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_第1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_第2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_第3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_第4页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研究【摘要】通海方言属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是一种比较具有特色的方言。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作为一种地方变体,其词语重叠现象更是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普通话中不曾使用的结构方式,其中以动词、形容词最为突出,其表意功能是普通话所不能比拟的,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关键词】通海方言;词语重叠;表意功能;普通话通海县地处滇中偏南,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与华宁县接壤,西连红塔区、南与石屏、建水交界,北与江川毗邻,隶属于玉溪市,总面积721平方公里,辖6镇3乡,人口近30万,世居汉、彝、回、蒙古、哈尼、傣等19个民族,是历史有名的滇南重镇及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杨广、九街、纳古、兴蒙7个乡(镇)为坝区乡镇,里山、高大为山区乡镇。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公里。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全县湖、山、河相间。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据全省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8年末,通海全县常住人口为30.36万人,420人/平方公里,为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通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和普通话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是记载了见证古代迁徙的一批活的史料。它们的基本词汇如“山、水、头、手”等有许多是相同的;也有些是不同的,如普通话的“冰雹、耐用、腮帮”,通海方言称为“雪脖子、经牢、腮巴壳”。作为共同语的一种地方变体,通海方言具有自己的特色。本文着重从通海方言词语重叠的表意功能与普通话的差异做些探析。重叠方式在方言和普通话里都使用,可以从名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和形容词的重叠三方面来说。一、名词重叠多数学者认为普通话名词重叠使用的情况很少,较有代表性的有: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指出:“重叠式名词主要是亲属称谓。亲属称谓以外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娃娃、星星、宝宝少数几个。”(1)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下)也明确指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还指出,“少数名词如人、家、年、月、队、县等带有量词的性质,前面可以直接加数词,可以按量词重叠式重叠”。(2)刘叔新先生在现代汉语理论教程中也明确指出:“小部分单音节名词有指式范畴的形态变化,即通过重叠表逐一分指的语法意义。象家家就是每一家,人人就是每个人等。”(3)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里的名词重叠则更为丰富。很多亲属称谓都可重叠,如:嬢嬢(小姨、小姑)、婶婶、耶耶(小姨父、小姑父)、叔叔、舅舅、婆婆(外婆)、公公(爷爷、外公)、(mimi)(小孩儿);物名重叠在通海方言里出现最为频繁,如:盘盘(盘子)、碟碟(碟子)、瓶瓶(瓶子)、锹锹(勺子)、罐罐(罐子)、缸缸(口缸)、帕帕(手帕)、桶桶(桶)等表器皿的词汇及粑粑(饵块)、拉拉粉(凉粉)、叮叮糖(牛皮糖)等表食物的词汇等等;还有一些词重叠后带有较为明显的量词性质,整个重叠式带有“每一”的含义,而且这种“每一”的含义比“所有的”更强调无一例外,更具有覆盖性,如:日日、夜夜、年年、个个、街街等。例如:1、我街街都来呢。(我每一个街天都来)2、他夜夜睡不着。(他每一夜都睡不着)同许多地方的方言一样,通海方言里也有着普通话中没有的幼儿用语重叠的情况,并十分普遍。凡涉及对儿童的称呼及儿童的身体、衣着、食物、用具和一些常见的事物等经常使用,多带有亲昵、易懂的色彩,且重叠后词义无变化。如:(mimi)(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娃娃、孩子”)、手手、香香(护肤品)、车车、猪猪等。这类重叠读起来简单上口,易为儿童接受,是在特定语境中使用的特殊形式。例如:1、(mimi),来妈妈给你呢手手擦香香。2、妈妈,妹妹肚肚饿。(“妹妹”是小女孩对自己的称呼)二、动词重叠大多数学者认为,普通话动词重叠的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单音动词重叠AA式,另一种是双音节动词重叠ABAB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明确指出:“有些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动作的动量少或时量少),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单音动词重叠是AA式,如想想、说说,双音动词重叠是ABAB式,如打打扫扫、研究研究”。(4)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也明确指出:“重叠式动词就是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式。单音节动词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想想、写写、管管。双音节动词AB的重叠式是ABAB,后两个音节读轻声。例如:休息休息、打扮打扮、活动活动。重叠式动词表示动作的时量短或动量小。”(5)与普通话相比,通海方言动词重叠式的组配能力更强,意义也更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单音动词重叠式:AA式在通海方言中是没有“A一A”式的,都用“AA”式来表示。发音时前字重读,后字轻读。这类重叠形式表示动作进行的时间短、次数少或表示短时间的持续动作,一部分带有尝试性的含义。如:笑笑、猜猜、瞧瞧、吼吼、说说、走走、停停、玩玩等。例如:、我单随便玩玩。、等我吼吼是哪个。单说一个“玩”字,只是动作的本身含义,但一旦重叠说“玩玩”, 句的意义就丰富了,增加了尝试性的含义,可理解为“玩了试一试”。同样地,句的“吼吼”则是增加了动作进行的时间短的含义,可理解为“看一看”。2、单音动词重叠,再加后加成分,主要有两种情况:(1)AA+结果补语这一形式在普通话中比较少见,只有特殊几例。例如:吃吃完、砍砍断、捆捆紧、洗洗净、打打倒、推推翻。但通海方言里“AA+结果补语”现象却是十分常见,如:充充热、关关好、整整齐、铺铺平、写写好、洗洗干净等。例如:你把作业写写好。这里的“写写好”表示“写”的这一动作尚未或正在进行,而后面的补语“好”虽说是结果补语,实际上却是表示“写”的目的。(2)AA+宾语这类重叠形式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是在AB式的基础上重叠“A”构成的,以表示动作的短暂或强化。如:嚯嚯你、吃吃饭、喝喝水、歇歇气、努努力等。例如:、等我歇歇气嘛。、今天努努力把田挖完掉。句里的“歇歇气”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歇一歇”、“休息一下”,表示动作的短暂;而句里的“努努力”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非常努力”,程度加深,具有强化的作用。(2)AA+瞧这里的“A”通常是单音节自主性动词,动词重叠后加助词“瞧”,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尝试意义。如:做做瞧、想想瞧、问问瞧、吃吃瞧等。例如:那件事你先问问瞧,不行么又做说。3、修饰性单音节词加单音动词重叠:ABB式该形式是通海方言中动词重叠较为独特的一种,主要是突出动作前的修饰成分。如:空坐坐、来吼吼、闲走走。例如:、不好意思了,只能让你家空坐坐。、我不有事么闲走走句里的“空坐坐”主要是突出“空”,意为“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招待”,是一句客套话。句里的“闲走走”主要是突出“闲”。4、单音节动词加“上”加单音节动词加“下”:A上A下一般动作行为义和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可以进入这种形式,主要描述一种反复重复的动作、团团转的情景,在一定的语境中也表达责备、厌烦的语气。例如:走上走下、跳上跳下、忙上忙下、慌上慌下、跑上跑下。例如:、你慌上慌下的整喃?、你咋个慌上慌下呢,稳稳呢不得噶?两句里的“慌上慌下”是表心理活动义,表示说话对象很慌张;但句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说话人有责备、厌烦的意思。5、双音节动词重叠式:ABAB式和AABB式(1)ABAB式这类重叠形式,跟单音动词重叠AA式所表示的表意功能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短暂或尝试性及表示短时间的持续动作。如:收拾收拾、打扫打扫等。例如:你活收拾收拾你呢房间了,乱呢不成样了。(2)AABB式与原式相比,AABB重叠式语义大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语义的变化与原式的结构形式有关,也与AABB所在的上下文有关。具体表述如下:1)、有的AABB重叠式表示两种不同动作持续性地交替进行,侧重描写两种动作持续性的过程。与不重叠的动词相比,重叠后的动词动量明显增大。如:吃吃喝喝、说说唱唱、扫扫抹抹、走走瞧瞧等。例如:家里太脏了,全部要扫扫抹抹了。强调“扫”和“抹”两种动作交替持续性地进行。2)、有的AABB重叠式表示动作的频繁或绵延。如:打打闹闹、摇摇晃晃等例如:冇一日就是打打闹闹呢!这里的“打打闹闹”是多次的、经常地打闹的意思。3)有的AABB重叠式减弱了动作行为的实指性,表示泛指。如:磕磕碰碰、嚯嚯哄哄等。例如:他最近一直不顺,总是磕磕碰碰呢。在这里“磕磕碰碰”并不是实指磕碰这个动作,而是泛指那些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三、形容词重叠詹伯慧先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指出:“普通话中常见的形容词重叠有单音自叠式AA(如红红)、形容词后加重叠式ABB(如:红通通、绿油油)、双音形容词叠字重叠式AABB(如:“漂漂亮亮”、“大大方方”)三种,它们都具有增强形容程度的作用。”(6)而黄伯荣先生的现代汉语中指出“一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例如:单音节基本式是AA或AA的,双音节基本式是AABB,少数双音节贬义形容词有A里AB式。状态形容词的重叠方式是ABAB式,例如: 雪白雪白、血红血红、漆黑漆黑等。”(7)与普通话相比,在通海方言中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则更是丰富多彩,既有普通话中的ABB式、AABB式、A里AB式,还有普通话中少用或不用的ABAB式、AAB式、“A了A”式、“A头A脑”式、“A头B脑”式和ABAC式,在表意功能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在这里要提出一点:通海方言中形容词重叠一般不用AA式。1、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通海方言中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话中也常使用的单音节形容词后加成分的重叠:ABB式;一是普通话中没有的“A了A”式。(1)ABB式这类重叠形式中“B”的重叠使“A”的程度加深,有“很A很A”的意味。如:黑恰恰、黑洞洞、好噜噜、黄爽爽、白生生、亮堂堂、热呼呼、冷冰冰、潮湿湿等;例如:、你呢手咋冷冰冰呢?像死人手一样。、那个人是冷冰冰呢,一点也不可爱。句中“冰”是名词性语素,“冰”为“冷”提供了参照物。二者有机结合,词汇义相互渗透,使表意准确、生动。句中“冰冰”有比喻的性质,“冷冰冰”比喻人不热情或不温和,突现了这个人的性格非常冷淡、不易相处。(2)“A了A”式这类“A了A”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A式,它适用于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表示性状程度的加强。“了”放在重复的形容词中间,用来对形容词进行修饰,说话时加重语气。如:好了好(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好极了”、“好得很”)、冷了冷(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冷极了”、“冷得很”)、丑了丑(相当于普通话里的“丑极了”、“丑得很”)等。2、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形式AABB式、A里AB式这两种形式普通话中经常涉及,在此我们就暂不讨论。这一节我们主要来看通海方言中除上述两类外经常使用的ABAB式、“AB了AB”式、“A头A脑”式、“A头B脑”式和ABAC式。这些形式重叠以后均表示词的意义加重,形容的程度加强。(1)ABAB式在通海方言里, ABAB式多表示强调和加深形容的程度,增强表达效果。如:二拧二拧、二犟二犟。在这种结构形式中,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即由名词加动词组成ABAB式后词性发生改变,变为形容词。如:头扭头扭、手甩手甩、一甩一甩、干纵干纵、干跳干跳、干笑干笑等。这种形式表示程度的加重,有时甚至超过了说话人的“预先设想”,含有“过分”的意思,感情色彩上含有说话人的不满和反感。从形式上看,ABAB式来源于AB式,但在通海方言中这些词语都不以AB式出现,分裂开后语义就不完整了。例如:、他家那个孩子非常不听话。、他家那个娃娃不听话,日日干跳干跳呢。句中“跳”的基本字义是:“两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的动作:跃;越过:班;一起一伏地动:心”,而在通海方言中“跳”还有一个意义,即形容人不听管教。在这里“干跳干跳”是形容他家的孩子不听管教,既突出非常不听话,又表现得生动形象。而句普通话的表述就相对要显得平淡一些。(2)“AB了AB”式“AB了AB”式,它适用于所有不能构成ABAB式或ABB式双音节形容词。如:难过了难过(相当于普通话里的“难过极了”、“非常难过”),好瞧了好瞧(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好看极了”、“非常好看”)等,这一形式使形容词可完全用于重叠,增强了其修饰的程度。(3)“A头A脑”式这类形式最大的特点是“头、脑”为名词,A即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其中以名词居多。但是一旦组合成“A头A脑”式其词义就发生转变,变为形容词,与ABAB式相似,多表示强调和加深形容的程度,增强表达效果,多含有“过分”的意思,感情色彩上含有说话人的不满和反感。如:神头神脑、憨头憨脑、贼头贼脑、狗头狗脑、猪头猪脑等。(4)“A头B脑”式这类形式与“A头A脑”式及其相似,其中“头、脑”都是名词,A、B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还可以是名词,但是一旦组合成“A头B脑”式即改变词性为形容词。在通海方言中这类形式的都是表达不满和反感,如:摇头晃脑、甩头磕脑、憨头日脑、昏头杂脑。(5)ABAC式这类形式突出的特点是A多为名词;B、C词性相同,多为动词或名词。一旦ABAC组合在一起,即变为形容词,多表示强调和形容程度的加深,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也多带有不满之意。如:白说白讲、跳脚跳手、左声左气、扫嘴扫脸等,用在日常对话中,十分生动形象。例如:我说了那么多,都是白说白讲了,你一句都不有听进克,整了扫嘴扫脸呢。在这里,“白”为“没有效果”的意思,“白说白讲”加深了“没有听进去”的程度,说明做了无用功。同时,“扫嘴扫脸”表达出“我”失望的程度很深。词语的重叠在普通话和各地方言中都比较常见,总的来说,通海方言与普通话相比,词语的重叠结构形式更为丰富,更具多样化,存在很多普通话中不曾使用的结构方式。而这些结构的使用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丰富了通海方言的表意功能,使其表意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这也许就是通海人世代不舍弃方言的一个缘由。注释:(1)(5)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第26页。(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13页。(3)刘叔新主编现代汉语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139页。(4)(7)黄伯荣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3版,第14页,第17页。(6)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第61页。参考文献:1张茀玉溪方言志,玉溪市地方志办公室,一九八五年四月2马敬民通海人学话手册,云南省玉溪行署教育局出版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4詹伯慧主编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6詹伯慧现代汉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