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十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十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十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十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十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章末小结教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专题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VS新经济政策1苏俄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曾说道:“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饿,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投奔并将投靠邓尼金和高尔察克,从而延长国内战争。”这反映出()A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B政府的继续参战造成了粮荒C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俄领土D农业集体化政策出现了失误解析:选A材料“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反映出苏俄内战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有可能投靠叛乱势力,新生苏维埃政权隐藏着危机,故A项正确。2尤布尔金在三个列宁中认为,十月革命的列宁在思想和行动上完全以阶级观点为依据。后来的列宁越来越不像马克思主义者,而是渐进的“改良主义者”。列宁的“改良”是()A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C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取消实物配给制实行自由贸易解析:选B固定的粮食税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体现改良的特点,故A项错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是列宁采用的“改良”的策略,采用向社会主义缓进而非激进的措施,故B项正确;无论在内战时期还是内战后,苏俄(联)都有不同程度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改良”无关,故C项错误;取消实物配给制能够推动商品贸易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社会独有,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是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途径,通过二者的正反两面对比,可以得出重要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危机3以下是1933年主要国家及世界的经济状况表,此表最能说明当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60%50%2/3失业人数1 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 000万A德国遭到的破坏最严重B世界各国经济普遍下降C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D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解析:选D据材料中五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外贸和失业人数方面的数据可知经济危机破坏力巨大,故D项正确。41932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说:“我不相信我们没有什么秘诀或灵符来补救我们今日所受的灾害。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梅隆()A反对自行调节 B主张干预经济C抨击经济改革 D相信自由经济解析:选D注意时间1932年,正是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梅隆的“我不相信我们的制度基本上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体现了他仍相信自由经济,主张经济的自行调节,反对干预经济,D项正确。深化提能2019年是经济大危机爆发90周年,总结其教训: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于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政府要居安思危,要适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各国要注意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削减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在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其重要。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方式及实质(1)方式: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业、公用事业收归国有,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其目的是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财政政策调节。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2)实质: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美国现代化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5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造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D斯大林体制建立解析:选C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6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约为4 150万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A苏联的工业技术依赖于西方大国B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C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D苏联开始逐步主导国际经济关系解析:选C材料显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与西方的经济往来增多,这表明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故C项正确;A项中“依赖”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英美以邻为壑将危机转嫁至苏联”,故B项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并未主导国际经济关系,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此时美国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苏联也抓住了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这也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唯物史观角度罗斯福新政7(2019广州一模)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1935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依旧存在价格管制、贸易保护的弊端,故B项错误;苏联经济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不是州长们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强化了联邦政府权力,这必然遭到州长的抵制,故D项正确。8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而使人有用的活动。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A关注民众艺术需求B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救济金C全面推行以工代赈 D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解析:选C材料中“1935年,美国政府”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关注民众的生存而非艺术需求,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不符,故B项错误;“以工代赈”是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与材料中“实施联邦艺术计划”“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联邦艺术计划”并非立法,也没有涉及调整劳资关系,故D项错误。深化提能辩证认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采取全面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阴影,得到美国人民的赞扬(如第8题)。但罗斯福新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新政大大扩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民主(如第7题)。原因在于新政期间,为了有效进行经济干预,总统权力急剧扩张,打破了美国三权分立下权力制衡的框架。所以,尽管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功,但在政治上罗斯福多被攻击为“独裁者”“专制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干预政策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削弱。所以,对于罗斯福新政应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认识。中国的经济建设 罗斯福新政9杨继绳指出:1929年,(美国)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 030亿美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作者的意图可能是()A“自由放任”政策优于政府干预B“以工代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C二战是美国渡过危机的唯一因素D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解析:选D“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 030亿美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表明罗斯福新政的作用相对有限,故D项正确。10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社会保障法。其中规定:“本法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下层民众对自己的支持B扩大政府职能,保障民众生活C协调供求矛盾,拓展国际市场D克服自由市场的盲目性、无序性解析:选B当时罗斯福已经当选为美国总统,不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法来争取支持,故A项错误;罗斯福通过社会保障法,主要是为了保障民众的生活稳定,同时也扩大政府的职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开拓,更没有涉及国际市场,也未涉及市场秩序方面的措施,故C、D两项错误。深化提能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2)扩大需求的政策要高度重视保民生、保就业,优先支持有利于改善民生、创造就业的项目。(3)“以工代赈”,开拓国内市场。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带动国民收入和社会需求的增长。(4)加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大幅度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5)加强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确保生产的有序进行。对新经济政策的争鸣观点一徐向梅认为:新经济政策产生于苏俄爆发尖锐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之时,其实施比较仓促,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的计划,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问题,在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出现了恐慌。观点二学者丹尼尔R.布劳尔认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产量,恢复遭到破坏的工厂和衰败不堪的城市。它取得了部分成功,把农业产量提高到足以养活全体苏联人民的水平,但它没能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金,更无助于建立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和创造共产党梦想的丰裕经济,这也促使苏共领导层提早结束了新经济政策,并启动了迅速工业化的计划。典题印证111921年12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这样写道:“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这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D“玉米运动”不符合苏联国情解析:选C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自觉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地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故C项正确;1921年3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停止使用,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开始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B项;“玉米运动”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121927年,苏联有1%的富裕农民户和富农户进行承租土地活动,出卖劳动力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4%,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B加速农村土地兼并C实现向农业合作化的过渡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析:选D积累工业建设的必要资金应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承租土地活动”不等于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苏联没有实行农业合作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承租土地”“使用雇佣劳动户占农户总数的19.8%”表明是新经济政策,故D项正确。深化提能新经济政策使苏联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如第12题)。但新经济政策实施比较仓促,缺乏明确的深思熟虑的计划,执行中出现了偏差(如第11题),并不是完善的经济政策。考法(一)纵向贯通视角考“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何考学术热点: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美国乃至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对苏联历史的研究中,苏联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全民福利体制的国家,建立起了较好的全民保障。但不容忽视的是,苏联在社会发展战略、社会结构、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也使苏联的社会建设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缺陷;时政热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考什么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资本主义发展下近代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建立。必备知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空想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等;两次工业革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典例(2018襄阳一模)贸易政策反映着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51年,英国发布了第一个航海条例,规定欧洲货物只能用英国船只运往英国本土,在非洲、亚洲、美洲出产的货物只能由英国或英国殖民地船只运达。材料二1768年的艾登条约免除了英法之间的一些贸易关税英国先后取消了520种关税。1846年彻底废除谷物法,1851年彻底废止航海条例。摘编自高德步著世界经济史材料三19301933年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大危机”的措施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1931年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据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整理材料四美国十分清楚,要想称霸世界,它的经济实力是足够的,但在贸易方面仍有许多障碍,一些战时过剩产品急需向国外销售,为了扫除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障碍,美国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处理国际贸易和就业问题。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生效。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五英美两任霸权国家在其走向富强的历程中,恰恰都是依靠了持久且严格的贸易保护政策,才确立了产业优势地位。只有当自己的产业优势明显压倒竞争对手时,英美才转而实施自由贸易的政策,以图使自身利益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进一步扩大。英美之外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也证明,走向富强的要害绝不是自由贸易,而在于殖产兴业(殖产:发展经济,使国家经济增值。兴业:发展工商业、金融业、军工等)。摘编自梅俊杰自由贸易的神话英美富强之道考辨(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中英国实行的贸易政策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出台的原因。(6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政策实施对世界局势的影响。(9分)(3)依据材料四,概括美国主导签订关贸总协定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的宗旨。(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自由贸易”有何认识?(4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一中英国实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材料二中英国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第二小问,可以从19世纪中期时代背景分析,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英国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控制世界市场,因而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些战时过剩产品急需向国外销售,为了扫除对外贸易中的出口障碍,美国建议成立一个国际组织来处理国际贸易和就业问题”可以得出美国力图称霸世界,销售过剩产品,恢复自由贸易,解决贸易和就业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总结。答题要规范(1)不同:材料一中英国实行的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材料二中英国实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2分)原因: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英国资产阶级可以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殖民扩张,控制世界市场,因而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政策。(4分)(2)政策:英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3分)影响:各国展开关税战、贸易战和货币战,加重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加剧世界紧张局势,最终导致二战爆发。(6分)(3)目的:美国力图称霸世界,销售过剩产品,恢复自由贸易,解决贸易和就业问题。(4分)宗旨:降低关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2分)(4)认识:自由贸易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自由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国应当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竞争力。(4分)考法(二)横向关联视角考“西方发展模式与中国发展模式的比较”为何考时政热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经济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在逐步从经济领域蔓延到政治领域和社会思想领域。但是,我国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不能以西方经济思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只有正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模式”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使改革进一步的深入;新史观: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有全球观与历史观。没有观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宽度,难以辨识制度的优劣;没有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长度,无以把握这一制度成败的真假。从社会史观角度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成为历史高考复习应关注的重要内容。考什么美苏两种经济模式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近现代东西方贸易政策和关税体制的比较;近代西方福利制度与近现代民生保障政策或制度的比较。必备知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两次工业革命、经济危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鸦片战争、改订新约运动、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孙中山民生主义和新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典例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摘编自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和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思想的本质区别。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10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古代官营手工业和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的目的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并结合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分析。第三小问,利:据材料一“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以及抗日战争的背景概括,弊:据材料一“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以及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斯大林的言语以及斯大林模式、国民政府在抗战的统制经济、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和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知识分析。第二小问,首先我们要抓住限定词“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得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答题要规范(1)目的: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分)原因: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3分)利: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弊: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4分)(2)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分)(3)区别: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则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5分)贡献: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5分)热点聚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主题,开宗明义地宣示了我们党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制造强国建设,我们一定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在20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面前,苏、美、日、德、法、英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给本国人民和世界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表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单位:万吨)年份苏联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927358.84 565.6168.51 626.7838.0924.31928425.15 237.1190.61 447.6947.9865.61929485.45 733.9229.41 621.0971.6979.11930576.44 135.3228.91 151.1944.4744.31931562.02 636.2188.3826.9781.6528.61932592.71 390.1239.8574.7563.8534.61933684.22 360.5319.8758.6657.7713.71934969.32 647.3384.41 188.6615.5899.219351 252.03 464.0470.41 641.9627.71 001.71 9361 633.94 853.4522.31 917.5670.81 197.4摘编自日本钢铁联盟钢铁统计委员会钢铁统计要览1970年版从表中提取与世界史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紧扣表中数据,史论结合。)(12分)本题是提炼观点型论述题,首先要精析材料,提炼观点,找准适合论证的角度;其次要回归教材,联系所学,依据观点检索所需史实,最后亮明观点,组织论据,条理严谨作答。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可通过分析表格中苏联的数据,得出在19271936年苏联粗钢产量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拟定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或者通过分析表格中美国的数据,得出在19271929年美国粗钢产量绝对数值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但是19301932年产量大幅度下降,1933年后开始小幅回升,1936年恢复到下降之前的产量,拟定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二、从唯物史观求高的角度可通过分析表格中苏联和美国数据,结合数据变化的原因,得出观点: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三、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可通过分析表格中法国的数据,得出:法国钢产量呈下降趋势。或者通过分析表格中英国的数据,得出:英国钢产量小幅波动后,迅速回升。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示例一论题:苏联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2分)阐述: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的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抵御了世界经济危机冲击;苏联经济发展存在比例失调弊端。(10分)示例二论题:美国钢铁产量呈现升降升轨迹,工业发展起伏巨大。(2分)阐述:一战后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急剧下降;罗斯福新政使工业生产得到恢复。(10分)点评斯大林体制下,通过国家力量实现资源的宏观调控,使苏联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下,罗斯福实施新政,通过全面国家干预,使美国迅速摆脱危机。这是考生熟悉的知识,因此无论从苏联还是美国的角度进行立论和论证,不仅立论正确,而且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符合主流观点,切合标准答案,可以获取高考阅卷的高分。二、唯物史观角度他人想到未必做到,我比他人高一点示例论题:经济发展需要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分)阐述: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逐渐形成斯大林体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钢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发展迅速,很快实现了工业化;面对危机,罗斯福全面干预经济,使美国最终摆脱危机,经济复苏。(8分)总之,无论美国还是苏联,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在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分)点评材料中的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有差异的,但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具有相似性。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主义体制和建设模式的借鉴,能从美苏不同的经济发展轨迹,看到背后共同的根本因素,充分体现了考生的唯物主义核心素养,站在这一高度立论,可使论证深刻有力、高屋建瓴,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三、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示例论题:英国钢产量在经过短暂的波动后,平稳回升。(2分)阐述: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经济危机爆发,造成工业产量一定的下降;通过英联邦对外一致提高关税和向殖民地倾销商品,转嫁危机,工业产量平稳回升。(10分)点评表格反映了19271936年,苏、美、日、德、法、英六国粗钢产量统计,结合所学知识,一般容易关注的是美苏钢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因此危机对各国打击和各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也有很大差异。就英国而言,因为有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所以主要选择了向英联邦各成员国倾销过剩商品,以摆脱危机,故危机对于英国的冲击也就相对较小,英国工业产量的波动也不大。选择英国进行立论阐释,可以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考生的创新能力,也体现了考生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素养,从而获得阅卷老师的高分。专题质量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肇庆一模)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对经济的干预或减少干预的根本出发点是()A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B保证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C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D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选B国家干预是以保护国家整体的、根本的利益为出发点,故减轻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不是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国家加强或减少干预都是为了国家经济更好更有序的发展,故B项正确;扩大内需以刺激产品消费是干预经济的具体手段,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国家干预或减少干预主要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缓和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根本出发点,故D项错误。2(2019河北名校模拟)有学者说,罗斯福新政“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有管制的资本主义”。该学者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A放弃了资本主义自由体制B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C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D是学习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解析:选C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实现经济的复兴和社会的安定,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走了一条中间道路”,最准确的表述为调整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计划不属于社会主义的专利,故D项错误。319291933年,在胡佛担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5亿美元的3倍多;在此期间37 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胡佛总统的这些做法()A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C体现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D赢得了美国民众广泛认可解析:选B材料表明政府实行有限的干预,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政府实行有限的干预,这些措施在新政中得以延续和扩大,故B项正确;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C项错误;胡佛总统的做法没有赢得美国民众的广泛认可,故D项错误。4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不同行业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解析:选D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信息,故C项错误;表格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国有经济也有私有经济,故D项正确。5据统计,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中,1960年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为59.9%,1980年上升到65.2%,1986年超过了70%。这种现象的出现()A表明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B将会导致贫富差距更加严重C避免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D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解析:选D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贫富差距问题无关,故B项错误;这种现象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现象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兴起,开拓了新的市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故D项正确。6(2019洛阳期中)当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治家意识到,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当消费者无钱消费时,商业企业也就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为此,这些国家()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开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D发展知识经济增加社会财富解析:选A材料强调“两极分化严重的结果是市场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故A项正确;B项是罗斯福新政时期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发展知识经济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故C、D两项错误。7(2019哈师大附中一模)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推行包括减税,增加失业津贴等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方案。结果年收入100万美元的富人,收入增加134%。年收入4 000美元的工人,收入增加5.6%,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有所下降。这一措施旨在()A清除社会中的贫富差距B实践国家干预经济政策C促进经济繁荣争霸全球 D应对经济“滞胀”的问题解析:选C这一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但不能清除,故A项错误;这一措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但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措施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为美国的全球争霸提供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8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解析:选D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10下面是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下表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项目1918年1929年1930年1934年1937年集体农庄(单位:千个)1.657.085.9233.3243.7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0.13.923.671.4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不详4.933.687.499.1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解析:选C材料中强调的是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数据中,19181937年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不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也就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11(2019吕梁测试)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C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解析:选B从材料“1928年初”“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个体小农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苏联的工业化已经开展起来,但斯大林认为“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更大的工业产品消费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农业开始改造,发展农业集体化道路,这属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调整,故B项正确。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最终失败解析:选A“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21年初,苏俄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战争使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也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不满情绪影响了政治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削弱社会化和鼓励有限的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