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docx_第1页
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docx_第2页
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docx_第3页
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docx_第4页
2018版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一、物质电子式的书写方法微粒的种类电子式的表示方法注意事项举例原子元素符号周围标明最外层电子,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最外层电子少于4时以单电子分布,多于4时多出部分以电子对分布阳离子单原子离子符号右上角标明正电荷数Na、Mg2多原子元素符号紧邻铺开,周围标清电子分布用“”,右上角标明正电荷数阴离子单原子元素符号周围合理分布最外层电子及所获电子用“”,右上角标明负电荷数多原子元素符号紧邻铺开,合理分布最外层电子及所获电子相同原子不能合并,用“”,右上角标明负电荷数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电子式和阴离子电子式组成同性不相邻,离子合理分布,相同离子不能合并共价化合物由原子电子式组成不用标“”和正、负电荷数【例1】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A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B氨分子的电子式C氯化镁的电子式: D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例2】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等,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试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五种元素的名称:A_,B_,C_,D_,E_。(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_。(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D元素形成的单质_;E与B形成的化合物_;A、B、E形成的化合物_;D与E形成的常见共价化合物_。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考查的两大要点1放热或吸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物质具有的总能量越低,其分子越稳定,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越多,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物质具有的总能量越高,其分子越不稳定,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越少,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越少。一般来说分子的总能量越高,分子中的键能越低。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方法(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为E2。若E1E2,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若E1Al,但在该条件下是Al为负极。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例16】根据反应:2AgCu=Cu22Ag,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可以是银或石墨BY是硫酸铜溶液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X电极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例17】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Zn2OH2e=ZnOH2O;碳棒:O2H2O2e=2OH,据此判断,锌片是()A正极并被还原B正极并被氧化C负极并被还原 D负极并被氧化【例18】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铁棒上析出铜,而铁的质量不变,符合要求的原电池是()A铁棒做负极,铜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B镁棒做负极,铁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C镁棒做负极,铁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FeCl3溶液D铁棒做负极,铜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例19】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编号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1Al、Mg稀盐酸偏向Al2Al、Cu稀盐酸偏向Cu3Al、C(石墨)稀盐酸偏向石墨4Al、Mg氢氧化钠溶液偏向Mg5Al、Zn浓硝酸偏向Al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是否相同?_(填“是”或“否”)。(2)对实验3完成下列填空:铝为_极,电极反应式:_。石墨为_极,电极反应式:_。电池总反应式:_。(3)实验4中铝做负极还是正极_,理由是_。写出铝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4)解释实验5中检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_。(5)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影响铝在原电池中做正极或负极的因素:_。答案精析【例1】CA中是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B中氨分子的电子式;D中HCl的电子式应为【例2】(1)钠氧硫氮氢(2)(3)【例3】A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故正确。【例4】C金属与酸的置换反应、中和反应、所有燃烧都是放热反应;复分解反应则不一定是放热反应。【例5】C从能量变化图示上可以看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D项错误;断裂化学键时要吸收能量,B项错误。【例6】B2x436 kJmol1243 kJmol1183 kJmol1,x431 kJmol1。【例7】C因Z为固体,若未达到平衡,混合气体的密度会发生变化,A项可作为平衡标志;C项中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21时反应才达到平衡。【例8】B中v正(H2)3v正(N2)3v逆(N2),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根据密度质量/体积,可得密度在反应过程中不变,可以作为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例9】C【例10】D【例11】D由图像可知N为反应物,M为生成物,然后找出在相同时间段内变化的M、N的物质的量之比以确定M、N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M。t2时刻M、N的物质的量相等,但此时M、N的物质的量仍在发生变化,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因此正反应速率不等于逆反应速率。t3时刻及之后,M、N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证明已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例12】D设X、Y的初始物质的量均为1 mol,转化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 mol、2a mol、2a mol,由方程式X2Y 2Z开始/mol 1 10转化/mol a 2a 2a平衡/mol 1a12a2a由题意得求得:a,因此Y的转化率为100%,最接近65%。【例13】(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使分液漏斗中的盐酸顺利流下(3)在G处连接导管直接通入盛有烧碱的烧杯中(4)2NH4ClCa(OH)2CaCl22H2O2NH3(5)使密度大的氯气与密度小的氨气较快地均匀混合(6)debchi【例14】(1)MnO24HCl(浓)MnCl2Cl22H2O(2)1016258H2O(3)氢氧化钠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4)A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B口处,试纸变蓝色,证明氯气已集满解析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需要加热,选装置;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由于KMnO4的氧化性强,可以不加热,选装置;若选用为氯气的收集装置,为了防止氯气逸出污染空气,应将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团放置在试管口;由于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导气管应该“长进短出”;将湿润的淀粉KI试纸放在B口处,试纸变蓝色,证明氯气已集满。【例15】(1)分液漏斗圆底烧瓶(2)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3)F(4)蓝色2BrCl2=2ClBr2(5)Cl22OH=ClClOH2O(6)MnO24HCl(浓)MnCl2Cl2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消耗氯化氢,同时生成水,且氯化氢易挥发,使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解析(1)由装置图可知:A是分液漏斗,B是圆底烧瓶。(2)用浓HCl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制取氯气。由于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在氯气中含有杂质HCl。由于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小,所以为了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应放入的试剂是饱和食盐水。此时产生的氯气中含有水蒸气,用浓硫酸来干燥,因此D中浓H2SO4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3)氯气没有漂白性,当氯气遇水时二者发生反应产生HClO,有漂白性。因此E中红色干布条不退色,F中红色湿布条退色。(4)G是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球,氯气与KI发生反应:2ICl2=2ClI2,I2遇淀粉变为蓝色。因此G处现象是棉花球表面变成蓝色。H是浸有NaBr溶液的棉花球,由于活动性Cl2Br2。所以H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BrCl2=2ClBr2。(5)氯气是大气污染物,所以在排放前应该进行尾气处理。由于氯气能与碱发生反应,所以若P处为尾气吸收装置,实验室利用烧碱溶液吸取Cl2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6)在B中发生的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若实验中使用12 molL1的浓盐酸10 mL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实际生成的Cl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03 mol,是因为随着反应的进行,消耗氯化氢,同时生成水,且氯化氢易挥发,使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