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人称代词“伊”的发展演变 赵道青 摘要:先秦汉语中,“伊”主要指“伊尹”。魏晋时期开始充当第三人称代词。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是于“所为伊人”的“伊”。本文通过对江南方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伊”的研究,认为魏晋时期的人称代词“伊”江南方言,而不是指示代词“伊”,并结合以往一些学者的研究,探讨分析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演变发展过程。 关键词:伊人称代词江南方言演变发展 王力先生认为上古汉语中并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彼”“其”“之”“他”“伊”充当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然而学者们对“彼”“其”“之”“他”的论述已有很多,但对“伊”的分析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主要是从文献和方言的角度来探讨“伊”的演变和发展。 一、第三人称代词“伊”的产生时间 “伊”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在甲骨文中“伊”专指“伊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曰:“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而在已知先秦的文献中,“伊”大多专指“伊尹”,尚书中只有一例不是指“伊尹”,即“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此句中“其”做主语,“恤”是谓语,“伊”位于主谓之间,作语气助词。此外,“伊”的其它用法主要体现在诗经中。在诗经中,“伊”共出现了43次,主要是做语气助词和指示代词。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水 (2)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诗经小雅小明 (3)矧伊人矣,不求友生。诗经小雅伐木 例(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毛诗正义郑笺曰:“伊当作繄,繄犹是也。”例(2)“心之忧矣,自诒伊戚。”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宣二年左傳:自詒繄慼。小明云:自詒伊慼。爲義既同,明伊有義爲繄者。”以上例子中的“伊”是“繄”。而“繄犹是也”,“伊”等同于“是”。但是诗经中的指示代词“伊”在句子中只作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不能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 而魏晋时期,在世说新语中出现了“伊”做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其例子如下: (4)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世说新语雅量 (5)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品藻 (6)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方正 此时的“伊”不再只是位于名词中心语前作定语,而是可以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它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如例(4)、(6)。也可以充当宾语,如例(5)、(6)。当具有指示代词作用的“伊”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时,“伊”就具有了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自魏晋南北朝开始,“伊”开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并活跃于隋唐时期,在宋代也十分盛行,并一直延续,直至民国时期才逐渐被第三人称代词“他”所取代。 (7)睍地伐渐不可耐,我为伊索得元家女。(隋书) (8)蝴蝶兒,晚春時。阿嬌初着淡黄衣,倚窗學畫伊。(蝴蝶儿) (9)嬌嬈萬態逞殊芳,花品名中占得王。莫把傾城比顔色,從來家國爲伊亡。(牡丹) 因此,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可知,“伊”开始充当第三人称代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第三人称代词“伊”的演变发展过程 (一)指示代词“伊”人称代词“伊”。关于人称代词“伊”的,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由指示代词“伊”发展而来,他们分析“其”“之”“他”等第三人称代词,发现它们都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更有学者认为第三人称代词是由远指代词发展而来,因而认为“伊”也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如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是于“所谓伊人”的“伊”,但是由于缺乏资料,其中的演变过程难以细致说明。 笔者认同第三人称代词是从指示代词发展而来。但笔者认为,“伊”和“其”“之”“他”的发展演变是有所不同的。人称代词“伊”并不是从“所谓伊人”的“伊”发展而来。 首先,吕叔湘先生认为第三人称代词“伊”于指示代词“伊”,但他并未详细解释这一过程的原因,其理由是缺乏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从诗经时代到世说新语时代,中间相差几百年的时间,而且其中的文献资料并不少,但考察这些文献,“伊”作指示代词的地方非常少,大多指“伊尹”和语气助词。汉代的史记汉书中的“伊”大多是指人名(“伊尹”“祖伊”)、地名(“伊水”“伊川”)等。由此可见,“伊”大多是作专有名词和语气助词,作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且只在诗经中出现过。然而指示代词“伊”在先秦至魏晋的几百年间却突然变成人称代词“伊”,这一过程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此,笔者认为吕叔湘先生的说法是缺乏资料证明的。 其次,将诗经中“所谓伊人”的“伊”解释为指示代词“是”,并不合理。“是”一般是近指代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诗经中的“伊”却不一定是近指代词。如上文例(2)中的“伊”可以理解成近指代词,但是例(1)、例(3)把“伊人”解释成“这个人”就有些牵强。此外,在诗经中“伊”不能独立的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作定语。因此,笔者认为“所谓伊人”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伊”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指示代词,且在魏晋以前也找不到“伊”演变的例证。因此,笔者认为人称代词“伊”不是从指示代词“伊”转变而来的。 (二)江南方言词“伊”。从上文可知,“伊”从“所谓伊人”的“伊”发展而来这一说法并不完全可信。而从现代方言看,吴语和闽语都存在着人称代词“伊”。因此,笔者认为魏晋时期产生的人称代词“伊”是于江南方言,而不是诗经中的指示代词“伊”。 首先,语言接触的时间与人称代词“伊”产生的时间相符合。诗经的语言属于雅言,且“伊”作指示代词几乎只在诗经中出现,之后魏晋时期突然出现了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伊”,在此之间,并没有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伊”的例子。而西晋末永嘉之乱造成了大量的北方移民涌入吴语区,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势必会受到吴语的影响。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大量江南浙北的移民移入闽地,他们的方言融合形成了闽语。因此,闽语是在吴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且通过梅祖麟先生的考证,人称代词“伊”进入闽地的时间也是南朝。因此,笔者认为从吴语与通语、闽语的接触时间上看,通语中的人称代词“伊”很可能是南朝时跟吴语接触,从而传入通语中的。而从现代方言来看,吴语和闽语中都有“伊”,且他们的用法相同,而据梅祖麟先生考证人称代词“伊”是南朝时进入闽语的。而闽语的形成是以吴语为基础的,因而可以证明吴语中的“伊”在南朝时已形成,并以此传入通语和闽语中。 综上所述,从文献中可知,“伊”作人称代词在魏晋时期产生。经过分析研究,魏晋时期的人称代词“伊”是古代吴语的“伊”,并通过对古代吴语中“伊”的演变发展的考证可知,吴语里的“伊”是从“渠”发展演变而来,因而“伊”具有指代第三人称代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名凯.汉语语法论M.上海:开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授权合同 房地产评估委托协议书
-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三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含简单答案)
- 专业英语 Unit 16教案学习资料
- 《人类的“老师”》课件
- 房产公司安全培训学习
- 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保险行业工作计划
- 保险行业开门红早会主持词
- 现代艺术未来科技人文住宅景观方案投标项目
- 《宫颈病变》课件大纲
- 【基于UASB+SBR的组合处理工艺的制药厂废水处理工艺设计12000字】
- 手术室对病理标本处置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品管圈鱼骨图柏拉图
- 澳洲坚果雪花酥加工技术规程
- 小升初个人简历模板下载
- 6款课堂活动随机点名-抽奖模板(可编辑)两套
- 牛产后疾病课件
- 无人机在公安领域的应用
- 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量测算导则计算程序
- 5G共址基站电磁辐射投诉监测实例分析与讨论
- 16-第六章-污染事故应急GIS-资源环境信息系统课件
- 慢性心力衰竭“新四联”药物治疗临床决策路径专家共识(2022年)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