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中文摘要 二十多年来,迟子建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也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 格“伤怀之美”。“伤怀之美”,取名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伤怀之美( 1 9 9 4 ) 。 对此,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证: 第一部分,将“伤怀之美”界定为了迟子建小说的风格。借助散文伤怀之美, 理解了“伤怀之美”的内涵,然后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及作家个性三个方面,探 讨了“伤怀之美”风格的形成。 第二部分,由文本入手,主要从两个方面感伤的自然情结和悲悯的人生情 怀,分析“伤怀之美”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部分,主要从忧伤的基调、浓郁的温情、苍凉的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伤 怀之美”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迟子建伤怀之美风格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o r et h a n2 0 y e a r s ,c h iz i j i a nc o n s t r u c t e d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c r e a t i o nh a so b t a i n e m t h ev e r yg o o dr e s u l t ,a l s oh a sf o r m e do w nl i t e r a t u r es t y l e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n a m e st h ep r o s eo ft h es a m en a l a x ew h i c hc h iz i j j a n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 1 9 9 4 ) r e g a r d i n gt h i s ,t h ep a p e rd i v i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c a r r i e so n t h ep r o o f f i r s tp a r t , s o n o w “b e a u t yl i m i t si no r d e rt oc h iz i j i a n st h en o v e ls t y l e w i t ht h e a i do ft h ep r o s e ,w eh a dd i s c u s s e d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w eh a du n d e r s t o o d ”s o r r o w f u l b e a u t y ”t h e nf r o mt h er e g i o nc u l 札u -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w r i t e rn d i v i d u a l i t y t h r e ea s p e c t s ,w eh a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o r r o w 如lb e a u t y ”t h es t y l ef o r m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 w ec o u l da n a l y s i s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m a i n l yf r o mt w o a s p e c t s s a d n a t u r a lc o m p l e xa n dt h eg r i e fl i f em o o di nt h et e x t t h et h i r dp a r t , w eh a sd i s c u s s e d ”t h e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e x p r e s s i o nw a yf r o mt h es a d m a i nk e y , r i c hs o f t h e a r t e d l ya n dt h ed e s o l a t ei m a g e s k e y w o r d s :c h iz i j j a ns o r r o w f u lb e a u t y s t y l e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引言 迟子建,1 9 6 4 年元宵节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她于1 9 8 3 年开始写作,至 今已发表文学作品四百余万字,出版有三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 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 雪的墓园等以及散文集伤怀之美等。她曾获得过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 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二十多年来,迟子建虽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 好的成绩,但是她却很难被归入某个文学流派或创作群体。她总是执著地注视着自 己的故乡和底层的人民,唱着一首首温情而又略带忧伤的歌,一个人走在北国苍茫 的原野上。文能说:“她卓尔不群的身影,她别具一格的创作,构成了中国当代文 学创作中一道奇异的风景。”1 最初,迟子建以纯净的感觉闯进文坛,今天,她依然保持着这份纯净的感觉, 并始终坚守民间立场,以她“伤怀之美”的温情与悲悯,继续抒写着民间生活的作 品,展现了极地白山黑水间美丽而神秘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人情。就迟子建小说的 内容而言,前期作品较之于后期作品可能更纯真一些,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 富,她后期的小说,除了纯真之外,我们还感觉到了辛酸和忧伤。透过她小说中朴 素而自然的北国的风土人情,苍凉而温情的叙述,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作家内心的 矛盾。评论家张红萍曾说:“提起迟子建,我总想到她是一个矛盾组合体。她为文 的机锋毕露与做人的温婉隐忍,她天性的纯真与为文的练达;她人生经验的单纯与 笔下世相的复杂;她充沛的激情与宁静的理性;她小说整体的空灵与细节的充实; 她的温柔与刚健;她天性的想象、幻想与对辛酸的生活现实的洞察与体验;正是这 些矛盾,使她具有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特有的气质,这些矛盾在作品中的有机的融 合,形成了她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家,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目前,不管从研究数量上看,还是从研究内容上看,迟子建一直倍受评论界的 关注。从研究数量上看,1 9 9 4 年至今发表在期刊上的关于迟子建小说的研究论文, 已经有1 7 0 余篇之多;从研究内容上看,评论界对于迟子建小说的研究是比较全面 的,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语言,结构,还是风格等方面都有涉略。但是,较之于主 题、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评论界关于迟子建小说风格的研究,还是比较弱的。在已 发表的1 7 0 余篇中,只有不到1 0 篇是关于风格的研究,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应该 是谢有顺先生的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然而,在我看来,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虽有点倾向于迟子建小说的风格研究,但是更确切的应该 说它是关于迟子建写作态度的研究。由此,不难发现,我们几乎找不到关于迟子建 小说风格的系统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一、迟子建小说“伤怀之美 的风格 古今中外,大凡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有着鲜明的个性,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文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境界的尺度,无论哪 一个作家,都应以形成自己的风格为最高目标,说一个作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或说一部作品显示了某种风格,对于这一作家、作品乃是一种最高的褒奖。”3 二十多年的文学创作,迟予建早已完成了从一名文坛新秀n d , 说名家的身份转 换,但她总是默默地静静做着自己的事情,“她是踏实的,也是少有的平和、冲淡”。 4 这少有的平和与冲淡,使得迟子建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我将之定义为“伤怀之 荚”。我之所以选择用“伤怀之美”这个词来概括迟子建小说的风格,有两方面的 原因:一,纵观迟子建的小说,在内容上几乎都与“伤怀”有关,而从字里行间流 露出的多是“伤怀”的情感。她经常会带着“伤感”“忧伤”和“哀愁”等类似的 情感去描写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经常会去追忆逝去的人与物,感慨着一些正在走 近或已经走进灭绝的自然景色。二,源于迟子建在散文伤怀之美中所表现的“伤 怀之美”。概括地说,迟子建心目中的“伤怀之美”是一种和谐的美,忧伤的美。 ( 一) “伤怀之美”风格的内涵 要了解“伤怀之美”风格的内涵,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对“伤怀”这个词语 的意思,做一番认识。“伤怀”一词是由“伤”“怀”两字组合而成的。在现代汉 语词典中“伤”的注释是“悲伤:忧l 哀l 感”,“怀”的注释是“思 念,怀念:乡l 友l 古”,而由二者组合而成的“伤怀”这个词自然会有“忧 伤”“伤感“感怀”等意思。在我国,“伤怀”一词,较早见于诗经商颂白 华,这是贵族的弃妇所写的一首怨诗。诗中写道:“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啸歌, 即拉长声音的哭唱,形容非常的伤心。美丽的忧伤,含情的惆怅,造成了一种浓重 的凄婉氛围,为此诗增添了几分忧伤之美。 同时,我认为,迟子建的同名散文伤怀之美是我们理解她“伤怀之美”内 涵的最佳文本。在这篇散文中,迟子建向我们描绘出了她心目中的“伤怀之美”:“伤 怀之美像寒冷耀目的雪橇一样无声地向你滑来。它仿佛来自银河,因为它带来了一 股天堂的气息,”。在八岁的时候,迟子建第一次感觉到了“伤怀之美”:渔汛 结束了,“大人们都消失了,村庄也消失了”,那时的她“感觉只有狗的呼吸声和雪 花陪伴”她,她“有一种要哭的欲望”。后来,迟子建离开了“北极村”,走进了城 市,城市里“混沌的烟云”、“狭窄而流俗的街道、人与人之间的争吵、背信弃义乃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一5 至相互唾弃”,使她感觉“那种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早己逃之天天 了。后来,在日本的温泉圣地登别,迟子建又一次重逢了她的“伤怀之美”: 我全身的肌肤都在呼吸真正的风,自由的风池子周围落满了雪我朝温 泉走去,我下去了,慢慢地让自己成为温泉的一部分,将手撑开,舒展开四肢。 坐在温泉中,犹如坐在海底的苔藓上,又滑又温存,只有头露出水面池中只 我一个人,多安静啊。天似亮非亮,那天就有些幽蓝,雪花朝我袭来,而温泉 里却暖意融融。池子周围有几棵树,树上有灯,因而落在树周围的雪花是灿烂 而华美的。 “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5 正如英 国诗人勃莱克的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在周 围落满雪的温泉池里,只有她一个人,整个天地都是属于她的,“天似亮非亮”,“有 些幽蓝”,给人一种如临仙境般的感觉。雪花本是冷的,温泉和灯本是热的,可它 们是能够和谐相处的,且光彩夺目、“灿烂而华美”。可见,迟子建的“伤怀之美”, 是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 在散文伤怀之美的结尾,迟子建写道:“一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 是一个帝国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由此可见,迟予建心目中的“伤怀之 美”,不仅是“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是忧伤之美。因此, 我认为用“伤怀之美”来概括迟子建的小说风格,是比较恰当的。 ( - - ) “伤怀之美”风格的形成 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磨练。 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说,主要有社会的和个人的两个 方面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会影响作家风格的形成,然 而,作家自身的个性特征往往才是其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1 、“黑土地文化”的影响 纵观迟子建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浓郁的乡土情结使她的眼光和笔触,难以 离开故土,难以离开那片神奇的黑地。迟子建曾说过:“我走上文学道路以后, 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 草的香气,闻到河流的气息;也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童年故乡的生活场景,乡亲们 言谈举止的方式和表情,他们高兴时是什么样子,发怒时是什么样子,说话时是什 么样子种种情态,在我脑海里特别深刻,一下笔故乡的入、事、景、情就扑面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而来。”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我们总会与“大雪、炉火、雪爬 犁、木刻楞房屋、菜园、晚霞”还有热闹非凡的渔汛等北国奇异的风光不期而 遇了。 “大约没有一个作家的故乡会比迟子建的故乡更加先声夺人了。她在中国最北 端的雪地里长大,墨盒、北极村、木头房子,冰封的黑龙江,”我国的黑龙江 大兴安岭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这里生活着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蒙古等游 牧渔猎民族。它们普遍信奉萨满教,萨满教是建立在原始渔猎经济基础上的,集自 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于一体的原始多神宗教,“泛神论”和“万物有灵论” 是其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础。而且,有宗教学者们认为,黑龙江流域是萨满文化最主 要的发源地之一,萨满文化是黑龙江流域诸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并且广泛地影响 和扩散到东北人的生活方式及民风习俗之中,成为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存在。 在东北历史上,萨满教是一种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原始的、土著的民间宗教形态。 迟子建的故乡大兴安岭一带正处于萨满教文化圈的中心,聚居在这里的鄂伦春、鄂 温克、赫哲族等以原始渔猎经济基础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信奉萨满教,使得这一地 区的萨满教文化表现的最为典型和完整。每个人都是他所属文化的产物,人从降生 之日起,就要在一定的文化圈中生存,并依靠汲取这一环境中的文化营养成长,因 而必然要带上他所属文化的特质。所以,对生活在深受萨满教文化浸润的黑土地上 的迟子建来说,萨满教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积淀,对她的心理意识产生影 响,并进而凝聚在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中,是很自然的。 迟子建在访谈中也曾谈到过萨满教,“萨满教盛行于北方的少数民族。萨满是 沟通天和地的通灵人。在狩猎文化中,最突出的便是万物有灵论。而萨满用他 们身上神灵所赋予的法力,出色地演绎了万物有灵。萨满身上所产生的神 奇的法力,比如说能在跳神时让病入膏肓的人起死回生等等事例,已经屡见不鲜。 既然大自然中有很多我们未探知的奥秘,我们就不能把萨满的存在看成一种虚 妄。”在小说中,迟子建也曾写过关于萨满教的一些事情,比如萨满治病的的描写 等。在伪满洲国中,迟子建就写到了老萨满为紫环的孩子治病的情形: 紫环见老萨满穿着件彩色神衣,拿着“乌吐文”( 神鼓) 挂着串玛瑙“恩 克”( 项链) 来了这时地窨子里传来了老萨满沉郁的歌声: 孩子呀孩子,波八列, 清晨的太阳别错过, 晚间的太阳很阴暗,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雨问的太阳有彩虹, 冬天的太阳时间短 孩子呀孩子, 后来门终于开了,老萨满的声音响起了:“掌灯吧,他的魂儿回来了” 在此,迟子建不惜笔墨地描写老萨满给除岁治病的全过程,包括老萨满的歌。 这本是迟子建童年时关于萨满教的记忆,可是多年后她却将它写进了自己的作品。 可见萨满教对她的影响是很深的 文学艺术家创作的个性心理结构的形成,既与早期经验、生活阅历、人生意识 等因素有关,更与深层的文化积淀有关,而且后者往往是起决定性因素,这一点, 我们在东北作家的作品中不难得到证实。已有评论提到“万物有灵论是萨满教文化 的核心思想,东北作家普遍具有这种泛神泛灵思想意识,他们擅长并且习惯于表现 变幻莫测的形象和荒诞不经的奇迹,借神灵来表现一种超乎自然之上的寓言,渲染 一种神秘的气氛。”迟子建,作为东北作家中的一员,自然也不例外。於可训曾说 过:“迟子建的作品是泛神的或泛灵的,万物有神或万物有灵,可以看作 是她的作品尤其是她早期的一些作品的一种主导的文化观念,尽管这种文化观念对 于她本人来说未必是自觉的,但却浸润在她的作品的字里行间,使她的作品不独具 有北欧文学那样因地域的独特所带来的幽深和神秘,更具有中国文学因文化的独特 所秉承的感悟和灵性。这在当代中国作家中,亦属罕见,而且对消解当今社会日益 强化的工具理性对感性生命的约束,无疑也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意义。”1 迟子建的 “泛神论”或“泛灵论”,很明显受到了她所在地域的文化影响,特别是萨满教的 “万物有灵”理论的影响。对于这一点,她小说中出现的许许多多有灵性的动物, 便是最好的证明。 迟子建在原始风景这部中篇小说中,曾写道:“我不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 义者,所以我不愿意相信那种科学地解释自然的说法。我一向认为地球是不动的, 因为球体的旋转会使我联想到许多危险,想到悲剧。我宁愿认为我生活在一片宁静 的土地上,而月亮住在天堂,它穿过茫茫黑夜以光明普渡众生。”相信天堂的存在, 相信月亮是有生命的且担任着普渡众生的职责,这种带有“泛神泛灵”思想观,使 得迟子建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感情。每每描写一个个生命艰难地求生过程 时,每每看到世间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时,便总是有伤怀之感在迟子建笔端油然而 生,如影相随。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传统文化的熏陶 迟子建曾说过,她没有任何的家学底子。她的父亲虽是个文化人,但从未对她 的写作做过具体的指导,换句话说,她能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她后天的努力有 很大的关系。迟子建很爱读书,非常喜爱我国的古典文学,喜欢屈原、苏东坡、辛 弃疾的作品,喜欢红楼梦等经典著作。她说:“读书帮助我丰富了自己的艺术 世界,文学前辈们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肯定存在。” 在我国的文学大家中,迟子建十分欣赏郁达夫。她说:“郁达夫若是活着,我 相信他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因为他的作品文气十足,弥漫着作家无处 不在的才华。”感伤的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小说通常没有都没 有完整的情节,更不去经营情节的曲折、紧张,他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 凄凉的情怀。”“对于忧伤的情绪,郁达夫特别感兴趣,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弥漫 着忧郁之美。我认为,迟子建的“伤怀之美”与传统文化中的“忧郁之美”,在本 质上是有相通之处的,二者皆属于阴柔之美。在我国的文化传统里,忧郁之美可谓 源远流长。忧郁,似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特有的情怀。朱光潜先生说:“忧郁情调 来自对不愉快事物的沉思,因为它是活动受阻的结果,所以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 在被强烈地感觉到并得到充分表现时,又可以产生快乐。”“忧郁情调是一般诗中 占主要成分的情调。”6 古人常用“哀”“悲”“忧”“伤”“愁”等字,写出自己心中 的忧、伤。屈原、宋玉、曹子建、杜甫、李商隐、李煜、柳永、李清照等文人,他 们都是表现“忧郁之美”的大家。屈原的九章哀郢、“宋玉悲秋”、曹子建的 洛神赋,皆因忧郁之美而动人传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 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同样皆因有忧郁之美而吟颂至今。 沈从文曾说:“美丽的总是忧郁的。”事实上,迟子建对于“忧郁之美”也是极 为倾心的,她曾这样评价萧红:“萧红以仿佛自己受伤害的关爱看待人情世态,我 觉得很了不起,可以称得上大家。她那种明净和忧伤,我很喜欢。“7 在散文座中 泣下谁最多中,迟子建写道:“我很喜欢自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 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泪这两句诗。琵琶女年老色衰,已到了夕阳西下,门前冷 落鞍马稀的凄苦时刻。她借用琵琶一只,把满腹辛酸、一腔忧愤,淋漓尽致地弹 奏出来。”所弹之曲令人潸然泪下,这是“忧郁之美”的极致。迟子建是向往这种 美的,她也希望自己能写出“一篇令一人悄然动容、泣泪不止的作品。” 事实上,就扩大范围而言,迟子建不仅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可 以说是受到了整个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这里尤为值得提出的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对迟子建的影响。川端康成是东方作家中,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在作品 中竭力表现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如自然之美、四季之美、女性之美、心灵之美、人 性之美等。他的作品体现了日本的“融合物我”的禅宗思想。迟予建很喜欢川端康 成的作品。她曾说过,川端康成真正代表了东方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难发 现迟予建的“人、情、景相融为一体的伤怀之美”与日本的“融合物我”是有共通 之处的,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得感悟。尤其值得提及是,迟予建的散文伤怀之美 就写于日本。 3 、作家个性的使然 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影响, 但这种影响毕竟是潜移默化,是外在,关键还在于作家自身的特征。作家的种秆个 人原因是影响文学风格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作家的生活经验、思想观念、个人的 气质、性格等因素。 关于作家气质、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点,我国古人早已注意到了。魏文 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就写道:“文以气为主”,他认为有什么样的气质个性 就有什么样的风格,强求不来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一篇专论体性。“体” 就是指的风格,“性”就是指的个性。他说: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 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 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 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刘勰从“情”与“言”、“理”与“文”的关系入手,论证了作家个性对作品风 格的制约与影响。虽然他有点看重于作家豹先天的才气,这是欠妥的,但是,这也 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作家的个性与气质对其风格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 老舍先生曾说过:“我就写不出斗争比较激烈的戏,因为天性不是爱打架的人, 又没有参加革命斗争,所以写起逗笑、凑趣的东西就比较方便一些。我喜欢笑,写 悲剧就不适用。”9 也许写不了悲剧,对老舍来说或许是一种遗憾,但这在某种程度 上不正说明了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与其气质与性格有关! 当提到张爱玲的创作风 格,我们常常会想到“苍凉”一词。张爱玲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我是喜 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 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 一种参差的对照。”同样,迟子建“伤怀之美”的创作风格形成,也是她个性的使然。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塑 对于迟子建的个性,我们可以先从熟识她的朋友那获得一些了解。崔道怡在给 迟子建的散文集伤怀之美作的序中,曾写到:匆匆一面,没有交谈,只是印证 了我的想象,确实入如其文:“清纯秀美,文雅敏慧,又一个还不到2 0 岁的女作家, 以我格外看好的身姿步态,从谜也似的北极村走出来,从梦一样的童话世界里走出 来。”在毕淑敏、苏童等朋友们的眼中,迟子建是纯真的、敏感的、是宽容的,她 身上具有了传统女性所特有的气质。 迟子建自己曾说过:“我是一个很爱伤感的人。尤其是面对壮阔的大自然的时候, 我一方面获得了灵魂的安宁,又一方面觉得人是那么的渺小和卑琐。”2 1 她还说:“身 为女性,我喜欢柔弱、忧郁、哀怜、感伤、幻想等等这些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2 自从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发现,“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 美差”,8 而且,“从那时起,无名的烦恼和永久的忧郁似乎就像影子一样跟在我身 后,不再分开”。“ 易伤感的个性,使得迟子建在写作的过程中非常偏爱“忧郁”“忧伤”“伤感” “惆怅”等词语。在小说原始风景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些词语,如“我的故事 因为这灰色的笼罩,而显得有些忧郁,有些亮堂了。”外祖父给年幼的迟子建的印 象,也是“忧郁”:“他走进我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的那张脸永远是忧郁的。”下文 我们依然会看到“忧郁”这词:我为了能让外祖父讲述往事,表现除了忧郁的神情; 月光,宁静得使人忧郁;父亲的歌声忧郁,酒量大,这同寒冷同忧郁有关等等。而 最精彩的莫过于这一段: 在异乡每一个日子的苍茫对分,当我无法驾驭自己身上那份浓浓的伤感 时,我便将伤感放逐出来,让它回故乡的雪天去休息。这时伤感会很快地坐在 一片被雪覆盖着的森林中,那四周寒气燃烧,伤感显得十分渺小和孤单最后, 终于是漫天飞舞的雪花将它融化了 不过百来字的,只有三句话的一小段,“伤感”这个词竟出现了四次,这足以 说明迟子建对这类带有伤感气息词语的喜爱。 另外,迟子建还是个怀旧的人。她说:“我是一个恋旧且喜欢被朴素事物打动 的人。”5 她认为:m 怀旧和憧憬,这是两个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良好素质,”。 怀旧的个性,使得迟子建在作品的选材方面偏向于追忆怀想往事,例如对故土的眷 恋,对已逝亲人的追忆等是她笔下常见的主题。这样的选材,使得迟子建的小说往 往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气息,洋溢着忧伤的美。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旦 二、“伤怀之美中的自然与人生 迟子建的小说世界,是真的世界,善的世界,美的世界。真,并不是说迟子建 的小说没有想象的成分,而是就小说中蕴涵的情感而言的,因为她常常忘了自已是 “作者”,忘了写的是小说,是可以虚构的艺术,她总是带着一颖真诚的心,进行 创作。善,是因为迟子建一直信奉温情的力量,深信人都是善良的,相信世界上没 有彻头彻尾的“恶人“,所以,她坚持“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执著地书写着 “人性善”的故事。至于美,借崔道怡先生的话来说,“美在哪里? 美在伤怀。” ( 一) 感伤的自然情结 迟子建是一位有着“自然情结”的作家。迟子建对大自然怀有很深的感情,所 以,当她看到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牟利的手伸向美丽的大自然时,她很难过。 这使得她的小说中常常弥漫着浓浓的感伤气息。 1 、再现“原始风景”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看到与人类文明相伴 的负面现象为了从大自然中获得既得利益,人们对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基本的敬 畏和热爱,使得许许多多的动物和植物走近或已走进了灭绝,成了己属于历史的“原 始风景”。然而,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和敬畏的迟子建,总是借助想象,在她的作品 中为读者生动地再现了那些遥远的“原始风景”,以释放她那在内心中涌动的自然 情结。 走进迟子建的小说,我们仿佛走进了大自然。迟子建笔下的风景是优美的,同 时往往也令人伤感。首先,我们暂且不看迟子建小说的内容,先来看一看她小说的 名字:短篇小说:没有月亮的抱月湾重温草莓荒草) 白雪的墓园从山 上到山下的回忆月光下的革命与水同行鸡笼街的月亮亲亲土豆雾 月牛栏朋友来看雪吧灰街瓦云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微风入林) 等; 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原始风景没有夏天了原野上的羊群日落碗窑 芳草在沼泽中无边水色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热鸟越 过云层的晴朗等。从这些小说名字中,我们看到了:月亮、草莓、荒草、白雪、 山、水、土豆、雾月、牛栏、云、细雨黄昏、风、林、日落、沼泽、树,这一切都 是优美的,可是它们的修饰词却带有强烈的伤感色彩。“没有”月亮的抱月湾;革 是“荒”的;白雪是纯洁的,是美的,可它的底下掩藏着的却是象征死亡的坟墓: 对于孩子,夏天“没有”了,本是枝繁叶茂的、生机勃勃的季节没有了;风景是“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旦 始”的,这意味着什么? 越过云层才能看到晴朗,那么云层底下呢,是阴云密布吗? 小说的题目,有时往往会向读者透露出小说内容的讯息。通过这些题目,我们能够 推断,迟子建小说的内容是带有伤感色彩的。当然,这只是从小说的题目得出的初 步印象。 进而,我们走进迟子建的小说世界。在这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属于北国的风光: 白山黑水中巍峨矗立着的山峰,孕育着生命活力的黑龙江,风景优美的北极村,木 刻楞房屋等。自1 9 8 5 年迟子建在北方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沉睡的大固其固 以来,她的目光和笔触,几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亲切的大自然和那片生她养她并给 予她深厚文化与滋养了她丰富想象力的故乡漠河。正如她所说,“我最初的创作就 与自然和故乡那么密不可分地结合了起来。”“也许是由于我二十岁以前一直没有 离开大兴安岭的缘故,我被无边无际的的大自然严严实实地罩住。感受最多的是铺 天盖地的雪、连绵不绝的秋雨以及春日时长久的泥泞。当然还有森林:庄稼、牲灵 等等。所以我如今做梦也常常梦见大自然的景象。大自然使我觉得它们是这世界上 真正不朽的事物,使我觉得它们也有呼吸,我对它们敬畏有热爱,所以是不由自主 地抒写它们。” 迟子建很爱大自然,曾不止一次地将自己能够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功劳,归功 于自然的启示。她曾说过:“我想若我生为男性,也许就不会成为作家,因为男性 往往对大自然不敏感,而我恰恰是由于对大自然无比钟情,而生发了无数人生的感 慨和遐想,靠着它们支撑我的艺术世界。”“我想没有童年时被大自然紧紧相拥的 那种具有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经历,我在读大兴安岭师专中文系时就不会热爱上写 作。”1 高考的不理想,使迟子建走进了大兴安岭师范专科学校。在这里,迟子建开 始了文学的练笔,“学校周围自然景观不错,校园直接面对山峦、原野和溪水,景 色妖娆而奇异,常常给人带来丰富的联想。而且那时是多梦的年龄,总会莫名其妙 地感到惆怅和伤感,于是就在日记本上抒发一些所思所想,同时大量阅读图书馆有 限的中外名著藏书,悄悄地鼓励自己尝试写作。我写得最多的是自然景色的观察日 记,比如观察日落飞雪等情景,然后充满诗情画意地把它们记录下来。”事实证明, 这些练笔对迟子建后来的文学创作是很有帮助的。 对大自然的热爱,使迟子建在作品中常常会不由自主的抒写它们,但这并不意 味着作家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她讴歌与赞美它们。对此,迟子建自己也曾说过:“其 实我在作品中对大自然并不是纵情地讴歌赞美,相反,我往往把它处理成一种 挽歌,因为大自然带给人的伤感,同它带给人的力量一样多。”3 3 她是带着思考来写 她所熟悉的自然:“我十分恐惧那些我熟悉的景色。那些森林、原野、河流、野花、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旦 松鼠、小鸟,会有一天远远脱离我的记忆,而真的成为我身后的背景,成为死灭的 图案,成为没有声音的语言。”“人类为了自己的利益,大肆的砍伐树木,排放大量 的废气、污水,甚至还有些不法分子捕杀野生动物,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棒打狍子瓢舀鱼”,几十年前,是事实,可几十年后,却成了神话。“据说你走进 森林就可以看到成群的狍子像一片树木一样林立其间,你操起一根木棒就可以打死 一个一它将使你烤狍子肉的篝火徐徐燃烧起来。那么鱼呢? 姥爷他们那一辈的人 回忆起来总爱说,拿一把舀子,随便地站在某一处江段,你尽管弯下腰,那么你就 会打捞起活蹦乱跳的鱼来,”“可是几十年后,这条江就像女人过了青春期, 再也生不出孩子来了。”是的,“无论是江中的鱼,还是海中的鱼,它们的数量不 是与日俱增,而是日趋减少,所以那种用瓢舀鱼、用麻绳捕鱼的动人故事只能成为 历史,成为后辈者的童话。”鱼,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可人类却无视自然 的馈赠,为了自己的利益,大肆地捕杀鱼类,当然一些野生动物也未能幸免。殊不 知这样最终会毁了自己,人类明知总有一天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可依然我行我素, 这不禁令人心生悲凉! 至此,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作家对大自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颂与讴歌,同时我 们也感受到了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对于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 思考,借助于她的散文,我们能够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在散文我们到哪里去散步 中,迟子建写道:“沙尘天气就像一匹肮脏的野马,满身风尘地来了。如果说十年 前它对我们来说还是稀客的话,如今,它已经成为我们的熟客了。”我想,如果人 类再这样肆无忌惮地破坏大自然的话,那么以前许多的稀客都会变成熟客,有一天 我们会真的不知道到哪里去散步了。 进入文明社会后,人们大力地提倡要相信科学,崇尚文明,殊不知“文明其实 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把野蛮和愚昧修理得光滑的时候,也把掺杂其中的一些粗糙而 又值得人类永久拥抱的美好事物给无情地磨蚀掉了。”4 “人类在破坏一种文明的同时, 总是心虚地为企图重建另外一种文明,并且广为提倡它,而提倡的东西其实是不可靠。 不能使人的心灵产生真正共鸣的文明,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愚昧吗? ”8 今天我 们对已经失去的风景只能通过书本等媒介做一番认识,永远没有亲身领略的机会, 这是已经无法挽回的事实了。 通过文字,借助想象,迟子建努力地为我们再现“原始风景”,可正如她在小 说原始风景的末尾写到的那样,她说:“我写过了,我释然,可那遥遥的灰色 房屋和古色古香的小镇果真为此丽存在了吗? ”作家的伤感,如影相随,如水中之 盐,浸透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坚 2 、吟咏万物灵性 迟子建说:“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 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夜阑人静之时,台灯打开了,我对大自然的 那股刻骨铭心之爱就油然而生。在这种时候,笔下的晚霞会变得比现实更绚烂,笔 下的山川河流会不由自主地充满灵性,而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也变得无与伦 比的优雅。在这种时刻,怀想情绪自始自终在心中萦绕,浓浓的伤感情绪漫卷着。 我觉得笔下的山川草木和人物渐渐活起来。“于是,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各种花 鸟虫鱼等生物,在迟子建的笔下几乎都具有生命的灵性。 那么,迟子建是采用什么方式使得万物具有了灵性的昵? 我认为,主要有两种: 童话和神话。首先,迟子建采用了“童话”的方式,使万物有了生命。在树下 和没有夏天了中,我们看到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八点左右的时候太阳才慢 吞吞地起来整理容颜。它先洗了脸接着它又涂了胭脂再之后它伸直腰,它 升得更高的时候就梳理头发,它的头发就飘扬到森林上,它们金色的纤细的毛发盘 盘绕绕地缠住了树木”;“月光变幻千万条的小银鱼,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地穿梭着, 悠游着。”“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天边的一些稀稀的亮晶晶的小星星,拼命地鼓 起眼睛,企图把宇宙看穿。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在日落碗窑 中,我们看到了对田园风情的童话描写:“土豆长成了,一个个圆鼓鼓的白脑袋拱 在黑土里,拼命汲取着养分,那些被留作籽的垂在架底的豆角,皮一天天地干 瘪起来,肚子里一粒粒的籽却渐渐胀起来,跟女人怀孕没什么区别。最值得看的是 朝天椒,它们被充足的阳光给晒红了,一个个噘着可爱的小嘴看着天,妖艳异常” 在东窗中,我们看到了蝶恋花的童话:“蝴蝶是不要脸的,任何一种花它 都要去暖昧一番,弄得胭粉豆花羞答答的,就差流泪了”。这样的例子,在迟子建 的小说中凡乎俯拾即是。 其次,迟子建运用了“神话”的方式,使万物有了灵性。在迟子建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许多的充满灵性的动物,如逝川中会流泪的神奇的鱼,雾月牛栏 中因为初次见到阳光,怕自己的蹄子把阳光给踩黯淡了而缩着身子走路的牛,北 极村童话中的,为了友情跳入江中“傻子狗”,鸭如花中那些如花似玉的鸭子, 酒鬼的鱼鹰中那只几乎通体是银灰色的极少见的鱼鹰等等。这些动物的出现, 与迟子建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她说:“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 还有亲人和动物。”。“所以,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故乡的亲人,就是那 些从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动物,这些事物在我的故事中是经久不衰的。”。 迟子建曾说:“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栏、猪舍、菜园、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 堕 坟茔、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 人物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在一匹马两个人中,迟子建让马有了思想。在 小说中,这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马了,小说中的薛敏一句话道尽了天机:“它在别 人家是马,在他家就是人! ”在儿子第二次入狱后,老头、老太自然把老马当成了 儿子,当成了家中的一员。小说中有好几处写到了马的思考:马曾想,山是个很大 很大的房子,山里有很多动物,且它觉得这些动物比它命好等等;当老太太摔死时, 它也在深深地自责:自己是拉车的,怎么就感觉不到车上的重量轻了呢? 当老太太 死后,是它陪着老头度过最难过的时候。它甚至还了解他人的心理,知道王木匠是 很尊重和关心主人的,所以,它才会将老头的尸体拖到王木匠那儿。在两位老人去 世之后,它忠实地守着他们的坟和地,直至被人砍死。这是一个透着“伤怀之美” 的故事。苏童说的好:“即使是在一匹马两个人当中,你也感到当迟子建左手 弹她自己美好而忧伤的旋律,右手试图去弹出一组不和谐和弦”时,“结果她的手 似乎被烫着了,主旋律余音绕梁,结果小说中那对受辱的母女在麦田夜色中的身影 看上去竞然是和煦美好的夜景的一部分了。“5 迟子建的手会被烫着,是注定的,因 为她是矛盾的。也许在我们看来,薛敏母女被侮辱是她们咎由自取,可迟子建却让 她们成了和煦美好夜景的一部分了。 在上面谈到的一匹马两个人中,迟子建固然已让马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 作用,然而,真正让动物成为小说的行动者的,还是在越过云层的晴朗中。越 过云层的晴朗是一部关于一条狗涅禁的故事。迟子建说:“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 有灵性,我相信这一点,所以用一条狗来做叙述者。”“小说中的大黄狗,它原 本不属于金顶镇,是勘察员选中了它,由此它与城市无缘了。随着勘察任务的结束, 它也结束了与第一位主人的缘分,开始了与第二个主 、小哑巴的缘分。小哑巴 其实并非是真哑巴,因为一场火灾失去了亲人,此后便不在与人说话,但他却喜欢 与狗说话。此后,大黄狗又跟了几个主人:伐木工人金发、年复一年为他人生孩子 的上海女子梅红、擅长做变相术的文医生和对水性扬花的母亲恨之入骨的赵李红。 它对于他们不仅是个看门的或伴,更是他们倾诉的对象。它十分通晓人性,知晓每 一位主人的心思,而且能看透世间一切,让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到汗颜。 对于生物,迟子建曾说:“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 在,它们却被分出了等级,这也许是自然物类竞争、识者生存的法i t l n 丹,令人无可 奈何。”所以,她在吟咏万物灵性的过程中,往往会带有无可奈何的、伤感的情绪。 3 、建构精神家园 自然和故乡,不仅是迟子建小说的描写的对象,也是她的灵魂获得安宁的地方,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堑 是她的精神家园。她说:“只要我离大自然远了一段日子,我就会有一种失落感。” 每隔三四个月,迟子建都会回故乡住一段时日,十几年如一日。她说:“我之所以 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她还曾说过:“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 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以休憩的地方。”事实上,在她的心中,就永远装有一片土地, 那便是她的“北极村”。当她在城市中感到疲惫的时候,迟子建会回到她的“北极 村”,让她那颗疲惫的心得到休憩。迟子建曾讲述了过她创作原始风景时的境 况:城里的喧闹使她无法继续原始风景的创作,她很失落,只好带着失望和悲 观情绪回到了大兴安岭,回到了她的“北极村”。她说:“那里的天空、云彩和好空 气给了我莫大的安慰。我徜徉于家中青绿滴翠的菜园,昕着左邻右舍为着朴素的生 计而辛劳的故事,觉得信心和生命又变得坚定和可爱起来。”“当再次提起笔来继续 这部对地个人来讲很重要的中篇时,她感觉是那么的从容。 在如今这个社会,城市,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对于“乡下人”来说无疑具有很 大吸引力。相对于乡村来说,都市生活是快捷方便的,是安逸的,尽管喧嚣杂乱的 生活氛围对人的健康等方面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越来越多的乡下人还是想方设 法的到城里去,为了能在城市中有个有钢筋和混凝土构筑的“家”而拼命地赚钱。 城市里的“家”不似乡村的“家”那样深深地扎根在土地里,而是漂浮在空中的, 是接触不到土地的,是无根的。但是,在迟子建的心目中,城市其实是一个很贫乏 的地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呼吸不到真正的空气,感受不到真正的黑暗,“在远 离人烟的地方,黑暗的到来是有层次的,不似在城市里,你感觉到的黑暗由于灯火 过盛的缘故,是温吞吞的,一点也不明朗。而在真正的大自然的怀抱中,黑暗是纯 粹的,它能够尽情地将其本色展现出来。“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是排解心中苦闷、 烦恼的最有效的方法。芳草在沼泽中的主人公,在城里生活的很不如意,恋爱 的失败,工作的不顺心使他产生了逃离的想法,于是,他孤身一人离开了喧闹的城 市,走进了大自然的怀抱。他得到了超越性体验,找回了失落的灵魂,找到了精神 的家园。 谢有顺说:“有一些写得较好的中国当代作家,大多也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故 乡的精神维度在这里,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物质空间,也是一个 精神学意义上的想象空间,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作家 离开了故乡,他的写作固然可以继续下去,只不过他的写作“就变成一种语词上的 游戏,像搭积木似的是没有灵魂的写作。”没有灵魂的写作是可怕的,因为那样的 作品是苍白无力的。在原始风景中,迟子建写道:“当我放下笔来,我走在异 涂春风:“伤怀之美”:迟子建小说风格研究旦 乡的街头,在黄昏时刻,看着混沌的夕阳下喧闹的市场和如潮的人流,我心底有一 种说不出的失落感。我背离遥远的故土,来到五光十色的大都市,我寻求的究竟是 什么? 真正的阳光和空气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它们远远地隐居幕后,在不知不觉 中已经成为我身后的背景,而我则被这背景给推倒前台。可我那一时刻献给观 众的唯有无言的沉默和无边的苍凉。” ( 二) 悲悯的人生情怀 迟子建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情怀的作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她对大自然 的描写上,而且也体现在她对人物的书写上,特别是她在笔触女性、残缺者和人的 死亡的时候。 1 、观照女性 戴锦华曾说迟子建带给文坛的:“不仅是一脉边地风情,而且是极地人生与黑 土地上的生与死:是或重彩,或平淡的底景上的女人故事。”。身处女权主义方兴未 艾的时代,迟子建虽然没有发表什么女权主义的论说,但是却在创作实践中作出了 响应。她的那些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既体现了迟子建鲜明的女性意识,也展现了 她悲悯的人生情怀。 迟子建小说的观照女性,有一个最突出的切入点把握爱情与婚姻的纠葛。 爱情和婚姻,是所有关注女人的文学作品所不可回避的闯题,但每个人的关注 焦点不同。一类作家关注爱情和婚姻的亮色的一面,还有的作家关注爱情和婚姻的 困境的一面,迟子建显然属于后者她总是善于表现爱情与婚姻的不能兼得,从 而表现了其笔下的女性的伤感和无奈。 迟子建在散文女人和花中,曾这样写到:“我想花朵也许是女人的魂灵, 而蜜蜂则是男人的魂灵。当蜜蜂嗡嗡地叫着从这朵花又跳到另一朵花上时,花朵还 是静静地呆在原处,一如既往地开放着。”是的,当蜜蜂离开之后,花朵可能还一 如既往地呆在原处,可它已不再拥有初开时的那份纯洁,己遭到了蜜蜂的践踏,成 了残花。在爱情的世界里,双方本应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可很多时候,女性却 是处在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漫社考试题及答案
- 医学基础知识分析测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届贵州省凯里一中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过关考试物理试题
- 有效降低母猪应激反应的技巧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中国电动钢琴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电动液压手术台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电动手枪钻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玻璃鳞片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生物成像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心理咨询师2024年对于情绪管理的技巧练习与分析试题及答案
- GA/T 1356-2018国家标准GB/T 25724-2017符合性测试规范
- 2022年“科技素养提升行动”知识竞赛考试题库700题(含各题型)
- 2022邮储银行综合柜员(中级)理论考试题库大全-上(单选、多选题)
- 《三角形的外角》优秀课件
- 【经典】销售就是玩转情商课件
- 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课件
- 运动特质自信量表
- 儿童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及发育和课件
- 桃树管理月历
- 防火涂料的施工方案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五章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