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儿童福利院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直观地 展现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的基本现状、实施效果及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 该模式的建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国内外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现状,阐明了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相关问题。 第二章描述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的诞生背景、机构设置及其实 施过程。 第三章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小组家庭寄养 模式实施的因素。 第四章是问题与建议。本文根据小组家庭寄养模式实施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指出了 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完善该模式的建议, 希望对促进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有所助益。 第五章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新发现,指出了本文研究 的若干不足。 关键词: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模式;家庭寄养模式;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ii abstract the paper did survey on wuhan children welfare house,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t comprehensively, systematically and intuitively demonstrated the basic status quo, implementation result, an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group foster care model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perfected this model. the full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t define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rearing model on disabled childre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larifies the studys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and value, research method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two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sic status quo of the group foster care model in wuhan children welfare house, which includes the background, the structural establish- 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three chapter analyses factor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oup foster care model from three aspects: micro, meso and macro. the four chapter i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roup foster care mod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per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and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improve the model. it hop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welfare. the five chapter is conclusion. it sums up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new study, and finds that som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keywords: disabled children; concentrated establishments model; foster home model; group foster care model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儿童是明天、是希望,如何让他们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下生活、成长,是一个应该 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有 3.7 亿儿童,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总数 。世界上 18 岁以 下的人口中,17%生活在中国 。儿童是未来的缔造者,儿童的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国 的未来,他们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本文涉及的是特殊的儿童群体:孤儿和被遗弃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这些儿童 失去了父母的照顾。在被遗弃的儿童当中,残疾儿童占了很大的比重,在中国,有大 约 6-7 万名这类儿童由政府负责监护,他们在官方文献中被称为“孤残儿童” 。照顾和 培养这些儿童,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内容。 现阶段, 我国的儿童福利事业主要是指为孤残儿童提供的各种支持和服务 。 长期 以来, 孤残儿童的主要照顾方式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照顾。 其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院舍模式,又叫集中供养模式,如儿童福利院、 儿童村等;第二类是康复型的儿童福利机构,如各类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等;第三类是 教育性的儿童福利机构,如残疾儿童寄托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孤儿学校等 。在上述三 类机构照料形式当中,最主要的形式为“院舍模式” 。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状况国家报告 (2003-2004 年) 显示,2003 年,全国有 192 个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近 600 个综合 福利机构中设有儿童部,共收养孤残儿童 5.4 万名。近年来,全国各类社会福利机构 收养的孤儿、弃婴数量逐年增加,从 1999 年到 2003 年 4 年间,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 已从 4.5 万名增加到了 5.4 万名。每年新进入福利机构的孤儿弃婴,身体健康正常的, 大都通过国内外收养回归了家庭,而身体残疾和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则需要在福利 机构中长期生活。 以“院舍模式”为代表的机构照料,除了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之外,还面临着一 些先进的儿童福利理念的冲击。其中,包括“以儿童为中心”的孤残儿童照顾理念, 让由国家设施照料的孤残儿童重回社区或家庭的“去机构化”或“去制度化”理念等 等 。这些理念将对孤残儿童的关注重点,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转移到更加关注孤 残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性成长、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更加关注孤残儿童回归社 会主流、共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层面上来。 unicef 2006 excluded and invisible: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6. unicef 2005 childhood under threat: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2005. 李宝库: 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全面推进儿童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在全国家庭寄养工作研讨 会上的讲话 ,2003,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页, 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 社会学 (第四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51 页。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2 为了使孤残儿童的身心得到发展,各级民政部门及儿童福利工作者对孤残儿童的 养育方式进行了探索, 国内现有两种主要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 一是福利院集中供养, 一是家庭分散寄养。 但这两种模式各有弊病前者的问题是孤残儿童在福利院长大, 亲情得不到满足、依恋感与安全感不易建立;后者的遗憾则在于一般社区和家庭缺乏 针对孤残儿童的特殊医疗、康复及教育条件。而由国家民政部、美国半边天基金会指 定在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的“小组家庭寄养模式”恰好可以把这两种抚养模式结合 起来:孤残儿童们白天被养父母送到福利院接受老师教育以及康复训练,其余时间则 在家庭度过,有完整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可以享受到家庭亲情,有个性化的生 长环境,尽可能地使他们在一个更接近正常家庭的环境中成长,并融入社区,可以极 大地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个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的关注。引起关注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民政部社会工作与社会事务司与美国半边天基金会合作项目的第一个试点设在武 汉市儿童福利院,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起始阶段推行“小组家庭寄养”孤残儿童抚养 模式,面向全省为 40 名孤残儿童招募 10 户寄养家庭,并免费为寄养家庭提供三室一 厅住房,引起多方关注。试点单位就在身边,交通便利,便于进行调查;二是小组家 庭寄养模式的推行与本专业有相关性,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主题。 二、重要概念及国内外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一)重要概念 1、孤残儿童 孤残儿童指因天灾或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 因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 肢残等重度残疾以及非婚生或其他因素而被父母遗弃后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 。 2、集中供养模式 集中供养模式,即传统的养育模式,又称隔离式养育模式,指由政府投资,福利 机构为孤残儿童直接提供服务,被照顾儿童集中生活在福利机构中。这种模式是把孩 子集中起来看护,让孩子过着集体式生活。其特点是,孩子们没有固定阿姨照顾,不 管数量多少、年龄大小以及病残程度,都常年在一起生活,直至长大 。 3、家庭寄养模式 家庭寄养模式,即近年发展的养育模式,又称融合式养育模式,指由政府出资, 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 使儿童得到家庭的关爱和照顾 。更准确地说,家庭寄养模式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页, 许视珍: 家庭式收养与集中供养 ,载社会福利2003 年第 3 期。 王素英: 加速发展的孤残儿童福利事业 ,载社会福利2002 年第 5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将民政部门监护的儿童委托在家庭中养育的照料模式” 。在寄养期间,福利院同寄养 家庭签订协议,按一定标准给付家庭孩子的生活费和其他费用,但被寄养儿童原来的 法定监护人和户籍均不变更。寄养时间随双方协议的终止而终止,对因家庭变故等原 因不宜继续寄养的,儿童福利院有权单方面终止寄养协议。 4、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实现了福利院集中养育和家庭分散寄养两种养育模式的有机结 合。 这个模式明显地集中了集中供养和家庭寄养的优点, 使孩子既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又每天能够到福利院接受教育、康复和医疗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儿童福利机 构专业人员和康复、教育设施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对寄养家庭的指导和 管理水平,有利于加强对孤残儿童的监护,维护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 (二)国内外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1、国外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1)国际孤残儿童养育模式的趋势 随着政治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换以及新的研究结果的出现,对于传统的机构养育 模式和其他养育模式的观点和建议也随之改变。 a、英国济贫法与机构内养护 历史上,1539 年英国济贫法的常规与惯例在孤残儿童的福利政策方面产生了 重大影响,尤其是在以前具有殖民地历史的社会中。早期,英国的政府和教堂建立了 大规模的孤儿院和工业学校,来为大量的孤儿、弃儿和穷困儿童提供食宿。被养护的 多数儿童之所以在这里得到照料,不仅由于他们是孤儿或有残疾的儿童,还因为他们 的父母无力养育他们。在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今天,许多发展中国 家的院舍养护是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向西方国家学习的结果。tolfree 发现,这些养护 机构在许多方面都类似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养护机构:规模庞大,儿童过多,过于 拥挤,管教方式粗暴并且生存环境恶劣,工作人员也缺乏关爱与感情 。 b、反院舍式养护的理论和实践 19 世纪末,大型机构式照料对儿童发展的负影响已为人们所关注。在澳大利亚, 大型机构式照料体系开始被一种“寄宿在外”的体系所代替,这一变化标志着家庭寄 养的开始。20 世纪初,在美国白宫的儿童福利大会上,与会代表得出一项结论,认为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 只要有可能, 儿童就应当被安置在寄养家庭中而不是大型机构里。 但是, 福利政策是不会仅仅因为理论上的改变或学术研究的结果而改变的。 文化背景、 政治、历史因素和经济环境都会影响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大型机构式儿童养护的做 法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更多关注大型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2003 年颁布。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2-23 页。 tolfree, d: roofs and roods the care of separated childr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uk arena, 1995.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 页。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4 式养护对儿童发展的负面影响的研究。20 世纪 50-60 年代,有关儿童依恋、儿童发展 和母爱剥夺的理论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政府和非政府的儿童福利机构纷纷审察 关于儿童的机构养护制度以及他们各自的儿童福利政策,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反院舍式 养护的实践,如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庭寄养。这一过程中许多 大型孤儿院关闭,由家庭领养、寄养形式取而代之。反院舍养护还伴随着其他一些改 革。大型养护机构被分散,原来的大楼被划分成较小的居住单元,像家庭式照料单元 这样的概念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尽管当时这些小单元经常都在一个区域内或与原先的 孤儿院同处一地,但正是从那时起,一场将儿童从大规模的养护机构迁到较小的生活 单元的运动便开始了,这一变化延续至今,反映了提供一种尽可能与家庭相似的养护 模式的潮流。 c、对儿童养护安置正常化、计划性、永久性的强调 20 世纪 50-60 年代,儿童家庭寄养发展得十分迅速,这一变化是由不同的原因引 起的。比如,更多受伤害的儿童进入养护机构以及社会福利专业化的出现,这些都迅 速增大了院舍养护的成本,并促使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考虑如何节约经费。但家庭寄养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例如,较高的安置失败率、招募合适的寄养父母的 困难、在养护服务的供给方面缺少足够的政府支持等。在 20 世纪 70-80 年代,正常化 这一概念对向儿童提供的家庭式养护服务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残疾儿童的养护 服务。 这一趋势旨在尽可能地将残疾儿童融入其所在的社区和当地主要的教育机构中。 此项原则主要使用于智力残疾的儿童,也可同样适合于其他儿童,如体力残疾的儿童 或被重新安置的儿童。这一方法也强调了对地方化养护服务的需求,并尽可能将儿童 安置在类似家庭的环境中。其他有关理论还强调了儿童养护安置的计划性、适当性以 及稳定性的问题。这些原则导致了强调家庭领养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永久性养护方式的 倡导。 d、对儿童采取预防措施的发展 以前,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仅仅关注院舍式养护和其他形式养护模式的供 给,却很少去关心那些儿童的内在需求,结果,不正确地认为安置替代性养护是重点 也是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认为父母应该对儿童的福利负主要责任,他们应该尽 可能少地借助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去独立抚养孩子, 但是, 自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以来, 家庭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家庭结构与组成发生变化,家庭在社会上的角色与 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核心家庭,他们对家庭成员的传统角色发生改变感到 紧张,特别是妇女外出就业数量的增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单个的家庭无力承 担养护儿童的责任。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比如失业人口的增加,就使那些原本依靠 主要挣钱养家的人支持的家庭,由于主要挣钱的人失业,再也无法完全满足其家庭成 员的需求,从而使一些家长对其子女履行抚育义务的能力自然减弱。由于家庭性质的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24 页。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4-25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改变,家庭感受的压力同时增加,社会对政府在帮助家庭养育儿童方面的态度也因此 发生变化,政府亦须出台相应的预防性政策措施。在过去的 30 年间,各种不同的预防 性措施都有所发展,其目标是通过由社区最大限度参与控制,结合当地的支持性和预 防性网络来促进家庭的幸福和健康状况。 e、残疾儿童养护方法的变化 在早期,有关残疾儿童的福利政策与实践,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把儿童从家庭移出 并把他们安置在养护机构中,有些国家至今依旧如此,比如俄罗斯。对院舍式养护的 强调和在住所与社区内缺少对残疾人的支持服务,是阻碍残疾儿童融入社区的两个主 要原因。有关残疾人权利的国际运动的发展和新的要求的提出,使世界上更多的人意 识到残疾人有权利参与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 为了保证残疾人更充分地参与社区生活, 在社区中享有与其他人平等的地位和与社区生活的整合,我们应该强调“反院舍式养 护”和“回归社会” 这类概念尤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概念对实施早期干预项目,对 所选择的替代性养护的方式,对怎样提供教育服务和设施,对居家残疾儿童的家庭所 提供的支持性服务的可行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一些专家学者强调,残疾儿 童和特殊儿童家庭式养护需要形成 “发展模式” , 由此反映出对残疾儿童家庭式养护的 观点已发生了更深层次的变化。这一模式与传统的“监护人模式” (已停止使用)形成 鲜明对照,与当前仍然广为流行的“医疗模式”也有所区别。 “医疗模式” 认为残疾 是一种慢性疾病,对其治疗的最好方法就是采用高水平的专业医疗护理;发展模式则 认为,残疾人通过适当的训练,能够逐渐掌握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医疗模式和监护 人模式都认为残疾人是病人。他们倾向于把残疾人安置在与社会隔绝的照料机构中, 在为其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同时,将残疾人与社会的联系减少到最低限度。发展模式则 强调残疾是一种状态,强调残疾人(包括残疾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参与。 (2)各国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a、英国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英国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组成,人口5550万,18周岁以下的人口 有130万,约有7.5万名儿童生活在各种形式的养育模式中,如家庭式儿童养护机构、孤 儿寄宿学校。为孤残儿童所提供的服务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两类是:第一,家庭 寄养,约有60%的儿童是家庭寄养的,传统意义上家庭寄养的对象是健康儿童:没有体 力、智力残疾或基本上没有行动困难,比较年幼的儿童,但是近几年,出现了将儿童从 院舍式养护机构转移到寄养家庭的成功事例, 一些在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家庭寄养的孩子 也被寄养于一些家庭中;第二,院舍式养护单位,约有40%的儿童得到的是院舍式养护, 这种养护适用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需要管教的儿童,并可以作为一种收容或应急的方 式。接受院舍式养护的儿童从1980年以来,其数量已减少了2/3。除此之外,社区服务也 在广泛发展,它有力地帮助了儿童返回家庭。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5-26 页。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6-29 页。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6 英国对于无双亲或监护人、被遗弃或双亲无力抚养的儿童,地方政府机构提供住宿 与照顾,但为考虑儿童幸福及权益,优先考虑的服务措施是以家庭寄养为主,机构安置 的人数已逐渐减少,寄养父母可领取家庭津贴,以维持儿童生活。其次也可安排至由地 方政府负担经费或由民间组织负责的“儿童之家” 。通常这类儿童之家,大多成立于社 区中并由正常人家的父母照顾。至这些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恢复正常之后,即回归原生家 庭,但必要时仍可送至矫治机构或重建家庭。各地政府分别组织、成立全国性儿童保护 委员会,以协助儿童保育工作的进行。如调查、统计、拟订计划、协助改组家庭的预防 工作与家庭重建工作,以及监护寄养家庭中之收养儿童,其目的在于保证不幸儿童之权 益。 但是, 在寄养之前, 必须由专业社会工作者实地调查寄养家庭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 寄养之后,要定期派专员寻访。 b、美国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美国第一所孤儿院始建于 1729 年, 是为了照顾在密西比与印第安人的战争之后产 生的战争孤儿。后来由于战争,特别是南北内战和各种传染病(如结核病、霍乱、黄 热病和流行感冒)的出现,孤儿院的数量有所增加。到 19 世纪中期,移民潮所引致的 一大批城市贫困儿童的出现,使得孤儿院大量普及开来。当时,大多数孤儿院都是由 私人开办的,各类“儿童救助者” 、儿童救助团体以及众多宗教机构和少数民族组织都 纷纷筹集资金建立并维持孤儿院。 到了 19 世纪中期, 尽管院舍式养护仍然是主导形式, 但由于院舍式养护的负面影响逐步暴露出来,由替代性养护对院舍式养护取而代之的 努力出现了。20 世纪 60 年代的儿童福利机构,规模很小,自主管理,几乎没有资金 来源,也基本没有公众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关注和施加压力。20 世纪 70 年代末, 由于孤儿数量减少,并且人们越来越深信儿童应当在家庭中成长,孤儿院开始减少并 逐渐消失 。 当儿童在感情上、行为上有问题,而家中又无人照顾时,公营与民营的社会服务 机构皆能提供家庭寄养服务,并可区分紧急性寄养、短期性寄养及长期性寄养等。如 果儿童的亲生父母丧生或严重虐待的个案,无法由亲生父母继续抚养的儿童,可由社 会服务机构提供收养服务。通常,对于收养家庭,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人员调查与会谈, 以考评收养父母的年龄、动机、经济状况,并提示健康证明及品格证明。另外,如果 安排机构教养,也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并以儿童福利为最优先的考量。根据美国 儿童福利联盟的定义:寄养服务是一项儿童福利服务,当儿童的亲生家庭暂时或有一 段时间内无法照顾儿童,且儿童不愿意或不可能被收养时,所提供给儿童一个计划时 间内的替代家庭照顾。在美国,无论公营或民营的社会服务机构,都能够提供专业化 “家庭寄养”的配置服务。因此,长久以来,家庭寄养服务显然已经成为美国最普遍 的替代性儿童福利措施。 保护和维系家庭生活是美国儿童福利最主要的价值理念之一。 在美国,政府对社会对家庭的角色越来越重视,认为保护儿童权益,帮助家庭和改善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4-38 页。 weisman, mary-lou: when parents are not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child, the atlantic monthly, july, 1994, p42-59.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家庭关系是政府和社会的职责。 这一重要的儿童福利理念, 通过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 相关立法的出台以及一系列的儿童福利项目表现出来。这种理念体现在机构照顾模式 上,就是始终将儿童回归家庭作为机构照顾的最终归宿。即使对于“无家可归”的弃 婴、孤儿,儿童福利机构也只是他们暂时的被安置场所,他们最终前途还是走进寄养 和收养家庭。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在美国,家庭 被认为是满足儿童需要的首要的、 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场所; 在美国福利工作者眼中, 确有一种“理想”的家庭模式。这种健康、积极向上并充满爱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 童的身心健康、学业表现及未来的发展,并会减少儿童出现各种不良行为的机率;其 他组织提供服务(包括政府和社会的)的目的是支持和补充家庭的这一角色;换言之, 一个稳定、和谐、功能正常的家庭是儿童幸福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儿童福利服务的最 终目标便是为儿童提供或设法维护这样一个家庭环境。 如今在美国,尽管家庭寄养是主导性的照料方式,但它正面临挑战。首先,现在 进入儿童福利机构的儿童所遭受过的伤害比原来严重得多。寄养父母需要得到更多的 支持和帮助来照料这些儿童。已经离开寄养工作的前寄养家长,经常抱怨他们没有得 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来满足儿童的需求。其次,养护机构正面临的另一项挑战是全国 范围内寄养父母数量的不断减少, 这一数字恰好与需要养护的儿童的数量增长相矛盾。 一些机构甚至担心他们将彻底失去愿意照料、寄养儿童的父母。 c、澳大利亚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早在殖民地时期,澳大利亚的替代性养护就已建立起来。19 世纪上半期,为安置 众多被弃儿童和贫困儿童,政府和教堂建立了孤儿学校和临时住所。19 世纪末,随着 大型养护院中儿童所受的负面影响被广泛关注,临时住所制被“机构外寄宿”制所取 代,这是家庭寄养形式出现的一个标志。到 20 世纪初, “机构外寄宿”制的重要性逐 渐减弱,从 30 年代起,它逐渐被非政府的儿童养护机构所取代。 今天,在澳大利亚,替代性养护属于为出现危机家庭所提供的一系列帮助措施中 的一种服务,它对出现危机的家庭提供帮助,为被虐待和被忽略的儿童提供保护,为 那些父母生病或暂时无法照顾他们的儿童提供衣食住宿,并为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的 儿童提供一个替代性的家庭环境。 澳大利亚的替代性养护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寄养、院舍式养护等。由于 政府措施的重点是促进家庭的再统一,所以替代性养护多以短期形式出现。尽管对儿 童的安置可以自愿决定,但绝大部分的安置都是由抚养、保护条例及青少年司法条例 综合决定的。国家和地方负责为绝大多数儿童保护机构和救助机构提供资金,而非政 府组织则主要提供服务。 替代性养护可以被定义为: 为儿童和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提供 家庭之外的住宿或照料服务。截至 1998 年 6 月 30 日,澳大利亚全国共有 14470 名儿 童接受替代性养护。其中,87%儿童接受的是家庭家寄养方式,这反映出了 20 世纪 90 年代的发展趋势, 即减少机构养护和院舍养护, 增加家庭寄养。 总的来说, 只有 10%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4 页。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8 的接受替代性养护的儿童生活在院舍式养护机构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或正在关闭 大型的院舍机构。 d、俄罗斯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在俄罗斯,公共照料机构中的儿童并非全是孤儿,他们中有孤儿、残疾儿以及由 于各种原因父母无力照顾的儿童。其中,孤残儿有“可教育的”与“不可教育的”两 类,因此也有两种类型的机构。 “可教育的”儿童一般被安置在教育部下属的机构中, “不可教育的”儿童则被安置在劳动与社会发展部管辖的机构中。1995 年,18 个前社 会主义国家中,有大约 100 万名儿童,约占儿童总量的 1%,永久性或暂时性生活在 孤儿院和类似的儿童养护机构中。这些儿童大多数生活在大型机构中,如幼儿园、孤 儿院、残疾儿童院和医院。1995 年,仅俄罗斯一国,在公共儿童养护机构中的儿童就 超过了 60 万 。截至 1998 年,俄罗斯共有约 75 万名孤儿和被遗弃的儿童。其中,有 482000 名儿童生活在大型的陈旧的国家养护机构中,并且,每年约有 113000 名儿童 要进入这些机构生活 。20 世纪 80 年代末盛行于中欧和东欧的公共养护制度,已经过 早地将众多的儿童迁移到大型养护机构中,使许多家庭的家庭关系都遭到了破坏。这 种做法在今天根本不能满足儿童受保护的要求,过分依赖机构养护却很少考虑家庭寄 养,反映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倾向,即集体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在多数国家,旨在帮 助家庭的、以减少进入替代性养护的儿童数量的社会服务几乎未取得任何发展。政策 的改变使国家向世界打开了窗口,就越发显得儿童保护体系需要进行一次从头到尾的 彻底改革 。在俄罗斯,已经开始着手改革旧的儿童福利制度,选择更具有人情味的安 置方式。接受家庭寄养照料的儿童数量和比例,在全国各地有所增加,来自俄罗斯的 数字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1995 年,接受家庭寄养的儿童有 175000 名;1998 年, 这一数字已增长为 250000 名。 事实证明了, 家庭寄养在社会养护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 30%-40%。这说明,这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家庭安置方式,是更有发展前途的替代性养 护方式。但在改革中也遇到了种种障碍,主要包括: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割;财政资 金的缩减以及支持水平的参差不齐。更令人担忧的是,社区内的预防体系方面没有发 生明显的改变。 e、发展中国家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大家庭有义务照顾失去父母的孤儿,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传 统。院舍式养护的发展时间不长。孤儿院这个概念,是由教堂、慈善机构、个人或政 府部门从西方引入的。从 20 世纪开始的 10 年中,院舍式养护在西欧十分普及,发展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8-40 页。 inter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icdc), children in public care, children at risk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erils and promises,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tudy, regional monitoring report-no.4 inter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unicef, florence, italy 1995. spencer, heather: our family a working model of foster care and birth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in russia, christian solidarity worldwide, 2000. inter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icdc), children in public care, children at risk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erils and promises,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study, regional monitoring report-no.4 inter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centre, unicef, florence, italy 1995. 尚晓援著: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40-4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中国家的大型孤儿院都是效仿的这种模式。 tolfree 称,在多数发展中国家,院舍式养护机构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替代性养护 方式。据保守的估计,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约有 600-800 万名儿童生活在孤儿院 中 。 除了院舍式养护,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替代性养护的研究指出:第一,传统的领养 通常都是私人之间相互协商,基本没有政府或其他福利机构的参与。多数情况下,都 是出于父母的需要而并非孩子的需要。 第二, 尽管许多国家都存在着传统的寄养方式, 而由政府或养护机构组织的寄养项目却寥寥无几。替代性养护向规范化方向的发展才 刚刚开始。 2、中国孤残儿童养育模式 在澳大利亚、英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儿童保护在早期的重点是失去父母的孤儿和 被遗弃的儿童。随着工业化和福利国家的发展,国家干预逐渐深入到家庭内部。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有很多父母仍然健在的儿童受到国家的保护。在这种保护制 度下,对儿童的保护意味着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监护权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剥夺。中 国的儿童保护制度目前处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阶段,重点是对失去父母的孤儿和 被遗弃的儿童进行保护 。 这样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在中国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 即儿童 是父母和家庭的附属物,儿童保护是家庭的责任。国家只有在家庭完全失效的情况下 才准备介入。 在中国,对失去父母保护的儿童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和替代性养护的安排主要包括 三个制度:第一,城市儿童福利院;第二,农村的“五保”制度;第三,家庭和亲属 对儿童提供的替代性养护。前两个制度是正式的制度,都建立于 20 世纪 50 年代,进 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化和演变;第三个制度则是非正式的,但是大多数失去父 母的孤儿依靠非正式制度的保护。 中国目前的儿童福利事业,是在 1949 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 1949 年 全国解放时,除了地方政府所办的孤儿院之外,我国还有大量的孤儿院是由个人、教 堂或慈善机构兴办的。而在 1949 年之后,大量的非政府组织和慈善组织被取缔,他们 所兴办的孤儿院一部分被关闭了,另一部分则由政府接管,经改组成为国家儿童福利 院。1956 年,全国有生产教养院 176 所,收养人员 84000 多人,其中婴幼孤儿 2 万多 人。在这个阶段,弱势儿童福利制度经历了由不定型到定型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分 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福利院大都是从国民党 时期的“育婴堂”等慈善机构接管的,收养的主要是旧社会留下来的大量弃婴、孤儿 和流浪儿童。有些儿童与孤寡老人、残疾人混在一起。对孤儿主要是收养,尚未定型 成为福利院。第二个阶段是 1954-1958 年,经过这个时期的发展,孤儿、流浪儿童、 顽劣儿童的收容开始与孤寡老人、残疾人分开,单设单办,单独成为儿童教养院,已 tolfree, d: roofs and roods the care of separated children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uk arena, 1995. 刘继同: 中国青少年研究典范的战略转变与儿童福利政策框架的战略思考 ,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 年第 1 期。 小组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10 含有儿童福利院的性质,但主要还是收容、改造顽劣儿童与流浪儿童,没有主动、大 批收养孤儿。 第三个阶段是 1958 年以后, 儿童福利院单独设立, 专门收养孤儿、 弃婴、 残儿,把顽劣儿童、有劣迹的社会流浪儿童另行收入工读学校改造教育。至此,儿童 福利院开始定型定向,初步确立了“教养结合”的办院方针。此后,在办院实践上, 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增加技能训练与培养的新课题。到 20 世纪 60 年代,包括“养、 治、教”三个方面的养护目的形成,并得到民政部的首肯。1963 年 3 月 21 日,内务 部、教育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加强儿童福利单位的教育工作的联合通知 ,指出: “各 地民政部门领导的儿童福利单位是救济性质的,儿童福利事业是儿童教育事业的一部 分 。 ”在 1966 年至 1976 年期间,很多城市的儿童福利院被迫与社会福利院合并,儿 童福利院的建筑被更有权利的机构占用。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儿童福 利院的发展进入了复苏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对残疾儿童“养、治、教”相 结合这一方针的基础上,1982 年,民政部在对外经济贸易部的协助下,同联合国儿童 基金会合作,开展了“残疾儿童康复” (后改为“残疾儿童社区康复” )项目,并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其后中国儿童福利院主要收养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 儿、弃婴和残疾儿童,同时也开展自费收养业务,主要代养社区内家庭照管困难的残 疾儿童。 国内最早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寄养的是北京市。 北京市儿童福利院从1987年试行 “集 中供养与分散代养相结合, 以分散代养为主” 的养护模式, 先后选择了延庆县张山营镇、 大兴县礼贤镇的敬老院作为代养点,分别代养了200多名孤残儿童。1996年初,北京市 又在3户农民家中进行试点,他们发现,寄养的残疾儿童身体功能康复效果相当明显, 在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儿童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精神状态良好。于是,他们又分 四批将620名残疾儿童寄养到143户村民家中, 并在此基础上着手进行供养、 就学、 就业、 就医、养老等一条龙服务的探索。另外,其他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昆明、南京、西安、 广州等,家庭寄养也逐步开展起来。 目前,各地大城市和大的福利机构开展家庭寄养的实践,都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 发,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水平,制定了一些寄养家庭的管理办法和对寄养家 庭的要求。下面以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为例来了解相关的服务程序: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容程序武汉市儿童福利院收容程序 1收容弃婴(儿):群众发现,打 110 电话报警,公安部门接警后查验弃婴(儿)身份, 出具捡拾证明、报案证明,并送往市儿童福利院接待室办理收容手续。若两个月内,公 安部门查找不到其生父母,应出具查找不到亲生父母的证明。 2收容孤儿:孤儿由亲友或间接监护人向户口所在地街道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市民政 部门审批后方可入院。 民政部编民政部大事记 ,第 20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送养程序武汉市儿童福利院送养程序 1收养人口头或书面向儿童福利院提出申请,经院方审核资格后可配送孩子(已做公告 满 60 天的),通知收养人到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收养关系成立后,收养人再 办户口登记或迁移手续。 2送养有关规定(国内、国外、华侨、港澳台同胞)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依法办理送养。 申请收养我院儿童的中国公民必须提供以下证明: a、收养人的居民户口簿和居 民身份证(中国人);b、由收养人所在单位或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婚姻状况、有无子 女和抚养教育被收养人能力等情况的证明;c、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未患有在医学上 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的身体健康检查证明。 收养人应具备条件:a、无子女;b、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c、未患有在医 学上认为不当收养子女的疾病;d、年满三十周岁。 3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不 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 4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应当相差四十周岁以上。 5收养关系是可以解除的。 6涉外领养的办理在省民政厅。 7华侨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中国公民在内地收养子女,在市民政部门 申请办理收养登记。 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流程图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流程图 1申请 1申请 执行者:本市居民自愿申报 操作方法:填写申请书及家庭综合情况调查表,提交责任人身份证及户口复印件。 2初选 2初选 执行者:家庭寄养办公室工作人员 操作方法:对照寄养家庭的筛选规定。 3家访 3家访 执行者:家庭寄养办公室工作人员 操作方法:对初选合格家庭综合情况进行首次访问及调查。 4体检 4体检 执行者:本院卫生所医务人员 操作方法:由本院医务人员对申请人进行体检(含乙肝表抗体及胸透),排除传染病及 精神病。 5培训 5培训 执行者:寄养办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耕地租赁合同
- 广告设备购销合同2024年
- 合伙企业协议格式
- 房地产代理销售协议书2024年
- 服装制造商合作合同
- 2024年二手房屋买卖合同范例
- 担保合作协议填写指南
- 合伙餐馆协议书样本专业
- 装修预算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设备搬迁运输合同
- 浙江省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科学试题(无答案)
- 100MWp户用光伏发电EPC总承包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
- 店铺门面转让合同协议书2024年
- DL∕T 618-2022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现场交接试验规程
- 人民陪审员职业道德、司法礼仪及庭审纪律培训
- 2024年云南呈贡区城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陕西陕文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范类)
- 沟槽回填施工方案(完整版)
- 2021-2025乡村5年规划三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