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 格 证考试_教育学__教育知识与能力_框架整理.doc_第1页
教师资 格 证考试_教育学__教育知识与能力_框架整理.doc_第2页
教师资 格 证考试_教育学__教育知识与能力_框架整理.doc_第3页
教师资 格 证考试_教育学__教育知识与能力_框架整理.doc_第4页
教师资 格 证考试_教育学__教育知识与能力_框架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梳理】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1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涵义构成要素属性起源发展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中介)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 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个人在社会生存的需要2. 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4. 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1.原始社会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古代教育特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作为统治阶级工具、非生产性、阶级性、等级性3.近现代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4.20世纪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社会属性:1. 永恒性2. 历史性3. 相对独立性(1) 具有继承性(2)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3)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或超前第2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萌芽阶段创立阶段 17C后发展阶段1. 习俗的认识为主2.机械类比、比喻、寓言为主3.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中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原则、制度、思想、内容、原则2. 卢梭的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3. 最早讲授教育学4. 裴斯泰洛齐:小学各科教学法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华5. 洛克的白板说与绅士教育6.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传统教育学代表:伦理学和心理学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三中心论、四阶段教学、教育性教学原则7. 杜威民族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新三中心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教学法8. 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1.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洛夫教育学2.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布鲁纳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范例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学记、孔子、墨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三阶段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2. 显性与隐性3. 正向与负向1.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2.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1. 制约作用2.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作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而核心第4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因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 互补性5. 个别差异性6. 遗传7. 环境8. 个体主观能动性9. 学校教育第5节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西方现代学制我国现代学制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义务教育制度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癸卯学制第一个实行、北洋军阀六三三壬戌学制1951 中国第一个学制1995教育法 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 六三制、五四制、九年一贯制多种形式并存学制由纵向的学校系统与横向的学校阶段组成。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 概念:谁必须接受、谁必须保证、实质2. 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3.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1086、2006 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第六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方针涵盖为谁培养、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理论我国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能力本位论、知识本位论、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论1957年第一个-1958-1981-1985-1993-1995-1999 四有青年(社会主义性质、应具有的素质)1. 概念2. 基本内涵(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3)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5)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所在作用:导向、激励、评价2001年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正确三观智育:培养智能体育:体质美育:审美观劳育:形成劳动的习惯和观点德提供方向性保证、智力是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体育是物质基础、美是动力作用、劳动技术综合以上四者。第7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1.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4. 结构式与非结构式1.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2. 现状、相关、发展、预测3. 问卷、访谈、测量、调查表考察事物发生及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规律1.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2. 确认性、验证性、探索性3. 单因素与多因素4. 前、准、真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环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第二章中学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必修与选秀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与克伯屈国家、地方、校本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金帝斯、布厄迪。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社会课程内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显性、隐性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学生的接受能力、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第2节 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开发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课程计划:指导和规定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根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评价学生的行为改变了多少2.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 CIPP: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 CSE: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1. 目标模式: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2.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 情景模式:以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为基础,既包含目标模式也包含过程模式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教材: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第3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是教育改革的核)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目标实施状况(结构、内容、实施、管理、评价)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总目标: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体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选择性3. 密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体系6.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1. 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为主2. 内容:国编到国审。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普及型、基础性、发展性3. 课程实施4. 课程管理5. 课程评价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第三章中学教学第1节 教学概述教学的内涵意义任务1. 定义2. 特点(1)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 由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1. 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 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 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1. 形式教育-官能心理学,洛克与佩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联想主义心理学,赫尔巴特与斯宾塞2. 我国现阶段教学任务 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学生的个性发展第2节 教学过程本质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分为感知教材与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 间接性2. 交往性3. 教育性4. 有领导的认识第3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略略1. 观察法2. 测验法(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3. 调查法4. 自我评价法第四节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事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 让学生动手独立解决问题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学习2.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1. 坚持课程计划与学科课程标准统一2. 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量力性原则第5节 教学方法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观感知为主以实际训练为主以情感陶冶为主以探究为主1. 讲授法(讲述、讲读、讲演、讲演)2. 谈话法(复习谈话、启发谈话)3. 讨论法4. 读书指导法1. 演示法2. 参观法1. 练习法(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2. 实验法3. 实习作业法4. 实践活动法1. 欣赏教学法2. 情景教学法布鲁纳,又称探索法第6节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古代社会最多采用按年龄与固定程度编成班级。夸克纽斯最早论述,京师同文馆最早使用。注意优越性与局限性个别辅导、现场教学、复式教学外部分组:改变传统按年龄编班,按能力或成绩编班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学习能力分组克伯屈、伯克赫斯特灵活的课程表: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研究相结合第七节教学评价(诊断、激励、调节的作用)教学评价的种类原则1、 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 根据运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客观性、发展性、整体性第8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新课程中的教学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2.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从教育的目的提出,交往与互动则从师生关系提出、开放与生成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1.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 教与学的关系:没有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3. 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本体论4. 师生关系:动态的对话关系5. 教学目标: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果与过程的统一。情意性、过程性、个性化6. 教学环境:人文环境与物理环境的变化7.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社会化8. 课程评价:由甄别走向发展、单一走向多元、重结果到重过程9. 教学效果:提高质量与个性化教学第4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第1节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知识经验和认知的起点。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瘦人的知识经验制约,感觉可以相同,但知觉存在差异,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记忆按其内容的分类、按保持时间的分类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陈述性记忆或程序性记忆间接性与概括性、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有意想象与无意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幻想理想空想感觉的特性:同一感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不同感觉-相互补偿、联觉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与分配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想象的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第2节 学习动机有关概念有关理论如何激发推力、拉力、压力(即学习需要即内驱力+学习期待即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起主要作用,学习期待也不可忽视1.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忽视了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过于强调外部刺激2. 需要层次理论3.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个人成就动机包括趋向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4. 成败归因理论:六个因素,三个维度。能力低的学生习惯将失败归结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5.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培养:1. 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学习动机产生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 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效能感4.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学习动机的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倒U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不同而不同。激发: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努力归因与现实归因)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第3节 学习迁移分类理论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水下击靶)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第4节 学习策略操作性与监控性、外显性与内隐性、主动性与迁移性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 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与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2. 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3. 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1. 计划策略2. 监控策略3. 调节策略1. 时间管理策略2. 环境管理策略3. 努力管理策略4. 资源利用策略第5节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再尝试),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效果律最重要)不是外部的刺激-反应联结,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苛顿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的构造完形。马斯洛与罗杰斯。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创始人为皮亚杰,偶来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到完善,知识观:知识不是一定的,也是存在于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经典型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学生观:强调丰富性与差异性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关键词:强化、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消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学习观: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教学观: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第5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第1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注意发展特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特点思维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有意注意占优势地位2.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稳定性与广度提高1. 容量与广度增加2. 直观记忆能力优于抽象材料,图像记忆优于词语3. 有意记忆占主导4. 理解记忆成为主要手段5. 抽象记忆发展快1. 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 形式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3. 辩证逻辑迅速发展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个体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与顺应、平衡2.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3. 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去自我中心主义)、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 心理发展观3. 内化学说4.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第2节 中学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