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图表清单 图3 一l 汕头市1 9 7 8 - - 2 0 0 0 年全市总人口数量变动图 图3 22 0 0 0 年汕头市人口金字塔模型图 图3 32 0 0 0 年汕头市家庭户规模结构图 图3 42 0 0 0 年汕头市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图 图3 52 0 0 0 年汕头市和全省、全国及有关多孩率比较图 表4 1汕头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与广州深圳的比较 表4 2 汕头市不同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分孩次生育情况 表5 一l汕头市1 9 9 5 - - 2 0 0 0 年间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弹性系数e 表5 2 汕头市1 9 7 8 - - 2 0 0 0 年总人口与g d p 表5 3 全国、广东省、汕头市人口增长比较一览表 表5 4 分城乡各种失业人口占总失业人口比重 表5 5 汕头市不同受教育程度育龄妇女分孩次生育情况 表5 6 2 0 0 0 年汕头市农户平均每人收入和支出及增幅 表5 7 汕头市十年间人口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表5 8 汕头市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体 伸 加 n 拍 勰 孔 玎 ” 驺 弘 卯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市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汕头市人口基数庞大, 年增长率高、增量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科技人才匮乏,其结果影响了汕头市 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本文尝试将人口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来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口数量、 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评价汕头市人口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协调度,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全文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设计,简要描述人口与经济社 会发展的关系及国内外的研究回顾。 第二部分:潮汕地区人口源流和历史演变的概况。介绍历史上潮汕地区人口 的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和土著的编户齐民。 第三部分:汕头市独特的人口特点分析。分析了汕头市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密度大、家庭规模大,文化素质低,生育压力大,就业压力大,目前仍处于高 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生产阶段。 第四部分:影响汕头市人口特点形成的因素分析。强烈的宗族观念、劳动密 集型的生产方式、计划生育工作力度不够及非婚生育现象严重等,汕头市具有特 殊的生育需求。 第五部分:汕头市人v i 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评价。首先总体评价得 出汕头市人1 :3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度不高,接着从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 结构( 人1 3 就业结构、人口产业结构、人口空间结构) 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 问题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汕头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人口对策。针对上述问题,从控制人 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望堕塑蔓查兰堡主兰竺丝苎 垫墨立旦皇丝塑垫垒垫塑垄垦墨型苎堑塞 a b s t r a c t a f t e rt h e o p e n - d o o rp o l i c y , s h a n t o uc i t y h a s d e v e l o p e dv e n c a p i d l y h o w e v e r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b e e nr e s t d c t e db yt h ef o , o w i n g s i t u a t i o n :g r e a tb a s e 。h i g hg r o w t hr a t ea n di o wq u a l i t yi n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 g r e a ts h o r t a g e ;nq u a l i f i e d s c i e n t i s t sa n dt e c h n i c i a n s i naw o r d a t p r e s e n t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 h a sb e c o m eab o t t l e n e c k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o fs h a n t o uc i t y t h e p a p e r t r i e st oc o m b i n et h ep o p u l a t i o nf l u c t u a t i o nw i t ht h eg r o w t ho f e c o n o m i e sa n da n a l y z et h ep r o b l e mf r o mt h eq u a n t u m q u a l i t ya n ds t r u c t u r e o f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t h u s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d e t a i l e dm e a s u r e s t h ep a p e r i n c l u d e ss i xp a r t s : p a r to n e :e x p o u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s e l e c t i n gt h et o p i c ,d e s c r i b et h e 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p o p u l a t i o n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a t sm o r e 。t h eo v e r v i e wo ft h es t u d y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p a r tt w o :i n t r o d u c et h eo u t s e t sa n dh i s t o r i ce v o l u t i o n so f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o fs h a n t o u i n c l u d i n gt h en a t i v e sa n dt h e m i g r a t i o n o f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p a r t t h r e e :a n a l y z e t h ep a r t i c u l a rf e a t u r eo fp o p u l a t i o ni ns h a n t o uc i t y a n dc o n c l u d ei ti si nt h e s t a g e o f g r e a t - b a s e ,h i g h - g r o w t h r a t ea n d t a r g e s c a l ef a m i l y , b i g - d e n s i t y 。g r e a t s h o r t a g e i n q u a l i f i e dp e r s o n sa n d g r e a tp r e s s u r e i nj o b - s e e k i n g , p a r tf o u r : a n a l y z e t h ef a c t o r so f a f f e c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o p u l a t i o nf e a t u r eo fs h a n t o uc i t yb e c a u s e o ft r i b ec o n c e p t ,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 p r o d u c t i o n 1 a g g a r df a m i l y p l a n n i n g a n du n m a r r i e d p r o c r e a t e i th a s p a r t i c u l a rd e m a n d i np o p u l a t i o n p a r t s h a n t o u c o n c l u d e q u a n t u m f i v e :p r e d i c t t h ed e g r e eo f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i t y b e t w e e n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 f i r s t l y , t h ed e g r e ei sn o t h i g h t h e na n a l y z et h ep r o b l e mf r o mt h e q u a l i t ya n d 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 p a r t s i x :p u t f o r w a r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t ot h ep o p u l a t i o np r o b l e m s i nt h e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t h et w op a r t s :t h e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t h ee c o n o m i e s k e yw o r d s :p o p u l a t i o n ;e c o n o m i cs o c i a l ;h a r m o n i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 1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概述 1 1 1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 1 1 1 1 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在生产力中劳动生产者是最活跃的 因素,是社会生产的主体。劳动生产者来源于劳动力人口,而人口则是劳动力人 口的源泉。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动与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在一定意义上 也就是通过人口( 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的活动实现的。物质生产的存在与发 展;它所能达到的规模,是以劳动人口的存在和发展及其规模为前提的,从而是 以人口的存在和发展及其规模为前提的,所以人口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1 。 1 1 1 2 人口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 人口是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有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从个人来说是生产 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从人口来说就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1 。从生产的角度来 看,人口是劳动力的源泉,而劳动力是生产力的要素之,因此人h 是基本的生 产力。人口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其结果是生产出物质产品。人口是 一切最终产品的唯一消费者。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人口又是一种消费力,人i z l 型, 须进行消费才能维持和再生产其生命力,才能维持人口作为生产力的存在和发 展a 人口作为生产力是它的社会生产行为的主导方面,但是人口作为消费力对社 会生产也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1 2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为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渗 透和互相制约的辨证关系”1 。经济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经济条 件,人口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必要的前提,没 有一定数量、素质、密度和构成的人口,社会经济活动也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一 方面经济发展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渗透到人口发展的各个 方面;另一方面人口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它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各个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二者的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是相互制约的。在人口 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中,经济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人口发展有决 定性影响。 1 1 2 1 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首先,经济发展状况制约着人口的数量。正如马尔萨斯所说,人口的多少受 制于生活资料,虽然在当今社会不尽然,但是,作为生物的人类所需的粮食和其 它生活必需品,仍然从根本上制约着人口数量。其次,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个 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无论是人口的移动,人口的分布状况,还是人口的在 业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劳动力的需求,而劳动力的需求则主要依赖资本的 多寡及其增长率,即经济的持续情况。最后,经济对人口的作用表现在经济发展 状况影响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人口的预期寿命“1 。大凡在发展中国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随之上升,死亡率下降。但在发达国家,人口的出 生率则趋于下降。 1 1 2 2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人口规模及增长适度与否,将促进或阻碍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适 度增长,将会通过劳动力的增加,低工资,扩大市场规模,对经济持续发展起促 进作用:与此同时,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会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降低,扩大社 会的消费需求、降低积累水平,降低人均消费水平乃至生活水平,增加就业压力, 急剧的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会起阻碍作用,这在我国非常突出。第二,人口质量 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在本世初,工业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只有5 一1 0 是靠科学技术进步的成就取得的,而现在有6 卜8 0 是靠科技进步 取得的,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就是要提高人口素质,低劣的人口素质必然不能适应 经济的发展。第三,人口结构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 构和社会结构两方面,人口的自然结构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等。人口老龄化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增加了社会负担系数,还影响部分产业的发展和社会 保障体系的建立吲。人口的社会结构即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将会影响社会经济 结构的调整,影响经济的发展。 1 1 3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 8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所谓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指人口和经济之间,人口发展和经济社 会发展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优化发展过程。它意味着人口和经 济社会和谐发展,并处于一种彼此互利、共进的态势。无论是人口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或者是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本质上都是人口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是否适应 的一种表现。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才有可能实现。人口和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离不开它们和资源、环境等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包容社会整体的系统。 1 2 研究述评 1 2 1 国外研究概况 西方人口经济经典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人口变量纳入经济领域进行静态 和动态的分析考察,使人口问题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位置。总结以下三种: 1 2 1 1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悲观论” 人口增长不利于经济发展理论的奠基人,当推马尔萨斯的系统研究,他在人 口原理一书中得出个悲观的结论:经济发展可能会刺激人口增长,而人1 3 增 长却阻碍经济发展。5 0 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莱宾斯坦和纳尔逊 提出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分析模型和人口障碍理论。5 0 年代末,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科尔和胡佛得出了人口迅速增长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负作用的结论。2 0 世纪下半叶,世界人口出现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高速持续增长的局面,便产 生了“人口爆炸理论”。美国人口学家福格特提出了人1 2 过剩理论。艾利希的人 口爆炸把世界人1 :3 比作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麦都斯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到 2 0 0 0 年世界经济将会崩溃。与此观点相一致,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以其世界 的未来一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著述进行推波逐澜,使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悲观论 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3 。 1 2 1 2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乐观论” 2 0 世纪初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经济学汉森提出人口衰退导致经 济衰退理论,认为人口衰退,劳动力缺乏,导致经济的衰退,人口增长是促进经 济繁荣发展最有效的动力。2 0 世纪下半叶,产生了以美国经济学家托夫勒和牵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兹涅茨为代表提出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理论,认为纥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出 现的三次人口浪潮,都同时伴随着经济浪潮、技术和文明浪潮。在库兹涅茨的启 示下,世界银行人口专家伯德赛尔进一步概括了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创造的是纯 促进作用。2 0 世纪6 0 年代末和7 0 年代初,美国人门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教授 和英国农业经济学家格林克拉克构建了”人口推拉理论”,认为合适的人口增长比 零增长或过快增长的经济后果要好得的多,从长远来看人口增长通过生产技术、 市场构筑、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会刺激和推进经济的发展。 1 2 1 3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论” 由于世界人1 3 与经济发展变化风云莫测,使越来越多的人口经济学家已不再 把人l 与经济发展的问题,简单地看成悲观或乐观,而是把两者看作是可变或错 综复杂的相关关系。最早认为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可变关系的是英国经济学 家德温坎南,接着法国人口学家弗罗索维提出了现代经济适度人口论。可持续发 展理论比适度人口更为人口经济理论开拓了研究领域,科学地确立了人口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能更大程度上带来 经济效益,从而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 。其后,贝克尔又丰富了 人力资本理论。在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以罗默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新经 济增长理论”,使人口经济理论的分析研究从主要探讨人口数量同经济增长的关 系转到了探讨人口质量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来。本文关于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 发展的论证支持的是“相关论”的观点。 1 2 2 国内研究进展 综观过去2 0 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对问题研 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征。在此,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 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 1 2 2 1 改革初期( 1 9 7 9 1 9 8 6 年1 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当包括人类自 身生产,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内部的矛盾对立体。在两种生产的矛盾运动中,物质 资料生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即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口的发展,人口变动必须与经 济发展相适应。当然,人口生产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有时还会表现为强烈的 1 0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反作用形式。田雪原提出人均国民收入是一个衡量人口和生活资料生产比例关系 是否协调的客观指标;同时,他明确地指出:控制人口增长对生活资料的影响并非 即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滞后特点”3 。这一时期的许多论述集中在对人口投资问题 的关注上。邬沧萍是比较早的利用国民收入指标动态地考察了人口增长和国民收 入投资额之间的关系的。这一时期的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突破 长期以来国内对适度人口的“禁区”,提出了最优人口的概念。俞金顺将社会主 义人口规律表述为: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出生率使之与今后时期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相适应。任峻垠则认为,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基本特征可以表述为:人口的变化必 须与在先进的物质基础上高速地发展生产相适应;必须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相适应。社会主义人口规律是若干经济规律中的一个, 它与其他经济规律互相制约、互相作用“1 。 1 2 2 2 深化改革时期( 1 9 8 71 9 9 3 年) 根据1 9 4 9 1 9 7 9 年的农村人口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变化资料,张志刚发现: 中国在资金匮乏和劳动力充裕两种不同资源状况压力下,选择劳动密集型粗放发 晨道路是一种必然;造成现有中国农业经济结构畸形的症结是在人口过快增加的 压力下通过一系列政策因素而作用形成的;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症结是农 产品商品化低,从而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化。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学者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农村人口增长的经济机制。张世晴利用差 额人均收入来分析建国后4 0 年人口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一方面,中国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减损的绝对作用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 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减损的相对作用集中体现在人口增长把差额人均收入压向 零,使经济增长水平降低强度。因此,作者特别强调控制人口增长是保证中国经济 增长水平迅速提高的重要条件。注重区域间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也是 这一时期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特点。李竞能对1 4 个有代表性的省市进行了 分析,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均国民收入同国民收入总量、劳动生产率是正向变动 的,而同人1 3 数量、人1 3 增长率是反向变动的“。这时期学术界对中国人口与 经济关系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融入了资源环境的因素。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 比较早的定性地考察了中国人口、经济与资源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指出人口过 多和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将直接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1 2 2 3 市场经济时期( 1 9 9 4 1 9 9 9 年)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研究首推张世晴的专著人口一经济增长的理论研 究,与前面研究的最大不同是,研究结果显示:一是中国边际人口对边际差额人均 收入的减损强度很大,二是提出了中国人口一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根源是“人口 膨胀一资源约束”的非均衡状态1 。李竞能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划分了a ,b ,c 和d 四种人口经济类型“”。这些研究成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 进一步处理好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朱国宏的人口 质量的经济分析一书在比较系统地借鉴国外人力资本理论和参考国内相关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做了全 面的分析“”。在对中国人口生活质量方面有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其中主要成果 体现在由冯立天和戴星翼主编的中国人e l 生活质量再研究,利用上述综合指 数对中国各省2 0 0 0 年实现小康生活质量的可行性做了前景分析,认为只要注重经 济生活质量的提高,中国实现预定的小康生活质量目标是可能的3 。这一时期的 研究的突出特点是在探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不但要注重控制人口总量 的作用,更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更新。 1 2 3 对国内外的研究评价 虽然学术界在过去1 0 年内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取得一些重要 成果,但相对于人力资本的全部内涵而言还是不够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标志 除经济状况的改善,还意味着生态、环境、资源、社会、文化、贫困及收入不均 等情况的改善,同时还包括收入增加、营养改善、增长健康、教育机会增多及其 它社会福利事业的普及和提高。这就要求区域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 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人i = 1 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重要命题,长期以来只是从经济学或环境学的角 度,简单地理解为人口的增长或下降,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或减少、物质生活用 品消费量的充裕或稀缺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或下降。这种单纯从一两个学科 视角的认识,仅仅反映了其本质的部分侧面,并未反映其深刻内涵。要深入了解 和认识区域人i = 1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必然全方位、多视角、多学科地加 以研究分析,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其深刻内涵。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都从宏观转向微观,从人口数量转向人口质量的方向, 2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对采用区域分析和结构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 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运用不够。对以动态的观点,用纵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各种关 联效应并加以理性分析的综合分析欠缺。 1 3 本文的研究设计 1 3 1 研究内容 人口与经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者是否形成良性互 动、协调发展的因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增长速度、 劳动力在部门、行业和地区间的转移以及人口的就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劳动素 质是否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是否合理, 人口与经济发展是否协调等问题将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综观汕头市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孑l 淑红( 1 9 9 8 ) “”从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分析了汕头市9 0 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 主要形式、特点、原因和规范对策:林维远( 1 9 9 8 ) “”分析了潮阳市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特点、影响和对策;李友根( 2 0 0 1 ) “”杜干庭( 1 9 9 7 ) “8 3 黄燕( 2 0 0 1 ) “” 从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角度研究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及贡献测算;陈宁 ( 1 9 9 7 ) 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汕头市人口、耕地、粮食问题的战 略对策;刘锦庭( 2 0 0 2 ) ”从人口变化与市场需求的角度,提出全面推进汕头市 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龙国英( 2 0 0 3 ) 、黄瑛( 2 0 0 3 ) 、易晓峰( 2 0 0 3 ) ”从人力 资源的角度分析了汕头市城市发展的条件:陈万灵( 2 0 0 0 ) “、欧卫东( 2 0 0 2 ) ”对粤东与珠三角人口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上述研究对汕头市人口与经济 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相对全面的分析尚不够,本文尝试作此项探索,致力于解决 汕头市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致力于解决汕头市人1 2 1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现 象,致力于探索影响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因素,为这i 、具有特殊人 文背景的区域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1 3 2 研究意义 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一个内容极其复杂,具有多种社会特征 和某些自然特征的社会群体,而经济也是一种内容极其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现象。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研究人口与经济社会都离不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都应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二者 之间的关系。人口发展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 问题,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研究这两者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并进行对策分析,对于当前我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潮汕平原作为我国一块独特的地理区域,在雄心勃勃地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 程中,人口及由此派生的众多矛盾始终是个与其经济发展共存的基本核心问 题。汕头市作为潮汕平原第一大市,2 l 世纪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将承受沉重 的人口压力。尽管经济发展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对现代化起点较低, 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人均经济水平低的汕头来说,坐等经济社会发展后再 来解决人口问题是不现实的,那是一条特别漫长的道路。正确的选择是:在发展 经济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积极有效的人口政策,眇期变人口阻力为发展动力,促 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 3 3 研究方法 前期调查:本研究根据实践情况,采用归纳演绎和实地考察法,于? 0 0 3 年6 月前往汕头进行实地考察、访谈和请教咨询,试图充分了解汕头市人口发展情况 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总结出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和存在问 题。 中期数据处理:利用s p s s 的资料统计以及图表功能,依据汕头市第三、四、 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和1 9 9 7 - - 2 0 0 0 年统计年鉴,将数据筛选、对比、输入,制表 和制图。 后期分析:针对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 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汕头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对策。 汕头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经济发展需要一定数 量的人口,但人口超量又是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二者必须动态协调才能民富市 强。因而,汕头市必须经常审时度势,控制人口的增长幄度,提高经济的发展速 度。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2 潮汕地区人口源流和历史演变 潮汕地区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高密度人口的形成,有着复杂的 社会原因,人口的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和土著的编户齐民,是最重要的原因。 高密度人口的形成,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宋代以前,潮汕地区人口 稀少,夷僚杂处,被中原人士目为蛮荒之地。宋元以后,除人口本身的自然增长 之外,原来被视作蛮夷的该土著编户齐民,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使潮汕地 区的人口有较快的增长。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亩田赋统计,潮州唐宋 元三代户口密度为:唐代,每平方公里1 2 人,在全省2 7 个州中排第2 3 位:北 宋,每平方公里4 5 户,在全省2 3 个州军中排第5 位:元代,每平方公里2 7 人, 在全省2 3 个路州军司中排第3 位。”。尽管古代的户口统计并不反映人口的真实 情况,但还是能够表现人口发展的态势。此后,该地区的人口持续发展。虽然某 些时期地方性的动乱曾暂时阻缓了人1 3 增长的速度,但到明代后期,该地区的人 口,显然已经对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造成一定的压力。于是,开始出现人口外迁 的势向。近代以来,该地区人口外迁的规模越来越大。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一带, 形成了庞大的潮人社会。国内各埠,如上海、广州、海南等地,也有众多的潮汕 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与1 9 5 2 年的人口 统计数字相比,1 9 8 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潮汕地区的人口净增4 0 0 万人以上。 2 1 考古发现所见的潮汕土著居民 潮汕地区建置时间比较晚。不过,近几十年的考古材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 已经有土著居民在该地区生殖繁育。近年,在韩江口外的南澳象山,发现距今 8 0 0 0 年以上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它与闽南的“漳州史前文化”,属于同一文化系 统。近几十年,在该地区海岸、古河口附近的沙陇或低台地上,又发掘出一些距 今6 0 0 0 - - - 5 5 0 0 年的贝丘遗址。其中以潮安陈桥文化遗址最有代表性。考古学家 把这一区域文化遗存命名为“大忿坑富国墩文化”。1 9 7 4 年以后,该地发掘数目 较多的被称作“浮滨文化”的文化遗址,分布于粤东的榕江、韩江与闽南的九龙 江、晋江等四个流域。浮滨文化是一种面貌独特的土著文化,是南方地区众多青 铜文化中的一种。 2 2 文献记载所见的潮汕土著居民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秦汉时期起,由于中原汉人南迁,一部分土著融合于汉族,成为该地汉人的 一个重要来源,另一部分土著则发展成为其他民族,隋唐以后,这些土著民族开 始见于文献记载,有俚、蛮、僚、畲、徭等名称。畲人遁居山谷,不供徭赋,到 明代才有编户齐民的记载。到了清末民初,潮汕本地的胥户,完全融入汉族人口 中。 2 3 迁入潮汕的汉族支系 汉代南海郡置揭阳县,是汉人移民潮汕地区的标志,但当时移民人口估计不 会太多。东晋义熙九年置义安郡,是该地区州郡一级建制的开始,它说明该地在 编人口增加。这些新增在编人口,多数是南迁汉族移民。汉族移民迁入潮汕地区, 到宋代以后才开始有较大的规模。从潮汕的方志、家谱资料考察,汉族移民迁居 该区,有三个重要来源:宋代使馆落籍、南宋末随二帝播迁的军民有部分散居在 该区,元末到明初由闽赣迁入的家族“1 。人口规模最大的当数第3 个来源。迁入 潮汕地区定居的汉族人,大致可分为福老人和客家人两个支系。福老人自水路迁 来,沿海或傍江河而居,开发平原荡地。土著胥人,多与福老接触而融合于支系 中。窑家人沿山路移入,所居多在山僻,从事山区开发。这些山区本是畲民的聚 居地,因此,客家人融入畲人甚多,故被称作畲客。在迁入潮汕地区的漫长历程 中,福老人和客家人融合了大多数胥畲土著,成为该地区的主干。 2 4 潮汕人口的迁出 潮汕人口较大规模的海外拓展,开始于嘉靖万历年间。当时,以吴平、林凤 为首领的几个潮州海寇商人集团,在明政府军事高压逼迫下,出走东南亚,定居 菲律宾和暹罗,成为早期潮汕移民。他们在东南亚的开拓,为清代以后的潮汕移 民奠定了基础。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了该地区向东南亚的第一次移民潮。1 8 世纪的大米国际贸易使潮州与东南亚地区的交通规模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许多 潮州人定居东南亚。清咸丰十年到1 9 4 9 年,人口压力、地方动荡等因素又造成 了潮汕人向东南亚人的第二次大规模移民。在这8 0 多年的时间里,经过汕头口 岸移民东南亚的人数,在1 4 0 万人左右,其中多数是潮汕人。清代以来的两次移 民潮,特别是近代开始的第二次移民潮,造成了该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在一 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地区的人口压力。 6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3 汕头市独特的人口特点 3 1 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2 0 0 0 年1 1 月1 日零时,汕头市总人口为4 6 7 1 2 7 9 人,比1 9 9 0 年第四次人 口普查的3 6 7 2 5 0 8 人增加9 9 8 7 7 1 人,增长2 7 2 0 ;比1 9 8 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的3 0 8 0 4 6 6 人增加1 5 9 0 8 1 3 人。增长5 1 6 4 1 ;人口增长迅速( 图3 1 ) 。 图3 一l 汕头市1 9 7 8 - - 2 0 0 0 年全市总人口数量变动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2 目前仍处于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生产阶段 根据人口转交理论,纥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人口发展至少经历了3 个阶段,即 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向高出生率、低死亡 率、高自然增长率类型过渡,继而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类型转 变。在理论上一般认为只要进入“三低”阶段,即被认为进入了现代人口增长阶 段,这种转变是人口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 人口转交的第三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还处于第二阶段。考察汕头市过去 3 0 年问的人1 :3 发展状况,从2 0 0 0 年该市人口金字塔模型( 图3 2 ) 中,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汕头市仍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i = 1 再生产 类型。 1 7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图3 22 0 0 0 年汕头市人口金字塔模型图 资料来源:汕头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汇编 3 3 人口密度大,家庭规模大 按“五普”显示,汕头市土地面积为2 0 8 5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 里2 2 4 0 人,是广东省平均密度( 4 8 6 人平方公里) 的4 ,6 1 倍,是全国平均人口 密度( 1 3 2 人平方公里) 的1 6 9 7 倍,从土地资源的角度来看,汕头市人口严重 超载。 2 0 0 0 年汕头市总户数为9 9 7 0 5 7 户,其中家庭户为9 6 5 8 2 8 户,占9 6 8 7 : 集体户3 1 2 2 9 户,占3 1 3 。2 0 0 0 年该市家庭户平均人口为4 6 4 人,高于广东 省3 6 9 人的平均水平,家庭户规模结构( 图3 3 ) 以三人、四人、五人、六人 户为主,共占6 9 7 7 ,3 6 人户占全部家庭的近七成。该市家庭规模中四人户 所占的比重最大,占2 1 1 7 ,五人户所占的比重第二大,占2 0 1 2 ,其次是三 人户和六人户,分别占家庭户总户数的1 5 3 9 和1 3 0 9 ,而九人户和十人及十 人以上的大家庭所占的比重有4 4 3 。 图3 32 0 0 0 年汕头市家庭户规模结构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年龄结构较轻,生育压力大 该市被抚养人口占总入口的4 33 3 。其中0 至1 5 岁的未成年人占总人口 3 2 8 5 ,退出劳力年龄人口占1 0 4 8 。国际上通用0 至1 4 周岁人口占总人口 4 0 以上为年轻型人口,而汕头市此年龄段为3 2 8 5 ,比全国平均水平2 4 3 0 高出9 0 3 ,处于成年型和年轻型人口之间,少年儿童的比重仍较大。该市2 0 0 0 年1 5 4 9 岁的育龄妇女人数为1 2 3 6 3 t 9 人,占女性总人口的5 3 4 1 ,对比1 9 9 0 年,育龄妇女人数增加2 8 0 6 2 1 人,增长2 9 3 6 ,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上升0 8 3 , 生育压力大。 3 5 文化素质阻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为主 根据2 0 0 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该市总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数 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图3 4 ) 分别是:大学( 含大专) 1 0 3 4 3 9 人,占 2 2 1 ;高中( 含中专) 4 5 0 4 5 8 人,占9 6 4 ;初中1 3 2 7 0 5 9 人,占2 8 4 1 :小 学2 0 2 5 9 0 0 人,占4 3 3 7 :文盲半文盲人口( 1 5 岁及以上) 1 6 6 4 0 7 人,占3 5 6 。 从每1 0 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看,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8 3 6 3 5 人,比 1 9 望堕堑蔓查兰堡主兰竺丝苎 垫墨立旦皇丝塑垫叁垫塑垄垦丝塾苎! ! 墅 全国的8 4 4 1 9 人少7 8 4 人,比广东省的8 6 2 7 5 人少2 6 4 0 人;大专及以上人口仅 为2 2 1 4 人,比全国的3 6 1 1 人和广东省的3 5 6 0 人分别少1 3 9 7 入和1 3 4 6 人,通 过与全国、广东省的比较,该市的人口文化素质显然处于较低水平。 图3 42 0 0 0 年汕头市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3 6 女性和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重男轻女的传统和女性社会地位较低等历史遗留问题,汕头市女性人口 的文化程度严重偏低。全市各种受教育程度人1 2 中,未上过学和仅有小学程度的 女性人口分别是男性的6 0 6 3 和5 8 6 6 。人口文化素质的城乡差别相当大,每 1 0 万人e l 中大专以上和高中( 含中专) 人数市、镇、县( 即乡村人口) 分别为 5 1 1 4 人、6 5 7 人、1 1 1 人和1 6 5 6 1 人、6 8 2 2 人、3 8 6 5 人:而每1 0 万女性人口中 大专以上的和高中( 含甲专) 人数市、镇、县分别仅为3 8 7 4 人、4 1 5 人、6 1 人 和1 4 2 4 5 人、4 3 3 2 人、1 7 0 3 人。 3 7 多孩率高 多孩率是反映一个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状况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从第五次人口 普查资料中,可以发现汕头市多孩生育情况令人触目惊心,多孩率高达2 5 7 5 。 比全省、全国的1 2 6 6 、5 8 8 分别高出1 3 0 9 、1 9 8 7 个百分点,在全省仅次于 汕尾市( 4 0 _ 3 1 ) 和揭阳市( 2 8 3 2 ) ,位居第3 位。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同比,广州市多孩率为4 4 1 ,深圳市为3 1 7 ,珠海市为2 9 7 ,梅州市 为9 4 1 ,韶关市为3 0 3 ,河源市为1 1 3 9 ,汕头市远远高于其他各市( 图3 - - 5 ) 。 计划生育工作开展至今近3 0 年,多胎生育现象仍这样普遍,汕头市人e l i 作所面临的困难、压力和阻力由此可见。 图3 5 2 0 0 0 年汕头市和全省、全国及有关多孩率比较图( 单位:)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注:本图为第五次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调查数据,抽样比约 为1 0 ) 3 8 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 “五普”显示汕头市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2 6 4 7 0 8 6 人,占总人口 的5 6 6 7 ,其中1 6 _ 3 9 岁的占6 8 4 2 ,而4 卜5 9 岁的占3 1 5 8 ,8 0 年代开 始的第三次生育高蜂期出生的入口逐渐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达8 万多人,而每年 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仅有2 万多人,每年净增的劳动力在6 万人左右。可见该市 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且青壮年劳动力居多。丰富的人口资源为该市的经济建设 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但也给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从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占4 1 2 8 ,从事第二产业的占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 次是小学,占3 7 7 6 ,高中占1 3 5 2 ,大专及以上只占4 1 6 ,而就业人口中 仍有2 属于未上过学和扫盲班的文化程度。不就业人口中,失业人口1 2 4 8 6 人, 其中男性7 5 4 0 人,女性4 9 4 6 人。该市失业率为6 2 0 ,在广东省属于相当高的 水平,其中男性失业率为6 3 9 ,女性失业率5 9 4 。 4汕头市人口高出生率特点形成的因素分析 历史上,由于潮汕人祖先多属秦汉和西晋时代由中原地区的迁入人口,加上 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生存的自然条件较好,妇女有较高的生育能力,人口 繁殖非常快,人多地少的矛盾一直是困扰潮汕人民的问题。数百年前,汕头就是 大批潮汕男性因人地矛盾而飘洋过海赴东南亚谋生创业的出海口。自1 8 6 0 年第 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劈为通商口岸之后,汕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充分发展,逐 渐成为全国知名的港口城市,人口得以迅速增殖和聚集,并形成了一种男主外女 主内的传统和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改革开放初期,汕头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经 济特区之一,有特区的优惠政策,商品意识得以充分展现,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 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也异军突起,成了汕头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吸纳了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但是,由于经济工作指导 思想上的偏差,急功近利、投机钻营有机可乘,社会经济中走私贩私、制假售假、 坑蒙拐骗等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