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备课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精彩研读(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乡 愁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教学后记: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三、掌握下列字词。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精彩赏析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整体感知(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拓展延伸(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二、资料助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干瘪(bi) 驳船(b) 蜗行(w) 胚芽(pi) 迷惘(wng)隧洞(su) 绯红(fi) 淤滩(y) 纤绳(qin)诵读指导1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合作交流(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2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探究品味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三、生字新词预习虔信(qin): 慰藉(j): 深邃( ) 潺潺( )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感知大意:讨论解惑祖国 1.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3 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5 孔乙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颓唐(tu)附和(h) 分辩(bin)不屑置辩(xi)咸亨酒店(hng) 砚(yn)荤菜(hn) 羼水(chn)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2)肖像描写: (3)语言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精彩研读 、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短衣帮 ()小伙计()丁举人、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写法点拨、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七教学后记6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擀(gn) 剜(wn) 腌赞( z) 到气(do) 唿(h)哨 咯(k)吧 呱(g)呱坠地 合作交流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探究质疑1、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2、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精读品析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2、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拓展延伸、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后回答。选文第段中的第句的作是什么?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7 变色龙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能力目标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德育目标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三、生字新词教学(1)应掌握的字: 劈开(p) 戳(chu) 戮(l) 胚子(pi) 蔑(mi) 恐吓(h) (2)应掌握的词: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 洋溢:充分流露。 四、理清故事情节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2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合作探究: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2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 3“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怎样?作者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四)总结、扩展 分析人物形象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读出语气、语调。 2讨论奥楚蔑洛夫“变”的根据。 3、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4、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主题解读(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3)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五教学后记8 热爱生命(节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德育目标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16年杰克伦敦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三、疏解下列字词。嶝岩(ch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ng qing):走路不稳。 整体感知 1、复述故事情节。 2、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分析人物形象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1.共同赏析精彩片段。(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3)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精读品析1、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2.“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合作交流 1.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边阅读边圈点批注。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9 谈生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生字新词。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意。挟卷( )羞怯( )覆压()清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一泻千里:枭鸟: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分析课文、“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如何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精读课文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10 那 树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二、资料助读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佝偻(gu l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2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感知那树的形象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体味情感 1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辨析2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精读品析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2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11 地下森林断想12 人 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能力目标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二、资料助读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瘠薄(j b):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n)弱:软弱无能。 2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分析写法地 (1)请大家从理清思路入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先划分层次,后概括写法)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精读品析地 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整体感知人生一、导语设计 二、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2分析三类人的特点,说说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2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3.课堂小结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一、 字词扫描1会读会写 2会译会用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节选)1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3殿下: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4怨毒:仇恨。怨:怨恨;毒:痛恨5.固执: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6.残暴:残忍凶恶7.仁慈:仁爱慈善 8.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9.出人意料:事情出乎人们的意料之中 10.心如铁石:心像铁石一样坚硬。比喻心肠硬或意志十分坚定11.万恶不赦:形容罪大恶极,不可宽恕 12遍稽群籍:指翻阅查找很多书籍。第十四课变脸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而显得浑浊。 糍粑:用糯米捣碎后做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打牙祭: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 睡眼惺忪:形容睡觉的人刚睡醒,还没有完全清醒。蹑手蹑脚:形容走起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第十五课枣儿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兴冲冲:指遇到开心的事情兴致非常的高涨,兴是指兴致,冲是指提起来了、提高了,冲之所以用了重缀的方式是加重语气,表示非常高兴,非常的有兴致。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第十六课音乐之声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中性。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顶礼膜拜: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人跪下,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贬义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老成持重: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固执己见: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峥嵘:高峻,突出。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站立。三、文学资讯第十三课威尼斯商人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早期重要剧作,也是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这场戏所描写的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所塑造的鲜明对立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厚的人文主义内涵;剧中有夸张、对比、悬念、突转等戏剧技巧的圆熟运用,有仁慈与残忍、友谊和仇恨、复仇和报应之间的尖锐对立以及情节发展的波澜起伏,紧张曲折,出人意料,充满着极强的张力;其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精练优美,富有诗意。我们可以从这一堪称艺术典范的剧作中,领略莎士比亚这位戏剧大师高度的戏剧才能。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四课变脸作者魏明伦,选自魏明伦剧作精品集。变脸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自第二场。川剧。第十五课枣儿作者:孙鸿,选自剧本1999年第一期第十六课音乐之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7 公 输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能力目标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德育目标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导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助读 1本文选自墨子公输。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2墨子及墨子 3公输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3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合作探究1-12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2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探究质疑13-16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2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精读品析17-22自然段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2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2、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3、谈谈你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看法4、课堂小结。18 孟子两章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资料助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合作交流3-4自然段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1)第三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战争结果如何?(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2)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探究质疑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主预习2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精读品析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么?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温馨提示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苟得( ) 辟( ) 一箪食( ) 一豆羹( )三、题解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四、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合作交流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所欲“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得兼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