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doc_第1页
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doc_第2页
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doc_第3页
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doc_第4页
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征求意见稿)南京悦水文化传播中心2017年12月目 录前言1第一章 总则3第一节 市情特点3一、自然概况3二、社会经济4三、文化发展5第二节 水文化发展现状评估7一、发展现状7二、存在问题8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依据9一、规划范围与期限9二、规划依据9三、规划衔接10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13第一节 指导思想13第二节 规划原则13第三节 发展定位与布局14一、发展定位14二、发展布局15第四节 发展目标15一、总体目标15二、分项目标16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实施内容18第一节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18一、主要任务18二、重点工程项目19第二节 水利工程文化优化与提升22一、主要任务22二、重点项目23第三节 生态河湖水文化建设30一、主要任务30二、重点项目31第四节 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4一、主要任务34二、重点项目35第五节 水文化产业培育44一、主要任务44二、重点项目45第六节 水文化教育与传播46一、主要任务46二、重点项目47第七节 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50一、主要任务50二、重点项目51第四章 实施保障54第一节 组织领导54第二节 政策制度54第三节 人才保障55第四节 资金保障55第五章 实施计划与投资分析56第一节 实施计划56第二节 投资分析60前 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并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水文化建设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遵循新时期治水理念,推动水利事业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前进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2017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宜居乡村。”江苏省委常委会上提出苏州要勇当“两个标杆”、以“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其中“两个标杆”内涵中“突出文化传承”“四个名城”中“富裕文明的美丽宜居名城、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对水利建设、水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苏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因水而名。其通江达海、枕湖带河,区域湖泊、水道分布极为稠密,河网水系极为发达,其湖、荡、漾、塘众多,是全省湖泊最多的设区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水是苏州与生俱来的灵魂与命脉,其城市文化的核心是水文化,也是吴文化的重要源泉。“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至今依然是苏州古城最具典型特征的城市样貌,江南水乡、小桥流水更是苏州独特的城市标签和城市记忆。 近年来,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全市水利工作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水文化事业,并将水文化纳入到全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中,列支专项经费。本次开展的苏州水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是以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八大建设任务中的水文化建设任务,紧密衔接苏州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2015-2020)的重要举措。本次规划的编制对进一步增强水利行业文化自信,提升苏州水文化软实力,唱响“东方水城”城市水文化品牌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第一章 总则第一节 市情特点苏州位于长江尾闾、太湖下游,东邻上海,南连浙江嘉兴、湖州两市,西接无锡,北枕长江。行政区域包括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和吴江、吴中、相城、工业园区、高新区、姑苏6个区。一、自然概况 苏州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资源十分丰富,河河相通、河湖相通的特点构成了苏州独特的平原水网。据2014年全市水域面积详细勘查成果表明,境内有大小河道2万余条,骨干河道93条,其中流域性河道4条,区域性骨干河道16条,重要跨县河道11条,重要县域河道62条。苏州市境内有湖泊荡漾323个,其中省管湖泊95个(含太湖)。通江港浦52条(并港建闸后留41个口子),全市包含长江、太湖在内的水域总面积为3205.01平方千米,水面率为37.0%;扣除长江和太湖水域面积后的全市水域总面积为994.35平方千米,水面率为15.4%。(注:同口径计算的全市总面积为8657.45平方千米)。苏州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受季风强弱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明显,年内雨量分配不均,降水中仅约20%形成地表径流,全市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量约28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190亿立方米左右。苏州地处太湖下游,临近长江河口,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太湖两条泄洪通道望虞河从南至北、太浦河从西至东都从境内通过。“水乡泽国”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苏州的发展与水紧密相连。境内有阳澄湖、昆承湖、石湖、尚湖等湖泊星罗棋布,太湖承接苕溪与荆溪来水,通过太浦河、吴淞江、望虞河等水道入江出海,形成横塘纵浦、水网密布的太湖水系。长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200多千米江(港)堤30多座通江水闸构成了长江防洪和区域引排工程体系,成为保护苏州防洪安全和保障水资源的生命线。苏州水利围绕太湖水下泄而展开,成为创造和繁荣水文化的源泉。二、社会经济苏州城市文化具有典型的“水文化”特征: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这种“水文化”的引领下,形成了一种“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精神,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一直以来,苏州全市上下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紧密结合苏州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统筹做好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扩大开放、城乡一体、环境优化、文化繁荣、法治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同时,以清醒、理性、务实的工作导向,咬定目标不动摇,凝心聚力、持续奋斗,把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16年,苏州全市人口突破1300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75.1亿元,位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4.56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19万美元。2016年全国“县域经济100强”中,苏州有四个县市上榜,昆山位列第一。近年来,苏州经济走上了一条新兴产业引领、高新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助推的发展之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发展提速,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75.8亿元,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0.0亿元,财政收入总量、增量和税收占比保持全省首位。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领域,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221.3亿元,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5%。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2.8万户,总注册资本4.4万亿元,苏州成为省内首个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0万户的城市。三、文化发展苏州是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脉盛泽,人才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为水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500多年前伍子胥在此建城开始,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地域文化,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苏州现有文物保护单位816处,其中国家级59处、省级11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5个,9个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厚,已有昆曲、古琴、缂丝、宋锦、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术和端午习俗等项目被列为世界“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先后投入40余亿元,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演艺中心、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苏州评弹学校新校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市现有13个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10个国家一级文化馆,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70余家,数量之多、项目之丰富居于全国前列。同时,苏州市群众文化活动规模结构合理,品种样式丰富多彩,近年来成功承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苏州阅读节已成功举办十届。全市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6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5000万人次,至2015年底,全市已经实现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设施网络全覆盖。丰厚的文化资源不仅让苏州不断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也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苏州经济新的增长极。近年来,苏州文化产业呈现持续加速增长的态势,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全市有8个国家级、15个省级和5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全年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65亿元,完成投资64.6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苏州水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全市的水文化规划与发展体系,水文化产业领域存在空缺,亟待开展全面而丰富的水文化建设。第二节 水文化发展现状评估一、发展现状近年来,苏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将“做好水文章”作为全市重点水利工作之一,探索开展水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水文化传承,全社会水文化认知度和水利行业认同感有所提升。一是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稳步开展。目前,苏州市已完成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第一阶段摸底调查工作,共计工程建筑类1691处、文献资料类170处和非遗类363处,占全省水文化遗产数的42%。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苏州共有4条运河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7个点段(盘门、山塘历史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宝带桥、吴江运河古纤道)列入申遗名录,苏州也因此成为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城市。在太湖综合整治中,将太湖防洪大堤打造成观光带。二是积极开展水利风景区、水美城乡建设。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6家,省级水利风景区3家。根据省水美乡村建设申报要求,全市积极申报水美乡镇、水美乡村,2014年以来共申报水美乡镇18个,水美乡村176个。这些水利工程、河湖、水利风景区、水美乡村、水文化遗产等是苏州水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资源。三是建成部分水文化展馆。先后建成苏州太湖园博园太湖水保护馆、吴江同里太湖水利展示馆、苏州市水文化科普教育馆等水文化场馆。启动实施苏州古城水文化馆。充分发挥吴中区旺山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10余家苏州市级节水教育基地的示范教育作用。此外,在全市开展水文化宣传与水情教育工作,每年组织500余名“水讲堂”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节水爱水宣传;连续五年开展“我的天堂我的水”主题征文活动,向全市中小学校发放苏州市节水科普读本。苏州市水文化初探苏州市水生态保护的历史与现状两项水利文史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二、存在问题1、苏州市水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只有零零星星的一事一物的保护,尚未构建形成水文化发展框架体系。2、水文化精神引领与水利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3、水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工作不够全面深入,大部分工作停留在物质层面保护和传承上,对其文化、历史内涵层面的挖掘不够深入。4、水文化研究起步较晚,未能形成体现苏州水文化地位的系列研究和宣传。5、水文化载体建设亮点不凸显,水文化发展水平与苏州“东方水城”“江南水乡”的城市形象和地位不相称。6、水文化弘扬力度不够,尚未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水文化品牌。7、水文化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水文化人才资源整合不足,经费保障方面统筹不够。第三节 规划范围与依据一、规划范围与期限本次规划范围为苏州市及其所辖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姑苏区和高新区10个县(市、区)。规划以2016年为水平年,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对应“十三五”时期。远期水平年为2025年,对应“十四五”时期。二、规划依据规划编制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外,其他主要依据还有:1、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2、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3、江苏水利现代化规划(2011-2020);3、江苏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4、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5、江苏省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6、苏州市水利水务“十三五”发展规划;7、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8、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9、苏州市文物保护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10、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11、苏州市全民健身“十三五”规划;12、苏州市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三、规划衔接1、苏州市水利水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中提出“到十三五末,水文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水文化载体建设亮点凸现”;“搜集整理古城水系、水巷、古桥、古井、水埠等历史遗产,研究、挖掘苏州治水兴水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编制完成苏州市水文化发展规划,初步构建水文化发展体系。启动水文化载体建设,研究、出版水文化系列专著。拓展、创新对水的战略认识,充分展示水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惜水、爱水、护水、兴水的良好氛围。”在主要任务与实施内容中提出,“十三五期间,需要做好全市水文化历史遗存调查,编制完成水文化发展规划,初步构建水文化发展体系;完成苏州名城水文化馆、苏州当代治水成就展示馆、苏州水文化公园、太湖水文化馆、苏州市水文化博物馆等5处载体建设;出版苏州水文化研究系列专著,建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全民水情教育体系,提高全民对水利水务工作的参与度、认可度、满意度。”2、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年)重点任务第六项为“加强水文化建设”,要求“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具体包括“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文化载体,创建水美城乡”三部分内容。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十三五”时期苏州的发展定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城市。目标包括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环境美”包括: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降低到13.7公顷/亿元左右,流域省级考核断面达到或优于类水质的比例为60%、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4、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该规划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是区域统筹、共建共享。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文化服务发展的态势出发,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以人口聚集程度为依据,统筹区域、城乡之间文化设施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调整、共享、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功能互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二是以人为本、功能复合。以满足市民和村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提高设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公园、商业等功能可相容的设施的结合和共享建设,注重土地复合、集约布局。三是挖掘内涵、彰显特色。挖掘具有自身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与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禀赋相结合,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构筑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设施。四是均衡布局、便民利民。加强中心城区及周边农村区域文化设施布局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按照城乡10分钟公共文化圈进行空间上的均衡布局,满足城乡居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5、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其中旅游发展定位为:长三角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示范区和旅游服务国际化率先接轨区;以东方水城、“三古一湖”、江南艺术经典和水乡风情构成的“人间天堂”为特色,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旅游城市,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苏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总体目标为: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持续提升旅游业在苏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品牌目标是要打造六张特色旅游品牌:“锦绣世界水城、极品东方园林、经典江南艺术、魅力太湖风景、时尚浪漫新城、醇厚水乡古镇”。其发展格局里,要构建“一核一带三区”的旅游发展空间,“一核”为主城旅游发展极核,“一带”为沿江休闲旅游带,“三区”为环太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中部湖荡生态休闲旅游区、南部水乡古镇观光休闲旅游区。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为依托,以惠民、创新、和谐、美丽、智慧为水文化发展理念,着力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水利工程文化优化提升以及生态河湖水文化建设,着力完善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传统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苏州水文化产业,实施水文化教育与传播能力建设,讲好苏州水故事,打响苏州水品牌,为提高苏州水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打造东方水城、江南水乡、“人间新天堂”和“两聚一高”美丽苏州实践提供支撑。第二节 规划原则1、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把水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结合水利实践,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营造百花齐放、健康向上的水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2、坚持水文化建设与水利发展事业相统一。坚持水文化建设服务于水利事业改革发展,既要注重从水利发展与改革实践中及时总结、整理、培育、丰富和提升水文化,又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水文化指导水利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实践,推动水利事业健康发展。3、坚持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水文化。传承和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水文化,保护好水文化遗产,弘扬好历代治水名贤的精神遗产,又要及时吸收新鲜养分,充实时代元素,与时代进步同行,与水利发展同步,为水利建设和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供更加坚实的水文化支撑和保障作用。4、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水利工作实际,发挥水利职工在水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水文化建设为群众服务、依靠群众,成果为群众共享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按照水惠民生的要求,发动群众参与到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工程建设、水文化知识普及、水文化活动的宣传中来。5、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建设相协调。水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紧扣城市文化建设和地方工作实际,既要明确水文化发展各领域的目标与任务,构建苏州水文化发展框架体系,也要立足水利建设的现实情况,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形成具有苏州特色的水文化发展体系。第三节 发展定位与布局一、发展定位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提出未来五年苏州的发展定位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品牌战略定位为:世界遗产城市。苏州市水利水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要求,到“十三五”末,水文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水文化载体建设亮点凸现。苏州市水文化发展规划定位是:具有国际美誉度的东方水城、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示范段、全域水文化生态建设的先行区、城市水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新标杆。二、发展布局本次规划确定的苏州水文化发展布局为七大框架体系,分别是: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水利工程文化优化与提升;生态河湖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文化产业培育;水文化教育与传播;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四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立足苏州现代水利事业,挖掘治水历史文脉,弘扬新时代治水理念与行业核心价值,加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升水利工程与生态河湖的文化品位。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水文化发展框架基本建立,水文化载体建设亮点凸现,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苏州水利特色、彰显苏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水文化体系,全方位提升苏州水文化水景观,彰显江南水乡内涵与特色韵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东方水城、国际水文化名城。二、分项目标苏州市水文化发展分项目标一览表类型指 标规划目标属性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调查2018年前,完成苏州市水文化遗产调查;2019年前,分区县撰写调查与研究报告并出成果,并形成出版物。约束性水文化遗产规划2020年前,完成苏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约束性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至2020年底,完成水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保护展示工作。完成苏州古城水文化遗产图册编撰并出版。约束性水文化遗产保护规范与文化、文物部门联合制定苏州水文化遗产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预期性水利工程文化优化与提升水利工程文化优化与提升将水文化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做好水利工程的文化挖掘与档案建设,打造苏州全域水利工程文化景观。预期性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文化提升至2020年,创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8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0家。约束性生态河湖水文化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大投入力度,至2020年,率先建成苏州段大运河文化带。约束性生态河湖水景观提升至2020年主要河湖生态评价优良率达到70;完成骨干河道与重点湖泊的文化景观节点工程;打造长江堤防风光带及太湖二期文化示范节点项目。 约束性水美城乡建设至2020年,苏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达标率为90,建成18个水美乡镇和230个水美村庄。预期性水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水文化展馆至2020年底,建设苏州古城水文化馆、当代治水成就展示馆、太湖水文化馆,筹建苏州水利博物馆;至2025年,每个区县建成1家水文化场馆。约束性水情教育基地至2020年,打造省级水情教育基地3家;至2025年,打造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1家、省级8家。约束性水文化广场至2020年,结合重点项目,在重要工程节点打造1-2个水文化广场;至2025年,力争每个县区打造1处。约束性水文化公园至2020年,全市高品质打造2座水文化公园;至2025年,每个县区打造1座。约束性虚拟水文化馆至2025年打造全国首个虚拟水文化展馆约束性水文化产业培育水文化旅游至2020年,完成1-2处水文化旅游地建设。至2025年,完成8-10处水文化旅游地建设。至2020年与旅游部门合作推出大运河文化带等10个主题游线。预期性水文化体育产业至2020年,打造一批水上体育运动试点项目;至2025年,形成苏州水上运动品牌,举办主题性国际水上运动节。预期性水文化创意产业至2020年,积极运用社会融资等经济手段,率先创成1家水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并逐步形成水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约束性水文化教育与传播水文化解读至2020年,完成苏州全市水利典籍目录,启动整理出版;至2025年,完成苏州水文化解读工程全覆盖。约束性水文化研究与创作至2020年,成立苏州水文化研究会;鼓励水文学艺术创作;编写完成第一批苏州水文化丛书;创作水文化宣传片、水利风采视频片等。 到2021年完成苏州水利史编撰并出版。到2025年重修苏州水利志并出版。预期性水文化传播建设水文化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运用新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水文化宣传;开展水日、水周活动等。深度打造“我的天堂我的水”水文化品牌。预期性水文化教育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内容;定期开展“五进”活动。编撰并出版苏州水情读物。约束性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新时期科学治水理念形成科学、创新的治水理念,拓展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预期性提炼苏州水文化精神提炼苏州水利精神,做好宣传、解读,制定苏州市水利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预期性树立苏州水利形象创作唱响苏州水利歌曲,优化行业标识。预期性推广苏州水利典型通过评选先进,挖掘典型,加强宣传,讲好苏州水利故事,挖掘苏州水利典型,出版苏州水利书籍。预期性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实施内容第一节 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一、主要任务1、推进苏州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至2017年10月,完成苏州市水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建立工程建筑类、非遗类、文献类水文化遗产资料基础档案。至2018年10月,分区县撰写调查与研究报告。在各区县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文本基础上,完成苏州市水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总体报告。至2019年底,进一步加强研究,形成科学、完善、可供出版的研究报告。出版文本包括苏州市水文化遗产研究和各区县水文化遗产研究。2、编制苏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至2019年底,完成苏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规划重点对苏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建立分档保护体系。重点对苏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开展空间利用体系规划,构建水文化生态保护区、水文化遗址公园、水文化旅游景区、水文化展馆、水文化公园、水文化小品、固定保护节点等空间利用体系。规划采取展示、重现、主题塑造等方式,有重点对一批非物质类水文化遗产开展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建设一批以塘浦圩田等水乡特色为主题的水文化生态保护区,彰显苏州水文化特色。3、开展确权划界范围内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结合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围确权划界,重点对“蓝线”范围内的水文化遗产开展一次重点排查确认工作,将该范围内水文化遗产纳入水利建设保护范围。至2020年底,全面完成蓝线范围内水文化遗产环境整治、保护展示工作。开展水文化遗产保护、监测、管理和展示、利用研究。完成苏州古城水文化遗产图册编撰并出版。4、制定苏州市水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与文化、文物部门联合拟定物质水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与制度,制定苏州水文化遗产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文化遗产安全。二、重点工程项目1、白茆老闸遗址公园(1)项目概况常熟市白茆老闸遗址,位于老白茆塘入江口。白茆老闸是1936年采用近代科学技术在白茆塘所建,闸分5孔,净宽37.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闸柱高大稳重,富有民族特色。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拨款建造。现在的展示房间内有一批老照片,包括动工、建造过程的老照片。并有石柱一段,上刻“第玖下段工长三百丈”。(2)规划措施建设白茆老闸水利遗址公园,设立苏州沿江闸站纪念展厅,建立纪念碑碑亭,展示浒浦老闸、白茆老闸等建设时工程建设书、老照片等文物;介绍水闸科普知识。2、三堰二池五闸遗址公园(1)项目概况三堰二池五闸位于吴中区穹窿山景区朱买臣村,木渎镇藏书镇西南部堰头村附近。该遗产为宋代塘堰水利工程遗址,包括上堰、下堰、过山堰和园塘池、荷花池,上下两堰相连,中有一堤,其间五闸相隔。相传为西汉大臣朱买臣任会稽太守时所创。建议结合乡村旅游特色,保护、打造成遗址公园,展示苏州丘陵灌溉水利特色。(2)规划措施加强遗产保护,修复堰闸设施原貌;加强周边环境整治,修建参观步道;设立文化内涵展示解读设施。3、垂虹桥遗址公园(1)项目概况垂虹桥跨太湖、通运河,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现存为元、明、清三代遗址,是重要的运河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吴淞江最早的源头。位于吴江区松陵镇,现垂虹桥遗址公园体量小,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建议重新规划、建设。内存的吴江水则碑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水文测量史实存在。(2)规划措施建议全面升级打造,包括建吴江水则碑亭、垂虹桥水文化广场等。4、吴江塘路遗址公园(1)项目概况唐元和五年(810年)修筑松陵堤,通苏州驿路,后历代修建。吴江塘路为世界遗产点,现存一段位于大发海鲜市场对面。(2)规划措施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考虑、统筹安排,提升现有公园景观水平,建设公园主入口标志物;加强吴江塘路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读;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增强交通可达性。5、禹王庙庙会(1)项目概况禹王庙位于吴中区金庭镇西北角。相传大禹曾在此安营扎寨指挥民工治水,该庙始建于梁代大同三年(537年),现存大殿重建于清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殿内供奉禹王塑像。园内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禹王庙记碑,园后有明代石码头,为军民两用,长五十余米,宽3.4米,高1.8米,由102块,每块重1.5吨花岗岩铺砌而成,延伸入太湖。此外还存有太平军土城遗址。(2)规划措施以“大禹治水、震泽底定”为主题,开展大禹治水文化主题展示;设立大禹文化展示室;举办禹王庙庙会,开展大禹巡游活动。6、吴歌保护与传承(1)项目概况吴歌是苏州水乡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江芦墟山歌、常熟白茆山歌、太仓双凤山歌、张家港河阳山歌等都是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2)规划措施选址建造“吴歌馆”(含纪念馆、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于一体)。开展苏州“吴歌”传习活动;定期举办吴歌展演。7、课题研究完成苏州古城水文化遗产图册编撰并出版。其它各市区完成相应的研究。第二节 水利工程文化优化与提升一、主要任务1、将水文化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工程建设前期的功能布局里预留文化展示传播、水情科普宣传的空间,新建或将现有空间改造为水文化展区、水情教育展区,水科普宣传角,水文化解读展示牌等。将单个水利工程的文化提升融入到地域、流域与全市整体水利工程文化提升的方案思路中。建立水文化研究、水利工程建设、水情宣传教育“三同时”工作机制,将水利工程文化内涵挖掘研究、水文化氛围营造,贯彻到工程建设的始终。2、做好水利工程的文化挖掘与档案建设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工程的源流、历代整治情况进行梳理考证,概况总结治水思想理念,建设技术技艺与值得借鉴的优秀治水、管水经验。总结工程所在地周边的历史名人、传说、民俗等,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对于新建水利工程,在管理运行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档案、图片与影像资料,记录建设节点、重要事件等,编写年鉴、志书等,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3、打造苏州全域水利工程文化景观把传承、发扬工程的水文化内涵,打造优化水文化景观作为新建或改造工程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功能布局、外观设计等方面大胆创新,吸收当地艺术文化特色,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融合设计、高质量施工。既要进行绿色植被景观打造,也要结合工程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景观。至2025年,完成全市重点水利工程的水文化优化提升,建设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区。远期完成全市范围内水利工程的文化景观提升。4、水利风景区创建与提升进一步提升现有水利风景区品质,提高水利风景区在苏州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形成“水利+旅游”全域旅游格局,彰显“东方水城”的特色韵味。至2020年,力争完成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8家,其中国家级10家(目前苏州已有水利风景区9家,其中国家级6家)。二、重点项目1、苏州引清工程水利风景区(1)项目概况以胥口国家水利风景区为基础,纳入阳澄湖枢纽、江边枢纽、西塘河枢纽一并复核,更名为“苏州引清工程水利风景区”。苏州市胥口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治理太湖重点工程环太湖大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太湖洪水经胥江通往苏州古城区和阳澄淀泖地区的主要控制口门,位于胥江入太湖的交汇口,距古城苏州约20千米。1997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工程集防洪、挡污、通航、景观等功能于一体,包括船闸一座、单孔16米节制闸一座、太湖接堤1380米,及2007年新建的复线船闸等。七浦塘是苏州市阳澄淀泖区五条骨干通江引排河道之一。七浦塘拓浚整治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规划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中明确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骨干工程。工程西起阳澄湖,东止长江。途经相城区、昆山市、常熟市、太仓市。在拓浚整治的河道上兴建江边枢纽、阳澄湖枢纽。江边枢纽工程主要由节制闸、泵站和船闸各一座组成,其中,节制闸闸孔总净宽为32米,泵站总装机流量为120立方米每秒。阳澄湖枢纽位于七浦塘与张家港高等级航道交汇处。工程由立交地涵、节制闸和船闸组成。立交地涵设计流量100立方米每秒。 西塘河是阳澄水网一条南北向的河道,北起望虞河琳桥港闸,南迄苏州外城河钱万里桥,河道流经苏州高新区、姑苏区和相城区。西塘河全长18.3千米,河道底宽不小于40.0米,底高程0.0米,两岸大堤堤顶高程5.56.0米,顶宽6.0米,并于裴家圩设置抽水泵站,在西塘河不能自引时,可抽引望虞河水入苏州外城河。西塘河两岸地势低洼,地面高程3.54.5米。两岸有76条支河,为了形成全封闭清水通道,确保专线送水,两岸进行了水系调整,并建30余座涵闸进行控制。胥口枢纽、七浦塘沿线和西塘河枢纽,均为苏州市引清工程,通过工程调度,保障全市水系畅通和水质环境。同时,结合管理处自身环境提升,统一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规划措施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苏州引清工程水利风景区全市清水畅流,水环境保障以胥口水利枢纽为基础,统一进行七浦塘-阳澄湖枢纽、七浦塘-江边枢纽,以及西塘河枢纽的环境打造、水文化提升工程;在各枢纽节点设立科普专区,介绍苏州清水、活水工程内容及效益,形成多点工程网状结构。形成科普示范与水文化宣传的典型片区;结合七浦塘沿线阳澄湖、西塘河沿线三角嘴湿地、春申湖,整治工程管理范围水环境,建设文化景点,形成水利设施旅游网络。并挖掘周边历史传说、名人故事等,讲好水故事;结合巴城镇半岛上种植的2000余株樱花,举办花事活动。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水文化+科普2、南湖荡水利风景区(1)项目概况南湖荡景区在常熟市苏虞张公路和沈张路附近,因地处尚湖之南而得名。相传明代为无锡华太师所有,故又名华荡。元至正年间,知州王德刚曾筑圩,后仍还水为湖,直至1966年,因灭螺需要结合粮田建设再次围垦建圩。(2)规划措施原生态湿地公园打造水利风景区,结合“十三五”期间湖泊生态修复工程,近期打造成省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南湖荡景区常熟市水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利用南湖荡的原生态,结合十三五期间湖泊生态修复工程,以湿地为依托建设湿地公园,融生态保护、自然休闲、历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协调发展;利用南湖荡离尚湖风景区较近的地理优势,将其建成相互依托的水文化展示景区;加强景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不影响历史文化氛围的条件下,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和场地,打造生态休闲度假区,增加疗养、休闲度假功能。省级水利风景区自然风光、水文化解读展示3、泥仓溇水利风景区(1)项目概况常熟市董浜镇泥仓溇湿地公园位于长江阳澄湖的江湖水网过渡区,规划总面积108公顷,土地平坦,河道密布,农作物丰富,原生态保护较好。目前在打造共三期的泥仓溇湿地生态小镇,包括室内外游乐项目,精品露营地、民宿及酒店等。(2)规划措施2018年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项目定位为湿地风光+高效农业展示;后期建议考虑添加水情教育项目,申报水情教育基地。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泥仓溇水利风景区常熟市董浜镇水文化、休闲旅游加强湿地公园景区的提升,增加常熟本地水文化内容;建设“水文化科普展示馆”,引进动态观演设备系统,形成一处充满活力的、参与性强的科普教育场所;景区内开发趣味性强的水上活动;加强景区周边娱乐项目的的开发利用,开发农业观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省级水利风景区;后期添加水情教育项目,申报水情教育基地。湿地风光+高效农业展示4、石湖水利风景区(市本级)(1)项目概况石湖属于太湖支流,国家4A级风景区。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千米,周围10千米,面积3.6平方千米,以吴越遗迹和田园风光见称。石湖历史悠久,相传范蠡就曾带着西施由此入太湖,从此隐居。此外还有渔庄、天镜阁、行春桥、越城桥、顾野王墓、越城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石湖串月等景观景物。附近的上方山上还有吴王拜郊台、吴王井、藏军洞、楞枷塔、范家祠、潮音寺等。(2)规划措施结合打造苏州大运河文化带,近期创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议改造“吴越春秋”,营造旅游水文化氛围,沿线增加水文化故事解读等。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石湖高新区、吴中区、市区水文化、休闲旅游整治周边环境,尤其是“吴越春秋”景区周边。重新规划石湖与上方山的景区的关系,将二者联合打造为一处“山水盛境”;提升石湖景区的文化内涵,将石湖深厚的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利用石湖的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和旅游开发潜力,打造一处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旅游景区;利用石湖的历史传说和范成大田园诗情、打造代表性文化主题旅游点和线。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水文化5、巴城湖水利风景区(1)项目概况巴城湖水利风景区在昆山市巴城镇中西部,为省级水利风景区,范围包括巴城湖、雉城湖和鳗鲤湖3个省保护湖泊及各类水域陆地资源。其中巴城湖包括巴城老街、巴城湖公园和规划中的巴公堤等;巴城湖西北方向巴城镇武神潭村的“八卦水城南武城”遗址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奉吴王阖闾之命所建的一座水寨军防城,八卦水城的建立,化水患为水利,有效防御了当年越国和附楚淮夷对吴国的威胁。遗址四周是巴城现代农业和高效渔业示范园,最具特色的是巴城蟹文化。(2)规划措施提升打造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旅游景区升级。定位为水美城乡、水产业发展。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巴城湖昆山市巴城镇水文化、旅游休闲巴城湖景区依托巴城湖、雉城湖和鳗鲤湖,突出水文化,并结合巴城镇、巴城老街、巴城湖公园和规划中的巴公堤,将巴城湖打造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结合巴城现代农业和高效渔业示范园,突出巴城蟹文化;结合周边乡镇、村(尤其是巴城镇武神潭村),打造具有巴城特色的水美乡镇、乡村。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美城乡、水产业发展6、一干河水利风景区(1)项目概况张家港市一干河生态休闲风光带位于城中轴线一干河两侧,东至一干河以东200米,南至晨丰公路,北达长江。风光带将由一干河生态廊道、一干河滨江公园,以及河西生态农业休闲园组成,总面积约14.6平方千米。目前,生态廊道和滨江公园已建成。定位:水环境优美、农业生态休闲、田园风光的“沙上田园”。(2)规划措施结合市区长江生态廊道,进一步开展引清工程,近期创成省级水利风景区。景区名称所在区域景观主题建设引导发展目标特 色一干河水利风景区张家港市城中水文化、旅游休闲依托一干河生态廊道、河滨公园、生态农业园,提升一干河“一体两翼”的水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注重体验性和参与性,打造一处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旅游景区;在一干河生态廊道两侧建设具有现代风格的小游园、风雨亭、读书台、临水长廊等休闲设施;建设张家港籍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雕塑群;沿岸建历代文人咏张家港的诗词碑林等建筑与设施;在沿岸绿化丛中设置音响,增添夜景的视听觉美感;在不影响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条件下,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和场地。省级水利风景区水环境优美、农业生态休闲、田园风光的“沙上田园”7、水利枢纽科普宣传基地打造(1)项目概况根据苏州水利“十三五”规划,即将新建元和塘水立交。已有的水立交包括望亭枢纽、常熟枢纽、张家港枢纽等。(2)规划措施结合工程与周边环境景观,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形成水文化园与科普园。同时以元和塘水立交建造为契机,为诸多水利枢纽统一设计提升科普内容展示与解读。第三节 生态河湖水文化建设一、主要任务1、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落实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苏州市水利发展规划,处理好大运河保护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新建水利工程充分考虑与运河文化带融合。至2020年,苏州在运河全线率先建成具有苏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加大大运河苏州段本体及周边河湖整治力度,全面提升生态与文化景观建设标准。加大运河环境景观控制力度,确保大运河遗产和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有效保护。实施垂虹桥遗址公园建设、吴江塘路遗址公园建设、宝带桥景观环境提升、运河文化广场、“苏州虚拟大运河”等项目。实施苏州大运河文脉整理工程。到2020年,基本完成苏州大运河沿线文化导视系统建设。2、推进重点河湖水文化景观建设结合“一河一策”“河道蓝线”规划及河道提升整治工程,在苏州市具有历史内涵的河道、湖泊选取重要节点,通过文化主题展示方式展现苏州河湖的历史文化内涵。至2020年,重点完成“十三五”时期河湖整治工程中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河湖水文化景观建设。远期形成以长江、大运河、环太湖岸线、重要历史河道城区段、重点湖泊为核心的河湖水文化景观体系。3、水美城乡建设保护苏州古城水街、水巷的传统风貌。保护张家港环城河风貌、太仓城区、常熟城区、昆山城区水城风貌;保护江南水乡古镇的水景观风貌格局;保护典型水乡村落的风貌格局,设立常熟金家大圩、吴江江村、吴江同里北联及昆山等地的塘浦圩田风貌保护区。保护按照江苏省生态河湖行动计划(2017-2020)要求,至2020年,全省70以上的市、县(市)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高水平建成200个水美乡镇和2000个水美村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