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docx_第1页
浙江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docx_第2页
浙江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docx_第3页
浙江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docx_第4页
浙江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湘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成因和分类。2.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2产生的原因(1)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2)随着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3环境问题的类型类型表现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思考1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还是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实质是什么?答案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但自然原因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其实质是发展问题。2如何区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答案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1)成因:人类长期大规模地开采与破坏。(2)表现:地球上某些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质量下降。(3)后果:资源不能满足人类需求。2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1)产生原因:人们长时期地砍伐森林和开垦草原。(2)后果:导致生态失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态恶化。3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1)概念: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2)主要污染物类型主要类型主要污染物危害水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药、化肥以及畜禽粪便等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大气污染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亦称颗粒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常见的有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危害植被,腐蚀材料,影响气候,降低能见度,引发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和酸雨等土壤污染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形状等发生变化,并导致土壤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判断1可再生资源不会出现资源枯竭问题。( )2乱砍滥伐使得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下降,导致土地荒漠化。( )3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容易导致土地盐碱化。( )4工业“三废”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任意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探究点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下图为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1图中箭头A、B表示出现环境问题的两个主要原因:A表示_,B表示_。答案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C表示_系统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活动对_的影响。答案环境环境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答案环境污染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横线上:乱采滥用矿物资源燃油产生的烟尘工业“三废”排放过度抽取地下水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酸雨水利工程环境保护A_;B._;C._;D._。答案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2环境问题的常见分布差异(1)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主要表现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原因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不同国家环境问题的表现也不同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峻)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主要表现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原因发达国家不但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还将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人口快速增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容易与所学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2)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应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 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1)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2)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答案(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探究点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下面为中国区域图。1甲处斜线部分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自然原因主要有_,人为原因主要有_。答案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地表植被稀疏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过度开垦2丙所在的地形区是_,这个地形区中的大城市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_,造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_,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_。答案四川盆地酸雨湿润多雨以燃煤为主3图中18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资源环境问题是_,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答案淡水资源短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降水变率大,且春季多大风,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4图中AF各城市由于能源结构以_为主,冬季采暖期长,重工业集中,所以环境污染以_污染最为突出。答案燃煤大气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常见生态破坏类型生态破坏原因森林生态功能下降乱砍滥伐,森林面积减少,导致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吸烟滞尘等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对表层土壤的保护作用减弱土地盐碱化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氟氯烃等有害气体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2)主要环境污染问题表现主要原因典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任意排放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垃圾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废弃物任意堆放太原矿区的煤矸石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许多城市噪声超标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3)常见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短缺原因土地资源短缺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类不合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退化、荒漠化等;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水资源短缺人口增加和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水量增多;水污染;工农业和生活用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能源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增大;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拓展提升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表现原因典型事例或分布区全球变暖自然:气候的变化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全球臭氧层破坏自然:太阳活动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酸雨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降水较多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西欧、北美、日本、中国长江以南地区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读图完成23题。2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固体垃圾汽车尾气沙尘燃煤A B C D3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A市中心垃圾外运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C大量使用洒水车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答案2.C3.D解析第2题,图中给出的时间是冬季,北京位于北方地区,冬季需要燃煤取暖;北京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高,小汽车拥有量较高,汽车尾气排放量大,这是北京PM2.5的主要来源。第3题,由上题可知,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燃煤和汽车尾气排放,但是限制汽车工业发展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应该提高汽车尾气处理技术,减少尾气排放;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煤炭燃烧中粉尘颗粒物的排放。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字母F、H代表的含义是()F表示资源获取F表示生产消费H表示废弃物排放H表示生活消费A B C D2E阶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 B C D答案1.B2.D解析第1题,该图表示环境、资源与人口的关系,图中E表示资源获取,F表示生产消费,G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获取物质和能量,H表示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当中去。第2题,在E表示的资源获取过程中,人类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生态破坏,在资源开采过程中也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下图为“我国某区域荒漠化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地表崎岖,河流短小 B日照不足,温差较大C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D植被稀疏,土壤层厚4图中沙漠化严重地区,面临的主要危害是()A地面沉降加大 B雾霾天气频发C土壤酸化加快 D表土裸露增多答案3.C4.D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解析泉水污染会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造成不良影响。从泉水更新速度、净化周期、涉及范围及区域协调难度等方面说明难以治理的原因。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答案1.C2.A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类消费;d表示生活、生产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34题。3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4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多答案3.A4.C解析第3题,目前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导致的资源短缺。第4题,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人建议立法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从根本上减轻尾气排放对空气的压力。读图,回答57题。5上图不能说明的是()A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B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C汽车尾气使氧气大大减少D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6为解决以上问题,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最合理的是()A城市内部禁止汽车行驶 B大面积植树造林C开发便携式呼吸面罩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7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A限制汽车产业的发展B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C汽车数量与环境不适应,应该减少汽车总量D尽可能发展小汽车答案5.C6.D7.B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汽车尾气对城市污染大,汽车尾气危害人体健康,汽车尾气使大气中的酸性气体增多。但汽车尾气不会使氧气大大减少。第6题,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第7题,对机动车进行“计划生育”是指生产污染小或无污染的汽车,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8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9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10图中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答案8.B9.D10.B解析第8题,根据图例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9题,为酸雨危害,与D项(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第10题,为荒漠化,其面积扩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2018浙江省温州市六校协作体期末)读“某区域图”,近年来图中甲湿地水域变化较小,乙湖水位不断下降,完成1112题。11甲湿地水域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是()A河道弯曲,水流平缓 B降水多,季节变化小C气温年较差小,蒸发稳定 D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12乙湖泊水位下降会()A导致海平面上升 B加剧湖区草场沙化C使入湖径流大幅减少 D使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答案11.D12.B解析第11题,河道弯曲,水流平缓与湿地水域面积变化关系不大,A错。读图可知,甲湿地地处大兴安岭西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大,B、C错。甲处有河流汇集,水源条件较好,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功能强,故湿地水域变化小,选D。第12题,海平面上升主要是全球变暖所致,A错。乙湖泊水位下降导致湖区周围水分条件变差,加剧湖区草场沙化,B对。入湖径流大幅减少会导致乙湖泊水位下降,C项逻辑关系错误。乙湖泊补给水源发源于蒙古,来水量小,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不明显,D错。13下图是“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森林破坏严重”“河流污染严重”“酸雨”“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五大环境问题中,图中A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2)简述图中A地区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3)图中B地区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答案(1)土地荒漠化(2)自然原因: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脆弱;人为原因: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和垦荒。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3)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解析图中A地区主要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B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环境问题主要是过度砍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其造成的危害需从整个长江流域进行考虑。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