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细则.doc_第1页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细则.doc_第2页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细则.doc_第3页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细则.doc_第4页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管理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 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实施细则目 录1 总 则 (3)2 专业特点 (4)3 基本规定 (5)4 通信网络系统 (12)4.1一般规定 (12)4.2系统检测 (13)4.3竣工验收 (14)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15)5.1一般规定 (15)5.2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 (15)5.3 系统检测 (16)5.4 竣工验收 (16)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 (17)6.1般规定 (17)6.2系统检测 (17)6.3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 (18)7 安全防范系统 (18)7.1一般规定 是 (18)7.2工程实施 (19)7.3系统调试 (19)7.4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 (20)8 综合布线系统 (21)8.1一般规定 (22)8.2系统安装质量检测 (22)8.3系统性能检测 (25)8.4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 (27)9 信息管理应用环境 (29)9.1一般规定 (29)9.2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 (29)9.3计算机网络系统检测 (30)9.4计算机系统设备安装和测试 (30)9.5计算机外部设备安装和测试 (31)9.6应用软件安装验证和测试 (31)9.7 网络安全测试 (32)9.8系统验收和质量控制 (32)10 电源、环境与接地 (33)10.1 一般规定 (33)10.2 电源系统 (34)10.3 防雷及接地系统 (34)10.4 机房环境工程 (35)10.5 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 (36)11 住宅(小区)智能化 (36)11.1 一般规定 (36)11.2 系统检测 (37)11.3 家庭网络环境检测 (39)11.4 家庭控制器检测 (40)11.5 室外管网、设备检测 (41)11.6 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 (41)附录:国家相关标准、规范1、 总 则1.0.1 为了加强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管理,统一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验收程序,保证智能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质量。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和智能建筑业发展的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深圳中建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建筑电气根据国家相关设计标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验收规范,在总结同行工程实践经验,参照国内外相关产品设备技术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按“先设计、后施工;先文档、后现场;先材料、后系统;先子系统、后系统集成”的原则,编制本质量实施细则。1.0.3 本细则是智能建筑工程实施、质量控制和验收的依据,在国家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严格贯彻本细则,可以确保工程质量和系统运行达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1.0.4本细则在引用有关的国家标准时,一律引用国标的最新版本,这些标准重编或修改后,应自动改用相应的新版标准。如无特别注明,引用时一概省略了标准发布的年份号,如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被引用为GB50348。引用其中的章、节,则直接注明章、节。1.0.5 本细则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的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其他工程项目涉及智能建筑的可参照执行。1.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的验收除应执行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专业特点2.1 智能建筑(IB)是采用系统集成方法,使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建筑环境有机结合, 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进行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安全、舒适、快捷、高效、便利的建筑环境。本专业包含建筑设备自动化、通信网络、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火灾报警、安全防范、住宅小区智能化、家庭控制器、控制网络等内容。2.2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 对建筑物(群)内的电力电气和给排水、防灾、环境、电梯等设备或系统提供集中监控和管理的综合系统,以确保设备和系统运行的安全、高效、节能。2.3 通信网络系统(CNS) 是建筑物(群)内语音、数据、图像视频信号传输的基础设施,通过与外部信息网络(如公用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互联网、数据通信网及卫星通信网等的)相联,确保信息畅通和共享。2.4 信息管理应用环境(IMAE) 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构成的智能建筑信息处理平台,能为各种应用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信息管理应用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处理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安全系统及各类设备和应用软件等。2.5 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行为科学等先进技术,将各种办公自动化设备构成服务于某种办公目的的人机信息系统。2.6 综合布线系统(GCS)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群)内部的信息传输平台,使音视频和数据等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物业管理系统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彼此相联的网络,并实现与外部信息网络环境的互联。2.7 集成系统(IS) 将智能建筑内各智能化子系统在物理上、逻辑上或功能上连接在一起,以实现信息综合、资源共享的系统。2.8 火灾报警系统(FAS) 由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及自动灭火等功能部件组成的系统,以满足建筑环境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的需要。2.9 安全防范系统(SAS) 根据建筑环境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视频安防监控技术和各种现代安全防范技术构成的,用于维护公共安全和预防犯罪为目的,具有监控、报警、出入口控制、安全检查和停车管理等功能的安全技术防范体系。2.10 住宅(小区)智能化(CI) 以住宅(小区)为平台,向住户提供信息网络、安全防范、火灾报警、公共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等系统服务,实现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向用户提供高效、舒适、便利、节能、安全的人居环境。2.11 家庭控制器(HC) 实现对家庭内各种电气设备数据采集、传输、控制和处理的装置,一般应具备家庭信息服务、安全防范及家用电器监控等功能。2.12 控制网络系统(CNS) 用控制总线及其通信协议将控制设备、传感器及执行机构等装置联结在一起进行实时信息交互,并完成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系统。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包括图纸设计会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3.1.2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按“先设计、后施工;先文档、后现场;先材料、后系统;先分系统、后系统集成”的原则进行。3.1.3 智能建筑工程的现场质量管理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附录A表A.0.1的要求。3.1.4 智能建筑工程相关系统和设备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应由省市级以上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实施。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络系统、计算机软件产品(系统)及其主要设备构件的检测验收按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法律、法规执行。非住宅采用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其相关工程项目的实施及质量控制、系统检测和竣工验收等,按照本细则第11章( 11 住宅小区智能化,表示第11章,下同)的有关规定执行。3.2 工程衔接的基本要求3.2.1 智能建筑工程和其它同场在建工程应区分工序,分清责任,以保证各自工程的顺利实施。3.2.2 工程实施前,应进行工序交接,做好与建筑结构、建筑装修、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与暖通、通风与空调、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分部工程的设备与系统接口的确认。3.2.3 工程实施完成后,只有在建筑装修以及含有建筑设备自动化功能的建筑电气、给排水与暖通、通风与空调、电梯和自动扶梯等分部工程交接验收合格,并经检查确认,方可对智能建筑工程进行检测验收。3.2.4 当前期工程未能通过验收时,经施工单位申请,电气专业工程师审核,工程总监批准,智能建筑工程中的相关项目也可以进行检测验收。对于尚未通过验收的前期工程相关的分项工程,应在分清责任的基础上,在前期工程修改完成后组织专项验收。3.3 设计、设计变更及变更控制3.3.1 智能建筑工程及各子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应按有关规定具备相应的资质。3.3.2 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应根据已批准的设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并经电气专业工程师审核报工程总监批准后方可实施。3.3.3 智能建筑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应该是由建筑规划和需求的变更、建筑设计的变更、建筑使用功能的变更、技术标准变化、设备和材料变化、施工需要而引起。3.3.4所有设计变更均应由工程部、设计部审核,经设计部联系设计单位完成或认可;变更内容应编制文档,签章备案,并作为验收的组成依据。3.4 产品、产地和质量控制3.4.1 智能建筑工程产品包括工程中使用的设备、材料、软件(组件)和各种系统接口,以及重要的附件和有关施工质量的工具、器材。3.4.2 所有合格产品的包装、包装说明或使用说明,均应明示其原产地及/或分装地。3.4.3 产品质量检查一般按照相应的现行国家产品标准按功能、性能、外观、包装等项在现场进行。供需双方有特殊要求的,按设计要求或合同规定进行。3.4.4 对不具备现场检测条件的产品、设备及材料,及(/或)其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项目,应要求进行工厂检测或要求供货方按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检测报告。3.4.5 软件产品的质量应由供应商提供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或软件登记文件确认。3.4.6 系统接口类产品的质量检查应参照硬件设备和软件产品的相关规定执行。3.4.7 硬件设备、软件产品和系统接口的制造商、供应商、承包商,应按规定提供工程设计、产品使用、接口规范、通信协议、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的必要文件,保证工程质量。3.4.8 智能建筑设备材料的甲供、乙供、甲控程序及验收管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执行。3.5 隐蔽工程的施工及质量控制3.5.1 隐蔽工程内容包括:1. 管线、桥架等的排列、走向、弯曲处理、转弯半径、品种、规格、位置等;2. 管线、桥架等的连接方式、接头位置等;3. 接头材料的品种、数量、间隔等;4. 预埋件、过路盒等的品种、规格、位置、数量等;5. 预埋地线的品种、规格、位置、连接;6. 金属管线、桥架等的接地连接。3.5.2 隐蔽工程涉及人防工程时,必须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执行。3.5.3 隐蔽工程质量验收一般采用工程观感质量验收和抽样检验验收,验收应符合GB 50300第3.0.3、3.0.4和3.0.5条的规定。3.5.4 隐蔽工程的开工、检查、验收和过程检查记录应由电气专业工程师、监理签字确认。未经电气专业工程师、监理签字确认的,不得实施隐蔽工程作业和进入下一工序。3.6 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及质量控制3.6.1 工程施工质量及质量控制应包括与前期工程的交接和工程实施条件准备,进场设备、材料的检测、验收,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工程施工计划、组织实施和施工质量的检查、系统自检和试运行等。3.6.2 工程施工质量及质量控制一般由工程部电气工程师会同设计部、预算部组织设计、施工、系统集成、监理(必要时还应包括设备、材料供应商)等有关单位的技术、质量负责人共同参加,电气工程师对工程过程、工艺、设备、材料等质量的检查、检测、检验和验收负直接责任。3.6.3 施工单位在工程施工前应做好如下准备:1. 确定工程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的完备性,完成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施工质量控制和质量检验制度的编制,经审查批准,向施工人员交底,确保施工按已审批的方案实施;2. 按照合同和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对设备、材料和软件等进行检测、验收;3. 完善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质量检查和施工管理、施工技术措施。3.6.4 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严格按照已审批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施工,遵守设计变更和质量控制的有关规定;2. 严格遵守施工进度计划、现场管理制度、施工工艺和操作规程,注意协调各工种、工序的关系,确保安全、文明生产;3. 各分项工程中,按与土建、设备安装施工相适应,以便于质量控制原则,按工作班、楼层或施工段划分为若干检验批。各检验批由施工单位独立编制施工过程及质量控制资料;4. 根据施工段或分项工程划分,按照检验批,组织对涉及质量和施工安全的设备、材料、施工工艺和结构的重要部位的鉴证检测或感观质量验收,并检查质量控制资料。3.6.5 施工单位在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应对系统进行自检。自检时,要求对检测项目逐项进行检测。3.66 各系统完成检测后,应根据各自系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合理周期的连续不中断的试运行。3.67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一般可按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由施工单位提交自检报告和过程检查记录,并经电气工程师、监理签字确认。3.68 工程施工质量检查还包括工程材料、设备、工具及工程资料的质量检查,包括以下内容:1. 实物检查。包括对材料、设备、部件、工具、器具等的检查验收按进场批次以及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等工序、进度要求进行。验收采用现场观察、核对施工图、抽查测试等方法。抽检应按国家有关规定的产品抽样检验方案执行;2. 资料检查。包括材料、设备、部件、工具、软件等的中文产品合格证(含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等)、根据公司使用要求按本细则3.4提供的性能检测报告、使用维护说明书、软件产品检测报告、著作权登记证等,进口产品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以及进场复验报告、施工过程重要工序的自检报告和交接检验记录、抽样检验报告、鉴证检测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等。3.7 工程质量检测3.7.1 工程质量的检测一般由电气工程师组织有关设计、施工、监理人员,根据工程合同技术文件和设计文件,以及本细则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数量和检测方法,制定系统检测方案,并经批准后实施。3.7.2 各子系统工程完成后,应由施工单位会同系统集成商,按照批准的检测方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测,并经电气工程师、监理签字确认。完成后施工单位提交子系统工程检测报告,电气工程师、监理审核。3.7.3 系统整体工程质量的检测,应在各子系统完成工程质量检测,并投入试运行后进行。3.7.4 系统和子系统工程质量检测应具备的条件:1. 系统和子系统施工过程质量符合要求,顺利完成系统和子系统安装调试,实现试运行;2. 有完整的工程技术文件和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记录。3.7.5 系统和子系统工程质量检测验收的技术文件应包括:1. 工程合同;2. 已审批的全部设计文件;3. 已审批的全部设计施工变更文件;4. 检测大纲;5. 设备材料进场检验记录;6. 隐蔽工程和随工检验记录;7. 工程安装质量及感观质量验收记录;8. 设备及系统自检记录;9. 系统试运行记录和(或)调试报告;10. 检测记录及数据处理结果;11. 检测验收报告。3.7.6 检测结论与处理:1. 系统检测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2. 强制性条文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其它项目两项或两项以上不合格,则系统检测不合格;3. 检测不合格的,应限期整改。整改项目应重新检测,直至检测合格。有抽检要求的项目重新检测时,抽检数量应加倍;4. 竣工验收时,应提交整改方案和结果报告。3.7.7 检测机构应按GB 50339第3.4.5条规定填写检测记录和检测汇总表。3.8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3.8.1 竣工验收必须在通过系统检测之后进行。3.8.2 系统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1.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检查;2. 系统运行有完整、健全的管理制度,人员经培训到位,可独立上岗;3. 工程竣工验收文档资料完整;4. 工程施工质量符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规定的设计要求,感观质量符合验收要求;5. 系统检测项目的抽检和复检符合设计要求。3.8.3 施工单位必须在工程竣工后验收前,做好竣工验收资料并将智能建筑系统完整的工程竣工资料交给电气工程师、监理。竣工验收资料应包括:1. 工程合同、规划、设计等技术文件;2. 工程设计、施工的变更、审核文件;3.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报告、记录;4. 产品、设备、软件、接口、系统等的测试、检测、检验、认证报告和记录;5. 系统的技术、操作、维护手册;6. 工程竣工图,及设备、器材明细表、安装明细表等竣工文件;7. 工程施工、安装工程量分类统计表;8. 重大施工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9. 全程监理文件;10.其它约定的文件资料。3.8.4 竣工验收结论与处理1. 竣工验收结论分合格和不合格;2. 本章第3.8.2条规定的各款要求全部符合,为竣工验收合格,否则为不合格;3. 各子系统竣工验收合格,为智能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格;4. 竣工验收不合格的系统和子系统,电气工程师应责成责任方限期整改,直到重新验收合格。整改后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的系统和子系统,不得通过竣工验收。3.8.5 竣工验收时,应根据本细则的要求,参照GB 50339附录D的表D.0.1、D.0.2填写资料审查结果和验收结论。3.9 工程移交3.9.1 工程经竣工验收合格,并完成整改措施后,可以移交物业公司,并正式投入运行。3.9.2 电气工程师帮助物业公司专业人员,建立系统操作、保养、管理等制度;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建立、落实售后维修服务制度。3.9.3 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在智能建筑系统投入正式运行前,将竣工资料,连同整改落实措施等提交给物业公司。3.9.4 涉及机密级的工程竣工资料,应按保密规定拟定涉众范围。相关单位及其人员,必须遵守保密规定,并将知密面控制在批准范围。4 通信网络系统4.1 一般规定4.1.1 本系统包括通信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等子系统及相关设施,其中通信系统包括语音交换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及公共接入网系统。4.1.2 本系统所涉及的机房环境、安全检查和安装工艺的检测验收应符合本细则第10章、线缆敷设应符合第8章的相关规定。4.1.3 智能建筑内安装的通信设施的系统检测、验收,其重点是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及与公用通信网的相关业务接口。4.1.4 通信网络系统线缆的敷设应按以下要求进行:1. 光缆及对绞线缆的敷设应符合本细则第8章的要求;2. 语音通信线缆的敷设应符合城市住宅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 5048的有关规定;3. 同轴线缆的敷设应符合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0的有关规定。4.2 系统检测4.2.1 通信网络系统工程实施应按本细则3.6的规定执行。4.2.2 通信网络系统检测由线缆通断检测、初验检测和试运行验收检测三阶段组成。1. 线缆通断检测;2. 初验测试:硬件通电、可靠性、接通率、基本功能等的检测;3. 试运行验收检测:联网运行、故障率等的检测。系统试运行验收应从初验检测合格后开始。试运行的周期可按合同规定执行,也可根据约定参照本细则3.7.2的规定执行。4.2.3 通信网络系统工程的测试应按国家现行标准(规范)、工程设计文件和产品技术要求进行。其测试内容、测试方法、操作程序及步骤、性能指标等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4.2.4 通信网络系统接入公用通信网的传输速率、信号方式、物理接口及通信协议等应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工程设计的规定。4.2.5 对通信网络系统进行通电检查、系统功能和性能指标等内容的检测应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其工程实施质量控制和系统检测的内容可参照GB 50339的4.2.8的规定。4.2.6 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质量检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2. 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输出电平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3. 电视图像的主观评价不低于4分,具体评分标准见下表4.1:表4.1分值图像质量评价5图像上不觉察有损伤或干扰存在4图像上有稍可察觉的损伤或干扰,但不影响观看效果3图像上有明显察觉的损伤或干扰,影响观看效果2图像上损伤或干扰严重,影响观看效果明显1图像上损伤或干扰极严重,不能观看4.2.7 HFC网络和双向数字电视系统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1. 分别对正向和反向进行测试。正向传输测试调制误差率和相位抖动,反向传输测试侵入噪声、脉冲噪声和反向隔离度,参数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2. 检测系统的数据通信、VOD、图文播放等功能;3. 具有可寻址路权控制及上行信号汇集均衡等功能;4. 检测系统的频率配置、抗干扰性,其用户输出电平应符合下列要求:1) 非邻频系统可取705dBV;2) 采用邻频传输的系统可采用644dBV。4.2.8 公共广播与紧急广播系统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 系统音频线的敷设、接地形式、安装质量及输入输出不平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之间阻抗匹配合理;2. 放声系统应分布合理,符合设计要求;3. 最高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和频宽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4. 通过对响度、音色和音质的主观评价,评定系统的音响效果;5. 功能检测包括:1) 满足设计功能;2) 紧急广播与公共广播共用设备时,消防广播应具有最高优先权。紧急事件发生时,能强制切换为紧急广播;3) 作为紧急广播功能的功率放大器应采用冗余配置,并在主机故障时,按设计要求能自动启用备用机;4) 公共广播分区控制的,分区的划分不得与消防分区产生矛盾。4.3 竣工验收4.3.1 通信网络系统工程验收分为随工验收、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凡经过随工验收检查和初步验收合格并取得鉴证的,在工程总验收时一般可不再进行检查。4.3.2 通信网络系统的竣工验收应根据本细则3.6.6的规定完成试运行后进行。4.3.3 通信网络系统的竣工验收应根据系统设计、施工的批准文件和本细则3.7的有关规定进行。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5.1 一般规定5.1.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是对智能建筑(群)内各类机电设备进行监测、控制及管理,达到安全、可靠、节能和集中管理的目的。系统监控对象主要有建筑电气、给排水与暖通、防灾、电梯和自动扶梯等系统及设备。5.1.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实施前,应按本细则3.1、3.2的有关要求做好施工准备,完成与建筑、电气、管道、通风、装饰等专业的接口工序交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与其他系统或设备采用通讯方式进行信息采集或联动控制时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对方案充分论证,经电气工程师审核上报批准后方可实施。5.1.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变更应按本细则的3.3执行。5.2 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5.2.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产品、设备、材料,应根据系统设计和使用环境的要求选用,其质量应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中6.2.1及本细则3.4的要求。5.2.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隐蔽工程的实施应符合本细则3.5的有关要求。5.2.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涉及设备安装的焊接工作,应符合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6的有关规定,在设备或管道上安装的取原部件的焊接作业,必须在设备或管道的防腐、衬里和压力试验前进行。5.2.4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地系统和防雷设施的工程实施及质量控制应符合电气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验收规范GB 50169-2006及本细则第10章的有关要求。5.2.5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施工条件应符合GB 50339中6.2.2的要求,有特殊要求时应与其他专业及时协调。5.2.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施工及施工质量管理除执行本细则3.6规定外,还应符合GB 50339中6.2.4的有关规定。5.2.7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工程的调试工作按预先编制的调试方案、点数表和控制功能要求进行,按“先硬件、后软件;先精度、后功能”的顺序进行调试:1. 传感器精度测试。使用程序和手动方式至少在其量程范围内检查三个测点(如全量程的 0%、50%、90%),记录计算精度,要求达到该传感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精度要求。标定校准的仪器精度应至少高于传感器标称测量精度一个等级。对采用通讯方式获取设备运行参数的,须逐个校核需要监测的参数;2. 控制设备及执行器性能测试。包括控制器、电动风阀、电动水阀和变频器等。主要测定控制设备的有效性、正确性。至少测试核对动作范围内的三个测试点(如0%、50%、90%)处与控制指令的一致性及响应速度。测试结果应满足合同技术文件及控制工艺对设备性能的要求;3. 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点及启停控制点的测试。可用现场模拟方法来检查控制系统对状态监控的真实性,在手动状态下检查设备的远程控制功能,对上述测试结果分别记录响应时间。对采用通讯方式实现设备控制,还须逐个校核控制点的正确性;4. 新风空调机温湿度、热源和热交换、旁通压差等设备的静态和动态控制性能可采用记录被控变量在阶跃给定的时域响应曲线来判定,应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制定控制策略和整定控制参数,使阶跃给定的系统动态响应曲线不发散或等幅震荡,稳态误差满足设备正常运行的要求;5. 对于系统根据空调负荷进行台数控制的功能,在无法实现测试条件时,允许通过人工模拟负荷变化来进行调试;6. 对于上述4、5项内容的调试,因冷热源系统的设备运行受气候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般宜在满足冷空调运行条件时进行并在空调制暖运行时对主要功能和控制性能进行验证。5.3 系统检测5.3.1 系统检测前,施工单位应提供全套工程技术文件,包括系统最终的软件备份、操作说明和自检调试报告等。5.3.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项目为:冷热源系统、空调与通风系统、变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与自动扶梯监测、给排水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子系统间的通讯接口功能、中央监控工作站和操作分站、系统可靠性、系统实时性、现场设备安装质量和系统可维护性等项。5.3.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及其抽样方法、检测条件和要求参照GB 50339的6.3及本细则5.2条的要求和方法进行。5.3.4 检测结论与处理。检测结论按本细则的3.9.4条判定。5.4 竣工验收5.4.1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竣工验收应根据本细则3.6.6的规定完成试运行后进行。5.4.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竣工验收应按照GB 50339中6.4.2、6.4.3和本细则3.8的规定执行。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6.1 一般规定6.1.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方案的确定应符合本细则3.7.1的规定,检测必须执行国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规定。6.1.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检测内容应逐项实施,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6.2 系统检测6.2.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检测应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66实施,系统应达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66所规定的指标。6.2.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必须是独立的系统(包括独立的线槽、桥架、管线)。6.2.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传输线路应采用穿金属管、经阻燃处理的硬质塑料管或封闭式线槽保护方式布线。传输线路的线芯截面必须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66中表10.1.2的规定。6.2.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接地须符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66中5.7的规定,设专用接地干线。应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25mm。由消防控制室接地极引至各消防电子设备的专用接地线应选用铜芯绝缘导线,其线芯截面面积不应小于4mm2。专用接地干线宜穿硬质塑料管埋设至接地体。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设备的金属外壳和金属支架等应作保护接地,接地线应与电气保护接地干线(PE线)相连接。6.2.5 应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66中3和7的有关规定,检查各种类型火灾探测器的数量及安装位置,以及所对应的安装环境。6.2.6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其它系统具备联动关系时,其检测按拟定的检测方案进行,但检测程序不得与GB 50166的规定相抵触。6.2.7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防护功能,应符合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和严酷等级GB 16838的有关规定。6.2.8 应检测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汉化图形显示界面及中文屏幕菜单等的功能,并进行操作试验。6.2.9 应检测消防控制室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传输、显示火灾报警信息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检测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接口、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对火灾报警响应的联动功能,应采用在现场模拟发出火灾报警信号的方式进行。6.2.10 应检测消防控制室与安全防范系统等其他子系统的联动功能。报警时联动安全防范系统中相应的视频安防监控的摄像机预置位调用,联动录像、录音系统,联动门禁系统、停车场(库)管理系统等所控制的出入口的开放,其他联动等重要出入口的关闭。6.2.11 公共广播与紧急广播系统共用时,应符合本细则4.2.8的规定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中5.4的要求:火灾应急广播在环境噪声大于60dB的场所设置火灾警报装置时,其警报器的声压级应高于背景噪声15dB以上。6.2.12 当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其他系统合用控制室时,应满足GB 50116和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中4.2.10的相关规定,消防控制系统应单独设置,其它系统也应合理布置,不得相互干扰。6.2.13 新型消防设施的设置情况及功能检测应包括:1. 早期烟雾探测火灾报警系统;2. 大空间早期火灾智能检测系统、大空间红外图像矩阵火灾报警及灭火系统;3. 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6.3 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6.3.1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工程实施质量控制及验收,应按GB 50166和本细则3.6中的有关规定执行。6.3.2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的竣工验收,应按GB 50166关于竣工验收的规定及地方配套法规执行。6.3.3 当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与其他智能建筑子系统具备联动关系时,其验收根据智能建筑系统工程设计文件中有关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其它智能建筑子系统的有关功能,按照本细则3.6、3.7的有关规定进行,但验收程序不得与国家现行规范、法规相抵触。7 安全防范系统7.1 一般规定7.1.1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工程实施必须执行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9和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的相关规定。文博馆等有风险等级的建筑物除执行本细则的规定外,还必须执行公共安全行业对特殊行业的相关规定和标准。7.1.2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检测参照GB 50348第7章“安全防范工程检验”和本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7.1.3 安全防范系统的内容包括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门禁、停车场)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管理系统等子系统。7.2 工程实施7.2.1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实施的依据:1. 建筑智能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方案,应满足建设单位的项目需求,符合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和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 75的规定;2. 文博馆等根据GB 50348有风险等级的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方案,必须经过方案会审,并取得批复;3. 对根据GB 50348没有明确风险等级要求的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方案,应该经过电气工程师或公司有关职能部门认可。7.2.2 安全防范系统设备、器材及材料的进场验收依照本细则3.4的有关规定执行。安全防范产品必须经过国家或行业授权的认证机构(或检测机构)认证(检测)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认证证书(或检测报告)。7.2.3 安全防范系统隐蔽工程的实施及质量控制依照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03第12、13、14、15章和本细则3.5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有特殊要求可按设计施工图纸实施,但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和本细则的规定。7.2.4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实施应根据按照本细则7.2.1规定获得的工程设计方案和设计施工图,依照本细则3.6的有关规定进行。其中:1. 对安全防范系统接地要求应检验接地电阻值并符合本细则10.3.2的有关规定:采用专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采用共用接地装置时,其电阻不得大于1;2. 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的安装入侵探测器、紧急按钮、摄像机、云台、解码器、出入口控制设备、电子巡更设备、停车场管理设备、中控室设备等的安装,应符合GB 50348中7.3.5的规定。7.3 系统调试7.3.1 安全防范系统的调试依据是工程合同技术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工程设计变更说明和洽商记录、产品的技术文件,以及合同双方约定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规范。7.3.2 安全防范系统的调试按“先分系统、后系统集成”的原则,参照GB 50348中7.4“系统调试”的要求进行。7.3.3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可分为两种模式:1. 采用子系统组合方式的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可分别单独设置运行,并进行监视、检测、记录各子系统的联动响应、集中管理;2. 采用各子系统管理信息综合集成的安全防范系统。系统须采用成熟的集成软件将各子系统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一数据库资源,并集中统一操作;3. 对于有安防等级要求的系统,信号传输应符合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中4.4.4.4的要求,信号传输应有防泄密措施;4. 对于有安防等级要求的系统,联动时间应符合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中4.4.3.12的要求,系统联动响应时间不大于4秒。7.4 工程验收和质量控制7.4.1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检测、验收和竣工验收应按照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 308和本细则3.8、3.9的有关规定执行。7.4.2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检测抽查设备的比例:系统前端设备为20%,总数10台以下的,抽查数量不少于3台。7.4.3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的检验参照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中“7.安全防范工程检验”的有关规定,并参照其中的表格7.2.17.2.5进行记录。7.4.4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竣工。1. 工程项目按设计任务书和合同的规定内容全部完成,根据本细则3.6.6的规定完成试运行,达到设计要求,方可竣工验收;2. 工程竣工后,由施工单位完成竣工报告。其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安装的主要设备、对照设计任务书或合同所完成的工程质量自我评估、维修服务条款等。7.4.5 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验收实施1. 对文博馆等有风险等级的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一般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公安行业管理部门参加;建设单位(含总包单位、使用单位、监理单位)、公安行业主管部门(必要时还应有检测机构代表)所组成的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共同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出席验收会;2. 对无风险等级的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并请当地公安机关行业管理代表到场。竣工验收工作由建设单位(含总包单位、使用单位、监理单位)所组成的验收小组共同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单位应出席验收会;3. 参照填写GB 50348中表8.3.1“施工质量抽查验收表”,表8.3.2“技术验收表”,表8.3.3“资料审查表”,表8.3.4“验收结论汇总表”,以形成竣工验收记录。7.4.6 验收结论与整改。工程验收委员会(验收小组)负责汇总工程施工验收、技术验收及资料审查的结果,认真、如实地作出验收结论,并按照本细则3.8.4的规定,落实整改。7.4.7 工程验收结论与处理按本细则3.7.6处理。8 综合布线系统8.1 一般规定8.1.1 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应采用专用测试仪器对系统链路进行检测,评定系统的信号传输技术指标及工程质量。8.1.2 综合布线工程施工前应对交接间、设备间、工作区的建筑和环境条件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和要求应符合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 50312和本细则3.2的有关规定。8.1.3 采用专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的综合布线工程应按专项进行验收。8.1.4 建筑群主干光纤在网络中支持的应用距离大于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11中第3.0.5条所规定的传输距离时,应按光纤传输系统的要求进行检测和验收。8.1.5 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应执行GB/T 50312及本细则3.4的有关规定。8.2 系统安装质量检测8.2.1 缆线敷设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非屏蔽4对对绞线缆的弯曲半径应不得小于线缆外径的4倍;2. 屏蔽4对对绞线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线缆外径的6-10倍;3. 主干对绞线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线缆外径的10倍;4.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8.2.2 电源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按 GB/T 50312中的规定检测。8.2.3 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它管线之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GB/T 50312中的规定。8.2.4 缆线敷设的一般要求如下:1. 缆线的型号、规格应与设计相符;2.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有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3. 缆线两端应贴有选用不易损坏材料制成的标签,标明编号。标签应清晰、端正、正确;4. 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线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c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8.2.5 对绞线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1. 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2. 对绞线在与模块式通用信息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在同一布线工程中应采用统一的连接标准;3. 端接于线缆插头和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必须与模块式通用信息插座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种标准;4.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