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doc_第1页
荆州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doc_第2页
荆州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doc_第3页
荆州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doc_第4页
荆州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行动计划(2016-2020年)(简本)当前荆州市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在传统煤烟型污染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以臭氧、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区域内空气重污染现场大范围同时出现日益增多,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荆州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区域性符合型的大气环境问题给现行环境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亟待探索建立一套全新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国内和囯际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证明,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时期,荆州市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大气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应紧紧抓住“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和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从系统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并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严格环境准入,推进能源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形成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与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荆州市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本规划范围为荆州市行政辖区,包括荆州、沙市2个区,公安、监利、江陵3个县和松滋、石首、洪湖3个县级市以及荆州经济开发区、华中农高区、纪南文旅区共11个县(市、区)、管委会,国土面积为1.41万平方千米。基准年为2015年,年限为20162020年。1.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与挑战1.1大气环境质量概况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366个有效监测日中,荆州市中心城区空气日污染指数(AQI)达标天数为237天,达标比例为64.9%,超标天数比例为35.1%。荆州市AQI达标天数2016年同比2015年增加18天,AQI达标率同比提高5%;SO2年均值同比下降3g/m,同比稳定达标;NO2年均值同比下降2g/m,同比稳定达标;PM10年均值同比下降9g/m,同比超标倍数有所下降;PM2.5年均值同比下降10g/m,同比超标倍数有所下降。可见随着各项环境空气治理措施的落实,荆州市2015年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呈较明显的改善趋势,各项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因子均稳中趋好,所有评价因子均出现同比下降的状况。1.2大气污染防治形势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十二五”期间荆州市废气污染物NOX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荆州市废气污染NOX排放量为31730.43吨;十二五期间荆州市废气污染物烟(粉)尘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荆州市废气污染烟(粉)尘排放量为26675.472吨,荆州市主要污染物粉尘排放量不断升高。虽然在近年来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居高位。复合型大气污染曰益突出。随着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导致细颗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呈加剧态势。2014至2016年在实施荆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年度实施方案后,以PM10、PM2.5为代表的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传统污染因子浓度下降趋势明显,但臭氧浓度不降反升,从2014年年均值85微克/立方米、2015年的99微克/立方米、到2016年97微克/立方米,已经成为荆州市仅次于颗粒物影响最大大气污染因子。短期内大幅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任务艰巨。当前我市传统煤烟型污染与臭氧、细颗粒物等污染并存,大气环境问题的复杂程度前所未有。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在一段时期内仍是荆州市建设生态城市环境短板的关键,社会公众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诉求日益迫切。传统污染减排空间收窄,亟待开辟新的领域。长期以来,污染减排主要通过工业大点源提标改造推动,其减排空间越来越有限。工业无组织排放,机动车、船舶、工程机械等移动源,以及扬尘、散煤和生物质燃烧、有机溶剂产品使用、农业生产过程等面源仍未得到有效防控,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移动源和面源量大面广、挥发性有机物和氨的排放来源极为分散,监管难度大,控制基础薄弱,亟待协调不同部门,理顺管理机制,开辟新的减排空间。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面临极大挑战。荆州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产业结构总体偏重,制约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在末端治理减排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须推进经济转型和能源革命,降低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大幅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此外,污染防治主要依靠政府监管,企业缺乏主动、自律,公众“从我做起”的绿色生活方式也未全面形成,当前迫切需要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加快形成全社会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的格局。大气环境管理能力迫切需要提升。复合型大气污染对治理的科学性提出较高要求,而各地普遍缺乏开展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科学制定防控策略的能力。基层环境保护队伍人员严重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应对日益扩展的大气污染源监管要求,环境管理的质量和效能亟需提升。2.总体思路2.1基本原则(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措施,用严格的环保手段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 的转变,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原则建立健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机制,实现区域“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 统一协调”;根据区域内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划分重点控制区与一般控制区,实施差异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区域内污染减排的责任与主体。(3)总量减排服务于质量改善相协同原则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控制、评估、考核体系。根据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构建基于质量改善的区域总量控制体系,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和均衡控制,有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4)重点县市区先行与全面推进相配合原则 从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抓起,以点带面,集中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地区环境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积累重要经验。2.2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城市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CO)全部达标,二氧化氮持续改善,臭氧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重污染天气大幅减少,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标。(2)规划指标依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分解下达“十三五”空气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鄂政发201648号),荆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十三五规划相关指标参见下表。到2020年,优良天数比例高于77%,PM2.5年均浓度小于53g/m3,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下降22%、25%、15%,减排量分别为0.79万吨、0.34万吨、1.06万吨。2016、2017、2018和2019年,荆州市累积完成“十三五”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进度分别不低于20%、40%、60%、80%。 表1 荆州市“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规划指标项目指标类型目标环境质量PM2.52020年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53优良天数比例(%)2020年约束性目标77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二氧化硫2020年较2015年减排比例(%)22规划期重大工程累计减排量(万吨)0.79氮氧化物2020年较2015年减排比例(%)25规划期重大工程累计减排量(万吨)0.34挥发性有机物2020年较2015年减排比例(%)15规划期重大工程累计减排量(万吨)1.063.重点任务(1)优化空间布局与淘汰落后产能 合理优化空间布局。严格执行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统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荆州市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合理优化空间布局。基于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大气环流特征、资源稟赋,结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加强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布局、 结构与规模。加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区域规划环境评价,促进工业企业分类向相关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加强对荆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管控和执行,强化荆州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禁止随意调整和修改城市规划,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对环境敏感地区及市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明确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时间表。继续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利用集中供热推进小企业节能减排。提升现有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准入的环境门槛。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 移过程中的环境监管,防止落后产能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在中心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大气重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境污染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落后产能和经整改仍不符合能耗、环保标准的,予以淘汰关停。完善相关经济激励政策,推动化解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淘汰其他行业达不到国家资源利用水平、能耗、环保要求的落后工艺设备。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建材、化工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重点落实位于主城区的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老区)、荆州市博尔德化学有限公司、荆州市汉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个化工项目向荆州开发区搬迁任务。(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举措,各县市区地应制定煤炭消费总量实施方案,把总量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政府,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加大考核和监督力度。建立煤炭消费总量预测预警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新增量。至2020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0万吨标煤以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编制荆州市清洁能源规划,制定清洁能源发展、利用激励政策,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天然气与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鼓励使用天然气,在中心城区、各县市城区已铺设城市燃气管道的餐饮、宾馆等服务场所,必须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尚未铺设城市燃气管道的上述场所,必须使用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持续开展中心城区生活、商业等小蒸吨锅炉禁煤工作,2017年7月市区(1670平方公里)、县市城区及工业聚集区,实现除燃煤电厂、集中供热设施外全部禁止燃煤小锅炉,到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持续下降。科学引导高煤耗高污染行业发展。针对煤电、水泥熟料等高耗煤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能评、环评制度,确保新建项目能效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耗煤行业新增产能严格实行煤炭减量置换。加快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业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等节能改造工程;加快淘汰落后燃煤锅炉,推广清洁高效锅炉,全面推进燃煤锅炉和燃煤工业窑炉节能环保改造,减少煤炭消费需求。改进用煤方式,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大幅度提高煤炭集中转化与集中治理,提高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2020年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加大热电联供,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积极推行“一区一热源”,建设和完善热网工程,积极发展“热-电-冷”三联供。对纯凝汽燃煤发电机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最大限度地抽汽供应热网;按照统一规划、以热定电和适度规模的原则,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新建工业园区要以热电联产企业为供热热源,不具备条件的,须根据园区规划面积配备完善的集中供热系统;现有各类工业园区与工业集中区应实施热电联产或集中供热改造,将工业企业纳入集中供热范围。城市建成区要结合大型发电或热电企业,实行集中供热。核准审批新建热电联产项目要求关停的燃煤锅炉必须按期淘汰。逐步淘汰小型燃煤锅炉热网覆盖范围内的分散燃煤锅炉全部拆除,到2017年,工业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逐步淘汰农村地区居民散烧煤炉,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集中供热。推进散煤清洁化治理。在荆州市内划定煤炭禁燃区,推进散煤清洁化治理,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有条件农村地区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电能、地热能、燃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提升在用燃煤锅炉污染治理水平。积极推进在用燃煤锅炉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建设,所有在用6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应达到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排放标准要求,所有在用6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应全面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排放标准要求。2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应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纳入国家、省级、市级重点监控名单的企业应按照要求建立企业自行监测制度,向各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严禁劣质散煤流通与使用。限制高硫份高灰份煤炭的使用,提高煤炭洗选比例,研究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实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点控制区内没有配套高效脱硫、除尘设施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禁止燃用含硫量超过0.6%、灰份超过15%的煤炭;居民生活燃煤和其它小型燃煤设施优先使用低硫低灰份并添加固硫剂的型煤。强化重点用煤单位煤质管理。禁止企业使用不符合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环保指标要求的商品煤。年耗用煤量大于1000吨的煤炭使用单位应建立用煤台账,包括用煤量、购销合同、煤炭来源、煤质及煤炭检验报告等内容;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煤质检测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采购和使用煤炭。重点用煤企业要有优质煤储备,作为应对重污染天气的预防措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水能、太阳能、生物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发展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资源开发,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在城市终端用能中的比重,使城市能源结构趋于合理化。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8%和10%。(3)强化重点行业固定源治理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全面排查工业源污染排放达标情况,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要采取清洁生产改造、污染深度治理等措施,逐一明确技术路线,限期稳定达标;对问题严重、达标无望的责令关闭。公布未达标工业污染源名单,建立“红黄牌”未达标警示处罚制度;对重大问题实施挂牌督办,跟踪整改销号。实施电力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开展国电长源荆州热电有限公司1#、2#热电联产机组和湖北松源矸石发电有限公司1#、2#机组全部安装烟气治理设施;利用双碱法、炉内喷钙、SNCR脱硝等成熟工艺建设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烟气脱硫设施要按照规定取消烟气旁路,强化对脱硫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燃煤电厂脱硝设施高效稳定运行、综合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对新型干法水泥窑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配套建设脱硝设施。新、改、扩建水泥生产线综合脱硝效率不低于60%。深化火电行业烟尘治理,燃煤机组必须配套高效除尘设施,对烟尘排放浓度 不能稳定达标的燃煤机组进行高效除尘改造。强化水泥行业粉尘治理,水泥窑及窑磨一体机除尘设施应全部改造为袋式除尘器,水泥企业破碎机、磨机、包装机、烘干机、烘干磨、煤磨机、冷却机、水泥仓及其它通风设备需采用高效除尘器,确保颗粒物排放稳定达标。加强水泥厂和粉磨站颗粒物排放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泥行业颗粒物无组织排放,大力推广散装水泥生产,限制和减少袋装水泥生产,所有原材料、产品必须密闭贮存、输送,车船装、卸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起尘。大力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按照湖北省能源局批复的集中的供热规划,加快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大力实施燃煤锅炉改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天然气、电力、成型生物质燃料等清洁能源锅炉。凡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且热源能够保障供应的区域,原则上现有燃煤锅炉应全部拆除。凡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且气源能够保障供应的区域,积极推进燃煤锅炉实施天然气改造工程。凡供热管网、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区域,可通过建设大型燃煤高效锅炉或背压热电机组实现区域集中供热,或建设LNG储配设施保障区域天然气供应后改用燃气锅炉,或改用电、生物质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燃料锅炉,或采用洁净煤燃烧技术。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提高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项目实行现役源2倍消减量替代。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是否符合总量控制要求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火电、石化、水泥、化工等行业以及燃煤锅炉项目要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认真清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在建项目,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越权核准的违规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不准开工;正在建设的,要停止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坚决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持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石化、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应定期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各类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中、高费方案的实施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非有机溶剂型涂料和农药等产品创新,减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积极开发缓释肥料、有机无机复合肥新品种,减少化肥施用过程中气态氨的排放。鼓励产业集聚发展,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底,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2年下降25%以上。尽快完成荆州地区老工业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大气污染型重污染企业搬迁工作。(4)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体系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针对石化、有机化工、合成材料、化学药品原药制造、塑料产品制造、装备制造涂装、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调查工作,根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系数,编制重点行业排放清单,摸清挥发性有机物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筛选重点排放源,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相对集中的地区,开展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物调查性监测,掌握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水平、季节变化、区域分布特征。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全面推进汽油储油库、油罐车、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减少油气挥发。对已安装油气回收设施的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全面加强运行监管,油气回收率提高到80%以上。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平台试点,实现对重点储油库和加油站油气回收远程集中监测、管理和控制。推进石化行业达标排放治理。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学生产企业应严格实施新排放标准,全面推进环保设施达标排放改造,确保于2017年7月1日前稳定达标。组织开展石化、化工等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运行情况排查工作,按照石化企业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指南质控要求规范化运行,确保发挥LDAR减排效果。实施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兼顾解决恶臭、有毒有害等民生环境问题,针对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医药化工、涂料油墨颜料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制造、煤化工等化工行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到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综合去除率达到70%以上。推进工业涂装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通过采取低挥发性涂料替代、提高涂着效率、深化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到2020年,集装箱制造涂装挥发性有机物综合去除率达到80%以上,汽车、卷材制造涂装综合去除率达到70%以上,家具制造涂装综合去除率达到50%以上,工程机械制造、钢结构、船舶制造等其他工业涂装综合去除率达到30%以上。开展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重点针对包装印刷行业,通过使用低挥发性油墨和胶粘剂、采用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印刷工艺、深化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到2020年,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去除率达到70%以上。推进其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各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和挥发性有机物种类,因地制宜选择其他工业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包括电子信息、制鞋、纺织印染、木材加工等,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挥发性有机物总量减排目标和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推进建筑装饰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倡导绿色装修,推广使用符合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的建筑涂料、木器涂料、胶粘剂等产品。按照室内建筑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严格控制装饰材料市场准入,逐步淘汰溶剂型涂料;重点区域建筑内外墙涂饰全面推广使用水性涂料,完善装修标准合同,增加环保条款,培育扶持绿色装修企业;推广鼓励开展装修监理和装修后室内空气质量检测验收。推进汽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水性、高固分等低挥发性涂料的使用比例不低于50%;推广采用静电喷涂等涂着效率较高的涂装工艺;喷漆室、流平室和烘干室应设置成完全封闭的围护结构体,配备有机废气收集和处理系统,取缔露天和敞开式汽修喷涂作业。开展干洗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干洗经营单位应加强设备改造,淘汰开启式干洗机,使用配备溶剂回收制冷系统、不直接外排废气的全封闭式干洗机。不得使用“三无”、过期等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干洗和染色溶剂。干洗剂、染色剂必须密闭储存。加强对干洗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干洗机及干洗剂输送管道、阀门的检查,防止干洗剂泄漏。强化餐饮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强化餐饮服务企业油烟排放整治,城市建成区餐饮企业应安装具有油雾回收功能的抽油烟机和运水烟罩、静电型和等离子型等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并保存维护保养记录,确保油烟稳定达标排放,设施正常使用率不低于95%。选择餐饮油烟集中区,开展油烟治理示范街道建设,不定期实施监督、监测、检查,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加强居民家庭油烟排放环保宣传,推广使用高效净化型家用吸油烟机。(5)增进机动车污染防治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城市交通发展 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改善居民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鼓励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加大和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建设力度,通过错峰上下班、调整停车费等手段,提高机动车通行标煤效率;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和节能驾驶技术;鼓励选用节能环保车型,推广使用天然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逐步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推广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开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重点是出行量)调控政策研究,探索调控特大型或大型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推进货物运输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货运,优化货运结构,结合荆州市港口规划、路网建设等相关规划大力建设铁路、水运等节能减排型运输通道,加大港区与后方服务工业园区的路网连接,不断提高煤炭、矿石、集装箱等大宗物资运输能力。积极推进城市外环区域建设货运驿站和物流园区,加快城市货运车辆标准化与清洁能源化。加快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落实国家对新生产的车船用发动机实施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车内挥发性有机污染,促进车内空气质量改善。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将机动车环保检测作为安全技术检验前置条件,对环保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车辆不予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取消其上路行驶资格。同时强化引导、督导全市各检测机构增购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检测设备,全面落实尾气排放强制监管。认真落实黄标车淘汰补贴政策,通过报纸、电视、微信等多种方式,宣传黄标车尾气危害性、治理黄标车政策要求、办理报废申领补贴的流程,按照省下达荆州市黄标车年度淘汰计划要求制订荆州市难度黄标车淘汰治理工作方案。自2016年11月份起对黄标车尾气排放检测判定为不合格,不予核发尾气检测合格报告,不予核发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加强机动车排放检验数据分析,核查检验数据异常情况,分析查找原因。对于排放检验中发现的排放超标数量大、比例偏高的车型,及时报送省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出台黄标车禁行措施,在各县市主城区设定黄标车禁行区,发布禁行通告。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采取直接上牌、政府补贴等措施鼓励个人购买。加快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采取划定禁行区域、经济补偿等方式,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到2017年基本淘汰荆州市范围的黄标车。加大老旧车船淘汰力度,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和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淘汰到期的老旧汽车和船舶。通过经济补偿等方式,鼓励和支持高排放机动车船和老旧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机械提前报废。强化在用车监管。落实中、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标准或技术规范,强化在用车定期排放检验,推进环保定期检验与安全技术检验有效结合,对不达标车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安全技术检验合格标志,不得上道路行驶;重点开展对公交车、出租车、长途客运车、货运车等高排放车辆的集中停放地、维修地的监督抽测。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污染防治。开展非道路移动源排放调查,掌握工程机械、火车机车、船舶、农业机械、工业机械等非道路移动源的污染状况,建立移动源大气污染控制管理台账。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的排放控制。提高燃油清洁化水平。2017年1月1日起全市全面供应第五阶段国家标准(国标准)的车用汽油(含E10乙醇汽油)、车用柴油(含B5生物柴油)。加大对劣质油、非标油等不合格油品的打击力度,确保满足质量要求。(6)全面深化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综合管理。各县市区应将扬尘控制作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建立由住建、环保、市政、园林、城管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开展城市扬尘综合整治,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控制施工扬尘和渣土遗撒,开展裸露地面治理,提高绿化覆盖率, 加强道路清扫保洁,不断扩大扬尘污染控制区面积。加强渣土车、运煤车等散流体车辆的管理,并规划制定的专用运输道路。强化建筑施工扬尘监管。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在办理工程安全监督手续时,应将施工单位制定的扬尘防治专项方案报建筑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备案;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车辆进出口及易产生扬尘的部位安装视频监控装置,有条件的应接入建设管理部门防尘监控平台。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防治措施,施工现场应按标准设计连续封闭的围挡,做到坚固、整洁、美观;施工现场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料加工区等应当按照规定作硬化处理;出入口处应设置洗车台、沉淀池和车辆清污设施,运输车辆必须在除泥、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场;裸露的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覆盖、固化、洒水或绿化等措施降尘;主体脚手架外侧应当设置密目式安全网封闭,网间连接应当严密。加强施工过程的防尘降尘管理,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件、料具应当分类布局、整齐码放;对易产生扬尘的大堆物料,应采取洒水、覆盖压尘等措施;对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在库房或密闭容器内存放;施工现场应当按照规定使用预拌混凝土,鼓励使用预拌砂浆,并做好防尘降尘工作;进行切割、抹灰、钻孔等易产生粉尘的作业时,应采取喷雾等方式进行降尘。做好现场清扫保洁,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设置密闭式垃圾站集中分类存放,及时清运出场;及时清理楼层内以及脚手架作业平台的垃圾,应使用密闭式串筒或者采用容器清运,严禁凌空抛掷。加强建筑施工扬尘防治监管,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扬尘防治不到位的施工现场,及时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或停工整改通知书;情况严重的施工现场,进行公开曝光、通报批评,并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严肃查处、实施行政处罚。控制道路扬尘污染。积极推行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提高机械化清扫率,一般控制区城市建成区主要车行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重点控制区达到90%以上.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切实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减少道路开挖面积,缩短裸露时间,开挖道路应分段封闭施工,及时修复破损道路路面。加强道路两侧绿化,减少裸露地面。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督管理,所有城市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密闭运输,实施资质管理与备案制度,安装GPS定位系统,对重点地区、重点路段的渣土运输车辆实施全面监控。推进堆场扬尘综合治理。强化煤堆、料堆的监督管理。大型煤堆、料堆场应建立密闭料仓与传送装置,露天堆放的应加以覆盖或建设自动喷淋装置。电厂、港口的大型煤堆、料堆应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城市扬尘视频监 控平台联网。对长期堆放的废弃物,应采取覆绿、铺装、硬化、定期喷洒抑尘剂或稳定剂等措施。积极推进粉煤灰、炉渣、矿渣的综合利用,减少堆放量。加强油烟污染防治。严格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的环保审批,对未通过环保审批的餐饮项目,有关部门不得发放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推广使用管道煤气、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城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强化运行监管;加强对无油烟净化设施露天烧烤的监管。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结合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增强环境自净能力。打造绿色生态保护屏障,构建防风抑尘体系实施生态修复,加强对松滋废弃矿区的治理,恢复生态植被和景观,抑制扬尘产生。(7)拓宽农业大气污染防控领域开展大气氨排放摸底调查。重点针对种植业、养殖业,开展大气氨排放摸底调查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大气氨源排放清单,摸清氨排放特征,结合即将颁布的荆州市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筛选重点排放源和重点控制区域,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项目。加强种植业氨排放控制。调整氮肥结构,降低铵态、酰胺态氮肥比例,扩大非铵态氮肥比例,增加包膜肥料等缓释型肥料、水溶肥料用量;改进施肥方式,提高机械施肥比例,强化氮肥深施,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农田氨排放。加强养殖业氨排放治理。鼓励农村地区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开展密闭负压养殖试点,建设氨排放净化装置。限制人口密集农村畜禽散养,推进畜禽粪便生物处理技术。开展“种养一体”试点,根据种植业规模和土壤环境容量确定养殖规模,实现养殖业废弃物就地处理利用,减少农田化肥使用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大气氨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废物利用良性循环。重点推进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制定规划,合理确定秸秆用作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和原料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和项目布局。按照每个主要农业乡镇建设一个秸秆收储站的要求,加快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发展秸秆加工企业。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饲料等应用技术,发展秸秆饲料化利用;积极推广固化成型、秸秆气化等技术,加快城区燃煤锅炉改造,推广“煤改秸”,逐步淘汰燃煤锅炉、燃煤灶,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推广秸秆基料种植食用菌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秸秆利用规模,提高利用率。要根据畜禽养殖三区划定方案,合理优化养殖规模。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布局,在充分保障粮食安全的情况下,在滨湖湿地重点推广稻-虾、稻-渔、稻-鸭、再生稻、水生蔬菜种植、生态渔业、水禽养殖等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适度推广休耕农业、休闲农业,涵养地力,减少秸秆总量。要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和有效流转,推行规模化种植,为秸秆集中处理提供便利条件。建立完善农作物收割机械准入制度,严格作业标准。大力普及农作物低茬收割、秸秆粉碎还田、秸秆快速腐熟还田和打捆回收等实用技术及机具。改进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优先补贴秸秆综合利用机具,适应提高机具补贴标准。全面启动老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淘汰不带切碎和小功率联合收割机,大力发展大功率拖拉机和高性能联合收割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旋耕灭茬机、深翻犁、秸秆打捆机等综合利用机具比重。加强农机作业组织调度,进一步完善村级统一调度网络,加强作业信息服务,维护好作业市场秩序。加大农机手培训力度,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挥合作社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8)强化有毒有害废气污染控制加强有毒有害废气污染控制。根据国家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和省相关要求实行风险管理。把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重要内容,明确控制措施和应急对策。向大气排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企业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工艺,配备有效的净化装置,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恶臭气体的企业应设置合理的防护距离,并安装净化装置或采取其他措施,防止排放恶臭气体。开展重点地区铅、汞、镉、二噁英等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调查监测。持续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完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生产、使用、进出口的监管;鼓励、支持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的生产和使用。深入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淘汰工作,有效实施消费行业含氢氯氟烃淘汰计划,大力推动替代技术开发与应用,坚决打击消耗臭氧层物质非法生产、非法贸易活动。积极推进大气汞排放控制。调查评估全市燃煤电厂、燃煤工业锅炉、有色金属生产当中使用的冶炼和焙烧工艺、废物焚烧设施、水泥熟料生产设施大气汞排放控制现状,鼓励企业按照国家现行污染治理推广技术实施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进大气环境和气候协同保护。控制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8%。4. 骨干工程项目及投资(1)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工程重点实施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进一步巩固荆州市淘汰燃煤小锅炉工作成果,自2017年7月1日起,城市建设区(1670平方公里)和各县市规划区,除热电厂或集中供热站外的各企业事业单位全面淘汰20蒸吨以下高污染燃料锅炉(含窑炉),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全面禁止商业性用户使用高污染燃料及其设施。鼓励工业企业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现有高污染燃煤锅炉,扩大城市禁燃区范围,积极开展针对禁燃区内民用燃煤锅炉替代工程,“十三五”期间对585处燃煤小锅炉实施改造,涉及锅炉总吨位超过1800吨。推进重点行业工业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其中涉及工业二氧化硫治理工程21个、累计投资20560万元,氮氧化物治理工程9个、累计投资7426万元,工业除尘治理工程8个、累计投资6610万元,实现重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全达标。(2)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气化工程全面推进全市域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044620万元重点实施城际燃气主干管道、增加各县市区燃气管网覆盖面积,以提升城镇化率为契机,落实荆州市政府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中涉及燃气相关重点工程,结合集中供热规划,开展石首市沿江产业园热电联厂电能和热能循环工程、洪湖市工业园热电联产工程、松滋临港工业园热电联产工程、江陵县迪马热电有限公司热电联供项目,取缔集中供热范围内10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削减供热区供热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优化排放形式,扩散大气污染物消散空间。(3)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十三五”期间完成湖北松源矸石发电有限公司和国电长源荆州热电有限公司1#、2#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涉及机组总装机容量710MW,实施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实现累计削减二氧化硫13519.38t/a、氮氧化物336.72t/a、颗粒物283.01t/a。(4)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市29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综合整治,采用活性炭吸附、水喷淋、碱液吸收等多种形式实现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减量化,推广中、省在石油化工、涂料、胶粘剂、农药、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领域VOCs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推进385家营运加油站、54个开展油料运输单位实施油气回收工程,对中石化柳林洲油库、荆州油库、洪湖石码头油库和石首北门口油库开展油气回收整治,投入953.41万元,力争实现油气回收装置全面正常运行。完成重点企业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安装工作,确保排放达标率达到100%。(5)面源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绿色施工”,严格按照“五化”要求对31处施工工地实施施工扬尘整治。城区及近郊不再新建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生产站点,对现有的站点实施粉尘治理确保达到环保要求,加大对施工现场执法监管力度和频次,提升各工程工地文明施工合格率,累计投资616.13万元,有效缓解建筑工地扬尘对大气环境的不利影响。(6)持续提升清洁生产水平以化工、水泥等重点行业定期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各类排放大气污染物的重点行业、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十三五”期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28个,对12家企业提出编制清洁生产方案的要求。逐步推进湖北沙隆达股份有分公司、荆州市拍马纸业有限公司、荆州市江汉精细化工公司、楚源高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环保监管企业同时实施清洁生产、生产工艺升级改造减少能耗、水耗和单位污染物排放量。(7)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省落后产能淘汰政策,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责任制,鼓励企业加快生产技术装备更新换代,严格控制大气污染重点行业的投资项目,对布局分散、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十三五”时间重点淘汰各县市区粘土砖瓦窑和石首市PVC油膏生产线,对产能小、污染设施治理不到位的公安县金狮机砖厂、湖北比迪比鞋业有限公司、湖北宇浩防水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关停设备(生产线)、整厂关闭。提高火电、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等重点行业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坚决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8)持续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定期开展秸秆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秸秆资源情况和利用现状,制定规划,合理确定秸秆用作肥料、饲料、基料、燃料和原料等方面的发展目标,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和项目布局。按照每个主要农业乡镇建设一个秸秆收储站的要求,加快建设秸秆收储运体系。推广“煤改秸”,逐步淘汰燃煤锅炉、燃煤灶,发展秸秆能源化利用;重点实施洪湖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20MW生物质发电厂扩建项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