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docx_第1页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docx_第2页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内容摘要: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劳动力在产业各部门之间的转移进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的GDP和就业人数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GDP和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二产业的变化不大。但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并且三次产业的协同性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东部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阻碍二者协同变动的因素。 关键词:东部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偏离度 协同 东部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向着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方向发展,探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和谐度,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本文对东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和谐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二者调整优化的方向。 分析方法模型与样本数据 (一) 分析方法模型 结构偏离度是用来度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对称状程度。偏离度用公式可表示为:结构偏离度=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从公式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结构越失衡;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结构越均衡;结构偏离度趋于零时,表明结构处于均衡状态。结构偏离度为正数,表明产业增加值份额大于就业结构份额;结构偏离度为负数,表明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就业结构份额。 结构变化的协同系数是刻画两种结构之间的协同性的。用公式表述为,其中Xi表示产业i在产业结构中的权重,Li表示在产业i中的劳动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权重,且有0S1。S越靠近1,表示两种结构的变动具有较好的协同性,表明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反应敏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产业适应性。 (二)样本数据及描述 本文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主要数据有:对1995-2006年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整理,得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山东等东部十一省市1996年到2006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之和、三次产业GDP之和。将1996-2006年的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如表1。 1.产业结构的变动。到2006年,东部三次产业GDP占总GDP的比重与1996年相比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年都在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15.4%下降至2006年的7.5%,下降了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49.1%上升至2006年的51.9%,上升了2.8个百分点,上升缓慢;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比重由1983年的35.6%上升到了2006年的40.6%,提高5个百分点。 总体上说,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也基本上符合工业化的演进规律。根据国际经验,第一产业比重将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第三产业将继续上升,并且要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2.就业结构的变动。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1996年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重为42.2%,到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为30.4%。东部地区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脱离农业部门的大量劳动力也对非农业部门形成了就业压力和竞争;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总体上变化不大。东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从1996年的30.2%变为2006年的34.6%,上升了4.4个百分点,到2006年,东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为9357.1万,与1996年的7262.9万相比变化较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稳步上升。1996年东部地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27.7%,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到2006年,就业比重上升为34.9%,上升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5个百分点。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突破30%,2005年达到34.2%,首次高于第一产业33.1%的就业比重,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将不断减少,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继续上升。从东部地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的总体情况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产业缓慢上升,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快速上升。 实证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分析 根据结构偏离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东部地区1996-2006年这11年间每年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见表1)。进一步分析表1,从第一产业来看,1996年以来,东部地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值都为负数,这表明第一产业增加值份额小于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份额,绝对值由0.635上升到2006年的0.754(见表1)。上升幅度虽然不高,但在这11年中其绝对值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1996年后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呈上升的趋势,耕地的减少,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和其他副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了土地开始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看,1996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结构偏离度由1996年的0.625上升到2000年的0.808,从2000年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开始下降,到2006年达到最低0.499。从第三产业看,1996年到2006年,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由1996年到2001年的上升阶段和2001年到2006年的下降阶段,到2006年末东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数值为0.163,反映出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和谐度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第三产业一般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而且就业进入壁垒较低,对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按照国际一般承认的结构偏离度测算结果,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时,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3、0.1、0.1,而我国东部地区2006年的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0.754、0.499、0.163,这揭示了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中就业结构变动的严重滞后性。这一现实使我们必须面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长期压力,而且扭曲了资源配置,浪费了劳动力资源。 (二)结构协同分析 表1显示,东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协同系数多年来没有太大变化,基本都维持在0.80-0.90水平,这与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平均为0.99的协同系数有很大差距,这说明东部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并不协同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反应不敏感,同时也说明东部地区就业人员的职业转换能力较差。劳动者的产业适应性比较弱,而这恰恰可能是劳动力市场流动性不强的缘故,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尽管东部GDP有了巨大的增长,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目前仍然保持着如此巨大的数量的原因。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东部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有阻碍二者协同变动的因素,从而导致二者之间出现如此大的偏差。 综上所述,通过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和谐度的分析发现,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存在偏差。要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和谐增长,必须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促进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