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顺义区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题目:无所不在的信息单位:顺义区第十中学姓名: 邵芳芳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问题任务为导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述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意识。以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基础,选取一些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使他们了解信息的相关特征及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信息的无所不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工具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等内容,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二、 教学背景分析(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观看、讨论、阅读、分析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体会信息的无处不在,进而理解信息的概念、作用以及信息的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正确的分析、鉴别信息奠定了基础。(二) 学情分析学生都是高一年级的新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由于受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学生家庭情况也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同,信息素养基础也参差不齐。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特点:好奇心强、思维敏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对症下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 教学方式与手段 教学方式:本节课的学习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以问题和任务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过程,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 交流讨论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四) 技术准备 硬件: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 大屏幕投影仪 软件: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 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三、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信息的特征。2、 理解信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 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和日常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案例中分析信息,并归纳总结出信息的相关特征及其所表现出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利用信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并能够体会到信息作为一项重要资源,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 通过了解信息的可伪性等特征,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负责任地参与到信息活动当中。 重点: 对信息的概念、重要性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难点: 正确的分析和鉴别信息,并从实例中总结归纳出信息的相关作用及特征。四、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一段)视频,画面定格于危机时刻,教师提问:“试想此时如果条件允许,恰好有人又拨通了求救电话,那么结局会是怎么样?”教师:“拨打电话的过程意味着受难者向人们发出了求救信息。而这个信息也许可以挽救众多生命。”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是无所不在的。初步了解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欣赏视频讨论、回答问题倾听教师讲解了解信息的重要性用播放视频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循序渐进认识、理解信息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我一天中所接触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三方面去认识信息、理解信息。教师提问:刚才大家讨论了你一天当中所接触的信息,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信息下个定义呢?让学生阅读教材“及时充电”(P2-3)小资料,了解其他一些有关“信息”的概念。教学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信息的概念,那么大家能不能说说信息有哪些作用呢?分析、讨论“我一天中所接触的信息”,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三方面思考什么是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信息下定义阅读教材,了解信息概念思考、回答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引导他们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载体”三方面去认识信息,易于学生理解。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自己给信息下定义,使其对信息有一个内在的认识。从不同方面了解信息的概念。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信息的作用布置任务:阅读P4背景资料1(啤酒与尿布)和背景资料2(马陵之战)的故事。教师分析、讲解上述两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信息有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通过上述两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填写表1-1-2(教材P4),同时思考:l 针对不同的受众,同样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一样的吗?l 分析对所获取信息进行甄别的重要性。通过讲解“交通信号灯”、“天气预报”等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信息可被用于控制”和“信息有告知作用”。分组探究、思考,得出信息还有认知、使动、欣赏、学习以及研究等作用。教师:试想,如果交通灯不能为人们引导交通,各类媒体也不再为人们提供天气预报或重大疫情报道,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还会和现在一样井然有序吗?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作用的重要性及价值性。阅读背景资料内容,倾听教师分析、讲解,得出结论讨论、思考,回答问题通过教师引导,理解信息的相关作用分组探究,回答问题,理解信息的作用思考、回答了解信息作用的价值性通过布置任务,教师分析、讲解等方式便于学生理解信息有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学生讨论、填表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的相关作用。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协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性,以及信息在平常的学习和活动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信息的特征教学过渡:我们刚刚了解了信息的作用,那么你们知道信息又有哪些特征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l 环节一:“连连看”游戏。故事1 不完整性故事2 传递性故事3 时效性故事4 可共享性 故事5 依附性 故事6 普遍性 故事7 可伪性倾听阅读故事,分析特征,连线玩游戏 设置“连连看”游戏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信息的特征,同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不但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信息的特征具体故事描述请见附表1。游戏规则:教师给出6个小故事,和信息的相关特征,要求学生阅读故事,从右边找到故事中所体现的相关特征,并进行连线。l 环节二:“猜猜看”游戏。游戏规则:以小组的方式抽签,每组都会抽到信息的一个不同特征,请根据本组抽到的特征,再举出一例(不能和老师给出的相同),描述给其他人听。最后哪个组猜对的题目最多,则获胜。l 环节三:教师点评、小结。 对上述两个环节进行点评,对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给予表扬。 总结信息的特征:普遍性、不完整性、时效性、可共享性、依附性、可伪性、传递性。此外还有:无限性、转化性、价值性、可压缩性等特征。教学过渡: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所以我们要对其分析、鉴别。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抽签根据抽到的题目,思考、讨论,举出实例倾听其他组描述,思考、猜题倾听教师点评,反思倾听、记忆倾听、思考“猜猜看”游戏是在“连连看”游戏的基础上设置的。“连连看”游戏主要让学生学会从实例中分析出信息的特征;而“猜猜看”游戏则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信息的特征”再还原到“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表现好的个人和小组进行表扬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成就感。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讨交流“如何辨别信息真伪”l 针对信息的“可伪性”特征,以故事6为例,组织学生探讨:怎样辨别信息的真伪?l 经过交流、商讨,归纳出以下几点: 可以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看信息的来源是否具有权威性。(如:不要相信陌生手机号发来的信息。移动公司举办活动一般会以1860信息台通知用户。) 认真分析信息的内容,多参考一些其他人的意见,多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推理,判断真伪。l 教师小结:通过这次讨论,相信大家对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动脑、善于学习,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对于已获取的信息认真分析、仔细鉴别;对于不确定的信息,保持高度警惕性,不要让贪念影响了自己的理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倾听教师小结,接受教育在形形色色的信息社会中,辨别信息的真伪已经成了一项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技能。在学习了信息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讨、交流的方式,自己归纳、总结出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养成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好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养成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好习惯。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告知:人不能太贪心,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总结我们了解了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以及信息的特征,掌握了一些辨别信息真伪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那些有用的信息,我们要进行深层挖掘,寻找其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来满足我们学习、生活的需求。对于信息,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如何加工成为有效的信息、如何将获得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何充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在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合理的工具合理、合法地开展交流,这些信息技能与素养正是我们信息技术课程要学习和提高的。在日后的课程中我会给大家逐步介绍这些内容。设计意图:为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强调重点。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很好的利用信息。简单介绍信息的表达、交流等内容,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板书无所不在的信息一、 信息的概念二、 信息的作用三、 信息的特征五、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 教师自身教学效果:本节课中教师更多的以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等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现状,选取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和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和作用,感受到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无所不在的。感受、学习的同时使得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 预设学生学习效果:采用学生自评、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生自评需参照下面的评价量规来完成。教师则是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再综合学生填写的评价表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评价量规课堂评价表班级: 姓名: 评 价 等 级评价结果优秀良好一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理解了信息的概念。能够独立的分析实例,并从中判断出信息的相关特征及作用。对信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同学的帮助下,可以判断出实例中一些信息的特征及作用。认识了信息,但对其概念还不太了解。从实例中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作用还有一定的困难。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获取到的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准确的判断。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能偶对以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判断,准确率较高。能够对已获得的信息做出判断,但准确率不太高。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识别信息的能力,能够合理利用信息帮助自己学习。能够抵制不良信息,负责任地参与到信息活动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别信息的能力。可以抵制一些不良信息的危害。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信息活动当中,只是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稍差。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独立的完成相应任务或回答相关问题。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在他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相应任务或回答相关问题。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很好的参与课堂讨论,完成课堂任务也有一定的困难。认真参与小组讨论,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言献策,在小组中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能够配合组内成员完成任务。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但是有些被动、不积极。附表1故 事 描 述故事1王超是一名北京的高中生,他很喜欢林俊杰,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得到一张林俊杰亲笔签名的CD。一天他上网看到一则消息:“林俊杰于2007-7-18日下午14:00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行新专辑签售活动。”可是他看到消息的当天已经是2007-7-20了,于是王超追悔莫及,恨自己没有早一天上网查看。 (时效性)故事2高一(5)班的学生都很喜欢动漫。一次李明同学在上机时发现他的电脑里有很多“网球王子”的图片,于是他把这些图片放到了自己的共享文档里,又把自己的主机名和IP地址告诉了其他同学,于是班上的很多同学都可以浏览那些动漫图片了。 (可共享性)故事3现在网上有很多种类型的视频文件,如:.flv、 .ucf、 .asf不同类型的文件需要不同的播放器或者需要下载固定的插件才能观看。 (依附性)故事4爬过上的人都知道,身处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山的外貌也不尽相同,所以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说。 (不完整性)故事5即便是相隔万里,亲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