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6609.14-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镧-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相较于《GB 6609.14-1986》,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调整,以适应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具体变更包括但不限于:

  • 标准编号从GB变更为GB/T,意味着该标准性质由强制性国家标准转变为推荐性国家标准。
  • 更新了部分术语定义,确保与当前国际或国内其他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对实验条件如温度、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 引入了新的质量控制措施,比如增加了空白试验的要求,以及对样品处理过程中可能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 扩展了适用范围,明确了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氧化铝材料中氟含量的测定,并给出了相应的示例。
  • 增加了对于仪器设备的具体要求,指定了使用某些特定型号或规格的设备来进行测量,以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 提供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及结果表示方式指导,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本标准。

这些变化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对分析方法改进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标准化工作持续完善的过程。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4-02-05 颁布
  • 2004-07-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T6609.14-2004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镧-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pdf_第1页
GB-T6609.14-2004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镧-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pdf_第2页
GB-T6609.14-2004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镧-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pdf_第3页

文档简介

I C S 7 1 1 0 0 . 1 0H 12日日 亨 钧入石 改 lt 1 3 1 1 买11 不1峨净 大藉 又I1 二拼 尹 、 口 宙 步夸 和J I逛11逛1一勇 凡 牢 r . G B / T 6 6 0 9 . 1 4 -2 0 0 4 代替 G B / T 6 6 0 9 . 1 4 -1 9 8 6 &_ I r .亡口 I r . 1 x 1 I、 小亡 - , A - - _ 小 羊 - M IT 口 ”Lj f 7 丁 1 7 1 J7 I 2 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斓一 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 C h e mi c a l a n a l y s i s me t h o d s a n d d 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p h y s i c a l p e r f o r ma n c e o f a l u mi n a - - De t e r mi n a t i o n o f f l u o r i n e c o n t e n t - L a n t h a n u m - a l i z a r i n c o mp l e x o n e s p e c t r o p h o t o me t r i c me t h o d2 0 0 4 - 0 2 - 0 5 发布2 0 0 4 - 0 7 - 0 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小 -y- . h-V . . 11-rr19 19 辈秘 埔瞥道 岑豁荟发 布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 T 6 6 0 9 . 1 4 -2 0 0 4 JJJ o li胃 G B / T 6 6 0 9 - - 2 0 0 4 分为2 9 部分, 本标准为第1 4 部分。 本标准是对G B / T 6 6 0 9 . 1 4 - - 1 9 8 6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斓一 茜素络合酮光度法测定氟量 的重新确认 , 除编辑性整理外, 其 内容基本没有变化。 本标准自 实施之日 起, 同时代替G B / T 6 6 0 9 . 1 4 -1 9 8 6 0 本标准 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 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 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标准计量质量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 由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起草 。 本标准起草人 : 冯志好、 赵莎莉 、 屈谓年 。 本标准 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一 GB / T 6 6 0 9 . 1 4 - - 1 9 8 6 。标准下载网()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 T 6 6 0 9 . 1 4 -2 0 0 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 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众 半 1 幼 袭 ; 国 匕石 女 名卜而 曰2、习乙习乙 r&土 桐 11 弓口今言之卜菩 息 i p i 一 西 案 淆 百 9 3 101 万 尤 亢 厦 汰 洲 正 氟 畜 重1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氧化铝中氟含量的测定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氧化铝中氟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 0 . 0 0 0 4 %-0 . 0 2 5 0 0 02 方法原 理 试料中的氟用高温水解法使其生成氟化氢与基体分离。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 加人斓一 茜素络合酮显色溶液, 于分光光度计波长 6 2 0 n m处测量其吸光度, 借以测定氟量 。3 试剂3 . 1 盐酸( 1 -3 ) 03 . 2 氢氧化钠溶液( 1 0 g / L ) 。3 . 3 酚酞溶液( 2 g / 1 , ) : 称取酚酞0 . 1 g 溶于2 5 m L无水乙醇中, 加水至5 0 ml - , 混匀。3 . 4 斓溶液: 称取0 . 0 9 5 g 氧化斓 预先经1 0 0 0 灼烧2h , 置于干燥器(( 4 . 2 ) 中冷却 置于烧杯中, 加人 3 m L盐酸(( 3 . 1 ) , 微热溶解后加水至 5 0 ml , , 混匀。3 . 5 显色液 : 称取 0 . 2 0 0 g茜素络合指示 剂 ( 0 1 9 H 1 5 N 0 8 ) 置于 1 5 0 m l . 干烧 杯中, 加 入 2 m L氨 水印0 . 9 0 g / m L ) , 搅拌溶解后, 加水至 1 0 0 m L , 加人2 5 g乙酸钠( C H 3 0 0 0 N a 3 H2 0 ) , 搅拌使之溶解后, 移人 1 0 0 0 MI . 容量瓶中, 加人 3 0 m L冰乙酸( p l . 0 5 g / mI , ) , 在摇动下慢慢加人 5 0 0 ml - 丙酮( 冈. 7 9 g / mL ) 及5 0 m L斓溶液( 3 . 4 ) , 用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 贮存于棕色瓶中。 注: 此溶液配制后, 放置 8 h 后方可使用, 使用前用中速定量滤纸过滤, 在 2 5 以下避光密闭保存至少可稳定三周。3 . 6 氟标准贮存溶液: 称取 0 . 2 2 1 0 g 高纯氟化钠 预先置于铂柑涡中, 在 6 0 0 灼烧 2h , 置于干燥器( 4 . 2 ) 中, 冷却至室温 置于 1 5 0 m L烧杯 中, 用水溶解, 移入 1 0 0 0 m 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 混匀。 贮存于聚乙 烯瓶中。此溶液1 m L含0 . 1 m g 氟。3 . 7 氟标准溶液: 移取 5 0 . 0 0 m L氟标准贮存溶液(( 3 . 6 ) 于 1 0 0 0 m l . 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此溶液 1 m L含5 ti g 氟。4 仪器、 装置及器具4 . 1 测定装置见图 t o4 . 2 干燥器 : 用新活性氧化铝作干燥剂 。4 . 3 分光光度计。5 试样5 . 1 试样粒度应通过 0 . 1 2 5 m m孔径筛网。5 . 2 试样预先在 3 0 0 士1 0 烘干 2h , 置于干燥器( 4 . 2 ) 中, 冷却至室温。标准下载网()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 T 6 6 0 9 . 1 4 -2 0 0 4沂 1 , 1 6 , 1 7 , 2 5 一 螺旋夹; 2 , 4 一一稳压瓶( 容积 2 0 1 , 稳压瓶 4 高于瓶 2 约 1 . 5 m, 内盛约 1 0 g / L氢氧化钠溶液) ; 3 一 一 空气流( 经数个串联的盛有 1 5 0 g / 1 - 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净化) ; 5 限流器; 6 , 8 一 一 空洗气瓶; 7 一流量计; 9 一 一 安全管( 高约 1 . 5。 ) ; 1 0 一 一 温度计; 1 1 - 铂舟( 舟长 6 0 m m-8 0 m m, 长钩用不锈钢条加工, 用以推拉铂舟) ; 1 2 一一管式炉( 炉身长 2 2 0 m m。恒温控制器经过校正) ; 1 3 一热电偶; 1 4 一一恒温控制器; 1 5 一石英管 ( 见图 2 , 石英管 两端露 出炉外部分 的长度 1 2 0 mm-1 3 0 mm, 使用前按 6 . 3 检查 空白值至稳 定后方可使用) ; 1 8聚乙烯毛细管( 出气口内径约 。 . 3 m m) ; 1 9冷却杯 ; 2 0 一吸收管( 见图 3 ) ; 2 1 调压器 ; 2 2电炉; 2 3 沙芯过滤器( 滤孔孔径约 6 0 I L m) ; 2 4一一 蒸汽发生瓶( 容积约 1 L , 盛水约 9 5 0 n i I , 出汽瓶内一端内径应大于 7 m m ) ; 2 6 一 一汽与水分离管( 三通管内径应人 于5 m m ) . 注: 新石英管可用洗涤法或灼烧法处理。旧石英管内层防止与水接触, 否则加热时易断裂。 图 1 测定装置示意图标准下载网()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 G B T 6 6 0 9 . 1 4 -2 0 0 4 磨口行手资 图 2 石英管 图 3 吸收管6 分析步骤6 . 1 试料 按表1 称取试样( 5 ) , 精确至0 . 0 0 0 1 g o 表 10. 000 4.0. 0010. 001-0. 0050. 005.0. 0100. 01-0. 025 二布 川标准下载网()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标准最全面免费标准网( w w w . f r e e b z . n e t ) 无需注册 即可下载G B / T 6 6 0 9 . 1 4 -2 0 0 46 . 2 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 取其平均值。6 . 3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单独使用一支石英管) , 将空铂舟( 1 1 ) 装人石英管( 1 5 ) 中, 按6 . 4 . 1 - 6 . 4 . 5进行空 白试验 , 直至空白值稳定后, 取其两次吸光度的平均值 。6 . 4测定6 . 4 . 1 于一支吸收管( 2 0 ) 中, 加人5 ml . 氢氧化钠溶液(( 3 . 2 ) , 按图1 与仪器连接, 检查仪器是否严密不漏气。将螺旋夹( 1 6 ) 旋紧, 打开限流器( 5 ) 。在管( 2 3 ) 及管( 2 0 ) 中无气泡通过, 表明仪器严密不漏气。将炉温升至5 0 0 0C , 蒸汽发生瓶( 2 4 ) 的水温用调压器( 2 1 ) 控制于8 5 0C -9 0 0C ,6 . 4 . 2 将试料( 6 . 1 ) 置于铂舟中, 铺匀, 试料厚度不大于5 mm, 启开石英管磨口塞, 将铂舟放人石英管内, 用长钩将舟推至高温区, 立即塞紧磨 口塞, 通气 ( 流速为 7 0 m l 丫m i n -8 0 m 1 _ / m i n ) , 逐渐将炉温升至1 1 5 0 士2 0 C, 保持5 0 i n , 停气。启开磨口塞, 打开螺旋夹( 1 6 ) , 立即用少量水洗涤石英管弯嘴处三次, 每次洗涤后用吸气球抽吸收管出气 口( 1 7 ) , 将洗液吸人吸收管中。注: 为防止氢氟酸或四氟化硅和水气一起凝结在石英管两端, 升温时适当移动石英管, 使两端温度保持在 8 0 0 C -llo 0 c o6 . 4 . 3 取下吸收管 , 将溶液移入 5 0 mL容量瓶中, 毛细管及吸收管用水洗净 , 洗液并人主液 , 向容量瓶加入 1 滴酚酞溶液( 3 . 2 ) , 滴加盐酸( 3 . 1 ) 至无色, 并过量 1 滴。振荡 , 驱逐可能存 在的二氧化碳。然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3 . 2 ) 至呈稳定的红色。6 . 4 . 4 加人 2 0 . 0 0 m l , 显色液( 3 . 5 ) , 用水稀释至刻度 , 混匀, 放置 2 0 m i n ,6 . 4 . 5 将部分溶液移至 1 c m吸收池中, 于分光光度计波长 6 2 0 n m处 , 以随同试剂空白为参比, 测量其吸光度 , 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氟量。6 . 5 工作曲线的绘制 于一组 5 0 m l 一 容量瓶中, 分别加人 0 , 1 . 0 0 , 2 . 0 0 , 4 . 0 0 , 6 . 0 0 , 8 . 0 0 , 1 0 . 0 0 , 1 2 . 0 0 ml , 氟标准溶液( 3 . 7 ) , 加人2 0 . 0 0 m工 J 显色液( 3 . 5 ) , 用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放置2 0 m i n 。将部分溶液移至 1 c m吸收池 中, 于分光光度计波长 6 2 0 n m 处, 以随 同试料空白试验溶液为参 比, 测量其 吸光度, 以氟量为横坐标 , 吸光度为纵坐标 , 绘制工作 曲线 。7 分析结果的计算 按下式计算氟含量 w( F ) ( %) : w ( F ) 一m 一于 X 1 0 0 m。X 1 0 式 中: M I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氟量 , 单位为微克 1-t g ) ; M O - 试料的质量, 单位为克( 9 ) 。8 精 密度8 . 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 , 在 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 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 : ) , 超过重复性限( : ) 情况不超过5 %, 重复性限( r ) 按以下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求得 : w( F ) ( )0 . 0 0 1 1 0 . 0 0 8 6 0 . 0 1 2 重复性限 r ( %) 0 . 0 0 0 3 0 . 0 0 1 3 0 . 0 0 28 . 2 允许差 实验室之间分析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表 2 所列允许差 。免费标准网( w w w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