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辨证论治 养生之道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 养生之道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 养生之道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 养生之道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医学-辨证论治 养生之道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辩证 主讲刘靖芳 第三节卫气营血辨证 返回目录 证候 发热 微恶风寒 舌尖边红 苔薄白或微黄 脉浮数 常伴有头痛 咳嗽 口微渴 无汗或有少许汗 咽喉肿痛 辨证要点 发热 微恶风寒 口微渴 病理 邪郁卫表 肺失宣降 正气抗邪 邪正相争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治则 辛凉解表方剂 桑菊饮 一 卫分证 病理 温邪入里 邪正剧争 阳热炽盛 里热蒸津 热炽津伤 证候 壮热 不恶寒 反恶热 汗多 渴喜冷饮 尿赤 舌质红苔黄 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 壮热 不恶寒 口渴 苔黄 治则 清热生津方剂 白虎汤 二 气分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病理 营热阴伤 扰神窜络 证候 身热夜甚 口干 反不甚渴饮 心烦不寐 时有谵语 斑疹隐隐 舌质红绛 苔黄 脉细数 辨证要点 身热夜甚 心烦 谵语 舌红绛 治则 清营透热 方剂 清营汤 三 营分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病理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伤阴 动风 证候 身热 躁扰不安 神昏谵语 吐血 衄血 便血 尿血 斑疹密布 舌质深绛 脉数 辨证要点 斑疹 急性多部位 多窍道出血 舌质深绛 治则 凉血散瘀 方剂 犀角地黄汤 四 血分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第四节六经辨证 返回目录 一 太阳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表 卫气不固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发热 恶风 汗出 头痛 苔薄白 脉浮缓 二 太阳伤寒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 卫阳被郁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恶寒发热 头项强痛 身痛腰痛 骨节疼痛 无汗而喘 脉浮紧 二 阳明病证 一 阳明经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阳明经证是指邪客阳明 邪热弥漫全身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面赤心烦 身大热 汗大出 口大渴 舌苔黄燥 脉洪大 阴明腑证是指邪热传入阳明之腑 热邪与肠中糟粕相结 致使腑气通降不利所表现出的证候 证候 身热 日晡潮热 汗出连绵 大便秘结 腹满硬痛 拒按 烦躁 甚则神昏谵语 舌苔黄燥或焦黄起芒刺 脉沉实有力 二 阳明腑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阳明病证 少阳病是病邪已离太阳之表 尚未进入阳明之里的阶段 病邪客于半表半里之间 足少阳经属胆 胆居六腑之首 与肝脏相表里 其主半表半里 因其为介于表里之间的证候 故中医临床中称 半表半里证 证候 口苦 咽干 目眩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 默默不欲饮食 脉弦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三 少阳病证 四 太阴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太阴病证为脾阳虚 寒湿内盛的里虚寒证 证候 腹满呕吐 食欲不振 腹泻 腹痛阵发 喜温喜按 口不渴 舌淡苔白滑 脉迟缓 形成有两个因素 一为阳经传变而来 多由三阳病失治 误治 以致里虚 而邪传太阴 一为素体脾胃虚弱 寒邪直中于太阴 引起虚寒下利及脾阳虚等证候 五 少阴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少阴寒化证少阴寒化证是指病邪从阴化寒 阴盛阳衰所表现出的候 阳虚里寒 证候 畏寒蜷卧 四肢厥冷 下利清谷 舌淡苔白 脉沉微 二 少阴热化证少阴热化证是指病邪从阳化热 阴虚而阳亢所表现出的证候 阴虚内热 证候 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 舌红少津 脉细数 六 厥阴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寒热错杂证寒热错杂证乃由正邪交争 阴阳失调 形成上热下寒 胃热肠寒的证候 证候 口渴饮水不止 气上冲心 胸中热痛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 四肢厥冷 下利呕吐 二 厥热胜复证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外在表现 证候 四肢厥冷与全身发热交替而作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法 中医治疗学 第一节防治原则第二节治法 治则 即预防与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 对临床治疗立法 处方 用药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学 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 治法 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 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 第一节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 治病求本 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 病治异同 三因制宜 返回目录 一 养生与预防 预防为主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中医学历来重视养生与预防 养生又称为 摄生 治未病 的预防思想 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颇有现实意义 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 充分调动人体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体质 养护正气 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 避免病邪侵袭 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养生保健 未病先防 注重调养正气 防止邪气侵害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养生与预防 预防为主 二 变既病防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 应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以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注重疾病传变规律 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 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 无令得受肝之邪 难经 七十七难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养生与预防 预防为主 既病防变 卫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气 血 营 例 肝木乘脾土 表里 轻重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养生与预防 预防为主 三 差后防复 正气虚弱者 以补虚调理为主 余邪未尽者 以祛除余邪为主 精神安慰与鼓励 树立康复信心 注意饮食宜忌 调节寒温适应环境 一 养生与预防 预防为主 二 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 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 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本与标 具有多种含义 具有相对的特性 如以正邪而言 则正气是本 邪气是标 以病因和症状论 则病因为本 症状为标 其它如旧病 原发病为本 新病 继发病为标等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正治与反治 1 正治 逆 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它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一致的病证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 又称 逆治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治病求本 2 反治 从 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一致 甚至相反的病证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又称 从治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治病求本 一 正治与反治 1 热因热用 是以热治热 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临床虽见热象 但其本质为真寒 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 适用于里热盛极 阳盛格阴 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虽外见寒象 但热盛是其本质 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 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 2 寒因寒用 是以寒治寒 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治病求本 3 塞因塞用 是以补开塞 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如脾虚便秘 血枯经闭等证 其治应以补开塞 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 4 通因通用 是以通治通 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食积腹痛 泻下不畅 热结旁流 血瘀崩漏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 尿急 尿痛的病证 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 活血化瘀 清利湿热等方法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治病求本 征象本质治法 高热大汗口干脉数舌红苔黄 热象 实热壅盛 正治 逆治 四肢厥冷 脉沉 但壮热心烦 渴喜冷饮 小便赤 假寒象 里热盛极阳盛格阴 反治 从治 寒凉药 寒凉药 热则寒之 寒因寒用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正治与反治 二 治病求本 反治法 主要是顺从疾病反映于外的证候而治 表面上是与正治法相反 但在治病求本的原则指导下 选择了针对疾病的内在本质而治疗的方法 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 可以说仍然是正治法 小结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正治与反治 二 治病求本 二 标本缓急 标本缓急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二 治病求本 三 调整阴阳 损其偏盛 实证 补其偏衰 虚证 阴阳相对平衡破坏 疾病发生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一 损其偏盛 损其偏盛 主要是对阴阳偏盛 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 采用 损其有余 的治法 二 补其偏衰 补其偏衰 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 采用 补其不足 的治法 由于阴阳双方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 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 为此 在治疗此证时 还应注意 阳中求阴 或 阴中求阳 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 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三 调整阴阳 四 扶正祛邪 疾病发生 正气虚 邪气实 扶正 祛邪 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 扶正 即扶助正气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 包括用药 针灸 气功 身体锻炼 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等 祛邪 即是祛除病邪 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 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方法 由于邪气不同 部位有异 其治法亦不一样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扶正使正气加强 有助于机体抗御和祛除病邪 祛邪能排除病邪的侵害和干扰 使邪去正安 有利于正气的保存和恢复 单纯扶正法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 且邪气又不盛的虚性病证 单纯祛邪法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 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 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应于正虚邪实病证 扶正而不留邪 祛邪又不伤正 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邪盛正虚 正气尚能耐攻者 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 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扶正与祛邪两者的关系 相互为用 相辅相成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四 扶正祛邪 五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 指同一种疾病 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 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 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 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异病同治 指不同的疾病 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 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 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感冒 发散风寒疏散风热清热解暑补气解表 久泄脱肛崩漏出血子宫脱垂胃下垂 补中益气 疾病 病因病机 治疗 风寒束肺风热袭肺暑热郁表气虚邪侵 中气下陷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五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六 因时 因地 因人制宜 三因制宜 因时 根据气候季节特点考虑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地 根据地理环境特点 选择治疗方法和用药原则因人 根据患者的年龄 性别 体质 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 进行适当的治疗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第二节治法 治法 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 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 它概括了许多具体治法共性 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等 八法 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 属于个性的 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 返回目录 一 汗法 1 概念 汗法 也叫解表法 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 开泄腠理 调和营卫 来逐邪外出 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2 适应证 一切外感疾病初起 病邪在表 症见恶寒发热 头痛身疼 苔薄 脉浮等 腰以上水肿 疮疡初起 麻疹未透也可用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4 应用汗法的注意事项 汗法的应用 宜汗出邪去为度 2 对于表邪已解 热病后期津亏者 均不宜用 3 虚证慎用汗法 必须用汗法时 要加用补法 4 凡用发汗剂时 服药后应避风寒 忌食厚味及辛辣食物 5 汗后稀粥调养 3 临床应用 根据外感表证的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表寒 表热的性质不同 可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 有虚证可补益发汗 有里证可表里双解 一 汗法 二 吐法 吐法 也叫催吐法 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 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 顽痰留滞胸膈 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 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寒药吐法 适用于热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2 热药吐法 适用于寒邪郁滞于上的病证 3 峻药吐法 适用于邪实于上 病势急迫的病证4 缓药吐法 适用于邪实正虚 病在上焦 二 吐法 3 临床应用 二 吐法 吐法是一种急救的方法 最易伤正气 故必须慎用 2 临床中凡见病势危重 老弱气衰 幼儿 孕妇或产后气血虚弱者 均不得用吐法 3 吐法 一般以一吐为快 不宜反复使用 4 凡给予催吐剂时 吐后宜进稀粥以自养 并加强护理 4 应用吐法的注意事项 三 下法 1 概念 下法 也叫泻下法 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 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 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2 适应证 适用于寒 热 燥 湿等邪内结在肠道 以及水结 宿食 蓄血 痰滞 虫积等里实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寒下 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 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证 2 温下 适用于寒痰结滞 胃肠冷积 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证 3 逐水 适用于阳水实证 4 润下 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 阴亏血少的大便不通证 5 通瘀 攻痰 驱虫等 三 下法 3 临床应用 1 峻下逐水剂 极易损伤人体正气 故应用时务须注意 2 根据病情和病人的体质 以邪去为度 应中病即止 3 高龄津枯便秘或素体虚弱 脾胃虚弱者以及新产后营血不足而便秘者 皆不宜用下法 妇人经期 妊娠期 均应慎用下法 三 下法 4 应用下法的注意事项 四 和法 和法 也叫和解法 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 来达到祛除病邪 调整机体 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 半表半里 以及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 肝脾不和 肠胃不和 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 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和而兼汗 适用于病偏表而又需和解者 2 和而兼下 适用于病偏里实而又需和解者 3 和而兼温 适用于病偏寒而又需和解者 4 和而兼清 适用于病偏热而又需和解者 5 和而兼消 适用于内有积滞而又需和解者 6 和而兼补 适用于正气偏虚而又需和解者 四 和法 3 临床应用 四 和法 凡病邪在表 尚未入少阳者 慎用和法 2 邪气入里 阳明热盛之实证者 不宜用和法 3 症见三阴寒证者 均不宜使用和法 4 应用和法的注意事项 五 温法 温法 也称祛寒法 是运用温热的方药 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里寒证 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 阴寒内盛的寒实证 亦用于阳气虚弱 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温中散寒 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 或阳虚中寒证 2 温经散寒 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 血脉不畅的寒痹证 3 回阳救逆 适用于亡阳虚脱 阴寒内盛的危候 4 另外 中医临床上常用的温肺化饮 温化寒痰 温肾利水 温经暖肝 温胃理气等治法 亦都属于温法的范围 五 温法 3 临床应用 1 凡素体阴虚 血虚以及血热妄行的出血证 禁用温法 2 内热火炽 挟热下痢 神昏欲绝脱者 禁用温法 3 孕 产妇 均应慎用或禁用 五 温法 4 应用温法的注意事项 六 清法 清法 也叫清热法 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 通过泻火 解毒 凉血等作用 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凡外感热病 无论其热在气分 营分 或血分 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 均可应用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清热泻火 适用于热在气分 属于实热的证候 2 清热解毒 适用于时疫温病 热毒疮溃等证候 3 清热凉血 适用于热入营血的证候 4 养阴清热 适用于热灼伤阴 水不制火的证候 5 清泻脏腑 适用于邪热入于脏腑 分别有泻肺清热 清心降火 清肝泻火 清泻胃火等不同治法 六 清法 3 临床应用 1 清热法 易损伤脾胃阳气 故一般不宜久用 2 凡体质素虚 脾胃虚寒 表邪未解 阳气被郁而发热者 因气虚或血虚引致虚热证 皆不宜用清法 六 清法 4 应用清法的注意事项 七 补法 补法 也叫补益法 是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 以益气强筋 补精益血 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 阴阳虚弱 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补气法 适用于脾肺气虚 倦怠乏力 少气不足以息 自汗 脉虚大等症 2 补血法 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 视其血热 宜补血行血以清之 血寒 宜温经养血以和之 之不同 分别用药 3 补阴法 适用于阴精或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病证 4 补阳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证 5 根据其虚在何脏 予于直补其脏 如养心阴壮肾阳补肺气等 七 补法 3 临床应用 1 运用补法时应注意 对 真实假虚 应绝对禁补 2 对邪实正虚而以邪气盛为主者 亦当慎用 以防 闭门留寇 3 为防止因虚不受补而发生气滞症 故宜在补剂中稍佐加理气药 七 补法 4 应用补法的注意事项 八 消法 消法 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 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 是运用消食导滞 行气 化痰 利水等方药 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气 血 食 痰 湿 水 所形成的积聚 癥瘕 痞块等病证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1 概念 2 适应证 1 消食导滞 适用于饮食不当 脾胃不适 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 2 行气消瘀 适用于气结血瘀证 消坚化积 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 气血相结 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 3 消痰化饮 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 消水散肿 适用于气不化水 水气外溢的病证 八 消法 3 临床应用 消法虽不比下法峻猛 但用之不当 亦能损伤人体正气 2 气滞中满之鼓胀 阴虚热病或脾虚泻泄 血枯经闭者慎用 3 凡正气虚而邪实者 在祛邪的同时需兼以扶正 八 消法 4 应用消法的注意事项 上述治疗八法 是针对八纲辨证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归纳起来的基本治疗大法 但是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 八法 除吐法少用外 实际上临床已超出 八法 的范围 如熄风法 镇潜法 活血化瘀法等 使中医治法的内容更为丰富 八法 不是孤立的 可以联合应用 小结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 中医养生之道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 病理 疾病 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 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 灾难 绵延至今 没有中医 没有 黄帝内经 的中华民族 是难以想象的 1 黄帝内经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黄帝内经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其中讲到了怎样治病 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 怎样使我们能够健康 能够长寿 能够活到一百岁 这就是 黄帝内经 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 治未病 2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养生宝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 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 就让它不得病 在当今社会 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治未病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黄帝内经 是讲人体内在规律的 是一部讲 内求 的书 要使生命健康长寿 要往里求 所以叫 内经 通过调整气血 调整经络 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 达到长寿 内求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 一种道路 中医则是靠内观 靠体悟 靠直觉来内求 修身养性 比如有了病如何治 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黄帝内经 只有13个药方 药方很少 4 内求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养生原则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5 黄帝问曰 余闻上古之人 春秋皆度百岁 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 人将失之耶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岐伯答曰 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 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养生要效法天的变化 太阳和月亮的变化 比如春夏要养阳 秋冬要养阴 这就叫效法阴阳 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 如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 1 养生首先要效法外在的阴阳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2 养生还要效法内在的阴阳 养生要内求 体内修炼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阴阳 这个阴阳是与外在阴阳一一感应的 只要符合阴阳了 就能长寿 就能健康 法于阴阳 第一 人跟自然要 和 第二 人和社会要 和 生活在这个社会 不要什么事都看不惯 总觉得这也不好 那也不好 这样的人怎么能快乐起来 第三 人跟人要 和 我们总是要与具体的人打交道的 每个人的性格 个性不同 我们要学会宽容第四 人的心和身 形和神要 和 心和身 形和神是不可分的 互相影响的 要形神兼备 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 如心理平衡 生活规律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不过度劳累等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太和 中和 保和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 也是我们养生文化的精髓 养生说到底就是要达到这三个 和 第一要中和 阴阳调成平衡 中和的状态第二要保和 始终保持中和太和即大和 是最高境界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第一 食饮有节 上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 饮食是有规律 有节制的 第二 起居有常 起居 不仅是起床 睡觉 还包括日常的活动 起居要有常规 第三 不妄作劳 要劳逸结合 守常规 要适度 不要太过 也不要不及 第四 形与神俱 形体和精神是合在一起的 前面三条主要讲的是形 这里主要讲神 讲形神合一 神离不开形 形也离不开神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养生四方面 饮食 起居 工作和劳动 精神 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 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 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一 黄帝内经 与养生 第一个特点 形神的结合 外形与精神要结合起来 但更加注重精神 第二个特点 动静的结合 动是形体运动 静主要是指精神的静 心灵的静 动和静要结合 养生四结合 第三个特点 时空的结合 因时因地而为之 第四个特点 药食的结合 药王孙思邈是名垂青史的隋唐医药学家 养生学家 他医德高尚 医药兼精 并重视养生而获得长寿 享年101岁 人称 孙真人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孙思邈著有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福寿论 摄养枕中方 孙真人卫生歌 等 为我国医药发展和养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 孙思邈与养生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辰嗔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若能道此理平地可朝真孙真人养生铭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孙思邈养生要诀 归纳为十大要术 一曰啬神 二曰爱气 三曰养形 四曰导引 五曰言论 六曰饮食 七曰房室 八曰反俗 九曰医药 十曰禁忌 这十个方面的内容实用而有效 故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养生 衣 孙思邈认为 春天不可薄衣 否则令人伤寒 食不消 头痛 穿衣适宜 下厚上薄 可以养阳收阴 这一保暖方法 有利于维护人体正气 抵御时邪 二 孙思邈与养生 二 孙思邈与养生 食欲数而少 不欲顿而多 多则难消也 常欲令如饱中饥 饥中饱耳 就是说 饮食宜少吃多餐 不宜一顿吃得过饱 要细嚼慢咽 要饮食清淡 不可醉酒 饭菜搭配 粗细搭配 还创制了茯苓酥 杏仁酥等著名的药膳方剂 食 孙思邈睡眠讲究的是 凡欲眠 勿歌咏 先卧心 后卧眼 意思就是说 睡前应保持心境安静 同时 卧讫勿留灯烛 头边勿留火炉 暮卧常习闭口 口开即失气 且邪恶从口入 饱食即卧 乃生百病 夜勿醉饱 胃不和则夜不安 因此睡前切忌饱食 二 孙思邈与养生 睡 二 孙思邈与养生 睡 睡眠的方向 头南脚北 春夏两季应面朝东 秋冬两季面朝西 睡眠的姿势 要弯曲 蜷着睡 睡眠耳边不能漏风 否则易耳聋 孙思邈说 养性之道 莫久行久立 久坐久卧 久视久听 盖以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立伤骨 久坐伤肉 久行伤筋也 主张 不欲其劳 不欲其逸 劳逸结合 二 孙思邈与养生 行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孙思邈认为医者治病时 当须洞察病源 治其所犯 以食治之 食疗不愈 然后命药 并认为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悦神爽志 以资血气 医 临证时 省病诊疾 玉意深心 详察形候 丝毫勿失 处判针药 无得参差 凡大医治病 必须安神定志 无私心杂念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人们的疾病伤痛 德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德 胆欲大心欲小 智欲圆仁欲方 胆大心细智圆仁方 二 孙思邈与养生 关于大医之风度仪表 他认为 须得端庄 望之俨然 度量宽宏 从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