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公共物品多元化供给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福利的- - f 学科,而公共物品 的供给问题则与人们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紧密相关。从出门乘车、看病、孩 子上学等生活中的小事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作为人类公共 利益载体的公共物品。其有效供给已经成为满足公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 途径。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私人物品得到了极大丰富,而 为私人物品的供给提供最基本平台的公共物品供给却越发显得捉襟见肘了。本文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试图对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作一些尝试性的研究。 笔者通过回顾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公共物品供给的理论,在简要加以总结的基 础上,认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性等性质和特征以 及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多元化供给。公共物品的政府 供给模式建立在政府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行为动机之上。政府供 给公共物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一种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物品的市场 供给,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灵”、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经济人”动机和 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超额需求。只要公共物品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市场 就存在着自愿供给公共物品的动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为以 自愿求公益的志愿事业机制的出现创造了现实的需求。公共物品的志愿事业供 给模式是通过成员自愿参与、公共事业的服务供给和社会评价实现的。在深入分 析政府的强制提供、市场的自发提供以及志愿组织的自愿提供模式的基础上,分 别指出三种供给模式各自存在的困境,即“政府失效”、“市场失效”和“志愿失 效”,由此提出只有建立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才能够实现其 充分有效供给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物品;供给模式:政府;市场:志愿组织 t h es t u d yo nt h ep l u r a l i s t i cs u p p l yp a t t e r no fp u b l i cg o o d s a b s t r a c t t h ee c o n o m i c si sas u b j e c tw h i c hs t u d i e sh o wt oi m p r o v ew e a l t ho fs o c i e t ya n d p r o m o t et h ew e l f a r eo fs o c i a l t h e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c o m e sf r o mp e o p l e s c o m m o nd e m a n d sa n dp u b l i cb e n e f i t s f r o mt h ep u b l i c 仃a f f i c ,h e a l t hc a r ea n d e d u c a t i o nt o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 b n l l d i n ga no v e r a l lw e l l o f f s o c i e t yi nc h i n a ,a sac a r r i e r o fh u m a np u b l i cb e n e f i t s ,t h ee f f e c t i v e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h a sb e c o m ea l l i m p o r t a n ta c c e s st om e e tt h ep u b l i cd e m a n d sa n db e n e f i t s w i t l lt h ed e e p e n i n go f m a r k e te c o n o m ys y s t e mr e f o r m ,t h es u p p l yo fp r i v a t eg o o d sm a x i m i z e db u tt h e s u p p l yo f p u b l i cg o o d sw h i c hp r o v i d e sb a s i cp l a t f o r m sf o rt h ep r i v a t eg o o d ss t i l lh a v e m a n y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p r o b l e m s 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so f t h o s e ,t h e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 g i v e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s u p p l yo f p u b l i cg o o d s t h ea u t h o r 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 f o l l o w i n go p i n i o n sb yr e v i e w i n g t h ew e s t e c o n o m i s t s t h e o r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s u p p l y b e c a u s eo ft h ef e a t u r e so fp u b l i cg o o d s , t h a ta r ec o m m o n w e a l ,n o n - e x c l u s i v e ,n o n c o m p e t i t i v e ,i n d i v i s i b l ea n dd i f f e r e n c eo f p e o p l e s d e m a n d so np u b l i cg o o d s ,t h e r em u s tb eap l u r a l i s t i c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 t h ep a t t e mo fg o v e m m e n t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i sb a s e do nt h em o t i v a t i o nt h a t p r o t e c tp u b l i ci n t e r e s t s , a n df u l f i l lt h er o l eo fg o v e r n a n c e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t h e 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b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i m sa tk e e p i n gas o c i a lo r d e r ,a n d i m p r o v i n gp u b l i cb e n e f i t s t h em a r k e t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g o o d sc o m e sf r o m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f a i l u r e ”, t h em o t i v a t i o no f p r o f i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e c o n o m i c p e r s o n s ”,a n de x t r ad e m a n d so fc o n s u m e r sf o rp u b l i cg o o d s w h e np r o f i t so fp u b l i e g o o d se x c e lc o s t s ,t h e r ee x i s t st h em o t i v a t i o no fv o l u n t a r ys u p p l y 1 1 1 ee x i s t e n c eo f “m a r k e tf a i l u r e ”a n d “g o v e r n m e n tf a i l u r e c r e a t e st h en e e d so fv o l u n t a r ya f f a i r s m e c h a n i s m ,w h i c hi n v o l v e sv o l u n t a r y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s u p p l yo fp u b l i ca f f a i r s m e c h a n i s mi sb a s e do nt h ev o l u n t a r y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o f p u b l i cp e r s o n s ”,w h oa r ed r i v e n b ym i s s i o n sa n do b l i g a t i o n s,a n di sf o r m e d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e d b y c u l t u r a l p e r s o n s b a s e d o nt h e i n d e p t ha n a l y s i st og o v e r n m e n t a lc o m p e l l i n gs u p p l y , m a r k e t a b l es p o n t a n e o u ss u p p l ya n dv o l u n t a r ys u p p l y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o u tt h e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 t h r e es u p p l yp a t t e r n ,t h a ti st os a y ,g o v e r n m e n tf a i l u r e ”“m a r k e t f a i l u r e a n d v o l u n t a r yf a i l u r e ”,s oo n l ya f t e rb u i l d i n gap l u r a l i s t i cp a t t e mo fs u p p l y c a nw er e a l i z ea b u n d a n ta n de f f e c t i v es u p p l ya n d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p u b l i cg o o d s ,s u p p l yp a t t e r n ,g o v e r n m e n t ,m a r k e t ,v o l u n t a r y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y 7 8 6 6 丘1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 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 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 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 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z 。, 叹年1 月户日 指导教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z ,争j 厂7 年,j 月纱日 l 导论 1 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中,社会私人物品得到极大丰富。与之相对 应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提上了历史同程。自从英国学者哈丁提出“公共地悲剧” 模型以来,人们试图从制度安排角度解释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一般认为,公共 物品是由政府这一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来供给的;近年来,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 又有人提出以“私有化”的市场制度来安排公共物品的生产。但是,由于“政府 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单一的制度安排无法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 给。 直到1 9 9 0 年,美国学者埃利诺奥斯特罗姆通过合作博弈研究提出了“自主 治理”的制度模型。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或者私有化,均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案。 她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运用非国家( 集权) 和非市场( 私有化) 的解决方案解决 公共事务的可能性。认为人类社会中大量的公有池塘资源( t h ec 0 1 1 1 i n 0 1 3p o o l r e s o u r c e s ) 问题在事实上并不是依赖国家也不是通过市场来解决的,人类社会 中的自我组织和自治。实际上是更为有效的管理公共事务的制度安排。 公共物品的多样性理论上要求公共物品供给的多元性。公共物品供给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物品供给的方式或手段,可选择多 元性和复合性的供给主体。本文力图通过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特征分析,基于公共 选择理论、社会选择理论和“第三政府”理论,探讨公共物品多元化和复合性的 供给模式,即由政府的强制供给、市场的自愿供给和志原组织的志愿供给合力构 建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安排以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1 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遵循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基本思路,按照从理论到实践,再从 实践到理论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类型考察,研究不同类型公共 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在方法论上,着重体现理论研究与现实分析相结合,理性 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般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 本文对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通过三个维度的考察: 1 、经验的途径:当代人们是如何界定公共物品的 2 、理性的途径:从理性的角度如何认识与界定公共物品 3 、实证的途径:从现实的角度如何实现公共物品的供给 对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研究,主要是在公共物品分类研究和性质与特定界定 的基础上,基于不同类型与性质的公共物品,应选择不同的供给模式,才能实现 公共物品的充分有效供给的经济学理念。 1 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一种物品或服务的属性直接关系到现实中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政策选择和制 度安排,公共物品的不同类型、性质及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要求不同 的供给模式与制度安排。公基物品理论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这是本 文研究的基础。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从公共物品的属性分析入手,研究不同类型公共物 品的属性和特征,寻找其供给模式的属性依据,分析不同供给模式的运行方式和 制约条件,最后通过不同供给制度之间比较,构建了公共物品三方供给的多元化 的制度模式。本文认为,现实中不存在一种唯一的、最优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 安排,各种制度( 模式) 都有其有效的限度和空间,通过合理的综合运用各种制 度安排。建立多元化的供给模式,以实现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本文的基本框架是: 第1 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并提出了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2 章“公共物品的界定与分类”,结合文献分析,从理论、现实与理性的 角度,分析了公共物品的类型、性质和特征。 第3 、4 、5 章“公共物品的供给的政府模式”,“供给物品供给的市场模式”, “公共物品供给的志愿模式”,分别从政府、市场和志愿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原 因、范围、供给困境等方面论述了公共物品供给的政府模式、市场模式和志愿 模式,并通过引入诸多案例。分析了政府、市场和志愿组织供给在公共物品供给 中的现实性。 第6 章“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供给模式比较分析”,分析了三种制度安排在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伙伴关系、分工及互补关系,并对三种模式的绩效进行了比较。 第7 章“结论”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结论和主要观点,本文创新之处及不足以 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2 公共物品的界定与分类 2 1 公共物品及其分类研究 公共物品理论产生于2 0 世纪6 0 年代的美国。它把整个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 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后来又分化出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物品的概念。所谓公共 物品,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消费,而不是专门为任何个人所单独消费的产品 或服务。 最早对公共物品理论作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1 9 5 4 年,萨谬 尔森发表了经典性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对公共物品的性质及其有效供 给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探讨。他首先将物品分为私人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两 类,前者指“该物品的消费总量等于所有消费者的消费之和”,后者指“每个人 对此类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任何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即任何一个消费者所可能 消费的数量都与该物品的消费总量相等。用公式表示即x k = x k i ( k = j + l , j + k ) 。 可见,公共物品就是那种能供许多人同时消费的物品,并且人们消费这种物 品的效果,以及生产这种物品的成本,并不因为享有它的人数规模发生了变化而 改变。 一年之后,萨谬尔森又发表了公共支出理论的图解。这次,他使用了公 共消费品来代替集体消费品。在这篇文章罩,私人消费品被定义为“像面包那样。 其总量可以在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的物品,如果一个人多吃一片就会有其 他人少吃一片”。公共消费品指“露天马戏表演和国防之类的,可以提供给每个 人,而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是否消费的物品。二者的区别在于公共消费 品的总量和个人消费者之间是相等而不是相加关系。 之后,美国学者曼瑟尔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曾对公共 物品给出了一个规范性的定义。奥尔森认为,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中的任何 个人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该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这类物品便属于公共物 品。 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把公共物品定义为,“任何由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 了任何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物品或劳务”不排除有些这样定义的公共物品 是可以通过市场来提供的,也就是说可以成为私人物品。只要那些原本可以由市 场提供的私人物品是由集体决定由集体来提供的那么就存在着集体决策,就被 视为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意味着资源的集体运用。他的成本要由集体中的成员共 同承担。它的收益也要由集体中的成员共同分享。于是,公共物品的问题便集中 地围绕着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的分布而形成,也正是公共物品的成本与收益的 分布,规定了公共物品的种种特性。 在所有物品或服务中,除了纯私人物品外,其它所有物品都可看成是公共物 品或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物品或服务。它们包括两类: ( 一) 、纯公共物品 纯粹的公共物品在消费上是非竞争的,同时在技术上是非排他的,或者排他 是不经济的。消费中的非竞争( n o n - - r i v a l ) 和技术上的非排他( n o n - - e x c l u s i o n ) 是公共物品最基本的特性。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任何消费均不会影 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即公共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每 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不会造成其他人消费的减少”,非排他性是指,在某一物品 的消费过程中,物品的提供者无法有意将某些消费者( 例如不支付费用的消费者) 排除在外;或者是指,将不付费者排除在外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在经济上明显 的得不偿失。“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为 生产者在技术上无法排斥那些不付费而享用该物品的的人,或者排斥的成本高到 致使排斥成为不经济。在此,萨谬尔森和弗里德曼分别强调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 性和非排他性。这两个特性导致公共物品的消费的不可分割,产权难以明确,无 法运用市场原理来提供公共物品。在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 物品。这意味着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无法通过收费来补偿,只能通过税收来解决。 根据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的归纳,纯公共物品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第一,对某种特定商品的使用进行收费也许是不可能的,或者是耗费极大的。 换言之,将无贡献者排除在外也许是不可能的。 第二,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使其它人的消费的数量减少。换言之,将一个固 定量供应给另一个人的成本为零。 第三,公共供应与分配目标有关,表现为社会福利函数中的分配目标或特殊 的平均主义原则。 ( 二) 、混合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混合公共物品或准公麸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问的产品或服 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这类物品可以由个别消费者占有,因此具 有竞争性;但又具有外部性即这类物品的消费会产生外部效应,而其他消费者 无法拒绝或排除这种效应,因此具有公共性。例如,教育、卫生等除了受教育者 和患者受益外,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准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相当的正外部性:而 过度放牧公共牧场、围垦造成的沙漠化,江河湖海的污染就是典型的负外部性。 准公共物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它介于私人物品和纯公共物品之问。相对于纯 公共物品而言,它的某些性质发生了变化。一类准公共物品是,其使用和消费局 限在一定的地域中,其受益的范围是有限的。即进入才可以消费,而退出就不能 够消费了,比如地方公共物品( 并不一定具有排他性) :另一类准公共物品是。 4 物品是公共的或是可以共用的,一个人的使用不能够排斥其他人的使用,然而, 出于私益,它在消费上却可能存在竞争。由于公共的性质,物品使用中可能存在 着“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这类物品如埃利诺奥斯特罗母列举的 渔场、地下水流域与水体资源、牧区、森林、灌溉渠道等。第三类准公共物品是, 由于“拥挤点”的存在,一些共享的物品必须进行排他性的安排,以避免由消费 者数量增加而减低消费的质量。这类物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往往必须通过付费, 才能购买到物品的消费权,并排斥那些没有付费人的进入,它包括俱乐部物品、 有线电视频道和高速公路等。准公共物品进一步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无排他性或弱排他性,但有一定的竞争性物品一一“公有资源”( p u b l i c r e s o u r c e ) 。有些物品具有竞争性,但却没有排他性,如公共牧场、地下水、江 河湖海等,一般称为“公共池塘物品”( c o m m o n - - p 0 0 1 ) 公共池塘的水谁都能用, 但如为了个人灌溉,所抽用的水就成了私人物品。因此,“公共池塘物品”也称 “公有资源”。这类物品的私人消费容易产生负外部性,因此一般采用收费的方 式加以限制,例如“资源使用费、税”、对产生的负外部性征收罚款等手段。 、有排他性,但非竞争性的物品一一排他性公共物品( e x c l u d a b l ep u b l i c g o o d s ) 。有些物品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 非竞争性) ,但又具有排他性的特点, 或排除追加的消费者的交易费用很低。如加密的电视节目,一方面它具有非竞争 性,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减少另一个人的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排他性,只有为 加密电视付费的人才能收看到这神电视节目。这类公共物品通常被称为排他性公 共物品。如城市公用设施,即水、电、气等具有边际成本下降的趋势,如果仅由 市场提供,产品供给往往达不到效率水平。这种混合物品若完全当作公共物品免 费供应的话,会大大增加拥挤成本。因此具有自然垄断性,为了使资源配置达到 最优,一般应当由政府规制的志愿事业部门提供。为了补偿这类物品的成本,应 当收取使用费。对于排他性公共物品来说,通常存在能够向使用这种公共物品的 个人进行收费的排他性技术。 、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一一拥挤的公共物品( c o n g e s t i b l ep u b l i c g o o d s ) 。有些物品只符合非排他性条件,但不符合竞争性条件,因为它达到某一 使用水平后会具有竞争性。它所达到的某一使用水平点可称为拥挤点( p o i n to f c o n g e s t i o n ) 。在出现拥挤效应之前,每增加一个消费者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而在拥挤点之后,容纳或供应一个追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将大于零。这类公共 物品可称为拥挤的公共物品,如拥挤的街道、公路、游泳池、桥梁、高尔夫球场 等。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消费人数高于拥挤点时, 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例如道路,车少人稀时非竞争。而塞车时就有竞 争,但同时这种物品可低成本地实现有排他性。例如大众俱乐部、公共图书馆、 社区游泳馆、博物馆等均具有此特性。如果将“俱乐部”概念扩大到服务领域, 也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范畴。基于这类物品的消费发生拥挤 后具有可排他性,也可以由社会福利或非营利性私人机构来投资提供,因此“俱 乐部物品”亦称“私有一公共物品”。但这类物品若一开始就完全靠私人商业性 投资来提供,会造成物品供给量过低,导致效率损失或社会福利损失。这些物品 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共享性质的,这种物品或服务可以低成本地实现排他性,阻此 可以叫做局部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 c l u bg o o d s ) ”。 排他性公共物品和拥挤的公共物品又可称为非纯粹的公共物品( i m p u r e p u b l i cg o o d s ) 。这些物品既具有私人物品的特征,又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也 被称为混合物品( m i x e dg o o d s ) 。按公共物品的外部性的覆盖范围,可将其分为 地方性公共物品( 1 0 c a lp u b l i cg o o d s ) 、全国性公共物品( n a t i o n a lp u b l i c g o o d s ) 和世界性公共物品( w o r l dp u b l i cg o o d s ) 。地方公共物品是仅限于为本 地服务的各类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外交、全国性基础设施等;准 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各地的教育、文化事业的差别,跨省区公共基础设施等。由于 这些分类从而有中央与地方几级财政的划分,准全国性公共物品提供职责引起的 中央与地方之问集权和分权之争。按其外部性的效应,也可将其分为“公共好物 品”和“公共坏物品”。广义的公共物品不仅包括共同消费的实物,也包括具有 共同消费特征的抽象事物。从供求关系看,由于公共供给一次性或整体投入的特 征和实际消费过程“非满员”状态的存在,非均衡便成为公共物品供求关系的常 态。公共政策是为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由政府提供的一种广义上的公共物品,既 可以指一项具体政策及其资源支持,也可以指为实现该政策所采取的行动及其效 果。公共物品可分成有形和无形的两大类。有形公共物品也称硬件公共物品,如 灯塔、路灯、公共图书馆、公共绿地、道路、各类社会公益设施等等。无形公共 物品也称公共服务或公共服务软件如政府的公共政策( 包括法律、规章、制度 等) 和公共设施( 包括国防、外交、治安、消防、环保、气象预报、义务教育、 社会保障与福利等) ,公益部门的公共服务( 如社会援助、慈善活动等) 。 公共物品的分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具有相对性,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公 共物品或服务,在另一个时期、另一个范围则可能是私人物品或具有私人物品的 性质。以交通为例,人口散居的贫困山区,交通问题更多是一种私人事务,而在 人口聚居的城市地区,交通则更多地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我们习惯上认为社会 保障是一类公共事务,但当葬老金以“个人账户”方式出现时则具有了私人物品 的属性。因此,除了纯而又纯的公共物品如公共安全中的国防和宏观公共政策外, 更多的公共物品实际上都是一种兼有公共物品性质和私人物品性质的混合物品, 只不过在不同的混合物品中私人物品性质和公共物品性质的程度或比重不同罢 6 了。因此,研究公共物品,研究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首先就要对公共物品中的 私人性质和公共性质的程度进行细分,只有区分公共物品中不同性质的程度和比 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制度安排。目前中国社会公共物品供给的无序和紊乱,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对公共物品认识上的局限。 2 2 公共物品的特征 依据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情况,公共物品可以被划分为纯公共物 品和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这两个特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是不可分的,也 就是说它不可能界定产权,从而也就不可能为市场竞争提供产权的条件。这时, 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不存在任何垄断,包括政府和黑社会的垄断,市场经济 就不能充分地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也就不能促使人们节约使用有限的资 源,更不能促使人们去开发新的资源。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表明,要 确定公共物品的产权具有很高的甚至难易计算的交易成本。比如在治安方面,一 个政府花费了大笔预算,创造了良好的治安条件,这时要把良好的治安局限在部 分人中是非常困难的,除非设置关卡,不让他人进入本地区。这实际上代价很大, 并且也不值得。国家一旦有了良好的治安,增加一个人的消费量,其边际成本为 零,而要实现排除一个人的消费,则要花费无数的瞀力,显然很不值得。 公共物品的消费特征只反映了其本质属性的一个方面,此外,经济学还可以 从供给特征来划分物品类型。按照供给特征,公共物品一般由公共组织提供,其 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而私人产品则由市场供给, 其目的是满足私人需求、实现私人利益、追求个人价值。最初,人类社会公共组 织的最主要形式是国家( 政府) ,但随着社会化和组织的分化,公共组织也演变 出其他一些形式如互惠性公共组织( 俱乐部组织) 、公益性公麸组织( 慈善机构、 教科文卫组织) 等,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在提供公共物品,只不过其所供给的公 共物品的程度和范围不同罢了。一般来说,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多为“纯公共 物品”,如公共安全、公共政策和一些基础设施等;而由政府之外的其他公共组 织提供的多为“准公共物品”,如部分教育产品、部分卫生产品等。公共物品的 意义在于通过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把人类活动之网越织越太,公共物品 越丰富,人类活动的范围和空间就越大,因而可以使私人物品的供给程度越大。 在消费的方式上,它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即一个入对纯公共物品的使 用,不可能排斥他人在该项公共物品上的使用,也不会减少他人从中获得收益的 数量,换句话说,纯公共物品消费上是不可分的,也不存在“拥挤效应”,不可 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排他性使用,否则代价将非常高昂。从供给模式上, 公共物品一般具有联合供给特征,即存在着规模经济的特征。 关于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特征,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除了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外,还具有生产不可分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大、生产具有自然垄 断性、对消费者收费不易和消费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等特征。综合不同学者的分析, 笔者认为公共物品具有如下特征: 、非排他性( n o n e x c l u d a b i l i t y ) 即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 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 绝付款的个人或厂商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以拒绝付款的方法,将其不喜欢的 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排除在其享用范围之外。排他性是指某个消费者在购买并得 到一种商品的消费权后,就可以把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获得该商品的利益之外。公 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物品的消费权力机制失灵。对厂商 而言,必须把那些不付钱的人排斥在消费商品之外,否则,他就很难弥补生产成 本。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市场上的购买行为,显示了他对于商品的偏好。由于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就可以不支付就 获得消费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消费者的这种行为意味着生产 公共物品的厂商很有可能得不到抵补生产成本的收益,长期以后厂商不会提供这 种物品,由此公共物品很难由市场提供。非排他性由以下两个原因决定:第一, 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受益者,如国防产品;第二,虽然在技术上可以排他,但 排他成本非常高昂,以致在经济上不可行。 、非竞争性( n o n - r i v a l r y ) 。即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 并不排斥或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对该物品的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 厂商享用该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这就是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减少 任何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其边际成本为零。竞 争性是指消费者或消费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商品生产成本的增加。但是公共物品都 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如广播、电视、航标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消费者人数 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如增加一些人听广播看电视并不影响电台的发 射成本,汽车通过桥梁只要不是太拥挤,则它们就是非竞争性的。因为通过一辆 汽车对桥造成的折旧太少,接近于零。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特点说明,尽管有些 公共物品的排他性可以很容易就能被发现,如在桥头设立收费站,但这样做并不 一定有效率。依照有效率的条件,厂商的定价原则应该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如 果桥梁由私人部门提供,它们会索要等于边际成本的费用,既然每辆车花费厂商 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那么厂商的价格也应该等于零,结果私人不可能供给这些 产品。非竞争性来源于三点:第一,公共物品一般具有不可分割的性质;第二, 由于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因而在其产生拥挤之前,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 成本等于零;第三,像国防等不能引入竞争机制,经济学理论认为,纯粹的公共 物品只能由国家和政府来投资、生产、提供。因为私人投资、生产公共物品可能 难以获得回报。 、消费效用的不可分性( n o n d i v i s i b i l i t y ) ,即公共物品为全体社会成 员提供,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成员所享用,而不 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厂商享用,或者不能按照“谁付 款,谁受益”的原则限定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享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不同, 不论是否付费和付费多少,各类主体对公共物品均可获得等量的、相同的消费, 因而各类市场主体对公共物品既都需要,又都不愿自主投资。公共物品的特征主 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即一个主体对公共物品的 消费不能排除其他主体的同样消费,各个主体的消费是不能明确区分界线的。这 种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不可分割性的公共物品因其无法形成市场价格,因而很 难像私人物品那样通过市场来供给,而只能由公共经济部门来提供,从而使提供 公共物品成为国家或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私人物品的产权是明确的,它具有独 占性、排他性、和可转让性等特点,从而使私人物品的消费也具有了排他性和可 分割性,即两个主体不能同时对同一私人物品进行相同的消费,不同的主体对私 人物品的消费是能够分开的。 、公益性( c o m m o n w e a l ) 。公共物品的共同消费特征或消费过程中的共用 性,从其目的上来说具有共同受益往或公益性。公共物品的存在,其目的在于满 足公共利益。实现公共价值。公共物品的公益性表现为,一个公共物品一旦被生 产出来,在一定范围内是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所共同受益的。公益的发展与社 会的进步是同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益有逐渐增长的趋势。 2 _ 3 公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分析 从宏观社会学的角度看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缘于人们共同需要和公共利 益。由于社会生活中公共利益的普遍存在,因而需要通过公共物品来满足人们的 公共利益,实现公关价值。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显著区别就在于人类活动的目的性,由于人类活动具 有公私之分因而人类活动从目的上就具有“公益”和“私益”之别。所谓“公 共利益”是指满足社会或群体中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需求、实现他们的共同目 的、代表他们的共同意志、使其共同受益的一类事务。而“私人利益”则是指只 满足社会或群体中个别成员需求、实现个别成员目的、代表个别成员意志、使个 别人受益的事务。 从根源上,公共利益缘于入们的公共需求。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而用以满 足这些欲望的资源却相对有限,有效地配置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欲望,始终是人类 不容回避的经济问题。 人类的诸多欲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欲望或称个人欲望( p r i v a t y 9 d e s i r e ) ,是指个人能够独自享有的需求,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公共欲望或称 集体欲望( p u b l i cd e s i r e ) 是指公众可以共同享有的需求,不具有排他性。私 人欲望的满足因其纯属独立个体自身享有某种效用的问题,具有排他性,因而可 以通过市场途径得到满足;而公众欲望因其是公众可共同享有的需求,每个个体 的享有并不影响其他个体的享有,即不具有排他性,因而它不可通过市场途径来 满足而只能通过公共经济部门的途径来得到满足。由此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大 类,即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私人经济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要特征,受制于厂商 追逐利润行为和消费者的选择行为:而公共经济则以公共组织( 包括政府和其他 公共组织) 对资源的配置为主要特征,受制于公共组织的财政和市场主体相应的 博弈活动。 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从本质上 说,公共需求是存在于众多私人需求中的共同需求,因而它具有社会公益性。公 共利益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公共利 益与私人利益是人类生活一体两面的直接反映。首先公共利益起源于私人利益, 它是通过无数个私人利益来体现的,无私人利益既无公共利益;其次,无数私人 利益的存在,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实现为基础,倘若没有公共利益,个别人私人 利益的盲目澎张则会导致其他人私人利益的损失,最终导致私人利益的不复存 在。公共利益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着。然而存在并不等于被意识到,更不等于被真 正地认同而加以维护。历史上,区域性的环境灾难屡见不鲜,然而为一类公共利 益加以维护却极为罕见。当公共利益被察觉后,会进入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结构, 成为衡量利益得失乃至善恶美丑的一种价值尺度。这一尺度在需求结构中的位置 决定着不同利益主体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处罱方式和角色:为公共利益而调 节私人利益的公共价值追求者;享受公共利益而不愿付费的搭便车者:以损害公 共利益为代价而使私人利益无限膨胀的公共利益的破坏者。三种角色的矛盾和冲 突决定着公共利益的能否实现。解决这一矛盾和冲突需要两类条件:一是观念条 件,公共价值的存在并不否认私人价值,但却高于私人价值:二是制度条件,公 共利益的维护和公共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来保障。由于人的活动是 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人与动物区别的另 一显著特征是人类活动的社会性,离开了“公共”活动的支持,单个的目标也不 可能实现。正是在人类“理性”的指导下人们在目标的设定中,在追求个人价 值的同时也追求公共价值。这种公共价值取向是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得以持续 发展的源泉之一。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公共物品的产生,是由于一个社会中人们的公共 利益和公共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给。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两个方面,供求机制是 1 0 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机制。在市场运行中,供给是受需求制约的,需求也是受供 给制约的。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供给与需求t 都受价格 的影响,同时也就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影响。一般对于供求关系是用下图表示的( 图 2 - 1 ) 表示的: 价格 量 圈2 - 1 供给与需求曲线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一般将供给线与需求线的交叉点称作为供求均衡点( e ) , 在这一点上的价格即位市场均衡价格。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一均衡点上,供给的 价格要求正好被需求方所接受。需求的价格正好等于供给的价格,才有适当的交 换量在这一点上实现。超过这一点的价格,由于供给大而需求小,有产品不能得 到市场实现。低于这一点的价格,由于供给小而需求大,市场有需求缺口存在。 对于公共物品而言,公共物品需求的判定是困难的。有些公共物品的需求是 地方性或局部性的但由于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每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 的程度如何,无法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有些公共物品的需求者是作为整体 的国家或民族,这是一种抽象需求由于公共物品的需求多少都具有抽象需求的 特征,因此判定公共物品的需求的困难,表现在公共物品需求变化的显示是一个 不易处理的问题。公共物品有着与私人物品完全不同的需求曲线。对私人物品来 说,每个人的需求水平加总构成社会成员集体对这一物品的集体需求即市场需 求。而对于公共物品,其需求曲线则是个人需求的垂直加总。垂直加总意味着物 品的边际收益是每一个人边际收益之和。显然,经济学在分析公共物品的需求时, 往往更多地关注需求的量的差异,而很少考虑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质的差异。 实际上,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除了量的差异外,还存在质的区别。美国心理 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 现的需求,这是对入的需求的质的差异的判断。对于公共物品的需求来说,由于 个人需求的多样性和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层级性,也使得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 的分析,应该是对同质的公共物品进行同一层次上的分析,即对同质的公共物品 需求进行垂直加总。不同质的公共物品需求尽管对其需求具有“公共性”,但由 于其质不同,因而没有可比性。至于公共物品的供给,由于其具有供给主体多元 性、公共物品本身层级性的特征,其供给曲线也与私人物品有所不同。我们知道, 私人产品的最优供给量由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的均衡所决定,同样公共物品的最 优供给量也该由物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 从单个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横向加总失去意义,解决方案是把所有消费者在这一价 格水平下愿意支付的价格纵向相加,可以得到社会为得到这一既定的公共物品数 量愿意支付的价格,这价格构成了提供公共物品人的总收入。 因此,公共物品供给曲线由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决定,与收益相比,就 可以确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只要公共物品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增加 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会增加总效用,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就会相应增加,这是公共物 品需求区别私人物品需求的地方。 3 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模式 3 1 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原因 在类似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 n a t u r a ls t a t e ) 中,由于个人在提供公共安 全中的囚徒困境,使得政府的存在和出现是一种帕雷托改进。当然霍布斯认为的 无论何种意义上的国家都优于无政府状态的断言是大有可疑的。从某种意义上 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