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至20*年底XX市农村公路10818公里(六枝2126公里、XX县5122公里、水城3259公里、钟山311公里),其中县道1996公里、乡道2388公里、村道6385公里,专用公路50公里。公路总里程11606公里(含高速公路67公里、国省干线公路721公里),公路密度116公里 /百平方公里,高于全省平均81公里/百平方公里。县乡油路水泥路1394公里,村油路水泥路124公里,通乡油路除XX县普古、水城龙场、营盘三个乡正在进行通乡油路工程收尾外,已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122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20户以上的村寨80%以上以通车,26%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根据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的主体,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的行业管理工作,具体承担县乡道改造和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的组织管理工作,通村公路一般由乡镇组织实施,县交通运输局作计划管理和技术指导;县公路管理所主要承担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具体负责县乡油路养护、管理、大中修工程、水毁预防控制恢复工程;县乡泥路及村公路一般由乡镇组织养护管理,县交通运输局及公路管理所负责计划管理及技术指导。管理养护资金,省级按县道7000元/公里、乡道3500元/公里、村道1000元/公里、全年约2300万元切块下达,主要用于县乡油路大中修、水毁、安保工程补助;市财政承担县乡油路900010000元/年公里的小修保养费,2010年850万元,费用随里程增加而增加,并配套10万元/公里的县乡油路大修工程费,每年约400万元;县财政承担县乡泥路,村公路小修保养费,县乡泥路30006000元/年公里,村公路 600元/年公里(村公路小修保养费省从切块资金中补助500元/年公里)。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农村公路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加大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专业建设人才极为紧缺,有经验、懂技术从事农村公路设计、施工、监理、业主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就更少,加之征地拆迁,炸药等重要物资的协调力度困难加大,项目建设机制体制的制约,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农村公路建设进度慢、投资超概,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现象,使项目“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不能有效控制,其问题的根源是:1、投资。农村公路建设主要是国家补助引导、市县政府配套建设,受国家政策投向的制约,在一个省内补助标准是一致的,以六盘水和黔东南为例,由于六盘水是能源原材料城市,很多公路要承担运煤功能,相应投资就高,而黔东南的公路主要是满足沿线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基本没有重载车辆通行,投资就低。国家补助标准为通乡油路40万元/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35万元/公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投资数量大,地方配套困难,主要靠贷款解决,建设资金需求与地方配套不足的矛盾突出。为了适应国家的投资政策,争取国家资金补助,在地方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低标准建设,对于以运煤为主的原材料重载运输线路,效果十分有限,很多有运煤功能的通乡油路由于地方配套不能到位,不能按重载标准建设,不能达到应有的投资效益。2、招投标。按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工程投资超200万元,施工单位必须通过招投标进行选择,通乡油路一般每公里造价在70万元以上,即超过三公里的通乡油路项目必须进行工程招投标。从2004年通乡油路实施以来,由于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多、施工条件较好、利润较高,资质等级高、有信用的施工单位特别是省内的专业施工企业不愿承担农村公路的施工任务,而通过招投标公开、公平、公正选择进场的大部分为没有专业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借用资质投标,临时组织农民施工的施工队伍,形成“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农民组织施工”的现状,使本来单价就低的工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浪费。公路施工,看似简单,“挖高填低压实”,其实对施工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和施工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很高,很多挂靠投标的施工队伍其设备和资金实力可能不是主要问题,而高水平、有经验的技术管理人员是工程成败的决定因素,挂靠的施工队伍难于具备这个条件,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很难履行合同义务。3、质量保证体系。公路项目实行“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四级质量保证体系,首先是企业自检,施工企业的好坏直接决定工程的成败。其次是社会监理,农村公路现场监理条件相对较差,高水平、有能力的监理人员不会到农村公路实施现场监理,农村公路现场监理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能履行监理职责。第三是业主管理,针对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施工组织不合理的情况下,对业主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相应地提高了要求,而业主管理工作由于任务重,人员少,且大量的精力用于征地拆迁、炸药使用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因此在业主管理方面也有不到位的问题。第四是政府监督,质量监督机构主要监督方式:项目前期工作参与论证,实施过程中的巡查,完工后的检测验收。由于项目多,涉及面广,不可能面面俱到,实施有效监督。4、建设环境。农村公路主要服务乡镇和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要求的公益设施,在农村公路建设中,由于征地拆迁政策的不完善,社会对公路施工企业利润高的认识误区以及相关部门服务理念上的差异,造成服务环境不能很好地满足公路建设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困难,料场、供电、炸材审批程序复杂,使用成本高,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成为制约工期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业主未满足施工合同条件,违约的主要表现。(二)农村公路管理养护1、乡镇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任务重与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矛盾。乡镇机构改革前,各乡镇基本设有交通管理站,具体负责村公路的建设养护XX县乡公路的协调管理工作,责任落实相对到位,机构改革后,交管站取消,有的乡镇明确专人管理养护农村公路,有的乡镇是兼职管理人员。农村公路养护未纳入目标考核,认识不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属“应付式”养护,只有路断才有人管,有限的养护资金不能完全用于公路养护管理,养护形成“小坑不补,大坑无钱补”的恶性循环。2、养护资金。按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规定,市级财政承担县、乡油路养护资金900010000元/年公里,约900万元/年,全部到位,县级财政承担县乡泥路及村公路养护资金,县泥路6000元/年公里,乡泥路3000元/年公里,村油路5000元/年公里,村泥路配套600元/年公里(省补助 500元/年公里),按照标准,六枝290万元/年,XX县756万元/年,水城480万元/年,钟山50万元/年,部分县区不能完全到位。3、公路管理。主要是维护路产路权的路政巡查和超限运输治理执法活动,保障公路避免侵占及正常使用,路政巡查中,路政人员少,主要对重要县乡道路进行巡查,巡查的频率和巡查面小,且有执法权,没有有效的执法手段,执法效益低,乡村公路基本无力顾及,主要由乡镇来管理,随意侵占公路,乱搭乱建,利用公路堆放物品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危及公路的安全畅通。在超限运输治理执法活动中,车主受利益驱使,抵制执法,按交通运输部规定,55吨以上车辆严禁上路行驶,而运煤车辆多在6080吨,农村公路的设计标准只能承受40吨的荷载标准,设计标准与实际荷载存在很大的差距,使设计正常使用年限68年的油路只能使用34年就需大修,大修的造价约6070万元,超载产生的运输效益远远低于公路建设投入的成本效益,同时公路建设需占用钢材、水泥、沥青等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超载直接导致投资效益低和社会资源浪费。三、对策建议(一)农村公路建设1、努力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农村公路建设单价投资高,资金总量需求大,单靠地方财力投入,很难保证建设需求,必须紧跟国家投资政策方向,争取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补助范围,按要求筹措地方配套资金,尽量减少地方自主项目的建设,减少地方筹资压力。2、以项目规划为基础,确保工程质量。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项目规划,市级做好县道、县级做好乡道、乡镇做好村道的规划,尤其是村道的规划,在乡镇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村公路未进行全面规划,由于国家下达计划规模较大,很多乡镇临时拼凑项目,难免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特别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应按照“质量+进度=效益”的建设原则,一手抓加快速度、一手抓质量求效益;全面落实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责任人责任和“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质量保证体系;积极探索乡村“义务监督员”制度的成功经验;发挥业主管理关键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业主的奖惩力度;对项目资金,技术质量要求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实行阳关工程。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一条,达标一条,确保合格率,提高优良率。3、创新农村公路建设机制,保证投资效益。结合农村公路的实际,可利用公路专业部门的技术管理力量、施工组织经验、机械设备等优势组织当地农民进行施工,在发改、财政、交通等部门对质量、进度、投资、安全责任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让农民得实惠,政府得效益,同时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公路部门为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也有义务完成政府下达的建设任务,质量意识较强,能确保发挥投资效益。4、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密切配合,各负其责,认真解决好农村公路建设中涉及的征地拆迁,爆炸物品使用等问题;制定标准适当、统一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维护补偿标准的严肃性,保证补偿公平合理。(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坚持建、管、养并重,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养护也是发展”的科学理念,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92号)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1、明确乡镇职责、机构。乡镇负责辖区内乡道泥路和村道的管理养护工作,协助县公路管理部门开展路政管理,有条件的乡镇可筹集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乡镇应通过内部编制调剂,设立交通管理站,具体负责本辖区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和建设。2、完善考核体系。市县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纳入相应下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考核,明确养护目标。市人民政府负责督促县人民政府及时配套到位日常养护资金;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要将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对村民委员会的年度目标考核。3、严格执法。加大超限治理力度,把治理超载作为保障公路安全、合理使用,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发挥投资效益的有效手段。按照县委领导的要求和指示精神,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XX县2014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调研方案,组织县人大、县政协、县委农办XX县农业局、国土局等相关单位人员,组XX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专题调研组,于4月18日在大坡乡土桥村村委会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调研,并形成试点工作前期调研报告;6月15日县委施副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专题调研前期座谈会,并成立了三个专题调研小组,于6月19日前分组对各乡(镇、街道)XX县直有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乡(镇、街道)及成员单位的专题调研报告,现根据前期对试点村的调研情况和专题调研情况以及各单位的情况报告,形成如下综合调研报告: 一、XX县土地基本概况 XX县地处滇东高原中部珠江源头,国土面积2801.27平方公里,辖7个乡(镇)、3个街道,88个村委会,42个社区,1025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县总户数129387户,总人口430249人。县域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海拔大多分布在1800-2000米(最高海拔 2678米,最低海拔1637米),年平均无霜期256天,年平均日照数2098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08.9毫米。全县二轮承包耕地统计上报面积为 38.41万亩;2006年农业普查数据,有耕地总面积81.55万亩(其中:水田21.73万亩,旱地59.82万亩,人均占有耕地2.07 亩);2009年国土“二调”耕地总面积118.6万亩;2012年底土地利用现状耕地总面积111.86万亩(74574.38公顷),其中:水田 13940.21公顷、水浇地1758.46、旱地58875.71公顷。根据大坡乡土桥村委会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情况推算,全县农村土地面积约为140150万亩左右。 二、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情况 2013年XX县被列入全国第四批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试点单位,结合沾益实际,确定大坡乡土桥村委会的长冲和六角冲两个村民小组为试点村,自2013年8 月29日开动员培训会开始,到2014年2月底结束,两个村民小组统计上报承包面积为610.35亩,192户农户,人口828人,以山地为主,水田为辅,主要种植包谷、水稻、洋芋、烤烟。实际测量面积为5615.33亩(承包地4238.07亩,其中水田747.76亩,旱地3490.31;四荒地 1377.26亩),是统计上报承包面积增长9.2倍。 此次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解决了土地面积不准、土地四至界限不清等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土地纠纷、农村社会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巩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试点村完成了土地承包信息登记,空间位置清晰、地块面积准确,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得到依法确认,广大农民获得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科学管理。通过确权登记试点,建立起图片文字综合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属管理平台,将农户土地承包花名册、土地承包台帐均纳入了管理平台,为下一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管理平台后期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农村土地承包权属管理平台在农业生产管理、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仲裁、现代农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开发利用,推动了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促进传统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强化了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和职能。通过确权登记试点,在县乡(镇)两级建立起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日常办事机构,办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注销、变更、新办等相关事宜。 三、试点村及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在土地确权登记摸底调查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一)共性问题 1、目前,国家、省、市在农村土地确权方面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具体的政策依据和工作方案,基层工作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2、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面广、量大、耗时长,涉及处理问题多、杂、乱,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基层要完成这项工作的工作经费缺口大。 3、乡村干部认识上有偏差,工作上有畏难情绪。 4、群众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和接受程度不高。 5、土地确权登记机构、人员问题。 6、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村组会议召开难、议事难的问题。 7、过去土地耕种优劣的差别化和丈量方量与标准丈量方量的不对等、不统一,实际测量面积和国土“二调”面积及二轮承包面积相差较大的问题。 8、承包面积以外开挖的“四荒”地及其他土地经营权确权给谁的问题。 9、农业人口转移蓝本户口的土地经营权确权问题。 10、二轮承包以后,由于自然变迁、户口迁移、婚丧嫁娶、添丁增口、生老病死等原因,各户人口数变动较大,特别是本村人员整户迁出或兄弟姊妹几个部分迁出、户口迁出本村等情况,承包土地未作收回处理或未作出调整的土地确权问题。 11、土地类别难于区分的问题。由于时间长,历史资料不全,村、组干部及农户人口变化大,农户实际耕种的承包地、自留地等土地类别难以准确区分,权属登记调查困难等问题。 12、二轮承包以来,农户自行建房占用承包地和乱开滥挖地的确权问题。 13、跨界开荒和林地、耕地等相互交叉重叠,确权难的问题。 14、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及工程项目建设征占用土地的问题。政府所在地、城市集镇建设和路桥修建、新农村建设、学校搬迁新建、修水库淹没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征收占用承包土地等土地确权问题。 15、部分土地四至界限无法明确,或土地流转后导致部分土地四至界限不清,存在权属争议的问题。 16、农户自行调换、转让的土地确权问题。 17、农户自行私下买卖的土地确权问题。 18、土地已改变集体所有性质(被征用、占用等),已改变土地耕种用途的问题。 19、承包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入社、入股、流转、转让等资源盘活难的问题。 20、预留机动地和集体果园的确权问题。 21、没有办理正规征占用手续,私营企业业主擅自和农户租用土地建厂等使用的确权问题。 22、农转非人员的土地,一部分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一部分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这些人员的土地确权给谁的问题。 23、原集体的水沟、道路被农户私自开挖和非法占用的问题。 24、山体滑坡、水毁等自然灾害,造成承包面积减少或田地不存在的确权问题。 25、流转土地农户享有种良补贴及流转收益,土地利益越来越大,农民“寸土必争”,承包土地经营权确权工作如同进入雷区,隐性矛盾日益凸显。 (二)特殊性问题 1、水利工程建设确权划界手续繁杂,费用较高,所需费用难于筹措。部分水库有周边群众在水库土地使用证范围内占用土地,在水库淹没线以下种植农作物。(水务局) 2、大坡农场约有2600亩土地被地方占用,约有100亩土地被兴奋桥水库淹没。(民政局) 3、XX县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土地被村民侵占约2亩。(民政局) 4、对于开荒地的处理:以林权主体改革确权登记核发林权证数据为准,林权主体改革中界定为林地的,在本次土地确权登记中,不应纳入;对于耕地中种上树并核发了林权证的,在本次土地确权中,同样不应纳入。(林业局) 5、退耕还林地问题:以历年实施退耕还林具体数据为准,凡是项目实施的退耕地,在本次土地确权登记中,不应纳入。(林业局) 6、海峰保护区退耕还湿问题:以2006年实施退耕还湿范围(包括已经实施和将在下步实施面积)及数据为准,不应纳入本次土地确权范围。(林业局) 7、砂石料场、厂矿废弃用地问题:临时占用林地的砂石料场、厂矿废弃用地,还属于林地,不应纳入本次土地确权范围。(林业局) 8、公路沿线的农户扩大耕种面积把路基变为耕地,使路面变窄的确权问题。(炎方乡) 四、相关问题处理的意见建议 1、建议国家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经费投入,以确保工作质量;给予农经站增加人员编制,增加经费投入,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 2、省、市尽快出台土地确权实施细则,制定切合实际、可操性强的法律法规,土地确权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 3、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在干部群众中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现实作用和价值意义。针对认识上有偏差和不到位,通过召开户主会,加强宣传,打消干部工作上有畏难情绪及农户认识上的偏差,营造良好的确权氛围。多开培训会,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4、引导群众全面、全程参与。针对外出打工多的情况,应采取电话预约的方式,利用节假日召开户主会,以解决户主会议召开难、议事难,决策更难的问题。 5、业务部门要加强指导及时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把今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换证工作做为中心工作来抓,要集中力量组成专门班子,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调研指导工作。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对当即能够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在第一时间加以解决,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本着依法依规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统一制定补充规定的办法统一加以解决。确保任务要完成,矛盾不上交。 6、针对因丈量方法和土地等级不同造成的土地承包面积和实际面积差距过大和土地四至界限不清的问题,聘请专业的测绘公司对土地进行精确测量。 7、针对已将农业人口转为蓝本户口人员的土地,村组应将其承包土地收归集体,政府应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收回并停发相关种粮补贴。 8、农户新开垦地的处理,农户在“四荒地”上开垦的耕地,并已被“二调”确认为耕地范围的,可按“其他方式承包”确权登记。农户超越地理界限,自行开垦的土地以及开垦有权属争议的土地,以及和林权证有冲突的,本次暂不予确权登记。 9、承包地被集体生产公益事业建设占用。村组内新修公路、人行便道、水库、办公楼、学校等生产公益事业占用的承包地,不管是否办理建设手续,均不再计入承包地。未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的,在本次确权颁证工作中,一律从承包土地地块和面积中减除,进行变更登记。承包地修建生产管理设施用,不管是承包户自己修建,还是土地流转后业主修建,凡以后能够复耕的,不核减面积,按原承包关系和承包土地类别确权登记;如果以后不可能复耕的,则不予确权登记。 10、历史遗留问题和土地承包纠纷的处理。在确权颁证中,对历史遗留、权属争议和土地承包纠纷等问题,应尽量调解解决,若调解无效,可通过司法、仲裁等法律程序解决,若仍然难以解决的,暂不确权颁证。待争议解决后,再个别申请登记颁证。 11、农户承包的耕地中,一部分已按林业部门统一安排退耕还林,并颁发了林权证。在本次确权颁证工作中,对这部分承包地一律从承包土地地块和面积中减除,进行变更登记。 12、承包经营权转让。二轮土地承包后,个别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间自愿进行了承包土地转让,但有的未经集体经济组织批准,有的没有办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登记。在本次确权颁证工作中,如果集体经济组织认可,转让双方完善转让协议,转入户补签土地承包合同,完善相关手续后,按转让后新的承包关系登记。 13、承包地互换。一是相邻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间相互自愿调换承包土地,且为便于土地耕种和利用,确有必要永久交换的,如果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分别讨论同意调换土地所有权,在国土部门办理该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手续后,应当按调换后的地块及面积登记承包经营权。否则,按原承包关系和原承包土地的地类、实际面积确权登记。二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间互换承包地为了便于耕种和利用,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间已经互换承包地,在本次确权颁证工作中,如果集体经济组织认可,互换双方完善互换协议,分别重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完善相关手续后,按互换后新的承包关系登记。 14、调整迁出或死亡人员土地。对户口迁出本村及生老病死的,对其土地进行调整。 15、在坝区和城郊,集体土地调整、国家城市建设及修路占地频繁,而且,由于经常在征占土地,经常在调整土地,基层干部不可能三年两头经常去变更经营权证上的数据,而且也认为完全没必要。这一方面客观上村组干部事情多,工作顾不过来;同时没将征地减少的农户承包面积数报给农经部门,所以跟踪管理难。 16、对时间长,历史资料不全,土地类别难以区分的,可采取召开村民代表、党员代表或户主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按群众决策实施。 17、通过这次土地确权,办理新的经营权证,原来的经营权证作废,不再作为调解土地纠纷的主要依据。 18、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历史遗留的“插花山”、“飞地”问题,对这些情况,权属清楚的应依法进行确权登记。权属争议大的,暂不进行登记确权。 19、对于开荒地的处理:以林权主体改革确权登记核发林权证数据为准,林权主体改革中界定为林地的,在本次土地确权登记中,不应纳入;对于耕地中种上树并核发了林权证的,在本次土地确权中,同样不应纳入。 20、退耕还林地问题:以历年实施退耕还林具体数据为准,凡是项目实施的退耕地,在本次土地确权登记中,不应纳入。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是生态文明的标志。造林绿化在现代林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基础工作。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造林绿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加快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根据市委农村工作部、市农办关于认真组织开展2014年“百题调研察民情”活动的通知,我们就造林绿化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一、造林绿化发展现状(一)林业建设发展演变建国初期,国家就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确定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总方针,对以后各个时期林业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刚刚走出战乱的新中国,百废待举,木材是重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于是,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客观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我市林业建设像其他众多行业一样,经历了大破坏、大挫折。70年代末,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和发展阶段,林业作为基础产业从国家建设需要出发,首要任务是生产木材,全市掀起了营造用材林为主的荒山造林运动。9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干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绿化达标成了林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全市及时调整了林业产业发展思路,由消灭荒山转移到全面绿化,由粗放经营转移到集约经营,提高效益上来,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先后实施了楠竹速生丰产、油茶高效、长江防护林等工程。本世纪初,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修复,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强调发挥森林生态效益,林业开始实行分类经营。林业生产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营林工作重点从造林转化为以绿化为主,植树造林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树种从针叶树种向阔叶树种转变。(二)造林绿化取得的成效1、全市森林资源增长变化到2014年止,湖南省共组织开展6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周期为10年一次。从近3次调查结果来看,全市森林资源变化显著。 “十五”与“八五”比较,全市森林蓄积量增长64.7%,林地面积增加5300多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增加4500多公顷,而有林地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当时的林业建设以生产木材为主,林木种植面积扩大,蓄积量增加,林木采伐增加,森林资源消耗量大;“十二五”与“十五”比较,林地面积减少近77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减少近7000公顷,灌木林减少20000多公顷,而有林地增加近19500公顷,说明在近10年内,因林业建设方针政策的调整,林业生产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以林业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木材生产不再是林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林木采伐显著下降,生态修复加快。2、全市近10年林地造林情况随着国家林业方针政策的调整,全市造林绿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全市20042013年造林面积分树种统计情况来看:用材林造林面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这是林业分类经营对森林实行禁(限)伐后可用于造林的采伐迹地减少而导致的;经济林以油茶造林为主,大规模造林发生在2010年以后,原因主要是国家为发展高效林业,从2010年起大力扶植油茶产业发展。 3、全市义务植树及非林地造林情况自本世纪初林业实行分类经营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采伐逐年下降,造林绿化的阵地从山上转移到山下,从林地转移到非林地,全市林业建设造林工作重点转变为义务植树和非林地造林。从近5年的统计情况分析,全市义务植树基本维持在3500公顷左右,非林地造林增速较快。主要是因为林业主管部门针对林业实施分类经营以来造林阵地的转移,及时提出了“三边”造林、“五边”绿化等指导性方针,重点支持“秀美村庄”和“庭院经济”建设。(三)造林绿化的主要措施和经验1、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各方齐抓共管合力。市、县、乡三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林业建设,特别是3家省直管县级单位,设有专门的造林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准备造林绿化专项资金,重点扶植大户造林,充分调动了林农的造林积极性。2、科学制定规划,精心描绘生态建设蓝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绿化水平,造林绿化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山头、城镇、道路、水系、村庄等绿化工程,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对宜林荒山、采伐和火烧迹地、疏林地等,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等方式,对矿山土石砂场等废弃区域实施“矿山复绿”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推进矿山植被修复生态工程。3、落实造林主体,大力提高造林绿化效果。坚持“谁造林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谁经营谁得利”的原则,落实造林和管护主体,明确利益分配,创新投入机制,依法发放林权证,充分保障造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引导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林权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租赁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将林地尽快落实到具体企业、大户或林农,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林业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行“林权返租”造林模式,由企业、大户出资租地造林并提供资金、技术,农民投工投劳进行经营管理,利益分成,进一步调动了农民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对通道绿化建设,采取招投标的方式,组织专业队伍造林,做到“包栽包活”,切实解决“年年栽树不见林”的问题。同时,明确管护主体,完善造林绿化管养责任制,创新了造林绿化管护机制,鼓励专业人员、专业队伍承包管养,切实提高管养水平和效果。 4、健全投入机制,全面激发林业发展活力。造林绿化工程资金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见效益。全市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具体办法:一是财政投入引导。对荒山造林绿化给予资金支持,森林抚育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充分调动投资主体造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创新和完善林业融资体制,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刺激社会资本,尤其是银行资金进入林业行业。鼓励和支持承包林地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林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全市先后实施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项目、油茶丰产项目等,争取上级林业专项资金,并整合扶贫开发、国土整理等涉农资金,为助推全市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5、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造林绿化质量。林业部门加强对造林技术的培训和服务,动员和组织林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林农科学造林育林,林业技术人员落实造林质量“三包”制度,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组织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以及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爱护树木的意识;森林公安机关重点打击乱砍滥伐林木的行为,为经营者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让他们放心造林、放手发展。6、坚持落实惠林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补贴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如退耕还林专项补助资金、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等各项惠农资金严格按规定发放到农户直补卡上。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林业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政策执行不力。基层政府和林业站不能及时为各级政府和广大林农提供优质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执行力和服务能力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目前林业站属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林业站干部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被安排参与乡镇日常事务;二是基层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不精;三是工作经费不足;四是服务对象增多,需求出现多元化。(二)林业经营成本攀升,林业补助低。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造林成本不断攀升,直接影响小农户造林积极性。林业经营成本较高,国家对林农补贴较少。林业生产周期长,后期管护成本高,目前的补贴力度和林农营林成本相比微乎其微,不能有效做到“造好林、管好林”。(三)林业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由于有的地方只造不管或重数量、轻质量,致使造林成活率较低,林分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林业后续投入的不足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使森林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制氧固碳等生态功能以及旅游、就业、科研等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林业整体效益不明显。(四)森林资源流转、保险、抵押贷款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但在个人承包造林、林权流转、森林保险、林业合作组织和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需要加强和完善,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这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进一步释放政策的红利,积极引导社会加大投入,充分激活全社会参加造林绿化。(五)投入严重不足,影响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项目资金一般实行以奖代投方式,补贴标准低,如荒山造林补贴300元/亩,而农民造林一般要超1000元/亩,特别是新造油茶费用2500元/亩;森林抚育补贴100元/亩,实际投入一般要400元/亩,所以群众造林积极性不高,工程实施质量不高。三、造林绿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性造林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要载体,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林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许多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等。他还特别指出,绿化只搞“奇花异草”不可持续,盲目引进也不一定适应,要探索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绿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们树立向造林绿化要绿色gdp、绿色生产力的新理念,树立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的新理念,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从生态效益来看,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关联五大环境,即改善大气环境、净化水环境、熟化土壤环境、固化山体环境、涵养生物环境,是一个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库和生物质能源库,也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还是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载体、生态支撑、生态媒介。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生态修复都要从造林绿化抓起。研究显示,亩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4.2吨,每立方米森林蓄积量年平均释放氧气1.62吨、固碳1.83吨,以每亩森林7 立方米的蓄积量计算,每亩森林每年能吸附粉尘4.2吨,放氧11.34吨,吸碳12.81吨。加之植物叶片可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气态无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从经济效益来看,植树造林是一次性投入、永远增值、永远回报、永远产出、永远贡献。据专家测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产生氧气的价值约3.1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万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约3.13万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创值约19.6 万美元。植树造林投资回报率高达1:10,这是其他农业产业、甚至部分工业所不能比拟的。从社会效益来看,植树造林能有效减少噪音。据测定,公园成片林木可降低噪声540分贝,40米宽的林带可减弱噪音1015分贝,城市街道种树可消减噪声710分贝。不仅如此,造林绿化在增加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地率的同时,还能培育成为新的旅游资源。从景观效益来看,绿化是第一环境、第一形象、第一基础设施、第一生态要素、第一景观要素。改变城乡面貌的关键就在造林绿化。有了绿化,天天在变化;绿化越多,变化越大。因此,要多搞绿化少搞亮化、多栽树少搞雕塑。从区域竞争来看,当前,地区之间的竞争已由资源优势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政策优势的竞争、硬环境优势的竞争到软环境优势的竞争,并正在转向人居环境优势的竞争。大力造林绿化,有利于极大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极大优化人居环境,最终有利于极大提升区域竞争优势。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殷切期盼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