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古代文学研究 者运用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结合地域特点,展开对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春秋 时期的秦国文学在文学风格和作品内容上就极具秦地、秦人特点。在韩高年教授 一贯主张的把文学放到其产生时代的历史环境背景之下进行还原性研究的指导 下,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探讨春秋时期的秦国文化和文学的生成和特点, 并藉此展开对整个秦文学的观察。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 理环境) 对秦文化的影响、秦文化的发展以及秦文学作品之文本和本事入手,对 秦文学、文化加以分析和探讨。 文章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叙述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化背景,分别从春秋 初期秦国的疆域变化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邦交文化这三个方面来说明秦文化 之形成,为从地域文化方面对春秋时期的秦文化和文学进行研究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章探讨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学创作,首先对秦风十首诗歌加以断代,其次 抽取诗经- 秦风中极具秦地、秦人特色的的部分诗歌,结合其地域特点、民 风民俗以及文化继承和发展等因素,对诗文本加以分析。本章主要谈到蒹葭 与秦人的文化发展和继承, 无衣与秦人的民族精神,黄鸟与殉葬制度,试 图通过对这几首诗歌的创作的分析来考察、研究秦人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第 三章从春秋时期秦人的宗教仪式与仪式文学的创作来考察秦人的宗教仪式文学 状况,其中论及三部分内容,第一是石鼓文分别与秦人畴祭文化和诗经 的关系;第二是通过秦祖先祭祀和 秦武公钟铭文来反殃此类铭文的特点;第 三是结合秦人封尸发丧之宗教仪式来考察秦誓的创作。第四章通过审视春秋 时期秦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思想,从言论中反映出春秋时期秦人的文学水平和思 想,更全面地考察秦人的文学创作。 总之,春秋时期的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作品极具地 域特点,如 诗经中有风格独特的秦风,尚书中有与秦之宗教仪式有关 的秦誓、石鼓文等,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这些文学作品不仅与文化发 达的诸侯国无异,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此外,秦文化对上是 周文化的继承者,对下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学春秋时期秦地文化秦地文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f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sr e g i o n a l l yb e c o m em o r ea n dm o r e h o t e r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p u r s u e ro fs t u d y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u s et h e t h e o r yo fg e o g r a p h yt om a s t e ra n c i e n tc u l t u r e sr e g i o n a l l y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q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p l a y sav i t a lp a r ti n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w h o s el i t e r a r ys t y l ef e a t u r e dq i n sr e g i o n a n di t sp e o p l e p r o f e s s o rh a ng a o n i a nh a sc o n s i s t e n t l ya d v o c a t e dt h e v i e wt h a tt h el i t e r a t u r es h o u l dp u t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o c o n t i n u er e d u c i b l er e s e a r c h u n d e rt h eg u i d eo ft h eo p i n i o n ,t h i s t h e s 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v e r s ei nq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 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f r o mt h ev i e wo fr e g i o n a lc u l t u r e ,a i m i n ga to b s e r v i n g t h ew h o l ec u l t u r eo fq i n t h ep a p e rt a l k so ft h ee f f e c t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n a t u r a l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h u m a n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t oq i n sc u l t u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q i n s c u l t u r a la n dq i n st e x t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b i l i t y t h ep a p e ri sm a i n l y d i s c u s s e s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q i nc u l t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 r ea r e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h ea r t i c l eb o d y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m a i n l y d e s c r i b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q i n sc u l t u r e i td e a l sw i t h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 q i n sc u l t u r e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c h a n g eo ft e r r i t o r ya n d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h i s t o r i c a lc u l t u r ea n dd i p l o m a t i cr e l a t i o n i tm a k e s p r e p a r a t i o n sf o rt h er e s e a r c hi n t oq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 a u t u m np e r i o d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m a i n l yt a l k sa b o u tt h ec r e a t i o no f q i n sc u l t u r e f i r s t l y ,j u d g et h et i m eo f1 0p o e m si nq i nf e n g s e c o n d l y , f r o mt h eb o o ko f s o n g s q i nf e n g f e a t u r i n gs o m eo ft h ep o e t r y ,w i t hi t s 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o l k w a y sa n d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f a c t o r s ,a n a l y z et h ep o e m s t h i sc h a p t e rc o n c e n t r a t e so n j i a nl i aa n dq i n 。sc u l t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u c c e s s i o n 。t h e 。q i nf e n g w uy a n dt h en a t i o n a 、s p i r i t y e l l o wb i r da n dt h es y s t e mo fs o m e o n e w a sb u r i e da l i v ew i t ht h ed e a d t r y i n gt op a s ss e v e r a lo ft h ep o e t r y w r i t i n gt oi n v e s t i g a t ea n ds t u d yq i n sp o e t r yw r i t i n gs t y l e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r a n g e sf r o mq i n l sr e l 追i o u sc e r e m o n i e sa n dt h e c r e a t i o no fr i t u a lc u l t u r et oi n s p e c tt h eq i ns t a t eo fr e l i g i o u sl i t e r a t u r e , w h i c ha d d r e s s e dt h r e e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 c r e a t i o nb a c k g r o u n do fs t o n ed r u mi n s c r i p t i o na n dq i nz h if i e s t ac u l t u r a l a n db o o ko f s o n g s t h es e c o n di st h r o u g ht h eq i n sa n c e s t o rw o r s h i pa n d t h ed r u mo 厂q i nw ug o n g 台b e l lt or e f l e c tt h ec h a f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u c h i n s c r i p t i o n s t h et h i r di sc o m b i n e sw i t hq i n sr i t u a lo fe m b e db o d yt o s t u d yo i no a t h s c h a p t e r4i n s p e c t st h ec u l t u r a lc r e a t i o nq i n sp e o p l e a n di t ss t a n d a r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b yo b s e r v i n gc u l t u r a la c t i v i t i e sa n d t h o u g h t so fq i n sp e o p l e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i nc o n c l u s i o n ,q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w h o s e l i t e r a r ys t y l ef e a t u r e dq i n sr e g i o n f o re x a m p l e ,t h e r ea r eq i nf e n g h a s u n i q u es t y l ei nt h eb o o k so f s o n g s , a n dq i no a t h sh a sr e l a t i o nw i t hr i t u a l o fq i ni ns h a n gs h ua n ds oo n n om a t t e rt h a tf o r mo rc o n t e n t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fq i nn o to n l yw i t ht h eq i n s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e dp o w e r f u ls t a t e t h es a m e ,b u ta l s og a si t so w nu n i q u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q i n sc u l t u r et oc u l t u r eo fz h o ui st h es u c c e s s o r ,a n di ti s i m p o r t a n te l e m e n t st ot h eh a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h a sl i n k b e t w e e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 k e yw o r d s :r e g i o n a l l yl i t e r a t u r e q i n sc u l t u r e 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p e r i o d q i n sl i t e r a t u r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墨至堕日期:! z :2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譬卑导师签名:互雌日期:阻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绪论 一研究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的意义 ( 一) 研究地域文学的意义 上个世纪8 0 年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者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相关理论把握 古代文学的地域特点,这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并随之出现了很多地域 文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比如屈原与楚文化、西域文化与汉唐文学、巴蜀文学与文化 等。对此,周晓琳在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总结了中国古 代文学地域性研究取得的成果,阐述了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 足。其学术价值出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更加充分揭示出中国古代文学多元共存的发展状态。共时态的关照不仅 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感受南北文化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摄的互动共振,以及古代文学 创作风格以南北二元为主、多元并存的区域性特色,而且弥补了过去历时性研究中 对边缘地区文化( 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及其文学创作有所忽略的重大缺陷。 第二,越来越多的学者充分注意到由地域所造成文学形态的特殊性,以及由此 而造成的各区域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文学史写作突破了通史、断代史以及分体史 的既有体例,从地域的角度进行观照,在限定研究对象空间范围的前提下重新认识 文学分布状态及发展的格局,成为修史的一种新思路与之相适应,区域文学史编 写方兴未艾,先后有东北文学史、t 岭南文学史、湖北文学史、湖南文学史 ( - d i 代卷) 、福建文学发展史、江西文学史、巴蜀文学史等出版问世。上述 著作均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对历代作家创作的巨大影响,凸现 作家创作的背景空问,揭示各区域文学的内在特质 第三,拓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回 但是,由于研究时间比较短,研究者知识积累相对不足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 限制了中国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发展,使其研究现状现状还有不尽人意之处: 其一,对于自然地理系统如何影响文学创作问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其二,对于区域作家群体的研究,往往停留在静止的单一的层面上,缺乏流动 。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t 文学遗产) 2 0 0 6 年第一期第1 3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性与整合性 其三,在阐释耀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方面还存在诸多空白点,尤其是在人地互 动关系上,忽略了人的文化活动对外在地理条件的利用和改造。o 最后,周晓琳还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即在研究中应加强宏观把握与微观分 析的结合,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对古代文学的巨大影 响。同时,研究者还应当进一步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在古代作家审美活动中的重 要意义。 杨义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一文颇有创新 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研究方面对人颇有启发,他从为什么要重绘中国文学地 图和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入手,阐发了研究地域文学的重大意义和方法 指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为“重绘”解题。揭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一个旨在以广阔的时 间和空间通解文字之根本的前沿命题。 第二,文学的民族学问题。提出文学研究应该回到文学生存的原本状态。 第三,文学的地理学问题。提出文学的地理学问题要首先关注地域文化,地域 文化因素长久地影响着历代文学的素养和气质在考察一种地域文化时,应该把握 住潜在地影响其全局的关键性文化要素。o 最后,杨义指出重绘中国的文学地图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重绘”宏观思路的 导向中,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上沟通文学史、艺术史和文明史惟有这样,才能在新 世纪的大文学观的关照下,返回中国文学和文化的总体精神、总体形态、总体过程 的完整性,充实中国文化的元气,吸纳人类的智慧,超越某些枝枝节节的外来观念 对之施以卤莽灭裂的肢解和扭曲,而在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中,构建我们现代大国 的精神共同体意识。回 人类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各地的自然环境又有很大差异。地理环境给不 同地区的文化创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文化类型的差异也就或多或少地打上地理环境 的烙印。汉书地理志将全国分为十二大区域:秦地、周地、韩地、赵地、燕地、 齐地、鲁地、宋地、卫地、楚地、吴地、粤地说明中国自古便已经有地域的概念, 。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文学遗产 2 0 0 6 年第一期,第1 3 页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与中国文学的民族学、地理学问题) ,文学评论 2 0 0 5 年第三期 o 同上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空间环境的不同,限制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进而培育了不同区域的不同 民性和社会生活形态,因而,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影响巨大。这种影响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性情面 貌。中国古代典籍中便有相关论述,如t 国语有云:“沃土之民不才,淫也;脊土 之民向义,劳也。”这是地理环境对民风的影响汉书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 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 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指出风俗乃地理环境与社会教化的共同产物。 地域、地理以及地缘特性都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烙上深深的印痕,山川地形、 气候、食物、土壤等自然因素的不同,决定着人们的生活习性的差异生活在不同 区域中的人,在总体性情方面也有较大差异。比如我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环境迥异,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总体性格也有鲜明差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北人性情勇敢骄悍;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南人机灵敏捷。鲁迅北人与南人中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 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其次,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产品有重要影响。人类的文化产品是一定时期一定 地域的人的创造物,地理环境对学术、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 多关于地理环境差异带来地区学术不同的论述: 褚季野语孔安国:“北人学问渊纵广博”孙答日:“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日:“圣贤固所忘言,白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 问如牖中窥日。( 世说新语文学) 余嘉锡对 世说新语这段话做了简明的解释:“此言北人博而不精,南人精而不博。” 地域环境对文学的影响也很突出,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以地域作为文学分野 的观念,诗经总体上为北方之音,其十五国风就是按地区划分的;楚辞则为 南方之音。 再次,地域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因素地域环境因素中的人文环境因素对人类文 化影响更深入持久,因为人文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 ( - - ) 春秋时期秦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性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世界历史上的文明社会的形成,一般是指从史前氏族社会过渡到有阶级的社 会的转变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转变的过程是很长的。在中国历史上文明社会的形 成和确立,大概从夏商时期开始,经过周代( 包括西周和东周) 到秦汉而完成。因 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秦王朝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时期,它影 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m 毋庸置疑,大一统的秦朝是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王朝之一, 而在秦朝统一六国,雄霸天下之前,作为诸侯国的秦,在中国历史上同样是承前启 后的关键环节。春秋时期的秦国,从一个徘徊在阶级社会门槛之外的部落变为一个 小的诸侯国,又经过几番沉浮,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秦 国在建国之初虽然文化落后,没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典籍,但是自从秦文公十六年 取得周人故居岐地以后,直接从周余民那里吸收继承了周的先进文化,使秦在短期 内赶上了别的文化发达的诸侯国成就斐然,比如诗经中有风格独特的 秦风, 尚书中有成熟的秦誓,等等文学作品,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文化发 达的诸侯国没有什么差异。 但是,由于历史上的误解,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秦人皆极端的功利主义 者,他们满脑子想的是斩首立功,获爵晋官,很难想象他们还有什么感情世界、文 学情趣。特别是秦帝国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窒息思想,扼杀文学,故论者一般都 认为,秦无文学可言。”( 周秦汉唐文明) 这无疑是一种偏见,秦国文学不仅和文 化发达的诸侯国家的水平相当,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由于历史原因, 秦国文化又充当了对上继承周文化,对下又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因而具有承 上启下的重要意义。对秦国文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文学的发展足迹和影响 文学的历史、环境等因素,更好地了解扮演承接角色的文学状况。 二春秋时期秦国文学研究的现状 ( 一) 对秦国文学相关研究的回顾 虽然有学者注意到了秦国文学的独特价值。但是秦国的文学仍然是中国文学研 究中处较为薄弱的地带。虽然有不少对单篇的秦国文学作品的研究,比如对秦 。滕铭予秦文化:从封国到帝国的考古学观察 ,学苑出版社2 0 0 3 年第一版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风中某一篇或者某几篇诗歌的分析探讨,但大多是简单地加以分析,论述,并没 有综合以来加以深入系统的研究。也有些比较系统地研究某一部分文学作品的论述, 如有郭沫若先生的石鼓文研究,诅楚文考释,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研究了石 鼓文和诅楚文,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考证这对我们学 习和研究秦国的宗教祭祀文学有很大帮助。 张启诚在其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 一书中有专门的一篇论 ,其文 结合秦国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因素,通过分析秦族的特点来论述秦风中十首 诗歌的的创作及其特点。 还有殷光曦的( 秦风) 总论,根据题材内容把秦风大致分为从军歌谣、 哀。三良”挽歌、狩猎、送别、赞美秦君、哀叹礼仪今不如昔、求贤或求女、弃贤 或弃妇等类,分而述之,并且以“要正确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就得适当联 系这个时期秦国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从总体上进行必要的考察和探讨”为指导思 想,力图“对秦风的真实面貌、人文含量和艺术品味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还值得一提的有林剑鸣先生的秦史稿,这是一部史学著作,书中循着“秦” 这一条线索,专门研究秦由氏族部落到诸侯国,再到秦王朝的建立乃至于灭亡这一 段历史。该书的写作主要是从多方面考察,系统研究,从纵的方面研究了秦的历史, 书中也涉及到一些秦国的文学创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状态,这都对我们研究秦 人文学的内容、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大有裨益。 ( 二) 存在的问题 关于秦国文学方面的研究,史论仍多于对文学本身的阐述,整体上缺乏一个科 学、合理、系统的研究体系,检索出来的大多数或是就单篇或者某一方面的作品的 研究,或者就是对某一阶段的文学的概述和总结,或是虽对某一部分作品作了较为 全面、系统的研究,但是却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具体地剖析,这种针对秦文学的专 著性的研究相当欠缺。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很少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 境相结合的角度入手进行地域性的综合分析。 三论文研究意义与理论创新 ( 一) “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的意义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之所以选定“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除了时问和 能力有限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秦国文学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 点。秦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造就了秦人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风俗习惯和 性格面貌,从而也使产生于秦地的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点。其次,秦国 文化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秦国文化向上是直接继承了周的先进文化,向下是汉文 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结合史料典籍来研究当时的文学作品,把作品放入当时产生它的具体的社 会、历史环境中去。首先,对一些少有人论及的问题,比如历来对诗经秦风蒹 葭的研究都是从其文学性入手,但是为什么以民风强悍,尚武乐战为特点的秦人 能写出如此腺胧、摇曳的诗歌的深层原因却鲜有人谈及对此我采取大胆假设,小 心求证的研究手段,以求能略有成效。其次,通过对秦人的诗歌创作、宗教仪式与 仪式创作、文学活动等方面的分析来比较全面地把握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学状况。 四论文写作方法 本文采用文学和历史互相参照的方法,结合地理环境,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来分 析、考察春秋时期秦文化及其文学现象。写论文的过程中,立足于文学文本本身, 紧紧结合史料、地理环境,力求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入、 系统地揭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对古代文学的影响,进行科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 一段时期内秦国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来把握秦国整体的文学状况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第一章春秋时期秦国文学的文化背景 一春秋初期秦国的疆域变化与地理环境 ( 一) 秦之始封与其疆域的变化 秦襄公八年( 公元前7 7 0 年) ,周幽王死后周平王立,此时猖獗于周王畿和关中 地区的戎、狄势力有增无已,周朝奴隶主已经无法再继续统治这里了,于是周平王 被迫决定将国都迁往雒邑。东迁时,秦襄公也率兵参加了护送周平王的队伍,加之 此前“攻戎救周,有功”,因此,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把“岐以西之地”“赐” 给秦,并准许秦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从此,秦正式成为诸侯国,有了进一步 拓展疆域的政治前提。在以后的百余年间,秦国的疆域从最初立国时的只占有犬丘 之地拓展到穆公三十七年( 公元前6 2 3 年) 时的东面从陕西、山西交界处黄河起,西 至甘肃中部以至更远。汉书地理志对秦之疆域以及秦在开疆拓土中与其他文化 的交流融合有详细的论述: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壁也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 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 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有粹柯、越隽、益州,皆宜属 焉 秦之先日柏( 伯) 益,出自帝颛顼,尧时助禹治水,为舜朕虞,养育草木 鸟兽,赐姓赢氏,历夏,殷为诸侯至周有造父,善驭习马,得华聊、绿耳之 乘,幸于穆王,封于赵城,故更为赵氏后有非子,为周孝王养马j 开,渭之间 孝王日:。昔伯益知禽兽,子孙不绝”乃封为附庸,邑之于秦,今陇西秦亭秦 谷是也至玄孙,氏为庄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 平王东迁雒邑寰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岐,丰之地,列为诸侯后八世,穆 公称伯,以河为竞。 敌秦地于禹贡时跨雍,梁二州。诗风兼秦豳两国昔后稷封嫠, 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丰,武王冶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 。汉书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6 4 1 页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 为九州膏腴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 秦豳) 吴季 札观乐,为之歌秦,日:“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旧乎? ” o 由上述记载来看,秦始封在秦人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从表面看,周天子封秦襄 公只是给予其封号,所谓“赐”的“岐以西之地”实际为戎狄所居,周人无力收复。 这似乎是一张空头支票,无法兑现。但秦人尚武、好攻战,襄公始封实际上给业已 强盛的秦人以开拓疆土的合法权利经过秦襄公、文公等几代君主的努力,秦人终 于居有周室故地,同时也加速了秦民族的文明发展进程。秦文学也正是在这个过程 中依次展开的 ( 二) 地理环境对秦国文化的影响 绪论中业已交代过,各地区因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决定与限制, 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带有鲜明的区域差异性。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不同地区人群 的体貌、性情乃至审美趣味、风习的不同。而人们又是按照一定的地域组成一定的 社会结构,进行生产生活,那么这些生活在不同区域、带有各自区域特点烙印的人 创造出的文化就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民族性,也就是说使每一个区域都有不同于其 他区域的有自己独有特质的文化。礼记王制:“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 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可见统治者只能修教齐政,但却“不 易其俗”、“不易其宜”,非不为也,不能也班固亦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 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 欲,故谓之俗。”罾比如秦人虽深受周文化的影响,并且隶属于周王朝,但却有自己 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这尤其体现在秦人的葬俗和畴祭方面。足见政治的统 一并不能彻底改变寒暖燥湿、水土风气造成的音声之差、习尚趣味之剔、文化之异, 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模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记载吴公子季札适鲁观乐之事正是 反映了春秋时期有识者对这一情况的认识: o 汉书)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6 4 2 - - - 1 6 4 6 页 o 同上,第1 6 4 0 页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被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昊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 日:“美哉! 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庸, 卫,日: “美哉,湃乎! 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 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日:“美哉! 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 。 为之歌郑,日:“美哉! 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 歌齐,日:。美哉,浃泱乎! 大风也哉! 表东海者,其大公乎! 国未 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 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 ” 为之歌秦,日:“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 为之歌魏,曰:“美哉,讽讽乎”! 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 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日:“思深哉! 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不然。 何其忧之远也? 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为之歌陈,日:“国无主, 其能久乎! ”自郐以下无讥焉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 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袁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日:“广哉,熙熙乎! 曲而有直 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颂,日: “至矣哉! 直而不倨,曲而不 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贫,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 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母 鲁国为季札所演奏的是诗经中的诗歌,其中十五国风正是来自于各个 地方的土风民乐,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季札之所以能在众多歌乐中分辨出它们各 自的归属,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正是基于他掌握了这些歌乐各自的地域特点。 季札听到秦风时说:“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1 ” 季札观乐时不仅能根据秦声之特点判断出其类属,并且能述其渊源。故以当时的音 乐文学为例,通过探讨“秦声”的成因及特点,来分析地理环境对秦国文化的影响。 吕氏春秋音初篇对音乐文学的起源进行追溯时已提出“东音”、“南音”、 “西音”( 秦声) 、“北音”的差别说明音乐的源起与地域文化有关,音乐的分 。杨伯竣 春敢左传注,中华书局1 9 9 0 年第二舨,第1 1 6 3 - - 1 1 6 4 页 9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类也可以从地域的差别来加以区分。左传中的。八风”之说。、诗三百篇中 的国风的收集、编类也是以地域文学特征为标准的。 除 吕氏春秋所述西音与秦文化相联系并产生出早期的秦地音乐外,诗经 中的秦风、豳风,也是典型的秦地音乐文学,班固论及秦地诗歌时也说其 “诗风兼秦、豳两国”零一直到战国后期,李斯还曾描述这种音乐演奏情形: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司马迁外孙杨恽谈 到自己的文化生活时曾说:“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 者数人,酒酣耳热,仰天抚缶,而呼呜呜。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 足起舞。”固也描述了“秦声”及其乐器的表演情况,从中可以窥见秦地诗歌、音乐、 舞蹈的地域性特点。 关于秦地音乐文学的特点及成因,班固曾指出: 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 鞍马骑射故秦诗日:。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 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陇西、北地、上郡为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交界地带,“秦雍之郊,俗称劲勇, 汾晋之壤,人擅骁雄”(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二求猛士诏) 所以杜 佑总结道:“五方错杂,风俗不一。汉朝京辅,称为难理。其安定、彭原之北。坍 阳、天水之西,接近胡戎,多尚武节” 地理环境的制约与规定,风俗习尚的影 响与渗透,遂使文化与文学的传统能长期保留,歌谣慷慨,雄深雅健,至今仍是关 中区域音乐的特点。o 其他地域士人迁徙于此,濡染熏习,亦不能不受其影响 二秦国的历史文化及其特征 o 左传襄公十八年及杜预集解 t 汉书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1 6 4 2 页 o 史记 卷八七李斯列传) 9 文选 卷四一杨恽报孙会宗书 o 汉书) 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论赞,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第2 9 9 8 - - 2 9 9 9 页 王文锦等点校本通典) 卷一七四州郡四 。第4 5 6 0 页 o 转引自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第二章关中方士风气与文学趣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1 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 一) 秦人的历史 秦人的祖先在从远古至春秋以前的漫长旅途中,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充满神话 传说色彩的零星记载那么这个在来源上给我们留下史料甚少的民族,他们有怎样 的来历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记秦本纪这样记载: 秦乏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 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日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 禹受日:。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日:。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卓游 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 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 大费生子二人:一日大廉,实鸟俗氏;二日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日费昌, 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呜 条大廉玄孙日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己使御,吉,遂致使御 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 侯。 其玄孙日中濡,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 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 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日“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 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日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 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 温骊、骅珊、辣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 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 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 子日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 皆蒙赵城,姓赵氏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 孝王召使主马于淠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骆适嗣申侯之女为大骆 妻,生子成为适中侯乃言孝王日:。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满, 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复与大骆妻,生适子成中骆重 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王其图之”于是孝王日:“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 l l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 复续赢氏祀,号日秦赢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从司马迁的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关于秦人的源起以及秦人何以谓秦, 而又何以为赢姓的问题。下面将对此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关于秦人祖先的诞生的闯题。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日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 女修吞之,生子大业。”一个姑娘仅仅因为吃了从天上掉下来的燕卵就怀胎生子,这 显然是个充满神异的神话故事。此事看起来虽然有些荒诞,但也不能简单地把这类 神话传说排除在真实的历史之外,正如世界各民族的上古神话中都有与洪水相关的 传说,这绝非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的偶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上古时代的真 实情况,即上古时期人类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袭,这已经是被普遍认可了的事实。那 么,这吞燕卵而生子的神话故事又能给我们揭示出怎样的历史真相呢? 翻阅古籍我 们不难发现,有不少类似于女修生子的始祖神话,比如有: “燧人之氏,大迹击雷泽,华胥履之,生强牺。( 太平御览* 七十八引诗啥 神雾) “黄帝母日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柜星明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 皇帝于寿丘( 绎史帝王本纪) 。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 神农”( 路史后纪三注引春秋元命苞) 颛顼母见摇光之星生颛顼( 今本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引) 帝喾母不党而生帝喾( 见帝王本纪) “ 庆都与赤龙相配而生尧( 含神雾、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引) 舜母见大虹而生舜( 今本竹书纪年引) 此外,诗经商颂玄鸟还描述了殷人的祖先契的诞生:“天命玄鸟,降面 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殷本纪中的记载更为详细:“殷契,母日简狄,有娥 。史记秦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 9 8 2 年版,第1 7 3 - - 1 7 7 页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米玉婷春秋秦地文化与地域文学研究 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周人的祖先契的诞生神话在诗经中也有记载:“厥初生民,时为姜嫁。生民 如何? 克裎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 后稷。”( 诗经大雅生民) 此事也见载于史记周本纪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类故事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在诞生后都是 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么多神话传说在这一点上有所交叉,绝对不是偶然的,它 反映出这些始祖都诞生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统治时期。以秦人为例来看,秦人的祖先 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人的名字是帝颛顼的苗裔叫女修。从民俗学来讲,“吞玄鸟卵”而 生子的神话是在秦的后人追溯其祖先世系,从传说中一直追到母系社会时期便无法 再追下去的情况下产生的。而这个神话也恰恰证明了秦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居民之一, 有力地驳斥了那些认为秦人乃是外来民族的说法。 第二,关于赢姓之由来的问题。 大业之子大费助禹治水有功,又“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