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高中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姓名:阮书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文萍 20070312 i 中文摘要 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的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自身价值取向上关于 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也是人们在对社会现象和思想意识进行 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 或尺度,即主体对客体价值的选择倾向,以信念的方式,稳定持久地存在于个体或群体的 认识体系中的观念。 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 假丑恶的价值准则。其作为一种观念系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评价、调节等方 面的作用,它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信念和标准。个体的价值观不同则对 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就不同,因为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或影响,在 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基本上可以看到价值观的差异。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 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又是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认知、情感和 人格等内在心理活动与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 来发展,能够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具有生命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心理健康对于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使人免受心理疾 患之苦,而且能更好地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人提高生活质量与幸 福感。高中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和现代社会环境的日益 复杂,使得高中生的心理极易出现问题。而高中生又即将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他 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心理健康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生价值观的问 题,心理问题的背后通常存在着价值观冲突。进一步说,在许多心理失衡现象的背后,主 要是价值观失衡在起作用,许多青年学生心理状态的失衡其实就是价值失衡的表象,解决 心理健康问题说到底还是要解决一个人的价值观问题。而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状况如何, 反过来又会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反作用。本研究是对高中生价值观和心理健 康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通过对高中生价值观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高中生价值观调查问卷 ,对 379 名高中 生施测。运用相关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对 379 名高中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 析。结果发现: ii 1)scl-90 测查结果表明,37.99%的高中生存在某种不良心理反应,17.9%的高中生存 在某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强的躯体化、偏执、精神病症、其他等心 理反应,即男生在这些因子上的症状表现比女生显著地严重;高年级学生在敏感、抑郁、 恐怖、偏执、精神病症、其他等因子上的问题表现更为突出。 2)价值观测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人生目标维度方面,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身体健康 价值目标,在社会目标维度方面,女生比男生更看重国际和谐与平等价值目标;独生子女 和非独生子女在人生目标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进一步分析发现,独生子女比非独生 子女更看重安全而满意的人际关系;母亲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学生比母亲学历在高中以上 (含高中)的学生更看重身体健康价值目标;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学生,在人生目标维度上 的安全而满意的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3)价值观的三大目标维度及其大部分因子(除“安全而满意的人际关系” 、 “国家强 盛和稳定”两个因子外)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只是有些因子存在的是正相 关而另一些因子存在的却是负相关的关系。 4)心理健康的学生比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即“不良心理反应学生和明显 心理问题学生” )更关注个人发展和内在和谐、身体健康、才能和效力、衣着和举止恰当 等价值观因子和行为方式维度;而存在着某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心理健康的学 生和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都更加关注社会刺激价值观因子。 本论文在研究工具上,尝试使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和基于高中生实际 编写的高中生价值观调查量表相结合;在内容和理论上,对高中生的价值观与心理健 康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研究视角;而研究 结果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思想品德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中生 价值观 心理健康 相关性 关键词: 高中生 价值观 心理健康 相关性 iii abstract the viewpoint towards values is a basic personal outlook towards people and things in the world, a systematical viewpoint including brief, tendency, opinion and attitude of value in the aspect of value choices. it is also a most basic series of yardsticks or standards for deciding whether a certain social phenomenon or ideology is right or wrong, significant of not, and acceptable or not, i.e., the value choices of subjects towards objects exist stably and long as a viewpoint in the individual or colony conscious system. different from another acknowledge form of decision and science, viewpoints of value is a value standard to measure such things as right or wrong, genuine or false, kind or evil, and beautiful or ugly. as a viewpoint system, which has the guiding, evaluating and adjusting functions on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s of people, it is a belief or standard that motivates a person to make decisions and carry them out. different viewpoint towards value leads to different evaluation on values, because the behaviors of people are guided or affected by their, we can see different value viewpoints behind different behaviors. mental health is an interrelation to help fully exploit ones potentialities, properly deal with and adjust to person-to-person and person-to society relationships. it is also an efficient, satisfactory and long-lasting psychological state as well as a inside psychological and outside activity harmony state of acknowledge, feelings and characters. in such a state, an individual can get adjusted to the pres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can study, work and live happily and actively or passionately and fully exploit his or her physical and mental potentialities. mental health is significant to a person, because it can not only prevent him from effectively mental diseases and free him from mental sufferings, but also make a person grow or develop better, stimulate his potentialities and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and sense of happiness. high school is a critical growing period for any person, because the great bodily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is period as well as the more and more complex social surroundings can easily cause all sorts of mental problems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facing the fact of either going into society or entering colleges, their mental state of healthy or not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ir future study, work and lives. value viewpoint has closed contacts with mental health, because the mental health is all in all a matter of value viewpoint, and behind mental problems there always exist some value iv contradictions. for further, many phenomena of misbalanced mental problems are caused by misbalanced value viewpoints. the misbalanced mental state of many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in fact the misbalance of value viewpoints, therefore, to solve mental problems is in fact to solve the problems about value viewpoints. on the other hand, whether a persons mental state is healthy or not will have a counteraction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value viewpoint. this research aim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sense and mental health,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factors such as sexes on the value-sense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by this means to seek some helpful ways for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value-sense and mental health. by scl90 symptom self-valuating table and a value sense questionnaire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er made a test for 379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n with interrelationship analyzing method and bi-factor analyzing method, examined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sting results, which show: 1) the study by scl90shows that 37.99%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slight bad psychological reaction and 17.9% of them obviously have all sorts of mental problems. boy students physical, stubbornly biased and mental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are much stronger than girls, in other words, the boys symptoms showing in these respects are more serious than boys. the older age, the worse health, and in the respects of sensitivity, depression, horror, crankiness and mental symptoms, such problems become more serious as ages grow. 2) in the respect of life value goal, boys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physical health than boys, while in the respect of social value goal girls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harmony and equality. the life value goals of children from single-child families are far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hildren from non-single-child families and 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children from single-child families regard safe and satisfactory relationship as more important than children from non-single-child families; a child with a mother having a degree under high school takes physical health more important than a child with a mother having a degree beyond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income families have quit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safe and satisfactory relationship in the respect of life goals. 3) three value goals as well as their most factors (excluding safe and satisfactory relationship and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of a nation) concern with mental health, though some factors acts v positively while others passively. 4)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having different view senses is showed in: students with excellent mental health concern more about the factors like personal growth and interior harmony, physical health, social stimulation, personal behaviors, abilities and efficiency, clothing, and elegance, while students with certain appar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concern only about the factors of physical health and social stimulation. in the aspect of research tools, this thesis tries to combine the scl90 symptom self-valuating table and the high-school students value viewpoint questionnaire; in the aspects of contents and theory, this thesis first makes a inquiry in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value viewpoints and mental health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hich to some extent enlarges the angle of view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 will provide some practical consulting values for the carry-out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morality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high school students values mental health interrel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 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 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 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 和电 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 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包括 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1 文献综述 11 价值观概述 111 价值观的定义 1 文献综述 11 价值观概述 111 价值观的定义 关于价值观的概念,不同的人均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基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 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际遇以及不同的心理因素,人们给予了它不同层次的定义,并从各 自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下面是中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价值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形 成的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 【1】 “价值观是世界观的一个方面,是关于一般价值与价值关系的根本观点,而一般习惯 上价值观是指价值观念, 即关于某一事物的价值的稳定的观念模式。 价值观决定价值观念, 人们研究更多的是价值观念。 ” “价值观念是一种建立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价值经验和价值评价形成的价值信 念。价值观念有明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有鲜明的志向性,使主体相对稳定地指向一 定的价值目标。价值观念具有评价标准的作用、规范的作用。价值观念不是对某一单个事 物的观念,而是对一类事物的观念,所以具有相对稳定性,一经形成,难以改变。 ” “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它是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人 们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价值观是反映人们价值态度和价值意向,尤其表现在对人的自身 价值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看法,这里面既有哲学问题、社会学问题、心理学问题,又有 思想道德问题。 ” 【2】 价值观指个人用以辨是非、别善恶从而决定取舍时所持的一种综合性价值结构,一个 人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他对道德、社会、宗教、金钱等方面的批评与判断 【3】 。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 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表现为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 观、生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等,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 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具体的历史的 【4】 。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观事物按其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标准。 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 性 【5】 。 20 世纪,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观成为心理学家感兴趣的课题。价值观是一种 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与人的需要、兴趣、认识、态度、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同时也 是一种比它们更深层次、更概括化的心理现象。 20世纪50年代,克拉克洪(kluckhohn)把价值观操作性的定义为:一种外显或内隐 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它是个人和群体的特征,它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 手段及目的的选择 【6】 。这一界定为西方后来的价值观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心理学界达成共识:价值观是主体(个人或群体)关于“值得” 2 的一般性的观念。心理学把价值观归于人的个性倾向性,认为价值观作为衡量事物的轻重 缓急或重要性的标准,居于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价值观比需要和动机具有更大的概括 性,它指导着人的各方面行为并渗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格林(green a w,1964)所说: “个性是个人的价值观(努力追求各种目标诸如理想、名望、权力、异性 等)及其社会化而来的种种特性(行为和各种反应的个性独特的惯常方式)的总和。 ” 20 世纪 70 年代,罗克奇(rokeach)对价值观的研究被西方心理学界认为是开创性 的 【7】 ,开创了价值观的维度分析和测量研究。罗克奇将价值观定义为“一个认为一种具 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 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的持久的 信念” 【8】 ,并且指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比态度更核心、更稳定,可以影响具体动 机功能,而且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 也是社会的现象。 以上概述,有些是从社会学角度,有些是从哲学的角度,也有些是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力求对价值观的内涵进行阐明。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价值观的概念界定虽然还存在一定 的争论和分歧,但是学术界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已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价值观 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价 值准则 【9】 。 价值观是判断好坏的标准,也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 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应该禁止的,对此做出判断就要借助于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不 同则对同一事物或同一行为的价值评价也不同。价值观就是价值评价的标准,价值评价的 差异根源于价值观的差异。人们的行动受到价值观的指导,在方向各异的行动背后可以看 到价值观的差异。 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人们积极、健康地生活,而 错误的价值观只会导致人们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价值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世 界观是价值观的前提,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价值观的 一个部分,价值观对人们如何看待自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处理人我关系都有重要的影 响。 通过以上综合的概述,我们可以这样通俗地、概括地理解价值观,那就是:人们对于 社会现象和思想意识进行是或非、有意义或无意义、值得接纳或不值得接纳的判断时所依 据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准则或尺度,即主体对客体价值的选择倾向,以信念的方式,稳定持 久地存在于个体或群体的认识体系中的观念。它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 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 想意识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世界中人、事、物的基本看法,是人们在自身价值取 向上的基本态度。 112 价值观的特征和分类 112 价值观的特征和分类 3 其实,价值观在人们的头脑中是一组系统的观念,它既不回答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 也不具体揭示客观对象的本质规律或预测客体对象的未来趋势,而是反映客体对主体的意 义和价值,用于评判所有的认知对象的好坏、善恶、益损、美丑、是非等。要想更全面地 了解价值观的内涵,可以从它的特征和简单分类两方面来考察。 很多学者都认为,价值观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主观性:虽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呈现出社会性或群体性的特征,但对于 个体来说,价值观是个体对一般事物的价值如何进行评价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和主观上的 观念,其主观性也就突显出来。 2)选择性:价值观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个体并不是自然地就拥有所有的价值观念, 个体价值观的形成是经过个体的社会化选择而获得的;不同的个体由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和 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价值观也就不同,即其本身价值观的选择性不同。 3)稳定性:价值观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相对持久的信念,个体用这个信念可以判断某 种行为方式或结果状态的好与坏、适当与不适当、对与错等等,这种稳定的信念可使个体 的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4)多样性:个人价值观是习得的,是长期社会化和内部化的结果。每个人所处的环境 不同、人生阅历不同,价值观也各有差异,有人崇尚科学,有人重视经济效益,有人追求 管理地位,有人看重金钱或情感等;另外,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甚至会使人们形成 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 5)发展性:一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对事物价值判断力的重 要性程度是会随着社会、个体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也是相对的。 6)导向性: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内部指针,对人的言行具有动机和导向的作 用。价值观反映了人们的主观认知世界和需求状况,如需要、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 而人们的行为是受价值观所支配的,价值观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于有意义的事物,推动人们 去达到目标,实现价值。 7)系统性:价值观不是孤立地、单个地存在着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意义联接在 一起,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系统而存在的 【10】 。 价值观并非单一结构,它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许多成份,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各种成份,只是相对强弱程度不同而已,由此也就构成了不同的价 值类别。许多心理学家从自身研究的需要出发,对价值观进行了不同的分类。 德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普朗格(espranger,1928)在其人的类型一书中提 出了六种价值类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政治型、信仰型、审美型。后来,美国心 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和阜农(p.e.vernon)在斯普兰格的分类基础上根据个 体的兴趣、偏好制定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study of value),用于测查和研究价值观。 从中提出 6 种类型的价值观取向:经济价值取向、理论价值取向、审美价值取向、权力价 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和宗教价值取向。罗克奇通过大量问卷调查研究后,将价值观分为 4 终极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 )和工具性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 )。其中终极性 价值观就是一种目标状态和终极追求的价值观,如个体追求的自尊、内心和谐、平等、世 界和平等等。罗克奇把价值观按它涉及的具体的行为方式和终极的欲求目标状态,区分为 工具性价值观念和终极性价值观念, 并进一步分析指出, 工具性价值观念有 “利他性” 、 “责 任感” 、 “诚实” 、 “自我控制”等,而终极性价值观念如“社会认可” 、 “家庭安康” 、 “宗教 信仰”等 【11】 。 在我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许燕根据奥尔波特的六种分类标准并进行了适宜国 情的修订,对各类价值观进行了正向描述,其分类如下: 1)社会型:注重关系与友爱,为人处事公平正义;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诚实可信; 喜欢民主有效的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科学型:重知识,爱科学;看重能力,勤于思考, 追求真才实学;讲原则,不拘 人情;重理轻利,理性化。 3)实用型:看重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以 是否有利于个体或集团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作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 4)信仰型:追求理想与信仰;喜欢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宇宙的奥秘;注重精神生活与 道德修养;凡事随缘,顺其自然;相信宗教与自然的力量。 5)审美型:追求艺术美感,做事尽善尽美;讲究生活、学习、 工作丰富多彩、和谐 完美;以美感、对称、和谐的观点评价与体验事物。 6)政治型: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追求自尊与自强,责任感强; 重视领导管理能力的培养,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关心伟人生平;勇敢顽强,喜欢 奋斗与竞争 【12】 。 我国其他学者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分类,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 值观、政治价值观、审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恋爱价值观、幸福价值观等,其中人生价 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的核心 【13】 。 113 价值观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113 价值观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我们知道,价值观的形成,是与个体的心理认知相关联的,也就是说价值观的形成过 程也是心理活动的一种过程,因此,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就必须关注价值观与兴趣、需要、 认识、信念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与兴趣:一个人赋予某一事物以价值,他必然对它产生着强烈的兴趣,这兴趣 可以指导一个人的行动,它能使一个人具有顽强的适应功能和自我实现功能。虽然价值观 涵盖兴趣,但兴趣并不等同于价值观,我们不能把兴趣当作衡量某一事物的标准,兴趣并 不具有“应该这样”或“不应该这样”的特征。尤其在解决矛盾冲突时,兴趣不能成为行 为决策的依据。理智的人在行动中往往会暂时放弃自己的兴趣,这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 价值观与需要:价值观在需要的驱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价值活动过程中逐渐形 成。个体的需要通过认识过程,产生了关于这一需要的认知表象,然后把它转化成为价值 5 观念。所以,当某人表达他的价值观念时,可以肯定,他同时也在表达他的需要。需要是 价值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可以满足需要的事物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也是人们所需要的。 区分“我”的需要和别人的需要,得到对于自己的价值和对于他人的价值,这些对于价值 的意识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获得,并被主体以信念的方式沉积下来,成为价值观念。 价值观与认知:个体对某事物的主观价值的认识是他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价值观可 以通过认知学习获得,但是要真正成为个体的价值观还需要经过个体实践活动或理性的逻 辑思维的检验,只有那些有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才被个体认同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否则就 是社会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说的和做的背道而驰的原因。学生的德育课考评 成绩不能反映他的为人品行,原因也在于此。价值观最后统一到“值得”而不是“应该” , 也包含着这层涵义。 价值观与信念:信念在一定价值观支配下产生,是一定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信念本 身蕴含着价值的意义,是价值观的言语表达和记忆储存形式。人们常用信念来表达对社会 规范的判断和接受,对社会规范的信与不信,当一个人愿意接受某一事物,他必然赋予它 一定的价值。对价值观念的目标的追求,必须借助一定的信念才能实现,而价值观念是对 最高价值的信念 【10】 。 12 心理健康概述 1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12 心理健康概述 12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在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产生、 发展的, 并随着心理咨询、 治疗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既指自我情况良好、与社会和谐的心理 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14】 。 心理健康又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没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 ,现 代医学对健康模式的认识是“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所以通常都是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理解则包括“个人在一般适应能力、自我满足能力、人际间各种角色的扮演、智慧 能力、对他人的积极态度、创造性、自主性、成熟性、对自己有利的态度、情绪与动机的 自我控制等方面达到正常或良好水平。 ” 【15】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 【16】 大会对心理健康状态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1)充实的业务,能从容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且不会感到疲劳和紧张; 2)应该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不至于因为很小的事就耿耿于怀; 3)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并且善于休息; 4)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反应速度快,并且有高度适应性。 单一层面来认识心理健康都有其局限性,而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从单一维度来界定心理 健康,多数是从多层面来描述其定义的。如果从综合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 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及其判断标准: 6 1)身心状况 以有无心理疾病作为判断标准,这是心理健康狭义理解的标准。当前使用的分类系统 与临床诊断标准,比如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iii) 、 国际精神疾病分 类 (icd-10) 、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 (dsm-iv)等就是此类判断标准。 2)平均状态 一般从统计学、测量学角度强调正常和异常之间的程度变化,处于正态分布中间范围 的属于正常。高校心理建档时,区分健康与问题人群,多数使用的就是这一判断标准,而 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察同样可以使用这一判断标准。常用的心理健康评价工具有明 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mmpi)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焦虑自评量表(sas) 、自评抑 郁量表(sds) 、卡特尔 16 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等量表。 但是事实上,有不少实例可以证明,并非落在极端区域的异常都是缺陷、病态,相反 可能是“优异” ,比如智商,一端异常是弱智,另一端异常则是天才。所以,从平均状态 理解健康存在一定的局限。 3)理想状态 健康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 是对行为的评价而非描述。 达到了希翼的状况, 就是正常、健康,反之便是有障碍。由于人与人之间希翼的状况不同,所以要想达到自己 和众所公认的健康状况, 是一种理想状态, 是一个人一辈子追求而难以达到或保持的状态。 对心理健康的界定的困难也在于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学者有每个学者自己的 主张,衡量健康的标准各不相同。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a.maslow)把“自我实现者” (selfactualization)引 入了心理学范畴, 马斯洛通过对优秀人物的习惯、 特点、 个性和能力的研究, 总结出了 “自 我实现者” 。他认为心理健康者就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的特征主要有:洞察现实生活的 能力强;接受自我、接受他人、接受自然;自发性和自然性;以问题为中心;超然独处; 独立性;善于欣赏生活,常保持新鲜感;常有高峰体验;较多的社会情感;良好的人际关 系;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明辩善恶;富有幽默感;富有创造性和抵制社会文化的诱惑和 限制。人本主义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比较难以达到的理解的状 态,以此作为对人们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马斯洛和罗杰斯都承认他们所 提出的理想人格是人所能达到的罕见状态。 4)适应过程 将个人同社会、环境的适应、和谐作为健康的标准。通过观察一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 是处于和谐状态还是处于对立状态,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个人与社会的适应情况主要表 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的态度上,也表现在与他人和社会建立联 系的方式和程度上及对各种事情的处理上 【10】 。 同时,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健康的 人能够不断地学习有效的技巧,以应付紧张状态。他们不是静止的,而总是在不断变化着 7 的,有时以模糊而不易觉察的方式改变行为的模式和应付策略,以便成功地适应其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就是侧重人的社会适应,认为健康发展的人是:具有 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个人在社会关系之中适宜 地表现自我、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正确认识周围环境; 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的自我发展目标 【17】 。 “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大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 列若干条件: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 自己的能力;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与他人交往;对于自己有适当的理解, 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的面对问题,解决 问题,而不逃避。 ” 【3】 近年来西方比较新的一些观点认为心理健康状态具有阶段性,它主要从适应的角度讨 论心理健康的阶段以及每一阶段的特点。比如,布洛克的观点,他认为适应行为的诊断可 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个人如何控制环境以及个人如何控制自己对环境的反应。根据这个标 准,行为的有效性分为五个层次:恐慌(panic) 、迟钝(inertia) 、努力(striving) 、 应付(coping) 、熟练(mastery) 。另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d.h.波维尔,根据适 应的观点,对复杂深奥的心理疾病的形成作了阶段性的说明,提出适应五阶段理论(five stager of adaptability):正常(normal)阶段、危机(emergency)阶段、神经质性应 付(neurotic coping)阶段、神经质性格(neurotie character)阶段和严重失常(severe disorder)阶段 【18】 。 以适应社会的情况来看待心理健康状况,必然要参照一定的观念和一定的伦理规范,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作出的判断是会有差异的。什么样的情 况算作不适应社会,界定是相当困难的,而且受判断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这是从适应 层面看心里健康的局限。 心理健康是近10年来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国内近10年来心理健康研究的 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论探讨。例如有的强调心理健 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也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持 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与积极的社会功能;概念的理论探讨使人们对心理健康内 涵的认识日趋全面和深入。心理健康标准和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例如谭和平进行的中 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提出以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 良好等五个心理健康维度来衡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柳友荣进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自评量表的编制研究,主张从自我因素、学习动机、生活观念、情绪状态、人际关系五个 方面编写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研究者确立心 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在描述心理健康的人的行为特征时涉及到的品质范围与关注的重 点也不同, 所以人们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也各有差异。 心理健康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8 揭示了心理健康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外部环境及个体心理变量间的关系,如邓丽芳等对大 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明:快乐感、正向情感与多数心理症状 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负向情感与所有心理症状因子呈显著正相关;朱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欧美设计规范释义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图案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探究科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科信职业技术学院《结构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师范大学《体操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襄阳科技职业学院《水利工程地基处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成都简阳市三星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二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吉林市重点中学2025年5月高三第三次月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自贸区与国际商务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7月山东兴业银行济南分行济南管理部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创新创业基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哈尔滨理工大学
- DB 23T 1501-2013 水利堤(岸)坡防护工程格宾与雷诺护垫施工技术规范
- 2024年初中级摄影师资格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徽商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针刺伤警示教育课件
- 星际求职指南-札记
- 【MOOC】戏曲鉴赏-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 控制计划课件教材-2024年
- 写字楼项目招商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