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学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宋志明教授的演讲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儒家提倡人文精神,重视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强化了民族凝聚的主体因素;弘扬道德理性,认为道德义务是从“应当”到“规范”再到“责任”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民族凝聚创造了重要前提;积极追求理想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励民族成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加强了民族凝聚的社会基础;努力实践和合目标,追求“天下一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统一大业。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涵作为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构成了民族精神的主干,并成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维系着全体民族成员的情感与信念。演讲人:宋志明演讲人简介: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二级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中华儒学源流、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等20余部。阅读索引“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于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礼”这种理念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族群的和谐、团结、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用”这种理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发展走向,除了现代性向度、全球化向度、本体论向度、价值论向度之外,还应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向度。在这一向度上,现代新儒家虽然也有所涉及,但没有进行充分的、深入的研究。在他们关于儒学现代转化的哲学思考中,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个体意义上的人,并非是中华民族群体。最早从民族精神的向度上思考儒学现代转化问题的思想家,当属著名国学大师张岱年。他认为儒学“生生不息”和“刚健有为”的观念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他指出,儒学主张变革,反对墨守成规。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知老之将至”、“知其不可而为之”、“士不可以不弘毅”等说法,蕴含着刚健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目前从民族精神的向度研究儒学的现代转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加强。以人为本儒家倡导的第一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简言之,就是一个“仁”字。中庸写道:“仁者,人也。”按照儒家的看法,人的本质就是“仁”。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相比,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儒家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最为天下贵”,历来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尊重他人。儒家认为,人禀天地之精气而生,人有生命、知识、智慧、道义,优于万物,是宇宙万物中最高贵者。在“天、地、人”三才中,人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历代儒家都关注人的问题,他们不仅从学术思想上给以论证,而且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儒家一向把人道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不太关心宗教神学问题。学生子路向孔子请教鬼神问题,孔子回答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路又向孔子请教关于死的问题,孔子的答复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对于鬼神以及死后的情形,孔子讳莫如深,“敬鬼神而远之”,不愿意谈论怪、力、乱、神之类的事情。他关心的是此岸,而不是彼岸,即应当怎样做人的问题。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集中体现在他对“仁”的诠释观念中。孔子的这种人生价值观包含着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倡导崇高的节操,对于中国人培养正义感曾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伟人壮士都曾从孔子的人道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在孔子以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荀子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的关系,劝告统治者要平正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大学围绕着治国以民为本,以修身为本的原则而提出的“三纲领、八条目”。这些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论述与展开。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儒家相信人性是善的,认为在人性中就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寄希望于外力的救赎。人经过不断的修身努力,在此岸世界就可以成就圣人人格,不必仰慕虚幻的彼岸世界。儒家所说的人性善,其实是说人性可以善,即人经过努力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只是为自我完善预设的前提而已,并不认为人在事实上已经达到完善的程度。从现实的人到完善的人,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性和主体的能动性。“为仁由己”的深层含义就是指人应当树立德性修养的自觉性。儒家排除神的主宰,主张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人的道德本性。人的主体能动性不仅仅体现在道德实践层面上,也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在解答这一问题时,突出了人事的重要作用,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凸显了人对于自然界的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与宗教的出世主义不同,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有着深沉厚重的现世情怀。儒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理念,用来反驳以鬼神为中心的虚妄观念,主张以投身现实的积极态度,来抗衡宗教出世主义的消极态度。我们从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儒家崇奉人的尊贵地位,弘扬人的主体价值,重视人的社会作用,鼓励人的入世态度和参与意识。这是一种鲜明的人文精神。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着激励民族群体的功能,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积极向上的活力,取决于组成该民族的成员。只有设法提升每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提升每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这个民族才会保持旺盛的活力。儒家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把重人思想与奋斗精神、经世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提倡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千百年来这种理念培育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坚韧不屈的人格品质,激发了民族成员努力开拓、勇于创造的旺盛斗志。依靠这种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优秀的文化,始终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具有凝聚民族群体的功能。儒家以文明程度作为评价人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标准,以文化作为联络民族情感的纽带,作为民族融合的基础。在众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下,中华民族并不把血缘种族放在首位,而把“礼乐”作为区分文明和野蛮的标准,体现了人文化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化传统对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家文化没有宗教文化通常有的封闭性、虚幻性和排他性,以一种注重现实的人文精神处理民族关系,讲究“天下一家”,避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互相敌视、互相攻讦的现象,消解了各兄弟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排斥,在客观上加快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以和为贵儒家倡导的第二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和为贵”。简言之,就是一个“和”字。先秦儒家所讲的“和”,有包容、和谐、适中、恰到好处等意思,讲究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先秦儒者有许多关于“和”的论述,如:孔子弟子有子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荀子讲:“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以和为贵”是“以人为本”的引申与展开。“以人为本”是对作为民族成员的个体说的,是安顿个体价值的理念;“以和为贵”是就民族群体内人与人的关系说的,是安顿群体价值的理念。“以和为贵”理念的内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普遍和谐的意识,注重整体的观念,群体至上的追求和中庸之道的方法。它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造就了中国人顾全大局、讲求团结、舍己为人、以国为重的精神品格,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所讲的和谐涵盖面很广,汤一介先生称之为“普遍和谐”,主要包括四个层次: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种说法是比较全面的。不过应当注意到,从儒家学术思想的价值关怀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来看,讲和谐的最终目标还是要落实在社会政治层面上。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张载在正蒙太和中提出“太和之谓道”,认为天地万物的通理是太和。这就是儒家常说的“天人合一”。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引申出人与人的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关键在于个人德性的修养与完善。儒家“普遍和谐”的最高层次是政治上的和谐,即注重个人、家庭、国家一体观念。在儒家学说中,通向和谐目标的途径便是“中庸之道”。孔子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朱熹的解释更是简洁:“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冯友兰先生则用“极高明而道中庸”一句话概括了“中庸”之道的实质。“中庸”之道并非不讲原则地一味作老好人,而是“极高明”的处世哲学,是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与极端性的基本原则。而由“仁”引申出“忠恕之道”,则是儒家提倡的做人基本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成为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的底线。“中庸之道”是孔子根据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实践经验,形成的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趋向的方法。它的核心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主张做人办事,应无过无不及,只有适中才是最好的,处理矛盾和冲突,要适度,要有分寸感,引导事物向最好的方向发展。“中”是因条件而变的,关键是做到“时而中”。由此可以看出,中庸之道的本质就是在平衡中应对常变。儒家的“以和为贵”的理念,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每个民族群体中的成员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统一,而且影响着每个成员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使人们认识到在维系社会群体和谐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而能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种亲和力,从而提升全民族的综合实力。经过历史的不断选择和重塑,“以和为贵”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广大成员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精神观念,对民族的团结、民心的凝聚起了稳固与促进作用。“以和为贵”的理念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于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宽厚包容、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和为贵”的理念,儒家主张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主张人与人和睦相处,互谅互让,为达到“中和”状态找到了现实途径,使“中”在维系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处于核心位置,起到融众人为一体的作用,引导全民族的成员协调一致,同舟共济,共致中和。儒家主张用中庸之道来处理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希望造就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国际环境,培育了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精神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被赞誉为“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由“以和为贵”的理念衍生出的群体至上的观念,直接铸就了团队精神,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体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要求每个民族成员忠诚地维护民族的整体利益,为国家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种种历史变迁后仍保持统一,保持民族的独特风格和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儒家的群体至上观念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形成了全民族共同的心理认知,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缘故。以礼为序儒家倡导的第三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礼为序”。简言之,就是一个“礼”字。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把“礼”学看成是儒家最主要的特色,他说:“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儒家关于“礼”的论述很多。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荀子富国)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仁”、“和”、“礼”三者是相互联系着的。“仁”的实现离不开“礼”的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说,“克己复礼为仁”;维系“和”的局面离不开“礼”的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之用,和为贵”。“仁”是儒家设想的应然的人格状态,“和”是儒家设想的应然的社会状态,二者的实现都必须以“礼”为手段。倘如没有“礼”,“仁”与“和”都将成为空谈。礼对于社会而言代表着一种秩序,而对于个人来说,礼又是一种行为规范。孔子对此有充分认识。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文以之礼乐”(论语宪问),即用礼乐进行教育和熏陶。倘若没有礼乐,人肯定就会行为粗野鄙陋,只是一个举止不当的野蛮人。因此,孔子大力提倡学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并要求人们言行举止合乎礼,应当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国以礼”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主张,因此历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于“礼治”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历来的儒家大师都主张,一个贤明统治者应当学会以“礼”治国,即把一切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礼义,遵从礼义规范,不仅要以“礼”治国,而且要依“礼”做人。“仁”与“和”,比较抽象,可以作新的解释,实行现代转化比较容易;“礼”则是具体的制度设计,不可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行现代转化比较困难。近年来,在关于儒家思想的研究中,对“仁”与“和”表示同情的理解的人比较多,而对“礼”表示同情的理解的人比较少。还有相当一些人,仍然未能摆脱“左”的思想的阴影,把“礼”看成“吃人的封建礼教”,主张予以彻底的否定。我认为这种情况应当扭转。儒家所说的“礼”,作为具体的制度设计,是在古代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当然不可能不受到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影响,但不能把儒家看成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的设计者。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是农耕时代历史的产物,同儒家并无必然的联系。在农耕时代,其他国家和民族没有儒家存在,照样实行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因此,要儒家为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负责是不公道的、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应当承认,在儒家的礼学中的确有维系等级制度和君主制度的因素(如三纲),但这并不是礼学的全部。礼学还有另一个方面,那就是站在民族群体的立场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护族群的和谐、团结、统一,规范人们的行为,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礼学中的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是同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可以实行现代转化的。比如儒家十分讲究伦常关系。“伦”的意思是辈分或类别,“常”的意思是经久不衰、普遍适用。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每个人依据辈分、年龄、身份的不同,而处在特定的位置,承担某种角色,这就是人伦。儒家概括出五项最主要的人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强调这五伦“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乃是天下古今所共同遵循的“达道”。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充当一定社会角色。因此,儒家要求人人都要担负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社会规范和精神追求不断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格,为“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实现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经世致用儒家倡导的第四个价值理念是“经世致用”。简言之,就是一个“用”字。儒学讲究内圣外王、自强自立、奋发有为,注重现实,是一种实践哲学。在以往一些对于儒学的诠释,给人造成这样的印象,似乎儒家只讲动机,不看效果;只会空谈道德性命,不懂经世致用。这是对儒家学术精神的误解。儒学作为一种入世主义的学理,讲究经世致用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和为贵”的理念、“以礼为序”的理念,最终都要落实到“经世致用”上。“仁”、“和”、“礼”、“用”四个字相互联系,构成儒家完整的关于如何培育民族精神的理念体系。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明确地提出知行密切相关的原则,认为行才是学习知识的目的,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按照孔子的看法,只会死记硬背诗经上的诗句,却没有从政的本事,也不能充任专对应酬的外交使者,这种没有什么用处的书呆子,算不上有知识。他在评价自己的弟子时,首先要看他们是否具有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辅导员考试教育特色与多样化发展试题及答案
-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系统分析师考试的目标群体与职业规划试题及答案
- 花艺师考试所需技能试题及答案
- 家庭装修知识的研讨合同
- 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册 Unit 3 Safety Lesson 13 Be careful Danny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2024年三年级品社下册《浦江的诉说》教学设计2 沪教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目的与意义 探求试题及答案
- 礼品代购协议
- 共享单车配合协议
- 河南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2024
- 人工智能算法与实践-第16章 LSTM神经网络
- 幼儿园大班绘本:《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PPT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亲爱的汉修先生》整本书导读课件(共38张PPT)
- 世界地理之欧洲西部
- 民办教师人员花名册
- 关于婚宴违规邀请同事的检讨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4》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下)
- 材料成型设备试题
- 幼儿园绘本故事掩耳盗铃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