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第2辑)2016年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1页
(8月第2辑)2016年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2页
(8月第2辑)2016年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3页
(8月第2辑)2016年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4页
(8月第2辑)2016年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集锦:“光明观察”2016年8月号第2辑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3.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且别“一退了之” 4.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5. 被“敷衍了事”的只是清东陵? 6. 改地名,先算程序账再算经济账 7. “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大有可为 8. 漠视规则是一种“社会病” 9. 认定创卫扫地“不务正业”未免偏颇 10. “运动式创城”何时休? 11. “死了一半”的钢厂怎么又复活了? 12. “过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背后的真与假 13. 财政补贴“去库存”恐适得其反 14. 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 15. 把增设母婴室作为检验社会文明的维度 1. 何必总在学生发型上较劲 2016-08-04 10:52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高亚洲 离新学期开始还有一个月,但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秦汉中学的女生小雯却已经为自己的长发纠结好几天了,因为放暑假时学校颁布一项新规定,新学期开学时,女生必须全部剪成齐耳学生头,男生全部剪成板寸,否则不让进校门。(8月3日华商报) 在学生头发上较真,这不是第一桩了,比如此前江苏徐州某中学曾出台几乎一模一样的规定,出台规定,男生必须留平头,女生头发齐耳。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树立学生们的规则意识。而西安这所中学给出的解释是,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男女生44厘米距离到长胖1斤罚款50元,从打卡就寝到床铺不许拉帘,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令人称奇的校规何其多,而每一个校规似乎都有一个正襟危坐的理由。实事求是地说,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或是说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其出发点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男生必须剪成板寸,女生头发齐耳”这样的规则是否有必要?制定一套没多大意义的规则强令学生遵守,除了引起学生的不满,还能有什么积极效果呢?作为在校的学生的确需要在发型上有所规范,太个性的发型,就跟奇装异服一样,终归还是与校园环境格格不入,这一点,在中小学生守则里,应该也有具体的说明。现在的青少年发展,越来越倡导个性化培养,头发长短、发型怎样,涉及到学生的审美,学生根据自己的脸型、气质会选择不同的发型,如果千篇一律要求所有学生都一样,学生就丧失了审美的选择性,可能会因此影响到个人心情、学习态度。最好的方式,一定不是以校规之名去强制,而是应该会去引导,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建立对校规和学生守则的认同和理解。再从所谓的“否则不让进校门”来看,强压之下,对这些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只会出现反作用,短发校规遭到吐槽,便是最好的例证。当孩子们没有建立起对这种校规的内心认同,如何去明辨是非,又如何去理解校方的“良苦用心”呢?更遑论成为他们的素质修养追求。再者说,如果因为发型,就不让进校门,学生的上课权利,学生的自主理发权利,又如何能被这般践踏呢?在校方那里,又是否还有法律规则意识呢?如果连自己都没有规则意识的自觉,还谈何保证学生专心学习并保持阳光向上的精神面貌呢?从根本上说,短发校规,依然是驯化教育逻辑下的必然。在这样的逻辑之下,看不到对学生个性和权利的尊重,这般简单粗暴,实在与教育育人之宗旨背道而驰。学校应该是个注重自由发挥的地方,是最应该允许个性存在的地方。只要学生个性发展没有违背法律道德规范,学校可以在某个范围内进行引导,但不能进行大包大揽的,以校规之名,行扼杀个性之实。(高亚洲)2. 朋友圈表达不可“轻率与糊涂” 2016-08-04 11:2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杨朝清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近日,记者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败诉。(8月3日四川日报)朋友圈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有助于人们释放“真性情”。然而,公私关系没有绝对的界限,朋友圈也不能“想说就说”。 “辱骂交警被罚”、 “吐槽客户遭辞退”、 “骂公司败诉”,都生动地说明:微信朋友圈公私杂糅,在某些时候也会成为公共空间;如果“任性表达”,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恶果”。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当下,微信朋友圈逐渐从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过渡。微信朋友圈里的所谓“好友”,逐渐网罗了一些半熟人乃至陌生人。初次见面加个微信好友,似乎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交礼仪;朋友圈逐渐鱼龙混杂,对所谓的“好友”也难以知根知底,朋友圈的“任性表达”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不同的人被嵌入到不同的微信朋友圈,形形色色的微信朋友圈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社交网络;纵横交错、你来我往的微信朋友圈构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网络,从私人空间演变为公共空间。因此,微信朋友圈上的话语表达除了要遵循社交礼仪,也要遵循公共场合的秩序与规则,不得损伤他人基本的尊严,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职场不仅是一个名利场,也是一个是非地。员工对老板不满、与同事不和、对公司不认同,都是一种正常现象。选择从一个社会网络退出的员工,难以做到“好聚好散”,心中难免会存在一些负面、消极情绪。在私密场合下发泄一下,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到公共平台去发泄,不可避免会损伤他人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等。作为一个小概率事件, “骂公司败诉”的遭遇看似不幸,却为我们提了一个醒微信朋友圈早已不是私人空间,已经开始具有了公共属性。动辄对他人进行情绪性指责与谩骂,根源于内心世界的漂浮与脆弱。只有找到一个可靠的“安全阀”,进行及时的自我减压和清醒的自我调适,才能更好地实现与自我的和解、对社会的融入。“骂公司败诉”看似小题大做,实际上却是一次善意的提醒; 公私杂糅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好好说话”,不能“随地吐痰”。只有多一些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多一些底线坚守,微信朋友圈才会少一些“轻率与糊涂”。说到底,朋友圈不过是口无遮拦的“替罪羊”;不论在何种表达平台, “随地吐痰”都难免“惹祸上身”。(杨朝清)3. 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且别“一退了之” 2016-08-04 09:5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堂吉伟德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相继发布声明,宣布退出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下称中国关工委)牵头的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昨日,记者从中国关工委处获悉,活动已停止,关工委已收回活动办公室公章,并责成其整改部分遗留问题。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两年前已叫停。(新京报8月3日)随着教育部等三部门的退出,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暗疮”已然暴露。当公共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牟利之后,产生各种利益输送乱象就难以避免。活动本身的目的性不可置疑,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无论是“校车工程”,还是“小黄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服务社会、促进公益上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不过,借合作名义收取额外费用,甚至直接以营利为目的,完全背离了活动的初衷,也使公益属性发生了变异,被叫停自然在所难免。一个好的活动走到这种地步,让人不免喟叹唏嘘。由政府牵头而社会组织主导的公益活动,似乎难以避免出现这样的结局。无论是协会组织也好,还是专业的中介机构也罢,活动组织的不规范,不公开和不透明,使得公益性难以得到坚持,已成国内公益活动的通病。连关注度极高,监管也相对严苛的慈善捐款都极易出现乱象,那么政府主导、社会组织承接的公益活动,一旦出现监管上的真空,出现营利性活动就在所避免。交通安全教育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尤其是“中国式过马路”的现实背景下,“从娃娃抓起”的交通安全教育就迫切而重要。就当前来说,这样的活动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以政府牵头而社会各方参与的公益形式,也值得提倡和鼓励。现在,因为出现了牟利行为和利益纠纷,就将活动叫停甚至一退了之,显然不是明智的做法。其实,就活动的组织形式来说,政府搭台,社会组织唱戏的运作模式本身并无原罪,关键在于相关主导和参与政府机构,要切实履行起应有的监管责任,让活动的承办者和实施者规范的运作,及时消除各种隐患和整改问题,而不是放任自流任问题变得不可收拾,更不能以声明退出来推卸“不作为”的责任。按理说,在市场体系下,诸如“全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应是较为合理和可行之法,何以会走到“叫停整改”的地步?其间原因值得相关方面的反思。这样的活动形式,就如同建筑行业之中,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要确保工程质量就必须进行从严监管,不但要有监理等质量把控人员,还要进行质量的验收和工程的审计。对于公益活动也是如此,既要有全程管控的人员,也要辅以有效的管理机制,同时对所有的经费开支审计和活动的绩效评估,都应定期开展和随时跟进,如此才能以严密的管控防止行为的走偏,从而始终其使其“保持本色不变质”。有行政监督和公共管理的责任到位,才会有公益性的保障。时下,无论是公益慈善,还是公益活动,皆因其公益性不足而商业性有余,透支了社会的信任也让监督部门投鼠忌器。若是一味叫停或者遇到问题就绕道走,那么安全教育的平台就会越来越少,未成年人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也会变得稀缺,这样的后果比公益性不足更难以承受。管理智慧的好坏取决于公共责任的高低,做好了公共责任的切实到位与严密对接,慈善与公益才会变得坚挺。(堂吉伟德)4. 篡改高考志愿,畸变的人心最是可悲可叹 2016-08-04 10:1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然玉青岛胶州一中高考生常升今年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陕师大山东免费师范生没有招满的情况下,常升竟没被录取,而比他分数略低的室友郭某却收到了该校录取通知书。经查询,常升的志愿被人两次篡改,改报了别的大学。目前,室友郭某的父亲承认此事系儿子所为,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山东省招生考试院表示将根据警方的结论和有关招生政策妥善处理。(8月3日齐鲁晚报)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事,雷同而又不同的剧情。“篡改高考志愿”的事情固然不乏先例,然而本案中肇事者内心之阴暗、手段之决绝,还是不免令围观者嗟叹。来自同窗好友的冷箭暗算,再一次将人性深处的“恶”暴露淋漓尽致。对入学机会等关键资源的争夺,往往使得底层个体间的倾轧,呈现出一股病态般的残酷。而被挚友所坑害的常升,则不幸地成为了,这场“悲剧”中被牺牲的对象。作为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郭某的所作所为,处处体现出一种与年龄严重不符的心机和狠劲:暗自获取常升的准考证和密码,擅自登录系统篡改常升的志愿,甚至故意用光了仅有的两次修改机会为了防止分数更高的常升“抢走”自己的录取机会,郭某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一极端自私、极端狭隘、极端荒唐的想法,最终促使其做下了为人所不齿的恶行。讽刺的是,陕师大山东免费师范生最后并未招满。郭某煞费苦心忙活一场,到头了当真只应验了那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倒是误己误人”。其实,从常识和理智来说,在全省统一招生的巨大体量下,通过“踢出”特定个体来确保自己被录,本就只存在着极端小概率的可能性。可即便如此,郭某还是视身边挚友常升为“现实威胁”,以至于非要“除之而后快”。所谓“弱者抽刀向更弱者”,莫此为甚。如今,公众关注的焦点无外乎两点,也即常升的利益如何补偿、郭某的恶行如何惩戒?但愿,在警方、教育以及招生等相关部门共同介入后,能够通过“补录”等方式维护常升的应有权益;而对于施害者郭某,是否应该依法对其追究刑责、剥夺学籍,也当有程序化、司法化的裁断和回应才是。“为恶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是最朴素的正义之所在。此案的教训,可谓痛彻心扉。而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我们可以做的事情着实很多。最直接的,就是要提示考生在志愿填报之时做好技术性防范,尤其是要注重个人敏感信息的保护;此外,显然还应从立法和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形成系统性预防“篡改高考志愿”的坚实防线随着常升一案浮出水面,相关司法设计与“恶行恶果”严重不匹配的现状,也该被正视和改变了。聚焦常升的遭遇,关注一场诡谲的阴谋。之于个体命运的流转之中,我们见识了人性的复杂和异变。那本不必要的“戕害”,思之后怕、想来悲哀。而文明的社会,道德的力量,法治的规束,本应压制住人心深处的诸般恶意才是。(然玉)5. 被“敷衍了事”的只是清东陵? 2016-08-04 09:17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邓海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清东陵半年之内两次被盗,引发社会关注。最近,媒体报道了清东陵两次被盗约谈后的整改情况,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学、技防力量薄弱成为导致文物被盗的主因。国家文物局督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清东陵两次被盗暴露出地方政府责任追究不到位,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未真正触及问题实质。(8月3日京华时报)刚约谈、又失窃,“清东陵悬案”恐怕不是现实版盗墓笔记,不过是文保版的敷衍塞责。国家文保局的定性,算是不太客气的:安保巡防制度不科学、技防力量又太薄弱,板上钉钉的“人祸”。可问题是,上一轮问责还没问出“痛感”,接下来的“补丁”该从何打起呢?这些年,文保单位“商”不起的闹剧,其实并不鲜见:故宫承办过商业品牌发布会;美龄宫开了咖啡馆;太庙举办过婚礼;朝天宫里“卖”楼盘;杭州博物馆还录过奔跑吧兄弟,伴着文物撕名牌说起来,这当然是法无可依所致。比如文物保护法对于文保单位举办商业活动并无明文规定,只是第二十三条规定,文保单位的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外,作其他用途的应报相应级别政府批准。不过,这些先例折射的,恰恰是文保单位在地方心目中的位次:要么收拾打扮出台接客,要么门庭冷落乏人问津。清东陵,大概属于后者。一切管理不严、守护失当,说白了不过是“无利不起早”。人在心不在,任它遗产瑰宝、管它重点文保,最后就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再有一点,文物安保,是属地责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实力薄弱地区,越是文保压力大。在看不见政绩的地方,指望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悉心、乃至倾心文物保护,这确实是个左右为难的课题。这就带来一个现实的症结:立法与制度的完善,如何倒逼地方部门在文保工作上真正尽心呢?今年初,自2013年开始启动的文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已形成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且按照立法工作程序进行送审。不久前,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地方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文物保护主体责任,把文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但,清东陵连环失窃事件起码再次警醒一个老理:徒法难以自行。制度再完美、落实两层皮,文物恐怕仍难逃失窃或消损的命运。“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保工作,当然不仅仅是珍视老祖宗的遗存,而是站在更辽阔的视野之上,洞见历史与未来的精微与玄妙。过度商业化的嘴脸,“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命运,说到底,还是因为保护并非成为压力与责任。被“敷衍了事”的,也许并不只是一座清东陵,让地方部门爱上文保单位,只能靠刚性的“拉郎配”,不能靠虚幻的缘分。(邓海建)6. 改地名,先算程序账再算经济账 2016-08-04 09:59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作者:朱昌俊因为在征集新地名的通告中附上了暂时拟定的地名“定军山市”,这些日子陕西勉县吸引了不少关注。有人就提议,算一下因为改地名而增加的开支。当然,勉县的地名更改,源于撤县设市的契机,即便沿袭原地名,行政区划的调整带来的支出也难以避免。但对于那些有意更名的地方来说,改地名的成本账,值得好好算一算。(8月3日人民日报)改地名的经济账,当然要算。不菲的经济成本,这也成为不少人反对地方随便改地名的一个最现实的理由。此外,对于改地名,诸如会否影响地方文化的稳定性,也多有讨论。但是,改地名最先要算清的,还是程序账。无论是抢注历史地名,还是改地名,一个最好的理由便是为了城市的发展。仿佛改个地名就真的给地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然,改地名真是促进了地方的发展,释放了红利,这肯定是好事。只是,在讨论改地名是有利有弊,或是利是否大于弊时,很多人似乎忽视了一个前提,即这样的地名更改,是否符合了程序?从当前的一些地名更改情况来看,程序似乎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有的地方地名改了一次后没效果或是遭遇质疑又试图再改回来;有的地方更改,似乎只是领导的一句话,典型如江苏宿迁的骆马湖,曾据说因“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而被擅自改为“马上湖”;至于在改名之时就遭到地方民众反对质疑的,就更数不甚数。这里就回到一个严肃问题,地方改名真的是想改就能改?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民政部是全国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也就是说,地名的更改,最终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而地名管理条例则要求,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各地方的相关条例也多要求,地名更改需征求民众意见。但现实中,多数地方改地名往往只是在具体命名上征求一下意见,走一下程序,而到底“要不要改”则往往被省略。这种现象的出现,既与惩戒处理不足有关,即对于改好改坏或是违规改名,缺乏足够清晰和有效的追责制度,也与过度重视地名的“审批申报”而忽视民众意见有直接联系。所以在不少地方主政者眼中,只要搞定审批,民众的意见只是可有可无。虽然不少地方的改名,至少在名义上多出于发展的焦虑,但不可否认,程序的规制不足,或是程序意识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地方主政者对于改名的过分迷恋,最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折腾。而在评判改名的正当性与否上,社会舆论似乎也陷入了“轻程序重效果”的窠臼之中。如此,只能进一步激发改地名现象的泛滥。更改地名,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行政行为,并不一定说改地名就一定会损害地方文化的稳定性,或是“拍脑袋”的决定。只是在法治社会,评判政府的任何行为,都要先看看是否符合规范与程序,哪怕再有必要,也得按程序办事。只有这一点满足了,才有资格来算经济账、文化账。因此,面对竞相上演的地方更名潮,反思地名更改决定的行政合规性,是当引起重视了。(朱昌俊)7. “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大有可为 2016-08-05 11:0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龙敏飞日前,昆明市规划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要求昆明范围内项目,在办理新建、改(扩)建建设项目的相关规划审批手续时,按标准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公建配套范畴,且所配建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移交辖区政府专门用于养老服务。(8月4日春城晚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6.1%。正是因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年的渐进式延迟退休,才被屡屡提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让养老产业走上“快车道”、跟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在这里面,“社区养老”同样是提及频率很高的一种方式,如今的规定:新建小区必须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就是一种积极的努力与作为。养老问题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般方案的提出,值得点赞与肯定。最起码,这让国家提倡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成为一种现实可能。而如今,这成为一种强制措施也解决了社区养老的第一步:硬件设施问题。这样的制度照进现实,首先收益的群体,应该是广场舞大妈,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以后每个小区都有专门的舞蹈室、体操室,她们不用满大街扰民了,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当然,养老问题,既包括老有所乐的问题,也包括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等众多问题,而且是不分先后秩序的。这意味着,对于这一规定而言,还需要更多配套的可操作可落实的细则。毕竟,好的制度设置,从来都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落实的。换言之,“新建小区须建养老设施”其实大有可为。比如,可以强制小区的养老设施更加具体化,多少户的小区该有多大的老人食堂、医疗室、活动室、舞蹈室等,都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的指标,不能只有总体上的“老人设施”一说。唯有如此,社区养老才能更好地照进现实。置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审视,对养老设施而言,还不能仅仅是“有了”,而必须发挥作用,不然就等于没有。各个小区不仅要有配套的养老设施,还要在设立配套设施之时就制定配套政策,确保小区的养老设施有地方、有人做,有人管。当然,一旦涉及到老人的吃饭问题、看病问题和娱乐问题,就可能涉及很多部门。这就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协同合作,尽快出台细则,把社区养老问题真正解决好。唯此,社区养老方能更好地照进现实,也才是民生之福。(龙敏飞)8. 漠视规则是一种“社会病” 2016-08-05 09:03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李劭强青岛胶州一中学生常升因高考志愿被同窗好友篡改而面临无学可上一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3日中午,胶州公安通报了事件的最新进展,“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面对此结果,在和记者交流的最后,郭父最终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放声大哭,他说自己平时忙生意,没把儿子教育好;自己支持让儿子受到应有的惩处,但也希望各方不要给儿子太多的压力。(8月4日齐鲁晚报)养不教,父之过。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完整的,那么这个孩子的价值观才能正确,才能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如果,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或者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孩子无疑更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出错。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所接触的最早、最亲密的成人,他们的习惯是孩子的行为指南,这是家庭教育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所在。我们通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此意。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长并没有注意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并没有做好孩子的老师:他们或是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或是没有做好孩子的榜样。所以,在孩子出问题时,做父亲的当然要检讨: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出如此荒唐滑稽的事情?原因除了所谓的愚昧、不懂事之外,还与规则意识的缺失有关明明规则就在那里,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要逾越和触犯规则,根本不计后果。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也就是对规则的漠视,让他在一时间做了糊涂事。因为,这是一种惯性,在没有看到后果的可怕和受到实质的处罚之前,这种惯性就会让人下意识地把规则视若无物。漠视规则不仅在篡改志愿的考生身上存在,漠视规则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惨痛的案例如,女子在野生动物园下车,不幸被老虎咬伤。如果,她知道下车的结果是被老虎咬伤,是母亲被老虎咬死,她肯定不会下车。但是,漠视规则的惯性让她以为不会有事情发生,以为漠视规则的后果只是自己得利。普遍的案例如,路怒一族的随意发泄。最新的新闻是,“路怒哥”被追尾后,掉头冲撞对方车辆。他就不怕酿成更严重的事故,就不怕把人撞死?可笑的案例如,大妈“组团”强行逃票,想省10元却要补交10倍罚款,难道她们就不怕出意外,就不怕自己逃票的行为成为诚信污点?在漠视规则的惯性面前,未知的结果似乎没有人在意。人们为何会漠视规则?从教育的层面看,在于规则养成教育的不够,其中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有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有社会教育的缺失当规则教育呈现“说一套、做一套”的两张皮时,有多少人会坚守内心的规则意识?从规则执行的层面看,在于规则的模糊和执行的弹性,如果规则总是被选择性执行,总是对一些人温情脉脉,对另外一些人冷若冰霜,无法做到一视同仁,那么对规则的敬畏就无法养成,人们觉得规则就像橡皮筋一样,总是可以伸缩的,而在伸缩过程中,总是有利可图的。既然,有利可图,漠视规则也就成为了易传染的社会病。于是,在社会性的传染中,漠视规则就可能成为一种习惯。直到极端事件发生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漠视规则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这样的醒悟有时来得太迟,因为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而且这样的醒悟无法长久,因为有利可图会让人懈怠。所以,面对漠视规则的惯性,应意识到规则养成教育的缺失和规则执行的弹性化,应以更完善的教育和更公平的执行,让人们更早养成规则意识。如此,才能规避漠视规则的惯性思维。(李劭强)9. 认定创卫扫地“不务正业”未免偏颇 2016-08-05 09:16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堂吉伟德7月下旬开始,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的大街小巷,一个特殊的群体显得很是“扎眼”。他们或是提着笤帚,或是抓着抹布,胳膊上的红袖章,又将这一群体与环卫工人相区别。他们来自济宁市任城区各个机关,他们的身份,是机关里的公务员。有当地市民、网友质疑,公务员上街执勤是“不务正业”,甚至会影响机关办事效率。(新京报8月4日)一个地方有重大和集体性的活动,比如创城或者创卫,公务员冲在前面几乎已成为常态,所谓的“干部冲在前面”,则需要行动来体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或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因素,比如所谓的暗访其实不过是明查,也让迎检单位极易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不过这些都属于程序本身的问题,让迎检单位有空子所钻。同时在体制之内,这几乎是一种通行做法,任城区不过是“拿来主义”搬照搬用,何以承受“不务正业”的标签,并具有了形式主义的原罪?这其间当然有长期以来,公众和舆论对形式主义的深恶痛绝,以及对政府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说明,很多人对创卫的意义与公务员的责任,还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其实,无论是创建省级卫生城市还是国家级卫生城市,对于一个地方的软硬件改善起着促进作用,比如对市民文明习惯的教育,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升级,对城市绿化亮化和美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扫地只是一种创卫工作的初级要求,其间还有更为复杂和苛刻的标准。虽然运动式的创建行为,本身不可避免出现形式化的倾向,但通过创卫这个平台的发挥,对城市的文明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极为重要。同时,城市创卫的参与者,应当是居于城市之内的所有人,创卫本身是对人的素质的改造,以及公共责任的发挥。公务员既是特殊的服务者,也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参与城市创卫包括扫大街无可厚非。即便从职责来说,在“三定方案”之中除了行业界定之外,还有“完成临时性或者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和阶段性工作,进行全力的攻坚以发挥带头作用,都属于大职责的定位。公务员扫大街参与创卫,跟参与招商引资,或者抗洪抢险相比,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何以抗洪抢险等事涉安全和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获得认可和肯定,而扫大街却成为“不务正业”?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固化式的偏见,目前还不能下结论。不过,以“不务正业”作为论调,却会折损公共服务者的积极性,也会让公共治理变得游离不定。最近,一个参与抗洪的长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文章说相比于98年那场大洪灾,无论是啃冷面包的解放军,还是立下“堤在人在”誓言的基层干部,他们依然是冲锋在前的主力,然而一些普通群众的表现迥然各异,借一下场地要收费,协助巡防要给钱,以前那种自力更生、集体至上的精怀,正在日益消失。公务员在创卫活动中去扫地,如果属于“不务正业”,那么什么又算得上“务正业”呢?照此逻辑,公务员在节假日戴上红袖章去巡逻,或者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去制止,岂不也是不务正业?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做好人的教育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公共治理需要一个成熟而理性的舆论环境,更需要基于更宽视野的事物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导向和普遍性的共识。(堂吉伟德)10. “运动式创城”何时休? 2016-08-05 09:21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陈广江7月下旬开始,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的大街小巷,一个特殊群体显得很“扎眼”。他们是来自任城区各个机关的公务员,任务是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扫街”。有当地市民、网友质疑,公务员上街执勤是“不务正业”。任城当地多个机关否认了这一说法,并回应称,创卫工作系统一安排,事先做了统筹安排,不会影响日常工作。(8月4日新京报)公务员为“创卫”扫街,该不该?舆论意见不一,很多人认为此举是“不务正业”,典型的形式主义,也有人呼吁理性、宽容看待。在这个问题上,抽象地讲道理终究难以服人,只有将事件放在具体语境下,争议才有意义,道理才生动、有力。客观讲,被动上街执勤的公务员不该遭受过多指责,“不务正业”也好,形式主义也罢,不全是他们的错,“黑锅”不能全由他们背。其实,在创城关键期,特别是在暗访组要来的节骨眼上,受苦受累的不只是普通公务员,还包括神经高度紧张的领导干部以及疲于应付的百姓和商户。暗访组一来,全城“临战”模式开启,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务员都走上街头,打扫卫生、指挥交通、疏通下水道等,平时不干的脏活累活都得干;暗访组一走,一切回归常态,刚打扫完的大街会变脏,中国式过马路照旧,污染企业再次开工生产,小商贩再次盘踞马路“创卫”像极了一场战争,谁也无法置身事外,干部有干部的苦,百姓有百姓的烦。这就是各地屡见不鲜的“运动式创城”。尽管各地都把“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写在纸上、喊在嘴上,但在落实中走样变味甚至沦为形式主义也是不争的事实。公务员为创卫“扫街”为何遭质疑?与其说此举涉嫌“不务正业”、影响办事效率,不如说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运动式创城”让人生厌。“运动式创城”何时休?只要“面子工程”的政绩观不改,恐怕难免。除了“创卫”,其他如“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创城名目让人眼花缭乱,不少地方搞的都是“n城联创”,干部群众早有怨言。此外,大拆大建、大兴土木还给权力寻租制造了空间,创城扯出腐败案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很多华而不实的创城项目已被清理、整合,但保留下的依旧问题不少。创城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让城市更好、生活更美好才是创城的根本出发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运动式创城”不能再继续了。(陈广江)11. “死了一半”的钢厂怎么又复活了? 2016-08-05 09:1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邓海建去产能势在必行,然而实际进展却曲折反复。工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去产能的量达到1300多万吨,仅占年度目标4500万吨的30%左右。记者在宝钢、马钢和武钢采访了解到,只有该“硬”的政策硬起来,该“软”的政策沉下去,才能发挥最大效能,才能实质性地推进钢铁去产能工作。(8月4日新华网)2016年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三去一降一补”。核心中的核心,就是给饱和产能“减肥”。目标信誓旦旦,现实不忍卒睹。比如今年6月份,我国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竟然超过4月份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一边是轰轰烈烈的去产能,一边是钢铁产量创新高这落后而饱和的产能,在留与走之间痴缠难决。千难万难,眼前利益最难割舍。钢铁产能做减法艰难,无外乎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二季度钢铁行情好转后,华中地区不少小钢铁厂纷纷复产,导致地条钢产品在市面上大量出现。二是地方部门在执行目标任务时,打了不少折扣。比如公开数据显示,河北省今年计划压减炼钢产能1422万吨,江苏省今年计划压减粗钢产能390万吨,山东省计划“十三五”压减粗钢产能1500万吨。折算下来,这些任务要是都能完成,今年钢铁去产能就不至于如此严峻。再一个,就是该硬气起来的执法还在挑软柿子捏。比如统计显示,新环保法实施后,截至2015年底,国内仍有20%左右的钢铁企业环保不达标。换句话说,如果按照法律法规的标准,钢铁企业把守法成本补上去,小钢铁企业自然会被市场所“洗牌”。该关停的不关停,该达标的不达标,空泛地呼吁各个减产歇菜,谁会自觉到拿自己的利益动刀子?企业算企业的账,地方避地方的嫌,各自规避痛点和成本,一团和气的假象,就成了去产能最大的“敌人”。钢铁行业如是,其他落后产能领域莫不如此。结果就是,责任状很漂亮,不少深改旗帜下的企业也进入淘汰阶段,但,只要风吹草动,类似“死了一半”的钢厂,就马上满血复活。更重要的是,去产能不是甩包袱,刮骨疗伤的成本如果全由企业来托底,恐怕所有大小企业都宁愿苟延残喘到最后一刻。比如马钢,由于非钢产业体量不大,加上所在的马鞍山市就业容量有限,大量富余人员难以通过转岗方式安置。另外,由于历史原因,马钢还背负着沉重的企业办社会职能,仅幼儿园就有13个,离退休职工四五万人。考量到当年的贡献或眼下的政策公平,多渠道解决去产能企业包袱问题,各种配套政策应早点“该出手时就出手”。此外,在这些看得见的肇因背后,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产能过剩企业,基本集中在钢铁、煤炭、石化、建材、有色化工等行业,而这些大多为国有企业。去产能之所以举步维艰,表面看是眼前利益的掣肘,深层原因则是国企改革的滞后。中央巡视组对国资委的批评,当然不仅是说给“婆婆”听,没有壮士断腕的国企改革配合,去产能必然会步步受阻。国家发改委曾表态,比如钢铁去产能,责任书就是军令状,年底要交账,没完成的将被严肃追责。“死了一半”的钢厂又复活这件事,地方责任部门会深感不安吗?(邓海建)12. “过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背后的真与假 2016-08-05 10:15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朱昌俊媒体日前发布了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50.3%的受访者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有意思的是,据公开资料统计,今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高考“状元”中,无一人选择医学专业。(8月4日南方日报)类似的调查,几乎是节令性出现。只不过,与以往几乎同出一辙的调查结果相比,这次似乎给人一种矛盾之感。比如一边是36位高考状元无一学医,另一边却是50.3%家长希望子女做医生。而追溯过往,有医务专业网站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六成的医生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如此显得矛盾重重的调查结论,到底该相信谁,哪个又才是真相?其实,就单个的调查数据来看,这些数据或许都是真实的。只是到底怎样来看数字所对应的现实,就需要小心了。第一,36位状元无一人学医,到底是不是就等于医生职业不再受欢迎?这个问题有争议,但目前报考医学院的人数,以及医学专业的分数都居高不下,也是一种现实;第二,50.3%家长希望子女做医生的反面,其实是有近半的家长反对子女从医。如果这样辩证理解,透过种种调查数据所看到的“社会现实”,或许就截然不同了医疗行业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受到冷落,家长对学医的追捧也不见得有那么热烈。同样一个数据,选择什么样的解读视角,其得出的结论就会完全不一样。因此,若仅仅以这种粗糙的调查数据来描绘整个医学职业的社会状况,注定是不严谨的,也难免会得出矛盾的结论。但并非说这些数据不值得重视。比如在过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的背后,有近六成的医生却明确表示会阻止子女继续从事医务行业,这样一种反差就很耐人寻味。整体看,调查中过半家长希望子女学医,而医生群体中又有过半以上的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学医,即貌似对医生行业了解越多,反而越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医。有人说这是医生更加了解了行业的问题,所作出的最理性判断。但真相或许是,越是身处行业中的人,不仅对于行业“冷暖”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更容易放大行业的弊端,产生某种“审丑疲劳”。而这几乎是普遍的现象,在很多行业都成立,而并非医疗行业。所以,这里反映出的更重要的问题或许是,为何社会成员普遍性的对自我行业的评价不高?不同于其它快速变化的行业,医疗领域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当前医疗问题稍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确实会对一部分人的择业观产生影响,但其基本面,包括社会对之的期望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即便说社会的整体性从医意愿在下降,也与社会择业范围的扩大有着直接联系。所以,较之于用状元择业偏好来衬托医疗问题,不如看到“一半以上家长希望子女从医”背后所存在的另一重社会焦虑。媒体的报道中,支持孩子学医的,诸如“当医生没什么不好,不仅越老越吃香,万一家人有个不舒服,还能帮得上忙”的声音比较具有代表性。若“帮得上忙”的潜台词仅是指医生个人对于家庭的照料,未尝不可以理解,但如果是指“有家人在医院就医更容易、方便找关系”的话,这一心理或就更反映出医疗行业所面临的真问题了。在一个开放社会,择业观的多元化才是正常表现。它至少表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在就业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多元选择。社会择业倾向的背后,的确能够反映出诸多社会现实,但仅仅凭借某组数据就对某个行业下判决书,可能显得过于狭隘,甚至会造成对行业的污名化,遮蔽一些真问题。(朱昌俊)13. 财政补贴“去库存”恐适得其反 2016-08-05 13:54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胡印斌8月4日,有媒体发表文章发改委:这些城市可发放购房补贴,称国家发改委8月3日在其官方网站发文表示商品房库存较大城市,可采取发放购房补贴、先租后售、与政府共有产权等方式促进居民购房。对此,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是部门提出的下一步建议,并不代表一定会实行。尽管“购房补贴”相关内容的表述很快就被删除,但由此引发的社会焦虑并没有消除。公众担心,一旦政府财政资金强势进入房地产市场,其所带来的市场震荡,绝非完成“去库存”任务那么简单。很有可能,这一“积极”的财政政策传递到市场之后,会发生有意无意的扭曲,进而持续推高房价,并成为新一轮楼市亢奋的肇源。目前出现的各地商品房“高库存”现状,并非市场真实需求的反映,而更多是地方政府为了获取土地出让利益与地产商合谋的产物。无论是此前风行一时的“经营城市”,还是后来的人为造城、做大城市规模,都是地方政府以行政力量推波助澜的结果,一味纵容也助长了开发商更大的贪婪与狂热。眼下,政府应该反思以往对地产的过度依赖,改变“土地财政”偏好,真正从治理层面考量应该如何“去库存”。比如,不妨实事求是核定城市规模,并从控制土地供给入手,采用市场手段消化过剩等等。那种动辄“砸钱”的做法,说到底是一种行政权力导致的幻觉,不仅妨害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财政资金的错配。一个城市能够消化多少商品房,民众能够承受什么样的房价,并非总是有无限的弹性,而往往有一个底线,市场终究早晚要饱和的,若是逾越了这一底线,就会产生过剩。同样,既然“库存”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则“去库存”也应该立足长期,多措并举,徐图进境,而不是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此外,动用公共财政补贴购房,也未必能够让百姓真正获益。商品房定价本来就是市场行为,是一种动态的价格呈现。这样,政府补贴进来,非但不可能真正抵达购房的百姓,还会成为房企的溢出利润。也即,这些财政资金很可能为房企注入强心剂,刺激市场产生某种幻觉,进而炒热楼市。今年以来,不少地方曾先后实施购房补贴政策。今年4月份,四川省蓬安县出台购房财政补贴政策,规定购房在140平方米(含140平方米)以内,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00元/购房补贴;今年3月,沈阳也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涉及税费补贴等多项优惠政策。尽管这些政策也一度产生明显效果,但从长远看,则是不可持续的。一则财政补贴原本有限,难以为继;再则在房价畸高的情势下,亦属杯水车薪。更不要说在众多民生政策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还有民众尚未脱贫的语境下,政府拿出大笔财政资金补贴买房,其正义性也饱受质疑。吊诡的是,一方面地方政府热衷于发放购房补贴,以行政力量“去库存”;而另一方面,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的重要路径,多地的廉租房公租房安居房却推进缓慢。据新京报今日报道,截至2016年6月,北京2012年列入开工建设计划的公租房项目中,有11548套没有竣工,分配入住率仅为20.64%。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地方政府心心念念所系的,仍是可以获取巨量土地出让收益的“土地财政”。果如此,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财政资金,也不可能达到“去库存”的政策目标。(胡印斌)14. 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 2016-08-06 11:23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作者:殷建光取自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前的圣火,今天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燃起,拉开第31届夏季奥运会的序幕;跨过太平洋奔赴里约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今天将和全世界的运动健儿再次相聚于五环旗下,诠释奥林匹克格言与体育精神,书写民族梦想和人类理想。(8月6日光明日报)随着奥运圣火的燃起,奥运赛事拉来序幕。这不仅是世界体育盛事,也是世界人类文明的盛宴,世界各国将以体育为载体展示自己的精彩,我们应该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需要我们的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我们的运动员应该在奥运赛场展示中国体育健儿的拼搏精神,应该做“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者,应该做“卓越、友谊、尊重”的践行者。我们的运动员是体育精神的拼搏使者,是文明比赛的拼搏天使。中国连续数届奥运会进入奖牌榜前三名,这是中国体育健儿自信的坚实基础,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取得奥运比赛好成绩,为祖国争光,为世界体育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奥运舞台展示中国自信风采,需要我们的奥运工作人员的大国胸怀。我们的奥运工作人员在为运动员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要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