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论文题目: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专业:美术学雕塑专业 硕士生:xxx ( 签名) 指导教师:xxx ( 签名) 摘要 唐代的金银工艺深深的烙有它的时代特质,而最具有唐代金银器特质的工艺就当属 錾刻与捶揲工艺,尽管在唐代之前及之后金银工艺制作中都同样使用过相同的工艺方 式,但都不及在唐代使用的如此淋漓尽致。因此要研究了解唐代的金银工艺就得从錾刻 和捶揲工艺入手。 一个时代工艺的成熟,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原材料加工工艺的成熟,到 了唐代,各种冶炼方法的发展与成熟,这为唐代金银器工艺的繁荣昌盛提供了 物质基础。粟特、萨珊錾刻工艺的传入,使唐代的金银工艺的繁荣昌盛具备了技 术条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又使工艺得以延续发展;而社会的大量需求使得这 种1 :艺的繁荣成为了可能,需求促进生产,精美的金银器反过来也促使贵族们强 烈的占有欲望不断膨胀,这样金银工艺在唐代得以成为一个颠峰就具备了主客观 条件。 用捶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捶揲法可以将金银器皿做得非常轻 薄,这样大大节省了珍贵的原材料。錾刻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 果,錾刻与捶揲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成形的加工工艺,同时它也是器形的装饰工艺手法。 从錾刻与锤揲工艺对后世的影响来说:直到今天这两种工艺仍是制作金银器的两 种重要的工艺形式,在唐代金银器中錾刻与捶揲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 统,其精湛的工艺技术与工艺师的艺术理想高度的和谐。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 一,它在价值上表现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和结合,它在存在方式上是实 用形式与审美形式的统一。 关键词:唐代金银器錾刻工艺 捶揲工艺 研究类型:应用基础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s u b j e c t :o nt e c h n i q u eo fc h a s i n ga n dh a m m e r i n gi ng o l d & s i l v e rw o r ko f t a n gd y n a s t y s p e c a k y :f i n ea r t ss t u d ys c u l p t u r es p e c i a l t y n a me:xxx ( s i g n a t u r e ) i n s t r u c t o r :xxx ( s i g n a t u r e ) a b s t r a e t t a n g sg o l d & s i l v e rt e c h n i q u ei sb r a n d e d 、v i 也t a n g sf e a t u r e a n dt h em o s tf e a t u r e d g o l d & s i l v e rt e c h n i q u ei sc h a s i n ga n dh a m m e r i n g t h o u g ht h et w ot e c h n i q u e sh a v eb e e n u s e db e f o r ea n da f t e rt a n gd y n a s t y , b u to n l yi nt a n g ,i t sb o o m i n gt ot h e i rp r o s p e r i t y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o nt a n g sg o l d & s i l v e rt e c h n i q u e ,w es h o u l ds t a r w i t hc h a s i n ga n dh a m m e r i n g 。 i n t a n gd y n a s t y , av a r i e t yo fs m e l t i n g m e t h o dh a v ed e v e l o p e d ,p r o v i d e d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a n g sg o l d & s i l v e rb o o m i n g t h es a s s a n i a ng o l d s m i t h so fp e r s i ai n t r o d u c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s u c ha sc h a s i n ga n dt r a c i n gt oe n h a n c eg o l da n ds i l v e rw o r kt oc h i n ah a v e p r o v i d e dt h et e c h n i c a l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a n g sb o o m i n g ;a n dt h ec r a f t s m a nt r a i n i n gm a d et h e t e c h n i q u et ob ei n h e r i t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f u r t h e r t h eg r e a td e m a n df r o mt a n gs o c i e t ym a k i n g t h et e c h n i q u eb o o m i n gp o s s i b l e ,t h ed e m a n d sp u s h i n gt h ep r o d u c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t h e e l e g a n c eo ft a n g sg o l d & s i l v e rw a r es t i m u l a t e dt h en o b l e sa n dt h e yg o tc r a z yf o ro w n i n g t h o s em a s t e r p i e c e s a sar e s u l t w i mt h ea b o v eo b j e c t i v ea n ds u b j e c t i v ec o n d i t i o n sr e a d y , g o l d & s i l v e rt e c h n i q u eg a i n si t sp e a ki nt a n gd y n a s t y w a r em a d eb yh a m m e r i n gu s e sl e s sr a wm a t e r i a lt h a nm a d eb yc a s t i n g b yh a m m e r i n g , ag o l da n ds i l v e rw a r ec a nb em a d et h i na n dl i g h t ,t h u ss a v i n gal o to fp r e c i o u sr a wm a t e r i a l s m o r et h a nt h a t ,h a m m e r i n gm a k e sac o l o r f u le f f e c to ns u r f a c eo fw a r e i t sn o to n l yam a t u r e d p r o c e s s i n gm e t h o db u t a l s oa t e c h n i q u et oo r n a m e n tg o l d s i l v e rw a r e s s o 缸c h a s i n ga n dh a m m e r i n ga r es t i l lm o s ti m p o r t a n tt e c h n i q u e si ng o l d & s i l v e r w a r e sm a k i n g i nt a n g sg o l d & s i l v e rw o r k i tc o m e st oh a r m o n yb o t hb e t w e e n h a m m e r i n gt e c h n i q u ea n d i t sa r t i s t r y ;a n db e t w e e nt h ec o n s u m n l a t ep r o c e s s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sa n d 2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a l s ot h ec r a f t s m a n sa r t i s t i cd r e a m s k e yw o r d s :t a n gd y n a s t yg o l d & s i l v e rw a r e c h a s i n gt e c h n i q u e h a m m e r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t h e s i st y p e :a p p l i e df u n d a m e n t 3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绪论 目前国内对唐代金银器工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的 研究人员有韩伟、齐东方等人,他们的研究多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 的,对于金银器的工艺研究仅仅是一带而过,这与他们的学科出身有 着重要的关系,对金银工艺的来龙去脉,它的流变,以及为什么要 在这个时代出现这样的工艺没用作重点研究,而工艺往往决定制约着 纹样与器形的型制及制作,对工艺的研究有如一把钥匙,将十分有助 于我们对唐代金银器深入的了解,从而帮助我们对唐代社会的理解。 1 :錾刻与捶揲工艺的历史沿革 不同的材质属性,有着不同的工艺;同一种材质,在不同的时代,不 同的文化背景下同样有着不尽相同的工艺。唐代的金银工艺深深的烙有它 的时代特质,而最具有唐代金银器特质的工艺就当属錾刻与捶揲工艺,尽 管在唐代之前及之后金银工艺制作中都同样使用过相同的工艺方式,但都 不及在唐代使用的如此淋漓尽致,因此要研究了解唐代的金银工艺就得从 錾刻和捶揲工艺入手。我国最早的金银器产生于商代,商代人在自然界中 就发现了金,于是把稀有的金捶成薄片,延展开来,从视觉上最大限 度地展现金质的辉煌美丽。这从河南殷商中心区域出土的金片、金叶、 金箔和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商代包金青铜像、( 附图l ,图2 ) 金面鱼 形饰以及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包金铜虎上能体现出来,总体来说,商代 已出现了金饰工艺,认识到了金的延展性能,出现了捶揲工艺,从此 时开始,捶揲工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阶段。 从目前出土的资料看,中国自制的金银器在唐代以前已经达到一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定的水平,但直到唐朝才发生改观,国泰民安,富强繁盛的大唐帝国,随 着不断发展的金银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工艺,使用金银器成为人们的生 活追求,而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 银器物大量涌入,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唐代金银器 以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受到萨珊、粟特地的工艺影 响,捶揲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金银工艺更加成熟,能制造出 纷繁复杂的器物,同种器物的形制极少雷同;造型采用流线、圆弧 式手法,器物显得舒展大方、轻松活泼,许多器物采取通体装饰纹样 的做法,自由挥洒,富丽堂皇,此时的捶揲工艺完全成熟了,8 世纪时达 到巅峰。无论是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包金杖、包金人头像、虎形金饰其 捶揲工艺主要是捶揲成金箔,附着在铜胎之上,还是代表秦代金银工 艺的山东淄博西汉齐王墓随葬坑银盘,其工艺可谓金银错彩,华丽之 极,但其胎体是铸造而成,银盘上的装饰纹样采用的是金银错工艺, 也就是说在唐代之前本土的工匠很少将器物直接用捶揲工艺成形并在 器物上錾刻花纹的,至少可以说没有象在唐代如此普遍的使用这两种 工艺,换言之,錾刻与捶揲工艺在唐代才成为主流工艺的,在唐代之前, 金银器的制作方法通常与青铜无异,采取浇铸一类的工艺,只是作为其他 器物的附件和饰物,工艺技术发展很慢,錾刻与捶揲工艺尚处在萌芽 状态。在唐代之后,錾刻与捶揲工艺尽管被一脉传承了下来,直到今 天,苗族、藏族、白族、水族的诸多民族还在使用这两种工艺,但由 于受到物质、经济条件、工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再也没 有达到唐代如此繁盛的局面,偶有精品之作,比之唐代也是寥寥无几, 无论是从工艺水品、艺术修养都无法同唐代使用錾刻与捶揉工艺制作 出来的金银器相媲美,唐代的錾刻与捶揲工艺的颠峰位置无法撼动。 6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一个时代工艺的成熟,它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原材料加工工 艺的成熟,唐代金银器的地位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这个时代艺术水 平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金银材料不仅决定了其 特定的加工工艺,而且还决定了它特定的装饰手法和艺术表现风格。金银 器的兴盛取决于工艺水平的成熟程度、冶炼技术的高度发展、丰富原 材料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大量需求。一般说来,银器的加工工艺基本 上都是来自金器的加工工艺,而金器工艺,部分是来自青铜器加工工艺, 部分则是金器本身加工过程中的独创。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冶炼提供了技术保障,到了唐代,对金银冶炼 的工艺除了传统的火熔炼金工艺之外,唐代冶银的方法出现了灰吹法。 灰吹法就是用上等的炉灰,先作成灰窠,将含银的铅砣置于窠中,加 热使溶化,铅入灰中,纯银则留存在灰窠上。从出土的银器进行测定, 其纯度是很高的,反映了唐代冶银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灰吹法的 出现,大大的提高了银的产量,各种冶炼方法的发展与成熟,这也从 客观上为唐代金银器工艺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物质基础。粟特、萨珊錾 刻工艺的传入,使唐代的金银工艺的繁荣昌盛具备了技术条件;人才 培养体系的成熟又使工艺得以延续发展;而社会的大量需求使得这种 工艺的繁荣成为了可能,需求促进生产,精美的金银器反过来也促使 贵族们强烈的占有欲望不断膨胀,这样金银工艺在唐代得以成为一个 颠峰就具备了主客观条件。 2 :唐代錾刻与捶揲工艺人才的培养 金银器制作是各种技艺中最复杂、难度最高的技术工种,所需学习训练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揉工艺 的时间也最长。新唐书百官志少府条在记载唐代官府手工业工匠培 养制度时称:“钿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稍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 作者传家技,四季以令丞试之,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从 新唐书百官志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唐代的金银教习坊中,当时的金 银器制作工艺师都至少需要4 年来培养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方能上岗,可 想而知,能够为皇族制作金银器的工艺师需要经历多少次的筛选,他们的 技术与艺术修养要达到多高的水平,从目前出土的金银器就可以看到,这 每一件金银器都可以用美仑美奂来形容。所以说今天我们要想模仿当时的 金银器是难之亦难。更何况在唐代这些手工艺师都吃国家俸禄,世代相传, 他们不用为衣食劳碌奔波,他们可以不计成本的为皇家制作这些金银器, 这更有利于他们去潜心研究工艺制作,吸收古今中外的先进技术。在这个 国力强盛到极点的时代,整个时代都大气磅礴,气势恢宏,这样的时代背 景对金银工艺师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必然在金银器制作中体现出来。 为此唐代制定了在中央监控下实行教授、培养后备人才的制度,各 地从事金银制造的能工巧匠,几乎是强制性被征调到中央官府,集中 在一起进行各种精美器物的制造,客观上提供了工匠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的机会。在官府制作金银器,原材料充足,工具、生产条件 等不计成本,不受限制,可全心全意地进行创作,从而使产品数量和 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在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学习当中,尤以錾 刻与捶揲工艺最难,它不仅只涉及纯粹工艺的学习,它还隐含着一个 鹞i 唐书百官志卷四十八,1 2 0 9 页 中华书局1 9 8 6 年出版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工匠的艺术修养,造型能力,审美意思等诸多因素,而比之鎏金、砑 金等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来说,后者对造型能力就几乎没有要求,这 些表面装饰工艺是在器形与图案完成之后所进行的后期装饰,而錾刻 与捶揲都要涉及器物三维与两维成型,以舞马衔杯纹银壶为例,( 附 图4 ) 这件作品主要涉及了錾刻、捶揲与鎏金工艺,工匠在造型上采 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造型手法,并且壶形是一个闭合式的器形, 这就要求工匠在壶体捶揲成形的同时就将舞马錾刻成形,然后逐步捶 揲收口,这就大大的加大了舞马錾刻成形的难度,一当壶体成形,舞 马的形态就很难修改,壶形由捶揲工艺完成,马形由錾刻工艺完成, 然后在马形上进行鎏金工艺处理,这首先要求制作该银器的工匠对酒 壶的壶形及马形有极强的造型能力,否则他就无法錾刻出如此栩栩如 生的马形来,这件作品马形不仅比例准确,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并 且马的神态与表情形象生动的表达出了曲终衔杯祝寿的情景,非常鲜 明、独特地提示出舞马在唐代的历史场景,而银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 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状,酒壶肚大嘴小,即便于骑猎携带,使 里面的酒也不易洒出,又便于生活使用,肚大又可以加大酒的储存量。 在设计上十分科学合理,这从造型上充分体现了工匠对器皿的人体工 程学的研究与思考,所以说在捶揲与錾刻工艺的背后,更为重要反映 的是工匠的综合能力,而舞马表面的鎏金工艺的难度主要是鎏金工艺 本身的工艺难度,对造型能力、艺术修养等没有錾刻与捶揲工艺要求 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新唐书百官志中记载同时代的其它工艺的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学习所花时间要少的多的多的原因,不仅仅是錾刻与捶揲工艺本身难 学它还要学习掌握相应高度的造型与审美等能力,这就无疑加大了学 习的难度,加长了学习的时间。这样的工艺要求足以体现工匠对壶体 与舞马的造型高超的驾驭能力,同样的工艺及其工艺难度在鸳鸯蔓草 纹金壶( 附图6 ) 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闭合式的壶体,以圆雕和 浮雕,錾刻与捶揲工艺相结合的作品是金银器制作工艺中最难的工艺, 而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到使用同类工艺及造型的作品十分丰 富,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掌握这种工艺的工匠人数较多,不是某一 个工匠的独门技艺,这也就是说这一批唐代掌握着高超技艺的工匠以 他们的智慧与劳动创造出了唐代金银器恢宏博大的局面。 唐代的金银工艺在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是源源不断的,使得前辈总 结出来的工艺制作手法能够传承下去,并且使每种工艺都可得到淋漓 尽致的发挥。从而也就能够做到吸收外来的工艺技术,萨珊、粟特、 古罗马一一拜占庭及印度和其它邻邦的先进技术,在吸收中外传统工 艺的基础上同时做到创新。唐代的金银器达到历史的颠峰也就成为了必 然。因此对工艺的了解和剖析对我们去认识唐代的金银器有着巨大的帮助, 帮助我们区别唐代的金银器与其它时代的金银器。 唐代金银器的制造部门分“行作”、“官作”两类,而以后者为主。 “行作”即为民间金银行工匠制作,质量较官营手工业差。“官作”即指 少府监中尚署所管辖的金银作坊院。中、晚唐时又设文思院,掌造宫廷所 需的金银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绘素装钿之饰,文思院在当时是最高工艺水 平的造作所。1 9 8 8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皿中,就有不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少带有“文思院”铭文。这些铭文,记载制作的时间、机构、工官以及 器物的名称、重量等,都属于唐代金银器制作的精品,而且是由皇帝 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别征调有名的工匠专门为供奉真身舍利而打造的, 在当时的等级就特别高,这在每一件器物上的錾文就可以证明。 “在西安南郊出土的一件银铤上刻有打作匠臣杨存实作下作残 银字样,杨存实不是采矿、冶炼的人,而是官府的工匠,这从西安 西郊未央区出土的宣徽酒坊银注壶上得到证实。该壶上刻有臣 杨存实等造,监造番头品官冯金泰,都知高品臣张景谦,使高品臣宋 师贞”。工艺师的名字出现在作品中,一方面是为了管理的需要, 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 的社会对錾刻和捶揲工艺制作出来的金银器的社会需求。 一套完备先进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使得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并得 到发展,这也正是在唐代金银器中从早期受外来文化影响痕迹十分明 显的一个阶段能够使该工艺迅速与本土民族工艺相结合,器形、图案、 纹样迅速本土化的一个重要保障,没有先进的教育模式,仅仅是作坊 式的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模式,錾刻与捶揲工艺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的本 土化并达到如此的高度,正是在唐代中央政府控制形式下的教育模式, 客观上大大的推动了錾刻与捶揲工艺的发展,从而使得金银工艺迅速 的从青铜制作工艺中剥离出来,形成了金银材质自身特质的制作工艺。 3 :唐代錾刻与捶揲工艺与同时代的其它金银制作工艺的比较 3 1 ,“唐六典中记载唐代金银工艺有十四种,即销金、拍金、 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 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1 7 9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5 月第一版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嵌金、裹金。安禄山事迹在叙述玄宗赏赐安禄山金银器时提到金 花银器、金镀银、金平脱、银平脱、金花银双丝、银织、镂银等技术 名称。唐代金银工艺十分发达,但当时文献不予详载,上述唐代金银 工艺名称,是无意中保留的,没有逐对这些工艺作详细解释。目前 古人的称谓有些已经废弃不用,代之以现代技术用语。”但是作为 对唐代金银器的研究和考古,把唐代的工艺名称和现代的工艺名称大 体对应起来对我们现代的研究是有巨大的帮助的。事实上从新唐书 中所记载的唐代金银工艺的名称也是与唐六典中的工艺名称也是 不尽相同的,包括法门寺物帐中记载的工艺名称也是与唐六典 不相同,这也说明唐代金银工艺名称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名称,即便 是在今天,同一种工艺在全国各地的叫法也不尽相同。并且在唐代没 有专门的人从理论上去研究金银器的各种工艺,并解释各种工艺的功 能及工艺流程,尽管唐代的金银工艺的教育很发达,但他都是一种以 师傅带徒弟的实践教育方式,没有理论研究,唐六典、新唐书、 法门寺物帐都只是提及了有某种工艺,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解 释。这大大的增加了今天研究工艺的难度。 3 2 ,唐代工匠在器物成型方面,除了沿用传统的铸造法外,还大量 采用捶揲法。所谓捶揲法是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 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金银器捶揲工艺有两种基本方法, 一种是自由捶揲法,自由捶揲法是以预先设计好的图形,敲击金银薄片, 以比较自由的手法制作出二维或三维的器形;另一种是“模冲”捶揲法, 模冲捶揲法需要事先按设计要求刻制底模,底模一般以锡铅合金制成,加 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1 7 8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5 月第一版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工时将底模衬在金银板片下反复捶揲,底模上的花纹就翻印到器物上。一 般将金银薄片制作成二维浮雕与三维圆雕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用 捶揲法。在金银器物的表面,以模具冲压出凹凸起伏的花纹图案,在 中晚唐以后多用在母题纹饰上,富有立体感和明暗对比,装饰性较强。 捶揲器皿形制或纹样时,当器形或纹样大体( 成形后,进行细节刻 画时需要衬以软硬适度、有伸缩性的底衬,捶击金银板片时底衬随之 变形,达到成型目的。这种底衬在古代是用松香加滑石粉及少量油熬 制而成的一种胶泥。一般来说,这种熬制的胶冬天偏软,夏天偏硬为 宜。无论是制作浮雕还是圆雕,这种胶都是在大形全凭工艺师的经验 来掌握这个度) 完成的情况下才使用,将熬制好的胶泥浇注在金银板 材的背面,起到支撑填充材料的作用,当用錾子錾刻纹样时,胶泥就 能将金银板材顶实,这样就能收出器形与纹样的细节来,使器形与纹 样能够做到准确生动。在何家村出土的大量金银器皿中有许多形制和 纹样都相同的器皿,都是采用捶揲的技法制作而成的。 唐代金银器皿类中的碗、盘、碟、杯等大多数用捶揲技术制作。 一些形体简单、较浅的器皿便可以直接捶制出来。捶揲技术使唐人能 够追求优美而写实的艺术表现,既可以制作器物的形体,也可以制作 装饰花纹。白鹤莲瓣纹弧腹银碗( 附图8 ) ,首先捶制出器物的基本形态, 然后由内向外捶出双层莲瓣纹轮廓,莲瓣由碗内壁向外壁微微突出, 形成内凹外凸的效果,再在外凸的莲瓣轮廓上錾刻花纹。唐代这类莲 瓣纹碗以及纹样凸鼓的器物较多,都是用捶揲工艺制作的,它们在形制、 纹样工艺的技术上显示出了丰富内容,是其他质料的器物无法比拟的。 模冲工艺是捶揲工艺中的一种重要的辅助工艺,模冲工艺大大的 提高了錾刻、捶揲工艺的效率,减少了錾刻、捶揲工艺制作的时间,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并且它也保证了相同器物成形时器形与装饰纹样的相同性及准确性。 这种工艺至到今天仍盛行不衰,因为它能够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金银器的形制,多种多样,超过其他所有质料器物的种类类型;金银 器上的纹样,几乎包括了唐代流行的装饰花纹的全部,表现出人们的思想 观念和审美情趣。器物上的纹样,主要功能是用于观赏,同时也是制作技 术的体现。工艺不仅决定了基本的装饰形式结构,而且还决定着装饰形式 的不同风格,纹样、器形在客观上承载着工艺,纹样的不同直接体现着工 艺的差别。由于工艺方式不同,其风格也迥然有别。錾刻、捶揲制成的金 银器相比于铸造工艺而制成的金银器胎体更薄更轻便,更节省材料,纹样 更富于变化且纹样更精细生动。以何家村鎏金飞狮石榴花结纹银盘为例( 附 图5 ) ,银盒采用捶揲工艺成形,通体錾刻纹样,纹样以动物和植物相结合的 方式,且采用錾阳形与刻阴线相结合的手法,造型上采用浅浮雕的制作手 法,线条流畅,动物的神态生动感人,极富有感染力,这在我国唐以前的 金银器中从未见过以錾刻工艺手法制作出如此生动的动物造型来。精湛的 捶揲工艺不仅可以制作出各类器皿,还可以制作出如法门寺银芙蕖这样写 实逼真,惟妙惟肖的可活动的雕塑作品来,法门寺银芙蕖( 附图7 ) , 内外三层,共十六瓣,翻卷的荷叶薄如纸,在如此薄的银箔上,莲叶 还錾刻出象征荷叶茎脉的平行斜线,每条线都极富韵律感,并且荷叶 与荷花稍受震动就可摇摆。 用捶揲法制造的器物要比铸造耗用材料少,捶揲法可以将金银器皿 做得非常轻薄,这样不仅大大节省了珍贵的原材料,轻薄的器皿使用起来 也更加方便。故在质地较软又十分珍贵的金银器制作中极为盛行。唐 代金银器皿形制、纹样用捶揲技术形成了浮雕、圆雕、刻阴线与錾阳 线等多种风格的作品,摆脱了平板单调的表现形式,使器物形制与纹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样丰富多变。捶揲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器物的形体錾刻工艺多用来制作 器物的表面的装饰纹样,在制作器物表面装饰纹样时两者还可以相结 合使用。将捶揲工艺、錾刻工艺、模冲工艺完美的结合,它能够将器 物及器物的装饰纹样制作的十分逼真写实,将形体刻画的深入动人, 将整体的形和局部的形都刻画的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富有韵味。錾 刻、捶揲出来的每一根线条和每一个图形都深深的烙上了金银匠的个 人情感,这就使的金银器很难模仿,即便形似,神也不可能相似。錾 刻工艺、捶揲工艺在金银手工工艺中也是最难掌握和最精湛的工艺之 一。在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錾刻工艺、捶揲工艺及鎏金工艺也 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工艺,这与大唐盛世繁荣、华丽、富贵的审美 习惯十分吻合。正因为这几种工艺能够制作出华丽而又富有变化的器 物来,每个匠人制作出来的器物不尽相同,即便同一个匠人制作的同 类型的器物,它的每一根线条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錾刻与捶揲时, 每个匠人,同一个匠人不同的时问不同的心境,用锤子敲打的力度也 是不尽相同的,这就给每一件金银器都带来了它独特的魅力,与众不 同的特点。这样的工艺也就自然而然的兴盛于大唐盛世这样的时代, 也只有这样的时代才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保障每个匠人静心制作,不 计成本,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求金银器形体完美华丽,能够反复观 赏。 3 3 1 ,錾刻工艺大部分是手工操作,以锤为工具,主要看“锤 工”。操作者悬臂使用锤子通过敲打各种各样的錾子,操作时,一手 拿錾子,一手拿锤子,用錾子在素坯上走形,用锤子敲錾子,边走 边打,纹样图案就出来了,然后再经过各种精细的加工,使其凹凸 有序,明暗清晰,錾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錾刻工艺全凭手劲经验,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因此,一定要掌握急、缓,錾刻时一定不能图省事,该退火时一定要退 火,否则金银板材容易敲裂口,影响錾刻的质量,也不便掌握片材 的柔软度难以成形。 錾刻工艺所包含的基本手法分别为“勾”、“落”、“串”、“点” 等工艺形式。“勾”是錾刻的基础方法,即在素胎上用各种弯度的“勾 錾”,勾勒出基本图样。“落”是錾刻的另一种基础方法,就是把基 础纹样中不需要凸起的地方用錾子錾压下去。“串、点”錾刻工艺就 是把基础图案中凸度不够的时候( 比如动物的鼻子高度不够) ,就从素 胎的背面用面积大小不同的圆头点錾冲一下,达到要求的高度。錾刻 工艺利用戕的方法表现明与暗,对比强烈,有艺术魅力。技术高超 的錾工操作起来如行云流水,锤錾的打落如同运用画笔,流畅优美。 錾刻工具十分复杂,根据不同的需要需制作出不同形状的錾头或 錾刀。錾子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制作造型的錾子;造型錾 子又根据錾花工艺和刻花工艺的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錾头不锋利, 錾刻较圆润的纹样,不致把较薄的金银片刻裂,用肉眼就能观察到錾 刻的痕迹,由一段段的短线组成,这种圆形的錾头主要是体现錾工; 另一类錾头锋利如凿子,錾出较细腻的纹样,这种锋利的錾子主要是 体现刻工,在制作时将线条剔出来的。錾花与刻花是有较大差别的, 一般来说,錾花工艺是依靠錾子将金银捶揲出形态来,錾花的錾子是 平头的,錾子头的边角都需导成圆角,而刻画的錾子是锋利的尖口, 刻花工艺有如陶瓷中的踢花工艺或漆器中的踢红工艺,它是在金银表 面踢出一道阴线,从而产生图形的工艺手法。錾刻除了使用各种各样 的锤子和錾子,还必须使用一种与制作捶揲工艺时相同的胶泥,它 用作錾刻胎型的衬垫物和固定物。第二类为制作肌理的錾子;这类錾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子只起装饰作用,多用于背景层次的制作,需根据不同的肌理磨制不 同形状的錾子。第三类为衬錾,由于制作浮雕与制作圆雕的錾刻工具 不尽相同,制作浮雕在起稿阶段可以以沙袋、泥青等作为衬垫支撑材 料,而制作圆雕则需另外单独制作各类不同形状作为衬垫支撑作用的 錾子,有大小圆錾、方錾、点錾等,衬錾的边角同样需要导角,使其 平滑,无尖锐的边角,从而使金银板在錾刻的过程中不留下死褶。在 制作圆雕过程中,把这类錾子衬垫在金银板材的后面,在金银板材的 上方用同样导角和抛光过的铁锤捶揲成形。器形上如果有浮雕形式的 装饰纹样,需在器形成形的过程中从金银板材的反面与器形同时錾刻 成形,在捶揲成形的过程中在器形中填充与制作浮雕相同的胶泥,作 为细部刻画的支撑填充物。如果是在器形上錾刻阴线,则需在器形完 全成形之后再刻线。从今天西藏、贵州、云南及日本制作錾刻工艺的 工具来看,其形状也不尽相同,但其功能大同小异。 器物表面装饰成形工艺主要采用的是錾刻工艺。錾刻工艺始于春 秋晚期,1 9 8 2 年在江苏省盱眙县出土的一件重9 0 0 克、身体满錾印纹 的卧兽金权( 附图3 ) ,通体捶饰斑纹,以工艺肌理达到出新的艺术 效果,更是西汉金银细金工艺创新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以线条和 点相结合的形式作为构图手段,先在光洁的金属表面錾刻出花纹的轮 廓,然后以密布不规则的小点构成地纹。它与光洁的素面形成鲜明的 对比,产生不同的明暗,把金属表面原来单一的色调,处理成两个色 调,取得在一色中产生出较多层次、又富有变化的装饰效果。从目前 出土的唐以前的金银器作品来看,这是在唐代之前十分明确使用了 錾刻工艺的一件作品,但它比之唐代錾刻工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来 看还差之甚远,这件卧兽金权通体只使用了一种大小的圆头錾子錾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刻而成,并且卧兽金权的表面只錾刻出了不规则的小点构成装饰地 纹,较之唐代的金银器作品,在各种金银器表面都錾刻出十分复杂 的人物、动物、植物纹样,这种只錾刻一种肌理的地纹就要简单的 多,制作起来也更省时。 錾刻工艺根据錾与刻的方式不同,能够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 果。 3 3 2 ,镂空工艺是錾刻工艺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工艺形式。( 镂 空工艺由于制作的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与錾刻工艺的工具有较大的差 距,也可以将这种工艺单独分类) 镂空工艺是将图形画在片材上后, 选一个角度打眼,将锼弓锯条穿人眼内,将片材固定在锉活板圆孔 内,用左手按住片材,右手拉锼锯条,沿画线锼出花纹,用小锉将 拐角及锯齿处锉匀,使线条美观,不出齿和刺,拐角棱要硬,干净 利落。镂空工艺也就是錾刻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 也称为透雕工艺。 “唐代的银香囊就是这种工艺的代表。香囊的用途为熏香,内外三 层用同心机环连接,无论怎样转动,其内部的香灰也不致撤落,但需 要将香气散发出来,便将外壁錾刻出透气孔,即在设计的花纹中将不 需要的部分去掉。法门寺银笼子的制作也采用镂空技术,据研究这是 茶笼,储存茶饼,透气可风干。香囊与银笼采用镂空技术,主要是出 自于实用功能的需要,也有不少器物花纹镂空纯粹作为装饰。” 3 4 ,錾刻与捶揲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成形的加工工艺,同时它也是器 形的装饰工艺手法。鎏金工艺在唐代的金银器加工中尽管也占有很重要的 齐东方著:唐代金银器研究,1 8 6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 9 9 9 年5 月第一版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地位,但鎏金工艺是在青铜时代就已经了出现的,它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 点。鎏金工艺是战国时兴起的一种金属加工新工艺。鎏金发明于春秋战国 时期,又称“金涂”,后也称为“火镀金”。尽管在金银器上鎏金 鎏银是从唐代才开始的,但在唐代之前鎏金工艺已经十分成熟,大量 运用在铜器上。 鎏金工艺在唐代十分盛行,这与这个时代的人们追求华丽、富 丽堂皇的时代审美是息息相关的。通体鎏金带给人的视觉审美与纯 金器是没有本质的区别的,它在视觉上满足了人们对黄金制品的一 种内心渴望,但在材料的成本上大大的小于纯金制品。而局部鎏金 更大的提高了金银器的艺术价值,由于只在器物纹样部分鎏金,产生 出黄、自鲜明对照的艺术效果,这就使金银器在艺术形式上更加丰富 多样了。 鎏金工艺是金银器表面装饰中十分重要的的一种工艺,正是因为 它能够增强器物表面豪华,富丽的视觉美感,这种工艺与唐朝的整体 审美习惯是相吻合的。因此它在唐代的金银工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表面处理工艺从历史沿革来看,有过鎏金,拍金、泯金、销金、 砑金、镀金、金银平脱和贴金等种类的表面处理方法,但主要还是 鎏金。现代金属工艺的表面处理主要是电镀工艺和抛光工艺,抛光 工艺是在制作好的金银器如表面粗糙不光滑而进行的加工工艺,即 用切削、锉磨、擦拭等方法除去毛糙的部分,使器物显得平圆光滑, 在唐代抛光工艺已经广泛使用。 铸造工艺是最早的金器加工方法之一,仿照青铜器铸造工艺,先 按所要制作的器型制范,然后熔炼黄金使其熔化,将熔液倒入范中铸 造成器。从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器来看,铸造工艺已经不再是唯的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器物成形工艺了,但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成形工艺,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在( 夏商周) 青铜器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并利用了紫铜( 红铜) , 到了战国时期,铁器也被人们利用,在青铜器上出现了错金银工艺, 但对可以用来替代金银的紫铜并没有使用錾刻和捶揲工艺进行加工, 铁器和铁工具的出现,錾刻与捶揲工艺并没有同步出现,而是在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期,在强大的唐代,经外来文化的影响而繁荣昌盛, 并从此融入我国的工艺的血液之中,一当产生就不再停止流淌。也就 是说錾刻与捶揲工艺从唐代在我国兴盛始,就再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正由于錾刻与捶揲工艺深深的烙有工艺师的手工痕迹,就是在今天机 械化大生产的时代,它仍然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应用錾刻捶揲工艺 制作出来的金属作品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和人性化气氛。 4 :唐代錾刻与捶揲工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研究纹样类型的转变,可以判断器物制造的时间,各器物之间相对的 早晚关系也能通过纹样反应。纹样、器形的多样化客观上反映出了工艺的 多样化。对工艺技法的研究与探讨,不仅仅可以从中继承传统的制作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一种工艺的成熟往往与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 及当时的整体艺术创作大背景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回头去探视那个时代 时,如果我们对当时的工艺技法了然于心的话,我们对这个时代的艺术创 作作品也能够十分清晰的认知。外形可以模仿,图案纹样也可以模仿,但 带有一种时代特质的工艺技法与独特的手工制作方式是很难去模仿的,尤 其是錾刻、捶揲,所承载的工艺师独特的艺术情感,这正是直到今天仍无法 用机器去取代的地方。今天我们见到的唐代金银器尽管不可能每件都是那个 时代的精品,但从法门寺,何家村及等地出土的金银器本身就与当时的皇族 活动有关,以皇族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他们所使用的亦或礼佛时所用的法器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以及陪葬时所使用的“明器”,这些金银器能够代表当时的金银器制作的最 高水平。唐代金银器因其制作精美,质地精细,传世或出土稀少而特别 珍贵。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 2 1 件( 组) 金银器,其中唐懿宗、唐僖宗父子 的供养品就达1 0 0 多件。作为皇室珍宝,这批金银器璀璨夺目,器形雍 容华贵,纹饰精致富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折射出了 唐代人生活的多个方面,如佛教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 等等,以医药文化为例,在法门寺出土的有药碾一套,在何家村出土 的盛装药品的银盒,这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医药文化的发达程度。 这批凝聚着唐代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智慧和心血的金银器,代表了当时 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这批系列性皇家重器数量之大、品类之 多、等级之高、造型之优美、制作之精良可谓绝无仅有,并且成组配 套、产地明确、多有錾文及墨书题记,历史背景清楚,制作年代翔实, 这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唐代金银器十分宝贵资料,其它传世的作品也要 以此为标准器。 从錾刻与捶揲工艺在唐代金银器中所占比例而言是最多的,在唐代出 现的所有工艺形式中,錾刻与捶揲工艺既可以独立成形,也可以在錾刻、 捶揲出来的器皿上结合鎏金等工艺。从錾刻与捶揲工艺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来说:最能代表唐代金银器特色的工艺形式就是这两种工艺形式了,用 美仑美奂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并且正是这两种工艺的使用,金银工艺 才真正意义上从青铜工艺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身材料独特的工艺形式。 从现在出土的金银器作品来看,使用錾刻与捶揲工艺的作品在唐代金 银器的总和之中不仅数量之多,尤为重要的是每件采用錾刻和捶揲工艺的 金银器都各具特色,器物的造型与纹样都各不相同,在器物上錾刻的纹 样涵盖了唐代工艺美术作品中所出现的几乎所有图案。人物、动物、植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物、几何纹以及云曲纹等都有涉及,并且每件器物上装饰的纹样都是经 过工匠精心制作出来而成,没有粗制滥造的作品,并且由于何家村、法 门寺和江苏镇江丹徒等地出土的金银器有准确的出土地,出土时间,法 门寺物帐表记载的更为准确翔实,因而这些器物都成为了研究唐代金 银器的标准器物,其它零星出土的没有准确记载的金银器参考时所以据 的正是这些器物的器形、纹样、制作工艺等。在这些金银器上錾刻、捶 揲出来的无论是主体纹样还是底纹,工匠制作时都做到了线条流畅,自 由奔放。动物的神态维妙维肖,人物神情丰富、精神饱满,不呆板僵滞。 动物、人物组成的场景多为运动状态,或飞奔、或射猎、或回头探视, 很少有静止不动的状态。人物与动物往往静止状态的形态要比运动状态 的易于刻画,动作越大越难以准确表达,因为在运动状态下的肢体语言 变化多样,肌肉骨骼处于张曲状态,这就加大了金银器制作的难度,而 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件涉及动物、人物的金银器都没有发现形态扭曲表达 不准确的作品,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器物的品相都可谓是上佳之作, 唐代的工匠已经具备了精品意识,唐代的每件采用錾刻与捶揲工艺的金银 器都可以成为今天我们学习金银器的典范。这些品相极佳的金银器的器 形不仅影响了后世,它对同时代的其它工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 的陶瓷就受其巨大影响,当时比较重要窑场如浙江的越窑,河北的邢窑、 定窑,都曾大量生产模仿金银器造型的瓷器。 工艺美术在每一时代的艺术特色与其工艺手法都是紧密相联的, 什么样的审美时尚,会带动什么样的工艺手段。唐代金银器的艺术特 色,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质也必需有相同的工艺与之相匹配,工艺水 平达不到相应的高度,图形、器形设计的再优美,再气势磅礴也只能 是粗制乱造,也就是说相应的工艺高度是为了支撑相应的时代艺术创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作作品的。 5 :唐代錾刻与捶揲工艺社会性的体现 金银工艺是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心理结构、宗 教以及其它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综合表现。 金银工艺它自身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对生活的反映,它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它又能从另一方面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文明程度,反映社会政 治、文化诸方面的影响。阶层的工艺文化实质上就是社会各方面影响 的产物。金银工艺的经济和价值属性在某些层次上也表现着一定的政 治、文化内容;而一定的政治又必然体现在一定的文化和经济形态上。 研究唐代的金银器,就是要从金银器工艺及器形的型制与纹样来解说 这个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人类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这些当时社会生 活和文化创造的历史遗留,它们有意或无意的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 生产和生活的一些现象,反映文明,文化的程度,文化发展的脉络。器物 的工艺、型制、纹样更深层的是承载这时代的文化,它同文学,绘画,历 史文字有着异曲同工之用。可以说在一切历史研究、文化研究中,物质资料 的研究是第一性的,工艺作为物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明显的传承 性,它忠实的保持着当时造物时的原貌,能够使人从中如实的去把握人类历 史上的生活和文化状况工艺的物质资料性,比其它文化的口头传承、文学、 风俗等等精神现象,有着更初始、更真实的可靠性和说明性工艺造物是历 史性的形成的,它是社会生活文化的历史,是社会生活文化的忠实代表者 唐代金银器作为那个时代保存十分完整的一种工艺门类,以及其在当时所 处的社会地位,对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人文都是十分重要的物质资料, 对它的研究能够从一个角度折射或透晰出当时的时代面貌由于金银器的 耐保存性,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在型制、外貌上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对今 论唐代金银器中的錾刻与捶揲工艺 天的研究者就更为直观和真实了 一种工艺的出现、发展、繁荣,必然是以一种材料为基础的,“皮之不 存,毛将焉附”。一种工艺的盛衰必然深深的烙上一个特定时代人们的审美、 宗教、文化的痕迹。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