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五代民间命运观初探 陈璐 摘要本文将唐五代民间命运观分为三类,即天意定命论、道德定命论和因果 定命论。在论述的过程中,又分为三大部分。 一、唐前命运观的概况 天意定命论产生的很早,应该在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但由于“文献不足徵”, 笔者不敢遽下定论。到春秋战国时,天意定命论已相当流行,这从大量的文献资 料中可得到证明。之后,天意定命论在历朝历代中均很盛行,信奉者极多,直到 唐五代时达到鼎盛。 道德定命论产生的也很早,大概发轫于周人的天命论。先秦的典籍如周易、 诗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春秋战国时,道德定命论已广为流传,秦汉时, 统一的中央王朝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更是大力提倡道德定命论。魏晋南北朝时, 道德定命论继续向前发展。 因果定命论相对而言产生较晚,先秦时略见端倪,而主要是伴随着佛教的传 入而广泛传播的。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是因果定命论的正式确立者。之后,它便 随着佛教的广泛流行而日渐兴盛起来。 二、唐五代民间命运观 天意定命论本文从宫职禄料、贫富贵贱、生死寿天、婚姻、饮食五个方面分 别进行了论述。从而说明天意定命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在“逆 命致祸”这- - 4 部分中,说明时人认为天意定命论是不可违背的,如果逆命而行 将会招致灾祸。 , 道德定命论中国传统的道德定命论相信鬼神管理人的命运,但鬼神是依据 世人的道德行为来管理的。道德品行高的入会受到神的奖励,而道德品行羞的人 则会受到神的惩罚。 因果定命论因果定命论认为人的一生不过是前生行为的一个结果,亦不过 是来世生活的一个原因。因果定命论根据实施报应的时间早晚,又分为三个部分, 即现报、生报、后报。唐五代时,这三部分都得到了发展, 三、唐五代命运观的分析 唐五代人对命运的关注唐五代时,预测命运之风极盛。此时预测命运的途 径主要有三类,即相术、占卜和解梦。本文以相术为例,说明此时人们预测命运 的重点是仕途和婚姻。 天意定命论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密不可分,同时也预示着 天意定命论从此后开始衰微。 道德定命论因佛教的影响而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更加注重道德行为对个人命 运的影响。另外,由于因果定命论的冲击,道德定命论开始衰败。 因果定命论在唐五代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与佛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四、小结 - 总之,唐五代时民间命运观变化较大。这主要与佛教的传入和兴盛有关,这 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佛教的流传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唐五代命运天意道德因果 u t h es h a l l o wr e s e a r c ho n p e o p l e si d e ao f f a t ei n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a n dt h ef i v e d y n a s t i e s c h e n l u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n l c l ec l a s s i f i e sp e o p l e sl d e ao ff a t ei n t ot h r e e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f a t e 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b y g o d sw i l l ,p e o p l e se t h i c sa n db u d d h i s mr e t r i b u t i o n , t h ef a t e 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g o d s w i l li t a p p e a r s i n p r i m i t i v es o c i e t y a c c o r d i n gt ol i t e r a t u r e ,i t w a sv e r y p o p u l a ri ns p r i n g 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a f t e r h u n d r e d so fy e a r s ,i tr e a c h e dt h eh e i g h to fp o w e ra n ds p l e n d o r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i s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w i t ht h e 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i t i n d i c a t e st h ed e c l i n eo ft h ef a t e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g o d sw i l l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 t h i sp r o b l e m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 ,p o o ra n dr i c h ,l i f ea n dd e a t h ,m a r r i a g e a n d d i e t t h e r e b yi tp r o v e d t h a tf a t e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g o d sw i l lw a se m b o d i e di n a l m o s ta l lt h es o c i a la c t i v i t i e s b e s i d e s ,t h ep e o p l ei nt h a tt i m e st h o u g h tt h a tv i o l a t i n g t h ef a t e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g o d sw i l lw i l lh a v eag r e a td i s a s t e r t h ef a t e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p e o p l e se t h i c s i ta l s oa p p e a r sl o n gl o n ga g o l a t e r , i tg r a d u a l l yd e v e l o p e d i nq i nd y n a s t ya n dh a nd y n a s t y ,b e c a u s eo f t h eg r e a t e n c o u r a g e m e n t o fc e n t r a l i z e ds t a t e ,i th a db e e na c c e p t e db ym o s to fp e o p l e i tb e l i e v e s t h a tg h o s ma n dg o d sm a n a g ep e o p l e sf a t ea c c o r d i n gt op e o p l e se t h i c s t h en o b l ew i l l b ea w a r d e d ,t h eh u m b l ew i l lb ep u n i s h e d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f i v ed y n a s t i e s , i tc h a n g e dal o tb e c a u s eo f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b u d d h i s m b e s i d e s ,i tb e g a n t od e c l i n e t h ef a t eb e i n gd e t e r m i n e db yb u d d h i s mr e t r i b u t i o n i tw i d e l yd e v e l o p s 、v i t l l t h eb u d d h i s m ss p r e a d i tt h i n k sp e o p l e sl i f ei sa ne f f e c to f p r e v i o u se x i s t e n c e ,i ti sa l s o ac a u s eo fa f t e r l i f e i n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i td e v e l o p e dg r e a t l yb e c a u s eo f t h ep r o s p e r i t y o f b u d d h i s m i naw o r d ,w ec a n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s p r e a do fb u d d h i s mi nc h i n ag r e a t l y i n f l u e n c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f a t eg o d sw i l le t h i c sb u d d h i s mr e t r i b u t i o n i i l 导言 命运观是一个民族文化心态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历代以来,很多思想家都对 “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今天对命运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这些思想家 的思考上。但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命运观却关注甚少。实际上, 人民群众的命运观如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对研究民俗、 民族心理等问题都有很大帮助。所以,本文将唐五代中下层民众的命运观作为研 究对象。但研究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个不便之处,就是史料问题。正统的史书如二 十四史甚少有此类记载,所幸的是,唐五代的文士们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小说 笔记可供借鉴。这些小说种类繁多,大多是文士们出于猎奇心理或逞弄才情而作, 许多作品本身就是对民间故事的加工和润色。尽管这类作品大多皆讲鬼神精怪等 虚无缥缈的东西,但其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时人信仰、价值观念等却是真实可信 的。所以,本文就以唐五代人小说为主要材料来窥探那个时代普通人民的命运观, 希望可以部分地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研究命运观首先需要对其分类,尽管历代以来很多人都对命运观做出过分类, 但这些分法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思想家j 哲人、圣人的命学而划分的,很少反映中 下层民众的思想。所以,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唐五代下层民众的命观念做一重新划 分。在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之后,可以大体确定唐五代时广大民众中,其实主要流 行着三种比较重要的命观念,天意定命论、道德定命论、因果定命论 笔者由于水平有限,论述难免有失当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笔者当虚心 以待! o 见贾二强著,唐宋民间信仰绪言) ,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2 年】o 月。 开篇唐前命观念概况 人类作为一种会思考的动物,对于周围发生的事件总有探究其根本原因的欲 望。诸如人为什么会出生、死亡?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有贫富、美丑、贵贱等差异? 同样是圆颅方趾的人,为什么遭遇却大不相同? 对于此类问题的思考便产生 了命运思想。 天意定命论:远古时期,由于人们认识水平有限,无法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 于是就认为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主宰着人的一切,包括人的生老病死、 富贵贫贱等命运。人的思想和行为丝毫不能影响既定的命运。这一神秘力量可能 是神灵,也可能是不为人所知的某种法则、规律等等。这里,我们笼统地将这种 命运观称为天意定命论。天意定命论的产生应该很早,但由于“文献不足微”,本 文不敢遽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春秋战国时期,天意定命论已相当流行。 论语中就有多处体现。如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预宪 问中的“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庄子中亦有“不知吾 所以然而然,命也”的结论。此外,庄子中还有很多处都体现了这种思想。如 德充符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 之变,命之行也。”秋水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人间世日:“知某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再如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 莫之致而致者,命也。”以上言论均体现了春秋战国时人认为天意主宰人世一切的 观念。 秦灭六国,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天意定命论也继续向前发展。吕氏春秋 大体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天意定命论。知分篇日:“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 之未失。”同篇中还说大禹也是天意定命论的信奉者,“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 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日:吾受命于天,竭力养人。生,性也: 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 龙侥耳低尾而逝。”当然,大禹只是传说中的一位人 物。是否确有其人都很令人怀疑,更谈不上有什么命运观了。这里反映的应当是 当时秦人的思想。 两汉时,人们对命运观的思考达到了一个高潮,很多著名人物都发表言论阐 述自己的命运观,如贾谊、司马迁、董仲舒、杨雄、班固、王充等等。贾谊在鹏 鸟赋中说:“命不可说,孰知其极? 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 鸟识其时? ”春秋繁露日:“颜渊死,子曰天丧予:子路死,子日天祝予。西 汉书卷四八 2 狩获麟,日吾道穷。吾道穷三年,身随而卒。阶此而观,天命成败,圣人知之, 有所不能救,命矣夫。”。班固在离骚序中感慨“君子道穷,命矣!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另外,两汉时,人们开始对命观念分类,白虎通将命分为三类,即 寿命,随命,遭命。白虎通疏证卷八有详细记载: 命者,何谓也? 人之寿也。天命已使生者也,命有三科以记验有寿 命以保度,有遭命以遇暴,有随命以应行。寿命者,上命也,若言丈王受 命唯中身,享国五十年随命者,随行为命,若言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 命矣遭命者,逢世残贼,若上逢君乱,下必炙变,暴至,夭绝人命。 之后,东汉的王充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使“三命论”更为完备。这也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此时的命观念己初具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命运观更趋复杂化。但天意定命 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观念,仍广为流传。如李箫远作运命论,开篇即说: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刘孝标辨命论日:“所谓命者,死生焉,贵 贱焉,贫富焉,治乱焉。”。又说:“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终然不变。 鬼神不能预,圣哲不能谋,触山之力无以抗,倒日之诚弗能感。”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除了天意定命论之外,还有两种重要的命观念,即道德 定命论和因果定命论。 道德定命论:道德定命论产生的很早,大概发轫于周人的天命论。西周攻灭 殷商后,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理性,提出了“天命论”,天命论认为天是万物的 主宰,天总是将人世的统治权交给最有德行的人( 或族群) ,殷祖先由于有德行而 受天命,取代了夏王朝。到了商纣王时,由于他残暴无德行,天便将人世的统治 权从他手中夺回,交给了有德行的周王朝。很显然,这理论将个人道德判断引 入了命运范畴。尽管当时只是为了解释王朝之间的更替,但很快地便被应用到个 人的命运上。即认为个人命运虽然取决于天,但因天与人有着同样的道德标准, 所以,天是根据人的道德来确定其命运的。诗经小雅小明中的一段话正反 映了这种观念。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 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号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贪图安逸,应恪守职责,与正直者在一起。如 春秋繁露 卷五 圆t 楚辞王选注本 文选卷五三 文选卷五四 果做到这些,就会得到神赐予的福禄。 春秋战国时,道德定命论已广为流传。如周易文言中的“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左传 中也多处体现了这种命观念,如:“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凶人不终,命也”, “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 秦汉时,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便于自己的统治,更是大力宣扬道德定命论。 汉初儒生陆贾认为“故安危之要,吉凶之符,一出于身:存亡之道,成败之事, 一起于善行”。正是由于道德定命论的昌盛,才引发了诸多反道德定命论的言论。 司马迁便是其中一例。他在其著作中写道: 或日:“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 积仁 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 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趾e l 杀不辜,黔人之肉 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竞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余甚惑焉, 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 司马迁在文中以伯夷叔齐的饿死首阳山,颜渊的早逝和盗跖的寿终为例,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提出了质疑。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疑 问。 。 、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祸福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 然而武王不豫,孔子疾病天之佑人,何不实也? 天下善人寡,恶人众, 善人顺道,恶人违天,然夫恶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长,天不命善人常 享一百载之寿,恶人为殇子恶死,何哉? 。 在王充之后,仍有很多思想家发表言论反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命运 观,如戴逵、挚虞、顾愿、刘孝标等。但这一命运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观念,其 存在和被肯定对社会秩序的安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尽管反对者众多, 但仍可流行不衰。 魏晋南北朝时,道德定命论大盛行于世。如据戴逵释疑论载:安处子问 于元明先生日:“盖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又臼:天 道无亲,常与善人。斯乃圣达之格言,万代之宏标也。”可见,此时的道德定命论 地位很高。但戴逵并不真心信奉道德定命论,他只是认为道德定命论作为一种“劝 教手段”很有价值。还有一些人则干脆激烈反对道德定命论。如东晋顾恺之曾说: “且又善恶之理虽详,而祸福之验常昧。逆顺之体诚分,而吉凶之效常隐 王利器,新语校释) ,明诚篇,中华书局,1 9 8 6 年8 月。 史记卷六一怕夷列传 黄晖,论街校释福虚第二十 ,中华书局,1 9 9 0 年2 月版。 4 增信积德,罹患于长肌,席义枕仁,徼祸于促算,何则? ”国对道德定命论提出了 强烈质疑。 因果定命论:早期这种思想与道德定命论有一定关系。早在先秦时代时,“积 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不义必自毙”等说法也略 可见此观念之端倪。但与上述两种命观念相比,其确立与完善无疑属于外来思想。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内地,佛教的因果报应、业报轮回思想也相随传了 进来。这种全新的思想一传入,便引起思想界极大的轰动和震惊,同时也遭到很 多知识分子的排斥、抵触、疑惑。但是由于佛教学者的不断努力,这- # f 来思想 终于被改造成为能够适应中国社会,并被中国社会民众普遍接受的教义思想。 东晋时期的名僧慧远是因果定命论的正式确立者。他依据佛教经典阿毗昙 心论,提出了“三报论”。 经说业报有三: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 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 千生,然后乃受。 慧远在“三报论”的基础上,解释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会有恶人得福,善人 致祸的情形。 史,王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 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详究,故略而言之,想参怀 佛教者,有以得之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 而前行始应:故日祯祥遇祸,妖孽见福,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者? 倚伏之势,定在于昔,冥符告命,潜相回换。故令祸福之气,交谢于六道: 善恶之报,舛互而两行是使事应之际,愚知同惑,谓积善之无庆,积恶 之无殃。原其所由,由世异典,以一生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 故寻理者,自毕于视所之内,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为关键者也。 慧远认为报应是客观存在,不可变更的,即“报定”。只要时机成熟,报应一 定会降临,祈祷,智巧都无能为力。而现世之所以会有“积善无庆”,“积恶无殃” 者,是因其今生的善恶行为,要在来世或后世中才会有报应。以往人们“以耳目 为关键”,只以一生为限,不知三世因果,所以很难讲清这个问题。 慧远的这番解释合情合理,很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才使它随着佛教的广泛流 传而日益深入人心。自此以后,因果定命论便广泛流传开来,如北周僧人道安曾 宋书卷八一,顾恺之传 广弘明集 卷五 广弘明集卷五 说:“或有积善而得殃,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熟而前报已应。”。十六国时 期后秦君主姚兴亦主张用三世循环观点看待以往,预知未来。罾 以上是对天意定命论,道德定命论,因果定命论在唐前历史的一个简介,接 下来,我们详细的讨论一下入唐后这三种命运观的发展变化。 值】道安,二教论t 见释文纪卷三七 广弘明集卷十八 6 止篇唐五代的命运观 第一节唐五代的天意定命论 天意定命论认为人一生中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生死寿天等问题皆是命中 事先注定的,且无可更改。任何努力和奋斗等主观意志都只能助成命运之实现, 却无法改变预定的命运。唐五代时人通常认为这种预定的命运是由鬼神世界事先 安排好的,鬼神世界与人世相当相似。天庭中的“天帝”是这个世界的最高统治 者,冥司或地府是其下属的一个单位。天庭和地府也和人间官府一样有着不同级 别、数目众多的官吏来处理事务。一般来讲,操纵世人命运的权力是由天帝来掌 管的,但随着地府信仰的不断加强和丰富,这一权利逐渐下放给了地府。但天庭 作为其上级部门有时仍会亲自管理。这也就是说,在当时人的观念中,天庭和地 府均可操纵人的命运。下面我们从官职禄料、贫富贵贱、生死寿天、婚姻等方面分 别来阐述之。 一、官职禄料 魏微为仆射,有二典事之长参,时微方寝,二人窗下平章。一人日: “我等官职,总由此老翁。”一人日:“总由天上。”徵闻之,遂作一书, 遣“由此老翁”人者送至侍郎处,云:“与此人一员好官”。其人不知,出 门心痛,凭“由天上”者送书。明e l 引注,“由老人者”被放,“由天上者” 得留。襁陲乏,问焉,据以实对,乃叹日:“官职禄料由天者盖不虚也”。 刘禹锡日:“官不前定,何名真宰乎? ”永徽中,卢齐卿卒亡,及苏, 说见其舅李莱,为冥司判官有吏押案日:“字文融合为宰相”舅日:“宇 丈融岂堪为宰相? ”吏日:“天曾符已下,数日多少,即由判官。”舅乃判 一百日,既而拜宰相,果百日而罢。 以上两则小故事反映的都是官职天定的观念,这一观念不仅指个人的职务、 品级、任官期限由天定,而且连何时在何地任何宫职也是事先安排好的。如会 昌解颐中的一则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观念。 吏部尚书赵冬曦手下有一令史曲思明,他在赵冬曦手下干了两年,从未为自 己或别人求过官职。赵冬曦觉得很奇怪,便一再追问他何以如此。曲思明迫不得 已才说:“夫人生死有命,富贵关天,官职是当来之分,未遇何以怅然? 三千之人, 一宫一名,皆是分定,只假尚书纸笔。思明自知命未亨通,不敢以闲事扰于尚书。” 朝野佥载卷六 圆太平广记( 以下简称广记) 拯一四六宇文融条,引自嘉话录 7 赵冬曦听后很不服气,便要求曲思明把他将来做何官、俸料多少、何时授官都写 下来,并藏在大厅的墙壁间,用泥封好,看将来是否能够应验。一年后,曲思明 果然得官,且与他以前所记的丝毫不差。可见,“一官一名,皆是分定”。 二、贫富贵贱 玉堂闲话中关于贫妇的故事便验证了“一饮一啄,系之于分”的谚语,故 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民家妇,她又老又穷,平生没有穿过件完整的衣服,即使有 人可怜她,看她形体袒露,给她一件单衣穿,贫妇也无法完整地穿在身上,因为 她在披展之际,衣服就会不知去向,就像有人在后面抢走了一样。这大概是被鬼 物所夺,因为她命中注定无法享用。与贫妇相比,尉迟敬德要幸运多了。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 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日:“汝要钱,可索取尉 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 敬德者,方袒露蓬首。煅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谓曰: “何故? ”日:“某贫困,足下富贵,但乞钱五百贯,得否? ”尉迟公怒 目:“某打铁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日:“若能哀悯,但赐一帖, 他e l 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日:“钱付莱乙五百贯。”具年月, 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书生既 得帖,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目:“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 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 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粱上得 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帖,累e l 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 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南唐狳铉所著稽神录中的一则故事反映的亦是这种观念。建安村有一个 以卖柴为生的人,有一天砍柴时看见山上掉下几个钱,他便上山寻找,路上又拾 到十几个钱,到了半山腰时,看见一棵大树,下面有一大瓮,装了满满一瓮钱, 因为瓮有点斜,所以钱才会从瓮中流出来。于是砍柴人便把瓮扶正,又用衣服包 了五百贯钱而归。回去后把家里人都带上,又去原地寻访大瓮,想把钱都带回去, 结果只找到了大树,去怎么也找不到大瓮,一连找了好几天砍柴人都不肯作罢, 仍在附近徘徊。直到一天晚上梦到有人对他说;“此钱有主,向为瓮斜,以五百雇 尔正之,余不可妄想也。”他才回去。 以上三则材料都反映了唐五代人的财富命定观,他们认为人一生中所获得的 广记卷一四九曲思明条,原书现已亡佚 圆t 广记卷一四六尉迟敬镍条引自通史 稽神录卷五建安村人条 财富都是事先注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连作生意所得利润都 是有定数的。广陵法云寺僧珉楚,曾经与中山商人章某关系很好。 章死,珉楚为设斋诵经数月。忽遇章于市中,楚问:“君已死, 那得在此? ”章日:“然,吾以小罪未得辞脱,今死为扬州掠剩鬼。”复问 何谓掠剩? 日:“凡市人卖贩,利息皆有常数,过数得之,为掠剩。吾得 掠而有之。”。 可见,商人贩卖货物所得利润超过定数,鬼神便会掠而夺之。这又是财富定 命论的一个体现。 三、生死寿夭 持天意定命论的人通常认为人怎样死,何时死甚至死于何所都是命中注定的。 如: 进士扬鼎夫富于词学,为时所称。顷岁,会游青城山,过皂江,同舟 者约五十余人,至于中流,遇暴风漂荡,其船抵巨石,倾覆于洪涛间。同 济之流,尽沉没底,独鼎夫似有物扶助,既达岸,亦困顿矣。遽有老人以 杖接引,且笑云:“元是盐里人,本非水中物。”鼎夫未及致谢,旋失老人 所之,因作诗以记,后归成都,话与知已,终莫究“盐里人”之义,后为 权臣安思谦幕走,判榷盐院事,遏疾暴亡。男文则,以属分料盐百余斤襄 束,将上蜀郊营葬,至是盐里之词方验。 可见一个人连自己如何死都无法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即便身为高官,也不能 逃脱命运的安排。如崔元综是武则天朝的宰相,令史奚三儿为他算命后说:“寿将 百岁,终以馁死。”后来,崔元综果然活到九十多岁,是时崔元综子侄皆已先亡, 只剩他孤身一人,卧病在床,他让奴婢们给他拿饭粥,结果奴婢们看他年老可欺, 不仅不给他拿,还嘲笑他。崔元综气愤之余,便不再吃东西,数月后果然饿死。 可见,人的生死在冥冥之中都是有定数的,一个人如若命不该绝,即便死了, 也会再生。如: 郑会在与安禄山军队的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而被杀,但因他命不该死,冥官 便判他重生。尽管此时郑会已身首异处,但还是复活过来。再如: 唐韦讽家于汝颖,常虚默,不务交朋。诵习时暇,缉园林,亲稼植。 小童剃草锄地,见人发,锄渐深,渐多而不乱,若新梳理之状。讽异之, 即掘深尺余,见妇人头,其肌肤容色,俨然如生,更加锹锸,连身背全, 稽神录巷三僧珉楚条 广记卷一五八扬鼎夫,条引自 北梦琐言收入北梦琐言遗文卷第一 广记卷一四六崔元综条,引自定命录 广记卷三七六郑会条,引自广异记 唯衣服随手如粉。其形气渐盛,顷能起,便前再拜。言是郎君祖之女奴也, 名丽容。初有过,娘子多妒,郎不在,便生埋于园中,托以他事亡去,更 无外人知某初死,被二黑衣人引去,至一处,大厥广殿,贲勇甚严。拜 其王,略问事故。黑衣人具述端倪某亦不敢诉娘子。须臾,引至一曹司, 见文案积屋吏人或二或五,检寻甚闹某初一吏执案而问,检案,言某 命未合死,以娘子因妒非理强杀,其断减娘子十一年禄以与某。又经一判 官按问,其事亦明” 四、婚姻 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又一重大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个人找配偶的问题,而 且牵涉男女双方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大事。当时,能与高门望族结亲几 乎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士子们如若能与权贵之家结亲,其仕途将比别人顺畅很 多。如张说女婿郑镒,他只因有了张说这一靠山便从九品骤升至五品,而一般读 书人通常需经几十年升迁才能至此。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二对此有详细 记载: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 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唯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绯服因大酩次,玄宗 见镒官位腾跃,、_ 隆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日:“此乃泰山之力也”。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这里不再赘说。总之,时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非常重 视自己的婚姻,他们奋力营求想为自己结一门好亲,可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也 有一些人可能并未刻意追求,但却因种种偶然因素而意外获得。正是由于这许多 的不稳定因素使很多人产生了“婚姻天定”的观念。著名的“月下老人牵红线”的 故事就创作于这个时代,现移录如下: 杜陵韦回,少孤,思早娶妇,多歧求婚,必无成而罢。元和二年。,将游清 河,旅次宋城南店,客有以前清河司马潘畸女见议者。来日先明,期于店西 龙兴寺门固以求之意切,旦往焉。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于阶上,向 月检书固步观之,不识其字,既非虫篆八分科斗之势,又非梵书,因问 日:“固少小苦学,世间之字,自谓无不识者,西国梵字,亦能读之唯此书 所未觌,如何? ”老人笑日:“此非世间书,君因何得见? ”固日:“非世间 书,则何也? ”日:“幽冥之书。”固曰:“幽冥之人:何以到此? ”日“君行 自早,非某不当来也,凡幽吏皆掌人生之事,掌人可不行冥中乎? 今道途之 行,人鬼各半,自不辨耳。”固日:“然则君又何掌? ”日:“天下之婚牍 广记卷三七五韦讽女奴条,引白通幽记 广记卷一五九定婚店条作“贞观二年” 1 0 耳。”固喜曰:“固少孤,常愿早娶以广后嗣。尔来十年,多方求之,竟不遂 意。今者人有期此与潘司马女,可以成乎? ”日:“未也,命苟未合,虽降衣 缨而求屠博,尚不可得,况郡佐乎? 君之妇适三岁矣,年十七当入君门。”因 问:“裳中何物? ”日:“赤绳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则潜用相系, 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逭君 之脚已系于彼矣,他求何益? ”日:“固妻安在? 其家何为? ”日:“此店 北卖菜陈婆女耳”固日:“可见乎? ”日:“陈尝抱之来鬻菜于市,能随 我行,当即示君”及明,所期不至,老人卷书揭囊而行,固逐之入菜市, 有眇妪抱三岁女来,鄙陋亦甚老人指日“此君之妻也。”固怒日:“杀之 可乎? ”老人日:“此人命当食天禄,因子而食邑,庸可杀乎? ”老人遂 隐。固骂日:“老鬼妖妄如此! 吾士大夫之家,娶妇必敌,苟不能娶,即 声妓之美者,或援立之,余何婚眇妪之陋女。”磨一小刀子,付其奴日: “汝素干事,能为我杀彼女,赐予万钱”。奴日:“诺”。明e l ,袖刀入菜 行中,于众中刺之而走。一市纷扰,固与奴奔走获免。问奴日:“所刺中 否? ”日:“初刺其心,不幸才中眉问尔”。后固屡求婚,终无所遂又十 四年,以父荫参相州军。刺史王泰俾摄司户掾,专鞫狱,以为能,因妻以 其女:可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固称惬之极,然其眉间常贴一花子,虽沭 浴闲处,未尝暂去岁余,固讶之,忽忆昔日奴刀中眉间之说。因逼问之, 妻潸然日:“妾郡守之犹子也,非其女也。畴昔父曾宰宋城,终英官时, 妾在襁褓母兄次殁,唯一庄在宋城南,于乳母陈氏居。去店近,鬻蔬以 给朝夕,陈氏怜小,不忍暂弃。三岁时,抱行市中,为狂贼所刺,刀痕尚 在,故以花子覆之。七八年前。叔从事卢龙,遂得在左右,仁念以为女嫁 君耳。”固日:“陈氏眇乎? ”日:“然! 何以知之? ”固日:“所刺者固也。” 乃日:“奇也,命也! ”固尽言之,相敬愈极。后生男鲲,为雁门太守,封 太原郡太夫人。乃知阴骘之定,不可变也。宋城宰闻之,题其店日“定婚 店”。 这则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婚姻天定观的集中体现。韦固与其妻因红绳系 足而注定要结为夫妇,所以任何人为的阻挠都是徒劳的。但如若男女双方注定无 缘。即便是在婚礼上也会发生突变。如卢生与弘农令之女的亲事就是如此。他们 的亲事之前一直进展很顺利,但在晚上亲迎时( 唐人成亲通常在晚上) ,卢生一见 到新娘便惊奔而出,“乘马而遁,众宾追之不及。”弘农令大怒之下,将女儿另嫁 他人。之后,有人问卢生为何逃走时,他说此女“两眼赤且大如盏,牙长数寸, 0 续玄怪录卷四定婚店条 出于口两角,得,丘惊奔乎? ”但实际上,“其貌之丽,天下罕敌”。 五、饮食 唐人的天意定命观除体现在官职、贫富、生死寿天、婚姻等重大人生问题外, 在其他方面亦有所体现。如他们认为人的饮食也是由神灵事先安排好的,唐代有 很多小说都反映了这一观念。 汴州都押衙朱仁忠家门客许生,暴卒后去了阴间。偶然看到“人间食料簿”, 许生因奇怪朱仁忠为何不食酱,便打开簿书查看,结果被主吏发觉并痛斥了一番。 许生告以理由,吏怒稍解,并“自取食簿,于仁忠名下注大豆三合”。许生因系冥 司误追而被遣回人间,后许生与朱仁忠同食,仁忠日:“自君亡后,忽觉酱香,今 嗜之颇甚。”此即冥吏注大豆三合之验。可见人的饮食好恶这等小事也由冥司决 定。 下面的故事讲得更神奇:韩混手下有一官吏兼属阴司,主三品以上官员食料。 韩混不信,令其将自己明天所食之物写在纸上,到时再察看是否应验。第二天, 韩混由于种种原因,只吃了一碗糕糜,喝了少许橘皮汤和浆水粥。果然与官吏所 说的一模一样。韩混这才相信,并问道:“人间之食皆有籍邪? ”官吏答日:“三品 以上e t 支,五品以上而有权位者旬支,凡六品至于九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禄者岁 支”。 可见人的食料簿也是分等级的,这是封建等级制度影响时人思想的一个体 现。由于时人有饮食天定的观念,所以一部分术士便自称能知人饮馔。如: 唐贞元中,万年县捕贼官李公,春月与所知街西官亭子置鲶。一客偶 至,淹然不去,气色甚傲众问所能,日:“某善知人食料。”李公曰:“且 看今日绘,坐中有人不得吃者否? ”客微笑日:“唯足下不得吃。”李公怒 日:“粟为主人,故置此绘,安有不得吃之理,此事若中,奉五千。若是 妄语,当遭契阔,请坐中为证。”因促吃,将就,有一人走马采云:“京兆 尹召。”李公奔马去,1 适会有公事。李公惧晚,使报诸客但餐恐鲶不可 停,语疱人:“但留我两碟”欲破术士之言,诸客甚讶。良久,走马来。 诸人已餐毕,独所留鲼在焉。李公脱衫就座,执箸而骂,术士颜色不动, 日:“某所见不错,未知何故? ”李公日:“鲐见在此,尚敢大言,前约已 定,安知某不能忽忽酬酢。”言未了,官亭子仰泥土坏。方数尺,坠落。 食器粉碎,鲮并杂于粪埃。李公惊异,问厨者更有鲶否,日:“尽矣! ”乃 厚谢术士,以钱五千与之。 续玄怪录) 卷二郑虢州夫人条 广记卷一五八许生) 备引玉堂闲话,按: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撰 广记卷一五一韩混条引前定录 广记卷一五三李公条,引自( 逸史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不再多举。再如人们日常所用之水,也是由冥吏 来掌管的。一位掌管人世用水的冥吏就曾说:“人世用水,不过日用三五升,过此 必有减福折算。”。 总之,天意定命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持这一观念的人通常认为事 无巨细,皆系天定( 这里天的含义很广,既包含天曹也包含冥司) 。一个人从出生 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一定的命运,这种命运是人力无可扭转的,如果有人逆命而行, 那结果就会很悲惨。 六、逆命致祸 持天意定命论的人通常认为命运不可违背,一旦逆命而行,便会招致灾祸。 如许多命薄福浅之人,一旦被授予高宫便会一命呜呼。此类故事很多,试举王显 和苏味道两则来说明之。 王显与文武皇帝有严子陵之旧,每掣裤为戏。将帽为欢。帝微时,常 戏日:“王显抵老不作茧。”及帝登极而显谒,奏日:“臣今日得作茧耶? ” 帝笑日:“未可知也”召其三子,皆授五品,显独不及,谓日:嘶p 无责 相,朕非为卿惜也”日:“朝贵而夕死足矣! ”时仆射房玄龄曰:“陛下既 有龙潜- 之_ 1 e l ,何不试与之。”帝与之三品,取紫袍金带赐之,其夜卒。 苏味道三度舍得三品,并辞之。则天问其故,对日:“臣自知不舍得 三品。”则天遣行步,视之日:“缔实得不合三品。”十三年中书侍郎平章 事,不登三品。其后出为眉州刺史,改为益州长史,敕赐紫绶,至州e l , 衣紫毕,其夜暴卒。 另外,一位妇女逆天意而行,不为丈夫纳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薄夏荣看之,荣日:“使君百无一 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 a i e i :“禳须何物? ”荣日:“使君娶二 姬以压之,出三年则危过矣。”夫人怒目:“此獠狂语,儿在身无病。”荣 退日:“夫人不信,荣不敢言使君命合有三妇,若不更娶,与夫人不祥。” 夫人曰:“乍可死,此事不相当也。”其年夫人暴亡,敞更娶二姬。荣言信 矣! 。 至此,我们对天意定命论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概括起来讲,天意定命 论认为人生在世,事无大小皆已前定,人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设法预知自己的命运, 以便顺命而行。如旦不慎与天命逆行,那将遭至灭顶之灾。 广记卷一五七李生) 条,引自 录异记 朝野盘载卷六 太平广记卷一四六苏味道条,引自定命录 朝野佥载卷一 第二节道德定命论, 道德定命论意即个人命运并非完全由天意决定,而是由个人道德决定或受个 人道德行为影响的一种命运观。中国传统的道德定命论仍相信鬼神管理人的命运, 但鬼神是依据人的道德行为来管理的。这一命运观相对于命定观而言比较积极。 它肯定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个人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操纵自己的命运。 在思想界中,思想家们对道德定命论的阐述很多。归纳起来讲主要有两类:善行 获福报,恶行遭恶报和善行反遭恶报,恶行反获福报。第一类观点通俗地讲即“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持道德定命论的人绝大多数都信奉这一观点。第二类观点以 韩愈为代表,柳宗元天说中所述的韩愈的“天之说”对其有详细论述。现摘录 如下: 韩愈谓柳手( 宗元) 日:“若知天之说乎? 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 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日: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 而呼天日:何为使呈此极戾也! 若是者,举不能知天”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韩愈认为天有意志,能对人进行赏罚,即天决定着人的命 运,但他又同以往的上天决定命运论截然不同,以往的上天决定论认为天的善恶 标准与人是完全一致的,因而能“福善淫恶”,但韩愈却认为天的善恶标准与人的 善恶标准恰恰相反,饼以天总是奖赏那些残害人的人,给他们以富贵、长寿等, 而善人却总是受到天罚,摆脱不了苦难的纠缠。韩愈的这一观点一经提出,立即 在思想界引起极大的震动,很多人都反对他的观点。其中尤以柳宗元和刘禹锡为 代表。柳宗元和刘禹锡还分别撰写了天说和天论来专门批驳韩愈的这一观 点。在本文所论述的对象唐五代中下层民众中间,第二类观点并没有在广大 群众中流传开来。所以,本文所讲的道德定命论专指第一类观点,即“福善淫恶” 论。 一、福善 。 首先,我们来看“福善”,即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会受到上帝的奖励,给予 他们富贵、长寿、高官厚禄等等。如孟熙因至孝而成巨富: 蜀孟熙,贩果实养父母。承颜顺旨,温清定省,出告反面,不惮苦辛。 父常云:“我虽贫,养得一会参。”及父亡,绝浆哀号,几至灭性。布苫于 地,寝处其上。三年不食盐酪,远近叹服。因见鼠掘地,得黄金数千两, 自此巨富焉。 刘弘敬因救人于危难之中而获福报。 唐彭城刘弘敬,字元溥。世居淮淝间,资财数百万。常修德不耀,人 广记卷一六二孟熙条,引自儆诫录 1 4 莫知之。家虽富,利人之财不及怨,施人之惠不望报。长庆初,有善相人, 于万春道逢元溥,日:“噫! 君子且止,吾有告也。”元溥乃延入馆而讯焉。 曰:“君财虽甚丰矣! 然更二三年,大期将至,如何? ”元溥涕泗日:“夫 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 ”相人日:“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君 虽不寿,而德且厚,至于度量尤宽,且告后事。但二三年之期,勤修令德, 冀或延之夫一德可以消百灾,犹享爵禄,而况于寿乎! 勉而图之,吾三 载当复此来”言讫而去元溥流涕送之,乃为身后之计。有女将适,抵 维扬,求女奴资行用钱八十万,得四人焉。内一人方兰荪者,有殊色, 而风骨姿态殊不类贱流。 原来此女出身名门,因其父被朝廷所疑,家世凋零,才流落至此。元溥非常 惋惜。 乃言曰:“夫履虽新不加于首,冠虽旧不践于地。虽家族丧亡,且衣 冠之女,而又抱冤如是,三尺童子,犹能发愤,况丈夫耶! 今我若不振雪 尔冤,是为神明之诛焉。”因问其亲戚,知其外氏刘也。遂焚其券,收为 甥。以家财五十万,先其女而嫁之。 之后,元漓便梦到兰荪之父前来拜谢。他说阴德可以感动天地,因为刘弘敬 寿限将至;他打算向上帝请求为其延寿。 后三日,元溥复梦兰荪之父立于庭。紫衣象简,侍卫甚严。前谢元溥 日:“余不佞,幸得请君于帝帝许我延君寿二十五载,且富及三代。子 获主山川与淮海之间,因呜咽再拜而去。诘旦,元溥依依,未所甚信后 三年,果相者复至。迎而贺元溥曰:“君寿延矣! 且君自眉至发而视之” 元溥侧冠露额。日:“噫! 有阴德上动于天者,自今后二十五载,庆及三 代。”元溥始以兰荪之父为告。相者日:“昔韩子阴存赵氏,太史公以韩氏 十世而位至王侯者,有阴德故也况兰荪之家无后矣,兰荪之身贱隶矣, 如是而能不顾多财之与殊色,而恤其孤,岂不谓阴德之厚哉! ”。 在这则故事中,刘弘敬因救助一官宦之女而阴德上感于天,致使上帝为其延 寿,且富及三代。文中相人所说的“夫相不及德,德不及度量”、“夫一德可以消百 灾,犹享爵禄,而况于寿乎? ”等语,都集中体现了时人的道德定命论。此外, 裴度亦因拾金不昧而位极人臣。 裴晋公质状眇小,相不入贵。既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圆筒式真空干燥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电解镉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矿用流体输送电焊钢管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电磁制动器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船舶运输设备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双层软卧客车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石金结构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专利承诺合同样本
- 产品定制合同样本
- 历年计算机二级MS-Office考试真题题库大全-下(500题)
- 2025年中国防爆型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污水处理厂运营委托合同
- 鹦鹉可行性研究报告
- 泌尿外科护理新进展
- 环卫保洁服务应急预案
- 2025年广东佛山市高三一模高考政治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招聘考试真题
-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安全地玩》说课稿说课稿(第一课时)
- DBJ33T 1271-2022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吊篮安全技术规程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附解析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