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_第1页
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_第2页
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_第3页
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_第4页
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工作研究法专题报告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与大学生自我概念相关之初探研究以台大学生为例指导老师:王云东教授第五组组员:社工三 邱馨慧 b社工三 江孟育 b社工三 吴中杰 b社工三 陈韦翔 b社工三 黄钰雯 b社工三 尤妙婷 b社工三 吴小文 b2009/06/21目录第一章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名词解释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自我概念之理论与研究 第二节 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之相关研究 第三节 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与自我概念关联性 之理论与研究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设计 第二节 研究架构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假设 第四节 研究对象 第五节 研究工具 第六节 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 第一节 问卷资料分析 第二节 深度访谈资料分析第五章 结论第一節 研究结论第二節 研究限制 第三节 研究建议 第四节 研究伦理参考文献附录一 问卷附录二 访谈大纲附录三 访谈同意书附录四 访谈逐字稿 受访者一 受访者二 受访者三 受访者四 受访者五 受访者六第一章 研究动机与目的第一节 研究动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在信息时代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可说是无远弗届。在众多的网络服务中,原始的web1.0时代早已过去,现今的网络与传统的单方向传递信息已经完全不同了,在2007拉开序幕的新一期时代杂志封面就指出了谁是2006的年度风云人物,答案令人惊奇,竟然就是你。这样的答案即是代表着网络web2.0的时代正式来临,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由网友们自己来决定、自己来创造。而所谓的网络自白工具正是指在这波新趋势下所产生的新服务,至于网络自白工具为何,我们将在文献探讨一章来界定。于是,由网络自白工具所形塑出来的我,或称之为网络上的自我概念,便是一种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的现象。在Schau&Gilly(2003)的文章中就提到个人网站的内容,包含了各种沟通方式,非常地多元。使用者无非是想表达出自我,并在他人的面前建构出另一个自我。在网络上,人们使用各种媒介来美化、选择性地表演自己,加上网络所拥有的隐密性,一般人不会轻易得知幕后的使用者之真正面貌,故众多的网友们越来越倾向在网络上分享文字、照片等可以传达一种自我独特性质的资料,逐渐的形成所谓网络上的另一个自己。在Erikson(1959)所发行的”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一书中提到了所谓八阶段的发展理论,青少年时期到20岁左右的这段时间便是所谓的自我认定与角色混淆的时刻,在此时急需与外界达到某种认定关系,亦即我是谁?而网络自白工具正是拥有这种属性,提供一种虚拟平台让此阶段的青少年网络使用者们相互得到认同,并加速另一我的发展,而此另一个我更可能与现实世界的我有非常大的互动与关连性。最后,由于本组所有的组员皆有使用过网络自白工具的经验,也盼望藉此初探性研究之成果不仅让组员自身对于自我有更深认识,更能提供未来研究者在自我概念议题上有另一层方向的思考。第二节 研究目的 本组欲探讨的便是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与台湾大学大学生自我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诚如研究动机里所提到,藉由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网络平台所形成的虚拟世界是否会对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之自我的概念产生变化,台湾大学大学生使用网络自白工具之行为,与其自我概念的变化间是否存在特定关系,亦即是增强了自我概念呢?抑或是大学生们在自我概念上有消退的现象?此即是本研究想指出并提出看法的关键点,也是整体之架构所在。第三节 名词定义 为了协助厘清本研究当中所使用的一些重要观念与变项,兹在此小节列举出以下六项名词,并分别解释说明之:一、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所意指的是个人在网络上所能连结、使用的各式资源。个人可透过网络此一媒介获得精神与物质方面之支持。此支持与现实社会之支持可同时并存,并可能透过各种形式之转换,让网络社会支持转而进入现实社会之层次。而所谓的社会支持指的便是个人在社会生态体系当中,除了个体之外可连结、使用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并能在个体遭受挫折、伤害等负面情境时给予物质、情感、金钱等各方面之支持。二、网络自我揭露:网络自我揭露是透过网络此一媒介进行自我揭露之行为。因网络种种特殊的性质如匿名性、不确定的观众存在、可更改回溯等特性,会影响自我揭露行为之深度与广度,因此将透过网络进行之自我揭露独立于一般自我揭露之外。例如不确定的观众,也就是揭露对象无法确认时,个人通常会选择较保守的揭露程度,但因网络的匿名性使人较为坦承地抒发感受,因此便会互相影响、产生出独特的网络自我揭露行为。而所谓自我揭露则是一种以肢体、语言、书写等任何形式,有意识地向他人表露自我之经验、情感、想法、意识形态等任何与个人相关事物之行为。三、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 在此份研究当中,我们定义网络自白工具为可进行自我揭露相关行为之网络平台,如部落格、bbs个版、在线交友网站等。而个人透过使用网络自白工具,如:部落格或bbs个版之书写与经营,进行书写日记、转贴文章、更新相簿等动作,从事自我揭露相关行为,以达到个人自我揭露之目的,则称为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在本研究当中,研究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将藉由三个层次:网络使用频率、网络自我揭露程度及网络社会支持程度,来探索使用者之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而因着研究限制,我们将把网络自白工具之研究范围限缩于部落格与bbs个版。四、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一种综合的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定义、了解的一种整体形象,包含了个人对自己的评断与情感。这样的概念会受到外在环境所影响,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且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所处团体的不同,以及与他人所产生的不同互动,而影响、并改变自我概念。因此,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人一生,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改变之各种对自我想法的整合,而这样的整合并会影响个人之行为,成为个人行为的参照,是影响个人心理、生理与社会层面的重要概念。第二章 文献探讨 本章共分为三节,旨在探讨自我概念、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及自我概念与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相关的相关理论及实证性研究,以作为本研究架构及搜集资料之基础。第一节 自我概念之理论与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自我概念在不同研究主题中都具有一定重要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它不但是个人人格的中心,另一方面,它也影响个体行为表现至深(许明远,2004)。在本节中,将相关自我概念相关文献整理后,共分为下列五部份:前三部份先阐述自我概念的意义、内涵、发展历程与影响因素,接着再聚焦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相关理论与研究,最后再归纳出目前自我概念相关研究之结果,以作为本研究背景变项之参考。一、自我概念之意义 自我概念(self-concept)这个名词在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当中均时常被看见,但国内外的学者专家们,对自我概念的解释却是各有差异,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认知到人本心理学甚至符号互动学派的学者都对自我概念有一套自己的诠释。以下便将整理国内外各学者对自我概念的意义之解释,再加以统整。(一)、国内学者的看法 在国内众多曾对自我概念提出解释的学者当中,以郭为藩先生与张春兴先生之定义最为常见,并为人所引用。郭为藩先生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形象(image),即个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和情感;同时也是个人思考、认知和感受的主体,是行为的参照架构。(郭为藩,1996) 张春兴则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合,其中包括了个人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人与别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人对处理事物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评价等。(张春兴,1998) 但在国内还有非常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对自我概念不同的看法。黄德祥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理念、情感与态度的总合,是个人试图解释自己、建立基模(scheme),以便将对自己的印象、情感与态度组织起来。(黄德祥,1996) 朱坚章则认为自我概念是社会互动下的产物,是从别人的反应中发展出来。别人的赞美、支持、信赖、批评、反对、怀疑等,为自我概念的来源。(朱坚章,1993) 陈美芬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后,所形塑出对自己的一种概念,同时也会随生活经验或环境的不同改变。(陈美芬,1996)(二)、国外学者的看法 在国外,最早提出自我概念的学者是James(William James, 1842-1910),他对自我的定义是:自我是自己所知觉、感受与思想成为一个人者。(郭为藩,民85)。并且发展出了一套主客体论,将自我区分为主体我与客体我两部分。主体我是各体能经验、知觉、想象、选择、记忆和计划的主体;客体我是指个人的身体、衣物、房屋、妻子、名誉、工作和心理能力等(余化人,1999) 另一学者Cooley则以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说明自我概念是透过与他人交往,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及对此形象的批评,而后产生自我感。(郭为藩,1996) 符号互动学派的Mead(1934)则认为,自我是藉由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透过环境中的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而对自己有所知觉,这样的知觉逐渐形成个人在该环境(团体)下的自我概念。(Mead,1934) Rogers(1961)认为自我概念可视为个人对自己多方面综合的看法。在此看法中,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以及人与人、与事、与物之关系等诸多方面;也包括个人从目标与理想的追求中所获成败经验,以及对自己所做的正负评价。(引自张春兴,1996) 综合以上各中外学者的看法,我们可以得知,自我概念是一种综合的概念,是个人对自己所定义、了解的一种整体形象,其中包含了个人对自己的评断与情感。而这样的概念是会受到外在环境所影响,与环境产生互动。并且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会随着社会环境和所处团体的不同,以及与他人所产生的不同互动,而影响、并改变自我概念。因此,自我概念是伴随着人一生,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改变之各种对自我想法的整合,而这样的整合并会影响个人之行为,成为个人行为的参照,是影响个人心理、生理与社会层面的重要概念。二、自我概念之内涵自我概念是一个整合性、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了非常多的内容,因此学者们便将自我概念分为几个层面来讨论,但每位学者对自我概念的架构分类也都有各自的解释,以下便将整理出几位中外学者对自我概念的内涵之观点。郭为藩从两种角度来分析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从自我组成分析:1.躯体我:个人对自己的躯体及其生理需要的认定。2.社会我: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各种角色的认定。3.心理我:对某些信念、意愿及价值体系的认定。(二)从动态的、性质的、形式的层次分析,自我包括:1.投射我:又称社会我,个人投射于他人的自我概念,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整体看法。2.现象我:又称主体我,为对自己本身的看法和态度。3.理想我:指个人希望达成的较圆满形象,期望自己将来变成怎样的一个人。(郭为藩,1996)黄德祥则对青少年之自我概念内涵提出八大项观点,1.生理我。2.心理我。3.社会我。4.道德我。5.家庭我。6.理想我。7.自我尊重。8.自我能力。(黄德祥,1994) James则认为自我由三部份所组成,分别为(一)物质我(material self):包括个人的身体、衣物,再其次是亲族、家庭,其下尚有财产、创造物等。(二)社会我(social self):社会我的内涵包括同伴的认可(recognition),尊重与注意,及亲友的赞美、荣誉、声望等。(三)精神我(spiritual self):一个人的内在与主观部分,包括心理倾向、思想、感受和行动的意识。精神我居于自我最高层而统摄全体。所以有些人会为其志趣与理想而放弃亲友、声誉与财产。(James,1890) Fitt(1965)将自我分成外在参考架构(external reference)及内在参考架构(internal reference)。外在参考架构包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伦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内在参考架构包含:自我认同、自我接受和自我行动。(引自黄丽满,1992;余紫瑛,2000) Roid&Fitt于1988/1994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则将自我概念分为六个次领域(赖朝晖,1998):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道德伦理自我、家庭自我与学业/工作自我六个量尺。 综合以上中外学者针对自我概念内涵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通常自我概念可以粗略地以内在和外在来区分,例如精神与物质之区别;并藉由个人所属不同层级的团体来分层,如个人、家庭、社会,以各种层次和角度来探讨一个人自我概念中的种种层面。总而言之,自我概念是多层面的概念,各个层面之间互为协调、作用,进而成为影响个人行动的核心体系。三、自我概念之发展与影响因素自我概念是否有发展、被形塑的可能,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此问题,王志弘(2002)指出存在本质论与建构论两观点。在本质论中,自我是具有固定的本质或核心,经常是个贯、有主控意的。 而建构论观点则是认为,自我没有固定变的本质或核心,此本质依于意或是身体皆然。人的自我是未定形的,会历经断演变的过程,是个断建构开展的计划(project)(王志弘,2002)。Gergen认为,本质主义自我正逐渐被侵蚀掏空。因为自我是整合于关系之中的,而目前社会中,科技与传播力量增加了人际互动的数量、效能与广泛性,人类被暴露在各种对事物的不同理解中,成为社会饱和的自我状态,因此人类内在世界的确实性与人类主体中心的存在都遭受质疑。Lyotard也强调自我是实践的、经验的,且是叙事组成的(谢宛蓉,2003)。 另外,Labenne and Greene曾说:自我概念在与他人成长的接触经验中逐渐形成。而Mead认为,自我是在社会经验中产生的。(许明远,2004)。叶宗文认为自我概念经由学习而获得,也将经由学习而改变。林佩伃也认为自我主要是在社会情境(social context)中形成的(李秋英,2006)等。 由此可看出,大多数论述多偏向建构论,认为自我是可以不断改变、形塑的。而在前述探讨自我概念意义时,亦发现多位学者皆认为个人随年龄增长,透过人际互动及个人表现,个人在自我与他人评价中累积成对自己的看法,因此,自我概念大多是后天发展而成。 在发展历程上,当个体能区别自我与他人时,自我概念才能被视为开始发展。儿童到三岁时,强烈的自我意识萌芽,并随着身心发展而逐渐扩大自我概念范围,因为环境与时间变化而更加成熟稳定(引自许明远2004)。Duesk除了指出自我概念是一种复杂、且非一成不变的知觉外,也认为个体从儿童期至青年期之间,其变化尤为明显(引自许明远,2004)。因此,可看出自我概念在发展上呈现阶段性的变化。以下,提出几位学者对自我概念发展历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看法:(一)国内学者看法 郭为藩将自我概念发展约略分为三个阶段(郭为藩,1975):1. 惟我中心期:是躯体我茁壮的时期,但社会我与心理我犹未产生。2. 客观化期:社会我发展最重要时期,这时躯体我继续趋于壮硕但心理我尚未出现。3. 主观化期:青少年在生理、情绪、思想上呈现急遽变化,如性的成熟与觉醒等。此时心理我蓬勃发展,如想象力跃进、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等,同时躯体我与社会我继续臻于成熟,统合成完整的自我概念。(二)国外学者看法 Mead从类化他人的看法出发,认为自我概念发展有三阶段(引自许明远,2004):1. 准备阶段:儿童会模仿环境中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最亲近父母亲所做的事。2. 游戏阶段:此时儿童具有创造力,并会与同伴玩角色扮演游戏,特别喜好扮演父母亲或教师角色。3. 自我发展阶段:儿童会在真实社会情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真正了解他们对团体的重要,以及团体对他们的重要性。 Hurlock认为自我概念是依一套可预知的模式来发展,个体在不同时空环境,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发展不同形式的自我。个人的初始自我(primary self-concept)与社会自我(social self-concept),始于早期的家庭生活经验,又以母亲影响最大。以后再受到家庭以外的环境,如诸多重要他人所影响。而这种早期的自我概念是后期发展的基础(引自许明远,2004;李秋英,2006)。 另外,Hurlock将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归纳为家庭环境、父母手足态度、经济水准、情绪安定、同侪互动、父母对孩童的管教方式、父母对孩童能力与成就的接纳、外在环境等。(许明远,2004) 综合以上所述,可归纳出自我不仅具有重构、可塑性,且常是在社会互动的脉络下,个人主观认知与外在经验不断交互作用下的结果。此外,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个人身心发展及所处的时空环境会产生变化,不同因素如家庭、同侪关系等产生影响的程度亦不同,因而使得个人的自我概念产生阶段性变化。因此,接下来便是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相关课题。四、大学生自我概念之相关理论 大学阶段的青年正处与价值形成的黄金时刻,需确定自己的角色、人格特质、信念等等,统合成完整的自我体系。(李秋英,2006)但除了自我探索之外,急遽变化的社会,大学校园环境,同侪、异性关系等都可能与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所关联。以下,便逐一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内涵、发展与影响因素。(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内涵 目前讨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内涵的文献并不多,黄倩倩(1995)是将大学生自我概念内涵分成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道德伦理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与自我总分此九个向度。 另外,亦有研究只采用自尊、个人胜任感此二面向来讨论大学生自我概念内涵(侯静里,2001)。 而李秋英(2006)则是以身心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伦理道德自我、学业自我此五向度来作为编制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题目的架构。 综合各讨论结果可看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伦理道德自我是分析大学生自我概念内涵之常见架构。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与影响因素就身心发展来说,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与成年前期的过渡期。根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与危机分别为认定与角色混淆。此时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延期偿付时期(psychological moratorium),会开始询问关于自我的课题,如我是谁等,藉此来发展自我认定,克服认同混淆(identity diffusion),进而达到自我认同(ego identity );另外,再加上此时正是身体、认知、社会整合的时候,所以自我的发展对迈入成年时期的个人是最佳时机。(Jose B. Ashford et al,,2007;李秋英,2006) 再从社会环境来说:首先,观察今之大学校园可发现,相较高中,大学生的生活中不仅同侪的异质性高,校园也开放更多人际参与的机会与自由,诸如社团活动、异性交往等等。第二,从整体社会来看,由于因特网科技发达,使得个人所处的现代社会,是流布无穷无尽的知识,以及专家系统无孔不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个人的认同不同于传统社会是给定的(given),而是一种反身性筹划(reflexive project)(陈嘉靖,2003)。根据资策会ACI-FIND(引自许明远,2004)2003年调查显示,15-19岁、20-24岁者上网比例最高(95%、94%);财团法人台湾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1月统计,12至35岁民众上网比例超过九成,其中以16至20岁者上网的比例最高(96.95%)。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使用率存在相当高之比例,此现象对其自我探索的需求间可能有所影响。 在影响因素方面,李秋英(2006)曾归纳研究影响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因素,主要可分成三类:1.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智力、外貌、认知能力等。2. 家庭背景因素:包括对父母的认同行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家庭的社经地位。3. 学校教育因素:例如生命教育、谘商等课程安排内容。 李秋英(2006)指出,大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有显著正相关,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问题分别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以及求职择业问题。 归纳上述,在自我概念发展上,大学生内在心理发展正处于建立价值体系、确定自我认同的时期;而外在环境上,现代大学生相较过去,有更多人际参与的机会及更丰富、便捷网络资源可使用,因此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因素,除了历年研究多言及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这三大因素,还可能有因特网使用行为此社会科技变迁下的因素。五、自我概念相关研究历年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以国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为最多,高中职生、国中学生次之,而大学生自我概念相关研究相较起来相当少。综观历年研究,可发现性别、家庭背景、学业成就、社会支持常被纳为讨论之研究变项,兹将研究结果归纳于下:(一) 性别与自我概念 许多研究结果曾指出,男女在自我概念上有显著差异。(廖添富,1997;简宏光,1998;侯静里,2001;李丽花,2002;蔡佳静,2002)但也有少数学者研究指出两者并无显著相关(刘美琳,1995;周佑玲,2002;罗佳芬,2002)。李秋英针对大学生自我概念之研究曾指出(2006):大学生之性别在整体自我概念上并无差异,但在家庭自我、学业自我、健康自我、道德伦理自我上有显著差异。(二) 家庭背景与自我概念 在讨论家庭背景相关因素的研究多指出,父母管教态度、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相处气氛、家庭社经地位愈佳,则自我概念愈佳(王清龙,1992;廖添富,1997;简宏光,1998;卓石能,2002)。在家庭结构上,双亲家庭之大学生自我概念较单亲及其它家庭为佳(李秋英,2006)。(三) 学业成就与自我概念 多数研究指出,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与自我概念有密切关系(王清龙,1992)。另外,学习成就愈佳者,其自我概念也愈佳(韩梅玉,1996;吴淑珠,1998;李丽花,2002)。(四) 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 研究指出,同侪关系与自我概念达显著相关(林世欣,2000)。另外,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爱情关系适应愈佳,其自我概念也愈好(侯静里,2001;李秋英,2006)。由此可推论出,社会支持愈强,学生自我概念也愈佳。(五)其它因素与自我概念 在针对大学生之研究结果中,年级与院别亦为自我概念之相关变项。有研究指出,大三学生之自我概念高于大二学生(侯静里,2001),但亦有研究指出,年级与学生自我概念并无相关(黄倩倩,1995;李秋樱,2006);另外,理学院学生在整体自我概念上较优于文学院(李秋英,2006)。六、小结 归纳上述相关理论与研究结果后,本研究拟将以下面四个面向来讨论台湾大学大学生之自我概念内涵,包括:(一)身心自我:表示个人对其身体、健康、外貌、技能、性方面,以及个人价值、能力的评价。(二)家庭自我:表示个人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的价值感及胜任感的评价。(三)社会自我:表示个人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价值感与胜任感。(四)伦理道德自我:表示个人对自己道德价值、宗教信仰、好坏人之看法。 另外,为增强本研究结果之解释力,研究者在参考历年研究结果后,便将性别、院别、家庭社经地位、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纳为背景变项,以期本研究之分析结果可提出更准确且具说服力的解释。第二节 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与相关研究 本节分成四个部份进行说明,首先说明网络自白工具之定义、内容做文献探讨;第二就网络媒体之特性进行数据整理与归纳;第三为说明网络自白工具之相关使用行为之内涵,如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上的自我揭露与网络社会支持等;最后是针对本研究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之小结。此部份中,考量部落格与BBS的个版是为目前台大学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自白工具,故聚焦于这两者来进行介绍和探讨。由于网络自白工具为研究者应研究目的而编制的新名词,目前并无以网络自白工具为名的相关研究,因此在以下的文献探讨中,是以相近之网络使用行为或网络工具为主,再归纳整理出本研究之定义与内涵。一、 网络自白工具之相关定义与分类 由于目前与网络自白工具性质相近之媒体为部落格与BBS中的个版,因此便将两网络工具的相关文献整理如下:(一)、部落格的定义 部落格是由英文Blog一词翻译过来,中文翻译另有网志、博客。 Jeremy Wright在Blog Marketing(2006) 一书中指出,要符合部落格需要包含以下七点:1. 文章发表(blog post) ,意即部落格使用者所发表的文章。2. 部落格使用者(blogger) ,为一个用部落格软件(blogware)维持部落格运作或是写部落格文章发表的个人。3. 部落格范畴(blogosphere),为部落格、部落格使用者及部落格文章发表的集合。4. 部落格软件(blogware),一种软件能够发表部落格文章以及管理部落格的工具。5. 非正式会话(The conversation),指所有阅览部落格的人和部落格所发生的一切事。6. 永久连结(Permalink ),指一连到这个部落格上的永久连结,且是不变的。7. 通告(Trackback),当A的部落格中引用B部落格中的文章或提到有关的议题时,会产生一个e-mail通知B,告知文章已经被引用了。(二)、部落格的内容Krishnamurthy(2002)以及Judit Bar-Ilan(2004)把部落格依照内容做简略的二分法:1. 自我描述型(Self-expression):内容多在描写作者私人的日常生活琐事,较偏重在家庭、心情及自我的描写。内容以文字为主,较少包含对外的超级链接。2. 主题型(Topic):主要讨论外部环境发生的事件,内容多为作者对某件事的看法以及其浏览网站所得来的新知识。特色在于文章包含许多作者由外面搜集回来的超级链接以及对这些连结所作的评论。(三)、个版的定义由于个版是近年来因特网的新产物,目前并无个版的相关论文,以下内容摘录自网页上的介绍及相关书籍的解释来加以说明:批踢踢 (Ptt) 、批踢踢兔 (ptt2.cc) 、批踢踢参均是电子布告栏系统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BBS最初的设计是与一般的布告栏一样,提供读者查询各项信息;而与一般传统的论坛不一样的是,在电子布告栏上面沟通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可以是读者,也都可以是主笔;加上现今的网络发展已经相当普遍,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电子布告栏上的作家可以分散各国,可以从小孩到老年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以及回复自己的看法,正因为如此,在 BBS 上的信息,总是最新并且开放,较少有一言堂的情况发生。有趣的是,BBS 使用的是纯文字的接口,所有的功能,都只需要透过键盘,不需要将手从键盘上移开去动鼠标,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由于 web 接口的盛行,若干 BBS 提出各种不同的方式,将原来纯文字的 BBS与 web 接口进行整合。不过仍有相当多的使用者觉得直接使用纯文字模式更为快速便捷。(四)、个版的内容个版是批踢踢兔中的一个功能,批踢踢兔于 2000 年 4 月 22 日正式开放大众使用。个版为私人性质的看板,多数人以纪录生活发生的事情为主,每个个版有各自固定会观看的观众,可以与板主或是同时阅览同一个板的观众进行互动。个版按照不同的类别风格,共分成无以名状、自然就是美、霹雳动物园、左岸咖啡馆、城市之恋、温馨烘焙坊、世外桃花源、失落的一角、神秘的地方的分类类别。板主(管理个版的使用者)申请时可以自由的选择要居住在哪一个群组的哪个类别内,同时也有机会与兴趣相似的邻居互相认识。也可自行设定为公开个版或是隐藏个版,板主有权开放给特定账号的人进入他的个版,这点和前述小团体的部落格雷同。由于个版是批踢踢兔中提供的资源之一,而批踢踢兔又是属于BBS中的一种,因此,个版也仅具有纯文字以及以文字或是符号拼凑而成的图形的功能,这和部落格还兼具影音、图像的功能不同。在个版中,观众与板主或是观众与观众间的互动可以以推文的方式(直接在文章下响应)和以响应方式寄至板主BBS的信箱或是直接回复新的文章在版主的个版上,不过就像前面所述,仅能以文字或是符号的方式互动,但可键入网址连结至其它网站。(五)、结论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部落格的定义与分类并无一致的解答,但综合以上论述,本研究将采用 Krishnamurthy(2002)以及Judit Bar-Ilan(2004)的分类,将自我描述型的部落格纳为主要研究范围中,以切合本研究网络自白工具之性质。 而由于个版和部落格同时具有提供使用者纪录生活琐事,以及提供阅览者回复给使用者的功能,因此本研究的网络自白工具的范围将包含部落格及批踢踢兔中的个版。二、网络自白工具之相关特性这部份,我们亦是采用针对相关网络媒体书写特性的文献,整理如下:(一)、网络传播媒体之相关特性Scheidt 和 Wright(2004)认为部格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可以将个人的叙述(personal narrative)加上表演的特性,像是藉由使用颜色和图像布置舞台并且藉由回响、文章发表、或是在部格之外的传播管道,如电子邮件和实时通讯,与观众互动。这个人化的网页可以让个人从媒介内容的消费者跃身为媒介信息的制造者(Dominick, 1999)。另外,Morris & Organ (1996)曾指出,因特网的发展是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后的第五大媒体,同时具有多面向(multifaceted)的性质,兼具了传统传播区分个人、人际、大众传播的性质。因此应该将网络传播视为一个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连续体 (continuum),网络书写活动毕竟是发生于一个新媒体、新的互动环境之上,有其不同于传统形式之处(谢婉蓉,2005;引自王柏钧,2006)。因此以下将整理网络书写环境的特性,以及网络书写所呈现的特点,综合许多学者的意见,网络传播活动的特点可归纳如下:1.去中心化网络不同于一般的系统,网络的结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结构体,没有明显的起始点及终点,因此网络天生就是一种去中心的体系(Poster,1997)。而这种分布式的架构鼓吹了自由、平等、开放的使用信念。但相对来说,自由也意味着规范减少,可能导致了网络上放浪行为的出现,也使得所有话题都可以公开讨论,理性的、偏激的、公正的、偏颇的,应有尽有(Millard,1997;Zickmund,1997)。因为这种特性,网络在时间与空间上延伸了个人传播的可能性(Chandler,1998),也促使网络媒体有成为个人化媒体的可能,同时使得人类自有文字以来所累积的经验知识,可以经由分享而快速流通(王柏钧,2006)。 2.公私难分网络是一个整合的媒体平台,不论是私领域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乃至于公领域的大众传播、行销、组织传播等,都可以同时同步的存在于网络平台上,也打破了传统公与私领域的决然界线。在媒体普遍被视为社会公器的今天,网络因此也很难明确的归类为公器或是私器,而成为一种吊诡的媒体类型(吴筱玟,2003)。这种情形套用在现今的部落格上,我们可以发现部落格虽然是一种个人化媒体的形式,但是却也可以被使用在公众领域的层次上。诸如选举期间候选人成立的专属部落格,或是许多媒体组织成立的部落格,甚至由记者个人所成立的私人部落格等,公私领域的界限事实上已经很难予以明区分。即便是在属于私领域的层次上,使用者使用部落格服务时,也多希望透过网络媒体的公众特性,能够吸引更多网友来观看自己的部落格,而非仅仅是作为自身欣赏回顾的纪录而已(引自王柏钧,2006)。3.快速流动网络世界里的讯息快速流动,使全球化活动下的时空压缩(time- space- compression)感更加剧烈(Harvey,1989)。一方面促使我们对于地理界限的距离感逐渐消失,同时对于时间的概念也逐渐模糊。网络在时间与空间上延伸了个人传播的可能性(Chandler,1998)。透过网络的连结,我们可以知道,远在地球的的另一端所发生的事情,就如同发生在你我周遭一样。另一方面,网络也压缩了我们对于时间历史的感觉。透过网络,我们可以一窥许多历史事件的原貌,古典的、现代的、未来的、科幻的全部都被拼凑在一起,这同时也意谓着我们对于历史感的逐渐消失(Barker,1997)。如同Castells所说,网络的流动空间取代了物理上的空间网络,因而使得人类生活方式上空间与时间的定义也将受到改变(Castells,1998;引自王柏钧,2006)。异步的传播特质赋予使用者在传播过程中更多的掌控权(Walther,1992;王家茗,2001)。4.互动性网络与其它传统媒体的最大不同处即在于互动性,而互动性所指的是媒介使用者有向信息提供者或其它使用者沟通的能力(高筱绮,1999),也就是双向交换信息、进行人际传播的可能。网络的互动性弥补了传统媒介所缺乏的沟通性,提供了人们在沟通需求上的主动权,以及控制和交换角色的可能。另一方面,网络的近用性质,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讯息的产制者,也打破了原有发送者与接收者间的主从关系。因此,网络传播的参与者拥有控制对谈的能力,可以选择或修正传播行为发生的时机、内容与顺序。这代表的是参与者不仅仅只是参与而已,而具有了改变中介传播环境的潜能(Steuer,1992)。此外,网络互动性质允许使用者有高度的使用弹性,可以去选择自身所喜好的事物,也造成以往媒体的大众化开始走向分众化,同时也是促使网络社群产生的重要因素(引自王柏钧,2006)。5.同步性/异步性网络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也同时具有了同步性/异步性两种不同特质。如网络聊天室、实时通讯软件的应用,所呈现出的就是同步性的特性。使用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同时在网络世界中进行互动,不受地域的限制。相对而言,网络也具有异步性的特性,网络空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讯息只要储存在网络上,使用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选取想要的讯息或数据,不同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介,阅听人必须在特定时间才能接收到媒介讯息。网络的异步性特点,让使用者在使用上拥有更多弹性及选择(引自王柏钧,2006)。6.匿名性/具名性一般学者常提及的都是关于网络世界所具有的匿名性特质,匿名性指的是在网络上的使用者,通常经由代号或昵称来认定在网络上的身份(王家茗,2001)。就像BBS上面的ID、在线游戏的登入账号等等,网络上的代号、化名,也就成为个体在网络世界里的另一种身份表征。一般对于匿名与自我揭露有两种看法,一方面认为去社会线索、去面对面有利于自我坦白、私密经验的揭露;另一方面,匿名性却又可能不立于身份建立,自我意识或社会规范容易丧失(王家茗,2001)。然而相对于匿名性而言,网络同时也有着具名性的特性。具名性并不一定指的是明确表达出如姓名、生日等的个人数据,而是指使用者可以在有意无意间,透过文字或是相片的呈现,透露出属于个人的相关背景数据,使得其它网络使用者得以更加了解自己。这点在现今的部落格使用上也很常见,透过照片或是网志的书写,即使没有明确透露出自己的相关资料,也能让网友们了解自己的相关背景或讯息(引自王柏钧,2006)。7.多媒体新媒体的发展不再取代旧有媒体,而是整合既有媒体的特色。现今网络媒体的发展,就已经整合了人类所发明的所有媒体功能。网络数据的呈现方式可以有文字、图像、声音、影片等,从纯文字到多媒体效果都有。同时透过超文本(Hypertext)功能,更打破了传统逐字阅读的习惯,只要在超级链接的选项上轻点一下鼠标,相关的数据内容就马上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因此网络可以说是整合了人类沟通的文字、口语与视听型态,使得人类可以在开放的虚空间内,在选定的时间,以多重的观点在网络上进行互动(Castells,1998)。同时由于网络文本所具有的高度自由性及选择性,使用者可以任意的编辑讯息数据,也造成了具有个人化特质的文本产生(吴燕蕙,2000;引自王柏钧,2006)。(二)、结论 综合上述,我们大致可将网络书写媒体的特性区分为两类,并分别与网络上自我揭露与网络上的社会支持有关: 首先,去中心化、公私难分及匿名性等异于传统纸本书写方式的功能及特色,让网络工具成为讯息或是议题讨论的开放平台;并且藉由此一开放的媒体,使得各种话题皆可被讨论,传统上公领域和私领域的界线也逐渐变得难以划分;再者,匿名性的功能使得每个人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就如同拥有一层保护罩,可重新塑造一个自己所认同的身份,对于消息的传递或是发布也具有较高揭露性。以上三项,结合开放的沟通平台,公私议题界线模糊及匿名性的隐藏效果等,使得网络工具使用中的自我揭露程度之高低成为可探讨的现象。 第二,前述网络书写媒体特性文献中,其互动性、快速流动以及同步性等特色,不但让网络工具此一平台成为双向沟通的管道,第一手的各项信息或消息可随时同步更新与传递的功能,也更强化了此一虚空间彼此的互动性,并进而塑造出网络社群的聚集现象。藉由作者和读者之间双向的沟通互动过程,以及数据传递的快速性和同步性,网络连结起众多陌生人的虚拟关系,创造出一种彼此互相寻求支持的虚拟社群,故网络工具制造出的网络社会支持网络关系也是一值得探讨和深入观察的重要现象。三、 网络自白工具使用行为之内涵 由于目前尚无研究讨论网络自白工具之使用行为之内涵,一般文献都多以网络使用行为为主,内容以讨论网络使用频率与网络使用动机为主要内容。因此,以下除了归纳使用频率与动机之相关文献外,也将前述归纳出的网络自我揭露与网络上社会支持两种情形纳入网络使用行为内涵的讨论范围,分项整理如下: (一)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频率包括使用者在固定期间内(如每周)使用网络的次数,以及每次使用的时间等。根据部落格搜寻引擎Technorati(Sifry,2006)的调查发现,部落格使用者依照其写作等级可划分为四等级:1. 低度写作族群(过去六个月写了3-9篇的文章)2. 中度写作族群(过去六个月写了10-99篇的文章)3. 高度写作族群(过去六个月写了100-499篇的文章)4. 极高度写作族群(过去六个月写了500篇的文章)。(二)、网络使用动机考虑到本研究以自白性质的网络工具为主,因此在此针对使用自我描述型的部落格动机做一探讨,将其它新闻、商业、广告型部落格屏除在外。在沈俊佑(2005)的论文中提到 ,藉由深度访谈发现写部落格主要有五个动机:1. 纪录自己的生活,而这个原因则是经由部落格让家人及朋友可以知道自己的生活,却不会有e-mail所带来的强制性,这与一般网站最大不同点是部落格是个更新迅速以及动态的网页。2. 将部落格当作评论的发表。也就是对于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物做一些评论,即使只是一些小观点,却隐含了作者本身的经验。3. 把部落格当作一种精神发泄,也就是将自己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些令自己特别着迷的东西,用部落格当作发泄的管道。4. 把部落格当作灵感的来源,也就是利用写部落格的时候帮助自己思考,以得到一种新的想法,并且因为自己的一些观众而得以证明自己的能力。5. 把部落格当作讨论的场所,欲进行一些议题讨论。部落格使用者本身知道,会去看自己部落格的人多半是自己所熟知或认识的,而他们的发表也以个人本身以及有相当深度的言论为主。 而王家茗(2001)则是将网络书写的动机分为七个因素,分别是:个人思考记录与分享、互动友谊、匿名替代、试验尝新、接口功能、发泄创作欲望、联络友人。(三)网络自我揭露 由于网络自我揭露并非专有名词,现有研究也只有针对自我揭露之界定,因此底下先说明自我揭露后,再归纳相关文献来说明网络自我揭露之与内涵。1. 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一词为心理治疗家Sidney Jourard于1959所创用的词语,她将自我揭露定义为一种显露个人的讯息,让其它人认识自己的过程。 (Altman,1973)。而当我们更仔细的来看自我揭露时,可以将自我揭露分为广义与狭义。以广义来说,自我揭露是一种向他人透露有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想法、感受与经验等,使他人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沟通行为。(Devito,2003) 狭义的自我揭露,则专指对他人揭露内在的(inner)、私人的(private)以及亲密的(intimate)讯息,这些讯息多半是个人有意隐藏、不愿为多数人所知的,或者对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Devito,2003; Pearson, West&Turner,1995。)(引自吴泰毅,2005)因此,我们可以从深度与广度两个层面来探讨自我揭露,随着时间增长,以及揭露者与揭露对象之间的关系增长,自我揭露的深度与广度也会渐渐地加深加广。(Altman&Taylor,1973) 在功能方面,Derlega与Margulis(1983)认为自我揭露包含以下五种功能:宣泄、自我澄清、社会认可、关系发展与社会控制。(1)宣泄:主要为表达自我之感受,无论是向他人分享喜悦、伤心或气愤的情绪与经验。(2)自我澄清:个人可以透过适当的自我揭露,对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做出更明确的厘清,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思维的来龙去脉,协助建立共识并且降低误解的产生。(3)社会认可:透过揭露自我的讯息,企图获得他人的认可,以确立自我概念。从他人的肯定或建议当中,辨别自我的态度、价值、感受等观念,形成日后行动时参考的准则,也就是自我概念的内涵之一。(4)关系发展:平等且互惠的自我揭露,往往有助于彼此的了解。在关系的维系当中,自我揭露有助于关系的延续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