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图.doc_第1页
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图.doc_第2页
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图.doc_第3页
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图.doc_第4页
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三大佛教艺术最珍贵遗产之印度阿旃陀古石窟探秘 图 文达亚山鸟瞰印度古石窟最多的地区为西南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其地留存约有四十多所古代石窟,其中最著名者当属阿旃陀(Ajanta)石窟。“阿旃陀”一词源于梵语“阿谨提那”,意为“无想”。瓦格拉河(Waghora R.)将玄武岩山脉切割出一处马蹄形断崖,二十多个大小不等的石窟就开凿于这断崖之上。 阿旃陀有着最古老的石窟,据说其中的2窟是公元前200年的,遥想那时中国和佛教还没有丝毫接触呢。历时一千年,8世纪后就废弃了,唐僧曾经记载过这个石窟,话说印度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他们有着相当多的宗教,历史上的门派流派众多,还有那么多的哲人,诗人,音乐人,却没有人出面记载这个国家的历史,他们很多历史反而要从例如玄奘这样的外来人员的记录中获取。大概是因为他们历史上很少统一,只有像孔雀王朝那样很少的阶段是统一的状态,大部分是分裂成很多的小国,各自为政,所以没有人记载他们的历史。触动的石窟艺术阿旃陀石窟AjantaCaves,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全景图世界遗产委员评价: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遗产标志图。石窟寺院是佛教独特的建筑艺术,它源于印度但在中国发扬光大。据说在印度的佛教石窟其数量是惊人的,笔者参访了20多处的佛教石窟,保护状态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有的要走二公里的路所看到的只是一片废墟,那种难过的落差实在难以形容。其中阿旃陀石窟及埃洛拉石窟以建筑、雕刻和绘画三种艺术结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是无可厚非的,怪不得他们是印度首批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单之中。阿旃陀石窟的发现。由于宗教的世代交替及时局的混乱,佛教逐渐被中落、遗忘、废弃于丛林之中,直到1819年,英国军官在猎虎时,发现了河谷崖壁上有洞窟,从此阿旃陀的神秘圣地才又公诸于世。据说第10窟的岩壁上至今还刻着“约翰史密斯,1819”的字样。真不知道时局混乱的那个年代被发现,对阿旃陀石窟来说是福还是祸呢?依英国人大肆掠夺他人文物的坏习惯来看,应该是后者吧。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位于马哈拉斯特拉邦境内,背负文底耶山,面临果瓦拉河。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直延续到7世纪中叶。现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从东到西长550米,全部开凿在离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为供信徒礼拜的支提窟外,余皆为僧房。阿旃陀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槃、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第1、2窟为第三期壁画,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世俗性题材增多,与外来的中国、波斯风格融合混杂,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所表现,如帝王宫廷欢宴、狩猎、朝觐的场面,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等,构图活泼,栩栩如生。波斯使节来朝图记录了波斯和印度的聘问通好。中国高僧玄奘曾在7世纪初朝圣阿旃陀。随着佛教的衰落,这里门庭冷落,逐渐被人忘却,成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引起世人瞩目。全景图。位于印度西南部的阿旃陀石窟,共有30座窟分散在一个圆形山谷下的河边,马蹄形峡谷中,高低错落,绵延550多米极为震撼。石窟遗址全为凿山而成依序排列,大量的雕刻与壁画,以宣扬佛教内容为主,有关于释迦牟尼的诞生、出家、修行、成道、降魔、说法、涅盘的壁画,也有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及帝王宫廷生活的画面。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开始参观之前必须要厘清三个观念1.阿旃陀石窟的开凿依发展阶段划分成三个时期,早期佛教石窟、笈多王朝石窟及之后的石窟,年代久远的石窟位在峡谷的正中央,依序往二边扩展,并非以年代顺序排列。2.每一个石窟前均有一个号显示,这与开凿的年代无关,排列是从入口开始顺序排列的。3.阿旃陀石窟的建筑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支提洞(佛殿),二是毗可罗洞(僧房),9、10、19、26号窟为佛殿。印度中部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古代石窟建得最多的地方。而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保存的45座石窟中,阿旃陀的石窟是最著名的。阿旃陀佛教石窟遗址始建于公元前2至1世纪,公元5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又大规模扩建,修饰,增加了很多更加绚丽多彩的石窟。第1窟的正面。第1窟是僧房石窟的代表,居住、讲学、集会、修道的场所。属于笈多王朝时期七世纪所建,正门列6根巨大石柱,石柱上雕有飞天和仙女,形态优美。第1窟侧面的列柱。中央为大厅,厅内三边有16间石室和1座佛堂,大厅四周绘有精美的壁画,如五百罗汉等,这些壁画充分呈现出古代印度绘画上的艺术成就。第1窟门上的雕塑。1号窟的壁画是保存是最好的。第1窟中的杰作有最美丽的菩萨之称阿旃陀1窟如来说法像石窟外壁佛传佛本生等题材雕像一佛二胁侍雕像鬼子母与般德叉迦夫妻雕像,一是印度的“送子娘娘”,一位是“财神爷”。最右侧为第一窟,向左顺序编号。第2窟正面的巨柱。第2窟也属于七世纪所建,与第1窟的性质相像,也是阿旃陀艺术最成熟阶段,也是石窟壁画的经典所在。支提窟阿育王时代,此地国名Maharattha,音译为摩诃赖吒,义译为大国。尊崇佛教的阿育王曾派遣高僧到此弘法,传说阿折罗阿罗汉在此开山凿室,历经数百年终成一处绵延五百多米的宏大珈蓝。第2窟厅内的列柱及雕塑。笈多王朝是印度古典文化繁荣鼎盛时期这时的阿旃陀壁画也充分反映了这一优势,人物造型生动,形态多样,色彩绚丽丰富,堪称为世界艺术的瑰宝。印度大陆其他地区也留存有不少壁画,但数量和艺术价值都远远比不上阿旃陀壁画,这些壁画详实生动再现了笈多王朝的方方面面,线条或柔和纯朴,或浓艳豪放,极重视人物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多富有抒情气息。宫廷王后聚坐壁画 尤其是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或端庄优雅,或风姿绰约,仿佛呼之欲出。释迦诞生壁画局部投掷游戏壁画细部瑞兽莲花装饰壁画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草、莲花、瑞兽等,也都异常精巧华美。壁画中的飞天壁画的绘制技法大体是先用牛粪、黏土和石头、米碾碎的粉末搅拌成浆刷在墙上打底,然后将一层薄绿土涂抹其上。接着,先描出浅色底画,再用树脂和胶上色。深色涂阴影,白色涂亮处。最后,在画面上涂上清漆,固定整个画面。唐玄奘在公元六四O年左右游离此地,大唐西域记记:“摩诃剌侘国周六千余里。国大都城,西临大河,周三十余里,土地沃壤,稼穑殷盛,气序温暑,风俗淳质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大小乘兼功综习国东境,有大山,迭岭连嶂,重峦绝巘,爰有伽蓝,基于幽谷,高堂邃宇,疏崖枕峰,重阁层台,背岩面壑”这些文字绝非虚言,假如亲历其地,定会如唐三藏法师一样震撼的。只是随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日益没落,阿旃陀石窟与其他诸多大型佛教石窟一样,逐渐荒废,直到1819年为一英国士兵重新发现,游客和信徒才又纷至沓来。第2窟释迦牟尼佛诞生图。描写释迦之母、摩耶在兰毗尼花园投生佛陀的画面。接下来四到八窟都是僧房,比较单调。第四窟未完工,但以规模来说是最大的修道院,正面的列柱说明事实第五窟第六窟双层修道院第七窟第八窟未完成的修道院第9窟为佛殿。佛殿很容易辨识,因为在外观上呈现的是雄伟大气及感动第9窟属于早期佛教石窟。第9窟最为古老,于公元一世纪建成,为小乘佛教精舍。第9窟弓形的窗户。弓形的窗户使得阳光可以照进洞窟中产生微妙的观感第9窟外观的雕塑。此窟内部的壁画残缺不全,模糊不清,但还是可以感受宗教面的震撼。第10窟为佛殿。祈祷大厅,这里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洞窟,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第10窟心灵的触动。内厅供奉的大佛塔(Stupa)及尼姑们齐声颂经的画面,坐在后面心灵是触动的。石窟的发现 。1819年,受一只巨大的老虎袭击而陷困境的军官约翰史密斯逃到深山密林中。这位英国驻军指挥官是应海得拉巴藩王国尼扎姆藩王的邀请参加打猎的。当时,阿旃陀属该藩王国所辖。躲在瓦格拉河谷中的精疲力竭的史密斯环顾四周,准备开枪射击时,他的视线被枝叶遮盖的岩壁的奇异形状所吸引,走近一看,这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有精美装饰的马蹄形窗户,当天,史密斯一只老虎也没打死,但却发现了阿旃陀的30座佛教石窟。第10窟壁画。描绘在arch上的佛祖像,虽然严重残缺但画面神态栩栩如生,表现出人物生动的一面。这些石窟沿瓦格拉河的流向,呈圆弧形排列在长550米、高76米的断崖上。石窟群已经很久没有人迹,一排排柱子支撑着的圆形顶部,已成为密集的蝙蝠巢。史密斯赶走蝙蝠,在石窟里刻上自己的名字。这个石窟就是现在的10号窟。第十一窟。第11到15窟都属于修道院,比较单调第十三窟属于修道院。石窟前有一个13号号码显示,这与开凿的年代无关,只是排列的顺序。第十五窟属于修道院。第十六窟巨象雕塑。属于笈多王朝5世纪时期的石窟。第十六窟石窟壁画的经典所在。壁画16号窟的王子出家图,描绘发现悉达太子出家求道后,妻子输陀罗的愁容和周围男女老少的不安场景。第17窟大乘佛教修道院。有着许多保存良好的壁画,要防止太阳光线直射进来,大型帘幕的独特场景。第17窟石雕。属于笈多王朝时期的石窟。第窟三道宝阶降下图。正对某村落的人宏扬佛法的佛陀描绘在屋頂上的女性像图阿旃陀石窟壁画是阿旃陀石窟中最为人们瞩目的艺术,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画面上出现的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画中所描绘的众多的妇女形象,体态丰满,姿态优雅,形象高贵典雅,反映了印度古典艺术的美学思想。壁画依时代风格可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壁画构图多为横幅长条形,人物造型、表现技法较之同时代的其他遗迹中的佛教艺术,有明显的进步。如9窟残存有佛传和佛本生故事,线条柔和纯朴;10窟有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礼拜菩提树等画面,运笔大胆,风格豪放。中期壁画正值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画面构图壮阔繁密,布局紧凑和谐,作风沉着老练,色彩典丽,富有抒情趣味,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意境的表达,人物描绘手法精细,注重姿态的变化,其中对妇女的描绘,均风姿绰约,艳丽动人,其代表作有17窟的狮子国登陆图和佛说法图及太子与嫔妃劝酒图、16窟的佛传故事等。另外,各窟的装饰壁画,如卷云、蔓草、莲花及小动物等,均设计巧妙,想象丰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到了晚期,壁画创作在艺术上更臻完善。此时壁画构图宏大庄重,整体感强,线条稳健,色彩典丽,讲求透视,画面景物立体感有所加强,人物装饰更加华美,为阿旃陀石窟壁画艺术的最佳者。五世纪笈多时代执莲花菩萨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和壁画艺术,对以后印度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巨大作用,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对其他国家的美术亦有很大影响。笔画刻画细腻精巧,形态优美。中间有一大厅,四周壁画上有 500 罗汉像,其貌各异,表情丰富。第 1 窟内壁画场面的幅度皆较大,最著名的是持青莲菩萨像,妙相庄严,头戴宝冠,肌肉匀称。窟内前壁的波斯使节来朝图,反映了印度和波斯聘问通好的场面。该窟中的灌顶图、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图,也都是十分精彩之作。第 2 窟时代最晚,其前廊壁上与藻井等处都有壁画。洞内左右的小佛龛壁画尤引人注意,右龛以山岳为背景,塑造了妇女和儿童的形象,左龛的重层室内,奴婢们簇围一贵妇人,人物颇为写实。另外,周壁上的鹿王本生、摩耶夫人之梦等佛教故事,情节曲折,内容更为广泛。在第 16 窟内左边墙上的壁画,是乔达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画面,乔达摩出家修道后,妻子耶输陀罗斜坐在椅子上,微微低头,忧伤欲绝、痛不欲生的神情活现于画面。在 16 窟的外面,有一条小路,是在岩石上凿成的,从石阶下去有一门,门外两旁各有一只用黑石雕成的大象守门,再往前就是巴哥拉河岸。据说,唐朝玄奘法师在公元 638 年曾航行到此登岸,访问阿旃陀石窟。在第 17 窟里的佛在兜率天宫说法一画,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善男信女骑马、乘车从各个地方赶来,集中精力听讲的情景。画中人物表情各异,不同的坐骑也表现得生动逼真。阿旃陀石窟集印度古代建筑、雕刻和绘画之大成,融三者于一体。它虽然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但却如实地反映了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由于洞窟开凿年代分属三个不同时期,所存16窟壁画亦呈现出三种不同风格。第9、10窟壁画涉及佛教的小乘形式。绘制于公元前后,以本生故事为主。佛教认为,佛陀是已入涅盘、彻底摆脱业报轮回的圣人,是不能再生的,所以多以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如法轮、莲花、小白象等。第16、17窟为第二期壁画,约绘制于6世纪左右。以人像和建筑图案的配合为特色,构图富于变化,线条流畅,笔法洗炼,色彩绚丽,内容多为佛教宣传。第1、2窟为第三期壁画,约绘制于7世纪左右。阿旃陀19窟窟门第19窟为佛殿属于笈多王朝时期的石窟于五世纪左右修建,是所有佛殿建筑中最卓越者。19窟门上设明窗,窟中设连通穹顶的窣堵波也即是塔一座,塔上雕凿佛像,供信徒饶塔朝拜,无论明窗还是窟中立塔,这都成为华夏塔形窟的祖源,本国云冈敦煌巩县等石窟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形制。19号窟建于5世纪后期,是佛殿窟,前院入口处以圆柱支撑的走廊保存完整。上面有采光用的大窗户,周围墙壁上雕刻着许多佛像。所谓佛殿,即“供奉圣物的地方”。公元前小乘佛教时期不能制作佛像,因此,以佛祖的象征物做礼拜。主要象征物有法轮、菩提树、有佛足印的石头等。其中也有许多人以供奉佛舍利的佛塔做礼拜,佛塔甚至成为佛殿的代名词。寺院窟中也有许多以佛塔为主佛像之处,叫做佛殿堂。阿旃陀前期有两座,后期有三座,共有五座佛殿窟,其余皆为僧院。19窟窟室,19窟中窣堵波以及列柱和板框上的采花女子蛇王等雕刻造像,技艺精熟,实为阿旃陀石窟造像之佼佼者。第19窟雕刻工艺之精美第十九窟的艺术水平很高,门面以中央莲花瓣形卷窗和双柱门廊组成,洞窟的门上有龙王携妻图,庙柱、飞檐、壁龛上有各种大小佛像或菩萨像,其建筑的优美和千姿百态的雕刻艺术,可与云岗、龙门石窟的工艺相媲美第19窟大小佛像或菩萨像。笈多王朝时期的这一石窟为佛教鼎盛时期寺庙建筑的最佳代表第19窟比例完美第19窟佛塔及列柱。堂内正中的佛塔及列柱,均遍设大小神龛,内刻有大小神像。第二十窟列柱艺术。第20到25窟都是毗可罗洞(僧房)第二十窟窟内的列柱与石雕。20号窟内部。该窟的规模比较小,大厅没有柱子,正面就是佛堂。佛堂前面突出来的前室有雕刻出来的圆柱,与两端雕刻出来的壁柱和上方的梁构成框架,里面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雕像。与后来的印度教雕刻相比,这是静态的充满祥和气息的佛像。上面有飞天造型的雕像。21窟修道院21窟修道院23窟修道院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