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技术性分析.doc_第1页
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技术性分析.doc_第2页
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技术性分析.doc_第3页
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技术性分析.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下工程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的技术性分析 .Nmz290 display:none; 0 引言 地下工程深基坑往往处于建筑和人群密集区,对基坑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基坑设计和施工的不合理,造成基坑质量问题,出现下陷、塌陷等事故,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基坑的支护结构是保证基坑稳定的核心,一方面需要对周围建筑和地下管线等的抵抗不均匀变形的能力进行调查研究,考虑地下工程的地质状况,另一方面需要考虑基坑断面形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出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并设计合理的施工方案,确保设计和施工的一体化,施工中严格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基坑的工程的质量,为地下工程建设奠定结实的基础。深基坑相对普通基坑深度更深,基坑的承载更大,支护结构的牢固性要求更高,且施工难度更大。 基坑的支护结构方案众多,并拥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可供参考。例如组合性支护结构,综合利用锚拉钢板桩挡墙和土钉挡墙,组合成支挡墙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杂填土层深基坑的支护结构中。在支护结构中利用弹性支点法设计护坡桩和锚杆,综合利用挡土墙、压力注浆的方法,能够提高支护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水泥搅拌桩和土钉墙的综合利用也能构成较为稳定的支护体系。在具体的工程中,需要几个工程具体环境和工程需要,合理选择支护方案,综合利用各种支护技术。下面我们以具体的地下工程实例,具体分析深基坑支护保护设计以及施工的技术。 1 工程概况 拟建设项目为某高层建筑物,确定其基坑工程的基本概况为:基础采用Φ7002000mm的钻孔扩底灌注桩,南面的基坑深度为-5.520m,北面的基坑深度为-7.250m,基坑周长为355.75m。在基坑西侧有一幢高层建筑物,并有一期工程地下室,东侧和北侧的都为居民区,存在几栋高层楼,相对西侧的建筑较远,但地下存在供、排水管道、煤气管道、通讯光缆等,基坑的南侧为交通要道,周围环境复杂,对基坑的支护设计要求极高,施工场地狭窄,施工难度大。 拟建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结果是东北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厚2.60m7.60m,呈流塑形,湿度大,承载力极低,可压缩性能差,极易产生变形。整体基坑场地汗黏性土粉砂面积大,厚度深,且地下水位高,在进行基坑设计和施工时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水措施。 2 基坑支护结构设计 综合考虑基坑周围环境和工程地质、水文状况,对基坑不同方向设计采取不同的支护设计,综合利用排桩、土钉、锚杆、喷锚等各种支护方式,不仅追求结构的稳定、工程的安全,还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成本。 2.1 东面支护设计 基坑东侧为居民区,地下存在大量的管线,需要对基坑加强支护,防止基坑变形,在进行土钉施工时,需要避开各类管线。另外此段地质主要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决定选用水泥搅拌桩,还能有效控制成本。具体方案为:采用Φ500双排水泥搅拌桩,组成止水帷幕,防止淤泥土层水渗透,水泥搅拌桩的桩长为11.5m,交叉咬合10cm;采用4排1Φ22钢筋土钉,间距1.20m,第一排土钉长4m,其他为6m,基坑壁面挂双向钢筋网,并喷射砼。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2.2 南面支护设计 基坑南面为交通要道,建筑物少,但是基坑支护需要保证路面平稳,防止沉陷现象,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基坑的变形程度。具体设计为:采用Φ550双排搅拌桩,内侧桩长13.0m,外侧桩长10.50m,并增设一排树根桩,桩长40cm,搅拌桩与树桩交叉咬合10cm,保证支护结构的稳定;设置4道钢筋土钉,第一排土钉长4m,其它长为8m,以实现止水保护,并起到支护作用,基坑面需要喷射砼。 2.3 西面支护设计 基坑西面邻近高层建筑并存在一期工程地下室,不可能使用土钉墙支护结构,我们采用搅拌桩、树根桩相结合的支护结构,双排搅拌桩为型号为Φ550,树根桩的型号为Φ500,间距为1.0m,长12.0m,并在对基面进行喷砼。 2.4 北面支护设计 北面的主要地段为居民区,与东面情况相同,因为居民楼的限制,需要对土钉进行调整,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基坑的抗变形能力,保证居民楼的安全。由于居民楼基础基坑不得不缩短土钉的长度,以免破坏居民楼的地基,造成居民楼不稳,决定将土钉的长度统一为4m。而北面基坑靠近西面的地段则受到高层建筑和一期工程地下室的影响,不能按照靠近居民区地段进行支护设计和施工。我们采取搅拌桩与树根桩的组合支护结构,双排搅拌桩型号为Φ550,长度为11.5m,树根桩型号为Φ400,长度为12.0m。另外采用4排1Φ22钢筋土钉进行加固,土钉第1、4排长4m,第2、3排长6.0m,在第1、2排土钉间使用预应力锚索,型号为2×7Φ5,长16.0m,其中自由端长4.0m,锚固段长12m,锚索之间的间距为1.50m。最后对基坑面进行喷砼。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3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3.1 水泥搅拌桩施工 水泥搅拌桩施工首先需要根据设计,测量每个桩点的具体位置,并做好标记,使用搅拌桩机器,对桩点进行钻孔;搅拌桩机器下钻时将制成的水泥浆注入桩机内,钻杆叶片出喷出水泥浆,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为确保搅拌桩的质量,水泥浆配置的比例应该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达到设计深度时需要对钻杆进行提升,在喷射水泥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提升并进行速度控制,边喷射边搅拌,保证水泥浆搅拌均匀,在固化后能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 3.2 树根桩施工 树根桩的施工首先也需要使用钻机对标注的桩点进行钻孔,结合地质状况设计钻孔的深度,并对钻孔进行清理。其次进行钢筋笼安放工作,进符合设计要求的钢筋笼放入钻孔内,仔细审查放置的位置并进行固定。第三步是进行注浆管下放,将注浆管插入钻孔底部,倒入碎石,填充后将清水注入管内,直到管内水澄清;最后进行注浆,采用高压泵注浆,当浆液喷出后进行边提升注浆管边进行注浆。注浆过程中需要对浆液流量和压力、注浆管提升的速度、浆液初凝固的时间等数据进行记录,注浆完成后仔细核对参数,保证树根桩的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3 土钉墙、预应力锚索施工 土钉墙与预应力锚索的施工首先需要对边线进行测量,进行放线工作;第二步进行挖土,基坑开挖到一定深度时进行土钉墙施工,然后进行进一步挖土工作;第三部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安放土钉和锚索,确保安放角度与钻孔一致,注浆管与土钉、锚索同时放入孔内。注浆的配置比例需要进行严格控制,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对土钉采取一次注浆的方法,对预应力锚索采取二次注浆的方法,对注浆 毕业 .Rmn803 display:none; 压力进行严格控制,并保证第一次注浆也溢到注浆管内。当浆液凝固到一定强度时对预应力锚索进行张拉固定。最后进行基坑面喷泵作业,在基面铺设钢筋网后进行喷泵,保证喷射的混凝土厚度符合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卫东,徐中华.深基坑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设计与施工J.岩土工程学报,2010(07). 2周贺.土岩组合地区深基坑开挖地表沉降变形研究——以桩内支撑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为例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张定柱,顾德清.一种超深基坑的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J.山西建筑,2013(9). 4刘福东,张可能,陈永贵.复杂环境下深基坑组合支护结构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 作文 /zuowen/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