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 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肉刑和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都反映了儒家“仁”、“德”的思想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司法审判独立性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错在“唯一”,故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孝治天下的思想,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方法是提取关键词“除肉刑”、“尚书”、“董仲舒的弟子”等,正确理解这些词反映的思想特点,即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除肉刑”、“治淮南狱”都属于司法方面,据此即可大胆判断。2.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 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C. 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D. 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极力渲染商人的苦、农民的乐;而宋代宣传商人的乐、文人的苦,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是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3.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摩肩擦背,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这说明A.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 商业经营不受限制C. 坊市制度开始打破D.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临安夜市繁荣,且无论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这说明当时商业经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故B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坊市制度“开始”打破,故C选项错误;夜市繁荣不能说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时要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每当夜幕降临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据此再结合所学宋代商业发展的知识即可正确判断选B。4.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A. 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B. 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C. 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D. 曾国藩守旧亦维新【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点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政府无力维持地方治安,所以咸丰皇帝命令地方组织团练,晚清兵权逐步下放到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大批汉族官员担任地方督抚数十年之久,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用人权于一身,并左右着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成为强大的地方实力派,反映了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5.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口量大大增加意味着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的加深,即材料表明当时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进口量大大增加而不涉及自然经济解体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倾销商品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但不是根本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下表是1931年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明抗日武装部分历史事件东北军爱国官兵江桥抗战(1931.10)双城狙击者(1932.1)热河抗战(1933.2)东北抗日义勇军消灭日军古贺骑兵团战斗(1932.1)进攻沈阳东塔机场战斗(1932.8)攻克安达县城(1932.1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第一军独立师攻占柳河县三源浦(1933.11)第二军独立师联合义勇军攻打安图县城(1934.8)第三军联合义勇军攻克方正县城(1935.3)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十九路军的淞沪抗战(1932.1)察哈尔抗战(1933.5)绥远抗战(1936.8)A. 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B. 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C. 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D.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答案】C【解析】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东北和关内地区的抗日活动,不能反映全国抗日情况,无法体现“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B;从材料看出,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地区官兵及开展了抗日活动,所以“东北抗战是全民族抗日先锋”,C正确;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建立后,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D时间不符合题意。7.下图为新中国某一时期主要农产品变化统计图(单位:万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当时中国粮食产量下降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密切相关B. 国家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而出台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 国家大力发展糖料、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D. 党和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材料可知,从1957年到1961年,粮食、糖料、油料、棉花的产量不断下降,可知是“左”倾错误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B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已经超额完成,与图示时间不符,排除A;C项内容与材料信息矛盾,糖料、油料和棉花等产量减少,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所以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弄清图示“主要农产品变化情况”为粮食、糖料、油料、棉花的产量不断下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左”倾错误,为纠正错误,党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8.下面为改革开放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济企业法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1997年至今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 完善法律程序B. 突出社会立法C. 维护国家统一D. 注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由“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社会保险法”可以看出这三个时期共同点是都注重经济方面的立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三个时期都没有体现法律程序;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是三个时期的共同点。9.“雅典民主政治中的自由并不像一些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相似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的自由。虽然它们具有相同的一面,但二者的区别同样明显,而且是根本性的。耐人寻味的是,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据此可知,雅典民主A. 是少数人的民主B. 孕育了某些现代民主原则C. 缺乏自由平等精神D. 是现代民主政治的直接来源【答案】B【解析】“当代西方的古典学者明显忽视它们的区别,而强调其相似性”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对于西方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的影响,主要是民主的原则和思想的影响,B正确;A是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C中自由平等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直接来源说法错误。10.1832年议会改革后,英国政府改变了一系列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例如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改变这些政策A. 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B. 大大便利了英国向世界输出资本C. 表明英国对经济的管制全面加强D. 提升了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846年废除了对贵族有利的谷物法,1849年废除航海条例等”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开始奉行自由主义,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便使英国的商品能占据更多的海外市场,故D符合题意。英国是通过工业革命确立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排除A。当时英国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所以排除C。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是要向世界输出商品,排除B。故选D。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1.1924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数量为5个,1929年时,增加到70多个,1931年,已增加到124个;1931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数量,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到1932年,约占50%。材料主要反映出苏联A. 尝试打破原有的经济体制B. 抓住契机为工业化服务C. 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支持D. 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1929-193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工业品生产过剩;此时苏联利用机会,大量购买西方机器设备,推动苏联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1929-1932年,苏联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故“打破”说法错误,排除A。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西方国家没有承认和认可苏联,排除。D项说法错误,苏联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排除。点睛:从材料“1929-1932年”可知当时西方正处于大危机时期;这为苏联经济的发展提供机会,从而得出答案。12.下表是1970年西欧与美国经济对比表,对此表所反映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出口贸易西欧美国黄金外汇储备(亿美元)885426钢产量(亿吨)270.3117.0汽车产量(万辆)936.4824.4水泥产量(万吨)11120.36405.6A.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导致美国经济水平下降B. 西欧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时期C. 欧洲的联合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 美国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0年”来看,这一时期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经济水平有较大下降。故答案为A项。70年代西欧经济发展遭遇“滞胀”,排除BC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挑战,发生动摇,但并非已失去霸主地位,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所反映的这一时期美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回答。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滞胀”,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据此确定答案。二、非选择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第4547题为选做题,满分15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全球化”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终被全球接受和使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认为中华民族由多民族混合而成。1907年,杨度认为中华民族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一词几乎家喻户晓。这次“全球化”启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一个古老文明重新被西方规则“国际化”的过程。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提出“新自由主义”政策,减少政府干预,如减少个人税和企业税等,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条件。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xx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摘编自王栋、曹德军著再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答案】(1)积极影响:使中国对外部世界进行审视: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之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推动经济近代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较大发展;推动政治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推动思想文化近代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生活近代化: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社会生活融入了很多西方因素;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每点,其中影响,具体史实,且史论结合;答满4点即可得满分。其它言之成理者也可得分,但不得超过,总分不得超过。)(2)有利条件:世界形势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扩大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全球贸易。特征:第一次单向被动,在欧洲舰炮的打击下,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在压迫中学习;第二次单向主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国嵌入全球化进程,共同生长。【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相继发现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上与国际接轨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洋务运动、改革立宪都加速了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步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康有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社会生活融入很多西方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参战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等方面说明近代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本题根据材料“改革开放的进程,此时中国的外部环境是有利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美英等国减少政府干预扩大海外市场;美苏冷战缓和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等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时代、美苏冷战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经济的全球贸易等方面简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再从第一次被动、第二次主动等方面比较中国两次参与“全球化”的不同特征。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据百度百科整理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史论结合)【答案】答案:示例一: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原因: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示例二: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原因: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析】【详解】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围绕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转变而展开,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15.【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曹操指责袁绍在冀州吏治败坏时说:“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取得冀州后,曹操下令“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加王脩任魏郡太守,“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杨沛为长社令,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杀之,曹操“以为能”。司马芝为营县长,豪族刘节为郡主簿,宾客千余家多不奉法,包庇宾客不服兵役,司马芝即以刘节为兵。满宠为许县县令,曹洪的宾客犯法,满宠依法治罪。曹洪向曹操求情。满宠知道后,未等曹操说话,就把曹洪的宾客杀掉了。曹操听到后,高兴地说:“当事不当尔邪?”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曹操在限制豪强势力方面采取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操限制豪强势力的作用。【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措施:整顿地方吏治;抑制豪强兼并土地;禁止豪强转嫁租赋;严惩不法宾客;支持地方官员打击不法豪强。(2)作用:减轻了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保证了兵源;巩固了在北方的统治。【解析】(1)依据材料一“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满宠依法治罪”的信息归纳回答。(2)依据材料中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增加政府收入、稳定社会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材料二 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答案】(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失去合作基础;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加剧;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2)方式:封锁与反封锁;外交照会;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影响:促进德国分裂,加剧了美苏对抗,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回答本题首先需要从材料一中提供的美苏对抗的背景入手来分析。材料提供的美苏对抗的时间在二战后,依据这个时间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形势来分析归纳出两个大国由合作到对抗的原因即可。其次就是从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与两国的根本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归纳。(2)有关于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问题,需要从二战后的世界格局的特点分析归纳。二战后美苏对抗的方式是“冷战”方式,本题只要回答出冷战的具体表现即可。有关美苏对抗的影响问题,只须从当时的史实特点来分析归纳即可,但需要从冷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