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doc_第1页
##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doc_第2页
##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doc_第3页
##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doc_第4页
##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发区加快建设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调研报告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发区把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新兴产业强力推进,依托产业基础和优势,紧盯高端,强化运作,突破重点,吸引各类电子信息企业扎根落户,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开发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为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导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和创新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实行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开创新型工业化产业新模式。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一)#开发区区域概况#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启动建设,1993年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3年升格为比照国家级开发区,2011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9.2平方公里,行政托管云林、厚桥2个街道,常住人口12万。开发区主要分西部园区和东部园区两个板块,西部园区为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东部园区规划发展科技研发、休闲商务、高端居住、会展酒店和高科技制造业。建区20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艰苦奋斗,锐意创新、争先创优,走出了一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散到聚的跨越成长之路,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产业特色日益彰显,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12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451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6.7亿元,同比增长5%;财政总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年进出口总额21.5亿美元,同比增长3.1%,其中出口额16.3亿美元,同比增长12.3%;实际到账注册外资额3.68亿美元,各项发展综合指标评价在全省开发区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无锡东部崛起的科技新城和商务新城。(二)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具备一定的基础#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基础雄厚,拥有一批高水平、技术先进的研究机构和较完整的产业链,在集成电路制造能力与水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规模等方面国内领先。1、产业基础雄厚。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门类众多,涉及投资类与消费类集成电路芯片、信息存储芯片、电力电子器件、传感器件等,应用范围囊括计算机、通讯、数码家电、汽车电子、物联网、节能照明等各个领域,并产生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与影响力的名牌产品。2、龙头效应明显。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与探索,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开发区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区域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健鼎电子、清华同方、联茂电子、万裕电子、新广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基地,并不断辐射至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等多个领域。3、产业结构较优。产出效益较好,目前78家电子信息企业占地总面积为2848亩,亩均产出为417万元,其中健鼎电子、联茂电子、高德电子亩均产出达到600万元以上。贡献税金总额24505万元,亩均纳税超10万元;用电66414万千瓦时,万元产值能耗558千瓦时。4、创新能力强劲。电子信息产业中,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有20多家,日月合金的新型高性能合金焊料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健鼎电子BGA封装技术研究部、联茂电子的覆铜板及半固化片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外资研发机构,共有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0多个。近年来,江苏新广联、日月合金、美新微纳等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电子产业发展基金等项目20多项,攻克了一批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制造、封测领域的技术关键,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经济和社会影响深远1、电子信息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等优良特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将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继续发挥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2、电子信息产业将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信息服务业比重持续提高,逐渐占据产业的主导地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软件和服务外包为代表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加速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重组转移。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流程融合,形成了国际离岸外包和国内在岸外包等新型服务业态,推动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3、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使整个产业链成为新竞争点。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基本格局,出于提供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有利要素流动、共享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目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聚集化显著加强。围绕产业链主导产品配套产业布局,形成最优化的产业链各环节,发挥产业链优势和集群优势成为产业发展新的竞争点。二、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深入实施“三高联动”战略,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更好地发展。(二)基本原则1、统筹协调,赶超发展。主动适应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平衡行业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突出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统筹,加大协调力度,注重应用实效,实现产业的新一轮跨越式发展。2、转型升级,深度推进。加快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深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各行各业的渗透和应用,引导产业向高端化、规模化发展。3、优化布局,集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继续深化特色园区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各重点功能园区,汇聚优势资源,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协调性,加快形成产业集聚的新优势,提升特色领域的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产业向集聚化、集群化发展。4、立足应用,培育市场。立足应用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培育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拓展传统产业升级带来的新应用领域,大力引导信息消费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拓宽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交流与合作。5、强化创新,加大扶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以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嵌入式软件、大型应用软件、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处理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和水平。(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把#开发区建成产业优势明显、龙头企业主导、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国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1、规模总量迅猛增长。到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2、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实现由集成电路“单一支柱”向“多极支撑”的转变,打造以重大项目为核心的集成电路和计算机、物联网、机械电子和电子终端产品四大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3、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聚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领军企业家,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大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激活企业创新潜能。4、骨干企业逐步涌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专精特新的中小电子信息企业,形成骨干企业领军、中小企业配套共同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体系。(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统筹组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工作,协调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加强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实施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职责,改进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确保调整和提升目标的实现。2、完善创新体系。支持新型元器件、电子终端产品组成各种形式的产业联盟,开展联合协同创新。加快推进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围绕电子信息重点行业发展需要,推动重大及前瞻性技术开发平台、产品验证测试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培训中心等的公共资源建设,降低企业的开发生产成本,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创新能力。3、加大人才培养。通过“530”计划、泛“530”计划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引进和培养熟悉市场、具有较强集成创新和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开展教育培训,想方设法推进本土就业最大化,优化产业从业人才结构和人才供应结构。建立产学研合作互动的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好“8+1”政产学研合作成果,进一步深化与全国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4、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环境和产业配套环境。加大科技“三创”载体建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