 年农民生产性支出达到 2568 元,较1998 年增加 11.7,实际购买力较 1998 年下降 9.6 百分点正如一些群众所说的 “ 收入高了,可手里没钱 ” 。农民增收缓慢、难度加大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在矛盾的表现,同时这一问题的出现也表明我县的农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艰难爬坡、寻求新一轮发展的新阶段。 难点之二: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产业链衔接不够,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形成 一是农 业结构尚处在 “ 三为主 ” 阶段。农业产业内部以农为主,非农产业发展比重过低, 2005 年两者之比为 76: 24;农业内部以种为主,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为 65: 2: 20: 13;种植业内部以粮为主,2005 年全县粮经比例为 72: 28。二是产业衔接不够,产业化水平较低。一方面,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就目前 *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来看,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菜产业、水产业、牛产业发展规模数量有了大的提升,但就规模、产品特色与市场多样化、产业规模化的需求不相应。另一方面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 不相适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覆盖面窄,经营层次低;农民经纪人分散、人少,常以单打独斗形式为主,所经营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加工品,增加值低;龙头企业少,特别是菜产业、水产业、牛产业这三大主导产业,几乎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龙头,龙头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导致主导产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村流通市场建设不规范,农民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对农业生产调整功能滞后,引导作用不明显,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生产依靠惯性,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三是农业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不足 50, 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匮乏,每万农民拥有科技服务人员不足 6 人。近两年, *在市场上也打出了诸如金山西瓜、张亮香瓜、金贵螺丝菜、五星茄子等品牌,但品种较少,数量有限。相反, “ 大路货 ” 产品却充斥市场,由于质量不高,竞争力偏低。 2005 年我县二代温棚蔬菜产量在全区居第三位,但是外销率却不到总产量的 50,就是在最有比较优势的银川市场上,年销售量一般只占 40 左右。 难点之三:农村债务沉重,乡村集体经济积累薄弱, “ 无钱举债办事情 ” 现象严重 数额巨大的村级债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一大隐患。调研中,干部群众反映最突出、最强烈的问题 就是村 “ 两委 ” 班子 “ 无钱办事 ” 。由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出现了 “ 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支部缺少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 ” 的局面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大部分村基本上无财务收入,要办一些如建校,修路、修桥等公共公益的事,就向农民摊派,一时一事摊派不了的,就用借贷解决,久而久之,各村不同程度地沉淀积累了不少债务。空壳村比比皆是。全县 61 个村委会有一定集体收入的村仅有 10 个,而集体经济匮乏的村却达到了 51 个,而且近 50 的村负债严重。税费改革后,农村债务的化解更是难上加难,首先,村级债务基数庞 大,全县61 个行政村共有债权总额 691.03 万元,债务总额 999.42 万元,最多的村负债竟达 75 万元。债务形成的原因复杂,既有兴办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又有兴办村级企业的欠账;债务关系复杂,既有集体欠个人的,集体欠集体的,也有个人欠集体的,涉及面广。其次,税费改革后,化解债务有两难。一是禁止增加债务难。基层组织本来债务累累,但是还要发展经济 (建路、修桥、农水工程、兴办村集体企业等 ),以及必要的办公费开支等,只能是举债贷款,这又形成了新的村级债务,这种旧债未还,新债不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一 种恶性循环。二是化解债务难,处理债权债务关系难。因为村级债务在性质上并不是国家的债,自治区、银川市只给政策不给钱,办法都用尽了,该卖的集体资产都卖了,现在农民仍欠集体500 万元此外,税费改革以后,国家政策暂停清收农民的违欠款,过去农民所欠税费只记账,不准收,使村级债务的化解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些欠债,极大地削弱了干群关系,妨碍了村级政权组织建设,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成为包袱和负担,有的村还由此引起矛盾激化,群众联名上访、聚众闹事,这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迟早会爆发,这对当前全区上下推行 的新农村建设构成了严重的障碍。 难点之四:农村国民素质现状不容乐观,思想文化阵地丢失严重 一是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比如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既保守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便普遍存在 “ 小富即安 ” 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常常有造假行骗不诚信行为出现,这样便增收缓慢;有时造假还会舍本犯法造成负效应。在文化素质方面, 2005 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 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文盲和半文盲占 10.1,小 学文化占 42.15,初中文化占 38.04,高中文化占 5.07,中专文化占 0.57,大专文化及大专以上文化占 0.16。近 75 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由于科技知识匮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在技能素养方面,种地千年一法,打工只能干粗活,身上没有一技一长。这样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二是农民政策法制观念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农民为了自己独立的经济活动,学会了用法律保护自己, “ 官尊民卑 ” 的观念被淡化,但是,总体 来看,农民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一些人不学法,不用法,不守法。头脑中没有正确指导自己社会行为的法律准则。三是思想文化领域阵地丢失严重。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随着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某些局部则呈现下滑的势头,有人说某些人:楼房盖了、电器有了、四轮开了、摩托骑了、钱袋鼓了、脑袋空了。尤为严重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一部分群众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宗族观念浓厚、狭隘意识强烈、迷信思想严重、道德标准扭曲等等。如笔者看到一文章说 “ 一位 60 多岁的老支部书 记看到上至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下至十来岁的娃娃,顶风冒雪,踏着泥泞往返十几里去做礼拜,痛心疾首地说: 在这种天气,我召开党员大会都开不齐,外国的耶稣比中国共产党强,怪了! ” 。 难点之五: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基础脆弱,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落后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不完善。客观的讲,目前制约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仍然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年久老化失修,灌溉水利工程利用串低,排水不畅,土地盐渍化严重;乡村公路通车里程深度不够,网络布局规划不尽完 善,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合村并组后,农村教育资源闲置与生源短缺并存,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改造资金缺口大;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等等。据调查统计,按照 *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今后 5 年,全县有近 180 公里的渠道需要砌护,近 20 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其中盐碱化严重农田 7万亩;近 250 公里乡道、村道需要改造建设; 19 所农村中小学校需要改造建设;植被覆盖率需要提高 6 个百分点。二是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落后。农村村庄规划无序混乱、搭建无章、杂物乱堆、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人畜混居等现象十分严重。 “ 帮我们改 善环境 ” 这也是农民反映较多的问题,而这又集中体现在庄点改造、脏乱差治理、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灶等方面。据统计,目前全县 5 个乡镇、 2 个农牧场 61 个行政村、 672 个村民小组中,现有 30 个行政村、 78 个大庄点, 497 个村民小组的农村庄点存在着规划不合理,建房布局分散、房屋质量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需要改造;农村弱势群体住房难, 391 户农村贫困户及残疾人住房需要改造;农村安全卫生水普及率为 80,距宽裕型小康建设指标尚有 15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还有 2.2 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急需解决;按照新规划的232 个庄点, 836 条村庄巷道需要改造, 8260 户农户住房需要改造。此外,按照自治台区、银川市新农村建设十年规划, 70 的农户要完成改厕任务, 80 的农户要完成住房改造任务。 难点之六: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民作为弱势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突出 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 “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 的问题,也是群众反映最为普遍的问题。目前,我县尚未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是 “ 老有所养 ” 的问题。目前, *农村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方式为主,养儿防老的观念在农村根深蒂固。但是随着农村经济 改革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这一自然稳定的关系将被打破, “ 子承父业 ” 不复存在,父子两代除了血缘关系和未成年时的抚养关系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关系。这一切使赡养老人只有传统道德这一个约束力,而这个约束力也在日益递减。如果这一底线失去,农村养老问题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一问题的日趋严重,也体现了城乡发展的不合理性,不适合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虽然说在全国范围内是一个普遍现象和难题,但是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据统计 ,仅 1990年至 2003 年农业务税为 *财政累计增加收入 5000 多万元。但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差别政策,占全县总人口 80 的农民仅享用了20 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 28: 1。 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占首位,这说明农民对医疗卫生的公共产品需求增长很快,但在实际供给中,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城市的 32.9。二是 “ 老有所医 ” 的问题。医疗费用的增高超过了农民收入的增速, “ 致富十年功,得病一日穷 ” ,特别对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来说,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更为严重。调查中,常信 乡的一位村干部感慨地告诉我们: “ 以前农民确实因为一场大病而出现返贫的无奈局面,现在农民已经穷怕了。实际上,现在很多农民得了病之后,为了不给家人增添太多负担,基本上熬一天算一天,得了病根本不去看,因此往往是小病扛,大病等着见阎王,而不希望让家人再受穷。我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什么叫 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 ,据县卫生部门介绍,目前, *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高达 45。在推行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之前,发现被调查对象的患病农民中有 42 是因经济困难而主动放弃就诊,居于各因素的首位。 难点之七: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不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经济发展出路在何方 一是基层建设现状堪忧。从基层组织自身来看,个别基层班子战斗、凝聚力不强,威信不高,基层工作方法跟不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群众对村委会工作要求多种多样然而,目前 *大多数村组织的工作方式缺乏新意,固守传统工作模式的现象比较普遍开会念报纸,发观问题批一顿,很少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很少专心致志指导群众搞好种养,发家致富。调查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 三提五统 ” 和 “ 两工 ” 的取消,使许多村干部在管理群众方面显得束手无策 , “ 黔驴技穷 ” 。此外,一些基层组织干部的待遇太低且无法落实,也造成基层干部积极性不高。从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当前农民变得非常 “ 散 ” ,难组织,比任何时候都更像 “ 小农 ” ,集体的事情非常难办,甚至办不成,平时开个会都开不拢。一些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往往都习惯从个人利益出发,村上的事情不积极配合。加之一些基层干部文化素质较低,工作方法简单,造成群众的误解,加剧了干群的对立。特别体现在税费改革前后,由于改革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群众对政策理解不全面,少数群众对税费能拖欠就拖欠,软磨硬扛,一些拖欠税费至今仍未收回,群众 强烈的从众心理,加大了农村干部工作的难度。二是税费改革后,乡村公益事业发展何去何从。其一, “ 一事一议 ” 难以推行,民主理政任重道远。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办法规定,取消村提留后,原来按农民人均收取的公积金和公益金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村内兴办其他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采取 “ 一事一议 ” 的办法来解决,由村民大会民主决定。但从 *各村委会实践中, “ 一事一议 ” 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不是太讲民主, “ 有事难议 ” ;就是不讲民主, “ 有事不议 ” 。其二,取消 “ 两工 ” ,农村公益事业难开展。取消 “ 两工 ” 是农村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对传 统的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观念和做法的更新。但由于在观阶段 *农村经济还不活跃,农民还不富裕,少部分农民群众还不是十分理解,取消 “ 两工 ” 带来的负面影响己越来越明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修、管理难到位。据调查, *各乡镇每年用于渠道砌护、沟渠清淤、乡村道路维护、排渍等费用合计起来需要近 3500 万元税费改革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都要实行 “ 一事一议 ” ,并且每事每人不得突破 10 元限额,全县现有农业生产人口8.8 万人,全部收上来只有 88 万元。这对于全县农村基础建设、维护、管理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由于筹工量减少 , 2006 年上半年,全县水利工程完成土石方 20 万立方米,较 2005 年同期的 55 万立方米下降 6396;乡村筹措投入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资金 18.8万元,较 2005年的 28 万元下降 48。 2006 年上半年实行 “ 一事一议 ” 组织农民投工25 万个,较 2003 年农民投工 5 万个,下降 80。 (2)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费无着落税改以前, *大部分乡村的公益事业主要是靠“ 两工 ” 来解决。税费改革后, “ 两工 ” 取消,农民对于集体公益事业不会再投义务工和积累工,必须支付工资给农民,一旦村组集体公益事业受损,谁来承担这笔 “ 两工 ” 工资 ?尤 其对那些村集体经济落后的村来说,如遇到自然灾害、大面积农田水利设施损坏、乡村道路损害等,其维护整治工作量大,不是几个劳动力能够解决问题的,需要动用全组、全村甚至全乡的劳力。 难点之八:什么是新农村?怎样建设新农村 ?广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模糊、有偏差,心存疑惑顾虑 “ 什么是新农村,新在何处 ?” ,这是笔者下去调研基层干部群众最难理解的问题。对于这个新概念、新事物,觉得比较抽象,而且认识不统一。突出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为新农村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物,新农村应该是专指中东部农村建设,在西部落后农村地区 建设新农村不现实;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对新农村的看法更是各执一词。有的认为新农村就是盖新房、铺油路,让农民住进小区,理解为新村建设;有的认为新农村是否又是一个小康建设;有的担心是走过场,难深入,难持久;有的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否又是一件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还有部分人认为对于农业人口占到 80 的 *域来说,提出既要建设新农村,而又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消灭农村,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带农,这两种说法是否既矛盾又对立等等。 新农村的标准是什么,怎样建设新农村 ” ,这是笔者下去调研基层干部群众最大的疑惑。一些基层乡镇干部谈起新农 村的标准是什么,在贺兰新农村怎样搞,很模糊,如何下手更是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一些领导干部认为中央、区市仅仅出台政策,提出宏观概念,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实践中怎样操作依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由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概念不了解,存在思想误区,有 80 的群众表示只要自己不出钱就愿意搞新农村建设,完全愿意搞新农村建设的仅占 20,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有的认为缺钱、缺人,事难办 许多基层干部提及新农村建设,有热情,有想法,但谈到具体落实时,又害怕陷入前些年建校、修路上头压,群众骂 ,自己背债务,事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 “ 建设需要多少资金 ?资金从何而来 ?建设新农村需要多长时间 ” 等等疑问困惑层次不穷干部群众的这些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件太好事,又是一个大课题,需认真对待。 难点之九:基层政府的去留、职能转变与新农村建设如何实现有效衔接 无论是税费改革前,还是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存留问题一直是“ 三农 工作、农村体制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谈论的重点。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中,一些舆论把乡镇干部描绘得一无是处,似乎所有的问题都是乡镇干部造成的,他们只是收税员,压榨百姓的贪官,似乎把乡镇撤了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 “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 ,他们所做的还不都是为了贯彻落实上面的政策。当前的乡镇体制改革为什么很难推进,因为这次改革实际上是把权力上收,把改革的成本层层下穆,最后落到乡镇和农民身上,现在的乡镇政府则是赤手空拳,不光无法有效地实施自己的职责,连自身都难保了,他们戏言: “ 过去无法,干部有法;现在有法,干部无法。 ” 税费改革以后,由于财力严重不足,乡镇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乡镇工作靠的不是党性和科层制压力,而是乡村干部的私人关系,村干部是看在乡干部的面子上才去落实各项工作的,因为 在村干部看来,乡干部现在也不容易。 乡村两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而目前以减负为导向的乡镇体制改革则弱化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在使乡村干部无法做坏事的同时,也做不成好事,笔者认为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是相违背的,也是不理智的,因为农村人口的庞大,人口、资源关系日益紧张,弱势群体基数增大,社会矛盾突出,导致现在农村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乡镇政府退出的话,跟进的必然是家族势力和地方部分不健康的势力,这些现象在税费改革以后的一些乡村组已经抬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乡 村组织,农民之间的合作简直比登天还难,再好的新农村建设方案都是一纸空谈。而当前最为现实的问题则是,我们怎样才能让基层政府有能力负这个责任。 2003 年 *将原有的 9 个乡镇合并为 5 个乡镇,2004-2005 年又进行合村并组工作,原有的 75 个村合并为现在的 61个村,原有的 669 社合并为 232 个组。这是乡镇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如果像有些专家所建议的取消乡镇,弱化乡村两级组织权力则是危险和错误的。 在批驳以上观点的同时,笔者还认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在职能转变,努力做到工作到位而 不越位,缺位上尚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受大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重经济管理、轻社会服务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公共服务职能尚未得到全面履行,越位与缺位并存。不遗余力地抓经济,搞招商,对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却缺乏热情,在人、财、物投入上大打折扣,在新农村建设担当何角色,组织群众和调动社会资源更是缺乏动力和有效手段。 难点之十:财政困难、农村集体积累差,农民增收不稳定,巨大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从何而来 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撑,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句空话。新农村建设需要多少资金 ?根据 “ 十一五 ” 规划方案 (完成农村道路、安全 饮水、沼气、改厕、建房、环境整治、农水工程建设等 ),新农村建设每年概算资金 6000 万元。 2005 年 *人均财力为 500 元,财政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之外能够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财力十分有限,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按照现在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标准究竟能拿出多少钱用于新农村建设,根据对 *镇的初步调查,按照目前并不超前的简单建设方案,政府对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沼气、改厕、建房、环境整治等补助 30 的比例计算,每户还需要负担 7000-10000 元,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 2300 3500 元,其中像南梁台子、洪 广金山一带贫困地区投资需求较大,而城市近郊投资需求相对会低一些。新农村建设面临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如果缺乏稳定的投入渠道,很容易造成乡村举债建设,形成新的乡村债务,或者增加农民负担。 整合项目建设资金难、农村融资环境差。一是现有的支农资金分散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有各自的投入目标规划和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整合资金无法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只能在维持现有资金分配使用格局不做大的调整的前提下,能整合多少算多少。因此, *市及县委、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对整合资金加以引导,支持支农资金整合平台的 建立,发挥项目资金的整体最大效益。二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上级相关文件没有明确的投入比例,缺乏长效的投资机制,造成一些项目建设资金无法落实。同时上级一系列优惠政策都是按条条划拨,投入分散,不利于地方集中操作。三是融资环境差。近两年 *的农业信贷很大程度依靠县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而其他银行在如何支持农业上下功夫不够;农业银行作为农村唯一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也只是强调如何脱离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业务范围的称谓客观形势逼迫农业银行一直想从农村跑掉,办成与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一样的纯而又纯的商业银行,千方 百计向城市大客户投入资金,取得效益;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政策性商业银行,几年来业务范围一直局限于支持粮棉油收购贷款,实际上发挥的作用是粮棉油企业的 “ 出纳 ” 作用,随着粮棉油企业改革和这些产品的彻底市场化,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已经大幅萎缩;邮政储蓄只吸收存款,把农村吸收的资金调到了城市,是在农村 “ 抽血 ” 。一句话,看似农村金融机构不少,实际上有些徒有虚名。此外,各级对金融机构在支农惠农方面只是提出了原则要求,而金融机构是市场化运作,门槛高,手续多,资金难到位。三、选准建设主攻点主要思路: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县城经济发展整 体规划通盘考虑,依托地处银川近郊、建设银川卫星城和乡镇区域较为集中 (最远乡镇距离县城 30 公里 )的地城优势,将 *人少、资源匮乏等资源劣势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优势,通过城镇化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通过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实施富民工程,增加农民原始积累,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民增收机制,变输血为造血 (一)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战略。经过多年的发展,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区域布局趋于合理但是笔者认为,当前 *农业结构调整还需解决五个方面的思想认识误区。一是克服放松粮生产的观点 。近些年的实践证明,权民人均纯收入 65 以上来自于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 50 万亩,粮食生产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粮食生产的安全稳定农民收入基础不稳 (加之国家对粮食生产也是采取安全保护政策 ),特别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种植经济作物,放松粮食生产,大幅减少粮食种植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笔者认为粮食生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应该在 “ 优 ” 字上做大文章。二是克服结构调整一蹴而就和小而全的观点。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要长期持之以 恒地抓。目前, *的产业发展定位越来越明晰,因此要围绕 *农业优势和特色,坚持“ 扶优扶特、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 的原则,集中精力,坚持不懈地主攻蔬菜产业、水产业,牛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务 输出,在规模上下功夫,在量的扩张上做大文章,克服小打小闹,讲小、贪全,乱铺摊子的做法。三是克服弱化政府行政行为的观点。由于地域环境差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农村是人多地少,且农业生产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得到了巨大改善,土地生产率高,在有限的土地,只有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增收。 *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的一个缩影,人均耕地面积多 ,且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还很落后,与中东部农业发展环境不可同日而语。诚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自己的事,但在现阶段, *农业产业化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农民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扶持,特别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上,不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产业难以做大做强。但这也不是说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大包大揽的办法,要准确到位而不缺位。四是克服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形式,在全力做大四大主导产业,建立四大基地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工农业之间的关系,尤其在招商引资发 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上,把握好基地建设和培育龙头企业的衔接,防止相互脱节。五是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四大产业发展既要讲规模,量的扩张,还要抓质的提升,诸如:设施蔬菜就要在打反季节时间差和品种更新上下功夫;露地菜在无公害特色菜上下功夫;水产业要在品种品质和无公害生态观光渔业上下功夫等等。 主攻点:在稳定优化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主攻四大产业发展。一是做优粮产业。重点放在提升粮食质量,抓好优质粮区域布局及良种良法示范推广,推广水稻旱育 稀植全程机械化作业,小麦和玉米全部实现良种良法生产,建设全区优质粮生产基地,巩固提高全国产粮大县地位。二是实施千亩万间工程,做大菜产业。按照 “ 集中连片、合理布局、扩大规模、专业生产 ” 的思路,第一个重点抓好以二代节能日光温棚为主的设施菜和露地菜的种植,建设一批于亩万间设施蔬菜园区,露地瓜菜在扩大面积的基础上,打造 *香瓜、 *西瓜、 *螺丝菜、 *秋延后蔬菜等特色瓜菜品牌。第二个重点抓好设施水果和 *东麓沿山一带经济林产业带建设,使其带动全县林业发展,巩固提高银川蔬菜大县的地位。三是实施种子工程,做强畜产业。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软肋就是畜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几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越低,体现了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因此,必须从抓这个软肋开始,下狠功夫。笔者认为,一方面,依托宁夏四正公司技术优势,实施奶牛入园工程和奶牛胚胎移植示范县项目,抓好黄牛改良和奶牛胚胎移植。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好种草养畜、舍饲圈养的关系,处理好精养和粗养的关系,将原来的空圈和闲置的园区,充分利用起来,按照小群多户。自繁自育和因地制宜,什么赚钱就养什么,农户善于养什么就养什么的原则,发展牛,羊,家禽多业,实现量的扩张。四是实 施扩面增效工程,做强水产业。水产业是 *的优势产业,要把重点放在加快鱼塘清挖改造,扩大渔业养殖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无公害养殖型渔业、生态型渔业、节水型渔业、休闲观光型渔业上来,借助自治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标准高、效益好的千亩高效渔业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全面提升贺兰水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中国北方最大的渔业县。五是实施以工带农工程,培育几个上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笔者认为当前 *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什么少,或者说没有,主要原因没有和产业基地建设有效衔接,培育建设龙头 企业应放眼周边,而不是仅限于 *。围绕 *的主导产业,综合周边 *县、 *市、 *县等农业大县的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整合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建设 4 5 个产值上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者是采取强联合的形式,与周边县区的大龙头企业合作,带动 *或周边县区同一主导产业发展,而不是处处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处处有烟囱,村村在冒烟,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二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因此,要真正把农业发展的重点和落脚点放在科技上,以 农业科技新技术、新项目武装和推动 *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园区。围绕各乡镇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重点推广的农牧业新技术,集中科技力量、配套优势项目、优化资金配置,因地制宜,重点建设集中连片、上规模、科技含量高优质粮、特色瓜菜、设施蔬菜、水产园区,达到既上规模、又出效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典型示范,整体推进。二是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和农业科技服务承包工作结合起来,让农业技术人员进村驻户,与农产签订技术服务承包合同,对技术人员实行包片联户技术 指导、收益责任制,工效与收入挂钩,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强县富民中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成立课题攻关组,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程。针对设施蔬菜、露地菜、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生产技术问题,邀请农村土专家、农业科技专业技术员,区市科研院校专家成立产业发展课题组,制定主导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技术规程。四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培养一批本地的农业土专家,壮大农业科技队伍。五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开展产品产地质量检测、环境认定和认证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和标 准化生产。大力发展 “ 品牌农业 ” ,对已经形成的张亮香瓜,五星茄子、金贵螺丝菜、保南冷棚韭菜等特色无公害农产品,进行认证,加快注册,保品牌、创品牌。 (三 )大力实施劳务富民战略 转移农民,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就必须将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一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上。大力实施 “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 和 “ 绿色证书工程 ” ,抓好农民科技文化,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致富能手,力争全县 80 的青壮年劳力掌握 1-2 项实用技术。以提高劳务输出成功率为重点,围绕劳务市场,采取 “ 订单培 训、定向输送 ” 的办法,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 “ 阳光工程 ” ,转移农民技能工。二是要下功夫好好研究宣传教育农民的有效方式,探索好的方法,真正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走出家门,参与劳务输出。同时加大乡镇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争取利用 3 年的时间,建成区市县三级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三是做好劳务输出的跟踪管理和维权服务,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对企业用工混乱、不签订劳动合同,拒交养老金,尤其是恶意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行为,按照自治区有关文件要求,依法严肃处理,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二、实施强乡富村 工程,增加乡村集体经济积累,使农村基层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一 )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化解乡村债务。乡村债务是基层工作者最不愿意提的话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乡村债务要想有一个彻底的办法一次性化解,是不现实的。根据 *2005年 9 月开展的农村财务清理工作情况,笔者提两点不成熟的意见:一是乡村债务清理要分年度,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要严格按照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债务清理工作实施方案的 10 项原则,对清理出的每一类债权债务,区别对待,分类处理对个别拖欠集 体村组款的 “ 钉子户 ” ,必要时可以采取过去收取 “ 三提五统 ” 的方法,集中农闲时间集中人力,采取司法、行政强制措施等进行强制清欠;对一次性清欠确有困难的,可签订还款协议,分期偿还;对确无还款能力的军烈属、特困户,经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后,可以实行减、缓,免;清欠收回的款项要优先安排用于归还集体所欠债务;对历任和现任村 (组 )干部及其直系亲属的欠款要采取停职、起诉,或停发有关福利待遇等方式督促逐笔限期归还。二是可以向自治区建议将 “ 五补一免 资金整合,通过有效方式,合理解决乡村两级债务,这部分主要是针对乡村组织发展经济或 进行公益建设等方面举债借款。此外,对个别拖欠集体款项的 “ 钉子户 、历任和现任村组干部及其直系亲属拖欠款的,取消其享受 “ 五补一免 ” 政策,什么时候还清什么时候享受政策补贴。 (二 )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防止乡村债务的扩大。乡村经济薄弱,无钱办事,但是为了发展经济,在现有旧债末清的情况下,必须举债办事,这既矛盾,又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发展壮大乡村经济的同时,目前就是最大限度地防止乡村债务扩大。一是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增加项目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减少各种检查、硬性任务和指标摊派。一方面,区、市 、县在增加乡镇财政预算的同时,应该将每年有关农村建设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年初通盘考虑分配,同时要按期兑现结构调整、植树造林等方面政策和补助资金,不要使政策走了样、变了形,政策落实 “ 空对空 ” ,失信于乡镇,挫伤乡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各项考核达标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主,其他考核达标相应减少,并将考核达标内容、奖罚资金整合,一揽子综合测评。二是完善制度,强化管理,推进全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严格实行村账乡管、资金实行乡管村用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遵守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村级资金 ,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建立健全村级资金支出审批制度,严禁以白条抵库和坐支。全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要将村级财务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定期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同时,定期对全部财产、债权、债务和有关帐目进行全面的核实。 (三 )集思广益,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一是规范集体土地的,承包管理,增加集体收入当前,集体土地承包是我县乡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效益如何,与承包地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 2000 年以前,集体土 地、果园承包没有统一规范,承包价格参差不齐,多的几百元,少的几十元,随意性较大;承包合同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文本,有的有合同,有的没有合同,合同兑现率低;承包土地过程中没有采取竟价承包,人情包、亲属包、干部包、倒卖转包等现象突出,导致集体收入流失等。针对以上问题,结合目前全县规范土地承包关系工作,对各乡村集体土地进行全面核实,确定权属关系,对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统一的规定,印制合同文本,对土地承包价按一、二、三类分等定价,对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执行,并制定增长比例,对全县承包费用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清查,彻底改变了过去集体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资产流失的现象。二是坚持多业并举,兴办村办企业,增加集体收入依托富裕的土地资源优势,农户以土地出租和转让等入股的形式,积极吸引外资,实行 “ 村户商 ” 合作经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依托当地的产品优势和劳动力资源,实现农副产品加工增值;依托地缘优势,兴办商贸、三产等综合服务企业。三是以加快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调动盘活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集镇建设,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增强辐射力,增加人气,使农村集镇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 “ 活起来 ” ,真正带动一方经济。 (四 )加强基层组 织建设,让两委班子强起来、活起来。一是建立激励机制。在待遇上,除享有现有的政策待遇外,将村干部列入全县选拔、提拔干部的范畴内,对有头脑,能干事、会于事、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的村干部应该破格提拔使用,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工资待遇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村干部的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对发展集体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奖励,对无所作为,应及时进行调整。二是选准配强两委班子。抓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集中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机遇,培养、选拔一批年 纪轻、文化高、有开拓进取精神、会办事、能办成事、群众信赖的优秀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根据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每年定期开展 2 3 次集中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市场经济工作能力;每年定期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前往周边县区或外省区学习考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壮大的成功经验,使他们既懂党务,又懂经济。三是加大包村帮扶工作力度。改变现有的包村机制,实行 “ 帮强先富 ” 工程,以先富带后进,对经济发展有潜力,班子战斗力强的村组,集中财务状况好的部门,整合区市两级帮扶资金,集中帮扶一个发展项 目或产业,而不是片面地帮扶困难户,撒胡椒面,下毛毛雨。对一些自然条件差、长期经济落后的后进村,要采取 “ 领导联、单位包,干部挂 ” 等办法,从解放群众思想、理清发展思路、提供优惠政策上下功夫。 (五 )深化乡村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税费改革后,乡镇不再收 “ 三提五统 ” ,不再征收农业税,可以说乡镇工作职能相应减少了许多。一要扩大管理规模和幅度。本着工作方便,地域相近的原则,加大合村并组工作进程,扩大基层组织的管理规模与幅度。二要精减人员,降低行政成本。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财政供养人员和村 组干部人数,推进乡镇经济管理模式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乡村管理效益。三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转变乡村行政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对乡镇。村的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工作量化到组,使乡村工作机制逐步向 “ 乡镇工作下移到村,目标量化到组,管理措施到户 ” 的机制转变,优化乡 (镇 )村工作格局。四要进一步深化乡镇 “ 七站八所 ” 人事制度改革。将 “ 七站八所 ” 推向市场,建立综合性的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为农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乡镇 “ 七站八所 ” 的作用。五要转变行政职能,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推动乡村两级组织由 以前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从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转变到行政、法律、民主,教育等手段相结合;要加强对乡村干部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规范干部行为,促其依法行政,改进干部工作作风。领导方式由过去的组织推动转变为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市场服务 三、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农村国民整体素质,突出 “ 以人为本 ” 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地位 农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进程笔者认为 *农民素质教育应分为三个部分来抓:一是农村基础教育、二是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是农民的思想政治和法制等方 面教育。在这里笔者结合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点谈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如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相结合的问题。 1、劳动职业教育现状:总体发展滞后,培训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一方面缺乏整体长期科学的培训规划,眉毛胡子一把抓。自 2002 年起,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进行 “ 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 ,提出每年要完成80 的农民培训,使其掌握 1-2 项农业发展实用新技术,加之近两年开展的 “ 阳光培训 ” 工程和 “ 农民工技能培训 ” 等培训项目不下 10种,按每年 80 的培训结业率为标准, *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应该完成3 轮以上,劳动技能培训应该完成 1 万 人次,但就实际的培训效果而言,劳务输出资源整合发挥作用不够,培训、资金,设施等资源利用重复浪费,集中整合利用率不高。据统计, 2004 年 *涉及劳务输出各类培训项目达 20 项,各类专项资金达 40 万元,然而实际利用率不到 20。另一方面过于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忽视职业教育。受大环境的影响,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热热闹闹的发展而言,许多职业学校已停办不复存在,即使存在的也是生源严重不足,门庭冷却,面临关门的难堪境地。 2、实行 “ 一刀切 ” 式的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从现在起,做长远规划,做长期准备,分三个 阶段,力争用 5-10 年的时间建立以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为骨干,其他各类社会办学机构为主体,培训机构分布和培训内容设置较为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第一个阶段: 16 岁一 25 岁,对于没有考上初、高中的学生,组织引导到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培训,使其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并鼓励其主动走向市场,使这一年龄阶段的就业率稳定在 90 以上,为今后的劳务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开好头,起好步。第二个阶段: 26 40 岁,坚持因地制宜, “ 谁需要怎样的培训,就给予怎样的培训 ” ,增强培训对象的针对性 可以分三个类别进行培训,一是对于文化程度低,且没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可以结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建设、工业化发展,组织参加一些项目工程建设和工业企业生产建设中所需要的简单劳动技能操作培训,发展以劳力型为主的体力劳务输出。二是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但没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要加强与区内外劳务用工企业和市场的联系,制定编制培训计划,实行规模式、订单式培训 (针对用工企业和市场需求,规模式输出人员要稳定在 20 人以上 ),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三是对于有一定文化程度,且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要结合其已掌握一定劳 动技能的基础上,与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联系,继续加强技能培训,争取拿到职业技能鉴定,领取资格证书。第三个阶段:41 55 岁,通过组织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宾馆餐厅服务、纺织、缝纫、绿化清洁等专业培训,并结合自治区 “4050” 人员安置工作,推荐这一年龄段的富余劳动力进入社区、居委会、街道、住宅小区、工业园区企业实现就近就业。 3、资源整合的问题。 2005 年年初 *将现有的农民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电大工作站、农业广播学校合并为一套机构,成立了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但从目前的运行效果来 说并不明显,主要问题还是职能交叉重叠,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尤其在项目资金的争取以及使用方面,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因此下一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在培训项目资金的整合上根据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总体规划,将现有的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再就业培训项目资金、下岗失业人员培训项目资金、失地农民培训安置资金等,以及各部门、各行业闲散的项目和资金,集中整合,捆绑使用,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实施,发挥资金整体使用效益,提高利用率同时,要加大对劳务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实行 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从源头上杜绝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农村文明风气的培育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范畴。民风正,则乡风纯,历史上许多好的民风都出自于农村,要不断的发扬光大。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在农村深入开展以 “ 八荣八耻 ” 和 “ 六提倡、六反对 ” 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普法教 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村庄规划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康居新村工程,带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 着力抓好村庄规划建设布局。充分发挥 *的地域优势 (一方面,距银川市 12 公里,是银川市的近郊县和卫星城;另一方面以县城为中心,以 5 个乡镇、 2 个农牧场为半径,最远的乡镇场距离县城 30 公里 ),坚持以合村并组为基础,在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建立县城、中心镇、合并大村庄等系列规划体系,将目前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中能够承担、覆盖新村建设的内容和职能,以城市化建设、小城镇建设为主,带动新村建设,节约建设资金,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性建设,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村镇发展格局,尽可能地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潜力,全力配合政府规划建设新型村庄。 总体建设规划可以分为五级布置 (其中村庄三级 ):县城建设 -7 个中心集镇建设 (含 2 个农牧场 )-61 个中心村建设 (行政村部所在地 )-232个合并的大村庄 (由原来的 667个 行政村合并 )一 保留的分散自然村落。 各级承担的建设职能是: 县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在县城内附近的村庄进入规划区内的应纳入居民点建设规划范围,按照城市发展模式进行建设,规划区以外的村庄应纳入居民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加快县城城市化建设,通过创建自治区科教县城为契机,承担乡镇、中心村、合并大村庄需要建设的一些文教卫生社会公益事业职能,在县城建设一所五保综合养老中心,建设一所综合医院、中医院、女 3 幼保健医院;建设完全初高中教育,乡镇主要以小学初级教育为主。 中心集镇建设,立岗、 金贵、洪广、常信、京星,南粱台子等乡镇政府所在地作为农村小城镇的行政文化中心,按照小城镇建设要求,通过争取自治区小城镇建设项目、招商引资以及吸纳民间资本,完成集贸市场、道路、供水、供电、供暖、美化、亮化等辅助设施建设。在中心集镇利用现有的七站八所设施条件,规范建设文教卫生服务中心站。 中心村建设, 61 个行政村作为农村中最基层组织所在地,是仅次于城镇建设的农民生活的聚集区,对规划在合并大村庄区域内的中心村,按照合并大村庄的标准逐步建设,对规划在合并大村庄区域外的中心村,按照就近原则,在合并的大村庄建设到一定规 模时,中心村被就近合并的大村庄替代。 合并的大村庄, 232 个大村庄是农民集中生活区,应建有与行政村乡接近的基础设施 (文教卫生以及具体情况而定 )。这是康居新村建设的重点,也是整个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要采取立足现实、科学规划、分期分批、抓点带面、循环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在完成科学规划和宅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民间资本,争取实施 “ 塞;上农民新居工程 ” ,整合区、市农村安全饮水、改厕、乡村道路建设等项目,发挥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合并大村庄房屋及大格局辅助设施建设,此外逐年遥步配套建设五通 (通路,通电、通邮、通电话、通电视 )、五化 (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 ),五改 (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 )工程。合并大村庄建设要克服全面出击,到处插花的做法,前 1-2 年,应该有计划地在每个乡镇选择易于改造建设的 2-3 个大庄点进行试点建设同时,笔者认为合并大村庄建设上,要充分尊重该地区群众的生活习俗、人文自然风情、历史文化等 (诸如回族聚集区应体现回乡风情、京星农牧场体现移民风情等 ),克服一个标准、一个尺子、千第一律的形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建设规模和投入,切忌大拆大建,劳民伤财。 保留分散的村 庄,属于距离位置较远的村庄,这部分村庄要控制建设规模,原则上不应再发展,停止一切建设行为,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逐步改变其存在条件,向大村庄或者撤并的方向发展。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方面,建议针对目前全县的水利灌排体系,将重点放在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砌护和配套设施,以及发展节水农业上,按照沟、渠、田。林,路、湖综合治理的要求,重新完善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改造规划,制定科学的水利灌排工程技术路线,通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项目资金,通过有计划、高标准、逐片带面的 8-10 年的集中 改造,彻底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农村生态建设上,就是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县、打造 “ 绿色贺兰 ” 为目标,在现有的造林基础上,在西部建设沿山经济林产业带和防风固沙带,在中部以农村通道、环庄绿化为重点,建设中部平原绿化带,在东部沿黄区域建设生态旅游护岸林带,营造 “ 三大绿色长廊 ” 。生态建设中,尤其在环庄林带建设、西部沿山林带以及设施林园区上,应该大力发展经果林,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五、以人为本,实施社会保障工程,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和农村繁荣稳定 在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县城财政好转的情况下,抓住国家、区 市有关政策机遇,积极寻求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各项改革最佳结合点,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1,抓好农村弱势群体的基础教育,解决没钱的孩子念书难的问题。 2、探索建立符合县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村老有所养的问题。 3、争取实施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村老有所医的问题。 4、启动失地农民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完善农民工工资协调解决机制,解决农民工无保障的问题四、抓好建设的着眼点一、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总体规划上,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宽,矛盾多,战线长,必须作长远打算,要有近、中、远期 规划目标要立足 *农业生产力发展实际,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意见,妥善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的关系,做到既与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又量力而行,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导向性。在具体规划中,在现有的基础和条件下,加强分类指导,有所侧重,注重实效,体现一村一策,一村一案,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千篇一律,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一张宏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总体规划只能在建设过程 中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不能随着领导的更换和意识思路的随意调整改变整体发展规划要严格执行 “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 ” 的制度。 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示范引路的原则。坚决克服急功近利全线出击、铺摊子、拉战线的做法,要从群众最愿意,最迫切需要而又能做成的事情抓起,要从最直观的容貌工程入手,从最薄弱的基础设施突破,从最根本的生产发展抓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每年为群众实实在在办几件好事情,建设几个好项目、好工程,抓几个新村建设试点工程,以小促大,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基层 干部看到变化,增强信心,让基层群众享受成果,受到教育。 三是坚持农民建设、政府支持的原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因此要坚持始终把握尊重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销合作合同范本
- 快消品平面广告制作合同案例
- 电脑租赁合同谈判要点
- 全面供货合同样本集
- 有关网络期货交易合同范例
- 术中唤醒手术
- 《k线组合淘金术》课件
- 产后护理身材护理
- 小学生道德讲堂活动
- 海绵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英文版肺功能检查课件(PPT 50页)
- 《有机合成》说播课课件(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大赛获奖案例)
- 高中地理经纬网PPT通用课件
- 城市景观生态
- 五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新版pep)完美版(课堂PPT)
- 2022年修理厂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 败血症PPT优质课件
- 铁路建设项目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 架空输电线路检修规范
- 【课件】第六单元第十二节外国影视音乐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血凝报告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