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古师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中文摘要 。, 蒙汉调是留存于内蒙古岛治区鄂尔多凝市准格尔旗的一种具有 蒙汉民族双重音乐特点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基于蒙汉民族的融合, 因此,蒙汉调艺术具有较独特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特点。本文基于 蒙汉调存承的社会语境,对蒙汉调的文化融合特点、音乐本体特征以 及社会变迁条件下的蒙汉调艺术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主要对蒙汉调 艺术的变迁进行了描写口 第一部分主要对蒙汉调存承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民族文化以 及民族民俗的特点进行了描述。由于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能脱离所 属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察和了解这种民间艺术所存承的 社会语境便尤药重要了。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蒙汉调艺术的民族交融性特点以及其音乐本 体特征进行描述。民族文化交融性特点是蒙汉调艺术较为独特的特 点,因此,对于其音乐本体特惩的介绍也主要从文化交融的角度着手, 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第三部分主要对蒙汉调艺术变迁发展的过程进行描述,这部分也 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在这部分中,对蒙汉调艺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较 为详尽的描述,包括对蒙汉调所存承的社会语境的变迁的介绍,音乐 本体特征的变迁以及变迁存承后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蒙汉调,文化交融,文化变迁;- 发展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e n g h a n d i a oi sa ne x t a n ta r tf o r mi nz h u n g e rb a n n e ro fe r d o si nt h e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i ti sw i t hb o t ht h em o n g o l i a na n d 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m u s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s i t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t h eb l e n d i n g o ft h em o g o l i an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t h eh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 h e n c e ,t h ea r to f m e n g h a n d i a oh a s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sw h i c ha r eb l e n d e db yt h en a t i o n a l m u s i ca n dc u l t u r e b a s e do nt h es o c i a lc o n t e x to fm e n g h a n d i a o sb e i n g , t h i sp a p e rm a k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m e n g h a n d i a o s b l e n d i n g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m u s i cn o u m e n o na sw e l l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e n g h a n d i a oa r tu n d e rt h es o c i mc h a n g e s a n dt h ea u t h o rw i l lm a i n l y d e s c r i b e st h ec h a n g e so fm e n g h a n d i a oa r ti na l lt h i sp a p e r 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 tg i v e sap i c t u r eo nt h ee x t a n tm e n g h a n d i a o s h i s t o r y & g e o g r a p h 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y , t h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o fi t sn a t i o n a lf o l k l o r e b e c a u s ea n yf o r mo fc u l t u r ec a nn o t e x i s to u to fi t s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 , t h e r e f o r ei ti s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t oo b s e r v ea n du n d e r s t a n dt h es o c i a lc o n t e x to ft h ee x i s t i n go f t h ef o l ka r t i n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 m a i n l yd e s c r i b e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so ft h e n a t i o n a lb l e n d i n go fm e n g h a n d i a oa r ta sw e l la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i t s m u s i cn o u m e n o n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b l e n d i n gi sa 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o fm e n g h a n d i a oa r t t h u s ,t h i sp a p e rw i l li n t r o d u c et h e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 u s i cn u n m e n o nm a i n l yt h r o u g hi t sc u l t u r eb l e n d i n ga n dw i l lg i v ea l l o v e r a l ls t u d yo ni t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i tw i l ld e s c r i b et h ec o u r s eo ft h ec h a n g e sa n d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m e n g h a n d i a oa r tw h i c hi sa l s o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t h i s p a p e r i nt h i sp a p e r ,i tg i v e sad e t a i l e dd e s c r i p t i o no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e n g h a n d i a o ,i n c l u d i n g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c h a n g e so fi t s s o c i a l c o n t e x t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i t sm u s i cn u n m e n o na n d i n t r o d u c e s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f t e ri t sc h a n g e s k e yw o r d s :m e n g h a n d i a o ,c u l t u r eb l e n d i n g ,c u l t u r ec h a n g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 型皇基遥 日期: p8 年月弘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 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酾求叼 导师签名:彻阻钆 日期:9 3 年f 月如日 绪论 绪论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地区,蒙汉调民歌逐渐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个 代名词,由予它为越来越多的入所关注,所以当代社会的发展使其走捌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播尔旗的地方艺术 形式一蒙汉调。论文主要将蒙汉调存承的社会环境、蒙汉调的文化交融性特点以 及蒙汉调在当代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发展状况作为主要的研究蝴题。 ( 一) 关于蒙汉调的名称及由来 蒙汉调是产生并主要留存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薪准格尔地区的民闻歌种。关 于蒙汉调的称谓,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以王世一为代表的学者主张用“漫瀚调 这个称谓。“漫瀚调”是蒙语音译,“漫瀚”是“沙丘”的意思,此名称来源于对当地 地形地貌的描述;以赵星为代表的学者主张用“蛮汉调这个称谓。“蛮汉调 是蒙古人所霜豹称谓,他们将南来垦种的晋、陕汉人称之为“蛮”,将汉人滨唱的 “蒙古歌1 称之为“蛮汉调”;以容竹林为代表的学者主张用“蒙汉调这个称 谓。“蒙汉调 这个称谓不仅可以体现出这种音乐文亿所蕴含的蒙汉文化,更重 要的是这个称谓也较好的反映出了当代社会蒙汉民族的大团结。因此笔者在这里 眈较颧向于使用蒙汉调这个称谓。 ( 二) 蒙汉调的研究现状分类 l 、音乐学领域的研究状况 音乐学领域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音乐文本的搜集整理成果以及理论研究成 果。根据成果的形式,可分为专著类和资料文本集两种。 ( 1 ) 专著类 学界关于蒙汉调的收集工作始于2 0 世纪5 0 年代。之后的一段时间晕,蒙汉调 的研究进展缓慢,几乎处予停滞状态。8 0 年代以后,一些音乐工作者深入到鄂尔 多斯准格尔旗及周边旗县,开始对蒙汉调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这其中以赵星、王 世一、柳谦、张搴等为代表。在这2 0 多年对蒙汉调的调奄研究中,学者和蒙汉调 艺术家们怀着对蒙汉调的热爱,在有限的条件下对蒙汉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 整理研究,其成果丰硕。主要有: “蒙古歌”箨鄂尔多疑蒙占族短满。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漫瀚调2 。王世、柳谦、张皇三人合编,出版于1 9 9 3 年,它是一本对 蒙汉调进行理论探讨的专著书籍,主要从音乐和歌词两方面进行分析,这本书是 蒙汉调理论研究方面的开创性成果,对后来的蒙汉调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 用。 蛮汉调研究3 。作者为鄂尔多斯民族音乐学家赵星,出版于2 0 0 2 年。该书 从蒙汉调产生的社会经济与地理环境、蒙汉调音乐分析及蒙汉调歌词特点三方面 来写。因此它在研究音乐本体的基础上注重了对此种音乐形式背后的历史文化背 景的研究,其中对蛮汉调的概念界定,以及地域性特征的描述方面提出了作者独 特的见解,可谓是将蒙汉调研究推向了新的台阶。 蒙汉调管窥4 。荣竹林编,书中论述了蒙汉调的发展历史、艺术风格和 歌词特征。并对大部分的蒙汉调曲调及歌词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学者的学术论文,如王俊杰的谈蒙汉调5 陈川的鄂 尔多斯民歌浅析、裴雅勤的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6 、冯光钰的漫瀚调: 蒙、汉音乐交融、磨合的结晶7 等等。此外,很多音乐学理论方向的硕士、博 士也将蒙汉调作为论文的研究方向,壮大了蒙汉调研究的队伍。 ( 2 ) 资料文本集 在赵星的蛮汉调研究中,附蒙汉调曲调4 l 首;王世一等所著的漫瀚调 中,附蒙汉调曲调6 0 首,并附歌词6 7 首;荣竹林的蒙汉调管窥中,附蒙汉调 曲调3 9 首。内蒙古西部民歌蛮汉调8 盒带两盒。 2 、地方志史资料类 作为鄂尔多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蒙汉调,以其特有的地方风格 同传统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歌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颇具有内蒙古西部 地区豪放的风格特点。因此在有关于鄂尔多斯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 著中都对蒙汉调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描述。如准格尔旗志9 伊克昭盟地 2 千世一张皇柳谦漫瀚调( m ) 人民音乐出版社1 9 9 3 3 赵星蛮汉调研究【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学出版社2 0 0 1 4 荣竹林蒙汉调管窥【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屯出版社,1 9 9 8 。千俊杰谈蒙汉调( j ) 中国音乐1 9 8 5 2 6 裴雅勤论“蒙汉调”的风格特征( j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 0 0 6 2 漫瀚调:蒙、汉音乐交融、磨合的结品,冯光钰,乐府新卢 8 内蒙古幽部【屯歌一蛮汉凋北京中国录音录像版总社 9 内蒙古臼治地方忠丛1 5 编撰委员会编准格尔旗地方忠呼和沽特内蒙占人【屯出版社1 9 9 3 2 绪论 方志撙、鄂尔多斯史志研究文稿h 等资料。 “伊克昭盟地方忠编撰委员会编伊克昭盟地方忠,| e 索l 京现代出舨社,1 9 9 4 ”伊壳懿盗墟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鄂尔多额变客研究文稿。f 麓) 1 9 9 4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蒙汉调存承的社会语境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蒙汉调已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准格 尔旗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在那里几乎人人会唱,在各种民俗仪式场合都 成为烘托气氛的重要角色,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保存,准格尔 旗政府开始将其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在准格尔旗的沙 圪堵还曾出现过专门培养蒙汉调歌手的学校忱,这些都说明了蒙汉调的受重视程 度。 舒曼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灵魂的体现。”那么,作为“人民的歌”的蒙汉调来 说,它更代表着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蒙汉人民对于生活的歌颂以及对于现实生活 的描述,可以说,蒙汉调艺术是准格尔民众生命的一部分,伴随、引导着当地人 的生活和生命。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不能脱离它所生存以及不断传承的社会环境, 这其中就包括历史地理语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语境等。蒙汉调民歌也并 不例外。因此,想要真j 下的了解一种民间艺术,就必须从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语 境入手。 ( 一) 蒙汉调民歌存承的历史地理环境 鄂尔多斯高原,地处黄土高原的北端,奔腾不息的黄河把它的西、北、东三 面环绕。据内蒙古土默特地理志记载:“大青山南北历来就为北方游牧民 族进出之地,南麓平壤尤为盛称。”早在公元前2 1 世纪至前5 世纪,在这里生息 的各族先后有荤粥、鬼方、狄等游牧民族,他们与中原华夏族都曾有过交往。自 公元f i ;j 4 世纪起,匈奴在阴山( 大青山) 一带建立了强盛的国家。战国术年,匈 奴先后与燕、赵、秦等国兵戎对峙,并将势力范围逐步扩张至山西北部。4 世纪 以后,南袭入塞的匈奴逐渐与汉族融合。此后,又有多个民族进入该地域,如鲜 卑、突厥、契丹、女真等。元朝建立后,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区,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较为著名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农业和手工业也都得到了较快的 发展。清代以后,该地区由于受到前来经商垦荒的汉民族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到清末,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基本丧失。 鄂尔多斯三面环河,北靠阴山山脉,南临绵延万罩的长城。j 下是由于这样特 殊的地理风貌使得黄河在这里三面环绕,形成“u ”形的套状,也就形成了著名的 :这里所指的学校是指蒙汉调演唱班所在地雄旗教师进修学校。 4 一、蒙汉调存承的社会语境 “河套地区”,使这里成为北方游牧经济和中原农耕经济的交汇之处。由于诸多的 北方游牧民族迁徙于此,推动和发展了鄂尔多斯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培 至隋唐时期,突厥的入住使这里的畜牧业相当发达,为中原地区提供了大量 的马匹,同时也经营农耕业,一直到唐中叶蒙古族的出现。蒙古各部从额儿古纳 河西迁徙到蒙古高原各部后向往统一,成吉思汗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公元1 2 0 6 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然后转战南北进行了无数的战 争,后由其子孙忽必烈建立了元王朝。元朝灭亡之后,明朝政府采取了分割统治 和以蒙制蒙的政策,在沿边一带设立多处预防蒙军侵扰的军事卫所。公元1 5 3 2 年,蒙古统治者达延汗三子死后,其子衮必里克默尔根袭农位,号称彻辰汗,统 领鄂尔多斯万户,成为后来鄂尔多斯部和封建主的祖先。从此以后,鄂尔多斯部 一直在河套地区经营畜牧业,与汉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开发河套地区,与 此同时,汉人也开始在河套地区经营农业,出现了较为固定的农业区和牧业区, 为蒙汉族杂居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 6 世纪末,蒙古族以大漠为中心,分为漠南、 漠北和漠西三部分,鄂尔多斯部隶属漠南地区。后来,鄂尔多斯部归附清朝后, 即实行了蒙旗建置。 至清朝后,蒙汉民族继续融合,造成这种融合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的原因: 1 、“黑界地”的出现及开放 说到蒙汉民族的融合,就不得不提到“黑界地”。正是由于这个地域的存在才 使得蒙汉民族的融合逐渐成为了现实。 “黑界地”是清朝禁止蒙汉民族放牧和耕种的一块隔离带,位于黄河北岸的准 格尔旗境内。据准格尔旗志记载,清顺治六年( 1 6 4 9 ) ,鄂尔多斯游牧部落 编为六旗,这里是鄂尔多斯左翼前旗,迄今已有3 0 0 多年的历史。准格尔旗北部、 东部被黄河环抱,东临清水河县和山西偏关县,南部以山西省河曲县、陕西省府 谷县为界。这里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被称为内蒙古西部的“会三角”地带。 另掘准格尔旗志记载,清代以前这罩以游牧为主,农耕的发展是从清康 熙年间的垦务丌始的。清代初期,清朝政府鉴于明王朝与鄂尔多斯部边墙外无休 止的争端,故把长城以北,鄂尔多斯部的西南边沿划出宽2 5 公里,长3 0 0 公罩的 地段叫做“禁留地”,直属争室( 人称阜界地) 。规定汉人不得入此境垦殖,蒙民 3 荣竹林菥,蒙汉调管窥,内蒙古人氏山版社,1 9 9 8 3 ,1 2 -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得入此境游牧,以示蒙汉隔绝,将这一带作为蒙汉界限。清康熙三十五年( 1 6 9 6 年) 康熙皇帝西巡西安,途径保德、府谷、神木、榆林等地,官员兵卒反映沿边 土地瘠薄,军民生活艰难,希望出边垦殖,鄂尔多斯各旗也向皇帝奏请“愿与民 人伙同种地,两有俾益”。同年,礼藩院奉旨传达上谕:“有百姓愿出口种地,一准 其出口种地,勿令争斗。尚有争斗之事,或蒙古欺压民人之处,即行停止。”山 西、陕西官员奉旨后,开始组织移民出边垦殖,从此,禁留地开放。清康熙三十 六年( 1 6 9 7 ) 年,晋陕汉民纷纷入旗境,开始沿长城外逐渐向准格尔旗地开垦。 清康熙五十八年( 1 7 1 9 ) 随着垦殖的人越来越多,鄂尔多斯各旗叫喊牧场逐步狭 窄,有要求在“禁留地”勘界一次,对汉民渐入腹地加以限制。允许汉民在边墙为 起点带沙的土地宽1 5 公里,无沙的土地宽l o 公里的租借地内种植,并确定租税定 例。后来,为减少蒙汉纠纷,又在确定的界址外,各拓地l 1 5 公里不等,允许 汉民照旧给租耕种,蒙汉地界即以此为定。“在新界址外,又划出卜8 公里的一 段地带为禁闭地,禁闭地因长时间不耕不牧,草腐叶败呈黑色”,故这里又被当 地人称之为“黑界地”,蒙汉不得入禁闭地内放牧或垦殖。并且,在牌界地垦殖的 汉人,只能春出秋归,不准建屋定居,户籍仍在原籍。以后,自清朝光绪三年至 四年( 1 8 7 7 - - 1 8 7 8 ) ,牧地垦放迨尽,只好又把“禁闭地”开放,实行招租。 “黑界地”的最终开放,使大批晋、陕汉民涌入旗地开垦种植,形成大面积的 蒙汉民族杂居,共同开发准格尔的局面。从而使准格尔旗成为一个以蒙古族为主 体,又以汉族人数居多的多民族地区。 2 、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走西口” 由于汉族人民的不断迁徙,从开始的雁居到后来的定居,使当时这个大规模 的人口迁徙过程成为了我国史上著名的“走西口”。 所谓走西口是指晋、陕两地的人民越过长城、去口外谋生的一种生存方式, 持续的时间大约有近三百年左右,其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在那时,走西口的 人数是最多的。“走西口”的形成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决定的,汉人走 西口主要是为了谋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以农业垦殖( 主要是给西口外的地主“揽 长”或“打短”惦) 为生,一部分人以经商为主,还有一部分汉人在西口外下煤窑或 杨红著,当代社会变迁中的_ 二人台研究河曲比问戏班与地域文化之互动关系,中央 音 乐学院出版社,2 0 0 6 7 ,2 6 、2 7 页 哺“揽k ”是指常年给口外的地土打l :;“打短”是指“春女秋同”即只在农忙时打i :。 6 一、蒙汉调存承的社会语境 “跑河路”埔。正是这样大规模的移民使得蒙汉调这种民间歌种有了较为坚实的文 化底蕴及民俗基础。在内蒙古,几乎每块土地上都有山西人,晋剧这样较为具有 山西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在内蒙古也非常的盛行,可见,走西口带来的不仅仅是 单纯的人口流动,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化以及生活习惯上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从秦汉至1 9 4 9 年的两千余年间,鄂尔多斯地区基本就是北方游牧民族 与中原农业民族交往杂居之地。人们的经济活动表现为农牧业交替和农牧业并存 的特点。 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和地理环境,造就了蒙汉民族音乐艺术的奇葩蒙汉 调。 ( 二) 蒙汉调存承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文背景 我国近代史上,从1 8 4 0 年鸦片战争起的一个多世纪,帝国主义与中国传统的 封建主义把中国一步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 难。帝国主义侵略者与清廷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从而获得了种种特权。 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沙俄和日本等帝国主义势力在内蒙古地区恶性膨 胀。1 9 世纪中期,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独龙族”运动。广大牧民起来反抗贪官 污吏,反对苛捐杂税。随着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土地贫瘠的山西陕西广大农民 开始成批地涌入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以求生存。 另外,由于河套地区是著名的河套文化的发源地,因此,在这块土地上也演 绎了一幕幕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历史画卷。在河套地区,有着 古老的原始文明的存在,从本世纪2 0 _ - 3 0 年代开始,科学家及古人类学家便在这 里发现了距今3 5 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展现了古老的河套文化。此外,自1 5 1 0 年北元达延大汗之子巴尔斯搏罗特统领右翼三万户时,鄂尔多斯部便驻牧于此。 1 6 世纪中期衮必罩克墨尔根袭济农位后便成为鄂尔多斯部的先祖。他们世代生息 在这旱,以自己辛劳的双手开创了鄂尔多斯高原的古老文明,用汗水浇灌着这块 神奇的土地。与此同时,他们以自己特有的审美需求,文化心理,生活习俗,逐 渐创造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铸就了鄂尔多斯蒙占民族 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歌唱与舞蹈、绘画、文学以及服饰、饮食等, 都具有浓郁的伟大蒙古民族的特征。1 : m “跑河路”是指在黄河摆渡为生。 盯荣竹林蒙汉调管窥( m ) 内蒙占人比出版社1 9 9 8 3 1 4 7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鄂尔多斯地区历来就被称为歌与舞的海洋,有着厚实的音乐文化底蕴。 在这种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漫瀚调的形成便成为了一种必然。在这里,民间歌 唱、宗教乐舞和宫廷传统文化遗风汇聚,别具风格的蒙古族民间“祝词”、“赞词”、 “颂词”,内容题材广泛,格调文雅。这些丰厚的民族艺术传统,都深深影响和启 发着同一生活圈内的晋、陕耕作者们,使他们亲眼目睹由民间室内小乐队伴奏下 的蒙古族日常的歌唱活动,包容极广的曲目内容,独具鄂尔多斯风格的蒙古族传 统音乐等,形成了无形的传统文化之河。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在劳动和生活中不断 的继承、发展和创造着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 一) 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特点 促使蒙汉调形成的历史地理语境如前所说,在这就不进行具体的描述了。由 于这种较为特殊的历史地理及社会文化语境造成了如下一些文化的融合: 1 、蒙汉民族交融造成的语言及生活习俗的交融 随着汉族移民的不断增加,汉族对蒙古族的影响日益扩展,体现在语言、生 活习俗、生产方式等方方面面。最初汉族移民至蒙古地区,“习蒙古、行蒙俗、 垦蒙地、入蒙籍、为蒙奴、娶蒙妇、为蒙僧者”1 8 等。这些行为直接消除了民族差 别及由此引起的民族隔阂与民族歧视。汉族人民逐渐适应和接受着蒙古族人民的 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宗教信仰。但随着移民人口增多,汉族文化对于蒙古地区的影 响也随之深入。由于受汉族移民影响,蒙旗地区的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蒙古族逐渐吸取了汉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使得蒙旗地区从单一的牧业经济发 展成为了农牧业结合的双重经济。蒙旗内出现了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三种形 态,社会分工也趋于细化和多元化,由于移民的汉族人口中有商人、手工艺人等 多种社会角色,使得准格尔旗当地的蒙古族人从单一牧民分出农民、商人等多种 职业。正是由于受到如此多的外在因素的冲击,蒙古族开始习汉语,行汉俗、娶 ( 嫁) 汉人等。在这一背景下,准格尔旗蒙古族日常语言的汉化成为必然。此外, 由晋陕等地区移民到准格尔旗的汉族,由于受到蒙语及其他地区汉语因素的影 响,他们所用的语言己与移出地有所不同,形成了以移出地语言为基础,但又以 移出地语言有所区别的新的地方语言。语言方面的影响成为准格尔旗与黄土高原 文化圈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 晋、陕、蒙地区方言1 9 同属于我国八个大的方言区中北方方言区的晋语系。 准格尔旗语言是“以北方方言晋语系为基本特征的方。当地所使用的地方语言本 身,就显示出民族融合的痕迹。其北部操河套川话:东部沿河讲偏关话;南部长 滩等乡讲河曲话;乌闩图高勒、羊市塔等乡的府谷、神木口音较重”加。可以看出, 整个准格尔旗就是个蒙古族与汉族等多地区移民的一个整合体。受晋西北、陕 坤闩大灵汉族移比与近代内蒙占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氏族出版社2 0 0 4 1 2 w 蒙地区方言是指准格尔地区的汉族方言。 圳闩大灵汉族移l 心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k 族出版社2 0 0 4 1 2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北汉族的影响最大。有谗多方言是晋、陕、蒙三地共有的,如,“毛花眼眼”、“圪 堵”、“咋介”等。像这样的语言也只有这一地区的人会说、能听懂。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思想感情最直接的工具。当语畜与曲调结合在起时, 它自身所包含的语音、语义、节奏、韵律等特有的语言动态,便对音乐产生了直 接的或潜在的影响。一个地方的方言土语和这个地方的民间音乐的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在民歌的情感表达上,方言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是一个单音节多声 调的语音体系,每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但它又有多种不同的声调续向,因此是 具有很浓的音乐睦调色彩的。可见,语言因素是铸成地方音乐风格的先决条件。 2 、文化交融与地名称谓 地名是特定地区的语言标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意义,更是当地 人文环境、审美习惯等的体现。山延、陕西有不少村庄就是以姓氏命名的,如陕 西北部的孟家湾、孙家翁、何家村等。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准格尔旗也有许多地名 带有浓郁的晋陕地名特点,如薛家湾、刘家塔、王家梁等。这样带有明显汉族移 民历史印记的地名占半数以上,也使得晋陕汉族居民形成村落,聚族而膳这一观 念在民族交往、融合中得以体现。同时,在陕托的一些地名晕,也明显留有蒙族 印记,如尔林兔、哈拉寨等。在准格尔旗,也有许多地名壹接体现了蒙汉文化的 交融,如由蒙语和汉语组合面成的地名,五道敖包、曼赖沟等。从晋、陕、蒙地 区的这些地名称谓可以看出三地的文化交融性特点。 晋、陕、蒙地区的许多民歌中,除了有以上三地的地名外,还有有大量本地 区以外的地名,以体现人们对特定时期、特定事件及其背后故事的理解与解释。 我们可以看到,蒙汉民族、不同地区汉族之间的接触与交融,在时间与空间来说 都是较深入的过程。另外,就蒙汉调歌曲的名称来看,有一部分就是以地名来命 名的,所以,较为有交融性的地名也成为了蒙汉调命名的一个特点。 3 、文化交融与风俗习惯 一个地区的民俗是民间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民闽文化的缔造者。晋、陕、 蒙地区出于汉族移民的流动性产生了许多相似的民俗。这种近似的民俗是蒙汉民 族长期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文化的融合也是相互的。 这种融合体现在诸多方面: 饮食习俗:晋、陕、蒙地区,蒙古族学会了做面食,烩菜;而汉族入喜欢上 1 0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了喝奶茶、吃羊肉、喝烈性酒等; 居住环境:蒙古族不再过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开始学习耕种;而汉族人 则学会了骑马、牧羊; 礼俗仪式:对于晋、陕、蒙地区的婚礼、葬礼等民俗活动的顺序及仪式都有 很多近似的地方。 通过对晋、陕、蒙地区饮食、居住、礼俗仪式等习俗方面的分析比较可以看 出,准格尔旗甚至鄂尔多斯地区受晋、陕汉人的影响很大,无论是饮食习惯、居 住习惯还是礼俗仪式风俗都有晋、陕汉族的印记。这说明了准格尔旗的民俗民风 是晋陕乃至黄土高原文化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不分。同时,在准格尔旗蒙族与 汉族的民俗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 4 、文化交融与民间艺术 蒙汉调的前身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后在蒙古族短调民歌旋律的基础 上加入了汉语唱词才逐渐生成了蒙汉调这个新的歌种。所以正是前面所提到的各 种文化交融现象使蒙汉调这个新的民间歌种得以产生。通过百年的流传和发展, 蒙汉调还在不断的汲取汉族民间艺术、地方戏曲的精华( 主要指晋陕地区的民间 艺术形式,如爬山调、山曲、二人台) ,主要对其歌词的用韵规律以及好的音乐 旋律的借鉴。晋、陕、蒙地区的许多民间艺术都是姊妹艺术,有着较深的渊源关 系。如,蒙、汉两个民族民间音乐在所使用的伴奏乐器、民歌的体裁、唱腔、歌 曲的题材等方面均有诸多的相似性。 ( 二) 蒙汉调民歌在文化融合中的音乐本体特征 1 、蒙汉调民歌的音乐旋律特点及音乐调式体系 蒙汉调的音乐旋律主体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短调”民歌。 无论它的旋律成分、调式、调性,还是其旋律的走向、旋法和基础框架,都是与 鄂尔多斯蒙古族传统音乐一脉相承的。 “蒙汉调”的音乐材料主要源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传统音乐。其音阶主要是 以五声讵音为主的音阶形式。在个别情况下,少于或多于五个正音的音阶形式也 是存在的。不管是以哪个五声j 下音为主音,都可以构成一个按照一定关系连结起 来的新的音阶体系,即调式。在蒙汉调的三十余首传统曲目中,从所出现的调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看,它与鄂尔多额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调式是基本致的。只是没有应用角调式, 而羽、宫、商、徵四种调式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中,羽调式居多,宫调式和 徽调式次之,出现较少的是商调式。而量,每种调式的应用又各具特点。瓠 2 、蒙汉调民歌的节奏型特点 蒙汉调的曲调是源于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短调”民歌,其节奏形态基本与 “短调”民歌相一致。对于产生于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的条件之上的蒙汉调来说, 节奏定要从音乐旋律的节奏型和歌词的语言节奏两方面谈起。我们大家都知 道,对于蒙汉调这种具有“一曲多词 2 2 特点的歌种曲调,要求新编歌词的节奏、 韵律与整体情感抒发上要相一致。而新编的歌词既要吻合原蒙古民歌的节奏、韵 律的要求,也要体现出蒙汉语言的表达方式特点。这样,每酋新编配的蒙汉调民 歌,单从节奏形态讲,词曲的结合才是相吻合的、自然的。单纯的从曲调方面来 讲,鄂尔多颠蒙古族短调歌曲的节奏型以小附点、切分节奏等短小的节奏型为主, 并且,对应民歌不同部分( 如,民歌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以及不同结构( 如,两 旬体或四句体民歌) 的民歌都有相对固定或者说是在蒙汉调民歌的曲调中应用较 多的节奏型。因此,当填入歌词时一定要根据歌词的内容、情绪去选取相宜的旋 律面配成新的曲目。如果在歌词句式字数字数少的情况下,歌手则可在演唱时采 用语气助词( 如,嘿呦、哎嗨呦等) 、“一字多腔 “3 等手法来演唱。由此可见, 蒙汉调在词曲节奏型的结合上是十分灵活的,可变性很大。这也是蒙汉调“一词 多曲”、“一曲多词”的艺术特点。 3 、蒙汉调的唱词特点及唱词的创作特点 蒙汉调歌词内容较为广泛,蒙汉调形成之初,只是将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蒙语 唱词翻译为汉语,由于它是产生于人民的劳动与生活之中的,所以其唱词多以表 现爱情为主,也有表现不同生活场景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变迁,蒙汉调的 唱词开始具有即兴创编的特点,表达内容也更加广泛了,有歌功颂德的颂赞馕唱 词,也有描写新社会、新生活的内容。另外,由于蒙汉调的唱词是可以根据不同 场合以及不同对象即兴创编的,所以,在蒙汉调喝词中所表现的内容即是“喝入 之所想”了。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偶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位高中的音乐教师想 :1 荣竹林著,蒙汉调管窥,内蒙古人k 出版社,1 9 9 8 。3 2 3 盥在蒙汉调【心歌中,一首曲凋可以填入不同的歌词,即蒙汉调比歌的即兴编词特点。 :! :。“一字多脏”即多个音符演唱一个字。 1 2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为其学生选择艺术类专业的考试曲目( 学生报考的是内蒙古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二 人台专业) ,需要找蒙汉调艺人即兴创编一首五十秒钟有关考试的唱诃,曲调则 可由老师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等具体情况自己选定。可见,蒙汉调的歌词具有较 强的即兴性,同时,其表现内容也多种多样,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应用功能。 ( 1 ) 蒙汉调的唱词的特点 1 ) 唱词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特点 一首歌曲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歌词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像人与人多用语 言进行交流一样,通过歌词来表达音乐内容是最为实用,也是最为直接的手段。 蒙汉调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人与人沟通的工具,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不会 拐弯抹角。因此其唱词多以短句为主,可谓言简意赅。如,根据芹菜花旋律 填词演唱的心里早就爱上你: 想你想的喉咙有些疼, 六月天想吃个冻海红。 半夜想起心上人, 眼巴巴盼到大( 呀么) 大明明。 2 ) 唱词内容的广泛性特点 就蒙汉调的唱词内容来看,在蒙汉调形成之初( 即演唱蒙语词时) ,蒙汉调 多以表现爱情的题材为主,当蒙汉调发展到“风搅雪”阶段,其唱词大多是直接将 蒙语唱词译成汉语,题材并未发生变化。至蒙汉调完全被“汉化”之时,即蒙汉调 完全形成时,完全用汉语演唱,加上其即兴创编的特点,使得蒙汉调歌曲表达内 容更加宽泛、更加随意,如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国家政事、兵家纷争、友谊爱 情、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等均为主要题材。 3 ) 唱词的主题突出性特点 蒙古族短调民歌多为一段旋律对应一首唱词,而这一首唱词所要表达的是某 一个具体的故事,这个特点在蒙汉调形成之初也得以体现。在有限的旋律和曲式 条件下,唱词往往分为多段,而用多段唱词来阐述某一件事或表达某种感情,不 论曲目的篇幅长短,始终不离主题。民歌中所用到的语言修辞方法( 如排比、比 喻等手法) 较好的突出了唱词的主题。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草,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古唱曲儿不用学 天生的嗓嗓天开的窍, 自古唱曲儿不用教。 “蒙汉调”本是没梁梁的斗, 装在咱心里出在咱口。 “蒙汉调本是顺口口溜, 多会儿想唱多会儿就有。 山沟长大脸皮皮厚, 三天三夜唱不够。 沙梁梁长大省不得羞, 谁会唱曲跟谁走。 4 ) 歌词语言质朴,生动而形象 蒙汉调是产生于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几乎没有文人的雕琢气味,不像一般 的歌曲有专门的歌词创作者,且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基础。所以,对于任何 人都可以进行创作的蒙汉调唱词而言,表现的较直白、风趣、形象、贴切,给人 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 辣角角越吃越惹馋, 朋友越交越稀罕。 十月下了一场坐冬雪, 因为吒你冻了脚。 2 、蒙汉调民歌的歌词创作手法 1 ) 蒙汉调歌词的赋比兴创作手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5 6 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创作方法上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那就是赋比兴的运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 的文学艺术最先均产生于民间口头创作。如汉民族的诗歌,后人从其第一部诗歌 总集诗经中总结出一个诗有“六义”的说法。实际上,前“三义”风、雅、颂是 指诗经中的作品在体裁上的分类,而后“三义”赋、比、兴才是诗歌创作的三 种重要方法。 “赋”是对所咏唱的客观事物及人物情感的铺陈和描摹( 后来也发展为一种 1 4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文学体裁,如汉赋) 。这种创作方法在蒙汉调中得以被广泛的应用。 “比 、“兴二种创作方法一般连称,其实各不相回。 “比 ,按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解释,比者,以此物比彼物。如要更简明通 俗的来描述它,可视之为“比喻”、“打比方”,这在诗经中出现的特别多。同 时,也是蒙汉调唱词词创编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创编方法。 “兴 ,是借其它事物开头,不一定和下文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然后转入 正题或抒发歌昌者的思想感情。有时也含有某种喻义,但不像“比”那样明白直接, 往往表现出“比显而兴隐”,或“所见在此,所得在彼”的模糊状态。在蒙汉调歌词 中运用较少。2 4 2 ) 、叠词的运用 叠词,在古汉语中亦称“重言”。一个字加以重叠后,往往便构成一个新词, 加之人们日常口语中为了加重感情色彩也常常将单词叠用,使叠词成为了一种常 用的修辞手法。这也是由于鄂尔多斯准格尔地区的地方方言特点所决定的,所以 这种叠词手法在蒙汉调唱词的创作中也得以被大量的运用。 眼珠珠不转泪花花转, 什么人留下了个老汉。 那一天了你黄风风天, 石沙沙打得你睁不开眼。 了见河河了不见水, 了见村村了不见你。 3 ) 、用韵与韵脚 用韵:蒙汉调歌词中常用的是两句式的结构,四句式的结构运用较少。不论 前者还是后者均为句句用韵,不要求一韵到底。歌手创编歌词时,尤其是即兴演 唱时,便能随心所欲,尽情发挥,很少受一韵到底的限制。因此,听起来句句上 口,不会过于刻板。 韵脚:蒙汉调歌词多用仄声韵脚( 这是因为当地方言很少发平声字) ,音急 声促,不易长唱,于是便加一声语气词“哎“,但只在演唱时唱出,不写入歌词中。 4 、蒙汉调民歌的伴奏乐器及伴奏形式 2 4 荣竹林著,蒙汉调管窥,内蒙古人k 出版社,1 9 9 8 3 5 9 1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 ) 蒙汉调民歌的伴奏乐器 由于蒙汉调是一种以社会及文化的交融为前提的一种民族融合艺术,所以在 伴奏乐器上也体现出了这样的交融性特点。因此,蒙汉调与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 短调民歌一样,所使用的伴奏乐器都是传统的“三大件”:梅、四胡( 蒙古族乐器) 和扬琴。 梅,蒙汉调民歌的主要伴奏乐器,乐队其它的乐器都要用梅来定调。梅的音 色嘹亮高亢,故在伴奏中处于领奏地位。在表演过程中,梅可以演奏歌曲的旋律, 也可以加以变奏或加花,在间奏与尾奏中也不可或缺。它使音乐不会过于死板, 让音乐的伴奏部分在听觉上变得较为丰富。 四胡,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但经历了民族及民族文化的融合后,四胡也已在 汉族民间艺术中被广泛使用。四胡的音色明亮而又不失拉弦乐器独有的柔美、连 续不断,对于其它的乐器音色有较强的融合性,使得乐队的音响效果更完整,整 体性更强。 扬琴,是一种靠敲击琴弦发音的一种敲击发声的弦乐器。多用于我国南方民 间音乐中。它可以演奏和声,并可以较灵活的适应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它的音色 清脆纯净,有回响的特点,听起来有余韵绵延的感觉,音乐旋律具有较好的装饰 性特点,是蒙汉调伴奏乐器中唯一的兼具节奏功能与和声功能的乐器。 另外,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的伴奏乐器中,不可缺少的乐器还有三弦,但 由于现在准格尔己基本无人会演奏了,所以在蒙汉调的伴奏乐器中已经看不到三 弦了。这是民族融合造成的音乐文化流失现象,但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在伴奏 乐器中又出现了电子琴、手风琴甚至大提琴等乐器来加强音响效果。虽然这对于 较传统的蒙汉调民歌来说,具有一定的破坏性,但这同时也是民间音乐不断变迁 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 蒙汉调民歌的伴奏形式 在蒙汉调民歌中,其伴奏乐器的伴奏形式多以齐奏为主。由于蒙汉调艺术具 有旋律短小多重复,而歌词又往往具有多段性,所以在伴奏部分主要是在旋律上 进行重复,j 下是由于这样,使得在句与句之间起到过度和装饰作用的间奏以及对 于歌曲结尾起- n _ j i 充作用的尾声就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乐队伴奏的间奏和尾声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1 6 二、蒙汉调民歌的文化交融性以及特征 部分。尤其是专业作曲家的作品,不论是进行曲性质的,还是颂赞性质或抒情性 质的歌曲,由于风格与内容的关系和总体构思的需要,在歌曲的结构中经常会出 现间奏与尾声部分。这类结构形式在各种声乐艺术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在演唱歌曲时,当歌声告一段落后有伴奏乐器担任的曲调部分就称之为间 奏。一般的讲,间奏在歌曲中是出现在段落或乐句间的形式灵活的音乐部分。它 在歌曲的总体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首歌曲情绪转折和发展的关键,有着 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一是出现在两个节拍各异的乐段间,起着转换节拍的作 用;二是出现在乐段和乐句之后,起着补充和延伸乐段或乐句的作用;三是出现 在两个乐段间调性发生变化的地方,起着歌曲内部转调的作用;四是出现在乐段 间改变演唱速度和音乐的整体情绪出现对比的地方,起着完善前边和揭示后面演 唱速度的作用等等。总之,间奏就是歌曲的乐段之间或乐句之间用伴奏形式连接 起来的没有演唱的部分。这种写作方法在任何体裁、题材的声乐作品中均可看到。 一首歌曲作品演唱完毕之后相继由伴奏乐器完成的部分叫做尾声。它是一首 歌曲的组成部分,更是起着补充和丰富歌曲内容的作用。当演唱的部分结束后, 它是作为一首歌曲情绪和意境的补充而加入的,用以加强歌曲的结束感。 在蒙汉调民歌的伴奏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都是靠乐队的伴奏( 前奏、问奏、 尾声) 来完成的,前奏一般选自所演唱的蒙汉调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而后紧接 着四小节的特定音型乐句2 5 。这样做是为了揭示作品的情绪、风格、速度和音乐 所要表达的整体气氛。蒙汉调民歌在演唱时,通常会根据所唱的内容、情绪,选 择一首所适合的蒙汉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孤残儿童关爱政策宣传与普及考核试卷
- 企业安全生产培训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考核试卷
- 家用纺织品消费趋势考核试卷
- 包装用纤维素材料的抗湿性能和抗菌效果研究考核试卷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化工环保与安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鼻部美容手术-鼻部手术应用解剖及麻醉方法(美容外科学课件)
- 体育馆设施的数字化展示与交互考核试卷
- Secologanin-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糖尿病药物指导
- 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大数据专业职业规划
- 吸入麻醉联合神阻滞在骨科手术中应用
-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解析(共5套)
- 逆境中的积极心态与成就
- 山东省2023年高考物理模拟(一模、二模)试题知识点训练:电磁学解答题
- 门诊健康宣教 课件
- 学生戏剧表演
- 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微课版) 课件 第6章 人工神经网络
- 计量器具管理课件
- 2022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案例分析真题
- 机械工程师的生涯发展展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