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学 院 教育学院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1007020046 学 生 姓 名 梁琳惠 指导教师姓名 颜棱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 指导教师单位 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2014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位论文写作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学位论文写作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编入有关数据库,提供网上服务。(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研究摘 要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解决问题的好习惯,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有效地解决幼儿告状。本研究搜集幼儿告状案例192个,然后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告状的类型、被告幼儿的行为反馈和教师的行为反馈这四方面的内容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存在显著差异,再对所在班级的幼儿教师进行简单的访谈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实际情况,最后分析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告状行为的起因主要是受到侵犯;(2)告状内容主要是求助;(3)被告幼儿和教师对待告状行为的反馈有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4)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因素多样化。关键词:大班幼儿;告状行为iA Study On Complain behavior Of Senior infantsABSTRACTResearch on the complain behavior of the top class in the kindergarten,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cultivate a good habit of solving problems by themselves,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ir teacher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matter of complain.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192 complain cases and analyz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is behavior causes, types, the behavior feedback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Through this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and obvious differences. At last, it is followed that there is a simple interview with the top classes teachers so as to get something about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se childrens complain behavior. In the final analysis influence among behavior of external factors and internal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cause of the complain behavior mainly violations; secondly, complain content mainly is the help; thirdly, the behavior feedback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 with positive feedback and negative feedback; tourth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ldren are diversifications. Key words: Senior infants;Complainii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1.问题提出11.1 研究的源起11.2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1.3研究问题12.文献综述22.1概念界定22.1.1告状22.1.2幼儿告状行为22.2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判定22.3国内外相关研究32.3.1告状行为的理论32.3.2幼儿告状的原因32.3.3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32.3.4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42.3.5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42.3.6幼儿告状行为观念及教育策略53.研究设计63.1研究目的63.2研究对象63.3研究方法63.3.1观察法63.3.2访谈法63.3.3数据处理方式73.4研究的分析框架73.4.1分析框架的操作性定义74.研究结果94.1幼儿告状行为现状94.2幼儿教师指导方式104.3告状行为影响因素114.3.1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114.3.2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内部因素12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145.1幼儿告状行为结果分析145.2教师及家长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155.2.1培养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155.2.2要分清幼儿告状的目的155.2.3根据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合适的教育166.研究结论177.研究不足17参考文献18致 谢19iv1.问题提出1.1 研究的源起在某幼儿园实习期间,笔者发现“告状”总是师幼互动中的永恒话题。常见为“老师,XX抢我的玩具”、“老师,XX上课没有坐好”、“老师,XX打了XX”等等,孩子的这些告状行为总是屡见不鲜。而教师每天除了要照顾好孩子、备好课之外,还要处理好孩子之间的告状关系,这无疑给教师增加了工作压力和工作烦恼,很容易会影响到教师的个人情绪。幼儿之所以有告状行为是因为他/她生活在一个有同龄人的群体中,脱离了长辈的保护,当两人或多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幼儿必须要运用一定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当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自行解决时,就寻求第三方力量的帮助。这些都与幼儿的道德发展特点、活动类型、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对此,笔者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询问了所在班级老师的看法,归纳出一个原因:幼儿的告状行为往往是被大人强化了的。因为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家长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有什么事一定要告诉老师。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什么事情都去告诉老师,而告状行为也渐渐被培养出来了。因此,本次论文主要探讨幼儿为什么要告状,从中他们可以得到哪些满足?告状行为与幼儿的年龄有没有关系?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和应对策略等等一系列问题使我想要知道答案。1.2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直以来,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差不多是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解释的,所以本研究将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师幼互动的情况做一个详细的调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态过程及其发展特点,目的是为了丰富幼儿告状行为的过程性研究。在幼儿园的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常常因为某些小事而向老师告状,大量的“状子”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组织工作,而且教师的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基本状况、产生的原因及其与儿童个性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综合探讨。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技能与水平。1.3研究问题(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过程:包括幼儿告状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类型和教师的态度等(根据3.4的分析框架进行讨论)。(2)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2.文献综述2.1概念界定2.1.1告状告状,最初的意思是指“诉说状况”,后来引申为向官府起诉。我们现在所说的告状多半是法律上的术语“起诉”一词的口语用法,是指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请求司法机关审理某一个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案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告状的所指并非仅限于这个层面,它还包括当事人向某人的上级或长辈诉说自己或别人受到这个人的欺负或不公正的待遇。目前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解决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2.1.2幼儿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我国儿童特有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其实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发生在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幼儿实施告状行为除了因为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外,还有一个诱因在于同伴违反了某项幼儿所认同的规则、规范。因此,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2.2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判定幼儿向教师发出告状行为必然会存在三方主体,也就是原告幼儿、教师和被告幼儿,三个主体的行为缺一不可,并且不能为任何其他人所代替。下面用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来说明:“原告”幼儿甲发现“被告”幼儿乙的某一种行为不当,于是向“仲裁人”教师发出了施动行为控告幼儿乙的某一种行为,那么教师在接收到幼儿甲的施动行为之后转向幼儿乙发出了施动行为阻止幼儿乙的不当行为,幼儿乙在接到教师的施动行为之后,发出了反馈行为停止某种不当行为或者继续某种不当行为,到这里告状行为就结束了。其实,幼儿甲发出的施动行为实际上也等于是反馈行为了,因为这种行为就是教师与幼儿乙之间进行的用来阻止幼儿乙的行为为目的的行为往来,是一种双向行为。2.3国内外相关研究2.3.1告状行为的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告状行为的发生受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为规则是权威制定的,是绝对的是不可改变的。一旦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开始由对父母的服从转向对教师的服从。在他们的心里会认为教师就是权威,必须遵守教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模范榜样和观察习得。所以,告状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是社会学习的产物。2.3.2幼儿告状的原因孩子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因为不同的事情向老师告状,那么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会出于某种目的或某种原因的。查阅文献后,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刘丽菊在幼儿告状原因的浅析(2009年)中谈到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告状是幼儿实现自我保护的手段。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防御、逃避危害的本能。一旦遇到危险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摆脱它们的途径,而在所有的途径中,获得他人的支持与帮助是最佳选择。所以在幼儿园里教师是能够给幼儿提供“支持与帮助”的最佳人选,当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矛盾而且不能自行解决的时候就会经常向教师“告状”。第二,希望引起他人的关注。 第三,告状是幼儿尝试评价他人的一种方式。例如说,我这样做了就是好孩子,他不这样就不是好孩子。刘昕在浅析幼儿园中幼儿告状现象(2007年)中还谈到告状是幼儿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一种表现。在幼儿园里,同伴关系占据了幼儿生活很大的比重,同伴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幼儿“自我中心”思维的影响,他们无法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还有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儿告状是因为他们在维护班级规则、出于对同伴或集体的关心、出于幼儿的嫉妒或报复心理等等。2.3.3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在查阅的研究中,研究者都有记录下观察对象的告状案例,然后根据他们告状行为发生的原因、动机,从不同的角度去划分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杨翠美在(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2007年)中根据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原因分为以下五类:第一,求助型。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的公平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常见有争夺玩具。第二,求赏型。求赏心理,这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同伴的“违规行为”。第三,求罚型。第四,试探型。这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其他小朋友这样做了,我这样做可不可以?第五,陈述型。指幼儿处于某一种情境中,可以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及时向老师陈述事实或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多采用消极评价)。杨翠美、刘晶波在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2007年)中根据幼儿使用告状策略的出发点,对告状行为进行分类。其中告状策略的使用反映了幼儿对当时具体情境的理解和判断,也反映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有以下12种告状策略:消极评价、神态示意、嘲笑、撒娇、解释说理、请求、耐心等待、反复告状、抱怨对方、提示教师、炫耀自己、诉苦,然后将这些策略概括为3种告状类型: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赵旭曼在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研究(2011年)中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划分是根据告状事件与告状者自身有无直接的关系,其中与告状者自身没有关系的告状行为类型有违背纪律型告状行为和助人型告状行为,与告状者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告状行为类型有攻击型告状行为、物权型告状行为、假装型告状行为。其中假装型告状行为是指告状者并没有真的向教师告状,而是为了警告被告的行为而进行的一种假装的告状行为,这与“恐吓”同伴的行为类似。其他一些研究者还划分有从众性的告状行为、“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2.3.4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王春燕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2002年)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其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争夺玩具”的纠纷中,中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在“引起成人注意”,大班幼儿的告状主要表现为“表达思想分歧”。2.3.5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1)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有关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大班的幼儿处于他律道德阶段(5-10岁),这时候的儿童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他们开始认为规则是由权威人物如上帝、警察或父母制定的,他们把这些规则看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在幼儿园里,幼儿把教师订下的规则看成是必须遵守的、不可违背的,所以当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往往会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而不会去考虑同伴的主观动机。(2)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活动类型有关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因为游戏活动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往往有丰富的材料可供操作,幼儿的注意力也最为集中。但是幼儿的自由活动多集中在狭小的活动室内或在活动室外的楼道里、走廊里,空间非常有限,并且这些自由活动多是些过渡环节的活动,受规范约束的幼儿不能自主决定,只能消极等待。而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活泼、好动”,在无事可做或必须等待的过程中,自然容易“招惹”同伴,从而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在狭小的空间还难免会发生无意的碰撞,这也是引发幼儿告状的原因之一。(3)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认知及社会性发展水平有关相关资料显示,幼儿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最多。在由攻击性行为引发的告状中,有一些是由于幼儿受认知水平的局限,分不清同伴的行为是游戏还是招惹而引发的。而且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阶段,其主要特点之一是自我中心,也就是说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意识不到他人的观点。所以,幼儿对同伴情景信号的识别常会发生偏差,误解同伴的行为动机而造成攻击性反应,从而引发同伴的告状行为。(4)幼儿的告状行为与幼儿生活环境的影响有关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幼儿的发展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年龄特征之一就是“好模仿”,他们的行为不仅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视听媒体的影响,因为这时候的幼儿对是非善恶还没有明确的分辨能力,所以很容易去模仿某些不良行为。而且这些模仿得到的行为会在幼儿的游戏中或者自由活动中表现出来,因此会引发告状行为。2.3.6幼儿告状行为观念及教育策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一般在研究结论中会谈到,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改变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等方面。例如对孩子及时赏罚、与幼儿单独谈话、适当忽略、让他们自己解决等等。如张亭亭在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分析(2012年)中就是以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来了解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持有的看法和具体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第一,教师态度上重视,行为上疲于应对。第二,教师应对频率高,但是效果不明显。第三,多用仲裁方式,掺杂烦躁情绪。然后对调查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得出启示与建议。朱敏在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2012年)中还谈到要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观念。在研究中,她发现几乎每一个家长都表示:孩子在幼儿园里遇到了麻烦必须报告老师。因此要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家长的错误态度、做好家长工作,还要通过家长园地、家园联系手册等多种手段来让家长明白,如何正确面对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怎样解决等问题。还有的研究者认为让告状成为一个教育契机,以此了解孩子的语言及思维发展水平。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已有的研究解释了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但是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从经验的角度出发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分析方面对幼儿的心理探析方面比较多,其实幼儿告状行为发生、发展特点还与幼儿生理、后天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成人的教育教养方式有关。第二,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探讨幼儿告状行为较为普遍。第三,研究的侧重点都放在幼儿的外显行为上,例如言语行为、肢体行为。第四,访谈法的对象一般为教师,这样很难真正了解幼儿发生告状行为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在面对类似事件时都会有固定的教育观念等。3.研究设计3.1研究目的真实记录下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了解其告状行为发生的现实状况,主要包括:行为发生的起因、幼儿告状的类型、被告幼儿对待告状事件的态度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等,并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出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因素。3.2研究对象笔者在某幼儿园实习期间所在的实习班级为大班,一共有30名幼儿,其中男孩19名,女孩11名,幼儿的平均年龄在四岁半到五岁半之间。观察时间为一个半月,记录的案例共有192个。3.3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方法为观察法和访谈法,其中以观察法为主,访谈法为辅。 3.3.1观察法观察目的:了解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过程。观察计划:在观察的时候,选择非参与型观察和结构式观察。在记录的时候,选择定量取向的观察方法。在观察的过程中,笔者将自己定位为非参与者,选择观察的时间段为:过渡环节(排队、喝水、上洗手间)、游戏环节、自由活动环节、上课环节、进餐环节、起床环节,然后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平均每天6个案例)记录下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背景、行为的过程以及老师的态度等。观察时间从幼儿早晨入园到下午离园,在每天观察结束后,会对观察到的案例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工具:表1:大班幼儿告状行为观察记录表3.3.2访谈法访谈目的:了解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以及处理方法。访谈过程:访谈对象是所在班级的两位老师,采取非结构式访谈,通过追问的形式进行访谈。访谈提纲:老师,你好。今天班上XXX发生了告状行为,我想知道当时你这样处理的原因(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老师,你认为孩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进行告状的?老师,我想了解一下孩子的一些基本情况,例如性格方面,是属于调皮类还是属于安静类的,在班里和小朋友之间的相处怎样,还有家长的素质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3.3.3数据处理方式在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后,便按照这个框架对观察所获得的案例进行编码登陆,并且对案例进行分类,得出许多组计数数据,然后制定出统计表格,再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得出结论。3.4研究的分析框架借鉴已有的分析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分析框架以及硕士论文的分析框架,得出以下四个维度,如下图,表2:告状行为的起因幼儿告状的类型被告幼儿的行为反馈教师的行为反馈违反规则受到侵犯发生争执遭同伴拒绝同伴遇麻烦争夺物品求助型求赏型求罚型试探型陈述型主动修正之前的行为默不作声不知所措为自己辩解我行我素委曲求全威胁对方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问题大声呵斥不耐烦制止置之不理简单答复无其他措施3.4.1分析框架的操作性定义维度一:告状行为的起因是指导致原告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被告幼儿的“失范”行为(1)违反规则:原告幼儿根据自己对班级常规的理解,判断被告幼儿的行为违反了而向老师告状,对其行为进行干预。例如,户外活动结束后,老师要求每个小朋友都喝一杯满满的水,小贝发现家希只喝了一点点水,于是她向老师告状说:“老师,你看,家希没有喝够水。”(2)受到侵犯: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发起的告状行为。(3)发生争执:主要指游戏争议。是指在游戏过程中,原告幼儿与被告幼儿之间因假如游戏群体,游戏时产生意见分歧一级违背游戏规则而导致的争议。例如,在自由活动的时候,小白告状“老师,道恒刚刚做了大灰狼,现在该我了,但是他还要继续做!”(4)遭同伴拒绝:主要指向对方请求某一行为或者意向达不到满足。例如,健健想玩小汽车,可是谷谷正在玩,于是健健请求谷谷让他玩一下,谷谷不同意。(5)同伴遇麻烦:是指原告幼儿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受到被告幼儿的欺负或者待遇不公时向教师发起的告状行为。例如,天天告状老师“老师,刚才国元拿了仔仔的水彩笔,没有还给他。”(6)争夺物品:最常见的就是对玩具的争夺。维度二:幼儿告状的类型是指幼儿是出于某种目的发起的告状行为(1)求助型: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的公正解决问题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常见为幼儿之间出现意见不和、争夺玩具、互相冲撞、恃强凌弱等等。(2)求赏型:求赏心理,这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对于不按老师要求去做的同伴的“违规行为”。例如,吃午饭的时候,道恒很快就把饭吃完了,然后他发现坐在一边的小明没有好好吃饭,于是他向老师说:“老师,我把饭吃完了,可是小明还在玩。”(3)求罚型:在这一类告状行为中,幼儿告状的动机是进行报复,就是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以达到报复的目的。(4)试探型:这是幼儿为了试探教师的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绘画课上,小贝看见仔仔在小房子旁边画了很多小鸡,于是告状老师:“老师,仔仔在房子旁边画了小鸡。”老师说:“我只要求画小房子,如果有小朋友画完了,也可以画一些你喜欢的东西。”小贝听完后,也画起了其他东西。(5)陈述型:是指幼儿处于某一种情境中,能根据教师的言语或行为对当时的情境进行判断,及时向老师告状陈述一种事实或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一般为消极评价)。例如,老师正在批评小雄上课没有坐好,坐在一旁的嘉琪插嘴说“老师,刚才小雄没有好好排队,他插队了。”这种告状行为的目的只是为了明辨是非或者说明一种情况,并不是让老师惩罚对方也不是与对方有厉害冲突的。维度三:被告幼儿的行为反馈是指被告幼儿以什么样的方式反馈原告的行为(1)主动修正之前的行为:幼儿意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不当,主动改过之前的行为。(2)默不作声:幼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或者违背了某种规则要求,但是对同伴的告状和教师的反馈保持沉默。(3)不知所措:是指对于同伴向老师告自己的状,幼儿自己也不能确定这种行为是否正确,显得手忙脚乱。(4)为自己辩解:对同伴的告状行为持反对态度,据词力争。例如“我没有抢她的玩具,我们是在玩的”。(5)我行我素:对同伴向老师告状一事采取无所畏惧的态度,依然继续自己的某种行为。(6)委曲求全:是指迫于教师的威严不得不改变原来的行为,但不是心甘情愿的。(7)威胁对方:是指发现同伴向老师告状,就对同伴进行威胁,以防同伴再向老师告状。维度四:教师的行为反馈是指教师面对告状行为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1)采取积极措施有效解决问题:是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使得告状事件得到有效解决。(2)大声呵斥不耐放制止:这是属于消极反馈。是指教师的反馈行为中带有明显的对幼儿的不满或者不耐烦。(3)置之不理:属于消极反馈。(4)简单答复无其他措施:属于消极反馈。4.研究结果本文从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几个方面:告状行为发生的起因、幼儿告状的类型、被告幼儿对待告状事件的态度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还有影响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因素等来分析研究所得的结果。4.1幼儿告状行为现状表3:表3中统计的结果显示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次数最高的是受到侵犯,出现68次,占总数的35.4%,其次分别是违反规则、发生争执、争夺物品,次数分别是34次、30次、28次,分别占总数的17.7%、15.6%、14.6%,还有遭同伴拒绝,有19次,占总数的9.9%,最后是同伴遇麻烦,出现13次,占总数的6.8%。进一步对5种起因次数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卡方值约等于57.8,df=5,p0.01。所以各种起因的次数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者的日常观察中不难发现,幼儿所告的事件中绝大部分是无关紧要的,可是关于告状的起因还是各种各样,这可能与大班的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所以当与同伴的相处出了问题,受情绪的影响之下,大多数幼儿还是会利用告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表4:从表4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幼儿发生告状行为次数最多的是求助型,有68次,占总数的35.4%,然后到求赏型,有48次,占总数的25%,再到求罚型、陈述型,分别有35次和24次,占总数的18.2%和12.5%,次数最少的是试探型,有17次,占总数的8.9%。进一步对5种类型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卡方值约等于42.8,df=4,p0.01。所以各种告状行为的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求助型和求赏型是幼儿关注到自身的,求罚型、试探型和陈述型是关注到同伴的,这说明大班的幼儿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情,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念不一致等问题。表5:从表5中的统计结果来看,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为自己辩解,有58次,占总数的30.2%,其次是修正之前的行为,有47次,占总数的24.5%,再次是默不作声、我行我素、不知所措,次数分别是26次,20次,18次,分别占总数的13.5%,10.4%,9.4%,最后是委曲求全,有15次,占总数的7.8%,威胁对方,有8次,占总数的4.2%。进一步对这7种行为反馈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卡方值约等于73.9,df=6,p0.01。所以被告幼儿的各种行为反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被告幼儿的行为反馈一共有7种,可能是其人际交往的技能、判断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以至于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应对同伴的告状,但同时也存在消极的对待方式。表6:对于教师的行为反馈一般可以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从表6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积极反馈有91次,占到47.4%,那么消极反馈加起来有101次,占到比重的52.8%。进一步对这4种行为反馈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卡方值约等于653.5,df=3,p0.01。所以教师的各种行为反馈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研究者与教师的日常交谈中得知,教师一般知道“怎么样做才是对的”,可是等到告状行为发生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处理的,这可能与教师繁多的工作量或者个人情绪等等相关。尽管教师对告状行为的反馈如此,告状者依然络绎不绝。4.2幼儿教师指导方式在幼儿园中,经常会有一些孩子抱着试探的心理向教师告状,例如“老师,xx在洗手间里玩水”、“老师,xx刚才吃水果时没有把雪梨吃完”等,针对这些案例幼儿只是想试探老师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是不理睬还是批评或者其他的。所以在这时候,教师的态度一定要表明,告诉幼儿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否则模凌两可的态度,很容易会让前来告状的幼儿融入到那些孩子的不好行为之中。在生活中,告状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一些小事情,如插队、拥挤、冲撞等等,很多时候这些事情都可以好好处理小事化无的,可是类似的事件却常常重复发生。对此,针对大班的幼儿,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在生活中给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在面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恰当开展类似“集体议案”的活动,让孩子各抒己见,提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的问题,引起幼儿的思考,同时也可以帮助依赖教师、爱告状的孩子们在班级孩子的帮助下,学会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还有就是要学会适当忽略。很多时候,孩子在告状的过程中很少对同伴怀有敌意的,而且往往是告状完了就走人,整个过程似乎是装装样子而已,并不是真的想告状,只是想吓唬对方或者看看教师的反应。有的孩子因为告状尝到被教师表扬的甜头之后,告状的频率大大增强,告状的时间缩短,告状的原因更加多样,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要学会区分不要助长孩子的告状心理。如果孩子反映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最好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独立解决。不妨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这么难,老师都不会解决了,你们想想应该做才好呢?”或者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要让孩子觉得他自己是有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这个当然不是立马见效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积累。4.3告状行为影响因素4.3.1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外部因素(1) 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占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在家庭里,父母总是会保护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怕孩子吃苦受伤害,因此当孩子来到幼儿园,父母就看不到孩子的各种表现了,他们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亏被人欺负,所以我们可以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这样说“在幼儿园里有事情,一定要记得找老师帮忙”或者“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欺负你,你也要欺负回他”等等,父母的这种强调,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孩子的内在意识。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后,要为孩子讨回“公道”,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有的父母在孩子受到“欺负”的时候采取“不欣赏”的态度加以批评、责怪孩子“没出息”,而在孩子占了别人便宜的时候倒出现“赞赏”甚至是“怂恿”的态度等等。家长这种错误的态度会误导孩子,从而导致幼儿园由于欺负同伴引发的告状行为的增多。(2) 幼儿园班级的“规范化”管理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影响幼儿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规范,建立规则意识,进行常规训练是幼儿在园学习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会体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流程中。而且教师会经常提醒幼儿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违反了规则,常规教育比其他任何教育显得重要。在整个班级环境中,每个孩子都会受到约束,稍不留神就会出现“违规行为”。而且孩子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规则”就是“规则”,是不容更改和质疑的,一旦同伴出现“失范”时,马上就会有“爱管闲事”的幼儿去告状。可以这样说,繁多而严密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幼儿的告状行为。(3) 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偏爱“好孩子”,那么究竟怎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就是别人说话认真听、不插嘴、不多事并遵守规则。所以在幼儿园里,听老师的话遵守班级常规,就等于是好孩子了。而且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我要做“好孩子”的倾向,如“我今天把饭吃得很干净”、“我今天中午睡觉睡得很好”等等这些都是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于是看到同伴稍有“违规”行为,幼儿就会去告状。正是这种对“好孩子”偏爱的传统文化意识在幼儿园里被发扬光大,无形中滋生了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有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宣扬“尊师重道”的观念,那么对孩子而言,“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肯定没有错”或者“这是老师要求做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之下,孩子很容易会陷入被动的服从和依赖的境地,所以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缺乏自主选择和判断力,从而导致事事向老师告状。4.3.2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内部因素(1) 幼儿的自我保护本能作为未成年人,幼儿的能力非常有限,尤其是在缺少家长的陪同下,所以当幼儿在幼儿园遇到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时,自然会寻找保护他的对象教师。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之间的问题才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也是幼儿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2) 幼儿对赞赏和认可的心理需要在马斯洛层析需要理论中,有提到尊重的需要。换言之,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承认,尤其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这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逐渐增强,总会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因此在幼儿园里,孩子通过塑造自己的良好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最常见的就是对班级常规的维护,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符合老师的要求而其他同伴的行为没有符合老师的要求,这时候会很容易发生告状行为,因为“告状”刚好满足了孩子希望老师认可他是“好孩子”的心理需要。(3) 幼儿对教师权威的服从在家里,孩子倾向于对父母以及长辈的服从,来到幼儿园,自然会转向教师,表现为对教师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可以分为“制度权威”和“个人权威”,制度权威是指教师在幼儿园这个社会组织中的地位所赋予的权威,幼儿仅仅因为教师是“教师”而尊重,师幼之间因一定的社会距离而相互分离;个人权威是指幼儿对教师的判断、经验以及专业知识等方面产生的信任而产生的权威,教师与幼儿具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里一遇到“麻烦”就立刻想到教师,向教师告状。(4) 班级规则没有成为幼儿的内在需要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班级常规大量存在,大道遵守教师的一日活动安排,小到注意一些生活细节,例如想发言要先举手、放凳子的时候要轻等。成人所强调的某些规则,例如上课的时候保持安静、不要动来动去,不要在教室追逐等,幼儿实际上很难遵守。对于违规幼儿,教师频频采用讲道理、批评、惩罚等手段,却往往没有实际效果。可是有些孩子表现出明白许多“大道理”,甚至可以把这些规则熟记,却仍然会不自觉地违规。这种强烈的反差,根本原因是规则没有成为孩子的内在需要。(5) 判断能力差,依赖性强由于受年龄限制,判断力较差,幼儿会不可避免地将同伴间无意的碰撞判断为故意攻击,从而引发“告状”。我们还发现,对于一些“告状”事件,只要父母及老师能耐心听幼儿把事情讲清楚,说些安慰的话,幼儿便会马上释然,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这其实就是幼儿对教师或父母依赖心理较强的表现。同时,也由于现代的父母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幼儿园规则过多以及其他周围的环境导致幼儿自我判断、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受到了约束,从而使幼儿依赖性强,事事向老师告状。(6) 缺乏交往技能与解决纠纷的能力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中,除了师生关系外还有另一种重要关系同伴关系。在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既相互吸引与模仿,又彼此竞争与对抗。然而,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分享的境遇,加上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从小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并逐渐养成了任性、自私、爱发脾气这些不良性格,这就导致了幼儿入园后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在面对纠纷的时候很容易不知所措,只好到教师面前告状以求得帮助。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5.1幼儿告状行为结果分析首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发生次数最多的是受到侵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弱,所以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当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时,老师是唯一能保护他们利益的人,因此幼儿就会通过告状的方式向老师请求帮助。同时,在多数情况下,受注意力的限制,当事件发生的时候(同伴遇麻烦了),幼儿更多地关注自己正在进行的事,很难去顾忌他人,所以以维护他人利益的告状最少。还有就是在幼儿园里班级的常规比较多,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如“老师,xxx没有把饭吃干净,他不是好孩子”这些细小的事情都会引发孩子的告状行为。再加上大班的人数较多,幼儿彼此之间交往时发生争执、争夺物品的几率也会增加,那么幼儿告状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加。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教育指南中大班幼儿社会领域中的人际交往的目标之一指出: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其中说到“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可是从表3中的数据(发生争执15.6%、争夺物品14.6%)中显示出大班幼儿并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绝大部分的幼儿都存在欺负别人或者被别人欺负的倾向。另外就是有一部分幼儿会有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就是只和这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因此当别的小朋友想加入进去的时候,往往会被拒绝,这同样也会引发告状行为。其次,大班幼儿出于告状的动机主要是求助,一方面因为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最初阶段,还不成熟,遇到问题后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尤其是教师的帮助对孩子来说是最佳方式。另一方面是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教育观念,会时常告诉孩子“有事情要告诉大人,在幼儿园里就是要告诉老师”,这些都会使得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多地向教师寻求帮助。那么求赏型的告状行为,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好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表扬或关注。谁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孩子也不例外,当他的某种行为得到老师的赞许之后,孩子会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心理,但是不宜过多过于频繁。关于求罚型的告状行为所占比重也比较多,这可能是幼儿出于报复、嫉妒对方,想借助于老师去惩罚对方,表现出来的以“罚”对方为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嫉妒是人类精神发育中自然出现的现象,引起幼儿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同伴的玩具、食物、衣服、得到老师的奖励等等,那么当幼儿的嫉妒心理产生后,往往容易把抱怨指向别人或者想方设法攻击对方,过分的嫉妒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发展,这需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另外,大班的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比较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因此告状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也会关注到同伴或者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陈述型的告状行为就体现到了这一点,幼儿告状主要是向老师描述同伴的某一种行为或者某一个情境,关注的范围逐渐扩大。试探型告状行为的发生与班里的规则有一定的关系,那就是当幼儿看到同伴做了与教师要求不符的行为,自己也想这样做,但又不确定这样做是否违反了规则,是否会得到老师的允许,于是就采取试探性的方式向老师告状,如果得到老师的肯定就会放心大胆地做,反之就会要求同伴停止当前的行为。再次,大班的孩子语言发展能力相对中小班的孩子发展得比较好,在描述事情的时候一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在对待告状事件的时候,孩子也会尽量解释,为自己争取利益。另外,还有一半的被告幼儿可能出于心理原因,如害怕、胆怯、无所谓等,采取了比较消极的对待方式,这不利于教师查清告状行为的过程。那么,对于一个已经集备课、组织教育活动、照顾幼儿方方面面的生活和安全于一身的教师来说,幼儿无休止、随时都有可能递上来的“状子”给她们带来的结果是要划分出相当多的精力与心思去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要经常性地推迟、更改甚至放弃自己原来的工作计划、时间安排,去处理那些在她们眼里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无疑,这会令许多幼儿教师头痛不已。因而也可以知道在告状行为中,教师负向性质的行为反馈所占的比重较多,并且幼儿被拒绝的次数也比接受的次数多。实际上也反映了当前幼儿教师面对孩子告状行为的一个普遍现象态度上重视,行动上疲于应付。最后,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可以得知: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反映出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而且在通过告状解决问题的时候,幼儿从成人那里学会了判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处理问题的能力逐渐增强,那么告状行为也会逐渐减少。总之,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同时也可以让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明白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一种行为绝不是偶然的,有时候是被成人所强化了或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成人在纠正幼儿告状行为时,应该根据对这个孩子的了解(性格、爱好、习惯等)来具体分析,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5.2教师及家长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态度5.2.1培养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无规不成方圆”。幼儿时期是儿童认知和社会认知迅速发展的时期。从两岁左右开始儿童逐渐具有了“好坏”概念,并形成了某些规则意识,并尝试用规则来适应控制自己的社会生活。这一阶段是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规则意识淡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有的孩子有一定的规则意识但自控能力差,他们虽然“懂道理”,“知道”某些要求,却不能作到。幼儿之间的告状,都是由于不能遵守各种生活、社会交往规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双鸭山校园亮化施工方案
- 2025简化建设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国高亮度发光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钢筋剥肋滚轧直螺纹套丝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貂油滋润喷发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竹花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真空磁化保温杯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牛二层电焊手套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洗带油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欧式模压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动漫艺术概论》自考复习题库(附答案)
- 2024年职业技能“大数据考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与答案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打分表
- 24春国家开放大学《农村环境保护》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进展
- 2024年郑州市中考二模英语试题含答案
- SYT 6680-2021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钻机和修井机出厂验收规范-PDF解密
- 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查房
-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课件共34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