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 摘要自我认同危机并不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自我认同主要由 特定的等级和集团来决定的,这种等级和集团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传统社会 的人对危机的感受不是十分深刻。到了现代社会,旧有的传统中为人们提供心理 安全的框架和模式已不复存在。现代社会已与以前所有形式的社会秩序迥然有别, i t 常社会生活的实质被完全改变了,其影响到了人们经历中最为个人化的那些方 面。现代社会日常社会生活的嬗变,从而与个体生活进而也与自我以一种直接的 方式交织在一起。往昔留下来的旧传统与各种新的理想争相要求人们付出全部的 忠诚。人们的理想与价值标准主要由旧的思想路线决定,而人们的兴趣与事业则 主要取决于新的路线。人们将选择何者? 个人的整个生存被一种绝对化的对立分 成两半,自我认同危机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出现危机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 时空分离的全球化系统使自我丧失了确定性,而权威、专家系统以及价值的多元 化增强了自我的无力感,阻碍了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商品化更使自我丧失了独立 意识。公共领域的萎缩滋生了自恋文化。对此,许多理论家试图从各种途径挽救 或缓解自我认同的危机,吉登斯认为“生活政治”的兴起有利于解决自我认同的 危机。泰勒却将解决危机的目光转向了实质性的“善”的建立。哈贝马斯则认为, 自我认同之所以会出现危机,是因为缺乏一种理性的集体同一性。他们的方法对 于解决自我认同危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都有缺陷。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入学理论重建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来帮助解决自我认同的危机,同时从 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一系列的解决自我认同危机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自我认同危机重建 t h ec r i s i sa n d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s e l f i d e n t i t y 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a b s t r a c tt h es e l f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i s n tan e ww o r dt o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 s e l f i d e n t i t y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w a sm a i n l yd e c i d e db yt h eg i v e nr a n ka n dg r o u p , w h i c ht o o ko n g r e a ts t a b i l i t y t h e r e f o r ep e o p l es e l d o mf e l tt h ec r i s i sw h ol i v ei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t i l lt h em o d e r ns o c i e t y , t h ef r a m e w o r ka n dm o d ed i d n te x i s tn o w w h i c hs u p p o r t e d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s e c u r i t yf o rp e o p l ew h ol i v e d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s o c i e t y t 1 l em o d e ms o c i e t yh a sa l r e a d yb e e nd i f f e r e n tf r o ma l lp a s ts o c i a lo r d e r t h e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h a sc o m p l e t e l yc h a n g e dt h ee s s e n c eo fd a i l yl i f e w h i c hh a si m p a c t e dt h em o s t p e r s o n a l i z a t i o na s p e c t sd u r i n gt h ep e o p l e se x p e r i e n c e 1 n h ec h a n g e so fd a i l yl i f ei n m o d e ms o c i e t yh a v em i n g l e dw i t ht h e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e v e nw i t he g o ,i nad i r e c tw a y i t s t a m p e d e di n t or e q u i r ep e o p l et op a yo u tt h e i rw h o l ef a i t ht h a tt h eo l dt r a d i t i o n st h a tl e f t b yb y g o n ed a y sa n da hk i n d so fn e wi d e a l s w h i d lo n es h o u l dp e o p l ec h o o s e ? t 1 l e a p p e a r a n c eo ft h e s e l f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i su n p r e v e n t a b l e ,t h ec a u s eo fw h i c hm a i n l yc o m e s f r o mt h es o c i e t y 1 n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e x i s t e n c eh a sb e e n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h a l fb ya n a b s o l u t eo p p o s i t i o n a tt h es a n l et i m e ,i th a sm a d es e l fl o s ed e f i n i t i o nt h a tt h es e p a r a t e d t i m ea n ds p a c ec o m e sf r o m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ni th a sr e i n f o r c e ds e l ft of e e lw e a kt h a t a u t h o r i t y , e x p e r ts y s t e ma n dt h ev a l u ed i v e r s i t y , w h i c hh a sh i n d e r e ds e l f - i d e n t i t y c o n t i n u i t y n er i s eo fc o n s u m p t i o nc u l t u r ee v e nm a d es e l fl o s ei n d e p e n d e n tt h o u g h t s n e w i t h e r i n go fp u b l i cf i e l d sh a sm u l t i p l i e dt h en a r c i s s i s mc u l t u r e f o rt h a t al o to f t h e o r i s t st r i e dt or e t r i e v eo rr e l i e v et h ec r i s i sf r o md i f f e r e n tw a y s f o re x a m p l e ,a n t h o n y g i d d e n st h o u g h tt h a tt h er i s eo fi 孵p o l i t i c a li sb e n e f i tt or e l i e v et h ec r i s i s t a y l o r c 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i tc o n t r i b u t e dt or e s o l v et h ec r i s i st or e c o n s t r u c tas u b s t a n t i a lv i r t u e j u r g e nh a b e r m a sp o i n to u tt h a tc a u s eo ft h ec r i s i s w a sl a c ko fak i n do fr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c t i v ei d e n t i t y t h e s em e t h o d sw h i c ht h e yp r o v i d e dh a v e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tf o rt h e q u e s t i o n b u tt h e yh a v et h e i ro w ni n s u f f i c i e n t n i sp a p e rt r i e dt or e c o n s t r u c tn i l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m o d ew i t hm a r xh u m a np h i l o s o p h y , w h i c hm a y b ec a nh e l pt os o l v et h e c r i s i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p a g e st r i e dt of i n do u tas e r i e so f p r a c t i c a lm e t h o d st os o l v e t h ec r i s i s k e y w o r d :i n d i v i d u a l s e l fi d e n t i t yc r i s i s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五汤通墨日期:么翌2 靠) 旦目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 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 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 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 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作者签名:盈鱼蟠 日期:丝2 笠! 旦闫 引论问题的缘起 研究起源于问题。我选择“自我认同”( s e l fi d e n t i t y ) 这一问题作为我的 硕士毕业论文,是因为它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它的强大的现实 影响力使其成为现代人无法回避和轻视的问题,因此成为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怀人 的生存状态的问题。也因为如此,对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进行哲学的探讨和研究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以自我认同为主线,对现代社会 的自我认同危机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深层次的思考。 ( 一) 研究自我认同问题的社会缘起 自我认同危机的出现并不是现代社会独有的现象。在传统社会,人一生下来, 便属于某个特定的等级或集团,有着特定的身份。这些时代的自我认同主要表现 为一种集体的认同或身份的认同。为国家、为他人成为个体存在的界定和内心的 认同。而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旦个体在自我的视界中来重新审视它所属的集 团的时候,自我认同便会遭遇到危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对自我认同的实现产生了巨大影 响。首先在经济层砸上,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普遍建立,在市场魔力的作用下, 经济突飞猛进,人们在享受丰裕物质的同时,却饱尝了精神疾病的折磨。在现代 社会,异化成了普遍现象,人成了物的奴隶,人在巨大工业文明的面前丧失了主 动性。人与人之间温情脉脉的面纱被撕破了,而代之以冷冰冰的利益的计算:其 次在社会政治层面,随着等级社会的解体,虽然“个体”的身份被凸显出来了, 但个体的角色和身份出现了多元式的分裂,自我认同失去了稳固的基础,个体失 去了由传统情境所能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安全的世界,他们感到迷失和孤立无援。 同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通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每个地方的生活呈现出 全球化的状态,自我无法在时空中保持一致,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不可避免;价值 多元化的冲突,使自我失去了认同的连续性;消费文化所引领的标准化式的生活, 使自我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失去了独立意识;权威及专家结构的多元化,看似为 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自我不得不时刻依赖于专家和权威结 构,自我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变得无力;公共领域的萎缩,人们的生活不再被大 众所关注,人们也无法关注他人。人们的注意力不得不从外部世界转向人自身, 人变得只关注自身了,人格的完整性被破坏了。在心理的层面上,这种现代化转 型过程中的普遍异化使得个体感觉到了一种迷失,找不到人之为人活着的根据, 也在这纷繁世界中失落了自我。 这种自我认同危机的存在,必然会导致个体生活陷入一种不自觉状态,随波 逐流、浑浑噩噩、缺乏激情、缺乏创造力,波及到整个社会层面,没有自我意识 的觉醒,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现代化”也无从 说起。 ( 二) 研究自我认同问题的理论缘起 我们可以认识、界说并改变我们周遭的一切事物的本质,但我们始终无法界 说我们自己。就好像我们始终无法跳出我们自己的影子一样,同时我们也始终不 甘心、也不满足我们和其他人分享同一本质。人自从踏上生存这个旅程,在哲学 思考中,也就开始了自我的追寻历程。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各种矛盾对“自 我”的冲击,对“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也众说纷纭。他们的研究虽然未能最终 解决问题,但是他们为自我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1 、存在主义对“自我”的人文关怀 以萨特为典型代表的存在主义无疑成为上个世纪西方哲学中最有魅力的哲学 流派之一。他们把“自我”的存在作为整个哲学研究的“基础本体”,其根本意旨 是要每个生存个体能完全自由地选择、并义无反顾地捍卫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 为自我认同的人类历程开辟了蹊径。 海德格尔开启了用“此在”作为基础本体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投注世界的目 光转而投注自身。萨特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观点,提出了“自为存在”的自我认同 模式。在存在与虚无中,他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自我是存在的,同时 也是虚无的。“虚无”在萨特的观点里,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内容或形式,而是对必 然命运和绝对价值束缚的摆脱。以“虚无”状态存在着的主体,是不受世俗的、 既定的标准来衡量和界定的“自为”存在。这样一虚无为前提的个体生命存在, 才能成为“自为”与“自觉”的生命过程,自我才能成为“存在”的最高权威,“虚 无存在”成为世界的起源,也是每个个体能够找寻、认同自我的可能性前提。“自 为存在”的自我认同方式,不仅是极力张扬自我、保持自我的一种主体感受性, 而且是一个充满了积极主动性与创造性的过程。 但是,他们哲学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他们忽视了人的存在方式的社会性和 条件性。他们所强调的自我,是脱离社会的片面个体,所获得的自由也是孤独的 和无意义的存在。这样的自我,在面对和遭遇种种社会斗争,压抑,不公不平时, 希翼完全依傍自身的“真诚努力”的“自为”抗争,但是由于找不到理想模式实 2 现的最终途径,本来最富于革命性的“自为谋划”难免成为一种“无用的激情。” 存在主义的这个致命缺陷导致了他们的哲学最后被一种悲观、消极的情绪所纠扰, 一度成为颓废者的理论依傍。他们对自我的关注,最终只能停留在人文关怀层面; 他们对自我认同的探索,最终也只能成为一种流于表面的“补救”而不能成为根 本。 2 、从心理学角度对自我认同危机的分析 r d 莱思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我分裂的情形进行了分 析。自我分裂,在他看来是陷于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其真实自我无法适应充满风 险的现实世界,逐渐与其实体相分离,萎缩为非身体化的“内自我”,失去了与身 体的正常统一。身体不再体现真实的自我,它变成假自我系统的载体,缺乏生命 力,只能在自身与他人之间进行虚假的人格扮演,获取非真实的知觉。结果,“真 自我”被封闭在假自我之内,对外无法通过真实的人际关系丰富自己,而越来越 贫乏乃至近乎一团虚空;对内则越来越厌恶和绝望于假自我系统的虚假行为。唯 一的慰籍是幻想,但幻想只能使情况恶化。精神分裂性个体从维护自己的自我出 发,最终却走向自我的崩溃。但是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从心理治疗的角度 提出来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我认同的危机。 3 、从社会或集体的层面对自我认同危机的分析 安尼尔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是个体所拥有的特质,或一种特质的组 合。它是个人依据其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他在他的研 究中虽没有直接提出“自我认同危机”这个词语,但是他把“自我感分裂或残缺 的个体”作为正常的自我认同感的倒置。他对“自我感分裂或残缺的个体”的阐 明借助于莱恩9 的分析,指的是自我缺乏连续性一致的感受,自我无法维持自我完 整的信任,更无法把这种完整性作为有价值的事物保存下来的一种状态。对于自 我认同危机的解决方法,吉登斯将希望寄托于“生活政治”的兴起。但是吉登斯 只是对生活政治的部分特征进行了描述,没有从根本上提出实现生活政治的途径, 因此他的生活政治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我认同的危机问题。 查尔斯泰勒对现代认同问题的研究是通过描述自我的起源来界定现代认同, 从而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现代理解是如何从人类认同的较早情节中发展来的。他指 出,现代社会有些人已经出现了“认同危机”的处境。泰勒将这一处境描述为,“一 英 安东尼古髓舾箸: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5 8 页。 英 r d 莱思著: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 ,林和生、侯东民译,费州人民出版社 1 9 9 4 年。 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被看作是对 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而“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和视界的承诺和身 份来规定的。”。因此泰勒所认为的危机,是由于其缺乏框架或视界,在这样一种 生活中,人们将无法获得生活的意义,无从判断什么是好的,或是有意义的,什 么是坏的或浅薄的。泰勒认为,“认同实际是人们应当对之忠实的东西”,但在人 们应当如此的时候,有时可能是无法坚持的,即人们放弃选择空间中的方向感, 这便陷入了认同危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泰勒的主张是确定自我的道德方向 感,重建一种实质性的“善”。 而尤尔根哈贝马斯的观点是:集体同一性的建立应先于自我同一性。随着 现代性制度和模式的出现,集体丧失了稳定性,同时个人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 强,自我认同逐渐脱离了集体认同而存在。现代社会的复合性,给同一性的形成 造成了种种困难,但哈贝马斯仍峰持,“自我的同一性只能是在一个群体的占统治 地位的同一性中形成。”9 他认为这种同一性既与既定的领土无关,也不以既定的 组织为根基,“是在具有普遍的和同样的机遇参加这样一些交往过程的意识中建立 起来的,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同一性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但是他的 这种新的同一性能否形成还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4 、国内学者对自我认同研究的多元视角 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也十分关注,因为自我认同的危机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成 为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有学者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认同问题,如著名学者赵 汀阳教授,他提出认同危机出现的原因在于文化自身认同变得含义不清,这不仅 产生了实践冲突,而且导致了思想混乱。他认为要解决这种危机,必须从文化的 根源来解决。他的这一视角对于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 是有利于解决中国人目前正在遭遇的认同危机。不过自我认同危机的解决还有赖 于其他的因素,遗憾的是他没有进一步谈到。 北京大学王成兵教授对认同危机也有过研究,他在人学的视野中集中讨论当 代认同危机问题。他首先在人学的视野中阐释、归纳和界定了当代认同的含义, 然后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探讨当代认同危机的宏观原因,以进一步突出当 代认同危机的现代特色,接着从方法论层面上思考当伐认同危机问题,最后从导 致当代认同危机发上的内在和微观原因入手,讨论当代中国人的合理认同问题。 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为认同危机的解决提供一个理想的目标模式。 加 盘尔期毒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目的形成,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7 页 问p ,第9 0 页。 德 尤尔根哈圾马斯著: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郭官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1 3 页 4 另外还有一些期刊上的探讨自我认同的小论文,如刊登在学术论坛2 0 0 5 年第9 期上的的蔡雪芹的现代消费与人的自我认同,她的这篇文章主要是探讨 了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由于消费模式的变化,导致了消费者认同形式的变化,但 是,在这个消费主义理念支撑的社会,人们通过消费能否获得自我真实确认? 同 时她也只谈到了引起自我认同的社会原因的一个角度;刊登在河南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 0 0 6 年第一期上的李惠敏写等的选择与自怜:现代性条件下自我认 同的机制,此文研究的是现代性条件下影响自我认同的两个机制:选择和自恋; 刊登在 天津社会科学2 0 0 5 年第6 期上的吴玉君的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 此文探讨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关系注入到了人类事务当中,促使人们 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在自我同性解构、归 属感的匮乏、感性欲望的膨胀当中,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的困境。他试图建构一 种新型的自我观,从而为解决现代人的认同焦虑奠定理论基础。他的这一想法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认为他所试图建构的新型的自我观,仅仅是学理 上的,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另外还有刊登在求是学刊2 0 0 5 年第5 期上的由 陶庆翻译的查尔斯泰勒的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此文研究的是, 个人价值实现的模式在于看其手中握有的支配权利的大小,这一理念与提高限制 无止境消费行为的能力的联系能够在“现代认同”这一概念中找到答案,现代认 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现代人必须处于自觉自主的自主程度才能找到自 我,而这种自主程度归根到底需要独立的私人性,现代认同在于能否回应自我内 心的需要和欲望,能否实现这些最终关乎自我个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构成幸福生 活的关键因素幸福生活就是根据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来确定的。 ” 当然国内学者对于认同及自我认同危机问题的研究还有很多人,但碍于本人 阅读面的限制,还有很多好的文章没有看到,只能在以后的阅读中进一步加强了。 要研究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必须对什么是自我认同危机,也即自我认 同危机的本质和表现形式和特征有所了解。 一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危机的本质及表征 ( 一) 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危机的本质 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呢?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 对“自我”及“认同”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分析。 “认同”的英文是i d e n t i t y ,其可翻译为同一性、一致,也可翻译为身份、 本身。弗洛伊德把认同“看做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 5 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 感联系的原初形式。”o “认同”总是不可避免地要与“自我”纠缠在一起。“自我”存在于人们的头 脑中,我们可以感知它,但是它到底是什么? 拉康曾说过,自我是想象中的,这 是因为,自我是一个虚假的统一化的概念。这个概念忽略了产生于符号世界的潜 意识。他把自我本身看作一个符号,_ 种社会结构,他似乎表明,一切都是外界 灌输给我们的。弗洛伊德将人丰富的层面概念化为“自我”( e g o ) 、“本我”( i d ) 、 “超我”( s u p e r e g o ) ,他认为,自我督察着潜意识,好比两个实体同时在心中工 作。说到底,不管是拉康的外界灌输的外化的我,还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的内自 我,自我应该是一个思考着的主体。米德认为“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 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圆米德认为,具有多重人格的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正常的。 由此,自我认同是指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寻求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也 可以说是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寻求一种历史在场性的证明,而且这种在场性的感受 是持续的。自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自我存在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它还表现为自我对 一种身份感和归属感的持续存在的信任。完整的自我同一性是自我认同的表现方 式,而人格分裂现象是完整统一的自我出现了分裂。在识别自我认同时,不能仅 仅依靠某种持续性来识别,因为个体是有意识的,也就是说,自我认同并不是被 给定,它是主体主动创造的结果。 因此,可以把自我认同的危机定义为一个思考着的主体出现历史缺场。的感 受,或者说完整自我的统一性的分裂。它可以表现为自我身份感或归属感的丧失, 也可以表现为过去、现在、未来持续性的中断。 自我认同之所以会出现危机,是因为人不同于动物。对于事物的存在,人不 只是反映事物的先后,还会通过时间关系重新组合过去,用以规定现在,同时, 人又把未来分化出来,使未来成为理想,指引现在。时间对于人来说,人既可以 反映时间,更重要的是人能构造时间。人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问顺序中,会 追求一种连续性,并且只有在这种连续性中,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一 旦这种连续性被中断或受到损害,自我认同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 当然自我认同的危机虽然最终要反应到自我的意识中去,但它并不是不可见 李素华著: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评述) ,载兰州学刊 2 0 0 5 年第4 期。 ( 美 乔治赫们特米德著;心灵、自我与社会 ,华夏 l j 版社,1 9 9 9 年第1 5 2 页 安尼尔吉静斯把“缺场的认同”定义为,。是个人暂时看小见,或完伞未曾接触过的,但却被认为是在 彼处存在的现实。”引自 英 安东尼吉登斯着: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 9 9 8 年, 第4 8 页。 6 的,它在现代社会中必然要表现出来。 ( 二) 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危机的一般表征 l 、自我身份感的丧失 自我的不确定性 自我的不确定性是自我失去了身份感和归属感。在近代以前的社会,个人一 生下来就从属于某个特定的等级或集团,有着特定的身份。在古希腊社会,个人 从属于城邦,一出生便意味着是奴隶或自由民,在中世纪人们也有着确定的身份, 或是领主、国王,或是农奴。这些时代的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集体的认同或 身份的认同,个体的概念还没有在人的意识中凸显出来。到了近代,传统的社会 等级制度受到挑战,“个人”的概念变得鲜明起来。这是由于“自我认同的内容 及个人经历由之建构的特质,也会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回 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世界已不同于前现代社会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 个体所具有的多元分裂式的角色和身份,使得自我认同失去了稳固的基础,自我 不再是与稳固的传统社会结构相一致。在前现代社会,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既定 的,固定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具体细节,人们对个人角色及其所从事活 动的认知依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处在稳定秩序中的个体,通过其在秩序中的 环节而获得认同感。在这样的稳定的结构中,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和 角色,不需为“我是谁”的辨认而费心思。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前现代文化中 可能常常会有不同传统之间的冲突。但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的观点和行事方式会 把其他的可能性排挤掉。因为,地方社会和家属制度是前现代社会稳固的重要根 源。但,在现代社会,现代制度毁坏了传统的社区环境和传统的保护框架,取而 代之的是一系列崭新的非个人组织。个体失去了由传统情境所能提供的心理支持 和安全的世界,他们感到迷失和孤立无援。 自我的不确定性的感受主要来源于外在世界,因为,人,究其实质,是一种 社会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都与社会相关联。因此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个 体自我。 齐格蒙特鲍曼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大致包括以下 几个方面 : ( d “新的世界无序”。在当代社会,明显的风险和明确的政治目的和策略缺乏 英】安尼尔吉甓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6 l 页, 参见 英 齐格蒙鲍曼著: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邹建立、季静韬译,学林出版社,2 0 0 2 年。 7 可见结构和逻辑世界,即不久l i 还支配着世界的权力集团,不得不为其可能性的 风险而担忧;然而,不管取代前一集团的是什么,新的取代物仍会为了方向性的 缺乏和一致性的缺乏而担忧。因此,新的集团替代仍会处于担忧,甚至恐惧之中。 德国的汉斯马格纳斯艾森伯格正为即将到来的国内战争而担心;法国的阿兰明 克提出了新的黑暗时代即将到来;英国的诺尔曼斯通怀疑人们是否会到了由乞 丐、瘟疫、战火和迷信组成的中世纪。我们所面l 临的时代是否正如他们所担忧的 一样呢? 答案只能由未来来提供,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预兆都是由当代公认的 有声望的知识分子所提出来的,所以人们经常会对之进行思考和争论。 “第二世界一去不返”。先前世界格局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峙构成,随 着冷战结束,第三世界的崛起,世晃格局被划分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 界。世界在三个世界力量的相互作用中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第二世界的 崩溃,“第三世界”退出历史舞台,世界格局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中。 “普遍的非规则化是无情的计划进程的新的推动力。”这种非规则化表现为: 市场竞争的非理性和盲目性;资金和资本以牺牲他人的自由为代价;社会安全网 被撕破;经济理性之外的一切理性都被予以否认。尽管这种极化进程遭到福利国 家、工会、劳动法等体制的阻止,但洲际的、国际的和国内的不平等仍再次渗透 到许多领域。尽管社区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们能够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市场化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普遍发财致富的机会,但这种转变却产生了新一批穷人, 并加深了他们的苦难:即用羞辱和拒绝自由消费的方式掩盖了贫穷。 同时,这对只益增加的无依无靠者和多余者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任何一 个工作不再是保险的,任何一个职位都不再是安全的,任何一项技巧都不再是长 期有效的。经历和技术在变成资本的同时也可能变成债务。生计、社会职位、有 效性的认可以及自我尊严的权力统统都消失了,甚至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 况下消失了。 曾经给人们提供过保护的。自我编织与维持的其他安全网”受到相当程度 的弱化。变化中的人际关系的技巧,这种技巧被吉登斯描述为新型的“生活政治”, 已受到消费主义统治精神的影响,这种技巧将他人视为快乐体验的源泉所在。它 部分地导致不确定性的产生,因为这种新的技巧不论是什么,都不能产生持久的 纽带,当然这样的纽带也不能假定为持久的。这些纽带本质上是可变的,因为它 们并没有授予任何权利与义务。 社会技巧缓慢而无情的消失与相应的遗忘是不确定性产生的另一个因素。过 去曾经是个体的技巧,现在面i 临工具技巧的威胁。从而导致伙伴和团体的瓦解。 不仅个体的需要依赖于市场,团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市场,但市场又不是盲目的、 8 无序的。 戴维本内特指出,图像工业导致了物质和社会世界的极端不确定性。今 天,由无所不在的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表明,世界在本质上是非决定性和可塑性: 即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人们什么皆可为,什么皆有可能发生,但一切都是不稳定 的。人们所作的有可能不宣而至,也可能不辞而别。在这样一个世界中,认同被 视为是持续戴上的面具。生活的历史被视为一个个的片断,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世界对人们来既不再是稳定的和可靠的,人们也不想去编织自己的生活梦想了。 像生活的历史一样,自我的经历也是一系列的片断,自我的形象分解成大量 的生活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自己独立的自身的意义,人们不再一个片断一个片 断地建构自己的认同。自我的形象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因 此成了一种不稳定的自我的认同。 在过去,人们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生活,但如今,一切都成了不确定的。 自我永恒也处在不确定性条件之下。而今,人们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也已极大地不 同于过去。人自身许多的意义在新的经历中丧失了。人们自身的认同是不稳定的 和变化无常的。人们曾经认为拥有一个认同是一种需要,而今成为一个障碍,一 个限制运动的负担,一个想要丢弃的累赘。在没有方向的道路上,尽管认同成为 人们的负担,但却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路标,人们永远都在寻找自身认同的化身。 2 、自我连续性的中断 ( 1 ) 无意义感的威胁 我是谁? 我该做什么? 我如何行动? 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场景中的每个人来 说,这些都是核心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蕴含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 问,意即,我该怎样生活? 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对生活意义的追闯将伴随每 个个人的一生,是一个持续的要不断地反思的问题。在现代社会,生活意义的追 问仍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对于“我是谁”的回答,在前现代社会通常给予名称和家庭背景而得到回答。 在前现代社会,与认同相关的世系、性别、社会地位和特征是相对固定的。“知道 我是谁,就是知道我站在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视界的承诺和身份规定 的,在这种框架和视界内我能够尝试在不同的情况下决定什么是好的或有价值的, 或是什么是应当做,或者我应当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回“框架是我们赖以使自己 的生活在精神上有意义的东西。”。但是前现代社会的框架在现代社会的条件下面 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部分被毁坏,一旦没有了框架,个体便陷入了精神上无意 加】查尔斯泰勒著: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 ,韩震等译,译林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3 7 页 同上,第2 4 页 9 义的生活,可怕的精神空虚笼罩了世界。 现代人可能焦虑地怀疑生活是否有意义,或者对它的意义是什么感到困惑。 或许有人会争辩说,这种怀疑和困惑是不必要的,但我们对于“是否有意义”所 表达的那种忧虑都有直接的感受,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无论人们可能怎么样嘲 笑这个词,但是人们仍会面临意义丧失的威胁,过有意义的生活仍是人们生活的 目的。生活具有或缺少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就是生活具有或缺少目的。 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在这种层面上获取意义。 “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 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尽管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时代,但人们 在占有丰裕的物质的同时,却感到精神空虚,无归属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 是一个新旧迅速更迭的时代,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逐渐被颠覆, 但传统的余温仍在;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已出现,它们在尚未得 到人们普遍认可时,已成为过去。在传统与现代,保守和时尚作斗争中,不论人 们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的生活样式增多了,人的自由 空间增大了,人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时尚和消费理念已占据越来 越大的公共和个人生活空间,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些被剥夺了所有先验意义的个 人越来越没有确定的主张,变得越来越随波逐流。这也是明显的事实。总之,“我 们进入了意义的非神圣化和非实体化的无尽程序,这个程序确定了完全时尚的统 治。于是,上帝死了,不是死在西方虚无主义的道德败坏和价值空虚的焦虑之手, 而是死在意义的颠覆之中。”。随着宗教的衰败,灵魂不朽的信念丧失了,当人们 丧失了传统的批判对象,理想又不复存在,必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虚无主义倾向。 个体由此丧失了自我存在的内在根基,沦落为精神流浪者。 ( 2 ) 怀疑与焦虑感增强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依据一种肯定性信念的教条来生活,只是诸 种可能性中的一种生活选择。极端的怀疑已渗入日常生活的大多数领域。比如, 虽然人类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但一些奇怪病症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警惕他们 所饮用的食品与生活环境。媒体不时曝光,某种食品含有致癌物质,某种食品含 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等。人们的生活处于一种危险的状态。同时全球气 候变暖,奇怪自然现象的出现,人们不得不质疑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生活在这 种风险的文化中,人们便觉得生活不安定,尤其是在与命运属性有关的场景中, 焦虑的情感可能会变得特别突出。焦虑常与特定风险和危险相联系。但焦虑与恐 英 安东尼吉髓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 9 9 8 年,第9 页。 利波维茨摹:蜉蝣帝国,现代社会中的时尚及j 命运 第2 8 6 贞,转引自 法 吉尔利波维茨摹、 加 塞 巴斯蒂夏尔著;超级现代时问 ,谢强译,中国人民丈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2 0 页。 l o 惧是有所区别的,恐惧是对特定威胁的反应,对象是具体的。但焦虑,j f 如弗洛 伊德所说,它“忽视对象的存在”,换言之,焦虑是一种抽象的个体情感状态。在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时,时常感到一种存在的无根基感,一 种被抛入尘世的感觉。在这变动不居的现代性世界中,一切似乎都不稳定,人们 感受到的是动荡不安,茫然不知所措,与这些感觉相伴而来的是烦心的焦虑,甚 或极度的苦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焦虑乃是人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胁时的一种心 理反应,同时,也表现为人们认同的价值被颠覆时的一种反应。“焦虑打击我们自 己的内在核心:它是我们自身存在受到威胁时所感受到的那种东西。”回 在现代社会,当人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一种过渡自由的竞争,一种工 具理性的过度发展,一种就业不稳定化和令人担忧的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时,焦虑 便席卷人们的内心,并挥之不去,并似乎主宰了一切。对日常习俗有序性造成威 胁的无序,在心里上可被看成是克尔凯郭尔意义上的畏惧,即焦虑。这种焦虑直 抵我们那种“活在世上”的连贯感受的深处,因此而成为自我在描述自我的经历 的连贯性中的阻碍,从而侵入自我认同的内核。 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表现为一种存在性不安的状态,当人们被多 种多样的疑难所困扰,被多种多样的冲突所撕扯时,当人们感受到与自我相冲突 的感觉时,焦虑便是人们内心最直接、最深刻地反应。试想在一种缺乏安全感的 状态中活着是什么样子? 那将表现为绝望、恐惧和厌烦。如果要克服这种心理状 态,个体必须将自己经验为真实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也即经验的自我在时问 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扩张性,在内心的经验中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在 性、真实性,以及内在的价值,要是这样,个体就获得了存在安全感的坚固核心。 一个获得了存在安全感的人,他就能获得自己和他人的现实性和统一性,具有根 本上稳定的感觉,那么他将会带着这种感觉遭遇到生活中一切实践:社会的、伦 理的、精神的、生物的,他不仅能感到完整的自我身份和统一性,还能感受到事 物的永恒性,自然过程的可靠性和实在性,最终获得自我肯定的确定性,获得自 我经验的连续一致性,即获得自我认同。 3 、自我主体性的丧失 ( 1 ) 自我的无力感与被剥夺感” 我们的世界本来是每个人参与创造的,人们只有在创造世界过程中和在自己 所创造的世界中,才能实现自我认同,当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反过来支配了每个人, 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人的自我认同就无法实现。“把所有写 美 罗洛梅著:人寻找自己 ,冯川、陈刚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5 页。 参见 英 安东尼吉登斯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赵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 9 9 8 年 1 1 过有关现代社会中自我的作者都联系起来”的“主题便是个体在联系到一个差异 性和宽泛的社会世界史所体验到的那种无力感受。”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的人 体验到的无力感源于异化。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特别是资本主义时代,机器和 市场控制了个体的生活环境。个体仅仅成了机器和市场中的一个原子,所有的自 主性似乎都被剥夺了。 如果将个体的无力的体验看作一种心理想象,那么它总是与个体的目标、设 想或保护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或对比结合在一起的。个体在实现自身的理想、 抱负时所体验到的无力感,比起个人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体验到的无力感,前 种感受将对个体心理损伤更大,甚至可能留下后患。从生存主义的角度来看,生 存者显然对其生活情境追求主动的控制,但无法避免个体的无力及被剥夺的感受。 只不过生存者会主动去寻求种种克服这种心理感受的方式,以度过生活中所出现 的磨难。个体的无力感其实来源于外在的侵蚀力的支配,个体还可体验为一种被 吞噬的过程。这是个体所不能反抗的或超越的。个体或者感受到他的自主性被强 制夺去,或者体验为在一种大动荡中的无助。同时,现代制度的不断成熟和规范 的过程,也是个体自主性的不断被剥夺过程,这种剥夺不仅已经进入个体的日常 生活领域,而且进入了自我的核心。 ( 2 ) 自我投射及生活方式标准化 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日益盛行,消费文化直接影响到 了消费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秩序的只趋成熟,这种影响将更深刻和全面。消费文 化以广告的方式或其他方式促成了标准化商品消费模式的确立,直接影响到自我 的生活方式的选择。 消费文化所产生的标准化效应侵入个体生活情境中去,对新潮商品的消费部 分地变得要替代自我的真实需求,外表取代了实质,这也是成功消费的视觉符号 所影响的结果。标准化效应的更严重的后果便是连同自我实现也将依照市场的标 准来加以包装和分配,诸如市面上的指导就业、面试、以及公共关系交往方面的 书籍,它们的本意与标准化、包装性的消费不相干,但由于它们走向了市场,也 被包装了,于是在谈论人们应如何做时也变得标准化了。 消费文化所产生的消费标准化不仅是要对现存生活领域或行为方式的再捧 序,而且它直接参与到日常生活状况的重塑中去。广告或媒体所呈现的方式成了 每个人都渴望的生活方式,富人及明星的生活方式以这样或那样的情形向人们展 示,它们被描述为或宣传为值得仿效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事,媒体并不一定总 是用劝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