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l 北t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 科技创新是2 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化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科技日新 月异的发展将给世界带来新的格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 竞争将进入更高的层次,竞争的焦点从争夺自然资源与市场转向争夺人才与科技。科技进 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对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 大科技问题,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是突破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制约因素的重要手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可持 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等方面进 行了充分的论述。并对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出了 我国科技创新的走势和呈现的特点,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战略的几点建议。 本文的主线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互相作用。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 相结合的方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状况进行深 层分析,找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变量指标,把握各经济变量问的关系,了解 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体制,既是调整当前经济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不 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系统,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科技刨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l o na n d e c o n o m i cs u s t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i st h ep o w e r f u ld r i v e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c o n o m y a n ds o c i e t yi nt h e21s tc e n t u r y ,g l o b a l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o fe c o n o m ya n dt h ec h a n g e q u i c k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w i l lb n n ga n e wp a a e mf o rt h ew o r l d n e p e a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s s t i l lt h ew o r l da r t e r y 1 1 1 c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c o m p e t i t i o ni ng l o b a la r e aw i l l t u r ni n t oah i g h e ra r r a n g e m e n t t h ec o m p e t i t i v ef o c u sh a sb e e nt u r n e df r o mc o n t e s t i n g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a n dm a r k e tt o c o n t e s t i n gp e r s o n sw i t ha b i l i t y a n d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t h e a d v a n c e m e n to f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c o n t r i b u t e si n c r e a s i n g l yg r e a t l yt oe c o n o m i cr i s e 而et h e s i sd i s c u s s e df u l l yo nt h ef o l l o w i n gi s s u e s :t h ei m p o r t a n t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b l e m sw h i c ha f f e c t e d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w a si m p e t u so f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m p o r t a n tm e t h o d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 r e s t r i c t i o no f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a s s e s s m e n ts y s t e mo f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 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w a sc o n s t r u c t e da n da s s e s s e d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c o n s u m m a t i o n o ft h en a t i o n a l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t h e nu t i l i z e d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a n d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t om a k eap o s i t i v ea s s e s so fr e l e v a n td a t a ,f o l l o w e d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es i t u a t i o n sa n d f e a t u r e sf o ro u rn a t i o n a l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a tl a s t ,t h et h e s i sp u tf o r w a r d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a b o u t t h es t r a t a g e mo f 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t h em a s t e r s t r o k eo ft h et h e s i si st h a ts c i e n t i t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i c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c te a c ho t h e ra sp r e r e q u i s i t e s t h et h e s i su t i l i z e sq u a l i t a t i v ea n d 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lm e t h o d s ,t a k e s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sm e a s u r e s ,p r o f o u n d l ya n a l y z e s a c t u a l i t yo fo u rn a t i o n a le c o n o m ya n ds o c i e t yf r o mt h ep o i n to f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a n a l y z e sp r o b l e m sa n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i ne c o n o m y g r a s p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o fe v e r ye c o n o m i c p a r a m e t e r sa n dr e a l i z i n go u rn a t i o n a lp o l i c i e sa n ds y s t e m so f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a r e n o to n l y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b a s a lr e s e a r c h e st oa d j u s t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 ,a c t u a l i z ee c o n o m i c 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a l s op r o v i d es c i e n t i f i cr e f e r e n c eg i s tt oe s t a b l i s he c o n o m i cp o l i c i e s a n da c t u a l i z es t r a t a g e m so f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u s t a i n a b l e 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o fs c i e n t i f i c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 ,c l u s t e r a n a l y s i s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卜1 课题的研究背景 科技创新是2 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球化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将 给世界带来新的格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竞争将进入更高的层次,竞 争的焦点从争夺自然资源与市场转向争夺人才与科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科技创新 活动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性因素。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动向 和趋势更加令人关注,它们纷纷制定了新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发展与提高经济竞 争力和改善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技术领域,各国在入力资源建设方面还竞相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 施,加大对科技和经济体制进行整合的力度,以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为核心的创新政策得到各国政府 的高度重视。 2 1 世纪初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的关键时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是实施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环。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和当代科技 创新的新特点、新规律,从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出发,努力建设国家创新 体系,把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支持与保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应是全社会共同的历史责任。 作为一个处在改革关键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既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任务,同时也面临着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 等相当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虽保持了连年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效益、结构方砸也存 在着诸多问题。“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凡此种种,都给今后的经济 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 2 研究的内容及重点 论文主要从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对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构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 是突破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重要手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刨新”系统的构建与评价、“可持 续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 础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述,并对近几年科技创新的走势和呈现出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对科技 创新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由此得出结论:科技生产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经济可持 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突破种种制约因素。未来的科技创新必将统一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 目标,必须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科技创新的价值进行重新判定与衡量,建立新的、适合经济可持 续发展需要的“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把经过“可持续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确认的“可持续科技 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正面影响和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 - 1 )我国经济运行现状及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实证评估; ( 4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评价、“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作用。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绪论:研究的背景、内容、创新点 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l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及相关理论 j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分析 i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l 战略研究 结论 一。r 一 第一章 第五章 主 1 - 3 研究的预期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和世界发展已经进入高科 技主导的时代。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的致富之道, 综合国力增强的致强之道。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 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质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我国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潮流开辟道路,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我国国家安全提 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加大对科技和经济体制进行整合的力度,我们 2 利技刨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 ( )我罔经济运行现状搜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 ) “经济可持续旋展的科技创新”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3 )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实证评估; ( d ) “经济n t 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与评价、“可持续科技创新成果”对经济可持续发 展的作用。 本文的基本框架如下: 绪论:研究的背景、内容、创新点 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l 科技创新与经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及相关理论 l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分析 l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 l战略研究 结论 第一套 第五章 主一 1 - 3 研究的预期价值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经济和世界发展已经进入高科 技主导的时代。高科技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社会富裕和进步的致富之道, 综合国力增强的致强之道。科技宦0 新和高技术产业为纾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动力 为抑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发人才资源、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 质提供广阔的舞台,为我国追赶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潮流开辟道路,为在全球化环境中的我国国家安全提 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加人对科技和经济体制进行整台的力度,我们 供保障。因此,我们要在纷繁复杂的科技和经济竞争中,加人对科技和经济体制进行整台的力度,我们 河北工业大学硕一。学位论文 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本文拟运崩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经济社会运 行状况进行深层分析,找出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变量指标,并分析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 题和不足。把握各经济变量间的关系,了解我国当前科技创新的政策和体制,既是调整当前经济结构, 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也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 参考依据。如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能为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经济决 策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及关系 2 - 1 科技创新有关概念的界定 2 - i - 1 科学、技术及其相互关系 巴伯在其科学与社会秩序一书中讲到:“科学不是要素与活动的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一个具 有凝聚性的机构,其各部分在功能上有互相依存的关系”“1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指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基础 上,在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艺的总和,是如何把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层面的活动,存在明显的区别。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技术则是人类改造 世界的手段。在英文中,人们常把科学称作“k n o w w h a t ”,而把技术称作“k n o w - h o w ”,也就是说,科 学要回答的是“怎么回事? ”,而技术要回答的则是“怎么做? ”。 科学与技术之间也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科学以它丰富的知识启发技术, 使技术得以改进,使它获得前进的方向。没有科学的帮助。技术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寸步难行。科学是 技术的前提和基础,具有指导性作用。反过来,没有技术,科学所发现的真理就会毫无结果,使科学真 理能够获得成果的是技术。技术对科学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2 - 1 2 科技刨新基本理论 一、创新与科技创新 创新( i n n o v a t i o n ) 一般而言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创新即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创新概念, 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1 。“狭义创新较早是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依据约 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i ) 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 2 )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3 )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4 ) 开拓和利用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 供应来源:( 5 )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1 。可以看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是指企业技术创新。 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在2 0 世纪5 0 年代将“创新”概念引入管理领域,从而进一步发展了 创新理论。德鲁克认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技术创新,它在自然界中为某种自然物找到新的应用,并赋 予新的经济价值:一种是社会创新,它在经济和社会中创造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 从而在资源配置中取得很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德鲁克认为,社会创新与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创新 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有些社会创新并不需要什么科学技术。社会创新的难度比技术创新的难度更 大,但是发挥作用和影响方匠要比技术创新大得多。 现代创新研究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对日本刨新体系的研究,通过对日本案例的研究,他认为, 在现代社会,自然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参与者,但由于创新所需要的要素日益增多和复杂化,所以相当部 分的刨新并非仅靠企业自身就可以完成,还涉及到政府、研发机构、中介组织、金融机构等,乃至有助 于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1 。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著名技术经济学家,同时也是国际上研究创新理论的权威纳尔逊和卢森伯格的创新概念包括企 业管理,产品设计币悌4 造过程等一切新的东西,不管这些新的东西以前在世界上或本国是否存在。因此, 创新就不仅包括技术的第一次引入,还包括技术的扩散“。 伦德华尔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不仅包括生产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还应包括新的 组织形式和制度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概念,国内并没有取得完全统一的看法。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有傅家骥在其主 编的技术创新学中的论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 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 新的生产( 工艺) 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 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这一概念,实质上是“企业技术创新”, 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是一种经济上的行为。根据广义创造学的研究,技术创新除企业技术创新外还 包括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如“两弹一星”,“神舟”号飞船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 而关于“科技创新”这一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提法。根据我国学者周寄中的看法: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科学创新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 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开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的创新。如果从线性过程看,科技创新就是从基础研究到应 用研究、试验开发和研究开发成果的商业化的全过程“。根据创新学原理和方法一广义创造学,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综合有关创新的概念,本文对科技创新概念界定如下: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 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 二、不同经济形态下科技创新的比较 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经济时期、农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目前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 期。表2 1 比较了不同经济形态下科技创新的不同之处“。 表2 1 不同经济形态下科技创新的比较 t a b l e2 1t h ec o m p a r i s o no f 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i nv a r y i n g e c o n o m i ca p p e a r a n c e 注:o 表示产出;f 为函数符号;c 为资本;r 为自然资源,在农业经济中特指土地在工业经济中主要指土地、 水、森林、矿产和能源等一系列稀缺自然资源:上为劳动,存农业经济中主要指体力劳动,在工业经济中主要指依赖稀 缺自然资源投入增加而增产的技术劳动;世为智力资源,即知识经济中主要不依赖稀缺自然资源投入的增加而增产的高 5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技术、高知识、高附加值的劳动。 2 - 2 1 传统的发展观 2 - 2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历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并将全面迈进知识经济社会。在此 期间,人类的发展观也历经转变。总的看来,在2 0 世纪7 0 年代以前,人类的发展观局限于传统发展观 的范围,在这里,传统的发展观主要指工业革命以来的无限增长观以及西方经济学家曾经极力倡导的单 纯经济增长观。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大约一万年以前出现的农耕业把人类从只是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天然 环节中解放出来,进入简单再生产的初级循环。发生在1 8 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活动 摆脱了四季循环的天时控制,生产活动表现为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的不断增长过程。在这一历史背景下 产生了长期支配工业社会发展的无限增长观。这种发展观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核心,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 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三次科 技革命,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促使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消费欲望高度膨 胀。它在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也将无限增长观推到了顶峰,表现为 对经济高速度增长的狂热追逐”。 然而,在全球的增长热潮中,却出现了一些与上述观点相悖的现象:某些国家虽然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迅速增长,但其经济结构特别是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人口加速增长,自然资 源加速耗竭,环境污染加速蔓延,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这些日趋严重的事实证明,传统的发展观带来 的是不可持续的传统文明“。 2 - 2 - 2 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 可持续发展观,是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引起的一系列恶果而产生 的。历史地考察,可持续发展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5 0 6 0 年代。当时已经有人意识到工业化对 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从而对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是1 9 6 2 年美国科学家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她首次把农药污染的危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提出人类将失 去“阳光明媚的春天”并非“狼来了”,试图唤起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产生于2 0 世纪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随着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张,环境 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发生,向在狂热中追求无限增长的人类敲响了警钟,自然报复人类的一系列 事实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经济增长并不绝对等于人类福利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观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1 9 8 2 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组织发起,各国政府官员和专 家参与制定的世界自然保护纲领中。该纲领不仅强调资源保护,而且注重将它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 勾画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轮廓。 成立于1 9 8 3 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 c e d ) ,在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下,经过9 0 0 多天的努力,于1 9 8 7 年向联合国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布伦特兰报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6 河北工业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明确指出了过去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强调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 路。这一报告的提出,是可持续发展观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产生了关键 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特性及伦理观, 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经济观、现代社会观和现代自然 观的统一。其经济观体现为,主张在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不断提高增 长质量“。为了更好的说明可持续发展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表2 2 列出了两种社会的 特征比较: 表2 2 可持续经济发展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的特征比较 t a b l e2 2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o m p a r i s o ni ns u s t a i n a b l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s o c i e t ya n di n d u s t r i a le c o n o m i c s o c i e t y 2 2 3 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准则 1 9 9 2 年6 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这次会议意义重大,是人类转变传 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第二个重要里程碑。 2 1 世纪议程的公布,意味着可持 续发展已经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时期的开始,可持续发展必 将成为世界各国现代发展的主导潮流,”“至此,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全球长期发展战略,这是人类面 向2 l 世纪的共同选择,是人类在总结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深刻教训之后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 7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已经经历过的严重挫折反思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之后的历 史选择。 2 1 世纪议程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准则与纲领。它强调人 类正处于一个历史抉择关头,虽然我们可以继续实施工业化以来的现行政策,保持和扩大国家之间的经 济差距,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增加世界各地的贫困、饥荒、疾病和文盲,进一步恶化我们赖以维持生命 的生态系统。如果人类不想陷入这个不可持续的绝境,就必须改变现行政策,改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从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争取一个更为安全、更加繁荣的未来。任何一 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2 _ 4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索和制定。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刚结束不久,原国家 计划委员会和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决定,组织了5 2 个部门、社会团 体和3 0 0 多名专家参加的工作小组,经过近一年半的努力,编制完成了向国务院报送的中国2 1 世纪 议程中国2 1 世纪人口、资源与发展白皮书,即中国2 l 世纪议程。这是中国政府在全世界率先 公布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家级行动纲领。 中国2 1 世纪议程是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是制 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中国政府认真履行1 9 9 2 年联合国环境 与发展大会文件的原则立场和实际行动,表明了中国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2 1 世纪议程构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发展为主题,把资源、 环境、杜会与经济发展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公众参与,将环境内在化于发展之中,注重中国的环 境和发展战略同全球的环境与发展战略的协调“。 2 - 3 经济可持续发展 仔细分析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过程,它蕴含着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在社会维度上,由 狭义的发展( 经济增长) 扩展到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维度上,由低级 的经济增长演变到经济发展,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可以由下面的图2 1 来表示: 经妒长 一嘴戢展慕受 图2 1 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f i g 2 1t h ef o r m m i o nc o u r s ea n dc o r r e l a t i v ef a c t o r so f 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2 1 表明: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定义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 求会使这一发展主体得到延续,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正 常运行至关重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既要重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又不可偏废经济的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说明了它处于复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中,系统需向更加均衡、和 谐的方向进化,具有不可逆性,是一种正向的和有益的过程。可持续性要求在不同的尺度和进化阶段上, 有一个标准去诊断、核查经济形态的“健康程度”,一旦出现偏差,立刻需要协调”“。 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的可持续,但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抽象的经济学模型, 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属性,它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属性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对于可 持续发展而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其目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其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其手段,因此, 虽然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讲属于经济学范畴,但在它的内涵中,包含着社会学和环境学的内容,故 而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另外,历史的看,在人类出现以前,甚至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前,地球作为一个系统是可以实现 自组织平衡的。只是当人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动生产力高速发展,进入机器生产的大工业时代以 后,由于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环境的无节制掠夺,对环境的肆意践踏,才造成了地球这一系统的发 展失衡,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社会发展的障碍。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成为必要。所以在研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时,必须要将“人”作为一个考虑因素。因为人 类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现代,又在影响着未来,“人”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体”“。 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从逻辑上讲,它是该定义在经济学方面的延伸,因此 它可被定义为: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基础上使当代人的经济福利不断改善的同时,能保证后代人所得到的 经济福利不小于当代人所享受的经济福利:或者是在一定资源环境基础上,取得尽可能大的当前收入, 并能保证以后的收入不减少并能持续增长。 从纯经济意义上讲,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资源环境持续利用的基础上达到国内生产净值的最大 化,同时人类社会福利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至少能做到下一代同前一代的持平。该定义的核心虽 然同经济发展一样强调收入的增长,但其本质却是十分不同的。首先,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资源和环境 限定,以不破坏它们的持续利用基础上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则没有这种限定;其次,它强调代际之间的 平等,当代人的福利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福利的方式来实现,或者讲当前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经济的持 续发展为代价,而传统的经济发展也没有这种限制,所以经济的发展并不一定会产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则能保证这种发展的实现;再次,由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平 衡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因此它包含了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及态度 的改变,它是将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以人的持续生存和发 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福利目标,而经济发展则将人看作是自然界的对立面,将征服自然,仓造尽可能 多的物质财富作为目标,其结果将使人类处于非常危险的地步;最后。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社会制度、 经济体制、社会文化等方面变革的内容,它不将任何一种制度看作是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在某种程度上 就是新制度即将产生或正在产生的产物,因此它是一种促进社会不断进步和变革的力量,而传统的经济 发展,虽然也包含一定程度的制度变革,但它却是在传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变革,或者讲它是将已有 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永恒不变的体制,经济发展只是完善这种体制,所以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只是维 护已有的社会经济制度,而不是像经济可持续发展那样,促进社会制度问的变革和转换”“。 9 科技创新与经济口r 持续发艉 2 - 4 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问题的思考 从以上我们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文明起源距今已有 五六千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很早就有了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但由于受观念、手段、 认识水平、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历史因素制约,难以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真正把科 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并引起社会生产、生活巨大变化的历史,还不到3 0 0 年“。 科学技术犹如不断加速前进的火车头,迅速的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加速了世界变化的节奏,扩大 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提高了人类影响环境的能力。在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来,人 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向极地、海洋和宇宙进军,整个地球都纳入人类的 生产活动。现代人类一些不合理的开发和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污染了环境,导致现代生态危机,其全 球性和严峻性,人们既不能用迁移的办法来逃避,也不能靠自然的调节来恢复。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人 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史一样古老。贝尔纳认为,从远古时代的狩猎开始, “人就从事推翻自然界的平衡以利于自己”的活动”“。 2 0 世纪更是全球经济太发展的世纪,然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超过了人类对其管理和 控制的能力,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后果,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 代价: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当全球都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时候,人 类迫于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不得不对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 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从2 0 世纪中叶以来处理环境问题的实践中,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 单靠科学技术手段和用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补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必须在各个层次 上去调控人类的社会行为和改变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思想。黑格尔认为,“人因为自己的工具而具有 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确实服从自然的”。这一论点一经提出,就引 起了世人的关注,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更是得到全球各界的认同。迄今,可持续发展作为2 1 世纪 “自然社会经济”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运行目标,已普遍而又深刻地融入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的各类发展规划之中1 。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目标和任务,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实现。因为科学的每一次发现, 都推动技术的进步,丽技术上的每一次努力都旨在提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当科学技术成为国家事 业的时候,其发明、发现就不仅是科技创造的成果,而且还是与国家竞争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 相关的科技创新,因为创新就是新事物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过程“。 在现实当中,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正负作用同时存在,系统的实际发展状态是两方面综合作用 的结果。当科技创新的正负作用相当时,发展处于临界持续状态( 如图2 2 中水平线所示) ,当实际发 展状态处于l 临界发展状态之上,整个系统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当实际发展状态处于临界发展状态之下, 整个系统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科技创新的正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对社会形态的进化、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的保护与 节约上。这种作用不断促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而科技创新的负作用主要体 现在所引导的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过渡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上。一般而言,科技创新的正作用比较 明显,易于被人们发现和接受,而负作用往往呈现出一种隐态与表现上的滞后,且由于人类普遍的现实 功利性,不愿意正视或顾及,使得日积月累后的负面影响产生“突发”效应,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到了不 得不予以重视的地步。目前,人口大爆炸、资源枯竭与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横亘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轨道上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成为衡量科技进步程度与科技管理质量的标准。 1 n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图2 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作用 f i g 2 2t h ed i p l e xe f f e c to f s c i e n t i f i c - t e c h n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t oe c o n o m i c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在面对2 l 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要向前发展,人类社会要不断进步,对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 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更需要以科技的手段加以解决,消除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作用, 使人类步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 - 5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是追求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自然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这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引导和保证生态环 境可持续发展”“。因此,理想的良性循环是:经济发展支持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环境发展促进经济发 展,社会发展引导经济发展。否则,便是恶性循环。图2 3 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图2 3 可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 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而科学技术又将全面作用于这三个子系统。 整个系统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虽然由这些子系统的共同作用而决定,但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还取决 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作用。科技创新作为科技进步的核心和关键,在经济、社会和自然复合系统 中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被引用。每一种科技创新都是对当前系统姿态的一种改变,是将一种从来没有过 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注入当前系统,从而使系统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改变体现在对 发展产生制约因素的改变上,最终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作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一方面能够创造出可 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工艺和产品,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水平,深化人类 对其自身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资源的供给和生态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对生态环境提供保 护,控制与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可以说,没有日 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就难以有效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就无法在世 科技创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界范围内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技创新在可持续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税收与结算合同
- 2024年度电竞游戏开发与发行合同
- 2024年丙方法律咨询与代理合同
- 2024年应急出口指示牌制作安装合同
- 2024年城市道路泥水施工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所需材料采购协议
- 2024年度无人机制造与销售合同
- 2024园林绿化工程绿化带规划与设计合同
- 2024腾讯朋友圈广告合同
- 2024年度医院医疗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治
- MOOC 人像摄影-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MOOC 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江苏无锡市江阴市江南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中学教材、教辅征订管理制度
- (高清版)DZT 0213-2002 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 消防安全评估消防安全评估方案
- 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经济》课程标准
- ZARA服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
- 设备维保的市场化运作与服务模式创新
- 幼儿园科普知识宣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