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_第1页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_第2页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_第3页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_第4页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 目: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旅游管理 姓 名: 王媛 指导教师: 王海弘 完成日期: 2014.5.4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题目: 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选题意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将文化记忆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 针对现有的文化记忆保护问题为未来的旅游发展提出相应对策,推进旅游文化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文化记忆理论的演进基础,提出“文化系统性”、“福利大众化”、“文化创意机制”、“历史文化驱动”等新的观点,符合问题的现状与旅游的发展趋势,是在保护文化记忆的基础上对旅游未来资源进行整合的必要措施。主要内容: 第一,本研究选取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为主题,以“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为切入点,基于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将“如何将文化记忆理论应用于旅游发展的实践中”这一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进行研究。第二,针对旅游发展现状,本文概述了文化记忆保护中的五大旅游利用模式,即博物馆、节事活动、旅游演艺、旅游商品和文化生态保护区这几种常见的与文化记忆直接相关的旅游开发模式,并且针对每一种旅游利用模式的发展现状结合案例进行说明。第三,在此基础上,把现状中凸显的问题分为“旅游利用中的文化记忆保护问题”和“文化记忆保护中的旅游利用问题”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记忆时间角度阐述文化记忆保护问题,另一方面从景区吸引力、市场运作、利益主体这些旅游发展的角度阐述旅游利用的问题。研究发现,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文化记忆因为保护的缺失而在逐渐丧失其存在的意义;文化记忆的缺失便会导致旅游发展中游客体验的不足,经济利益为首,当地居民利益受损从而无法正常参与传统的文化生活,这些问题阻碍着文化记忆的延续、文化产业的深化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本研究针对以上的现状和问题,从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记忆保护和旅游创意发挥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对策:(1)文化资源整合注重创新旅游利用模式,提出“文化系统化”这一重组模式,将旅游利用形式上的系统化深化为文化记忆内容上的系统化;资源的整合同样需要市场的运作,只不过将其放在次要地位,即提倡适度发展文化休闲旅游,这样便将过去的文化记忆跨越了时空,与现代文明对接。(2)文化记忆保护既需要上面政府机关的重视,给与制度、资金、人力、物质等各个方面的保障,又需要下面百姓的支持,这就需要将文化记忆融入民间生活打造原汁原味的旅游文化,同时还要注重福利大众化这一现实举措。(3)以创新引领旅游是我们如今旅游发展中的共识,而如何将文化记忆保护创新应用于旅游发展中,是一个新的挑战。近些年来我们一直提倡的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现在我们重新提出“文化记忆与旅游相融合”这一发展思路,在推进历史与现在的旅游发展基础上,创造未来的旅游文化记忆!涉及以上三个大方面的各个对策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如同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保护中的各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一样,要求我们从细节问题入手,却要关乎整个文化记忆环境与旅游发展态势。目的要求: 以“文化记忆保护”这一新的视觉重新审视当今旅游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并进行概括总结;整合研究思路,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设性意见;为未来旅游文化记忆的发展提出新的发展方向。计 划 进 度 :2013年12月,开始文献查阅,论文选题;2014年2月末,论文题目拟定,文献查阅,论文大纲拟定;3月末,论文正文完成;4月份,论文修改阶段;5月初,论文定稿。指 导 教 师 签 字: 主管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辽 宁 大 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论文题目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学生姓名王媛学 号100607103年级、专业2010级旅游管理指导教师姓名王海弘指导教师职称讲师所在院系商学院第一次指导(对确定题目、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指导意见):王老师提供选题以及相关文献,并且帮助拟定最后的论文题目;制定论文阶段性的时间计划,并督促完成。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第二次指导(对论文提纲的指导意见):认为论文提纲总体可以,督促写作。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第三次指导(对初稿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第四次指导(对修改稿的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第五次指导(对是否定稿、进入答辩及其它指导意见):指导方式:(请选择) 面谈 电话 电子邮件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主管院长(主任)签名 院系盖章 年 月 日注:指导意见如不够填写可加附页指导教师评语学 生: 专 业: 论文题目: 论文共 页,设计图纸 张。 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评阅人评语:评阅人评分:评阅人签字: 年 月 日答辩委员会评语:院(系)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小组)于 年 月 日审查了 届 专业学生 的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评语: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委员会(小组)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阅人评分:指导教师评分 :答辩成绩:总成绩:院长(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摘 要本文基于 “文化记忆”的理论基础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提炼其理论内涵的精髓,介入到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保护”问题的研究中,来重新审视当今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为旅游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在关于“文化记忆”的理论研究中,基于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同时与该理论演进相关的“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等理论相贯通,以重新整合的观点运用于旅游发展的研究中去。第二部分为“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关系的研究。文化记忆保护是旅游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发展是文化记忆保护的动力。第三部分为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保护现状与问题。该部分概述了市场中常见的博物馆、节事活动、旅游演艺、旅游商品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五种旅游利用模式,阐述旅游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现状与问题;接着从文化记忆保护问题与旅游发展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更深化地剖析。第四部分从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记忆保护和旅游创意发挥三大方面提出解决对策。针对历史文化记忆“标识化”、“文化记忆”虚拟化以及景区吸引力不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旅游利用模式的角度提出“文化系统化”观点,和适度发展文化休闲旅游的观点;针对现在的文化记忆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居民生活利益受损以及利益主体矛盾这些问题,本研究认为应当在上级相关政府机关提供各种保障措施的同时,将文化记忆融入民间,变革利益格局使福利大众化,从而协调各方关系谋求共同发展,也同时保护了原生态文化环境;针对旅游商业化严重这一万受瞩目的问题,本文在提出以上对策的同时,强调了文化创意机制,变更以往的经济驱动为历史文化驱动,这样会从更深层次的问题上使现有的市场更有秩序,带给游客大众更深层次与更新颖的文化旅游体验。第五部分为总结,以写作顺序的逻辑总结并评析以上观点,提出未来有待深化研究的方向。关键字: 文化记忆;保护;旅游发展;对策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memory study,the present paper have refined the essence of its theoretic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and culture,introduced to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memory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Then reexamin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nowadays,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The first part is theoretical basis.In the study of cultural memory,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ulture memory raised by the German scholar Jan Assmann,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theorieas such as collective memory and social memory thearies,apply the reintegration theory to the tourism study.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cultural memory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study.Cultural memory protection is prerequisite of tourism development,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impetus of cultural memory protection.The third part is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memory protec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It overviews the the five common utilization model in market:museum,festival&event activities,tourism performance,tourism commoditieas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reserve.Then it carries a deeper analysis from the memory culral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spects.The fourth part have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on、cultural memory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three aspects.For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emory identity ,cultural memory virtulization and scenic attractions these problems,this part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systematic and the viewpoint of moderate leisure tourism develpment;For the damage to the cultural memory ecoliz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residents interests,this study suggests the cultural memory be blended in folk and change the welfare pattern to intereats popular as well as the higher governments should provide all kinds of safeguard measures,so a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tries to seek common development.For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this anticipated problem,this paper have put forward cultural creativity mechanism to change the economic drive past into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rive.These measures will bring a deeper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for tourists.The fifth part is the summary for the whole paper.It summaries comments on the above point of view and puts forwards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deep study.Key words: Cultural memory;protection;tourism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21目录摘 要VIII序言1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2一、理论基础21. 概念阐述2(1) “文化记忆”的提出2(2) “文化记忆”的内涵与结构2(3) 本文观点32. 文化记忆在旅游研究中的介入4二、“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41. 文化记忆是旅游利用的必要前提5(1) 是旅游形象塑造的文化潜力5(2) 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5(3) 营造旅游活动的空间5(4) 提供旅游发展的创意源泉62. 旅游发展为文化记忆保护提供动力6(1) 有利于文化记忆空间的功能延续6(2) 培育和扩大受众群体6(3) 强化文化记忆的保护意识7三、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保护现状与问题71. 承载文化记忆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发展现状7(1) 博物馆7(2) 节事活动8(3) 旅游商品8(4) 旅游演艺9(5) 文化生态保护区102. 旅游利用中的文化记忆保护问题10(1) 历史的文化记忆“标志化”10(2) 原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11(3) 未来的文化记忆虚假化113文化记忆保护中的旅游利用问题12(1) 景区文化的吸引力不足12(2) 商业味道浓于文化气息12(3) 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12四、解决对策131. 整合文化资源,重组旅游利用模式13(1) 以文化系统化创新旅游利用模式13(2) 适度发展文化休闲旅游142. 保护历史遗存,唤醒文化记忆14(1) 建立保护、传承文化记忆的保障体系14(2) 将文化记忆融入民间生活15(3) 变革利益格局使福利大众化153. 以创意引领旅游,创造未来文化记忆16(1) 引入文化创意机制16(2) 以历史文化驱动力经营人文精品品牌17五、总结17参考文献20致 谢21序言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发展的特殊标识,是固化我们民族身份的途径。一个依靠文化记忆在精神和信仰上聚合起来的犹太民族,则不会在时代变迁和地理分隔中消逝。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记忆的价值和功能受到来自工业革命与技术变革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大众文化和文化消费实践来确认自己的身份,从而走向了与其他民族文化同质化的进程。在城镇化快速建设的步伐下,越来越多的旧建筑被拆毁,原有的地域风貌被现代化所改造,有古村落文化消亡的相关数据说明,自2000年的363万左右的古村落到2010年减少至270万,十年间平均每天就有将近100个古村落城市文化在消失,这其中肯定包括有价值的古村落文化,我们很多历史的、绵长深刻的根在里面。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国家广泛出现,波及文学、艺术、建筑、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它的盛行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化,而文化遗产及其本身的思想文化价值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兴趣并促成了旅游行动的实施,至此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幵始出现0。旅游业借用文化记忆试图在创造一种人们正在感觉“失去的”东西而获取其存在的价值。“文化搭台,经济床戏”便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由于文化与商业的过度关联、参与主体的复杂关系等造成了文化传承、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前的诸多矛盾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旅游利用来将地域文化传播,如何在遗产地发展特色旅游,如何在留住文化记忆的同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等系列问题,成为今天旅游发展中如何处理好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的焦点问题。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一、理论基础1. 概念阐述(1) “文化记忆”的提出“文化记忆”概念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1997年出版的文化记忆著作中首度提出,将“记忆”引入文化学研究领域内。所谓“文化记忆”,是从传统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文化学中的记忆是同民族、历史、文化相联系,而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或心理学角度上的个体记忆,它不是生理上的遗传,也不是单一个体的记忆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在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提出之前,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概念,首次将记忆赋予了社会性内涵,认为记忆产生于集体之中。然而哈布瓦赫虽然将“集体记忆”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记忆中深化分离出来,但通过集体互动而形成的记忆仍旧是个体记忆的集合。康那顿后提出“社会记忆”概念将集体成为了记忆的主体,而阿斯曼的“文化记忆”则是对“社会记忆”概念的升华。因为“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超越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这样的记忆不只停留在了语言和文本之中,还存在于各种文化载体之中,如博物馆、纪念碑、文化遗迹、歌曲以及公共节日和仪式等。(2) “文化记忆”的内涵与结构借用外国学者王霄冰的相关研究,在文化记忆的内容通常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拥有的过去,在时间结构上具有绝对性,在交流形式上,文化记忆所依靠的是有组织的、公共性的集体交流,其传承方式可分为“与仪式相关的”和“与文字相关的”两大类别,以表1所示:因此,“文化记忆”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记忆媒体,直接影响着文化记忆主体的形成,延续着一个民族文明的发展。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中的每一个文化体系,都存在着一种“凝聚性文化结构”,它包括时间和社会两个层面:在时间层面上,回转式的时间被称为“更新的时间”,以各种岁时礼仪为标志,而直线式的时间被称为“记录的时间”,用于历史记忆,是历史意识产生的前提;在社会层面上,它包括了对所有成员具有约束力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这些东西在文化传承中保留了人们共同的记忆和回忆并在文化记忆当中被剥离出来。阿斯曼的“凝聚性结构”文化体系理论赋予了记忆理论研究新的方法论,也使“文化记忆”在具备约束和规范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其重构和反思的功能0。(3) 本文观点记忆是一种主客体在时间中的交互作用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某地域所拥有的文化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指文化主体和文化客体在时间中的交互作用过程。“文化记忆”的主体,从宏观上讲指的是对当地拥有一些感知记忆的群体;从微观上讲则指在该特定环境中活动的个体。文化记忆的客体包括物质文化载体和非物质文化载体,覆盖到地域环境、形态、结构、活动及传统生活等多方面。根据阿斯曼“文化记忆”的结构理论,每一个文化体系中所存在的“凝聚性结构”产生于“文化记忆”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将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结构在“文化记忆”中的产生和作用表达为:使某存在的纯粹物理性的地域空间变成具有环境意义的场所,同时兼顾空间、时间和人的认知,并重在传达外在表现形式中蕴含的内在意义。文化记忆的传承,既需要遵循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来维系记忆的原真性,又需要在相应的文化空间中转化以实现更新和发展。这就要求相应的文化空间需要“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续性历史结构。因为文化记忆的维系需要在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融中重现,储存和延续这种记忆,又要着眼于未来,再让文化记忆返还到社会记忆中,避免固定化下来的文化体系因为时代的变迁被人们遗忘。我们在文化记忆的实践中,既不能让传统与现代生活脱节,又不能脱离文化记忆去实践,才能让文化记忆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得到更好地保护。 2. 文化记忆在旅游研究中的介入“文化记忆”是新时期交叉学科研究的重点课题,该项研究在国内外研究起步不久,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发展中具备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化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内对“文化记忆”的研究更多的是倾向于理论指导意义的层面上,然而针对“文化记忆”的实践性意义层面,旅游研究领域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更广阔和更现实的空间。一方面,旅游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耦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一种被建构的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是被建构的文化系统,同样从文化记忆的内涵上讲,记忆在文化上也起着构建或者重构的作用,因此文化记忆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在理论上是相通的,他们拥有着共同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旅游学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跨学科的介入也是必要之举。从文化记忆保护的角度看旅游发展,会为旅游发展的研究打开新的视野,促进旅游这一学科的发展。二、“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文化记忆”的保护与现代旅游的发展,是文化学领域和旅游学领域的两大研究课题。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利用的互促共赢,是推动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文化记忆是旅游利用的必要前提(1) 是旅游形象塑造的文化潜力文化资源是否具备旅游功能,是否能将文化内涵转化成为旅游产业价值,取决于该文化记忆的构建在现代旅游市场上的形象塑造潜力。文化记忆的特殊性是确立旅游形象的重要依据,是旅游品牌建设的重要依托。一般来说,旅游形象系统包括旅游地的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和行为识别系统三大方面。对于文化类旅游地而言,理念识别系统的构建需要依托于其文化记忆当中所传达的信息,而视觉识别系统的构建需要借助于文化记忆空间中的格局、地域景观特色和标志性建筑物等记忆符号作为基调的元素,而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仪式、表演等文化活动与创作是构成行为识别系统的重要部分。文化记忆便成为这三大系统的构建以确立当地旅游形象系统的潜力所在。(2) 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保护文化记忆的原真性,是构筑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关键。旅游资源是景区的核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则是该资源能否进行旅游利用的重要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记忆有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这些差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会形成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倘若文化记忆流失,旅游资源的独特也随之而去,就无法提高旅游的吸引力。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就是该地域文化的个性,由完整的文化记忆塑造的独特旅游资源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3) 营造旅游活动的空间文化记忆的保存,为旅游利用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载体。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脱离文化空间,其资源的依托正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形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和以传统生活、民俗风情、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独特的历史街区风貌、特色的历史文化建筑、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都是旅游活动进行的核心资源载体,是旅游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文化记忆的保护,也是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有效方式,从而实现旅游利用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和谐统一。(4) 提供旅游发展的创意源泉文化记忆并不是旅游要利用的全部资源,随着现代旅游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旅游发展的范围由原有的文化记忆空间延伸到文化记忆留存较少的空间,比如由某一历史街区扩展到城市的其他街区。因此,旅游创意或者旅游创新便成为弥补旅游初识资源的不足。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的文化记忆空间可以为旅游延伸文化空间提供地方文脉、地域符号、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方面的资源支持,充当旅游再生产的创意源泉。2. 旅游发展为文化记忆保护提供动力(1) 有利于文化记忆空间的功能延续文化遗产地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会逐渐失去原来所承担的许多功能,所保留的文化记忆空间的传统格局和建筑等不再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便失去保存文化记忆的动力。旅游发展则可以在文化记忆空间内发挥现代性功能,一方面更新一些历史建筑的传统功能,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重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旅游的发展会适度的置换区域功能,在发挥其原有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带来经济价值,创造可持续的资金收入,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2) 培育和扩大受众群体旅游的发展将鲜明地突出当地文化记忆的独特性,并有力地把它引入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旅游者等其他旅游主体的旅游活动当中。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旅游利用模式,则可以为人们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提供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增强遗产地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旅游发挥其强大的宣传效益吸引更多人的关注,进而为文化记忆的保护培育和扩大了受众群体,为文化记忆的传承与更新提供了更多的力量。(3) 强化文化记忆的保护意识旅游发展对于文化记忆的传播有显在的作用。一方面唤起社会对文化记忆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会因此更加珍视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地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现代化的发展很容易诱惑人们改变或者抛弃原来的文化遗产,去寻求全新的城市文化生活。而旅游发展则会增强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记忆的热爱与自豪感,使他们在商业习惯、社会潮流、生活方式、思想认识、语言偏好及价值观念等方面自觉地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三、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记忆保护现状与问题1. 承载文化记忆的旅游开发模式与发展现状(1) 博物馆博物馆是保存和传播历史文化记忆的公共空间,是保留和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机构。博物馆在以历史典籍作为书面文化记忆的方式之外,主要通过以实物的收藏、文物的聚集和陈列的方式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场所。地域文化特色往往确定博物馆展览的主题,一般从博物馆建筑造型和内部陈列围绕主题来打造一个文化体系。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成为传播和加强地域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文化和知识需求的提升,以及博物馆免费参观的政策推行,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选择博物馆作为旅游线路上的必去景点,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也逐渐的意识到旅游市场的迅速增长。然而现实中的很多博物馆往往脱离了地域文化特色而出现了陈列形式雷同、文化构建不系统的现象。例如很多的名人纪念馆都以名人生平事迹的文字演说、文物陈列等作为参观内容,并无其他的特色体验方式,也没有运用商品、节目表演、媒体宣传等其他能将文化深度展示与传播的手段,比如北京的南锣鼓巷胡同里的齐白石故居与矛盾故居,游客体验到了不同的四合院,却对展馆内陈旧的作品没有深刻印象,这样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纪念馆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也成为这些实际文化底蕴深厚的博物馆却门可罗雀的重要原因。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博物馆正面临着观众少、收入低的生存危机。(2) 节事活动文化记忆往往诞生在特殊的历史时刻中。我国学者乔晓光提出“活态文化”这一概念,并指出以民进啊文化为主体的“活态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持久性的核心因素10。传统的节事活动是民族“文化记忆”的活态存在,相比较文字记忆的方式,节日和仪式在文化传承上则更为直接和重要。“仪式、节庆活动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年。,同时,节日、仪式又可以借助旅游这一媒体来发挥其传播文化记忆的功能。节事旅游则是在节事活动范畴之内,依托于当地的节日文化,通过举办节事活动和节事庆典来吸引旅游者,发挥其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特点达到文化和经济双重效益的新型旅游产品。节事旅游的开发,需要以历史为根基,以民众为基础,拥有固定化的节日要素,在人文气氛渲染中营造文化空间,使地域文化成为旅游目的地形象塑造的亮点,传播特色文化,增加当地旅游美誉度。例如,20世纪90年代大连城市发挥滨海地理区位优势,实施“城市环境名牌”战略。在城建设施中,广场的星罗棋布、欧式建筑与现代建筑的交相辉映,都为举办现代性节事活动提供了城市文化空间;在节事活动期间运用鲜明的节事符号,如“大连赏槐会”、“大连国际服装节”、“中国大连(金州)樱桃节”等多种活动为大连市注入新的文化血液,以期轰动效应提高旅游名气。由于节事旅游短时间的促成,在带来较大的旅游流的同时,难免会给当地造成一些经济环境方面的困扰,削弱文化旅游的民众参与度。对于传统节日或者当地民俗节庆等文化传承性强的节事活动,往往被人为制造的带有浓厚商业味的节日挤没了生存空间。逐渐地,热闹有趣且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场景,则被受更多人追捧的流行文化与西方节庆所埋没。(3) 旅游商品旅游商品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个性而具有文化艺术魅力,是供游客购买的属地文化符号,从而可以弥补游客“看过、走过却只能带走记忆”的遗憾。旅游商品不但可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同时还能传播当地文化特色,提升旅游地文化形象,具有连接地域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功能。旅游商品越是拥有文化经典内涵,越能满足游客“探新、求异”心理,就越能给予游客更多的旅游购物特殊体验,从而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景德镇的瓷器,云南丽江的东巴蜡染,北京的烤鸭美食诸如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美食都是将地域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旅游资源要素。旅游购物是带游客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但是旅游购物却是全国很多旅游目的地的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是由于旅游商品设计缺乏创意,品种雷同,体现不出该景点的特色和文化内涵,或者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做工粗糙,缺乏文化价值,都会降低游客的购买欲望。例如在北京王府井小吃街,旅游商品大多是北京特色、藏族民族商品等大路货,这些在其他地区也都很常见,缺乏代表性和纪念性,也就没有纪念意义。由于王府井小吃街的旅游商品店进入与退出的门槛都很低,管理不善造成整个行业市场的混乱,造成了本该具有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小街变成了杂货铺,导致游客无法识别这个市场,最终使粗放的商业经济掩盖了当地的文化特色。(4) 旅游演艺旅游演艺是将民间文化习俗和演艺活动融合起来并植入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或者民俗风情,来吸引旅游者的观看和参与。旅游演艺融合了舞台表演艺术以及各种造型艺术、流行文化、民俗事项、节庆活动和地方文化等要素,为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提供了极大的创作和发展空间,成为当代中国旅游景点的重要亮点11。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西安的梦回大唐,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不仅成为景区亮点,也形成了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演艺产品品牌。旅游演艺升华了旅游体验的境界,也衍生了众多新型的旅游产品,是打造旅游文化精品的重点项目。将地域文化与演艺结合的旅游演艺,目的是利用舞台向游客展示民俗文化,从而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也因而在民俗文化转化为旅游演艺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舞台化”现象。旅游人类学领域中强调“舞台真实”这一概念,即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保持文化的原真性。从演艺的角度来看,旅游演艺是很容易复制的,这也造成了一个地区的特色成为了多个地区的项目内容,如印象刘三姐在漓江公演后,便有其他地方参仿出现印象之丽江、西湖、海南岛等7部印象。同时旅游演艺项目一般贪大求高,搞大投资、大舞台,最后旅游文化精品却成了文化泡沫经济。(5) 文化生态保护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和传承下来。文化生态环境,就是民众生产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弥补了博物馆的“静态”模式的不足。这种开发模式适用于一些传统文化村寨或者某些历史街区等,可开发成观光度假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及专题文化旅游产品等类型,以实现“生态富民”的愿望。中国在其“十一五”时期启动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使社区的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广泛认同和尊重,成为目前一种典型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在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然而在我国的旅游开发实践中并不是特别具有发展活力。一般这样的开发都是以当地的政府为主导,而大多数政府是为保护而保护,造成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失去长效机制,亦或造成过度开发,造成对地区文化生态的伤害。具体说来,文化生态环境涉及四个层级关系:社会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因此对文化生态的保护不能直接的当成是文物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的保护,也不是只是对原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持,而是在保护原文化生态的基础上加以利用进行可持续性的发展,在摒弃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弊病的同时,紧跟现代发展潮流。2. 旅游利用中的文化记忆保护问题(1) 历史的文化记忆“标志化”“旅游符号”是作为旅游体验原真性的伴生物而被提及,利用“旅游符号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原生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创新。本文所说的文化记忆“标志化”问题,是指在旅游开发中对文化记忆的利用时,只是机械地“移植”文化的标志性元素,重实物而轻内涵,因脱离文化记忆的原真性而成为政治性的展示或者旅游性的观光建筑。例如四川羌族地区为发展遗产旅游而进行的风貌改造,安放在屋顶的白石传统上要经过神圣仪式,在改造中却直接由旅游公司从外地运来堆砌;村寨过去需要由两代匠人打造的羌碉,却由外地工人瞬时间用钢筋水泥打造,只是贴上青石片让其成为村寨标志而全无了羌族的建筑技艺。(2) 原生态环境资源遭到破坏原生态资源包括自然和文化两类,是天然的环境与本土原生的文化,不包括外来的或者经过改造的元素。原生态资源的自然性、民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承载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记忆12。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或者边疆地区等一些较为贫困区域的生态平衡和原生文化正在受到威胁。如内蒙古民族,拥有着典型的草原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却逐渐随着原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而消逝。草原不断地沙漠化,河水、土地、空气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民族文化方面,蒙族人民不再说蒙语,学生们的教科书也没有了蒙古文,也没有人再爱穿蒙族长袍,生活方式与汉族同质化,恐怕这样下去,将来的蒙古大草原上难以再看到曾经的“马背民族”。文化关怀的不足,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保护意识的淡薄从而给商业化的冲击带来了可乘之机。(3) 未来的文化记忆虚假化旅游中的文化记忆讲究的是真确的地域特色,如果现代文化记忆的增添成为当地静态的文化符号,或者借其他文化元素来表达地方性的文化记忆,同质于一般性的文化符号,那么这种文化记忆就是虚假的。例如,北京什刹海景区,是典型的老北京符号,外国人愿意在这里寻找“真正的”北京,然而实际上的什刹海却被异国情调的酒吧所充斥,原有的好多老房子早已不再被寻见,从而现在的北京被西方世界的东西虚假化了。在保护文化记忆与追求现代化社会目标的矛盾中,我们接受了消费主义,我们不能否认在保留文化记忆的同时,应加入市场化的元素,但是倘若一条古老的街区变成了酒吧街,尽管在建筑上做到了相融,但是原有的文化记忆却被改变,成为虚假的文化记忆,而真实的文化记忆则在时间的流逝中被人遗忘。3文化记忆保护中的旅游利用问题(1) 景区文化的吸引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类的旅游景点景区的发展问题上。相比自然风光、休闲类旅游景点,文化类的旅游地主要以简单的观光为主,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尽管文化记忆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多样化,旅游文化产业逐渐形成体系,但是与国内外许多运营成功的景区或文化主题公园相比,深度旅游吸引力是明显滞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缺乏文化底蕴,在基础设施方面又无法满足现代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因此承载与传承文化记忆的渠道匮乏,旅游文化的体验性不足是造成游客没有了二次观光体验的旅游动力。从游客感知的角度看文化类旅游景点吸引力问题,出现了这样的矛盾:有知名度但文化主题不明显,有文化记忆的表达但是展示载体单一,有品牌但是形象定位不明确等,从而没有把握住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部分,即缺乏了唯一性,开发零散,文化资源整合不足,有待深度开发。(2) 商业味道浓于文化气息“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是将文化与旅游联姻,来挖掘地方文化魅力,传承传统文化并获取资金的一种适度商业化方式。而国内很多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并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记忆而开发,而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为目的,铜臭味浓重,文化记忆肤浅,给外来的游客留下不好的旅游印象。“过度商业化”严重的破坏了遗产旅游地的文化记忆,地域风格和民族品格丧失,使沉淀着地域文化精华的文化记忆变得世俗化。商业化问题严重的现象主要表现于:当地居民皆变商人,由于市场管理的缺陷而随意扩张,为了吸引游客消费甚至进行粗俗的民俗表演活动,或者扭曲文化记忆进行廉价开发,败坏传统文化声誉。高度商业化运作的旅游,则与文化记忆保护背道而驰。(3) 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在文化记忆保护与社区现代化发展中矛盾冲突较大的是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文化记忆保护依赖于政府的指导,旅游的开发也是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商家则拥有着资金优势,其所投资金则是文化记忆保护与旅游利用多必不可少的;当地居民则是文化记忆保护的实践者和传承者,是文化记忆保护的关键力量。政府在运用社会控制权力进行文化记忆保护性工作时往往与当地人民的生活脱节,甚至只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从而得不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商家在进行开发时常常因忽视社区因素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没有与社区进行良好的合作,从而造成文化环境的濡染与破坏,甚至扭曲原有的文化记忆,造成过度商业化。而才当地文化记忆的真正主人是当地的居民,当地居民也是文化记忆保护的核心要素。但是现实中,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被忽视,居民自身对文化记忆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真正参与到文化记忆的保护中去。四、解决对策1. 整合文化资源,重组旅游利用模式(1) 以文化系统化创新旅游利用模式重新整合博物馆、文化馆、烈士陵园等展馆式、节事活动、旅游商品、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资源,在组合旅游利用模式中做到文化记忆系统化:(1)改变“政府投资,上门参观”的传统博物馆模式,深度挖掘博物馆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结合文物建筑、地域民风做整体规划,比如针对北京胡同的名人故居,在突出四合院民居风格和名人题材特色内容的同时,将郭沫若故居、茅盾故居、宋庆龄故居等多处遗迹串联起来,将故居与周边的建筑环境以及餐饮、娱乐、休闲等形成互动效应,从而打造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赋予参观者更多的文化体验,从而也对文化记忆起到了强化作用;(2)以节事旅游为主,开发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系统性强的旅游商品,尤其地要在当地旅游节中结合当地传统节日、传统事件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比重,营造更多的“文化记忆空间”使旅游文化具有整体性概念。(3)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模式本身是一种整体化地多重旅游利用模式,在这里强调组合的原生性,即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保持旅游文化与原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生活在原生土壤中的和谐共处环境,是原生态各个层面的系统保护,而不是被“拔出土壤光鲜保护”。(2) 适度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在休闲时代背景下,单纯搞观光型的文化旅游并不能满足大众的旅游体验需要,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也面临着重新选择和调整。在一些文化聚落进行大量的观光型产品开发在短期内会赢得客源,然而休闲式的深度开发会让进度慢下来,更符合旅游发展的长远需要。针对一些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区的文化遗产地例如古镇、民俗村落,可以利用轻松愉快的地域氛围适当发展休闲旅游。例如云南丽江古城的商贸文化与“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文化交叉融合,其生动明快、清新质朴的文化底色又与休闲旅游所追求的的“自由、放松、随意”一脉相承,因此进行休闲旅度假型旅游的适当开发更能彰显古城的魅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文化遗产地的休闲旅游并不是倾向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否则就会导致传统文化受侵蚀,原有的文化记忆消亡或者改变。另一方面,文化遗产地休闲旅游要紧密结合历史文化元素,鼓励和引导、组织企业家、艺术家和当地的民间手工艺者,集中展示和销售民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