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2 论 文 摘 要 “民生” 问题是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从理论上讲,我们不 妨回到马克思那里, 看看马克思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的。 这既是重新理解 马克思的理论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认为, “民生” 问题, 在一定意义上恰好把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 而且,马克思对“民生” 问题的深刻思考揭示了许多思想资源, 有助于人们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诸多 问题的理解。 本论文从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入手, 充分运用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的统 一、 理论论证与事实分析的统一等多种研究方法, 着重考察了马克思民生 思想的整个思想脉络, 探讨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全 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即引言和正文。 在引言部分, 论文阐述了选题的根据和意义, 清理和总结了马克思民 生思想的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及不足,说明了研究方法,概括了论文的目 的及其创新点。 正文的第一章,论文以“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生成过程”为论题,从社 会背景、 思想来源、理想追求以及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自身发展逻辑四个方 面论述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历史演进和内在逻辑,指证了对“现实的人” 生活的关注始终是贯穿在马克思全部学说中的一条红线。 本章通过对马克 思民生思想的萌芽期、 转折期和成熟期的几个时期的描述, 以马克思的 “文 本”依据,凸现了“民生”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主导地位,勾勒了马克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3 思追求人类幸福生活的现实道路和实现力量的历史历程, 从历史与逻辑的 统一中,阐发了马克思民生思想这一哲学主题。 正文的第二章,也是全文着墨最多的部分。 论文阐述了马克思民生思 想的理论内容,展开了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解和阐发, 通过阐述马克思 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对资本主义民生殖民化的批判和马克思对共产主义 理想民生的确证,指出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聚焦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 并把这种生活方式同资本主义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 中虚假民生的批判,对共产主义民生的阐述并指出了实现理想民生的途 径,构建了最深刻的关于民生的哲学思想,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指导理论, 充分发挥了马克思哲学 “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 物”的批判性、革命性、实践性、务实性、和谐性的特征。阐发了马克思 民生思想的理论本质以及其理论的深刻涵义。 正文的第三章,论文集中阐述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对当代的价值。 结 合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和其当代使命, 指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以及 这一理论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 同时指出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另一方面意 义是在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 民生思想 人的需要 人的自由发展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4 a b s t r a c t the problem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s a realistic one which modern china facing. how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both a theoretical and a practical problem about current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speaking ,it is the demand for anewing marxs theory as well as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e paper thinks , the problem of “ the peoples livelihood” was combined two aspects together fitly, and marx profound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revealed many ideological resources which is helpful to people understanding about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fully used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and logic analysis, theoretical demonstration and factual analysis, emph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thought veins of marx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discussed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value.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wo parts, which is the introduction part and main body part. 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significance and basis of the subject selection, systematically cleaned and summarized research review 、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deficiency about marx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llustra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summarizing the paper s purpose and its innovation. the chapter i, the formation of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of marx,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inner logic of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of marx were discussed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social background, thought origin, ideal pursuit and self- development logic of livelihood thought of marx. the conclusion that people should alway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rx theory in reality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record of marx, rudimentary stage, transition stage and mature stage of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were discussed, and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livelihood thought in marx philosophy was prov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rx pursuing realistic path and realistic power for people s life was describe, and the marx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was deeply discussed by historical and logic ways together. the chapter ii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paper.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of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was introduced and described in detail.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5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criticism on colonialism of capitalistic livelihood thought and conformation of communistic ideal livelihood, the conclusion can be made that marx people s livelihood thought focus on the real life and this life style was related to capitalistic life style closely. the false livelihood in capitalistic society was criticized and livelihood in communistic society was described, then the way to realize ideal livelihood was introduced. the most profound philosophy about livelihood was constructed and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for real life.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revolutionary practicality, the nature of realistic, the nature of pragmatic, and social harmony of marx philosophy were fully output. in chapter iii, the modern value of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and its modern task in real life, we realized that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have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this theory have been great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eanwhile, marx livelihood thought sha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and carrying out human- bas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key words】: the thought of “ the peoples livelihood ” needs of human being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7 引 言 一、 “民生”问题:在当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强调为人民服务,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且 “重视民生、解决民生”成为建国以后党的重要议题和努力方向。虽然在“文革”时 期,“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了,但是在文革结束后,我国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末实行了改革开放,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议题来落实。改革 开放以来,“民生”问题不仅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重新提到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 而且获得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 不过,我们也应当承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本身也在不断地深 化和丰富,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扩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多 样化和复杂化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由此而引发的各类社会问 题、利益冲突与矛盾几乎都与“民生”问题相关。这一切都使得“民生”问题再一次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温家宝总理在 2 0 0 7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关注 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 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特 别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确立了 “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发展民生,是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要务,要做到执政为民、以 民为本,必须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温家宝总理在 2 0 0 8 年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 报告及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又明确地重申“民生”问题的时代性、紧迫性和社会发展 的战略意义。 因而,如何对待和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现实社会的突出课题,是时下人们关 注的热点和难点。可见我们在实践中推行各种有效举措去切实地解决实际的“民生” 问题的确非常必要且在理论上系统地探讨“民生”的基本涵义、社会发展意义及其生 存论意蕴,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论诉求,也是当代理论创新的自身需要。 二、“民生”问题与重新理解马克思 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早已经提出“要重新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这既是为了 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本真精神, 推进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也是为 了使马克思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好地结合,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进程,创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形态,从而保障马克思思想与时代的同步前 进。 那么,如何重新理解马克思,展示马克思思想的当代价值呢?国内外马克思主义 研究者已经做了不少探索。我认为,他们的研究大致上可归结为四类情况。一是着眼 于马克思文本的重新理解。这是指对马克思留下的大量文献资料作必要的整理和研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8 究,考察马克思思想在文本中的存在和演变特征。如张一兵教授、魏小萍教授、聂锦 芳学者的工作即属于此类。二是着眼于马克思思想与其他作家思想的比较性理解。这 是指对马克思思想作必要的横向联合和探索,在比较研究中考察马克思思想的专题性 理论内容和价值。例如刘放桐、赵敦华教授的诸多论著都属此类。三是着眼于马克思 思想的历史演变意义。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着眼于马克思思想在整体上的历史逻辑 特征,例如黄楠森、庄福林、孙伯鍨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另一种着眼于马克思 思想中某个专题的历史逻辑特征,例如叶汝贤教授探讨马克思历史观的历史逻辑。四 是着眼于马克思思想的时代意义。这较多地表现为带着时代问题“回到马克思”,以 深化和回答时代问题为目的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本真精神和时代价值。大多数学者的 工作都属此类。例如陈先达、俞吾金、吴晓明教授的多数研究都属于此类。我的毕业 论文选题也属于此类。 本论文之所以选择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遵循重 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选择,试图从“民生”思想上通过重新理解马克思,发现和 弘扬马克思的当代价值;二是遵循“结合”的研究选择,试图通过探索马克思的民生 思想来深化和回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提出的“民生”问题,强化对 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迄今为止,本论文的选题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虽然也有少数论 著涉及此选题,但我以为他们的深刻性和系统性都不够令人满意。综合看来,在最近 十年间作出相关性研究的大体表现为如下几类范式: (一)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作为一个视角,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提取有利于当前解 决“民生”问题的思想。这些研究对我国当前探讨与解决“民生”问题有着重大的意 义,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的“民生”问题,推进民生的改善,提供了思想原则 的指导。 (二)将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同现时代相结合,利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来 指导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理论。 总的看来,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相关的主题已作了一定的探索,并形成了一批论 著。然而,极少数论著也直接探讨本主题,且有几篇论文似乎直接地讨论了马克思的 “民生思想”,但仔细地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它们有着不同的缺陷,即依然停留在就 事论事的阶段,没有从理论的、宏观的角度去深入探讨。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从 某种意义上讲,现有的研究尚未深入到马克思民生思想的逻辑深层,本真维度和理论 价值。因此,本选题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9 第一,深化人们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本真精神。在马克思的著作和学说中,最关注 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正确认识“民生”问题的 重要性以及处理好“民生”问题,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极具启示意义。 第二,深化人们理解科学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把自己的学说称为 科学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在无产 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产生和形成的,共产主义的目的是实现全 人类的解放,马克思民生思想的指向也正是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指导人们如何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及向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迈进,以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 放。 第三,深化人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当前国内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 下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理论创新,研究马克思的 民生思想,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的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论意义。 第四,深化人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性意义。马克思对民生思想的 论述是十分深刻的,我们认真研究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不仅可以丰富和加深对马克思 思想的全面理解,提高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建设“以人为本” 的小康社会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五, 有助于人们拓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民 生”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创立的, 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把当代的理论创新同对现实的 “民生”问题思考紧密结合起来,采取理性的、诚实的、彻底的批判态度及认真负责 的精神,严格细致的思考来探索现实“民生”问题的实质、根源及其合理的解决,从 实际出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服务。 三、本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说明 本选题的设计:本文以“民生”问题作为一个视角,致力于敞开马克思的民生思 想这一哲学主题,充分挖掘马克思哲学批判资本奴役与压迫的思想资源和对人的现实 生活的关注。在文中,研究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逻辑、思想内涵、思想特征、在 中国的继承和发展及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在深化马克思哲学自我理解的同 时,让马克思真正与我们同行,发挥其学说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价值和功能, 指导人们理论创新和解决现实中的“民生”问题。 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一年来,我认真的研究,采用解读文本和历史分析的方法激 活存在于文本之中的马克思民生思想,同时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了 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发展脉 络及不同阶段的理论特征。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0 第一章 马克思 “民生”思想的生成逻辑 “民生”问题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民生”问题在实践上的解决往往又 有赖于人们在理论上的思考和回答。 虽然在西方思想史上很少出现直接地探索 “民生” 问题的论著,但是相关的、类似的主题和理论却也不少。甚至,我们要说, “民生” 早已经成为西方思想的一个传统理论主题,尽管还是隐性话语。这种先前“隐性话语” 的命运,直到马克思思想的出现,才被终结了,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理论思考和回答。 虽然马克思也没有提出“民生”一词,但是马克思对“民生”的显性关切和思考却是 不容置疑的。也就是说,马克思的显性关切和思考不会因为没有形成“民生”概念而 消解于无形,更不会因之而失去思想价值。我毫不怀疑地告诉你们,马克思的民生思 想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思想,因为它是马克思毕生思考的一个思想主题,更是马克思的 思想传统。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这一点。如果可以否定,那就意味着可以否定马克思 的实践唯物主义(或共产主义) 。显然,这种“否定” ,不论在何种意义上,从何种视 角出发,都是极不可能的。我们坚信马克思的民生思想的客观存在性,不是没有依据, 而是有着充分依据的。我要给予你们的第一个依据就是马克思的民生思想的形成逻 辑。这是一种客观的历史逻辑。而构成这种历史逻辑的环节是丰富的,包括马克思民 生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思想资源以及马克思民生思想的自身发展逻辑。 一 社会背景 马克思很早就关注民生问题, 关注人民的生存状况, 这是有其时代和社会背景的。 当时欧洲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和发展期, 社会处于转型阶段, 各种民生问题突出。 而德国这个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更是突出,因为它在政治上封建专制反 动、腐败;经济上严重落后,思想上十分保守,人民生活非常贫困。 政治上,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封建专制王国。当时普鲁士国家是官僚等 级制,它的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每一等级的位置都在这结构里被固定了,下级绝对服 从上级,治人者永远是英明的,下层老百姓永远是不觉悟,消极的。在这样一种制度 里面,官员只对上面负责,只相信上面是永远正确的。这使得整个官僚机构不可能看 到人民的贫困,即使个别官员发现了贫困,也只会在“治理的范围之外”去找原因, 例如把贫困归因于自然条件以及各种偶然现象等等。这样以来,事情就非常清楚了: 农民的贫困不但是真实的,而且造成他们贫困的原因也不简单是一些地方官员的无能 或残酷,而是整个国家制度。另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已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 具有二重性。德国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方面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德国资产阶 级害怕群众,害怕革命,特别是被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吓坏了,因此宁愿进行自发 缓慢的改革,用牺牲人民的利益来换取少数资产者的狭隘利益。他们甚至宁愿放弃自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1 己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只求在封建贵族的卵翼下谋取有限的经济发展,也不希望有 群众参加的革命。德国资产阶级既不能走英国资产阶级那样的议会改革的道路,又不 敢采取法国资产阶级那样的暴力革命的方式,而是首先采取了宗教哲学革命的形式。 德国资产阶级代表唯独在抽象的思想领域里显得很有战斗精神,他们起初无所顾忌地 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自由摇旗呐喊,大砍大杀,但是他们对于现实当中人民的疾苦是不 予关注的。所以,人民在旧主封建君主那受到压迫,在新主资产阶级那又看 不到希望,人民深重的灾难在政治上得不到突破。 经济上,当时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关系占统治地位的落后的国家。直到 1 8 世纪末, 德国还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 只有一些生产方法陈旧落后的小手工业。 各邦闭关自守, 币制互异,既没有统一的国内市场,又远离世界贸易的通道大西洋,因而商业也 迟迟不能发展。容克地主在政治上实行蛮横的半家长式的封建统治,严重的阻碍了资 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了 3 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了长足的发展。冲出了 封建桎梏的资本主义经济以自己的生产方式使社会发生了迅速的分化。一部分人凭借 着手中掌握的生产资料,通过占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不断积累手中的资本,同 时又以积累了的资本去扩大再生产,用以攫取更多的剩余劳动。那些在竞争中破产的 小手工业者和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求生,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以极为苛刻的条 件受雇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他们的生活状况之差,只足以使其在当时最低的生活水 平状况下勉强维生。所以,人民只能在双重压迫下生活,一方面受封建统治者的剥削, 另一方面受资产阶级的压榨。 思想上,在普鲁士反动政府的统治下,整个思想政治生活如万马齐喑。在普鲁士, 没有官方的事先许可,什么也不能说,不能教,不能印刷,不能发表。严格的思想统 治和书报检查禁锢着自由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德国是一个宗教占绝对统治地位 的国家,基督教被封建君主当作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也成为人们在苦难的生活 中的精神寄托。 总之,1 8 世纪末 1 9 世纪初的德国,同先进的英法等国相比较,还是一个政治经 济思想落后的国家,人民的生活十分的困难,民生问题十分突出。马克思亲眼看到了 广大劳动人民的牛马不如的生活,亲眼目睹了作为民生的最基本的权利,劳动人民的 生存权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实。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产生的,共产主义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价值目标。 二 理论来源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重视人的本身价值, 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 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平等思想和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 论基础,马克思从这些思想家们的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思想养料,并且超越了其思想 局限性。下面我们就回顾一下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资源。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2 (一) 资产阶级法权思想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所主张的“平等、自由、博爱”的 法权思想深入人心。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说:“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 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 受制的关系”; “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自由或财产。” 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者、古典时期自然法学家孟德斯鸠在谈到人类 生活的规律时,认为和平、食物、爱慕和愿望过社会生活是四条自然法。他把和平作 为第一条自然法,认为人“应当是先想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 ” 如果人身安全不能 得到保证,就没有真正的民生。可见,平等、独立、和平、生命、健康、自由的法权 思想是民生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资源。尤其是德国哲学家费希特的 法权思想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有巨大的影响。 费希特是法国革命时期的德国哲学大师, 他从知识学出发, 构建了国家法权学说, 认为人类共同体的共同意志组成了国家。在国家的保护之下, “每个人都按照契约拥 有感性世界的一个部分,作为他独有的活动范围,创造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财 富。 ” 所以在国家法里有一条不可移易的原则,即“每个人都必须能够靠自己的劳动 生活, ” 。 因而,他认为“在一个合乎理性的国家里不应该存在穷人,按照现在这个 命题,在一个合乎理性国家里不应存在懒汉。 ” 国家应该责成每个人都以劳动为生, 同时资助那些丧失劳动能力而难以维持生计的人,改造那些具有劳动能力而不愿竭尽 所能的人。当时慕尼黑大学的约胡贝尔(1 8 3 0 - 1 8 7 9 )说“正是哲学家费希特在德 国第一个在他的自然法权和政治学说的论著里,研讨过这样一种国家制度的课题,在 这种国家制度中,对于一切人的幸福都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并且要设法使每个人都有 他生而应有的那一份合乎人的尊严的命运” 。费希特的理论对马克思产生巨大影响, 正如马克思自己在给他父亲的信中所说的: “我从理想主义,顺便提一提,我曾 拿它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 ” 费希特关于国家制度的 思想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重要的理论资源,而共产主义思想是他的民生思想的集中 体现。 (二)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也是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来源之一,这一理论产生于 19 世 英洛克: 政府论 (下) , 商务印书馆, 1997 版, 第 5- 6 页 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商务印书馆, 1987 年版, 第 4 页 德费希特: 自然法权基础 ,谢地坤 程志民 译, 梁志学 校, 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13- 214 页 德费希特: 自然法权基础 ,谢地坤 程志民 译, 梁志学 校, 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 第 214 页 德费希特: 自然法权基础 ,谢地坤 程志民 译, 梁志学 校, 商务印书馆, 2 0 0 4 年版, 第 2 1 5 页 德费希特: 自然法权基础 ,谢地坤 程志民 译, 梁志学 校, 商务印书馆,2004 年版,序言 21 页 马克思家书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52 页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3 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 和剥削现象,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强调互助、合作、联合、集体的意义。关心无产 阶级利益和人类的利益,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 “力图建立 可以直接给他们创造共同福利和使大多数人的利益高于部分人的利益的制度” 。使 “人们生活在吃得最好、穿得最美、住得最好、能够随意旅行、到处都可以得到生活 必需品和生活上美好东西的国家里。 ” “努力寻找使人自由地表现自己和以更丰富 的形式实现自身的有利社会条件”和途径,强调对现存社会的改良,以便“使每个人 在肉体、精神上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 这些思想在当时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 要的作用,同时对马克思民生思想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傅立叶和魏特林 等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重要间接来源。 这一派立足于不 变的人性观点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中各种非人性现象的批判,并以此来展开自己的社 会主义观点。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劳动异化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人道 主义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的很多原始观点是由傅立叶主义者和魏特林提供 的。具体地说,一、傅立叶已经明确地指出了劳动权在人的权利中的本质地位。傅立 叶的理论贡献还表现在把劳动权与社会的根本改造联系起来,在他看来,能否实现劳 动权是和谐社会与现实文明社会之间的分水岭。二、傅立叶尽管是从自然情欲的角度 来理解人的本质的,但他实际上已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从人的本质出发批判私有制社 会的理论模式。按照傅立叶的看法,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人的本性(人的自然情欲) 一向受到歪曲,它无法按照它内在的自由本性发挥出来,只有在未来的协作社里人的 本性才可能完全自由地发扬光大。三、德国的魏特林在发展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方 面也是有较好表现的。魏特林的理论成就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明确地 从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两个层次来批判私有制社会的不平等。另一个方面是,魏特林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必然联系问题。法国空想社会主 义者尽管都谈到了工人的悲惨命运问题,但在他们的理论中这只是说明工人是应当怜 悯的,社会是应当重组的,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线索始终没有出现。但魏特林则不同, 他明确地提出了解决私有制问题的唯一手段是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思想 是在这些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含有某些人本主义思想成分。 (三) 人本主义思想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人本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显著特征和本 性所在。费尔巴哈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通过宗教批判使哲学重返 法圣西门: 圣西门选集第二卷,陆楼法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102 页 法圣西门: 圣西门选集第二卷,陆楼法译,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 45 页 波亚罗舍夫斯基: 马克思主义人论 ,杨晓伟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年,第 1112 页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4 现世,重返人世,不仅从神学世界转到现实世界,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而且还 把哲学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人本身,使人以及人和人的相互关系成为哲学所关注的中 心问题。费尔巴哈哲学是从黑格尔哲学到马克思哲学前进运动的重要中间环节,他的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民生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 首先,在费尔巴哈看来,在哲学上最根本的东西应该是人和自然,而不是黑格尔 所说的神。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其次,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人是感性的存在;人不仅具有自然本质,而且具有理性、意志和爱的本质,一个完善 的人是理性、意志和爱的统一体;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类存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宗教的本质是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应当按自己的本性 生活,扬弃宗教异化现象,人不应当去爱上帝,而应当爱人自身。因此,在费尔巴哈 看来,真正的人的类生活是以友好和善意的关系即爱为前提的,爱和友谊是人的类意 识,具有了这种意识的人才能自觉地使个人生活从属于类生活,使个人从属于群体。 而人之所以生来就是类存在物,并具有类意识,按照费尔巴哈的观点,这是由人和自 然界的本性及其相互关系预先决定了的。 费尔巴哈哲学突出了人的地位,对马克思的民生思想的不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 响,与先前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和旧唯物主义思想家不同,马克思把民生理论的基点落 实到了“现实的个人” ,这种观点破除了黑格尔脱离实际生活关系的“抽象的精神的 人” 、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历史的“抽象的自然的人”等局限,将对人关注的焦点从彼 岸世界转向现实生活的世界,把民生理论放在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来考察和解 决。 三 理想追求 马克思对理想民生的追求从来就没有终止过,这一理想贯穿其一生。中学时代的 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和德国民主运动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影响下,就为自己确 立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这就是 “为人类谋幸福” 。 在他中学时的作文奥古斯都的 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 中,谈论了国家政治制度对人民生 活的影响,提出了民生政治的完美标准是“风尚纯朴、积极进取、官吏和人民公正无 私” , “元首愿为人民造福最杰出的人们根据他的倡议担任了国家职务,各 种技艺和科学繁荣昌盛” 。 这篇作文不仅显示他对拉丁语运用自如,表明他的独立思 考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同情和创造一种和平幸福 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向往。同样,在他即将中学毕业时,他写了一篇名为青年在选择 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在文章中,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立志为人类服务的理想, 魏小萍 张云飞: 马克思传 ,当代世界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1 2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 4 6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 4 6 4 页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5 充分表现了马克思智慧和感情的独特性。当时他的同学中,有的想当牧师,有的想当 军官,有的想当官吏,而马克思与众不同,他依据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价值观念,提出 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 。 这篇文章虽然还带有宗教观念和资产阶级 人性论的明显烙印,但已闪耀着马克思民生的思想萌芽。他提出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 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 他还认 为: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伟大的哲学家、卓越诗 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 他还满怀激情地说明了自己对幸福 的看法“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 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用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也认识到了青 年人应当把思想和行动,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而不要坠入空想的迷雾中去。他说: “有些职业并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的真理研究,这些职业对还没有坚定 的原则和巩固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危险的。 ”显然,这些作文体 现了马克思的生活目标, “为人类服务”这个崇高的思想象一根红线贯穿文章的始末, 年轻的马克思虽然还没有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但是他能冲破利己主义的传统观念,关 心贫困人民的生活,把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劳动作为人生道路的指针,表现了他不平 凡的见识和伟大的抱负,说明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对民生的关注和初步的思索,为他以 后的理论打下了基础。在大学时代,马克思受到父亲的影响,主修法律,希望通过法 律来使贫苦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发现普鲁士的法律只是维护封建贵族的利 益,而不能给穷人的生活带来任何的转变,只能是加剧穷苦人民的贫困。正是马克思 在大学时代的学习,促使他对生活的理解进一步的深化。大学毕业之后,马克思遭遇 了大量的“民生”问题,使他感到理想与现实的之间的差距,他放弃了抽象的理论思 考,转向关切现实中的“民生”问题,这一转变也促使他世界观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 义的转变。马克思提出了从“实践”方面去理解“民生”问题,关注人的现实利益。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则,揭示了共产主义生活是现实的社会运动,只有无产阶级消 灭了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才能实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生活,才能保障每个 人都能自由全面的发展。 魏小萍 张云飞: 马克思传 ,当代世界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 1 1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 4 5 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 4 5 9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 4 5 9 4 6 0 页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6 四 演进过程 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 所受到的教育等几方面分不开的。马克思生活在一个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环境 中, 现实的生活环境给了马克思民生思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而家庭环境的影响, 使马克思从小就充满了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同时,马克思对优秀思想家思想的研究和 继承中,也促使马克思民生思想的形成。在这一系列的条件下,马克思的民生思想经 历了萌芽阶段、民生思想的主题化阶段,最终形成了科学的思想理论。 (一)学生时代的民生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民生思想萌生于学生时代。这一时期他的民生思想是朦胧的朴素的,其表 现特点是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亲眼目睹和感受所产生的同情,对封建统治阶级专 制,残酷镇压资产阶级自由人士的愤慨和不满,感到人类生活的不自由,人身不安全。 激发了他为人类幸福生活而奋斗的理想目标。上大学以后,他接受了康德、费希特等 哲学家的理想主义, 接受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 对他的民生思想形成产生了催生作用。 同时,他又感到这些哲学大师对人类生活的抽象研究感到困惑和迷惘,在艰辛的求索 之中逐渐从空洞抽象的研究转入到现实人类生活的研究上来。 1 、马克思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学识渊博,喜爱古典文学和哲学, 尤其喜欢莱辛、伏尔泰和卢梭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他思想开明,同情人民 疾苦。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他父亲很深的影响。1 8 3 0 年 1 0 月,十二岁的马克思进入特 利尔中学。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在五年的时光里,马克思开始接受系统的科学 知识,并开始了对人生道路的独立思考。同时,马克思耳闻目睹了社会的政治风云变 幻,看到了资产阶级进步力量同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斗争。他在中学时代所受到的教 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他产生了民生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他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特里尔市的中心广场,看到的是许多衣衫褴褛的 贫苦农民、肩挑叫卖的小商贩、沿街行乞的穷孩子。在家里,马克思也时常看到一些 平民百姓找他父亲,请求大律师主持公道。在假日,马克思常常到市郊的农村走访。 在摩塞尔地区,他目睹了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摩塞尔地区农民的贫困状况。他们用 勤劳的双手在陡峭的山坡上开拓出一块块土地,种植葡萄,酿造远近驰名的葡萄酒。 然而,葡萄酒的价格不断下跌,苛捐杂税猛然剧增。官吏富商的巧取豪夺,使贫苦农 民终年劳累,一无所获,过着不得温饱的生活,生活极为悲惨,一片触目惊心的景象。 正是在这里,马克思看到了在家里和学校中所看不到的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听到了 在家里和学校里听不到的受苦群众的愤怒和呼声,同劳苦人民的接触,激起了马克思 深切的同情。从这时起,在他的心中播下了解救天下受苦受难的劳动群众的种子。 梁雪影: 永不熄灭的圣火点燃者 马克思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1 页 论马克思的民生思想 17 同时,这一时期,马克思也接触到了资产阶级进步阶层的生活,这些人虽然不用 为吃喝等基本生活问题而发愁, 但是他们的生活状况也不容乐观。 他们虽然不缺乏吃、 喝、穿等基本生活资料,但由于社会的黑暗,他们无时无刻不得不处在反动统治者的 镇压和恐怖之中,缺乏生活的宁静和安全。1 8 1 5 年维也纳会议后,莱茵地区大部分转 归普鲁士。普鲁士政府的反动统治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之间,与处在资本主义和封 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民主与专制、进步与反动之间的 斗争加剧了。中层的资产阶级倡导民主、平等、自由,反对专制,随着民主运动的高 涨,普鲁士反动当局也加紧了镇压活动。马克思也亲眼看到了这一幕。中学校长维滕 巴赫因被从校内查出汉巴赫大会演讲记录而受到警察监视,希伯莱语教师施涅曼因参 加游行并唱革命歌曲受到严厉训斥,数学和物理学教师施泰因格尔也因信仰唯物主义 和无神论而被怀疑。 反动当局在学校里发现了反政府的讽刺诗、 发现了被查禁的书籍, 逮捕了一名学生。封建专制对自由、民主、进步运动的镇压,这些人们终日生活在恐 惧之中。生活的宁静和安全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安宁生活的感受,追求的 是一种完全没有危机的理想秩序。 ” 吃、喝、穿、住等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固然是 真正的人的机能,但这远远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如果加以抽象,使这些机能脱离人 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马克思中学时代还受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熏陶。在学校中,有一些进步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