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doc_第1页
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doc_第2页
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doc_第3页
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doc_第4页
菊花文化在传统美育中的实践与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菊花的美文欣赏研究报告 一 、问题的提出中国源远流长的养菊,品菊,咏菊和画菊的人文传统,培养了国人的雅洁情操,品德修养和民族气节。 中国传统菊花文化既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性,也具备了道家思想提出的纯粹美学的观赏性。还成为禅宗思想中自由空灵境界的体征。使得菊花精神的“韵味”更加博大精深。并富含意味隽永的审美情趣。而当今,受现代传媒的影响,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日韩以及欧美文化表现出相当的热情和崇拜。从“麦当劳生日会”到“日本卡通漫画、韩国电视剧”,无疑不呈现出这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们在当今对本国文化艺术认同度的降低而对欧美及日韩文化的盲从。这种盲目的崇洋媚外的行为,反映出在文化艺术多元性选择下青少年的审美方向。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显得有些没落,中国有些传统的艺术正处在一个逐渐萎缩、消亡的阶段。 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赏识,使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艺术有肥沃的泥土从而使其保持活力,有更多的传承者,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课题。 菊花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古人将梅、兰、竹、菊合称为花中“四君子”,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梅花独步早春,不染世尘;兰花清心似水,高雅脱俗;青竹挺拔刚健,有节有气;菊花凌霜不凋,气韵高洁。在我们心目中,菊花是吉祥、健康和长寿的象征。菊花不仅供观赏,布置园林,美化环境,而且用途广泛,可食、可酿、可饮、可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菊花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她那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清隽高雅的香气,尤其在百花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她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我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画众多,因而历代歌颂菊花的大量文学艺术作品和艺菊经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谱佳作,并将流传久远。 菊花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具有谦和、真诚、质朴和傲霜的美德,代表着名士的斯文与友情。菊花不断的融入文化与生活的内容,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菊花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菊花为中心的文化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又寓意深广之花。在三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在尔雅中记有鞠,治蔷。屈原在离骚中写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晋陶渊明更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我国自古有重阳赏菊的风习。菊花有多方面的经济价值。杭菊是很好的清凉饮料;菊花可入药,能清热散风,平肝明目。菊,养肝血,悦颜色,清风脑,陈热明目,十分益人,被称寿客,它既可当药用,也可当菜肴、饮料。 菊花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花。历代人们爱菊赏菊,留下了丰富的赞菊诗、词、歌、赋。不仅赞其实用和姿态优美,更喜爱其不畏寒霜的特性。古人爱菊、画菊、咏菊,借菊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使菊花具有了人们情志的色彩。赋于菊花以崇高的象征意义,使菊花升华到她的文化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菊花冷傲高洁、早植晚发、傲霜怒放、凌寒不凋,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通过这两句诗,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著名诗人陆游赞吟菊花:“纷纷零落中,见此数枝黄。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赋得残菊诗中还以新颖的构思,对“香浓晚笑,风劲浅残香,细叶凋轻翠,园花飞碎黄”的即将凋谢之菊,发出了“还将今岁色,复结后年芳”的感慨,既赞扬了残菊风姿不减,余香犹在的顽强生命力,又对来年复荣充满了信心。“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还渗透着“隐士”的文化精神。我国的文人,一方面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又要准备在理想破灭、“道不行”时“乘桴浮于海”,寄情山水,从隐居世外来寻求精神的休憩与解脱,于是,陶渊明的饮酒组诗中,表达了了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为他自己,也为后世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营造了一个精神解脱的世界。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和菊花有不解之缘,他写了很多咏菊诗,芳菊开林曜,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诗人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历代诗人里咏菊的不胜枚举,像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李商隐、刘禹锡、杜牧等等,还有像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家都有咏菊之作;一直到元、明、清,代不乏人。所以,人们把菊花定位为一种不从流俗、不媚世好、卓然独立的高尚品格。当然,在咏菊诗里边也有很多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情操而有所发挥。比如唐代诗人也是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他就赋予菊花一种叛逆抗争的精神,在其不第后赋菊写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好一派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和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政治抱负,句句赋菊,又句句言志,菊花的特征与作者的壮志水乳交融。 有些诗人通过咏菊表现一种对于世俗礼教的抗争精神,如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她的婚姻不幸,但是她敢于离经叛道,她的咏菊诗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南宋的郑思肖是爱国诗人和画家,他写的咏菊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那样,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对菊花给予特别的关爱之后,历代文人便对菊花的高风亮节、高尚情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赞誉。光在红楼梦一书里,我们可欣赏到10多首吟咏之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写很多咏菊诗,特别是毛泽东,他的采桑子 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其余诗句都是围绕着战地黄花也就是菊花来写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最典型的特征是菊花盛开,毛泽东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个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也是咏菊,但它的境界就更高,把菊花和表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定要争取到革命胜利的精神紧紧联系起来。 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我喜欢菊花,每年我都要养几盆摆在家里,或金黄,或洁白,花团锦簇,给我的房间增添无数生机。秋风乍起,秋水长天,菊带着她的古典、素雅、含蓄、美艳、明媚、开朗、清丽、自然、潇洒,从世界的每个角落向我们一路走来。因为有菊,在这云淡风清的季候里,每一个日子都不再平淡。李清照有词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秋菊盛开,香气四溢,颇有黄巢诗中“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 菊花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但在我心里,她是一位清心淡雅却又柔韧坚毅的女子,她迎霜傲雪,她却又色彩斑斓,体态轻盈。她在寒秋带给人春的享受,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的凋零也与众不同,“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这种卓尔不群,让人联想到坚强的品质和精神,更让人爱之有加,引发了人们的共鸣和感慨。菊,色、形、香俱备,她“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她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她花型丰富,仿佛优美的舞蹈: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菊如一位隐士,她淡然、超脱,所以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菊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她不仅隐士,更是志士,所以白居易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历史名人是永恒的风景,咏菊诗词是永恒的风景,是菊花这一自然风景的丰富和延伸,在对应中相映生辉。 菊花以她朴实的色彩、高洁的品性触动了我们的种种情愫,融入了人们审美的心理,古往今来,便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菊花文化”。 菊花文化历史悠久,从屈原的离骚中吟诵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今天的菊花台,形成了我们独特的“菊花情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作为一种人格的追求,世世代代吸引着我们。 由古至今,文人雅士多咏菊、画菊,菊花亦有“四君子”之称。可借鉴的东西多,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菊花在物质与精神层面上有多种演绎,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化及其艺术有一定的传承基础。菊花及其文化现象,是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人士共同喜爱的对象,体现一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还是海外乡亲,港澳同胞回乡观光、共叙乡情的热点话题。 在美术教育及其它学科选材上,菊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易“写”、易“画”、易“现”、易“取”、易“教”、易“传”,为学生们提供了广阔的探究天地和创作表现空间。如小榄镇组织的全镇范围的“菊花长卷绘画”、“菊花手工制作”、“文艺表演”和部分学校开展的以“菊花”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校本文学、地方课程探究等综合性活动做了大量的前期实践工作。 二研究方向通过开展以“菊花”为题材的文化综合探究,包括菊花历史、民俗、菊花的品种、菊花的欣赏等。重点构建 我校 的美育教育教学体系。以“菊花”题材为载体,寻求当地民间菊花文化与艺术教育教学结合,以直观的文学、艺术、科学和劳动等形式向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菊花文化的普及,增进 学生的爱乡情怀。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整合本地艺术教育资源,培养一批文化艺术意识浓厚、积极探究民间文化艺术教育与教学的教师群体。最后,通过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包括课堂教育教学以及综合探究实践、教育与教学案例、论文、艺术作品和校本活动等形式,规划出版适合本地美育的乡土教材。 三 、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课外综合探究、校本课程教学等方面展开。 在第一阶段 开展以“菊花”为题材的 全校范围内的综合探究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建立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普及推广以“菊花”为主的探究活动。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组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并撰写出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综合探究报告,编写有关学科和第二课堂辅助教材。特邀一些国家及省市专家点评、小结、评价,通过及时小结、反馈,提出整改意见与后期的工作设想及建议。第三阶段 ,整理收集出版优秀案例、教学设计、教学光盘、论文集和有关学科教学辅助教材;同时,修改完善课题成果,申报成果鉴定。 四 、预期成果 通过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形成一套完整的以“菊花”题材为主的有关学科教学模式,开发出从菊花文化与乡土教育(美育)相结合的系列辅助教材;第二,以“菊花美育”(暂名)为总名称的有关学科及第二课堂辅助教材、乡土教材;第三,出版配套的论文集、案例集和优质课光盘等。最后请各位朋友欣赏绝美的菊花诗词: 唐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宋杨万里咏菊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 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真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 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王如亭菊城吟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杨东彪野菊花褪去浮华和雕饰天的宽阔和地的无垠渲染云朵落地的快乐以太阳的微笑迎接太阳的微笑饱满的对话碰撞出一缕缕宁静的目光质朴的对白无需言语往往是由一朵启程被风轻拂或卷动都一样跑满山坳雨水赋予了纯净的血纤细的枝同样是昂头的脊梁诗人叩动生活舒展旷野却遗落了旷野的魂别样的精彩在背离尘嚣的地方湿润现代(上海)张志真咏菊华任凭白露无情霜,甘愿舍身送秋凉。虽无蜂蝶勤光顾,熏得晚秋处处香。【红楼菊花诗】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菊花文化材料 菊之史菊花原产于我国,中国是世界菊花的起源中心。中国栽培菊花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古籍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汉代就把菊花作为药用植物栽培,晋魏时期已大量栽培,以后发展为观赏花卉。古代赏菊是从菊花的实用价值开始的,中国古书记载: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以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菊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人们通过人工栽培使菊花从原始的黄色小菊演进为今天这样五彩缤纷的著名花卉。明末菊花谱记载品种有14种,清朝时增至24个品种,民国时期根据花瓣形状把菊花分为10大类。现在菊花已遍布全球,成为全世界人民喜爱的名花,为古今中外花卉的奇观。菊之诗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爱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菊花元稹(唐)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桑子 重阳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