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doc_第1页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doc_第2页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doc_第3页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doc_第4页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 目 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学 生 王君指导教师 毕雅静 讲师年 级 2011级专 业 汉语言文学二级学院 中文系(系、部)邯郸学院中文系2013年11月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毕雅静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王 君 年 月 日摘 要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这部小说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思想倾向。小说通过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现这种忠义思想。小说中,忠与义,各有其意,忠义连用更有其深意。本文欲从文本出发,深入研究水浒传中忠的含义、义的含义和忠义思想的实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精准的解读。关键词 水浒传 忠 义 忠义思想 The discussion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 Margin Wang Jun Directed by Lecturer Bi YajingAbstract The thought of Loyalty is the main and important tendency of the novel the Water Margin. The novel expressed the thought of loyalty through the portrays of the heroes led by Sun Jiang. In the novel, loyal and righteousness have their own meaning. Using them together has more meanings. In order to have a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the novel intends to study meaning of righteousness and the essence of loyalty thought in the Water Mar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xt.Key words the Water Margin loyalty righteousness loyalty thoughtII目 录摘要.外文页.1引言12水浒传的忠1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1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23水浒传的义53.1见义勇为53.2团结聚义63.3兄弟情义63.4仗义疏财6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75结语7注释7参考文献7致谢8浅谈水浒传的忠义思想1引言水浒传这部小说最重要的闪光点是宣扬“忠义”思想。这也是这部小说最主要的思想倾向。 书中通过以宋江为首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出这种“忠义”思想。纵观这部小说所宣扬的忠义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忠”即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朝廷以及亲朋好友,忠于正义;“义”即对兄弟讲义气,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为人民除暴安良。“忠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表现,它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里,贯穿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要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2水浒传的“忠”“忠”在传世文献中的最初使用,当是记录孔子言行事迹的论语一书。据统计,“忠”字在论语中总共出现十八次,其中有十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孔子对“忠”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教授弟子的四门课程即“四教”中的一门。孔子在论“仁”的思想时提及到“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仁”是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厚诚实,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忠”是从积极方面说明“仁”。 “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在孔子的影响和带动下,“忠”很快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字眼,成为各种著作中随处可见的一个积极词汇。孟子也是主张忠君的,孟子在孟子滕文公对忠的见解是“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但是在先秦以后,“忠”的概念逐步转化为下对上特别是臣对君的道德观念。于是乎忠君思想开始盛行。相比较而言,“忠”的含义较为固定,可以理解为君与臣之间个人的单向关系,这是专制社会中维系统治者绝对权威的重要的伦理法则,因而“忠”具有官方意识形态的内涵。 2.1水浒传中忠的含义水浒传中的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即忠君。“忠”在一切之上,忠在孝上,孝在义上。公孙胜两次离开起义队伍,是为了给养母尽孝,修道正果;宋江大闹清风寨后,号召各路好汉归梁山,自己却于途中得父诈死家书,撇下众兄弟,独自回家。这些都是孝重于义的例证。其实,孝也是“忠”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古人的论述中,“忠孝”连词,乃是将“忠”建立在“孝”之上的,孝经将孝最终落实到“事君”上,就是要为忠寻求一种心理根据。小说将“孝”置于“义”上,其目的正是以“孝”论“忠”,从而使“忠”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情感动力和本体论根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山泊众孝子的“义”是奠基于“孝”的赤诚之上的。对于“忠大于义”则很好理解,宋江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则是忠大于义的集中体现。在他的思想行为中,“忠”不仅重于“义”,而且为了对朝廷忠,而对义军兄弟不“义”,也让兄弟们付出了巨大牺牲。2.2梁山好汉的忠君表现梁山好汉由最初晁盖带领的少数人马发展到最后大小一百零八个好汉,是在这种“义”的作用下形成的。像第一批大闹清风寨聚集了九条好汉,梁山好汉由十二位增加到二十一位;第二批江州劫法场后,增加十八条好汉;第三批祝家庄打下来,又为梁山添了十二位头领;第四批是攻打青州后又增加了十二人;第五批是攻打东平府带回了董平、张清等好汉,至此一百零八将已全部上了梁山。这些义军有的是直接受到梁山好汉的资助,有的是慕名而来,陆续弃官上山入伙。七十一回的梁山英雄排座次,标志着梁山起义大军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可看到起义军的力量足以夺取封建王朝的政权。但是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梁山英雄的领导者没有把梁山事业继续向前推进,而安排了一个全体受招安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未免使人伤感,但究其根源,这也是梁山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作者在赋于梁山众好汉各种义举和义气特点的同时,也赋于了他们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所谓的“忠君”也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也是水浒传一贯标榜和宣扬的。在梁山义军的头领中,多数来自封建中下层地方阶级。即使是来自下层的劳动者,他们也多是受封建正统思想观念影响,殷切希望自己能出化为官,封妻荫子,子孙也能当官,福禄寿全,过上丰衣中食、受人尊敬的安稳生活。这一人之常理也未尝不可。但是当他们在被官府所逼,活不下去时,什么“贼”名份和“忠君”意识暂时被抛在脑后,去赴汤蹈火,拯救自己和天下。然而当梁山势力壮大,官府势力奈何不了,梁山众英雄的生存状态好转,那些以前来不及考虑的问题便自然而然的日益表现出来。这正是小农意识的反映。绝大多数义军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千年来令人们所崇拜的封建“忠君”的好名份,而解决名份和忠君问题的最佳途径便是接受招安。这一美好的愿望在很多头领中是存在的,也是符合情理的,这一思想在杨志、卢俊义尤其义军首领宋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宋江出身地方家庭,本是刀笔小吏,有着深厚的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就其一生思想行为,集中起来,其本质特征,可以概况为一句话:“宋江是出身于地主家庭,具有封建社会传统思想观念的出类拔萃的孝子忠臣。”一开始加入义军存在着严重的动摇性和妥协性。在他看来,政治黑暗是奸臣蒙蔽圣君的缘故。因此,他一面在做援救晁盖等人的义举的同时,一面却又认为他们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公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他上梁山十分勉强,经历了极为曲折的过程。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书信,就使他抛下大批人马,“飞也似”地奔丧,并服服帖帖地接受了官府的断配。在刺配江州的道上,又从忠孝观念出发,拒绝了晁盖的援救,直到他浔阳楼题了反诗,事发被判死刑,由梁山英雄救出才不得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还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向往着日后“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他甚至多次把起义事业说成是“造恶甚多”,“误了大事”,“逆天大罪”等等。从宋江的这种思想行动中,使我们预感到义军的历史悲剧。梁山英雄的悲惨结局和这次起义的失败也正是理所当然了。 三代将门之后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失陷“花纲石”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时,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此外还有呼延灼、大地主出身的卢俊义等都盼望着早日招安,因为只有这样可能让他们恢复名份。从他们原来的地位和上山的经历来看,“忠君”的思想已经在他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也为他们后来接受招安作下了铺垫。3水浒传的“义”早期儒家的“义”专指对于社会国家及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行为,内容较为宽泛,包括君臣,父子以及同类人(家庭成员、亲朋戚友、官场同僚)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孟子提出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五种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特别对于君臣关系,他认为应该是互相尊重敬爱的对等关系,颇含有较为开明的民主成分。他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如“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早期的“义”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于“义”,韩非子解老中的解释是:“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汉代董仲舒为了建立大一统的伦理体系以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时代需要,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概念,确定了臣对于君的绝对服从的道德理念,社会其他领域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也要由“君臣大义”的原则来限定和调整。后来宋代理学的“义”就专指君臣大义,不扩大到社会其他领域。总之,“义”的含义则较为宽泛,既有忠君爱国的民族大义的官方内涵,又有江湖道义的民间概念,可以是相互扶持的小集团的“结义”,也可以表现为反抗官府和朝廷的人民的“聚义”,因而“义” 成为民间同一类人或组织的伦理规范,甚至成为民间组织、地方武装的一种旗帜和纽带。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或干脆称之为忠义传,书中带有“义”字的回目就有12回之多。传统之“义”之激发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成为其中的集体无意识。水浒传塑造了一百零八位好汉,他们大多被逼上梁山,被迫落草为寇,梁山聚集的是一帮叛逆者。他们无君无父,无老亦无少,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玩就玩,有仇报仇,有恩报恩,他们本领高强,重义气,他们不服世俗权力的管束,不受常理的约束。但就是这样一群在统治者眼中的“造反者”,他们身上却闪烁着世人少有的“忠义”精神。他们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他们重兄弟情义,为弟兄两肋插刀;他们仗义疏财,但凡有来投奔他们的人,不论好歹,便留住下。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指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水浒传里所描写的弥漫于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义气,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观念。小说中的“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3.1见义勇为见义勇为,顾名思义就是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的去做。俗语说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样的解释可以看出见义勇为的几个特点:其一,见义勇为具有偶然性。是那些突然发生的事情,如水浒中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是很偶然的到那件酒楼吃饭,偶然间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得知镇关西的罪行才由此展开的故事。其二,见义勇为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所救的人可能是相识的,也可能只是路人。水浒在当时可以得到共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描写的这些故事都是贴近人们的生活,当时社会黑暗,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他们也在期盼能有一群素不相识的正义之人能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关于见义勇为的例子在水浒中不胜枚举,但是在我看来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人物是鲁达,他就是见义勇为之士的化身。他有一条关于见义勇为的人生信条:“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对待林冲如此,对待金翠莲父女亦如是。他用实际的行动践行着这个人生信条。典型的事例有“拳打镇关西”;“大闹桃花村”;“大闹野猪林”。鲁智深在水浒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出场。原本他领着史进、李忠想在酒馆里痛快的喝一场,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酒喝到正酣时偶然间听到隔壁传来的嘤嘤哭声,于是大发雷霆,但当他把金翠莲父女叫过来问清原委后,鲁达震怒了,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其实鲁达与金翠莲父女非亲非故,本是八竿子打不着一起的人,但是他的正义之心被完完全全的激起,他不但要帮助金翠莲父女脱离虎口,还要严惩那个所谓的“郑大官人”。于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好戏正式上演了。与想象中不一样的是,鲁达找到郑屠并不当胸揪住挥拳就打,而是假托相公之名,不假手于其它伙计,让郑屠不明就里地剁了二十斤肉馅,存心折腾郑屠。待郑屠回味过来要发火时再把两包臊子劈面打过去,正式摆开教训他的姿势。一拳、两拳、三拳,郑屠由开始的狂妄自大渐渐变得“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动弹不得”,彻底的清除了这个恶棍。同样在第五回中写道鲁智深在前往东京大相国寺的路程中途经桃花村,知道附近桃花山上的一个强盗二大王要强娶桃花村刘太公的女儿,便假扮太公小女,打了来庄逼亲的桃花山二头领周通。随后在第八回中鲁智深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的消息,唯恐途中有失,暗地跟踪至野猪林,看见那两个公人要对林冲下手,就从一旁跳出,将两位公人打了一顿,林冲劝鲁智深饶了他们性命才作罢。而后,鲁智深一直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后才放心离开。这几个事例使鲁智深的“侠义”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在水浒传中,见义勇为的人不止鲁智深一人,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就是“拼命三郎”石秀。石秀在市上挑担卖柴,看见杨雄受到一群无赖的围攻殴打,便主动上去打退无赖,救了杨雄。被戴宗评价道:“端的是好汉!真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第四十三回)石秀自己也说自己是“.平生执性,路见不平,便要去舍命相护.”(第四十三回)3.2团结聚义“义”是水浒中的一个重要体现。“义”是人类群居的根本,“义”在则人聚,“义”去则人散。我们常说社会底层的人们最讲义气,是因为他们无力独自承担生活中的意外变化,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免遭暴力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强烈愿望。越是生活窘迫,孤独飘零,这种追求义气的愿望越迫切,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小团体主义的哥儿们义气。水浒传中的“义”,就是这种生存的需求。穷苦农民生活不下去,以哥儿们互利的“义”去谋取富豪的“不义”之财,理直气壮地宣称“取之何妨”!“义”字表示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还可以从梁山几个建筑物的名称上得到证实。梁山泊的中心建筑原本叫“聚义厅”,后来宋江将其改为“忠义堂”,虽然加强了“忠”的含量,但“义”的意思并没有消失。这个“义”字的含义还可以从旁边的建筑物名称上看出。聚义厅旁有“断金亭”和“雁台”。“断金”二字显然来自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利可断金”,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早在晁盖一伙上山后梁山处于事业奠基时期时,小说便写道:“自此梁山泊十一位头领聚义,真乃是交情浑似股肱,义气如同骨肉”。有诗为证:“古人交谊断黄金,心若同时谊亦深。”这里将“义”字与“断金”、“同心”、“股肱”、“骨肉”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宋江虽然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但“断金亭”的名字却没有改,而且在七十一回大聚义之前,他还给亭子换了一块大匾牌。“雁台”也是在这时修筑的。“雁台”的意思书中没有注明,但应当也是兄弟雁行,团结一致的意思。书中的旁证是,第九十回写智真长老的“当风雁影翩”预言后,不久便说:“宋江等众兄弟,雁行般排着,一对对并辔而行。”宋江自己写的词里也有“六六雁行连八九”的句子,都是表示兄弟团结一致的意思。“结义”和“聚义”虽然都包含有“义”,但是它们的意思却不完全相同。“结义”是指因为感情好或有共同目的而通过一定形式结为兄弟姐妹。典型的事例有的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而“聚义”是指为正义事业而聚集在一起。在水浒的世界里,如果说“结义”只是表示个别好汉之间的友情和团结的话,那么“聚义”则明确是指那些使山寨团结一致的大事业。如第五十八回写史进等四人在少华山落草后,鲁智深对宋江说:“四个在那里聚义。”第七十一回全体好汉一起盟誓要替天行道,称做“大聚义”。包括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等各山寨的议事厅都叫“聚义厅”。在智取生辰纲前,晁盖和吴用商议参与者人选时,吴用说:“我寻思起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这里“义胆”的含义就是为了团结合作的事业,可以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正是绿林事业最最需要的品格。又比如第五十三回戴宗到蓟州请求公孙胜出山相助来对付高廉的妖法时说道:“若是师父不肯去时,宋公明必被高廉捉了。山寨大义,从此休矣!”很显然,这个“山寨大义”,就是“山寨的大合作事业”和“山寨的大团结”的意思。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水浒传中团结聚义的例子有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第三十九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大聚义。正是有了这种众志成城的决心,梁山好汉才会团结一心,大胜高太尉,给腐朽的宋王朝以承重的一击。3.3兄弟义气梁山英雄本来互不认识,但一听到他们仰慕的人物,就立刻作揖下跪,甚至结为异性兄弟。兄弟义气体现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的一种互相依存、互相救助的现实需求。比如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写道:林冲被押开封府,当案孔目孙定与府尹将林冲刺配沧州。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霸、董超将林冲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和陆虞候指使他俩陷害林冲的根由。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而林冲曾在大相国寺结识鲁智深,鲁智深得知林冲被刺配沧州的消息,唯恐途中有失,暗地跟踪至野猪林,看见那两人要对林冲下手,就从一旁跳出,将两位公人打了一顿,林冲劝鲁智深饶了他们性命才作罢。而后,鲁智深一直护送林冲到达沧州后才放心离开。准确说来,林冲和鲁智深只有一面之缘,没有太多的接触,但是就是这匆匆一面,使他们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甚至可以为对方豁出命去。当鲁智深知道林冲惹上官司之后,就到处找他,知道有人会路上害他,便一路跟随,随时保护林冲的安全。这赶路的艰辛自然不必说,还要随时提防着那些要毒害林冲的人,身体和心里都有着极大的压力。鲁智深是一个无拘无束的大汉,但是他可以为了只见了一面的朋友颠簸奔走,护其周全,可见兄弟情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难怪有诗为证:“最恨奸谋欺白日,独持义气薄黄金。迢遥不畏千程路,辛苦惟存一片心。”3.4仗义疏财仗义疏财,这种仗义疏财不仅体现了梁山好汉的美好人格,也是梁山义军集团得以形成的重要凝聚力。广大受压迫者大多经济上入不敷出,这些资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和生存问题,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希望,感受到 “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理想社会的美好。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绸锦,以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因此就不断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梁山来,为梁山势力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在仗义疏财这方面,要以宋江和柴进为代表。在梁山起义军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很多人要么受过宋江的直接资助,要么听说过他“及时雨”的美名,所以一听说要随他起义,大家无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地跟随着他,甚至到了愿以自己的死来报答宋江的地步。这所有的一切无非就是一个“义”字。梁山好汉个个勇武无比,豪气凌云。鲁提辖的怒打镇关西,倒拔杨柳,大闹野猪林;李逵的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大闹忠义堂;武松的景阳刚打虎,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都是这种阳刚之气的表现。如果说打抱不平和仗义疏财是众好汉“义”的具体行为,那么勇武豪爽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是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精神之美了。小说把二者储存咬合,神为形显,形为神主,构成了以“义”为核心的梁山好汉英雄群体,为人们历代所颂扬。作者也正是通过梁山英雄的际遇,表达自己对丑恶势力的愤激之情;通过梁山英雄对封建地方的打击,来发泄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通过梁山英雄的理想,反映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说来,“义”字在梁山聚义中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统一思想,净化道德,感化了英雄们的情感,升化了英雄们的境界。有这个“义”字,英雄个体才有了精神的富有感和依托感。品悟水浒传中的义,其表现的是个人对他人、个人对社会、个人对不特定的受害者的一种仁爱和救助,并且也是升华到思想意识层面上的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这种“义”,在当代也是需要弘扬和倡导的。4水浒传的忠义思想忠义思想并不是一开始就连在一起的。在先秦之前“忠”与“义”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其渊源可以上推到我国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尚书,该书主要记载了四代君臣的言论和思想,成为后世 “尊王”、“重义” 、“忠君”等思想的源头。“忠义”连缀的现象出现在汉代以后,为了防止“义”逸出封建统治阶级修筑的伦理道德轨道之外,朝廷的策士们就在“忠义”二字上下工夫,将“忠”与“义”连缀,含有政治目的的捏合。首先承认某部分人或某集团在下层的活动是“义”,然后在“义”的前面冠以“忠”来诱导这些人不造反,甚至是效力朝廷,使“义”的行为演变为对“忠”的政治伦理的追求,成为一种官方意识形态能够容忍与许可的行为。当人们用“忠义”来称赞一个人时,说明他既能对上讲忠,又能对同类人讲义,这种忠义观在中国社会的中下层普遍存在,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可以说忠义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政治伦理观。是从先秦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一种思想观念,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忠义思想经过历代儒学家的宣传, 上升到 “天理” 的地位, 并为历代皇帝所利用, 成为统治思想。其含义也逐渐固定, 逐渐简化, 在学者笔下内涵丰富的忠义思想, 在实际运用中变得简单、明了。忠就是指臣对君的道德准则, 即忠君; 义就是指兄弟朋友之间的道德准则, 即义友。水浒传 作者的忠义观显然是从儒家那里拿来的, 它的基本含义也是忠君义友。阮小五唱过这样一首歌: “打鱼一世蓼儿洼, 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脏官都杀尽, 忠心报答赵官家。”宋江曾多次声称: “ 纵使朝廷负我, 我忠心不负宋朝。”他们所说的忠, 就是对赵宋皇帝的忠。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大都是结义兄弟, 平生仗义疏财, 最讲义气, 被人称为义士。袁无涯刻本忠义水浒全传 第五十五回有一首诗, 是对水浒 忠义观的最好诠释: “忠为君王恨贼臣, 义连兄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 安得团圆百八人。”这首诗不见于容与堂本, 可能是后人增补, 但增补者对水浒忠义思想的理解是符合实际的。“替天行道”的“道”就是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尚同”等乌托邦理想。“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欺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水浒传的 “替天行道”都体现出封建正统思想与民间观念的合拍。 “忠君”是维护正统王朝统治的道德支柱,水浒传所表现的忠义思想是在教化人民群众在官逼民反的状况下还要坚持“替天行道”的忠君思想观念。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整个起义军的悲剧。在作者笔下,忠义思想无疑是宋江性格的核心,而忠对义有主导作用。围绕这一核心,作者大致是按照三个阶段来演绎宋江生活的轨迹:一是侠义英雄时期;二是亡命江湖、落草为寇时期;三是招安以后。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如果说,第一个时期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的话,那么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便可以看作是宋江“忠”与“义”的双重性格的斗争时期,结果很明显,对朝廷的“忠”战胜了对兄弟的“义”,这也是宋江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当宋江因怒杀阎婆惜逃走江湖、四处流浪,再到后来亡命清风寨时,宋江性格中的反抗思想和兄弟之义占了上风,只是这种状态不久即为宋太公的一封家书所扼杀。出于忠孝,宋江一再拒绝了晁盖等人邀其上山的建议,宁可沦为朝廷的囚徒,也不肯落草为寇与朝廷为敌!这种骨子里对封建王朝的“忠”与行动上的不忠矛盾地纠缠在一起。落草之后,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领导才能,整饬山寨,训练队伍,亲率义军攻城掠地,打败官军,严重威胁到宋王朝的生存。为了壮大自己,他又不择手段地笼络人才,将宋朝的统军将领呼延灼、关胜等“逼”上梁山。为了招纳卢俊义上山,一方面,宋江大展“义”举,使卢俊义感激非常,另一方面又派人在他北京家中题下反诗,断其归路。他一方面自称朝廷罪臣,辄称“小吏”,称自己不得已暂居水泊,另一方面,却又轰轰烈烈大造朝廷的反。无论宋江骨子里如何忠于朝廷,他的行动却把他置于统治阶级的对立面,正因为如此,招安以后,四大奸臣始终对宋江心存芥蒂,他们怎么能容忍一个造过朝廷反的人和自己同殿称臣呢?另一方面,正当起义军取得三败高俅,两赢童贯的辉煌胜利之际,宋江的思想与行动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童贯是个大奸臣,按前七十回的原则,梁山英雄一定会抓紧机会杀死童贯以谢天下,可这里的宋江却有意让童贯逃归,童贯手下的大将鄷美也被释放,甚至还求鄷美“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 从水浒传义军的反抗行动里可以看出,他们深切痛恨的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却不反对他们的最高领导者皇帝。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一部水浒,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诏安。”在受招安之后,梁山英雄不惜牺牲自己及兄弟的生命,征辽、征方腊,也充分显示梁山好汉对朝庭的忠心耿耿。事实上,宋徽宗这个无道之君,从未信任过宋江!正应了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宋江的悲剧其实在冥冥之中早就注定了,只不过他并不自觉,反以“义”为借口,让众多梁山兄弟成了“忠”的祭品。自己死之前怕李逵聚众闹事坏了自己一世清明还为其准备了毒酒,在这种情况下,李逵却说出了“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的豪言,而吴用、花荣却在宋江坟头自缢而死,更是让人动容。综上所述,对宋江忠义思想发展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忠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