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d.doc_第1页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d.doc_第2页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d.doc_第3页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d.doc_第4页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d.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集聚与专业化园区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建设模式研究 课 题 组 目 录第一篇 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的崛起 (7)第1章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概貌 (7)1.1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1.2 高密度的产业聚集1.3 高效率的产业化平台1.4 畅通的国际合作第2章 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域经济的一朵奇葩 (9)2.1 县域经济的一般概念与特征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2.1.2 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2.2 浏阳生物医药园对县域经济理论的生动诠释2.2.1 对县域经济区域化的深刻理解2.2.2 对资源禀赋的重新估价2.2.3 对特色经济的重新诠释2.2.4 对“能人经济”的生动体现2.3 浏阳生物医药园对浏阳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2.3.1 加快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3.2 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第3章 以企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18)3.1 中小企业集群概念3.1.1 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3.1.2 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分类3.2 企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3.2.1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机制3.2.2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条件3.3 企业集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3.3.1 提高集群内企业生产率3.3.2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创新3.3.3 有利于扩张企业集群3.3.4 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3.4 企业集群的发展趋势3.4.1 产品集约化3.4.2 产业链条化 3.4.3 企业生态化3.4.4 经营全球化3.5 浏阳生物医药园企业集群分析3.5.1 具有较高的集聚度3.5.2 典型的政府引导型企业集群 3.5.3 网络式协同创新组织3.6 浏阳生物医药园管委会在推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3.6.1 产业集聚和发展中政府的基本作用3.6.2 园区管委会在推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第4章 成功转型从综合性园区到专业化园区 (37)4.1 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现状4.1.1 开发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4.1.2 开发区主要管理模式 4.1.3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 4.2 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现状4.2.1 我国生物医药园区建设现状4.2.1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4.3 开发区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4.3.1 开发区功能定位的影响4.3.2 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4.3.3 政府行政分权因素的影响4.3.4 财税体制的影响4.4 开发区存在的问题4.4.1 数量过多,层次和质量参差不齐4.4.2 土地规划不科学,土地利用不合理4.4.3 过分依赖优惠政策4.4.4 开发区及管委会的法律地位不明确4.4.5 人才资源缺乏,资源分布不合理4.5 定位生物医药,走专业化园区道路4.5.1 定位“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的内外因分析4.5.2 从浏阳工业园到浏阳生物医药园第二篇 浏阳生物医药园核心竞争力分析 (52)第5章 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核心竞争力之一 (52) 5.1 建立“法制化,多元化”的科学化管理体制和机制5.1.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5.1.2 不断规范政策体系5.1.3 不断创新服务保障体系5.2 强化服务性管理,建立新型政企关系5.3 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5.4.1 立足自身,坚持标准5.4.2 门户开放,借用外脑5.4 按照国际规范建立国际化经营管理体制第6章 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变核心竞争力之二 (61)6.1 建设企业孵化器科技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必要性6.1.1 行业特征需要科技转化平台6.1.2 企业的中小型规模决定了需要公共服务平台6.1.3 规避风险需要公共服务平台6.1.4 专业化孵化器是浏阳生物医药园必然的选择6.2 企业孵化器的基本理论和实践6.2.1 企业孵化器的定义及功能目标6.2.2 企业成功孵化的标志6.2.3 孵化器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6.2.4 我国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及其建设特点6.2.5 孵化器发展趋势及开发区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对策6.2.6 目前生物医药孵化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和建议6.3 园区科技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6.3.1 科技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结构6.3.2 浏阳生物医药园科技创业中心孕育企业的胎盘6.3.3 浏阳生物医药园医药科技产业化中心科技转化的桥梁6.3.4 园区经济共同体极富创意的实践6.3.5 建设医药物流中心提升园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第7章 产业链建设核心竞争力之三 (81)7.1 高新技术产业链分析7.1.1 产业链的定义与特征7.1.2 高新技术产业链的性质和类型分析7.2 医药产业链分析7.2.1 医药产业链结构7.2.2 医药产业链中各链环的组织及其作用7.2.3 医药产业链中各链环的关系7.3 构筑产业链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7.4 浏阳生物医药园产业链建设分析7.4.1 浏阳生物医药园产业链建设的有利条件7.4.2 浏阳生物医药园产业链建设的必要性分析7.5 浏阳生物医药园产业链建设的成功经验7.5.1 制定规划引导医药产业链的发展7.5.2 科学分析寻找产业链缺失环节7.5.3 以产业链建设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7.5.4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产业链建设的运作模式7.5.5 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延伸7.5.6 加大对产业链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或预警工作力度第8章 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园区核心竞争力之四 (95)8.1 可持续发展观的由来 8.2 建设环保生态园区的重要性8.2.1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8.2.2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缓解环境治理压力的需要8.2.3 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加快招商引资的需要8.3 建设环境生态园区的措施和做法8.3.1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在园区整体规划上下功夫8.3.2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重要原则8.3.3 制定系列环境保护条例8.3.4 加强宣传培训,建设生态文化氛围8.3.5 生态园区带来的招商引资效应第9章 浏阳生物医药园城镇化进程研究 (101)9.1 当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1.1 忽视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盲目攀比扩张9.1.2 忽视小城镇发展的整体质量,单纯追求城镇硬件9.1.3 忽视规划对小城镇发展的规范引导作用9.1.4 忽视资源优势,造成定位盲目、结构趋同、建设重复9.2 影响浏阳生物医药园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因素9.3.1 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9.3.2 信息化和高速交通体系化的影响9.3.3 制度因素对浏阳生物医药园城镇化的制约9.4 浏阳生物医药园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9.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镇规模9.4.2 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9.5 加快城镇化建设遵循的主要原则9.5.1 尊重规律,循序渐进9.5.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9.5.3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9.5.4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9.6 园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9.6.1 把城镇化建设列人总体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9.6.2 采用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9.6.3 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保持土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置换政策9.6.4 积极推进有利于促进二、三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的产业政策9.6.5 酝酿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凝聚力的社会保障政策 第三篇 向更高层次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冲击 (110)第10章 园区“十一五”发展展望 (110)10.1 未来五年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10.2 园区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10.2.1 坚持产业特色集聚发展原则10.2.2 坚持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原则10.2.3 坚持政策引导面向市场原则10.2.4 坚持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原则10.3 园区产业发展战略10.4 园区发展目标10.4.1 产业发展目标10.4.2 重点研发目标10.4.3 城市建设目标10.4.4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10.5 园区产业发展重点10.5.1 现代中药产业 10.5.2 生物医药产业10.5.3 化学制药产业10.5.4 现代环保产业10.5.5 功能食品产业10.5.6 职业教育产业10.6 开放建园,主动打造长沙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0.6.1 浏阳生物医药园在长沙基地中的地位10.6.2 浏阳生物医药园在实现长沙基地发展目标中的作用10.6.3 长沙基地的研发核心区将成为浏阳园区持续发展的创新源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领衔主持的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有一段对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的评价:“2002年,浏阳生物医药园企业数约占全省的1/3,工业产值约占全省(医药产业)的1/3,呈现出集聚化发展态势,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第一篇 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区的崛起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自1999年建园以来,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短短六年的发展,从一片荒山野岭迅速发展成为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中国建立的唯一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和“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规划生物医药基地的核心载体湖南省“十五”规划重点建设的十大标志工程之一长沙市政府重点建设的十大标志工程之一本篇将通过研究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和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现状,来探研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崛起的成功经验。 第1章 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概貌湖南浏阳生物医药园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与洞阳乡的交界处,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园区中心距长沙市约30公里,距黄花国际机场仅19公里,319、106国道贯穿全境,浏阳河倚境而过。园区所在的浏阳市山区有山林面积550万亩,年平均气温16.8C17.6C,药用资源丰富,有中药材近700余种,有药材种植基地1.6万亩,人称“天然药材库”。(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地理位置示意图)1.1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经过6年的发展,浏阳生物医药园现已完成总投入35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7.5亿元,建成11万伏变电站、6万吨自来水厂、5.5万吨污水处理厂、10万号宽带网络,并建有专门的集中供热、供气、垃圾处理设施。园区管理委员会经湖南省编委批准为正处级单位,设有6个内设局和5个驻园分局,是湖南省唯一一个正式批准的专业化科技园区管理机构。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经中国人民银行湖南分行批准设有一级金库,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对外投资权。园区管委会还建立了拥有总资产8亿元的投资开发公司,是园区总体开发和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市场化运作的主要载体。1.2 高密度的产业聚集目前入园医药企业达110家,其中40家工业企业整厂通过GMP认证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哈药集团、华源集团、大连美罗、九芝堂等国内知名上市公司已在园区投资办厂,美国SPX、香港绿之韵、加拿大日升等国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已占到全省的31.2%,初步形成了生殖健康药、新型抗生素、抗肿瘤药、心血管用药、生物疫苗、戒毒药、中药标准提取物及保健药等规模化产业集群,培育出了一批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带头推动作用的强势企业。2004年园区医药企业的产值和销售额分别占全省医药工业的32.5%和30.8%。 1.3 高效率的产业化平台管委会作为专业化的医药管理服务机构,除建立了新药报批、医药企业认证等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服务中心外,还建设了占地300亩的科技创业中心,包括科研孵化大楼、公共实验室、公共中试基地及公共药厂等产业创新共享平台。这些平台完善了产业链,提高了产业转化成功率,降低了入园医药企业投资成本。园区还通过将园区孵化平台、共享平台、生产基地与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带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整合,极大地促进了新药成果的创新及产业转化。科技创业中心在孵企业达30余家,在孵项目50余个,已孵化毕业项目5个,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园区还建立了公益性科技中介机构、中小企业ASP服务平台及生物信息中心、科技成果评估机构、会计、律师事务所、长沙医药人才市场等,拥有了完善的人、财、物、信息平台。1.4 畅通的国际合作2001年10月,长沙市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建“中国(浏阳)国际医药产业园”;2003年7月,浏阳生物医药园与欧洲最大的生物医药园德国柏林生物医药园(BBB)签订合作协议;2005年7月,建立中美国际生物技术合作中心;2005年7月,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级医药出口基地。目前园区内中外合资的生物医药企业已达到8家。继世界500强美国SPX集团与中国大唐合作,在园区投资6000万美元建设生物环保企业之后,美国著名医药企业shaklee公司又与园区达成建厂协议。威尔曼制药与美国Motoroca公司、中国联创合作增资改造,已获香港联交所的批准在香港上市。哈药慈航在美国设立研究基地,开发的抗前列腺癌中药-ZYD88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基金资助,成为国际上唯一在抗癌天然药物领域中获得美国政府资助的外国民间研究机构。玄夏制药的祛毒胶囊畅销东南亚各国,已在泰国设立分装生产基地。园区中药提取物等系列产品出口欧美、日本、东南亚地区,28个产品获得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颁发的药用植物及制剂绿色行业标准品质证书。第2章 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域经济一奇葩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前身是浏阳工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建设是从根本上调整浏阳市(县级市)产业结构的大动作,也是激发浏阳市财政生机活力的大举措。浏阳市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载体,培育新兴产业、累积新兴财源,已走出了一条通过开发区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研究分析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崛起历程,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拘泥于一般规律,应勇于创新,敢于实践。2.1 县域经济的一般概念与特征2.1.1 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的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区划县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但是,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区域化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出路。县域经济必定会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它的开放性,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程必定认为,经济学上的区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它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必须以人的经济活动为基础;二是必须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三是区域的范围、布局和组合必定会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四是经济学上的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2.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和地域特色。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特有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地域特色。 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4.县域经济一般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5.县域经济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能动性。县域经济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县级财政,县级政权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市场调控主体。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是关键”。2.1.2 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特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我国的县域经济已形成地位的重要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产业的综合性和决策的独立性等明显的特征。1.地位的重要性县域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从区域面积上看,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从人口数量来看,全国县域内人口数10.8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5%。县域人口最多的省区是贵州省和湖北省,分别达94.3%和93.3%,县域内人口最少的省区是上海市,仅10.8%。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全国县域经济的GDP为5万多亿元,占全国GDP的52%。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不含台、港、澳),县域经济在GDP中比重超过40%的有26个,占84%;比重超过50%的有22个,占71%。其中湖北省的县域经济占该省GDP的比重最高,达91.8%;最少的是上海市,仅5.7%。2.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县域量大面广,各个县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不同,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不一,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千差万别,从而形成发展不平衡的特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县(市)的经济继续强劲增长;发达县(市)与不发达县(市)的差距继续拉大;东中西部间发展总体不平衡。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测算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2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2001年我国最发达的100个县的总人口仅占中国全部县(市)的6.8%,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占到全部县(市)的21.75%,地方财政收入占到全部县(市)的25.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全部县(市)的23%。从产业结构来看,最发达100个县平均的非农产业比重为89.4%,比全部县(市)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3.产业的综合性县域经济总体上属于一种部门齐全、行业众多、领域广泛、功能完备的经济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个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的综合性表现在:机构设置上有计划、财政、金融、物价、工商等各类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基本与上级部门对口;行业分布上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工业、农业、商贸、交通运输、建筑业、采掘业及服务业等各个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其经济活动既包括社会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又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相关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综合性。4.决策的独立性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同时,由于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因而使得县域这一层面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独立性来源于几个方面:其一,县域经济的决策者在决策上具有法律赋予的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在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上,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们能够把自己的意志和价值取向作用于县域发展中;其二,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能够自成体系。大部分县域经济都会由一、二、三产业构成,在产业内部也有门类不同的产业体系,只不过由于其发展程度不一样,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会有很大区别,产业体系也不尽相同;其三,县域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立的人文环境的社会群体。县域经济从行政区划上来看,是独立自主的,有自身的利益。从社会层面来看,县域内群体,基本具有独立人文环境特征。2.2 浏阳生物医药园对县域经济理论的生动诠释2.2.1 对县域经济区域化的深刻理解在讨论县域经济的特点时,一般都会强调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征,而轻视其区域性特征。所谓县域经济的地域性特征,是指县域经济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范围,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间可分的行政界限。县域经济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在这一特定区域进行,县域的经济管理权限也局限在这一范围内 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5.1。县域经济的地域性和区域性,虽只是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区域经济是指受地域分工、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增长极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响的不同行政区域之间或同一行政区域内运行和发展一体化的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所谓县域经济的区域化特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部的不同地域经济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而且这种相互关系有可能使这些地区从协作中获利并收益与整个区域。又由于这种增加利益的存在,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区域内部联系很强的经济体系。当前,县域经济区域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浏阳生物医药园,作为浏阳县域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成立之初,就没有被县域经济的地域性所束缚,而是充分强化了开放性,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突破了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长沙、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资源配置,以求获得竞争优势。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张贺文在他的一篇材料中曾经这样写道:“我知道,医药行业里,湖南,尤其是在长沙及其周边地方,有着在全国都有优势的科研开发能力应该尽可能地整合这些地方上的经济资源,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经济地域里,优化核心业务、优化业务流程(BPR)、优化组织结构(BPR)、优化信息流(ERP),就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开发区的竞争力”。这种开放性县域经济的理念,不仅仅体现在园区领导的思维中,更落实在园区的研究与开发(RD)体系中。走进浏阳生物医药园科技创业中心大楼,一批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博士在该中心设立实验室或工作室,留学归国的博士李鹄鸣教授实验室进行的是天然虫草素规模化生产及降血脂作用的新药开发,周宏灏教授实验室进行的是高血压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芯片和试剂盒开发,彭早元博士和陈彪教授实验室进行的是抗癌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和抗体导向治疗药物开发,张阳德教授实验室进行的是纳米骨材料,纳米载体药物,纳米生物材料开发,张灼华教授进行的是单克隆抗体和模式生物使人根本难以与传统的县域经济联想在一起。2.2.2 对资源禀赋的重新估价在县域经济理论中,对县域产业发展,往往非常强调县域的资源禀赋,强调根据资源禀赋结构来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形成具有工业特色的发展格局。从浏阳的资源禀赋结构来看,虽然具有较好的中草药材资源,但距离要形成地方特色工业,几乎是微乎其微。但是,园区的建设者们对传统的资源禀赋理论给予了重新估价,他们认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并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也不是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必然障碍。他们的视线范围没有被县域边界所阻挡,凡是能为我所用的、对生物医药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管理人才)、财力资源(投资、融资、合资)、物资资源(实验条件、中试设备、厂房建设等)和制度资源(制度创新),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是谁家的,我都要去力争。可以这样认为,被浏阳生物医药园整合利用的资源,除了浏阳和长沙市以外,已经扩展到省和国家的有关部门、国外的机构,甚至联合国的工业发展组织。让我们还是借用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 速水佑次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的借用技术论的观点,作者从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发现,日本的自然资源禀赋与美国相比,虽然可以说是及其匮乏,然而日本的人均收入却达到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资源匮乏的韩国的人均收入也超过了拉丁美洲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因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加的差异与自然资源禀赋没有多大关系,而要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解释,其中关键是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并且得出结论:自然资源禀赋并不是经济增长无法逾越的障碍,甚至不是支持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也有不少,如浙江省的桥头和柳市镇交通不便,但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纽扣市场和低压电器制造和集散中心;浙江省的嘉善没有一片森林,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胶合板交易中心;海宁没有牧场,也没有畜牧业,但它却成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造和批发中心。其中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技术、人才的引进。 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林出版社,2005.1。2.2.3 对特色经济的重新诠释县域经济因为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其区域界线很明确。县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却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性,较适宜于形成别具一格、集中一点、成本领先的特色产业。将此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进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营销为龙头、以制度为保障、以科技为动力的品牌建设战略,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再发展相关辅助产业,向乡镇延伸产业链,打造各种专业镇,形成“一镇一业”的格局。再通过小城镇集聚各种乡镇企业,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搞活村级经济。这已经成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经典模式。浏阳工业园要走发展特色经济的路,究竟以什么为主导产业?培育什么特色产业呢?根据县域内资源,当时,呼声最高的是发展浏阳的花炮产业和旅游产业。鞭炮烟花是浏阳经济的主要支柱,全浏阳市有大大小小鞭炮烟花企业 家,而且作为浏阳的传统特色产业,鞭炮烟花早已形成相当的规模,鞭炮烟花产业的产值已占到全县的 %(1999年),发展的空间显然不大。在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产业都在经受严峻的高技术挑战,要么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么实施技术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浏阳的鞭炮烟花产业,由于组织管理结构分散,难以提高现代化水平。而做旅游产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开发“红色旅游”,充分利用文家市秋收起义旧址、胡耀邦故居和王震等将军们的家乡等旅游资源,但毕竟市场潜力有限。浏阳工业园领导基于对资源禀赋的重新估价,决心选择以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培育特色产业的首选目标,一反常规,使前景充满风险和迷茫。然而,眼前的事实却证明了这个选择是成功的,一个年产值超过20多亿元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集聚了全省三分之一医药企业的生物医药园区,已活生生地摆在世人面前,“湖南医药浏阳造”,“浏阳医药”已经与“浏阳花炮”一样,成为浏阳的两大特色产业,但它不是传统产业,而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浏阳生物医药”,正在像河北武邑的保险柜业、宜兴的陶器业、金华的火腿制作、林格尔的“蒙牛”鲜奶业,鄂尔多斯的羊绒衫、三水的“健力宝”等特色产业一样,成为浏阳市的代名词,扬名于世界。2.2.4 对“能人经济”的生动体现因国家赋予“县”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包括一定范围的立法权,从而使“县”具有相应的决策与调控权限,使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县域经济也被人称为“能人经济”。许多情况下,不同的领导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规划和决策,因而产生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在浏阳工业园建园决策上,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了对县域经济决策的独立性,紧紧抓住了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这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在当时上级机关还不太同意、尚未审批的情况下,先下决心干起来,又经过多方努力,使立项成功。1997年1月1日,浏阳工业园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期规划开发5.8平方公里,这才为后来的浏阳生物医药园奠了基。在工业园主导产业的定位上,浏阳生物医药园又一次体现出“能人经济”的作用。1998年3月到浏阳市任副市长,1999年6月任浏阳工业园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张贺文,原在湖南省医药管理局工作,并在1995年参加省长组织的全省医药工业调研,对我国和湖南省的医药行业有着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对医药行业的招商引资又有一定的实践。这才奠定了他能力排众议把工业园的主导产业定位于生物医药,并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打开招商引资的新局面,把浏阳生物医药园逐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雄厚基础。不少人在到过浏阳生物医药园,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遐想:如果当时省委组织部没有把张贺文放到浏阳市挂职,当年的浏阳工业园现在又会是一个什么景象?2.3 浏阳生物医药园对浏阳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浏阳生物医药园的成功崛起,对浏阳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关键作用,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显著增加,经济质量得到提高;浏阳生物医药园的成功崛起,加快了浏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浏阳生物医药园的成功崛起,还创造了一种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更大范围的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2.3.1 加快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浏阳生物医药园建园之前,全市基本上没有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工业支柱产业仅有硫铁矿、鞭炮烟花、 等。随着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发展,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有效提升了浏阳的产业结构,2003年生物医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6, 2004年有增加到148,一年增加了5.6个百分点。(见图1、2、3)2.3.2 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浏阳生物医药园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8.1%,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是后者的74倍。完成税收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4.0%,比上年增长640%。2004年,浏阳生物医药园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2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778%,增长速度是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28倍。完成税收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0.7%。表2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经济发展速度全市工业总 产 值(亿元)比上年增长(%)浏 阳 生 物 医 药 园工业总产值 (亿元)比上年增长(%)完成税收(亿元)比上年增长(%)2003年109.5113.210.5098.10.7564.02004年136.1427.620.2077.81.0140.7依据浏阳市2003年、2004年统计年报。第3章 以中小企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20年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一些城镇,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聚集起来。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小企业甚至支撑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江山。很多地区的中小企业并不是离散地、相互孤立地发展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簇拥、紧密抱团,以某种方式集聚起来,构成一个个专业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集群。浏阳生物医药园一百多家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对这种区域产业组织结构中很重要的形式中小企业集群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很大意义。3.1 中小企业集群概念3.1.1 中小企业集群概念的界定由于对中小企业集群考察的角度各有不同,学者们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也是有所区别的。综合起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集群定义有以下几种表述: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是亚当斯密。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描写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者剪毛所用剪刀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是由家庭作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他给中小企业集群下的定义:所谓中小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经济学家韦伯把集聚因素引入中小企业集群定义,他在分析投资区位选择时,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他认为,集聚因素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优势,这是初级阶段;第二阶段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实现地方工业化,这是最重要的高级集聚阶段。他所说的“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中小企业集群。他的定义可这样表述:中小企业集群是在某一地域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的集聚体。这一定义的特点是强调了中小企业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对中小企业集群进行了研究,他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了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他认为企业集群的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它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如大学、质量标准机构、短期培训机构以及贸易协会。并且指出,中小企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学者芮明杰、吴思华、赖士葆、仇保兴等,也都对中小企业集群有所研究并给出了各自的定义。芮明杰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通过信息的共享和人员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结合,是一种新生的企业和产业组织制度。集群内企业之间连接相对松散但专业化分工关系却很强。吴思华认为:中小企业集群是指一群独立自主又彼此依赖的成员组合,成员之间具有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现象,彼此间维持着长期的非特定合约关系。赖士葆则将中小企业集群认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体企业间所建立的长期关系,这种关系不一定以契约来维持,而可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仇保兴将中小企业集群的定义为:1.由一群彼此独立但相互之间又有特定关系的中小企业所组成;2.在这一特定关系中隐含着专业分工和协作的现象,其协作即为集群中企业间的互动行为,从而获得马歇尔所说的“外部经济”;3.这类互动行为包括中小企业间的交换与适应;4.交换行为的功能是为了有效地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而适应则是为了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和环境的不确定性;5.集群中存在企业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6.中小企业间所形成的长期关系无须用契约来维持,而以“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来维持集群的运行,并使其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中小企业集群是指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高密度集中的中小企业和机构的集合体,作为企业与产业组织的一种形态,这种集合体具有竞争优势。3.1.2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方式的基本分类1、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产业集聚,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与此相对应的英文是cluster,也有叫产业集群等,含义大体相同 刘世锦产业集聚会带来什么,新经济导刊,2003,114。根据国家干预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可以把产业集聚的形成模式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市场主导型模式。主要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为典型代表,其特征是:1)市场经济十分完善,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基本上依赖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方式来完成。集聚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逐自发形成的。2)外部政策力量对产业集聚区的成长、演化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主要通过调节产业集聚的制约因素,防止集聚外部性的发生。3)政府的调节作用往往是在集群形成后的事后调节。第二类是政府扶持型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我国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其特征是:1)市场经济的历史比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作用较薄弱,产业集聚的成长、演化需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产业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2)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来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3)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可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学者在前两类集聚模式后,提出第三类模式,如混合发展型集聚模式,其内涵是指既有市场主导,又有政府扶持双重性混合型模式。又如计划型集聚模式,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所特有的产业集聚模式,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产业集聚模式大都属于这种类型。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中央计划经济的力量,迅速转移和调配资源,扶植重点产业,迅速形成独特的产业群。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刚性和条块分割的影响,这样的集聚设想和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 陈继海中国产业集聚模式的动态考察,当代财经,2003,(10):96。2、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方式综合各种观点,我们根据集群的形成方式把中小企业集群分为6大类:1)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企业集群。经济学原理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一方面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规模不经济。当企业规模扩大到由其内部组织生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它排斥市场和其它企业组织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时,企业边界就确定了。如果在此基础上企业规模再扩大,其经济效益就递减,所以对规模不经济的大企业,按照生产、供应与销售三个环节或生产与服务相区分的原则进行改造、分拆,就形成了中小企业集群。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是1990年代克罗地亚造船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20世纪60、70年代,前南斯拉夫是仅次于日本、韩国的第三大造船业国家,但到1980年代末期克罗地亚独立时,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已大不如前。克罗地亚政府采纳了德国专家建议,通过对造船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和资产重组, 199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员,从1880人削减为1996年底的550人,并在改造中进行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包括:通过提供培训与资金支持直接鼓励那些有意于创业的个人成立新的中小企业,成为大船厂的供应商;为中小企业提供ISO质量认证、技术信息交流和参加各种交易会与博览会的融资支持等。使中心企业Viktor Lenac与中小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和互惠互利的良性关系和密切合作的关系,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2)以中小企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而构建的中小企业集群。台湾的一部分中小企业集群是经该方式而形成的。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可使中小企业在自创业及发展时,得到技术、机器设备、原料、市场(订单)、人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民间协会等地下金融对中小企业资金的融通周转,对中小企业集群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此外,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使中小企业面临许多考验,中小企业独立发展难免力量薄弱,而借助中介服务机构组成中小企业集群,则可强化企业间的彼此合作,避免相互恶性竞争,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生存与发展能力。3)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分级下包制度而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下包制度是日本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大型制造企业集中于生产对其具有战略意义的产品,而将一些较为成熟的产品、小批量生产的零部件以及子系统的生产,以签订合同的形式下包厂商,第一级下包厂商又可下包给第二级的下包商,以此形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多层级中小企业下包商构成的中小企业集群。日本的汽车业、家用电子、传统轻工、纺织产品等一系列行业皆有由于下包制度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种企业集群通过大型制造企业将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集结起来,不仅动员了中小企业的资源和创造力,而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也实现了技术、管理知识的迅速扩散,从而在根本上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巨大的营销能力和设计能力,使中小企业能稳定地专业化于零部件的生产和技术改进,双方互惠关系使协作更趋于长期稳定。4)以家庭关系和共同的文化背景为基础而形成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和我国的浙江省、台湾都存在这种方式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这类企业集群间的联结纽带包括血亲、姻亲关系、同乡、同窗或师生关系,而维持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键因素,在于相互间的信任与承诺。在意大利的每一个中小企业集群内,一般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其核心内容就是信任与承诺。5)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跨国方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战后资本输出的最主要形式。跨国公司对一国的投资往往会集中于一国的某一个地区,特别是享有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这在客观上就必然形成由大量跨国公司投资成立的企业集中于某一固定区域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外国附属或合资、合作公司集中于某一区域,形成企业集群,对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会带来比分散投资更大的益处。中小企业集群能够比零星分布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价值增值,更具有国际导向,更能适应被投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这类中小企业集群有美国电子通讯公司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投资而形成的电子元件企业集群,以及日、韩汽车制造公司在英国投资形成的专门从事新型车开发的中小企业集群等。6)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协同作用形成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集群。现代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需要大量的资本这是中小企业难以承担的;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快周期性所表现出来的灵活适应性,又为其生存开拓了新的领域。结果就促使了以某所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核心的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在这种合作群体中,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可转化为产品的新技术成果和具有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才能的科研人员以及设计人员。众多中小企业则为大学、科研机构提供研发资金和实习场所。这一形成模式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的“硅谷”。在硅谷不到5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的生产性和服务性中小企业总数达8000多个,它们与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从高技术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到人才招聘、风险资本、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所涉及的产业包括半导体电子业、计算机制造业、航天设备制造业等。3.2 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3.2.1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机制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资源禀赋论;二是社会文化论;三是政府推动论。然而实际上企业集群的形成常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某些因素的作用效果要明显一点。如河北羊绒业企业群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资源禀赋,企业靠近原材料产地,原料供应充足。意大利纺织业、木材家具业、印染业、玻璃制品业等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传统文化和传统技术,而这些企业从事的也多是传统产业。而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的企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些地方利用外资形成的企业群,也可归结为是政府吸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